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九《瓦尔登湖》

时间:2024.4.21

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九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出版于1854年,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学、生态理念和生态保护运动影响深远。

《瓦尔登湖》翔实地记叙了1845年至1847年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林间独居、耕读的历史和对人生的思考。梭罗与自然为伴,用劳动养活自己,过着极其简朴的物质生活和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荒野中保存世界

梭罗一生以诗人的眼光、心灵和情怀亲近自然,抒写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闪电雷鸣,到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天地自然之间,无一物不趣味盎然。梭罗以孩童般的纯真和热情,开放所有的感官,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对自然进行全方位的讴歌,淋漓尽致地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在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梭罗凭着对生命的直觉和感动,将与自然作伴看作是最甜蜜的受惠。今天生态批评权威、梭罗研究专家、哈佛大学的布伊尔教授曾高度评价书中所体现的对自然惺惺相惜的爱与尊重,认为“这种尊重标志着梭罗的浪漫主义热情开始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意识”。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树立了物质俭朴、精神丰富的生存典范。梭罗这样陈述他去瓦尔登湖的目的:“我到森林去,因为我希望过着深思熟虑的生活??我不愿过着不是生活

的生活,须知生活无限珍贵 ;我也不愿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他大声疾呼“简单,简单,再简单”,把物质追求降到最低限度,把精神追求提高到最高程度,实现物质生活的简朴和精神生活的富足。梭罗的名言“在荒野中保存世界”,已成为欧美许多环保组织的座右铭。

生态文学家尊奉的范本

《瓦尔登湖》自出版以来,历经一个半多世纪,一直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西方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此书至今已发行200多个版本,印数不计其数,并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产生影响。生态思想家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朴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生态圣书。”

在当代,全世界的生态文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瓦尔登湖》奉为范本,以《瓦尔登湖》为范本和鼻祖的生态文学家正在汇聚成蓬勃大潮。

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主义热潮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陶伯在准备自然哲学的课程时,把《瓦尔登湖》列入阅读书目的第一课。因为,梭罗在各方面都是当代生态主义者的先祖。在《瓦尔登湖》中,梭罗预测到了大量砍伐树木、破坏原始森林、污染河水、捕杀动物将会给后代带来的恶果与灾难。让他们明白了:“人定胜天是过去的理念,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是人类在

这个星球延续的至宝与梦想。”梭罗关于荒野与文明平衡关系的论述,成为美国荒野保护运动和建立国家公园实践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西方学者将梭罗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生态哲学家,将其誉为“自然之子”和“绿色圣徒”。《瓦尔登湖》以其富于积极内涵的自然观和极具超前性的生态意识,冲击了传统的、特别是工业文明时代征服控制自然观,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主义热潮。

梭罗认为:“作为一位哲学家,不应只有深奥的思想,或者去建立某种流派,对哲学的真爱应使其能明智地生活,那就是过着一种简朴的、独立自主的、坚信不移的生活。”梭罗的生态主义哲学观影响全世界,如印度的尼赫鲁大学,校训就是“简朴生活,深刻思想”。

梭罗及其《瓦尔登湖》,指引人类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自我净化,并给予我们追逐理想生活的勇气。《瓦尔登湖》成为文学和生态学发展史上的纪念碑。 (1450字)


第二篇:_瓦尔登湖_的生态意蕴.txt


 第16卷                  安康师专学报                  Vol·1620xx年12月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Dce·2004《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张群芳(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精神意义。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意蕴;工业文明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24X (2004) 06-0044-04①The Eco-Implication in WaldenZHANG Qunfang(The Chinese Department,GuangxiNor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4,Guangxi,China)Abstract:In Walden,Thoreau pointed out people s noble mind had been become inferior because they focus their thoughtson making money and enjoy all sorts of convenient facilities·He also emphasized the world of organism had independent val-ue,and human being was only one part of natural world·Key words:Thoreau Walde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的代表作。书中记录了梭罗从1845年到1847年两年多时间里在瓦尔登湖湖畔独自一个人生活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森林中,梭罗与自然为伴,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极其简朴,但却拥有无比丰富的精神生活。在那里,他除了必要的劳动之外,可以与荷马、柏拉图等先哲们对话,也可以与自然的生灵进行无言的交流与沟通。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哈佛毕业生,梭罗独自一人到瓦尔登湖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各种议论和揣测。“他曾被看成是一个斯多葛派学者,一个好辩的道德家,一个寄生虫……一个厌世者,一个超级自大狂,他也被人们描述为一个哲学上的无政府主义者,乡镇生活的失败者,一位贵族知识分子,也有人把他简单地归结为一个自然主义作家……”〔1〕但是,梭罗用《瓦尔登湖》对各种不解和议论作了回答,“作为一位哲学家,不应只有深奥的思想,或者去建立某种流派,对智慧的真爱应使其能明智地生活,那就是,过着一种简朴的、独立自主的、坚信的生活”。〔2〕在《瓦尔登湖》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物欲横流的社会

