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学生作品评价方式研究

时间:2024.4.20

中小学美术教学学生作品评价方式研究

刘金华(北京东城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邢东平(灯市口小学,中学高级)

张跃东(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中学高级)

一、关于题目

1.题目是什么?(对学生作品评价方式的研究)

2.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别(是课堂教学结果的呈现)

3.评价学生作品的目的(不只是甄别学生的水平、提高绘画水平和能力、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提高整体素质)

在发展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技巧以及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素养。培养的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

4.学生作品评价的难度

总之,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中对学生作品评价存在的问题

日常工作中,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空,2无实效,3不具指导性——学科特点、不使用美术语言。“美术语言”就是指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这些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4不针对教学目标,5甄别学困生6缺少评价环节举例)

三、形成的原因

1.评价能力或多或少,每位教师都有,或高或低。

2.运用的机会少。

·对评价存在误解,以为是作品完成后的事情,一般来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细致评述。

·对艺术作品欣赏、评述机会不多,一般是照教参照本宣科,或找些资料述说,搬给学生。

3.对欣赏评述的方法没有掌握,缺少好的方法。

4.评价学生作品离不开对艺术经典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方法的借鉴。

学生作品评价和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是相通的,只是我们对孩子的作品的眼光是独特的。

四、评价正在发生的变化

新课程以来,老师们对学生作品评价的认识正在逐步变化:

·评价的形式(单一、多维)

(测量、观察、谈话、文字、表格、档案袋??示范)

评价形式:由只注重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向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没有根据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加以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教师要会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与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用书面的考试等形式;要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可以采用开展长周期作业、课堂观察等方式;要考查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评价主体正趋于多元

以往的评价活动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劣由老师来评判,学生参与的评价都是被动的,对优秀的作品只有漂亮、好看等肤浅的认识。对于一幅作品而言,学生并不知道好在哪里,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长此以往,将会埋没学生对作品的主观判断意识,不利于提高创作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使学生积极互动,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发表意见,以此培养学生自身的评价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评价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课程评价要求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更注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要将评价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民主、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和理解,促进被评者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获得进步与发展。

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自评

评价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测验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对同伴的评价或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

·互评

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作品的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总是把希望值放得较高,会使一些学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产生畏难情绪。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在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他们可以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评价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另外,评价低年级学生的作品也是对高年级学生自身评价水平的检验。老师通过评价内容不仅可以了解高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使低年级学生轻松接受建议,更好地提高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展示各部分内容的学生作品)。

·教师怎样评价?

·学生之间怎样评价?

·怎样自评?

·怎样观看艺术作品、包括学生的作品?

·怎样进入作品(从外观“好看”到其形式特征)?

·评价学生作品的原则?

·评价范例

五、评价的标准——举例

1.对作品的判断

标准——客体:依据课标、依据教材要求、依据教学目标

主体:学生内心、学生的审美眼光

评价自己的作品和互评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的目的不在于“画什么”、“怎么画”。“画什么”、“怎么画”是课堂教学进行的前半部分,是学生即“我”已经完成的内容,评价的环节出现了又一个“我”,要站在另外的角度,审视“我”的作品,从而意识到“我”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画的意义,使过去盲目的认识逐渐转向清晰。

这种评价活动能够进行的前提是学生心目中要有评价图式和评价标准,评价图式和评价标准是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逐渐积淀在学生心里的。

2.评价的目的

假如没有艺术,太阳照常升起;假如没有艺术教育,孩子们照常穿衣吃饭。可是,画家为什么要作画?诗人为什么要写诗?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呢?

孩子们学习绘画,也是为了爱,为了懂得爱,为了爱这个世界、爱每个人、为了理解艺术,为了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为了表达、传达自己的情感,提高生活的质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爱!艺术家是懂得爱的人,艺术能够唤起人类的美好情感。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绘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以欣赏《椅中圣母》这幅画为例,学生获取了评价自己作品的参照信息,了解了艺术家在表现“爱”时运用的手法,这种新的视觉经验的开拓,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新的眼光便成了本课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作业的标准。

3.评价重点

在考查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不是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积累与占有程度。

举例:考察学生对艺术品背景知识知道多少,还是学生自己的感受、知觉能力?

