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经取名字

时间:2024.4.27

海心:出自清朝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20xx年6月29日,温家宝在香港礼宾府出席CEPA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演讲,并引用该诗祝愿香港。

知政: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著作《论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xx年3月4日,温家宝在看望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时,引用过这句话,阐述其治政思想。

其高:出自《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20xx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引用这两句古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了形象注解。 经国:出自《典论·论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仁静:出自《论语》:“知者动,仁者静。”

立人:朱达人:出自《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好古:出自《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梦周:出自《论语》:“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有恒:出自《论语》:“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任重:出自《论语》:“任重而道远。”

则天:出自《论语》:“唯天为大,唯天则之。”

侃如:出自《论语》:“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退之:出自《论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复礼:出自《论语》:“克己复礼目仁。”

成美:出自《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必正:出自《论语》:“必也正名乎。”

有德:出自《论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九思:出自《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

思明:出自《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

思聪:出自《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

思敬:出自《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

朋来:出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省身:出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立本:出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和贵: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慎言:出自《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

拱之: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志学: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慎行:出自《论语》:“慎行其余,则寡悔。”

继周:出自《论语》:“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从周:出自《论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安仁:出自《论语》:“仁者安仁。”

志仁:出自《论语》:“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怀德:出自《论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忠恕:出自《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思齐: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余内省: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于行:出自《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邻: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

行简:出自《论语》:“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文彬:出自《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冰心:出自唐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的意思是说心像冰那样纯洁,比喻思想高尚。 桂花:出自《感遇》:“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朝闻:出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

学思:出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省:出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致尧:出自诗句:“致君尧舜上。”

浩然: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清:出自古诗歌:“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思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春晖: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如人:出自“君子之亲温如人。”

彦今:出自《诗经·郑风》:“彼其之子,邦其彦今。”

乔木:出自《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积善:出自王永彬《围炉夜话》:“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志行:出自《周易·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习之:出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规:出自唐·杜甫《子规》:“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子都:出自《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丰衍:出自《后汉书·任延传》:“谷稼丰衍。”

明哲:出自《尚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

逊志:出自《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三秋:出自《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心远:出自晋·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善誉: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

勇智:出自宋·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独悟:出自《王文公集·拟寒山拾得》:“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 省非:出自“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

拂心:出自《菜根谭》:“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自明:出自《菜根潭》:“水不波则定,鉴不翳则自明。” 克明:出自《尚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善志:出自《淮南子·主术训》:“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泽积:出自“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介然:出自《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素诚:出自晋·鲍照《拟古八首》:“石以坚为性,君勿轻素诚。” 己正:出自汉·杨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

惟静:出自唐·姚崇《口箴》:“惟静惟默,澄神之极。”

欣德:出自陶渊明:“伊余怀人,欣德孜孜。”

新雨:出自“草色新雨中,松事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达人:出自《菜根谭》:“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鸿飞:出自杜甫:“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天旭:出自东晋·陶渊明“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真淳:出自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韶华:出自宋·秦观:“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守逸:出自《菜根谭》:“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容众:出自《韩诗外传》:“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

宁恬:出自清·王豫《蕉窗日记》:“宁直毋媚,宁介毋通,宁恬毋竞” 克己:出自清·陈确《陈确集·别集·不乱说》:“求仁之方,无过克己。”

至哲:出自清·刘嗣绾《贻友人书》:“人即至哲,必不能掩己之短,以兼人人之长。”

尚行:出自《渔樵对问》:“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

志齐:出自《韩诗外传》:“思齐则成,志齐则盈。”

忠信:出自《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

清容:出自《菜根谭》:“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娇,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斯远:出自明·王永彬《围炉夜话》:“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介福: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辉光:出自《周易·大畜》:“辉光日新其德”

至道:出自《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思诚: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志清:出自《顾子》:“登高使人意遐,临深使人志清。”