的谴责,对惟利是图的世人的极大鄙视,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尊敬和关爱,充满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一梭罗在《瓦尔登湖》的首章“经济篇”就地指出,他所处时代的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而大部分人过的沉重而可悲的生活。发韧于十八世纪的工业文明,到十九世纪中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美国正向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高歌前进,物质财富的积聚速度空前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和舒适化。现代化的房子、火车、报纸等各种便利人们生活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正当人们为那个时代欢呼雀跃、享受着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为了更好地享受这些便利和舒适而终日奔波劳累时,梭罗却在《瓦尔登湖》中发出了44①收稿日期: 2004-05-08作者简介:张群芳(1973-),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的叹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人们越来越陶醉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中,并且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殚精竭虑,“找不到空闲来使自己真正完整无损”。梭罗看到了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随波逐流,在享受物质便利的时候却失去了精神生活的享受,成了物欲的奴隶,所以他说:“等到农夫得到了他的房屋,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3〕“人类已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了。”〔3〕这一点说得是何等深刻。我们知道,工业文明是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作为其标志和表现形式的,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为人们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人类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物质,被物质和技术扼杀了灵性,成为一种追求实用目的的动物,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使精神需要受到冷落,人类崇高的精神在无限膨胀的物欲中失落了,因而支持现代文明的只剩下经济动力和获利的动机。个人的精神生活也变得异常贫乏,普遍沦为被外物拘禁的“奴隶”。所以文学家乔依斯说:“与文艺复兴运动一脉相传的物质主义,摧毁了人的精神功能,使人们无法进一步完善。”〔4〕“现代人征服了空间,征服了大地,征服了疾病,征服了愚味,但是所有这些伟大的胜利,都不过是在精神的熔炉里化为一滴泪水。”〔4〕而梭罗说得更为直接而通俗:“当文明改善了房屋的时候,它却没有同时改善了居住在房屋中的人。”〔3〕“这一片土地上还没有相应的人类文化,我们至今还不得不减少我们精神的口粮,减得比我们的祖先节省面粉还要多。”〔3〕梭罗看到了所谓的现代文明只不过是用一条腿走路的畸形的文明,精

神文明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物质文明的步伐,而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人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它带来了人格的分裂,心理的畸变,行为的无序,道德的沦丧,所以文明分裂的悲剧实际上也是人自身的悲剧。”〔5〕梭罗痛心地说:“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3〕于是在《瓦尔登湖》里梭罗向我们描述了“生下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的“土地的奴隶”;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的“贫困得最可怕的”人;还有读那些登载俗闻琐事的报纸和书刊的“浪费生命”的人,更有那种“可以把风景,甚至可以把上帝拿到市场上去拍卖的”人。梭罗在谈到最后一种人时,鄙视地写到:“他的田里没有生长五谷,他的牧场上没有开花,他的果树上没有结果,都是生长了金钱;他不爱他的水果的美,他认为非到他的水果变成了金钱时,那些水果才算成熟。”〔3〕这与海德格尔说的“开花的树”是极为相称的;“在工业时代,当实用主义、工具理性成为一个社会主导思想之后,树的天然本性被破坏了、遗弃了,或者被‘障蔽’了,被迫隐蔽在世界的幽暗之处。而树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商业价值反被认作是树的本性,甚至是唯一的本性,从而哄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去。”〔6〕在技术时代以前,树的自生自长、开花结果是它本源的展现,是它最基本的权利和价值。而在技术时代,树的这些内在价值全被技术的效益所掩盖,人们仅从效益的角度看待它,那么它就变成了“钱”的代名词。反过来说当人们仅从效益的角度去看待自然界万物时,自然的崇高、壮丽、生生不息等一切美的东西将被人视而不见,这也意味着人对崇高精神、感情的漠视,人异化为技术的工具,成了工业文明大机器生产中的一个小小的部件。梭罗的这些见解在十九世纪中期这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篷勃发展的时期自然受到他人的指责和非议。但时至今日,当现代文明的弊端越来越暴露无疑,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危机(包括人的精神危机)越来越严重,以至有人提出精神污染时,我们不得不赞叹和佩服他的预见性和超前性。追求高尚精神生活是梭罗一生的执着。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不仅仅是为人类崇高精神的衰微而担忧,也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侵害和掠夺而焦虑。梭罗看到在他那个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提高和改进,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享受着以牺

