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言 鉴 赏

时间:2024.5.4

名 言 鉴 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唐·王维《鸟鸣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唐·高适《别董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唐·王维《使至塞上》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新五代史·晋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陈寿《三国志·吴书》 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西晋·陈寿《三国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诸葛亮《后出师表》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龟虽寿》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汉乐府《长歌行》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班固《汉书》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史记·淮阴侯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史记·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史记·太史公自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淮南子》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淮南子》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 《礼记·杂记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礼记·杂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 《吕氏春秋·尽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韩非子·喻老》

蓬生麻中,不扶不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子·劝学》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滕文公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告子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公孙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惠王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孟子·尽心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晏子春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养生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论语·公冶长》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论语·学而》

言必信,行必果。 -- 《论语·子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论语·子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颜渊》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论语·微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论语·卫灵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易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老子·七十三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老子·五十八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老子·六十四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孙子兵法·谋攻》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 《战国策·楚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战国策·赵策》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左传·僖公五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左传》 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宋玉《对楚王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离骚》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诗经·大雅·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诗经·小雅·鹿鸣》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诗经·大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宋·柳永《雨霖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唐·白居易《琵琶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晋·陶渊明《饮酒》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宋·文天祥《扬子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论语·微子篇》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 《吕氏春秋·察今》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 -- 唐·贯休《诺矩罗赞》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左传》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李密《陈情表》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论语·学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韩愈《师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韩愈·《师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荀子·劝学》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晋书》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史记·张仪列传》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宋神宗评《资治通鉴》语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 英·培根《谈读书》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说诗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唐·杜甫《望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唐·刘禹锡《乌衣巷》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唐·崔颢《黄鹤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宋·晏殊《浣溪沙》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唐·杜甫《春夜喜雨》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唐·李白《望天门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宋·周敦颐《爱莲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唐·杜牧《清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论语》


第二篇:文 言 文 鉴 赏 准 备


文 言 文 鉴 赏 准 备

【文 体 知 识】

文体常识就是指文章的体裁知识,即文章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采分类,如根据文学样式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根据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都是现在的分法,而在古代.却没有这么规范的定型,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因此.要对文言文进行阅读鉴赏,就必须对古代文体常识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现就古代散文和小说两大主要文体,分别作如下解释:

1、古代散文常识。

① 传: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如《屈原列传》。

② 赋:用以铺陈事物的一种散文体裁。如《阿房宫赋》。

③ 序:用以叙述说明,用于书、文首或文尾的一种文体。如《滕王阁序》。 ④ 疏:封建时代臣于向君王分条陈述事情的一种文体。如《论积贮疏》。 ⑤ 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王的奏章或信文。如《陈情表》。

⑥ 铭: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用以譬诫自己,记述事实,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⑦ 说:用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情以期说明一个道理的一种文体。如《师说》。 , ⑧ 记:记载,描述事物的一种文体。如《游褒禅山记》。

⑨ 语:记录或摘录某人言论的一种文体。如《论语》。

⑩ 论:分析说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如《六国论》。

11)、书:古代的一种书信文体。如《与朱元思书》。

12)、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项脊轩志》。

13)、原:古代推究本原的一种议论文体。如《原毁》。

14)、策: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政见、进献事略的一种文体。如《教战守策》。

15)、辨:批驳错误的议论文体。如《桐叶封弟辨》。

16)、祭文: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灵时所诵读的文章。如《祭妹文》。

2.古代小说常识。

①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上古形成。如《女蜗补天》。 ②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采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上古形成。如《塞翁失马》。

③ 笔记小说: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合称,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如《搜神记》、《博物志》。 ④ 传奇:短篇小说,兴起于唐代。如《莺莺传》。

⑤ 话本:古白话小说,出现于宋代。如《清平山堂话本》。

⑥ 拟话本:模拟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出现于明代。如《今古奇观》。 ⑦ 章回小说:长篇小说,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概括全回故事内容,出现于明清时期。如《红楼梦》。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通常是指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有关的一般知识,这里主要介绍古文中的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常识。这种常识浩如烟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二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前者是纵向的,可以梳理出一个大概线索,后者是横向的.可以分类编辑。

1.文学发展脉络。

①上古是神话、寓育。如《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

②春秋战国是诸于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③秦汉是历史散文。如《史 记》、《汉书》等。

④魏晋南北朝是小说散文。如《搜神记》,{世说新语》、{三国志》,{后汉书》、《文心雕龙》、《水经注》等。

⑤唐代是散文和传奇。如《师说》、《捕蛇者说》、《李娃传》、{会真记》等。

⑥宋代是散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 ⑦元代是杂剧。如《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

⑧明清是小说和戏曲。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牡丹亭》、{镜花缘》、《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⑨近代是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孽海花》。《老残游记》

2.作家作品。

(1)文人合称(不包括诗家)。

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两司马: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历史散文家司马迁。