敬守:出自《管子·内业》:“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 蒙正:出自《周易·蒙》:“蒙以养正。”

凯风:出自《诗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宇泰:出自《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知闲:出自《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诗雪:出自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素月:出自东晋·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莹静:出自宋·晁礼:“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 敬之:出自《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清冰:出自唐·白居易:“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定波:出自唐·聂夷中:“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常勤:出自清·翟灏《通俗偏·地理》:“汝寻常勤精进,譬如水小长流,则能穿石。”

毅然:出自《朱舜水集》:“毅然特立,有为之土也。”

思睿:出自《近思录·致知》:“思曰睿,思虑之后,睿自然生。” 志逸:出自东晋·陶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若飞:出自《木兰诗》:“关山度若飞。”

修远:出自战国·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卓心:出自明·王永彬《围炉夜话》:“一室闲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气。”

远闻:出自唐·孟郊:“离怀无近趣,清抱多远闻。”

明诚:出自古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读,谓之教。” 恨水:出自《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秋鸿:出自苏轼诗:“人似秋鸿来有信。”

无涯:出自《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尽美:出自“尽美矣,也尽善也。”

思齐:出自“见贤思齐,见不贤其内省。”

闲云:出自唐·王勃:“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雁秋:出自诗词“坐对高楼千万山,雁飞秋色满阑干。”

梦远:出自宋·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桐叶:出自“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泉月:出自明·袁中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江花:出自唐·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荷露:出自唐白居易:“草莹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圆岂是珠。”

水静:出自《全唐诗》:“水静鱼吹浪,枝闲鸟下空。”

从善: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丽:出自王永彬《围炉夜话》:“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 兰芷:出自“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

思奋:出自爱国名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济世:出自爱国名言:“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前锋:出自爱国名言:“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书善:出自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致远:出自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明艳:出自名言:“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择善:出自佳句:“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子衿 [jīn]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处:《诗经·郑风·子衿》。作者借用女子口吻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第二篇:诗经用韵


古漢語通論-詩經的用韻

一、《詩經》的韻例

詩歌一般都要講究格律,而格律由這樣幾個元素構成:平仄、押韻、對仗等。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

(一)幾種詩體

1古體詩

就是 “古風”。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2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3詩餘

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 1

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二)格律要素:

1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以兩句詩來做例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句)

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韻

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押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 2

“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3對仗

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

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

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客”對“君”,“掃”對“開”;

3

(三)《詩經》的格律

《詩經》屬於古風,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以下我們就來分析詩經的韻例。

1什麽是韻例:即關於用韻的格律:也就是關於什麽地方用韻,什麽地方不用,怎樣用韻的一些規則。

2《詩經》的韻例

看P1-12,总结其韻例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幽部)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幽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職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之部)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鐘鼓樂之。(芼宵部,樂藥部,合韻。)

芣苢

4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之部)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月部)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質部)

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侯部)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元部)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煒微部,美脂部,合韻)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荑美,脂部);(異職部,貽之部,合韻)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歌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真部)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職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真部)

5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元部)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職部)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文部) 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魚部)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鼠女女,魚部)(麥德國國直,職部)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 6

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苗勞郊郊號,宵部)

總結:

A從韻的位置看:句尾韻是最普遍的形式;另有句中韻,主要是因爲句尾是代詞或語氣詞。

B從一章所用韻數來看,可分一韻到底和換韻兩類。

C從韻腳的距離看,可分三種:a句句押韻b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c交韻:一般是奇句與奇句押,偶句與偶句押。

二、詩經的韻部

(一)定義:韻部就是押韻字的歸類。一般來說,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屬於一個韻部。

(二)古今韻的比較

主要有三種情況:古今都押韻;古押今不押;古不押今押。之所以有這樣 7

的差異主要原因就是語音的變化。

(三)古韻的歸納

1主要採用系聯法: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詩經》韻字和《說文解字》的諧聲偏旁,兼及先秦兩漢韻文、重文、異文、通假、讀若、聲訓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聯《詩經》韻字,歸納韻部。然後根據諧聲關係,擴大韻部範圍,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韻系統,並將漢字分別歸入各韻部。