牲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物质便利,人们不再像古人那样对自然充满敬畏,而是把自己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主宰自然的主人。征服自然,掠夺自然成为时代的主题。如同上文提到的“开花的树”里海德格尔讲到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当人囿于技术的框架,只从技术的视野去看待一切自然事物,把天地万物只看作技术生产的原料时,那将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全面的破坏与毁灭。”〔6〕因此,梭罗忧伤的写到:“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45张群芳:《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形成了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徜徉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偶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3〕火车的发明,铁路的修筑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从而也加大了对木材的需求。在梭罗的家乡康科德镇,特别是在瓦尔登湖区这个原本充满青翠苍郁、充满无限活力和生机的地方,森林被大片大片的砍伐。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Lawrence Buell)指出:“在梭罗的有生之年,康科德的森林覆盖率在逐渐减少,正当梭罗写下上面的句子时,它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记录,仅仅10%多一点。”〔7〕从上面的句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出梭罗对少年时代在瓦尔登湖上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瓦尔登湖区大片森林被砍伐的焦虑和惋惜。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了森林,便没有了盎然的绿意;没有了森林,便没有了自然的天籁;没有了森林,瓦尔登湖也不在是大地母亲的明亮的眼睛,而是她的一滴泪。《瓦尔登湖》还记录了1846年的冬季百来个人在瓦尔登湖上挖掘冰块的情景。掘冰的原因是“有一位农民绅士想使他的钱财加一倍。”为此,在这样严寒的冬天里,他竟“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剥去了它的皮。”〔3〕在这近乎控诉的言语里,我们不难体会出梭罗对自然的关爱及对他同时代人们的鄙视。在那些物质利益至上的人们的眼中,养育万物的森林已不再是森林,而是一座巨大的木材仓库,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也不在是美丽的湖,而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和贮冰池……而人的生活似乎也可以概括为:拼命赚钱,然后用这些钱去买更多的物质享受,如此循环不已。因此,梭罗认为“如果文明人所追求的并不比野蛮人追求来得更高贵些,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舒适的生活,那么他们何必要有比野蛮人更

好的住房呢?”〔3〕在“声”的篇章里,梭罗对“恶魔似的铁马”火车这样描述到:“那时我听到铁马吼声如雷,使山谷都响起了回声,它的脚步踩得土地震动,它的鼻孔喷着火和黑烟……”〔3〕火车的发明无疑是人类交通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它不仅在交通条件上比以前大为改观,而且也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它同时也制造了噪音和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在十九世纪中期,上述这些问题也许不明显,但梭罗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已经感觉到了潜在的生态危机。今天,当自然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日趋崩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之时,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将自然界驱赶到一种绝境中,从而也使自身陷入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正像李培超在他的《环境伦理》中指出的那样:“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就必须要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而便有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聚。”〔5〕所以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物质文明越发达,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就越大。而现代人物欲膨胀导致的对自然肆意的掠夺,将会使人类逐渐失去可以栖居的物质家园,而文明的不协调发展,人的精神危机的产生,又将会使人类逐渐丧失安歇灵魂的精神家园。面对这种趋势,梭罗深感焦虑和无奈,淡泊超然的他也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非到我们迷了路,换句话说,非到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才开始发现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处境,并且认识了我们的联系之无穷的界限。”〔3〕三梭罗痛感时下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和精神生活的萎缩,为了验证人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中,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健康愉快地生活下去。1845年7月4日,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的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收到……”〔3〕,而且要象“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即使这样做只不过是唤醒我的邻人罢了。”〔3〕,在瓦尔登湖旁的林中,梭罗过着一种简单而明净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样的简单同样纯洁无暇”。住的是亲手建的小木屋,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一年中,他仅用六个星期的劳动就可以养活自己,剩下的时间他可以用来观察自然和阅读。从他的经验中知道,要得到一个人所必需的食粮极少麻烦,少到不可信的地步,而且一

