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苦与乐

时间:2024.4.7

浅谈庄子的苦与乐

作为一位战国时期著名的襟怀宽广,思想深刻的思想家,庄子同时也是一个孤独超然的独行者。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有关苦于与乐的问题,纵然不是庄子思想中中心关切的精神自由问题,但是追求自由,摆脱心灵束缚的过程中必然将涉及到快乐与否的问题,故本文尝试以苦乐观作为切入点,对庄子的思想稍加探寻。

逍遥之乐

《庄子》开篇即鲲鹏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在这里,庄子将心灵的无拘无束化为大鹏的逍遥之游,这样的,《庄子》全篇中,有多处借用到了”游”这一概念来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诸如”游无穷者”“乘物以游心”“游心乎德之和”“游乎天地之一气”“游心于淡”“游无何有之乡”“游心于无穷”“游心于物之初”“心有天游”等屡屡可见。这种文学的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逍遥游的境界之高远、超越、宏大,是一种人世间不可能有的精神享受。 庄子并不是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到这种绝对的自由逍遥,因为庄子清晰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永远不能做到”无所恃”而终究要”役于物”的,就连大鹏的扶摇而上,也要借助于”有若垂天之云”的巨翼。所以这种逍遥之乐,是这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满足,是一种非常识、非世俗的怡悦之乐,超脱现实”我”之有限性达到精神之无限的境界。所以这种境界的愉悦自然是世人难以理解更无法达到的,这也就引出了即将在下文所说的现实之苦。

现实之苦

庄子认为,人们总是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受拘束和奴役,没有真正的自由。这是人类的有限性的体现。人们自以为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实际上,愿望的实现是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所以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人们无法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无

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后果。进一步说,人来到世界上,”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这里”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庄子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观察。人们劳碌终生,却永远不能知道自己的追求能否结果,命运又将走向何处。对于庄子来说,不能实现自己行动的后果,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就是没有个人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苦,真正的哀。这样的现实之苦,是人类全体的痛苦而非个体的痛苦,个别人、少数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尽人皆知的。庄子的深刻之处在于指出所有人都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人自以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对实际结果却并不知情、不能掌握、甚至事与愿违。庄子一方面不相信人是神的意志操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看到没有个人绝对的意志自由。这才是道家思想的深刻与沉重之处。

关于人世间有没有真正的快乐,《庄子.至乐篇》有一段专门的讨论。作者首先提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接着,庄子重点分析了富、贵、寿、善是否可以作为乐的标准或对象。然而结果却是否定的,富者往往忙于追求财富而难以享受,贵者时常因为有更多焦虑而不安;人生多苦难,长寿似乎亦难以言乐,而拥有美名往往要求自我牺牲。每一种让人羡慕的价值与追求都有其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没有纯粹之乐,乐与苦总是形影相随。人世间其实是没有什么值得无保留地追求的,也就是没有所谓”至乐”。

庄子看到人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社会网络之中无法逃脱,无法摆脱特定的不幸地位和尴尬处境,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苦乐形影相随的困境。这是个人及人类的有限性所决定的,是人生之苦的最根本的原因。

超越苦乐

如上文所说,庄子深刻的指出了现实之苦是难以逃避的,庄子更进一步指出了一条超越苦与乐的道路,将痛苦化为快乐。如何将痛苦化为一种乐呢? 庄子相信,我们无法改变个人肉体的不幸、社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转化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越的精神境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忘却现实之苦,更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精神之愉悦。心灵的宁静是化苦为乐的转折点。所谓”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所谓”哀乐不能入”都是追求心灵的宁静5《德充符》 说: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

身。”“无情”是摆脱人世是非困扰的关键。关于”无情”,庄子与惠施有一段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这里庄子和惠施所说的” 情”意思不同。惠施所说之” 情”是” 实情,所以问,既然叫做人,怎么能没有人的实情? 但庄子所说的是感情之情。所以庄子回答说:”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无情的实际意思是”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即免除痛苦的感受,同时达到心灵平和,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有进一步的精神愉快的享受。

总的来说,对待苦乐,庄子的态度绝不是逃避苦乐,也不是麻木的忍受痛苦,而是真正的正视痛苦,以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痛苦本身,从而欣然接受痛苦,转化痛苦,也就是承认自身有限性,但并不放弃追求精神境界的无限性。总而言之在庄子的思想中,我们看到,我们还可以有一种超越的、精神的、个体的自我满足和怡悦的体验。这种精神的怡悦并非奠基于感官的快乐, 也不受制于外界的物质条件,它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方法和追求, 因此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逐步接近或实现的, 而一旦进入这个过程, 人们就会发现这个过程是无限的, 可以无限提高、提升, 也可以不断享受永远提高的乐趣和情趣。