2研究者:宋代吳棫著《韻補》,開始探求古韻面貌。明代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等書,考訂古音,徹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讀古韻的“叶韻”說的謬誤,提出了古今音異的觀點。清代顧炎武著《音學五書》,破除傳統韻書的束縛,根據古韻實際歸納韻部,離析唐韻以求古音分合,並將今韻入聲配陽聲改為入聲配陰聲,分古韻為10部,其中陽、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論。以後古音學家都是在顧氏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韻標 8

準》,分古韻為13部,其貢獻在於真元分部、侵談分部,幽宵分部,侯部從魚部分離出來歸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書音韻表 》,分古韻為6類17部 ,其貢獻在於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獨立,並提出同諧聲的字應在同一部古韻的理論。古韻分部至段氏大體已定。清戴震著有《聲韻考》及《聲類表》,分古韻為9類25部 ,每一類都陰聲 、陽聲 、入聲三分 ,開陰陽入相配的先河 。孔廣森著有《詩聲類》,分古韻為18部,把冬部獨立;又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王念孫分古韻為21部,江有誥也分古韻為21部。章炳麟分古韻為23部,晚年又主張冬侵合為一部,為22部。黃侃分古韻為28部。現代學者王力,主張脂微分部。古韻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9

3古韻三十部

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收輔音韻尾) 收鼻音韻尾)

1之? 2職?k 3蒸?? 4幽u 5覺uk 6冬u?

9侯o 12魚? 15支e 18脂ei 21微?i 24歌ai 7宵au 10屋ok 13鐸?k 16錫ek 質et 22物?n 25月at 27緝?p 29葉ap

8藥auk

11東o? 14陽?? 17耕e? 20真en 23文?t 26元an 28侵?m

30談am 10

19

(四)叶韻: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後來又發展爲“叶音”: 叶音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

诗经用韵

11

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擅自改變用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看下麵這首詩: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吐當反)

踴躍用兵。(叶晡芒反)

土國城漕,

我獨南行。(叶戶郎反)

從孫子仲,

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

憂心有忡。 (敕中反,叶敕衆反)

爰居爰處?

爰喪其馬?(叶滿補反)

於以求之?

12

于林之下。(叶後五反)

死生契闊,(叶苦劣反) 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

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

不我信兮。

(叶魯吼反) (叶苦劣反) (叶戶劣反) (叶師人反) 13

古漢語通論-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一、雙聲疊韻

(一)雙聲

1即兩個字的聲母相同。

2古代的聲母是怎麽來的。

先看中古音的聲《廣韻》是韻書,按韻編排,考查韻部比較容易。如果考查聲母系統,就比較困難了,因為韻書並沒有明確標出全書的聲母系統。為此,清代學者陳澧創造了反切系聯法。利用系聯法研究《廣韻》聲母系統,他得出40聲類。現當代學者用同樣方法研究,結果與陳澧很不一樣,如:黃侃得到41聲類,白滌洲、黃粹伯得出47聲類,曾運乾、陸志偉、周祖謨得51聲類。當今多數學者認為《廣韻》有36個聲母。

至於上古的聲母的研究,相對較困難,主要依靠諧聲偏旁:即凡同聲符者必同聲類,但不一定屬同一個聲母。另外還有諸如異文,如伏羲庖羲;古讀,如古讀豬如都;聲訓,如邦,封也等。 14

傳統的三十六字母與上古三十二聲母:(有陰影部分爲中古聲母)