个人可以46第16卷                  安康师专学报                  20xx年像动物一样的吃简单的食物,仍然保持康健和膂力。剩下的时间,梭罗委任自己为“暴风雪和暴风雨的督察员,森林小径和捷径、岩石桥梁的测量员”。在《瓦尔登湖》中,我们看到梭罗眼中的自然是何等的美丽、丰饶和繁茂:洁净无暇,变化多姿的瓦尔登湖,茂密葱郁,一片生机的森林,以及头顶上的那一片亘古如斯的天空……自然界的一切让梭罗心悸和感动。他或逍遥自适的泛舟湖上,与潜水鸟嬉戏,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瑰丽;或洞穴观蚁,体会生存的庄严与残酷;或静坐林中,在蛙声和鸟鸣中领悟生命的本质。他“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3〕而且在与万物的和谐交融中得到内心的宁静。在梭罗的时代,生态伦理学还杳无时期,但他凭着对生命的直觉和感动,已经在《瓦尔登湖》蕴含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田鼠是他的兄弟,在他的屋子下面做窝,和他共享面包;知更鸟在他屋侧的一棵松树上住居,受他保护;鹧鸪是他的“母鸡和幼雏”;冬天鼹鼠住在他的地窖里,和他分享土豆的美味;野兔子也到他的门来,吃土豆皮……在他的眼中,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那么亲切、可爱,甚至康科德的植物也是和他住在一起的居民。一个人住在林中,虽偶尔感到寂寞,但是他感觉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他“屋子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都有着无穷尽无边际的友爱”〔3〕。原来人可以和自然如此亲密和谐的相融在一起。不仅如此,梭罗还对大自然抱有一份深深尊敬和感激,“大自然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多的康健,这么多的欢乐!对我们人类这样地同情……难道我们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上的泥土吗?”〔3〕他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有的是对自然母亲的敬意和感激,对天地万物的关心和友爱。正是梭罗教我们现代人类走出麻木不仁的心态,永远葆有一份体察外物的惊喜、悲悯和体恤之情。《瓦尔登湖》还表现了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无机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豆子的成果并不由我来收获。它不是有一部分为土地鼠生长的吗?……难道我们不该为败草的丰收而欢喜,因为它们的种子是鸟雀的粮食?大地的生产是否堆满了农夫的仓库,相对来说,这是小事。”〔3〕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梭罗对自然抱有的宽容和民主的态度,因为他懂得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每种生物都是一种

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理由。他看到人类种上豆子以前,大地表皮上只长洋莓、狗尾草、黑莓、野果子……而现在为了豆子,人也没有权利拔除狗尾草之类的植物,“毁坏它们自古以来百草园”。否则,大地上只生长着豆子、禾苗等人类培育的作物,那是多么的单调、多么的乏味啊。所以自然万物都是“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它们是天地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3〕大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必需品,还使人类的精神得到熏陶和升华。在《瓦尔登湖》里,自然界的一切都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还与人类精神息息相通,在梭罗的笔下,它们也如同人类一样富有感情和思想,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枭的嗥叫是“瓦尔登森林的地方语言”;湖上冰块的开裂是瓦尔登湖的“咳嗽声”……人正是在与这些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物的交流和沟通中洗去了心灵的污垢,获得了精神的升华。在梭罗的眼里,自然不仅仅提供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的物质家园,自然的宽厚和丰腴也是人的生命具有丰富内涵的基础条件,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永恒品质的真实理解和把握。所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仅仅是功利上的,还应该包括情感、伦理、审美等方面。唯其如此,人才会生活得把生命的精髓都吸收到,从而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得到提高,道德感情得到升华,生命空间得到拓展。《瓦尔登湖》的写作和发表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然而现代社会在获得巨大进步,人类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的同时,《瓦尔登湖》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对自然的侵害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远比十九世纪更为厉害,“用机械世界观和近代科学技术思想武装头脑的人,不光忘记了生存必须适应环境,而且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认为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征服和统治自然、改造和控制环境,并以此来满足自己没完没了的物质欲望。”〔8〕其结果是使得大地千疮百孔,而且人(下转第55页)47张群芳:《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沉的忧伤情绪,特别是在第四折中,汉元帝于汉宫中闻孤雁悲鸣的一段描写,更是马致远个人心境的直接写照。”〔5〕昭君的离去象征着理想、功名、爱情等美好事物的逝去,这些美好的事物在浑浊的现实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作者努力要抓住它们,可是它们往往又很快被黑暗势力吞噬毁灭,而《汉宫秋》中的情感线索正符合