范例1——欣赏作品后,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⑴《溪山行旅图》是哪个画家的作品?

范宽郭熙

⑵《溪山行旅图》是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⑶《溪山行旅图》现保存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

⑷郭熙的《早春图》最突出的特点是:

·山石有一种卷曲的美

·树是光秃秃的

·远处的山有高有矮

⑸《溪山行旅图》给你的最初印象是: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要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主张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评估策略,以适应各种能力、各种学习风格以及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为展示他们的潜能与强项提供机会,而常规的考试与测验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且常常用来找出一个人的弱点,而不是他的长处。

5.评价的内容

并不是说,每次课堂教学都必须要完整地对所有的因素进行评价、或者所有的因素在每次评价中所占的权重都是一样的,而是需要根据评价的目的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也要考虑到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教学评价发展的前沿理论、导向。

·有专家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内容:可以参考

⑴内容选择得当,即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⑵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美术知识的理解;

⑶是否掌握了本课所学的知识、技能;

⑷是否表现出创造性思维;

⑸是否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付出了足够努力;

⑹是否有正确的思想和情感

⑺是否表现出自我反思能力。

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

六、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判断和决策,需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趋向、学业成就、态度、价值观、学业潜能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应用到相应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技术。对于教师而言,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教师获取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一是能够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能够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而且学生的不足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知道学生已经能够做什么,他们的学习准备情况怎样。

二是监控学生的进步,即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就是评判学生是否正令人满意地朝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这样可以为是否进行教学调整提供信息,可以说能否及时监控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表明,合理开发和应用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三是评估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决定是保留现行教学方案还是进行修订或者另起炉灶。

评价的目的可以这样说,是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进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要想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教师最好要大量阅读各种艺术评论,重点在对艺术作品之形式的批评,而不是强调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知识。这些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全部。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知觉能力、直觉反应都要经常得到训练。

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延展性。从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到欣赏某件艺术品,甚至对生活中事物的感性的表达等都存在着评价。如何让学生成为懂得欣赏,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人,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学生作品评价是提高学生绘画水平,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目标、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

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像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多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七、评价的方法

评估不一定依靠一种方法,一个课例也不一定只有一次评估。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使用。

范例2——

把上一次课各组的作业摆在教室前面,每个同学选一个自认为最好的,把大的构图安排画在纸上。五分钟后再评论这个作品。

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择这个作品的最初的理由是什么?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出作品给你的最初感受。

这个作品是怎样制作的或是怎样一幅画?

把所见描述出来。

3.令你感到惊奇的地方是??

拓宽思路。

4.你认为这个作品还存在什么问题?

对作品进行反思,是又一种方式的学习。

通过欣赏、品评同学的作品,实现情感的相互沟通。实际上绘画这个环节使学生从对作品主题的无意识,进入到了清醒的认识并审视它的境界,强化了对主题的感受和理解,使原初的感情得到了升格。

可见,绘画的本来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把内心的情感在原有程度上展示出来、宣泄出来,也不是单纯地学习构图和着色,更不是为了机械地完成“画”的任务,而是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使潜在的、内心模糊的意识得以清晰地外化。通过绘画实践,加深对艺术品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人类的情感。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绘画主题,就是要使学生内在的心里状态转化成外在的艺术形式,使个人的不成熟的情感转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的情感。

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只囿于有限的活动领域。以欣赏《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在讲解新课时,一般是先照教参介绍画家,再讲解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最后概括说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极其有限,猜测画家是谁,猜测蒙娜丽莎的身份,微笑的原因等,一般是针对作品的情节和场景,答案是设定的,唯一的,教师运用的是书本的、美术史家的现成的语言,学生涉猎到的知识是狭窄的,成人化的。

评价的方法不是用告知即可解决的问题,需要传、帮、带,需要逐渐积累经验、沉淀、积淀到师生心里。所以需要细致的、分解课堂教学,看评价是怎样在课堂上出现的??这里,我们用范例的方式给大家解说。

范例3——考察一个单元教学后学生的收获。

1.绘画作品方面:

你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

这幅作品的效果是偶然所得?还是经过努力,克服了障碍之后完成的?