喉音:影 曉 匣

喉音:影 曉 匣 喻

牙音:見 溪 群 疑

牙音:見 溪 群 疑

舌音:端 透 定 泥 餘舌頭:端 透 定 泥

舌上:知 徹 澄 娘

半舌:來

半舌:來

齒音:精 清 從 心 邪 齒頭:精 清 從 心 邪 半齒:日

半齒:日

15

齒音:莊 初 崇 山 舌音:章 昌 船 書 禪 正齒:照 穿 床 審 禪

唇音:幫 滂 並 明 重唇:幫 滂 並 明 輕唇:非 敷 奉 微

16

這裏有兩個概念:古無舌上音;古無輕唇音。

诗经用韵

17

(二)疊韻

1定義:指兩個字的韻相同。現代的韻母包括韻頭、韻腹、腹尾、聲調。而這裏的“韻”與之有別:韻要求韻腹、韻尾、聲調相同,而不區別韻頭。

2中古的韻:《廣韻》206韻,韻腹、韻尾相同,區別聲調,而不區別韻頭。

3相關韻書簡介

(1)《廣韻》

是宋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編撰的,成書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說成書于景德四年(1007年)。書成後皇帝賜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廣韻》是宋代的官韻,也是我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廣韻》是在《切韻》、《唐韻》基礎上增廣而成的。要瞭解《廣韻》,應先對《切韻》、《唐韻》有所瞭解。

(2)《切韻》

是隋陸法言編撰的,成書于仁壽元年(601年)。參加討論該書編寫原則的 18

有劉臻、顏之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當時他們都是地位很高的學者和文人。在審音上蕭該、顏之推起的作用最大。20年以後,陸法言根據討論的大綱編成《切韻》。據學者考證,陸法言《切韻》共193韻,全書按四聲分五卷,平聲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一卷。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0韻。共收11000字左右。

(3) 《唐韻》

《切韻》到了唐代,更名為《唐韻》,除了增字加注外,語音體系沒有什麼變化。

(4)《廣韻》的相關知識

《廣韻》分206韻,比《切韻》增加13韻。雖然增加了韻數,語音體系並沒有發生變化,因為增加的韻只是把某些包含兩個韻母的韻析成兩韻。《廣韻》收單字26194字,比《切韻》增加1.5倍。注文191692字,比原本《切韻》增加若干倍。《廣韻》注文引證豐富,使韻 19

書具有一般字典或辭典的作用。

《廣韻》在體例上也繼承了《切韻》、《唐韻》,下面對《廣韻》體例做個簡要介紹。

A分卷。按聲調分卷。當時漢語共有四個聲調,四聲即應是四卷。由於平聲字多,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五卷。平、上、去、入四個字,除了代表本調類之外,還有直接描述調值的作用。

B分韻。同聲調的字在同一卷裏,在一卷之中用韻做單位。同屬一韻的字彙集在一起,稱為一韻。同一韻裏原則上不摻入其他韻的字。

C韻目。每個韻有一個名稱,稱作韻目,如一東、二冬、三鐘??,這些韻目都是每個韻開頭的第一個字,它與本韻其他字同韻。一部韻書有多少個韻,就有多少個韻目。

D韻次。韻的排列次序,一個韻之後接哪一個韻,一組韻後接哪一組韻,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現在我們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組相鄰次的韻,韻母相近,至 20

於兩組韻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就不完全清楚了。每個聲調的韻都按先後次序標上一、二、三??數字,表明它的韻次。

E小韻。一個韻中的一個音節為一個小韻,一個小韻把同韻中所有同音字彙集在一起,在小韻的第一個字下注出反切,並標出這個小韻同音字的數目。小韻的第一個字,也稱這個小韻的代表字。《廣韻》中的小韻次序是沒有規律的。

F注文。在小韻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詞義,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後標出這個小韻包括多少字。小韻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詞義,如果該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標出又音。

《廣韻》全書206韻,下面介紹其中的三個主要問題。

A四聲相承。《廣韻》206韻,首先按四聲分成四大類,也可以說是以四聲為綱。所謂四聲相承,是指韻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聲調不同的一組相配的韻。如平聲一東、上聲一董、去聲一送、 21