参考资料

1.《庄子平等_自由观发微》_马作武

2.《庄子幸福观的现代启示》杨倩

3.《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刘笑敢

4.《庄子逍遥人生观的现代启示》陈元桂


第二篇:浅谈庄子


浅谈庄子《逍遥游》中“游”的审美意境

摘要: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逍遥游》则最能体现庄子这一毕生追求,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庄子只能通过“游”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到达“得道”的人生境界。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为审美的意境。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审美

一、何谓“逍遥游"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有大致两类,一类是记叙文,《史记》就是其典型代表;另外一类是直抒胸臆,庄子就代表了这一类。既然庄子写的文章是抒发自我心得,那么为了了解庄子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提到其生活环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各国争雄,战乱不断,生灵涂炭,面对纷乱的社会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而又忧国忧民的庄子.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一句“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充分显现出庄子俊逸清高的个性和深刻的孤独。孤寂的庄子。如何在沉浊的社会里生存且不会因抑郁而窒息?他心灵的归宿在哪里?

为了探寻其奥妙,选择居于《庄子》内篇之首的《逍遥游》为主要研究对象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历来为研究庄子思想的学人所重,美学思想必然也不会甘居其后,但是也因此形成众说纷纭的情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庄子音义》,解篇名云:内篇,内者,对外立名。“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郭象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是以自得其乐、适性而为来诠释庄子“逍遥”的意思。郭象的注释当时以及后来流行最广。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对于逍遥的解释现存三种类型: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日逍遥。可见,逍遥的世界是庄子在随心所欲地开拓。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庄子的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日逍遥。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就字面意义来说,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 1

大自在,将逍遥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层次。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日逍遥游。这是指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这里提出了三种逍遥义。其实,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用“鳍”在水中的游,也不是用“翼”在空中的游,而是用“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水中的游是鼋滞的,空中的游也还是有风云的挂碍,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

二:《逍遥游》之“游”

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命运无法改变,精神却可以寻找寄托。庄子为自己找到的出路是“游心”。庄子所讲的“心”与儒家的“心”不同:儒家的“心”侧重于道德之心、伦理之心:而庄子讲的“心”是虚寂空灵的,他称之为“灵府”(<庄子·德充符>)、“灵台”(<庄子·达生>)。形体虽然受着束缚,但“心”却可以在广大无边的世界里邀游。这就是“游心”。《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枝干。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①

首先,庄子的“游”要摆脱一切凭借(无待)而“游”。 鹏鸟必须乘风而游,才能高飞九万里,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培风才能飞上不高的枝头,人们都艳羡的逍遥的列子也必须御风才能飞行,这些在庄子看来,都是有所凭借的,所以不是真正的逍遥。那么真正的逍遥,是不①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第33页

2

是就应该是摆脱一切的凭借而“游”?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凭借,如果不凭借氧气,就无法呼吸,不凭借食物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命的循环,甚至不凭借繁殖,人类何以在地球上生生不息?随后,庄子提出了想要“逍遥”,就要做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自然的法则,随着变化而变化。其次,摆功名而“游”。 许由是为人称道的大贤人,尧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却以治理理念不同(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借口表示自己不愿越俎代庖而拒绝了尧;《秋水》中说,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人请庄子做大官,庄子却以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的乌龟自喻,而不愿做庙堂上的囚徒。 世人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的,庄子认为这是对“游”的限制。所以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而我认为,没有一个人这一生都是没有追求过功名的,我们从出生到死去,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又归于简单的过程,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受环境的影响,孜孜以求,等到人生真的到了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时候,那一颗心会再度归于平静。也就是说,摆脱应该是从争取的境地升华而出的,「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

三、"游"的审美意境

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样他就容易给人造成庄子是纯粹主观主义者而非客观唯心主义者。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叶朗就曾经这么理解过"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即使是一花一草,一丘一石,也要能够看出事物背后的灵气和气韵来。当然,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 3

下隐含的精神与气韵。庄子在《逍遥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态丑陋的兀者、支离者、瓮 大瘿的形象,他的这种塑造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表明的是这样的审美意境:外在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力量。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转化,同时美的极致也升华出来。②这种美的极致显然发轫于庄子"小大之辨"、"道通为一"观点。也给我们标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逍遥游》中,那种"御气而行"的潇洒状态实际上就是自然状态,人处于自然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无怪乎庄子在《知北游》中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即关于真与美的统一观。在道家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坏。那当我们看当今社会,《逍遥游》中的势利之徒,受到名利的束缚;大德如列御寇,亦"犹有所待",也失去了自然之美。③

其次,无已、无待的至人、真人是庄子的人格理想,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受时空和外物的限制,到达真正的自由之境。这正是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常人为物欲所累.难以领悟人生之真谛,这是人世的悲哀。但是,心灵进入自由之境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和践履工夫就是庄子所设计的一条通向精神自由境界的路径。“心斋”,即心“虚”。保持内心的绝对虚静,无情感、无思虑。“坐忘”。就是摒弃一切凡尘俗念,忘记万物,也忘记自己的存在;“同于大通”,就是一切因任大化之自然,内心空无一物,从而直达“道”我为一的境地,我与“道”同体,道即我,我即道。这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即“道”的境界。“道”是道家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不过庄子所讲的“道”与老子所讲的“道”有所不同,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老子之道有客观性、实体性及实在性,至少也有此形态。而庄子则对此三性一起消化而泯之纯成为主观的境界.故老子之道为‘实有形态’。或至少具备实有形态之姿态,而庄子则纯为‘境界形态’。’④聪指庄子的“道”不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的,而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此概括是比较准确的,这种审美境界是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庄子的自然无为包含有顺应事物自身规律.从而实现规律与自由的高度统一即进行艺术创造的美学原②