通过创作这幅作品,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你学到新的绘画方法了吗?

2.手工制作方面:

我们用盒子这种材料表现了“爱”这个主题,现在看来,这个作品充分表达出你的想法了吗?

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个地方还可以改动?

如果可以用其它材料表现爱,你首先选择哪一种材料?

范例4——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评价自己的作品:

你想在作品中重点画——

你的作品细致描绘的地方是——

你所用的描绘的办法是——

省略的地方是——

涂色的方法用——

范例5——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1.我这次画的作业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A是这样B变化不大C和过去差不多

2.我这幅画的优点是

不足之处是

3.作画前我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A我很努力B我努力了C我思考得不够D我不会思考

4.我还有很多困难

A用具不全B不会涂色C涂色不熟练D构图安排有问题E没什么问题F其它

5.同学对我作业的评论对我有帮助

A帮助较大B使我深受启发C同学说得不对D我不能接受同学的评论E希望听同学的意见F还想听

6.听了同学的评论后,我打算修改作品。修改的地方是

7.我不想再修改作品,因为

范例6——学生借鉴艺术家的画法进行创作后的作品反思:

1.这种新的画法

难以接受可以尝试有意思令人喜悦

2.作品对情感的表达

很充分一般受限制

3.我作画时注意了

4.我比较多地使用了

点线面

通过自我评价,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画法有所意识和醒悟。

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每个人的作品也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内心体验的呈现。 范例7——自我评价报告 自我评价报告

姓名:日期:课程:指导教师:

评价的问题

教师列出问题

在制作过程中你

尽力了吗?

评价的方面 分出层次 非常努力 分数 最高5分 5分 自我评价 语言描述 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比较努力

你能和同学密切合作吗?

能配合 合作愉快

4+ 5分 4+

开始不适应,后来注意了合作。

作品有新的创造吗?

有新的突破 感觉不明显

5分 4分 5分 4分 5分 4分

这个作品充分利用材料了吗?

很充分 一般

你参与制作的部分很多吗?

很多 较少

作品反映出过去学过的技能和知识了吗?

你注意刻画作品的细节了吗?

反映充分 有所反映 制作很精细 没有注意细节

5分 4分 5分 4分

范例8——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的作品利于不断回顾和反思,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怎样带着学生回顾呢?

例:

·你能从袋中找出几幅作品,证明你的进步吗?将这几幅作品的题目和创作日期写在纸上。

·选出一幅你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回忆当时的创作过程,简单评价这个作品。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你最喜欢哪一节课,为什么?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写在纸上。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察学生找的作品是否真正体现了他的进步情况;考察学生对平时教学的印象是否深刻,考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否对课堂教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愿意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个人的设想。

范例9——档案袋评价

互评:

前后两个人交换档案袋。在平时的课上,左右两个同学的交换活动较多,互相也较熟悉,本课让前后同学交换。

1.请小心翼翼打开同学的袋子。

养成学生爱护自己和他人档案袋的习惯。

2.在这些作品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作品,再找出一幅你认为还存在问题的作品。请分别评论这两幅作品。

提示学生要认真地观看同学的作品,并负责任地评论,尽可能写得清楚详细。教师给以指导。

3.写完后,两个人再交换过来,并相互交流。

4.感谢同学为我们写评论,把同学写的评论存在档案袋中。

为什么说评价可以深化学习内容,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呢?

人的求知不只是一个向外认识自然的活动,也是向内认识自身、追求人的自我存在的活动。不管是向外的认识,还是向内的认识,都不是通过认知认识就能实现的,都必须通过评价认识才能完成。

观看、感受、实践、比较、评价、判断、艺术史、美学、美术批评、中外文化等多项教学内容的综合,使美术课的思路不再狭窄,内容不再浅薄,教师也不再有大而空的套语。它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进行中随时进行评价。

有了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在教学沿途,不断地使学生抓住一些东西,知道一些东西,珍惜一些东西,思考一些东西。

范例10——偏重于学生对作品理解程度的考察。

·关于艺术家及创作环境背景方面的问题:

1.你认为蒙克的性格是

抑郁狂妄随和

2.与蒙克同时代的人会接受《呐喊》这个作品吗?

