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档案袋评价”

时间:2024.3.3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档案袋评价”­­­­­­

南浔横街小学   李 强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存在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评价;重学习结果评价,轻学习过程评价;重学习水平评价,轻情感态度评价等弊端,探索并实践了学生“档案袋”评价。通过学生“档案袋”的收集整理对学生实施真实性的过程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以及网络评价,把情感态度评价、操作技能评价、计算机学习过程评价融于“档案袋评价”的全过程。

关 键 词:兴趣   激励   档案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小学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新学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少,但它在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1、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的评价过于简单、含糊,较为普遍的为教师的口头评价,评价语大多是“你真棒!”等。2、教师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不够及时,往往是在学期结束时,教师给学生一个期末学习成绩,如优秀、良好、合格,使学生难以明白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需要努力。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侧重于操作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着眼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而忽视了表现一般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以上这些是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背道而驰的。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了。笔者针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存在的弊端,探索并实践了学生“档案袋”评价。

一、档案袋评价的策略

1、以赛激励,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为现实和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的希望与目标变成有形的事实。课上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可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巩固课本知识的竞赛,如制作漂亮的课程表、贺卡等;有激发集体荣誉感的竞赛,如小组制作竞赛,班级擂台赛等。

教师对参与的学生给予奖励,采用小红花等形式丰富学生档案袋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成功中形成对学习计算机的稳定兴趣。

2、无形分层,关爱全体

关心学生心理,设计“无形分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分层教学的关爱。做好无形分层,关键在于:1、辅导分层。关于辅导我经常使用“教师巡回辅导”、“金点子”帮助、“任务精灵”、“智能型辅导”和“分组辅导”的方法。2、任务分层。基本任务要求全班学生能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在任务中所花的时间、所做的操作次数和得分来综合评估学生,拓展任务可多设几个层次,由基本任务的综合得分自动进入相应的拓展任务,以此类推。这种方式既完成了教学大纲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奖赏信任,培养习惯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在学生学习中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则更会起推动作用。

“信任是最高的奖赏”、“信任就是力量”。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信任的力量,通过教师的信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信任,用教师的关爱与信任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

4、评价交流,体验成功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进行交流、展示是“档案袋”评价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发挥激励功能,展示学生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可以安排从小组中的交流,到班级中的展示,到学校中的展览等。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喜悦和成功的收获,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

(1)学生在每节课后根据自己的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各个方面参照各项条款(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成长日志【附1】)进行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自我反思。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与学习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以日志的形式记录计算机学习的成长历程。

(2)学生在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后对这一个月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信息技术》小组活动评议表【附2】),并且展示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主要采用网上交流的形式。小组之间找一找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与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以朋友忠告的形式指出需要努力的地方。根据同学之间交流的情况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月评价。

因此,学生的“小组活动评价建议”是学生对自己在这个月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反思,同时又是本月入选精选文件夹、精品档案袋的材料汇编。

(3)一学期结束时展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作品,采用“我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档案(学期总结报告)”及“我的特色报告”【附3】、【附4】的形式,进行一个学期学习的反思以及展示自己一个学期中所收集的自己认为值得展示的作品。有形作品如奖品、小礼物,一些打印稿等,并进行统一编号,自己认为值得展示的作品选入学生个人的精品档案袋用作学期展示用,其余的作品在教师的帮助下统一收集、装订并且进行存放。学生的无形作品,让学生进行自由整理分别放入各自的精选文件夹与一般文件夹中,精选文件夹用于班级之间的网上交流。

二、“档案袋”评价的措施

1、优化评价语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

(1)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计算机的操作,不可能是正确无误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还应当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2)给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评语。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些简单的评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同时也是增进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好手段。为此笔者通常采用一些写有简单的评语的奖励卡片与小礼物,如“奖给一位有创意的学生!”等。

2、采用多维评价方法

综合运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全员评价的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评价方式的优点,起到扬长补短的优势。

(1)自我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是对自己学习计算机所掌握的内容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进行简单的反思,并提出自己的努力方向,安排在每节课结束时和某一模块学习内容结束时进行。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模块学习的情况,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哪些方面还要努力等。评价时安排的人数不一定要太多,关键是从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需要各小组成员间进行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同时可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其着眼点在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与成长之处,而不在于找缺点,对于同学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采用小组寄语的方式,以朋友忠告的形式加以指出。小组评价以月评价为主,时间的间隔为四周左右,主要围绕“小组学习活动评价建议”表开展。