③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④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吏·先秦篇》[A].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

理。实际上自然无为即是“道”的本质特征。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我们眼里解牛无非一件普通的技术活。然而在庖丁这里,“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响然,奏刀骼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血淋淋的杀牛场景完全变成了一场艺术表演。充满了音乐和舞蹈之美。庖丁所获得的高度的自由和带来的审美愉悦源于他对“道”之本质的深刻的体认.所以才能超出“技”的层次而将解牛变成艺术的创造。这一寓言正表明庄子从根本上把握住了美与艺术的特征。“因为美与艺术的领域正是规律与自由达到了高度统一的领域,规律不是外在于人的自由、束缚和否定着人的自由的东西。相反,正是在规律不受任何干扰地发生作用的过程中,自由获得了完满的实现。这种规律与自由完全合为一体的境界。即是美的境界。⑤

当然,庄子的这种主张从表面上看否定了一切艺术,因为艺术品的诞生除了人为地创造外,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纯自然的艺术创作以及审美状态是不存在、不现实的,在这点上庄子所说的自然之美只是体现了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仍然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自然之美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它是一种最高的美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对以往美的理解的一种解脱一种思想境界的释放,而这种释放正是由庄子所带来的。

《逍遥游》带给中国古典美学一个全新的精神形态——关于人的审美关注、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哲学。《逍遥游》启发了古人的艺术精神,并且影响至今,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涵。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郭沫若曾评价庄子:"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正是《逍遥游》的美学品质之所在。

⑤ 刘纲纪.《美学与哲学》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5

更多相关推荐:
我的苦与乐

篇一我和好朋友的故事有人说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我说友谊是来之不易的无价之宝我的好朋友婷婷是我的幼儿园同学我们俩形影不离有一次我在家中看电视婷婷跑到我家来笑吟吟地对我说小雨外面下雪了真的我猛然站起来你不会骗我吧...

人生的苦与乐

人生的苦与乐淘宝总裁马云有这么一句话真的很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苦才是人生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是得到做才是拥有如果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告诉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因为...

学习中的苦与乐

学习中的苦与乐同学们常说学生时代是人生最痛苦的阶段确实在理清晨闻鸡起舞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诵读的是学生晚上更深夜静挑灯苦战的也是学生伴随着一年年的升级一级一级的升学同学中患近视的人在逐渐增长近视度也在不断加大同...

语文学习的苦与乐

语文学习的苦与乐,内容附图。

全年无假坚守急诊 说说医生的苦与乐

全年无假坚守急诊说说医生的苦与乐国庆七天假也迎来了朋友圈杯摄影比赛许多忙碌的人们趁着十一长假放松心情陪伴家人然而在这个假期医生是缺席的不是他们不想参加而是没时间人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医生李晓晶就是这其中一位她在岗...

学习的苦与乐作文

学习的苦与乐作文学习的苦与乐作文说到学习很多同学都会感觉学习太苦太累了很少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其实学习是苦与乐的交响曲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每天早晨我们都要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起来匆匆赶去学校做早操上早读一连四节课放学领...

学习的苦与乐

学习的苦与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设计活动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的积极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

成长中的苦与乐

成长中的苦与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与乐它们是分不开的乐是因为苦而存在的没有苦同样也就没有乐乐自苦中来苦与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说苦与乐就像一块糖一样先是又酸又苦到了最后就是甜刚开始背英语课文对于我来说可是一件...

寒假的苦与乐

寒假的苦与乐初中生活的苦与乐咖啡苦涩初中生活不知是谁在五彩的世界点上一抹苦涩创造了你咖啡我埋怨我的初中生活就像咖啡喝一小口便能感受苦涩的味道打开记忆之门模糊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有刚上初中不适应6点钟起床懒在床上...

三年级品德《学习中的苦与乐》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苦与乐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回顾展示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趣的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情感2写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交流解决困难的途径能帮助同学或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活动准备了解学生...

读书的苦与乐

作文以下作文题任选一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内容具体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1害怕2没的日子3回来吧我的4的苦与乐读书的苦与乐读书虽苦乐在其中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盼欢乐无人喜欢忧但它们本是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

学习的苦与乐

主题5学习中苦多乐多活动目的以辨论赛的形式展现当代中学生机敏睿智的头脑雄辩的口才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苦乐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主席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欢迎观看初三9班学...

苦与乐的名言(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