接受不接受不知道

3.如果你能到挪威去,你愿意亲眼看看这个作品吗?

愿意不愿意无所谓

这些问题可以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和评论,激起好奇心,使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有所提高,使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艺术家和他的时代的愿望。

·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还没有认识或没有理解。

1.蒙克有朋友吗?

有没有

2.如果有朋友,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画家戏剧家诗人其他人

3.你对这件作品还有什么不理解?

4.如果你可以想艺术家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进一步思考所学的东西,明确有待解决的问题。

1.欣赏这件作品对你的创作和生活有帮助吗?

有没有帮助很大

2.有人说“艺术是由爱所激发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同意不同意

3.蒙克需要爱,与蒙克同时代的人也需要爱吗——

是当然不是

·这是着重于评估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很多,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1.在地图上找出中国和挪威的位置。

2.在凡高的《向日葵》、塞尚的《厨房中的餐桌》、莫迪利亚尼的《戴宽沿帽的珍妮·赫伯特恩》、马蒂斯的〈舞蹈〉、蒙克的《生命之舞》中能分辨出哪一张是蒙克的作品。

3.选择两个你认为最能表达你在看到《呐喊》这幅作品时的想法的词汇:

惊恐()痛苦()

惊讶()压抑()

震惊()孤独()

恐慌()爆发()

恐惧()悲伤()

紧张()害怕()

4.“蒙克是挪威伟大的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先驱,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一个难得的艺术天才。”对蒙克的这个评价,你同意吗?

同意不同意有疑问

范例11——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考察学生个人的感受(不受他人影响)。

1.《印象·日出》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

2.《印象·日出》这幅画哪一点最吸引你?是跳动的光感还是耀眼的色彩,或其它?

3.这幅画使你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经历?

4.是否使你联想到过去看过的其它艺术品?

5.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幅作品?

6.从以下作品中找出莫奈的作品,说出判断的依据。

(霍贝玛)《密德哈尼斯林荫道》

(柯罗)《枫丹白露森林》

(希施金)《橡树》

(列维坦)《村头》

(卢梭)《饥饿的狮子》

(莫奈)《菖蒲花丛》、《伦敦雾中的国会大厦》

范例12——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大家可以用这种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

欣赏徐悲鸿的《奔马》,与马尔克的《蓝马》进步比较,体会马尔克的《蓝马》和徐悲鸿的《奔马》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风格体现在作品各要素及形式中。教师通过提问,把这些要素分解开来,让学生一一体会。

用投影仪放映出思考题,供学生讨论。

(1)两个画家为什么选用了不同的方法作画?

A这和他们的性格有关。

B是他们生活的时代决定的。

C与他们接受的教育关系密切。

D是本国传统。

E是工具材料决定的

F是个人爱好

G其它

(2)能不能说这两幅画,哪一个更棒?

A.可以,这要看我喜欢哪一种画法。

B.不能这样比,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艺术体系。

C、没有可比性,它们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

(3)他们的作品是临摹前人,还是自己的创造?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查找资料后回答)

(4)以下哪些词汇与这两个作品有关?

饱满、清瘦、丰满、活力、力量、淡雅、生机、圆浑、厚重、坚硬、刺激、和谐、飞奔、洒脱、细腻、粗糙、艳丽、虚实、含蓄、气势、呆板、旺盛、生动、风驰电掣、雄俊、其它

(5)马尔克的作品较多使用了

直线、曲线、弧线、折线

(6)马尔克为什么选择使用这样的轮廓线?

(7)《奔马》没有鲜艳的颜色,只有墨色,仔细看,墨色有深浅变化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

(8)两位画家为什么都选择了画马?你认为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9)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认为同学们的选择会和你一致吗?为什么?

(10)表现动物的作品,有的是用油画的形式表现,有的是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表现形式吗(查找到资料或作品后回答)?