入聲一屋就是四聲相承的一組韻。這樣一組韻,通常叫一個韻部,也叫以韻為單位的韻類。在實際應用中,為了稱說的方便,常常用平聲韻代表這一組韻,比如說東部,同時包括了董送屋三韻,這叫做“舉平以賅上去入”。一個韻部並非都是四聲俱全,陽聲韻四聲俱全,陰聲韻只有平上去三聲,沒有入聲,如支、紙、寘韻;有的只有去聲,沒有與之相承的其他聲調韻,如去聲中的祭、泰、夬、廢。

B四聲韻數不等。在206韻中,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平聲分上、下兩卷,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平聲分上、下,是因為平聲字數多,與今天說的陰平、陽平無關。既然是四聲相承,平聲57韻,上去聲也應該是57韻,實際卻不是這樣。其原因是:平聲冬、臻兩韻的上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這兩個韻的上聲字分別歸到相近的韻――鐘韻的上聲腫韻、欣韻的上聲隱韻裏去了,這樣上聲就是55 22

韻。去聲祭、泰、夬、廢四韻,沒有與其相承的平聲韻和上聲韻,等於比平聲多出4韻,這樣去聲應該是61韻,但由於臻韻的去聲字太少,沒有單獨立韻,把臻韻的去聲字歸到欣韻的去聲惞韻裏去了,這樣去聲就是60韻。綜上所述,如果按四聲相承的原理說,《廣韻》共有61個韻部。

C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指沒有韻尾或以母音為韻尾的韻,陽聲韻指以鼻音m、n、ng為韻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為韻尾的韻。入聲韻與陽聲韻相承,陽聲收m尾,入聲則為p尾;陽聲收n尾,入聲則為t;陽聲收ng尾,入聲則為k尾,對應得非常整齊。在《廣韻》61個韻部中,陰聲韻26個,陽聲韻35個,這樣入聲韻也應該是35個。但由於陽聲欣韻的入聲字太少,因此,沒有單獨立韻。

23

诗经用韵

24

25

诗经用韵

26

诗经用韵

27

诗经用韵

28

诗经用韵

29

诗经用韵

附:近古漢語音韻:

中原音韵

《 中原音韵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元代周德清(1277~1365)著。《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 ,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元代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罗常培用“归纳法”,考订出《中原音韵》音 20 声类,后来的研究者又补充一个“仰”类,共21类。《中原音韵》音与中古三 30

诗经用韵

十六字母比较,有以下一些变化 :① 浊音清化;②唇音发生了分化与合并;③中古音知章庄三组字在《中原音韵》里已经合并成一组。《中原音韵》音的韵母共 46 类,与中古韵母比较,有以下一些变化 :①二等韵出现了〔 i 〕介音;②桓欢韵与寒山韵主元音不同;③支思韵与齐微韵主元音不同;④歌戈韵除喉牙音外,开合口对立消失;⑤收〔-m〕尾字转化为收〔-n〕尾。《中原音韵》的调类变化归结为“平分二义”,“入派三声”。前者指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后者指入声派入平声、上声、去声。

明朝兰茂的《早梅诗》中的20个字就代表了20个声母。《早梅诗》为“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到了现当代,有人作了《太平歌》,“子夜就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其欢唱。”用诗中22个字代表了现当代也就是今天的汉语22个声 31

母(含零声母)。 声母表

诗经用韵

32

附:

1浊音清化规律:

如果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则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别:

浊平声字变为送气的清音:如婆台茶狂等。

浊仄声变为不送气的清音字:如罢、败、大、共(全浊上变去)

入声字比较复杂:全浊入声变阳平:拔达局

如果为单纯摩擦音,则无送气与不送气之别,一般变为相应的清音:如肥、凡、吠、和、孩、鞋、时等。

一部分禅母平声字是例外,它们变为吐气的破裂摩擦清音。

2现代t?、???、?的来源?