(3)全员评价与网上交流——在综合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后,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全员评价。其目的是“人人进步”,教师应尽量去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奖励。教师的奖励有:有形的物质奖励如卡片、奖状等;有无形的精神奖品,如口头表扬,把学生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优秀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想。

三、档案袋使用的注意点

1、档案袋的外观个性化、人性化

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和包装,档案袋的外包装要尽量体现个性化,封面要人性化,不求风格的统一,怎么新奇活泼就怎么做。目的是让学生喜欢。

2、珍爱自己的档案袋

档案袋中存放的是学生自己亲手挑选的作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任务,他才会有一种“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和成功感、自豪感。

3、学习档案的分类整理

横街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档案类别表

参 考 文 献

1、《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小学部分)

2、张春莉  《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问答》  《小学青年教师》20##年10期

3、李白坚  《走向素质教育》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年版

4、王坦    《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      《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12期

5、汤仙月  《课程内容表征多样化探析》            《教育科学》20##年3期

6、潘菽    《教育心理学》 

7、周为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年版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 王雪连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尤如教科书、教案、黑板、粉笔融入教学过程一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科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家要更新对“课程”的认识,形成新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其中,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均可由信息技术提供,因此,信息技术应是课程的一个有机部分。那么,在“整合”条件下课程的概念是: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

对于课程整合,应该把它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技术层面,表现为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通讯将成为主流,各种各样的通讯媒体将更加支持这种整合;

媒体化主要在于流媒体技术的成熟,媒体技术之间的无缝链接;

智能化是最重要的,它不但使整合的课程内容更加具有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使每个人都能在智能化学习的环境中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进度等等。

网络化则更加表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球最丰富最精彩的学习资源,都能方便快捷而有效地进行着高效率的学习行为,使得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二是课程层面。整合后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教材电子化(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知识体系化(形式多样化、学习动态化)、资源广泛化(分布式网络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自主化(更多是以小组学习为主,合作与协作将做到优势互补的学习,独立学习将得到加强)、人力资源网际化(在网上所有人都将成为学习者和教育者,知识是在活动和互动中获得,师生角色可以交换)等方面。

二、为什么要整合?

信息技术何以有如此的能耐,一跃而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什么?

1.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教材由原来的印刷技术提供的书本,即“文字+图片”变成信息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成为多媒体教材。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书本难以比拟的。例如高一语文一课《荷塘月色》的多媒体教材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进入“荷塘”实景,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入情入景,课堂效果极佳。

2.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由教室走向可视化的想象空间。有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教授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把学生带到森林里,在森林里看鸟飞来飞去,完成了20以内的加法学习,效果很好。过去,教材就是学生的世界,狭窄得很。而今,有了信息技术,世界就成了学生的教材。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

是学校,生活即教材,这是真理。但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进行应试教育,陶先生的高见只能是一句空话。现在有信息技术作支持,坐在教室里即可把世界搬进来。陶先生的教育主张才能得以实现。

3.网络互动技术,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利用E—mail交流,BBS论坛,在线测试,聊天室等。有的教师利用聊天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学生在家利用网络向教师请教问题;还有的同学利用BBS,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样就使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不仅局限在教室或办公室,还可以拓展到整个时空,并且也不仅限于师生。

4.知识挖掘技术,拓展我们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现实。学生自拟课题,带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求得课题的解决,并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互相交流、评价。

5.资源搜索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知识资源。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纸质印刷品,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播产生更大飞跃,而这无疑也会给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带来新的生命。这些决不是电脑辅助教学,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电脑辅助教学是将电脑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整合”是质变,是飞跃,是新内容的诞生。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1.讲解演示(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操作与练习(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在传统美术设计课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在课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软件来做练习。练习完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探讨协作学习式(以信息技术作为互动学习工具)

其授课程序是: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以网络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为了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而学习信息技术,而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问题。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在美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使用音乐软件等等。由于学科本身性质的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但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四、总结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课程整合现在还是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2]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第9期