范例13——欣赏《椅中圣母》前,学生针对性查找资料。

选择题:

1.这是一幅

油画壁画

2.绘画的种类很多,油画只是其中一种。

是不是

3.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约是

十二、十三世纪十五、十六世纪十八、十九世纪

4.玛利亚的头巾和带穗披肩是

按照《圣经》里描述的样子画的。

当时意大利民间妇女的装束。

艺术家自己想象的。

判断题:

1.油画是用油质颜色在布上、木板上或厚纸板上画的。

2.《椅中圣母》是画在木板上的画。

3.玛利亚的上衣是红色,斗篷为蓝色,这是根据基督教义画的。

4.其它宗教画,圣母衣服的颜色都有红、蓝两色。

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学生只是凭借生活经验和一般知识对艺术品做出的反映,他们储备的知识极为有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查证,可以使知识面得到扩大,丰富,审美感受得到深化。

讨论题:

1.圣约翰拿的十字架有什么含义?

双手合掌的约翰,把一根具有象征意义的拐杖挟在左手肘里,预示着耶酥将以牧师的身份走向人间,这根拐杖的柄端是一个简陋的十字架,它暗示约翰将在荒野中多次呼叫耶酥,也暗示着耶酥受难于十字架的未来。

2.玛利亚紧紧地搂着耶酥,有什么寓意?

对玛利亚紧紧地抱着耶酥的理解,仅凭日常经验是肤浅的,它有着宗教文化中包含的特殊寓意,如果学生对耶酥成年后的受难有所理解,对妈妈的抱、对妈妈的目光、对爱的体会也会深刻。

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借鉴资料,这些资料有学生个人的,也有教师课前预备的,还有录象带等,各组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

范例14——多用选择题的方式降低难度

1.《椅中圣母》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是油画还是壁画?

这是对学生学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

2.拉菲尔通过《椅中圣母》,刻意表现的是什么?

A《圣经》的内容。

B现实生活的美好。

C一种美好的理想世界。

考察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情况,是完全理解、还是含混不清、或根本没有领悟。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停留在认知认识范围的评估,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学习的结果加以考察。这种认知认识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知识的记忆过程虽然也有学生的活动,但对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只能排除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做出客观的选择和决定。

3.你认为拉菲尔是很随和的人?还是很古怪的人?请说出评判的理由。

从对艺术家性格的探讨,考察学生对艺术品审美感受的程度。

这是与学生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的评估方式。学生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和平时文化的积累,做出主观的判断。这是把评估与认知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的评估方法,更趋向于学生的主观因素,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这种评估方式与认知认识的评估方式是相互补充的。

4.欣赏了《椅中圣母》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是针对每个学生个人情况的评估,也是鼓励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估。学生可以从盲目被动的从众心态中解脱出来,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感到自己的独特存在。

评价——:

不能停留在对学生认知认识的研究,注重研究教师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怎样使学生对外界做出客观的描述。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忽视对与学生学习活动关系密切的评价认识的研究。即使有的课堂有了评价的环节,也只停留在对作品或认知结果做出好或坏、对或错的判断上,没有把评价看成是与认知认识同样重要的另一种认识形式。

具体方法步骤

中外学者对此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师生对艺术品的讨论是从学生的审美感受开始的。这是欣赏、评述教学的第一步。

第一步:最初的印象(直接的、表面的,转瞬即逝的)

有狭窄性、概略性,学生对美术作品一般是到此为止了。过去我们的欣赏课只注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习相关的文学故事性内容,学生只能做出脱离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的理性判断,教师只起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史常识,了解美学家观点的作用。这种传统教育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美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因素的存在。学生成了与艺术品互动关系中被动的一方,次要的方面。如果欣赏课上学生没有了对生命情趣的感悟,不能用全部的感觉去拥抱艺术的形式和色彩,不及时捕捉转瞬即逝的飘动的心绪,艺术教育就等同于了认知科学的教育,就失去了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精神境界的价值。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需要分析,更需要潜入其中去体验。只有与形象有了必要的交流,引起了情感的激荡,才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形成特定的审美感受。

最初的审美感受是混杂的,有意识、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的情绪体验,也有这种情绪过后的理智分析和判断。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中分辨出,他们是沉浸在审美的情感中?还是在作出判断?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品味内心的感受,检视这种感受是深刻的、激越的?还是舒缓的、平和的?是紧张、喜悦?还是轻松、压抑?学生到底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范例15:欣赏艺术作品——