作者的这种心理体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美好事物失去之后带给人的幻灭与痛苦。参考文献:〔1〕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6·〔2〕隋树森·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 1964·〔3〕臧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 1958·〔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5〕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上接第47页)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他自己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今天的我们再去阅读《瓦尔登湖》时,宛如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湖水,野生的林木,欢唱的鸟儿,自由自在的野兽,还有那与这些生物相亲相爱、和谐相处、追求高尚精神的梭罗,这一切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遥不可及。也许梭罗在《瓦尔登湖》提供的不是一套可供操作或实践的程序和模式,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本质意义上生命存在的方式与可能性,他对自然的关爱,对精神生活的呼唤,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对自己生活进行重新思考的视角。正像池田大作所说的人的外在的生活环境之所以出现生态危机,根本原因是在于人的内在环境出现了问题,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和需要所致,“破坏自然当然是可怕的,但更为可怕的是人们精神的颓废”。〔9〕“外部地球的沙漠化与人类生命的精神的沙漠化是分不开的”。〔10〕这一点和梭罗在《瓦尔登湖》表现出来的观点竞是那样不谋而合。“今天,梭罗被看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然阐释者和第一个环境主义圣徒”,〔7〕是生态学前的生态学家,他对人类家园特别是精神家园的守望尤其让我们感动。可是面对日趋严峻的形势,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般的,海德格尔说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呢?参考文献:〔1〕EISELEY, L·“Thoreau s Vision of the Natural World”·in Harold Bloomed·Henry David Thoreau: Modern Critical Views NewYork: Chelsea House Pub, 1987·〔2〕周晓立·美国文学中稀有的隐逸文学作品《瓦尔登湖》〔J〕·华侨大学学报, 1996, (3)·〔3〕〔美〕亨利·戴维·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5〕李培超·环境伦理〔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6〕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7〕BUELL, L·“Thoreau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in Joel Myerso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nry David Thoreau·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8〕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9〕〔日〕

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卞立强译·二十一世纪的警钟〔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10〕〔日〕池田大作·迟田大作集—环境问题指南〔M〕·苗月译·何劲松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55潘 艳:论马致远的创作心态与杂剧《汉宫秋》

更多相关推荐: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20xx090109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佚名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

世界十大文豪及其名言

世界十大文豪及其名言世界十大文豪是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一荷马约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盲人诗人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编订者其史诗作品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二...

世界顶级名人名言大全

世界顶级名人名言大全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富兰克林美国想要有空余时间就不要浪费时间富兰克林美国忽视当前一刹那的人等于虚掷了他所有的一切富兰克林美国时间不可空过惟用之于有益的工作一切无益...

世界上著名哲学思想和经典名言

世界上著名哲学思想和经典名言一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二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三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四存在就是被...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你在两个仇人之间说话要有分寸以免他们和好后你将无地自容萨迪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莎士比亚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但丁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佚名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达尔文仰不...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佚名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达尔文仰不...

100条经典:影响世界的管理名言

第一章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办公司就是办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是企业之本1企业...

100条经典:影响世界的管理名言

100条经典影响世界的管理名言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第一章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有句众所周知...

世界各名校的励志名言 20xx

世界各名校的励志名言20xx10231819阅读1转载自海河赞589评论转载2826分享687复制地址编辑上一篇下一篇极品面条的制作第一章地球不曾为谁停止过转动一分钟的松懈意味着被千万人超越1哈佛大学训言此刻打...

影响世界的100条管理励志名言

影响世界的100条管理励志名言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办公司就是办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角度...

精选世界十大文豪及其名言

精选世界十大文豪及其名言一荷马约公元前9至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是到处行吟的盲歌者生于小亚细亚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他所作1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2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

世界著名名言(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