[3]马红斌,《课程整合中的教学合作》,《中小学信息技术》2005第7期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结合自己的课题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形式,原则,整合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数学、学科整合

[正文]: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有效的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

一、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形式

1、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传统的数学教材,是很多教育专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但不可避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因入时代活水,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

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形式的整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统一限制。人类社会已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有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当前,教育仍存在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等现象,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原则

1、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中,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

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三、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2、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3、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意味着在已有教学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

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 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原则 2006-11-29 作者:字体选择:

【大】 【中】 【小】

最新

推荐

关于举办“2009教育信息存储大... 11-06 CERNET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10-16

“2009教育网络管理与应用大会... 08-20 聚焦应用创新 提升服务水平 09-04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加深,而且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有效实践。

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这种能力的整合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

三、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1、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一定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吸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与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2、基本任务的自主学习原则

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提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问题解决的目标。

3、教师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原则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能否运用教学技能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意义。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指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评价是否实现了问题解决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组织讨论、交流,并在讨论中协调,整合各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适应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指导小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内化其思维过程,并鼓励相互评价。

4、鼓励交流、资源共享与协作原则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讨论是让学生讨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等,共同协作提出解决方案。要指导学生不仅交流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源,而且要指导学生交流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与方法。

5、重视评价和反思的原则

评价和反思始终贯穿于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的。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任务制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标准,本着充分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评,学生可以评,学生之间也可以评。评价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过程及方法,特别是要重视评价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反思自己是如何学习到的,反思还有没有更好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如何开展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后续学习,这比单纯学到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反思品质的形成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四、信息技术要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整合的目的就在于更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师要教育、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处理相关的信息,要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资源。要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和提供便利。

指导学生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查找自己需求的知识和素材,为课堂学习提供基础。并且要指导学生善于鉴别信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善于处理和加工信息,及时创新,让自己收集的信息成为自己学习的材料,不能成为学习的依赖,特别是不能成为累赘。

课堂教学时,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课外查阅信息,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之后,要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补充的材料,探讨课堂中没有弄懂的问题,寻求正确答案,并与同学们共享。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延伸。

五、在整合中学习信息技术

我们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说就是信息技术只能为其它课程服务,奠定基础,似乎是计算机技术是万能的。其实不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同样需要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我们要学会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为其它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同时也要学会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上好信息技术这们功课。

也就是说,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综合课程,要作到与其它课程很好的融合,作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淡化整合的痕迹,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才算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课程整合才算是有机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其它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将为其它课程整合提供更加便捷的技术,更加便利的服务。信息技术为课程整合提供支持和与其它课程很好的整合,值得我们进一步很好地探索和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董文君

【摘要】当今的信息化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实际中找到这些问题,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所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予以纠正,以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新型教学结构 信息素养

一、整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这就要求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因此,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采用与课程相整合的方式,课程目标基本涵盖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三大领域内,但又各有侧重;课程内容有学习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在CD和网络上搜集信息、程序设计技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整体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20xx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培养学生

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整合中出现的误区

1.观念上的错误──为了整合而整合

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 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体制上的错误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高度重视;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在一味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昂贵设备的使用率低下;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过于表面肤浅,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使得学校将“是否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做法的错误源于认识的片面,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整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这就把整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会想当然地把整合简单地等价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整合,而即便是这种错误的整合观点,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或课件时同样存在着:超时超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失当(“电灌”、“黑板搬家”)、成为技术手段的展示这三种主要的错误。

本人认为这些错误的整合操作实质上是将整合表面化和片面化了,如果这也算是在进行整合的话,充其量只是在进行浅层次的表面整合,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实现真正整合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基础,这种层次的整合只是实现真正深层次整合的一个缓冲、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应当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不可一蹴而就,如果将某一阶段当做整个过程和终极目的就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三、解决方法

针对如上观念、体制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整合错误,本文拟分别对其提出解决方法。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一堂好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对我国的教育现状特别有针对性,能从根本上变革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而其学习理论与

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能为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确保深层次整合的实现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软、硬件要同样重视,硬件方面除了继续增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之外,还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注重效益、增加产出投入比。软件方面首先要重视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其次是科学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不是一定要加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是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 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见,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创新人才),其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1]