两个来源:来自齐撮呼的?、??、?;来自齐撮呼的??、???、?;主要是同化作用的原因。?

尖音、团音:见系字与齐撮拼,被称为 33

团音;精系字被称为尖音。?

3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

1调值:声调的实际读法,现代用五度标调法标出,如51为去声。 2调类:声调的分类。

一般来说调类变化较慢,而调值的变化则较快。

3声调变化的一些规律:

A全浊上变去

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为去声,如:倍[《广韵》薄亥切,上海,并。]父[《广韵》扶雨切,上麌,奉。]坐[《广韵》徂果切,上果,从。]柱[《广韵》直主切,上麌,澄。]士[《广韵》鉏里切,上止,崇。]社[《广韵》常者切,上马,禅。]巨[《广韵》其吕切,上语,羣。]等。这种音变早在第八世纪以前,就已经完成。非全浊上不变:如尾[《广韵》无匪切,上尾,微。]

B平分阴阳:清音平声字发展为阴平,为不送气。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变为送气阳平。如:脯2 [pú ㄆㄨˊ] 34

[《集韵》蓬逋切,平模,并。]菩2 [pú ㄆㄨˊ][《广韵》薄胡切,平模,并。] C入派四声:全浊归阳平,如:拔[《广韵》蒲八切,入黠,并。]达[《广韵》唐割切,入曷,定。]杂[《广韵》徂合切,入合,从。]俗[《广韵》似足切,入烛,邪。]值[《集韵》丞职切,入职,禅。]合[《广韵》侯合切,入合,匣。]十[《广韵》是执切,入缉,禅。]

次浊归去声,如:莫[《广韵》慕各切,入铎,明。]呐[na ㄋㄜˋ][《集韵》奴骨切,入没,泥。]力[《广韵》林直切,入职,来。]日[《广韵》人质切,入质,日。]月[《广韵》鱼厥切,入月,疑。]悦1 [yua ㄩㄝˋ][《广韵》弋雪切,入薛,以。]

清音入声派入四声,无特别规律可寻。

(三)雙聲疊韻構詞法

1上古漢語的雙音詞,有很多是聯綿詞,其中構成多有雙聲疊韻的關系。 35

以形容詞居多:

(1)雙聲:參cēn差cī、踟chí躕chú、栗lì烈lia、觱bì發fā(《集韻》北末切,入末,幫。)、繽bīn紛fēn、侘chà傺chì(徹)(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容r?nɡ與yǔ(以)(徘徊犹豫)、憔qiáo悴cuì(从)、突tū(定)梯tī(圆滑貌)(透)、滑ɡǔ稽jī(見)、猶y?u豫yù(以)、便pián(並)嬖bì(幫)(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2)疊韻:窈yǎo窕tiǎo、虺huī隤tuí(灰)、窈yǎo糾jiǎo、夭yāo紹shào、懮yǒu受sh?u(形容步态优美)、須臾、嬋chán媛yuán、觳hú觫sù

(3)雙聲兼疊韻:輾zhǎn轉zhuǎn

也有名詞:

(1)雙聲:蟋蟀、蝃dì蝀dōnɡ、蒹jiān葭jiā(見)、伊yī威wēi(虫名)(影)

(2)疊韻:崔cuī嵬w?i、芣fú苢yǐ、倉cānɡ庚ɡēnɡ、蠨xiāo蛸xiāo、 36

薜bì荔lì、鎡zī基jī(農具名)

2也有不是聯綿詞而有雙聲疊韻關系的

(1)玄xuán黃huánɡ(匣)、說yua懌yì(以)、灑埽、饑(見)饉(群)、親戚(清)、妻妾(清)、肯kěn綮qǐ(溪)