教室里贴很多表现大自然的作品,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请同学们把对作品的感受用一句话或几个简单的词汇概括出来,写在纸条上,贴在那个作品的旁边。

第二步:识别作品的绘画要素和性质、

观看作品的多种特征,感受作品的多种信息,对各部分特性作出整体反映,对作品形成综合的整体性知觉。对作品的客观描述和主观描述。

尝试带领学生进入作品,触及作品的形式和色彩的表现特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要素和性质的知觉。 透过情节、故事和熟悉的形象等要素,进入作品的形式和内在情感表现层次。寻找绘画要素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识别出各要素的性质。比如,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子耶酥,眼睛看向画外,与观众对视着。圣母的看是怎样一种看呢?是定睛注视?是随意扫视?是目光暗淡?是炯炯有神?从眼神中透射出的是轻

蔑?是妩媚?是坚定?是得意?是骄傲?是欣慰?是幸福?是圣洁?是气愤?是恐惧?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不了解耶酥降生后的时代背景,他们如何做出判断呢?

学生说出了一个关键词“硬”,教师及时抓住,板书或用屏幕放映“硬”,让学生体会。这也是审美知觉与最初的感觉相区别的地方。审美知觉即是感觉的发展、延伸,又依赖感觉经验的积累和感觉信息的储存,以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常常需要一些词汇、概念的帮助,把知觉到的东西固定下来。

讨论作品的形式,那些不同要素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部分,怎样使那些次要的和隐蔽的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步,把学生带到各要素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组合成的“场”中,把相关的感觉到的材料组织起来,从表层的、局部的感知进入到深层的领悟,对作品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如:人物与人物、线条、色彩、光线、阴影等要素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各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衬托、相互拼接、相互遮挡??像一曲大合唱。

凡是优秀的作品,各种不同的要素之间总是不断地相互联系和作用,使其具有表现性,凡是一种富有运动性、变化性、表现性的形式,其各种要素之间总是发生推和拉、进和退、分离和聚合,模糊和清晰,紧放松等相互作用,如果孤立地看它们,就失去了对这些复杂相互作用的知觉。

学生看到了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的姿势以及三个人物的眼神、衣着、特征,还看到了讲究的椅柱。到此为止,欣赏并没有结束。辨识要素及性质,使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被分解成了众多的部分,学生对各部分进行了孤立地观察、分析和判断,这种审美认识是片面的,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作品的各要素也许在孩子眼里成了静止的、孤立的存在。识别要素及性质,只是对画面的多种特征,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形成整体性的知觉的过渡环节。教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椅中圣母》为什么能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感?只是具象绘画的题材内容、故事情节的原因吗?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什么特质,使它与普通的物品有明显的区别?

英国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值得学习。贝尔认为,艺术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作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性质是什么呢?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贝尔的观点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着,这些形式以及形式之间的联系,是激发出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原因。艺术品与普通物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品有艺术家强烈的意图,即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的特殊组合。

这一点正是我们在欣赏教学中长期忽略了的内容、也是学生作品评价的重点。

我们对学生作品除了说漂亮、好看,还可以说点什么?学生面对艺术家的作品除了说好看、漂亮,还可以看见什么?我们说不出来,是因为没有看到,是水平不够吗?不准确,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方法。是缺少方法。

有了美学的指导,我们就可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审美感受不仅来自《椅中圣母》的情节内容,也同时来自其形式结构。

第四步,把握作品的意义

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形式意味,符号含义和总体意义。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即要把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组织,又要找到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对作品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就进入了——

第五步,评价作品,对作品的价值进行判断。

在对作品进行了感受、领悟、理解后,要用各种手段传达自己的体验,评价,对作品进行自己的判断,以同他人进行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艺术品的了解,学生的趣味和判断会不断发生改变和扩展。

.6.创作练习

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延展性。

有了体验和评价,学生便会将艺术品提供的信息,从个人的角度再一次进行理解、加工、整理、改造,使之纳入到自己拥有的认知图式和结构中,变成自己的作品。

欣赏艺术品,评价个人作品,再创作,这样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修正和改进,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发展。