各门具体学科情况各异,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整合中,我们要尊重教育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整合。

(一)要整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确立其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利用信息设备获取、处理、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过程,突破“班级授课制”局限,延伸课堂空间,让学生自己操作信息设备终端,相对自主地安排学习进程,使其在好奇心的支配下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以人为本对教师开展提高信息素养的培训,整合教师队伍,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以课题组的形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四)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奢华和时髦,追求地永远都应是教学效果。坚持的原则是:

1.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

2.围绕教学目标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多少、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

3.不应限于教师使用;

4.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5.处理好技术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虚拟交流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

(五)认真权衡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问题驱动与系统学习、教师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与文字模型、情景学习与抽象思维、全球交流共享与个体思维训练、知识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这些方面的平衡。

(六)采取防范、教育加引导的措施以确保网络的安全。

五、综述

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势必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历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至今仍停留在CAI阶段,我们必须要加快步伐、迎头赶上。

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本文认为要想在中国真正实现深层次整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首先要有观念上的转变,即思想上有所觉;其次是建立能确保观念顺利实现的教育体制,即行动上有所动,健全的体制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行动流于形式;最后,在实际操作时要对教学结构作较大的调整,只有教学结构即教学四要素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发生彻底改变,也就是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组建的这个框架发生质的变化时,才能带来教育方式的彻底变革,这样的整合才是切实有效的,否则只是伤及皮毛而未动筋骨。

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3

[2] 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2:2

[3]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2001:4

[4] 吴洪健,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 Richard W?Riley.E-Learning: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Dec.2000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6] 扬云,霍霞.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四大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访谈之一.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2:5

2006-11-17 原创作品

下载:

乡镇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的探讨和总结(容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327 更新时间:2008/4/23 10:10:29 【字体:小 大】 信息技术 黄军雄

摘 要 : 乡镇中小学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等靠拿要、滞于落后,还是自求创新、谋求发展?如今经济发达地区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日益深入,学习他们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积极开展实验,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课程整合之路,是我们追赶先进必经之路。 本文结合自身的实际,探讨一个适于自身的课程整合方法,并对我校课程整合实验工作做阶段性的总结。

关键词 :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问题教学法 整合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 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国 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密切联系和继承性 ,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容县容州镇都峤中学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办学条件较差,学校的硬件环境不尽人意,全校有初中生近 2000人, 35个教学班, 20xx年开始只有微机室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 20xx年年初,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建立了有 60台计算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一间,硬件条件方面有了改善。我校所招收的学生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较低。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也并没有放弃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使之与教师已经掌握的传统教学工具融合到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走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校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吸取先进经验,立足实际,探索整合道路。

1 、第一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课程整合创造条件。

在经验发达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已经达到研究型整合的层次了,在这个层次上,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在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收集资料,信息分类处理,课题小结或者作品制作,都由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独立完成,这样 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研究型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如下: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撰写论文或者制作多媒体作品→发表并与他人交流。

从我们校的条件来说,目前想走这一条道路只会是行人横走高速公路——危险!课程整合不成,甚至会误了学生。我们认清我们的位置,快不了 ,那就一步一步来,踏实地改变自己。开始时,我们首先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方面入手, 20xx年秋季期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按照广西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在全校内开设信息技术课,每个班每周一节,计算机不够就两人一台。在教学中,我们三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了基础较好的班级,我们采取任务式的教学方法,第一步在课堂的前 3分钟教师引入新课,根据教材布置本节课的堂上学习任务;第二步给 2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并且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教师走到学生当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完成堂上任务;第三步师生利用 10分钟时间解决在实际操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碰到的共同问题,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教师轮流小结,并且还可以让学生示范操作,以点带面;第四步是利用 10分钟时间让学生复习操作,巩固操作,达到全体共同掌握;第五步是利用剩下的时间教师做归纳性总结并提出课后提高的任务,把知识进行拓展。当然在当时来说由于计算机对于农村学生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奢侈品,这个提高,只能是少部分学生能做到的,但也就是这少部分学生,往往在教学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我们没有忽略,我们积极培养有条件的特长生,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对他们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也让他们在平时其他同学学习过程当中起到半个教师的作用。而对那些基础较弱的班级,我们则采取演示和讲述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较为传统的方法,先由教师用 10分钟时间向学生演示和讲述书本操作,然后 25分钟留给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巡堂辅导,最后 10分钟总结、复习操作,尽可能的让学生多熟练操作。当然,我们的课外兴趣小组不局限于培养特长生,毕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靠多练才能提高的,所以我们的兴