(2)涕tì泗sì、經營、貪婪、剛強

二、古音通假

(一)定義:古代漢語書面語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兩個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而聲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即由甲字代替乙字。

(二)假借字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一个意义毫无关系的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有本字的假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 37

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比如:

“剥”字的本义是剥开,假借为“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麋”字的本义是鹿一类的动物,假借为眉毛的“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这种假借,属于临时借用。大概相当于现代人写别字。东汉的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种假借会给阅读古籍带来麻烦。如果不知道古书中是假借,只是因形取义,就难免望文生义,造成错误。

还有这样的情况,假借字不是偶一用之,而是在古籍中常常出现,似乎成为高雅的表现,比如:

“信”字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老子》八十章:“美言不信。”经常被借来表示“伸展”的“伸”,《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38

“蚤”字的本义是跳蚤,《庄子·秋水》:“鸱鸺夜撮蚤。”经常被借来表示“早晨”的“早”,《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这种假借,一般是相当固定的,不会随意乱借,而且只是单向的,不能颠倒过来。

第二种情况,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了。比如: “桼”字的本义是树上流下来的树漆,《说文》:“桼,木汁,可以鬃物。”后来借表示水名的“漆”字表示这个意义。本字“桼”废而不用了。从假借字被借去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又可以分为一个字借来表示几个词和几个字借来表示一个词两类。前一类如前文说过的“辟”字被借来表示“躲避”、“开阔”、“邪僻”等几个词。后一类如,“女”字的本义是未出嫁的女子,“汝”字的本义是水名,都被借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论语·为政》:“诲女知之乎?”《韩非子·内储说》:“吾以汝知之。”有本字的假借,人们一般称 39

之为通假。

2本無其字的假借:就是说,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用来记录它们的字,就根据这个字的声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其意义。

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比如:

“我”的本义是一种锯类的工具或武器,借来表示没有文字形式的第一人称代词,如:“我伐马方。”

“而”字的本义是脸上的胡须,《说文》:“而,颊毛也。”借来表示没有实在意义的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难”字的本义是一种鸟,借来表示难易的难。如:《老子》二章:“难易 40

相生。”

“九”字本义是曲钩,借来表示数目,甲骨文已有“在九月”的说法。以上“我、而、难、九”等字被借以后,久而久之,只用来表示假借义,而不再表示其本义。

“耳”字的本义是耳朵,借来表示语气词。如:《论语·阳货》:“前言戏之耳。”

“之”字的本义是往。《尔雅·释诂》:“之,往也。”《战国策·齐策四》:“驱而之薛。”借来表示指示代词,义为此。《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又为第三人称代词。《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又借来表示连词。《论语·先进》:“是社稷之臣也。”“耳、之”等字被借用以后,除表示假借义外,仍表示本义,都没有另造字。

第二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比如

“辟”字的本义是法,借来表示没 41

有文字形式的”躲避”、”开闢”、”邪僻”等词的意义。《左传·成公五年》:“伯宗辟重。”《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又:“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样,“辟”就具备了几个互不相干的意义。“躲避”、“开闢”、“邪僻”是“辟”的假借义。后来,为了防止意义的混淆,又加形旁,造“避”字表示“躲避”(《战国策·赵策》:“天子巡狩,诸侯避舍。”)。造“闢”字表示“开闢”(《周易·系辞》:“闢户谓之乾。”)。造“僻”字表示“邪僻”(《荀子·劝学》:“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这种没有本字的假借字与后起字之间不能再认为是一种假借关系。作“法”讲的“辟”字和“避”、“闢”、“僻”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中间存在一个没有本字的假借阶段。

“戚”字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诗经·大雅·公刘》:“干戈戚扬。”假借为“忧愁”的意义,《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后来在“戚” 42

上加形旁,造“慼”字表示“忧愁”的意义。

第三种情况,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比如:

“孰”的本义是食物加热到可吃的程度,《左传·成公二年》:“腼熊蹯不孰。”借来表示疑问代词“哪一个”的意思,《论语·先进》:“孰能为之大?”后来没有为疑问代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熟”字。