从范例可看出,在欣赏·评述课上,教师重视了对第一印象的捕捉,重视了学生体验的环节,重视了感受绘画要素的性质,并细致地分析各部分的形式关系,重视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重视了评价与反思。

从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到欣赏某件艺术品,甚至对生活中事物的感性的表达等都存在着评价。如何让学生成为懂得欣赏,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人,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比较法、描述法、解释法、揭示法、判断法

比较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深入;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欣赏,获得深刻丰富的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与批评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创作不伴随着观察、欣赏和反思,会逐渐失去支撑;

艺术欣赏和批评如果没有创作的提议,也不可能深刻全面和丰富;

不同的艺术活动是相互交融和支持的。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美术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应该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与条件。应立足于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了均获得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指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在评价教学中,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多点、多方位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方面,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在评价功能上,只重视评价的甄别功能,还要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

·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即重视书面考试,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对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方式的研究,涉及以下问题,我们给了老师以下建议:

·教师怎样评价?(发现闪光点、保护原生态)

·学生之间怎样评价?(比较、选择、判断)

·怎样观看艺术作品、包括学生的作品。(步骤)

·怎样进入作品(从外观“好看”到其形式特征、进入作品)

·评价学生作品的原则(激励、发展、多元)

·师生评价能力的提高(多看、多练)

·评价的方法——范例启迪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像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

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要支持孩子们的原形态创作。以此保留儿童绘画的原生状态。

(如果有时间,再分析学生作品)

八、对学生作品的漫谈。

观看部分学生作品,举例分析。

结语:今天我们通过交流给大家讲了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与讨论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真的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每一幅作品,让我们共同努力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个环节的实效性,共同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总结

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总结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总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因此,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必要的知识,还应当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起到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一、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和…

小学美术教研工作总结

一学期匆匆而过,这学期我们美术组的工作既忙碌又愉快。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贯彻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孩子们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通过教学让孩子们能感知美并学会创作美。在本学期开展的…

小学美术教研工作总结

并东小学秦旭霞本学期由于学校实际工作需要,我承当了四年级、六年级、三年级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年工作总结如下:(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

小学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榆林市第八小学王娟时光如流水,在匆匆忙忙中,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美术教研组在教导处的正确领导、全体美术教师的大力协作下,顺利完成了学期初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本…

小学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美术教研工作总结时光如流水在匆匆忙忙中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美术教研组在教科室的正确领导全体美术教师的大力协作下顺利完成了学期初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更...

小学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我校的美术教研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修订稿)要求;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科教学新大纲、新教材为基础;以教科研为先导,努…

20xx年中小学美术教学教研工作意见

20xx年中小学美术教学教研工作意见20xx年度中小学美术学科要以行法规促教改抓标准提内涵深化课改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为中心以审美育人为宗旨以一师一优课和体艺21为抓手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重庆市中小学美术教研会在王牌小学隆重举行

20xx年春季重庆市中小学美术教研工作会在万州区王牌小学隆重召开20xx年2月27日重庆市中小学美术教研工作会在万州区王牌小学隆重召开来自重庆市教委市教科院的领导专家以及各区县的教研员市教委直属学校的美术教研组...

20xx年我市在省中小学美术教研活动中

20xx年我市在省中小学美术教研活动中部分奖项评比的获奖情况在我市美术教师研修班专业和教学同步成长的理念指导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态势稳步上升在由省教育厅教研室等组织的教研活动各项评比中我市美术教师获得优异成绩现将...

20xx年钟楼区中小学美术与校本课程学科年度总结会

20xx年钟楼区中小学美术与校本课程学科年度总结会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校本课程建设培训活动区各中小学祖国的优秀民间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地方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宝库为研讨如何正确鉴赏和合理利用宝贵...

小学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后洋小学黄丽龙一基本情况概述开学初我们遵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尽可能地按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监督教师搞好教学常规和常规教学组织了诸如听课比赛展览等一系...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在教学中注重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本学期确立的学习重点是...

中小学美术教研总结(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