趣小组也是分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可以说,在 20xx年到 20xx年期间,我们这个只有 50台计算机的微机室的利用率是非常高的,一周七天的白天晚上都用上了,经过两年多时间,我们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课程的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 7 3 1 2 3 4 8 :

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备课 , 依据信息技术知识点设计整合任务 → 上课提出任务 → 分析任务找出信息技术的知识点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点→学生利用所学完成任务→总结 突出信息技术知识点 →适当的知识拓展 。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各学科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提高活动,比如利用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校本培训和自学等等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到目前为止,我校绝大多数青中年教师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特别是利用 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能力。许多教师省吃俭用买回了电脑并且连接了国际互联网,熟练地从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资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题库、资源库。这样也为课程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第二步,学习先进经验和建构主义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依据。

开展课程整合,没有理论依据,没有先进经验作参考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必然走弯路。我校没有急,先是组织教师到外地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课,学习别人做法,回来以后多上“嫁接课”、“临摩课”,慢慢积累实际经验。与此同时开展校本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理念——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我校也把它作为指导我们开展整合实验的理论基础,认真去学习和体会并实践。

3 、第三步,结合“问题教学法”,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更充实的实验内容。

在课程整合实验中,我们还利用了“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法于 20xx年 10月在玉林市提出,现在作为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它被批准立项了 20xx年区教育科研“十五”

规划 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当前,玉林市的课改实验工作正在有计划地向前推进,我校是问题教学法的市级实验点,我们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效果更加好。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概括地说,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可归结为一句话,即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恰恰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一致,只不过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相同的目的而已。实施问题教学法分四个步骤:

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简结转新

指导预习时,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课本,学习课程内容及拓展的知识和内容,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精要设计两、三道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懂得课程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主要要求及达到要求的主要途径和办法。在问题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讲述交流预习的收获,重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不同层次的情况和程度,认真落实双基,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的收获,共同提高。接着,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学习中产生的主要疑问、困难和问题,互相讨论,合作探究,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促进交流与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设问练习时,要注重指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结合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设计一些练习和问题,互相练习解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简结转新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简要归纳总结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主要特点,培养根据归纳能力。接着,延伸联带,设计布置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轮新的学习。可见,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通过善导问题着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9 7 3 1 2 3 4 8 :

我校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正是依靠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先在 20xx年春季期在政治历史科、语文科开展整合实验,最后是全面铺开,在各学科中都开展了整合,也正是因为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两者相得益彰,从现在看来,我们课程改革的道路是越走越宽阔。

二、扎扎实实,努力开展课程实验。

2003 年春季期 ,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与政史学科整合方法的探究和实验的活动,当时我们建成了一个多媒体教室,由于全校只有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不能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整合,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没有放弃,没有网络就利用单机演示,虽然这都是先进地区过去的做法,虽然这是整合的最低层次,我们仍然努力去改变过去传统的重教不重学的现象。一开始,许多老师对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上课非常热情,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全体老师当中开展 PowerPoint的培训班,教师的学习热情非常高,钻研新教材,研究新课标,结合学生的特点,上网查资料、找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做出了一个个漂亮的集文字、声音、图像、