“莫”的本义是“天色将晚”。借来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的意义,《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战国策·楚策》:“群臣莫对。”后来没有为无定代词“没有谁”等义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暮”字。

“求”字的本义是皮衣。借来表示寻找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上》:“如缘木求鱼。”后来没有为假借义“寻找”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裘”字。

43

“然”字的本义是燃烧,《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借来表示连词,《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后来没有为这个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止”的本义是脚,《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假借为副词“只”的意义,《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后来没有为副词“只”的意义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趾”字。

“何”字的本义是“负荷”,《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假借为疑问代词“什么”的意义,《左传·僖公四年》:“何城不克。”后来既没有为疑问代词造字,也没有为本义造字。而是借了表示“荷花”的“荷”字表示本义“负荷”的意义。这与前几例有所不同,是较为复杂的情况。

44

更多相关推荐:
160个经典诗词取名及诗经和楚辞整理版

好名字大全160个出自经典文库的好名字寓意解释中国自古就有取名寻出处的传统一个气质优雅出自经典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好名字会让人平添几分敬意如果你想为宝宝取个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钻到故纸堆里费尽心机地查找就看看这...

女子起名自诗经

女子名自诗经出来源林平之的日志这两天已经快被加好友的消息弹爆了所以若想交流也好交友也好可以加入我们金组金庸武林再这样下去我都快看不到自己好友的信息了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不知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不过现...

诗经、楚辞取名(男孩、女孩都有)

据说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不知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不过现代人取名字确实很喜欢引经据典这是好事今人多有数典忘祖的倾向外国语大学遍布全国却不曾听说有一个国学学院据说有还是有的不过都相当低调取名的时候终于想...

诗经名句取名大全

诗经名句取名大全转载20xx0328101548转载标签诗经名句取名育儿据说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不知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不过现代人取名字确实很喜欢引经据典这是好事今人多有数典忘祖的倾向外国语大学遍布...

诗经楚辞取名

诗经维叶维叶萋萋淇右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子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卜尔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承柏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于飞燕燕于飞淑慎淑慎其身成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其姝静女其姝静姝静女其姝说怿静女其娈贻我桐管彤管有...

诗经、楚辞取名(男孩、女孩都有)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

诗经取名

诗经取名据说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不知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不过现代人取名字确实很喜欢引经据典这是好事今人多有数典忘祖的倾向外国语大学遍布全国却不曾听说有一个国学学院据说有还是有的不过都相当低调取名的时...

男宝宝取名最经典技巧

给蛇宝宝取名有什么技巧呢下面向您详细介绍20xx蛇年男宝宝取名技巧希望为您的宝宝取名能起到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给男宝宝取名吧取名技巧一以洪亮的字眼儿为蛇宝宝取名男宝宝取名读起来声音要响亮有力具有阳刚...

诗经取名

苏教版16年级必背成语14册五光十色兴致勃勃漫山遍野绿树成阴自由自在情不自禁自言自语人山人海千言万语四面八方不知不觉无家可归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春暖花开三五成群引吭高歌无忧无虑天长日久狐假虎威半信半疑摇头摆尾东张西...

诗经楚辞与取名

现将楚辞取名理出以供飨鉴因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故普遍认为楚辞适合取男名其实在古代名字的性别色彩较淡譬如韩嫣陈琳皆为男子名伏寿曹节却是女子名通观楚辞行文相当之瑰丽诗经创现实主义之源而楚辞创浪漫主义之...

诗经、楚辞取名-供熊爸熊妈参考

据说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不知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不过现代人取名字确实很喜欢引经据典这是好事今人多有数典忘祖的倾向外国语大学遍布全国却不曾听说有一个国学学院据说有还是有的不过都相当低调取名的时候终于想...

诗经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

诗经名句取名(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