影像、动画于一身的 PowerPoint教学课件,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纪律比过去在传统课堂高得多好得多。利用单机演示、利用 PowerPoint课件上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优势,的确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教学更生动、直观,但也容易出现过去先进地区的实验问题: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变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好手段,教师还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还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完成被动的学习。我们吸取这样的教训,在课件制作培训班上就强调,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而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使得电教设备变成了帮助传统的“填鸭子”教学最“成功”的工具,要求做出来的课件,必须是能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辅导的模式。于是教师们制作课件的方向对了,做的每一个课件都体现了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问题教学法的介入,使得课程整合改革更有实效。不能进行网络环境的学习并不代表学生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并不是学生就一定一节都得用着计算机,都得每个学生都对着一台计算机,都得上网,只要是辅助了学生的学习,单机演示也无可厚非。我校的政治历史科教师在整合的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过去政治历史课是学生非常讨厌的科目,传统的单纯说教教学在初中阶段取得的成效是很微小的,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强,分辨能力差,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好奇心重,我校的政治历史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在课件中把书本中的枯燥文字变成了一张图片、一段录像、一个动画、一首歌??强烈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如政治老师刘静在《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教学当中,首先利用课件播放一段环境破坏的录像、动画,创设学习的情境,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问题教学法设疑,学生之间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的重难点很容易地攻破了,并且多方面的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后来,随着实验的进行,各科的教师都学习政史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使用课程整合实验在我校扎实地进行着。这当中也产生了不少的花絮,大家都抢着用多媒体教室,要预订教室,提前一周或者提前两周预订。根据这种情况,我校在去年年底又建立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并且建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连上了因特网,于是今年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可以开展了。虽说乡镇级中学在开展课程整合要比先进发达地区晚得多,但实验的探索周期要短,成效却不比发达地区差,我们把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课程整合实验相结合可以说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三、成果和反思

通过两年多的实验证明,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成功之路,而在问题教学法下的课程整合体现了我校特色。在实验活动中,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每年的中考成绩呈上升的势头,高素质、高分数、高能力的尖子生不断增多。我校 学生在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中,一名学生用 PowerPoint 制作的《青春交响曲》获得了三等奖,在 04 年广西区优秀个人网站比赛中两学生分获二、三等奖;许多学生在各学科各种竞赛中都获优异成绩。 在实验中,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其中 唐绍政老师参加市级的问题教学法整合课获得第一名并推荐到自治区上展示课, 李忠老师市级的政治科展示课比赛二等奖, 申彬胧老师、 黄婍妮老师参加县级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 许多老师被邀请到各乡镇去上公开课、示范课, 许多老师制作的课件、撰写的论文获得奖励、发表,成绩显著。

回顾我们这两年来,实验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首先,我们的整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有的老师还是不够积极参与实验,思想还没转变过来,仍抱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放,我们将更多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专家来上课,请先进地区的老师来传授经验;自己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校去,加强与成功实验学校的联系,进一步开拓我们的视野;第二,我们的硬件条件还远远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由于单机演示很容易落入沦为教师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工具,我们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往往得让教师、学生课余花更多的时间作准备,教师普遍反映搞整合实验时间少、很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我们整合实验活动更上一层楼,可喜的是,今年年初我校千方百计的建成了一个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并且连上了因特网,现在我们的教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实验了,这个环境下的经验正在积累当中,当然,这期间少不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结束语 :贫困地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不可能,只要我们不等靠拿要,不甘于落后,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结合先进经验,扎实开展改革,根据自身的实际,走在问题教学法下的整合道路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谢幼如等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2月出版;

[2] 蔡梓权 《贯彻新课改理念 倡导问题教学法(二)》学习资料 玉林市教科所 20xx年 10月印刷。

9 7 3 1 2 3 4 8 :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小结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小结20xx.6光阴荏苒,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本学期我担任三四五六四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简要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工作如下:一、脚踏实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1、我校计算机教…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桑杰卓玛弹指一挥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学期。这一学期来的工作自己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但是,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使自…

20xx.6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会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在这个学期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弹指一挥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这一年来的工作自己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但是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展望未来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使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

小学信息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漯河市实验小学张建阳时光飞驶又一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展望未来寄望明天的工作更为进步使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好现将本学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思想方面在这...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20xx.1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学校:哈多河学校姓名:赵会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学期即将结束,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展望未来,为了总结过去,扬…

20xx--20xx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三年级教学工作总结20xx20xx第一学期陈畅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

20xx-20xx第二学期谈固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20xx20xx年第二学期谈固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总结20xx年6月一学期来我们信息技术组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全体组员团结合作在完成规定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认真负责地做好学校信息技术相关...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郑接庄小学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总结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

20xx年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镇江九年一贯制学校卢远生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信息技术教学总结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wql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学校的三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总结(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