班马: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

班张:东汉班固、张衡(分别有《两都赋》、{二京赋})。

韩柳: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韩孟:中唐文学家韩愈、孟郊。

苏黄: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

三曹:汉魏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

三班:汉代班彪(父)、班固(兄)、班昭(妹)。

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

乾隆诗文三大家:赵翼、蒋士铨、袁枚。

明初诗文三大家:高启、刘基、宋濂。

战国四君子: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大改革家:魏李悝,楚吴起、韩申不害、秦商鞅。

三袁:明初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踽、应瑒、刘桢。

明代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明代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糠、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李端。 清阳湖派:恽敬、张惠言。

清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吴沃尧、李宝嘉、刘鹗、曾朴。

明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竹林七贤:魏晋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2)名著合称

三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

三言;《喻世明育》、〈〈譬世通育〉、《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元明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六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民间四大传奇:《牛郎织》、《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3)名著简介

①《论语》: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谈的一部著作。全书共20篇,每篇又包括若干章,属于语录体。

②《孟子》:孟子及其门人编著的一部对话语录集。主要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共7篇.261章。

③《庄子》:先秦庄子学派著作的汇编。全书共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④《国语》:传为左丘明著,先秦分国记事的史书。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等共21卷,书中史实约始于公元前967年,止于公元前453年。

⑤《吕氏春秋》: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编,也称《吕览》,分12纪、8览、6论。内容无所不包,以儒、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之言,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 ⑥《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叙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按时间顺序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⑦《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达3000年左右,共130篇,内分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⑧《汉书》:东汉班固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叙史起于公元前206年,止于公元23年。

⑨《战国策》:汉刘向编著。战国时的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33篇,上接春秋,下至秦,反映了245年的史事。

⑩《水经注》: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著,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共40卷,叙述了1252条大小水道的源流,以及沿岸的山川古迹、地理沿革、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引书437种,篇幅比原书增加了20倍。

11)《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著。笔记小说集,全书分德行、言论、政事、文学、雅量、识鉴、品藻等36门,记载了西汉初至东晋的士大夫的言谈和轶事。

12)《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家刘勰撰写的一部古代文学理论巨著。成于齐末,分上、下两编,各25篇。

13)《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前半部为《南山经》、《西山经》共5篇,简称《山经》;后半部为《海外》、《海内》、《大荒》等13篇,简称《海经》,共18卷。内容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13)《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分内外乐律、象数、人事、官政、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药仪等17个门类,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音乐、美术等许多方面,共26卷。

14)《唐语林》:宋代王谠著。一部记载唐代遗闻轶事的书,按故事类别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嗜好、俚俗等52门,全书共8卷,引据他书50种。

15)《容斋随笔》:宋代洪迈撰著的一部笔记体散文集。记录作者见闻及读书所得等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

16)《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著。从许多典籍中辑录的一部谈论诗文的笔记,以时间先后及作家为纲,书分前后两集,前集60卷,后集40卷。

17)《太平广记》:北宋李防、徐铉、汤悦等人编辑的一部古代小说总集。全书500卷,按题材性质分为92类,150余细目,采录自汉至宋初的小说、稗史、笔记等400种。

18)《太平御览》:宋李防等人编著的一部类书。分《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经、史、子、集共1690余种,1000卷。

19)《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上及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达1362年,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共294卷。

20)《今古奇观》:明代拟话本选集,共40篇,其中29篇选自“三言”,11篇选自 “二拍”,专选明人作品。

21)《古文观止》: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合编,是一部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选文222篇,分为12卷,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

22)《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所著的一部笔记体文言短篇小说集。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5种,共24卷。

23)《清稗类钞》:清代徐珂编著。一部见闻录。分时令、地理、外交、战争、文学等92类,300多万字,反映了从顺治到宣统268年间的社会情况。

【文化常识】

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

1.古代数量词。

① 咫:八寸。 ② 仞:八尺或七尺。

③ 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 ④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⑤ 寻:八尺。 ⑥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⑦ 常:两寻,十六尺。 ⑧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⑨ 乘:一百辆。 ⑩ 跬:半步,跨出一脚。

11)户:一家。 12)步:跨两脚。

13)一乡:十亭。 14)钟:六斛四斗。

15)一亭:十里。 16)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

17)一世:三十年。 18)乘 :四匹马驾一辆兵车。

19)一口:一人。 20)一斛:十斗,后为五斗。

21)一秤:十斤。 22)廛:一亩半地,一户房屋。

23)一匹:四丈。 24)—社:五十户。

25)蓰:五倍。 26)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

2.古时少数民族特称。

①东方少数民族:夷。 ②西方少数民族:戎。

③南方少数民族:蛮。 ④北方少数民族:狄、胡。

3、兄弟排行称谓

① 老大:兄、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

② 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

③ 老三:叔,如孙叔敖、蹇叔。

④ 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

4.古代年龄特称

① 周岁:晬。

② 幼年:垂髫、髫龄、髫年。

③ 10—15岁:志学、少年、少童、总角、总发、及笄(女)。

④ 15岁:结发,束发(女15,男20)。

⑤ 16岁:破瓜。

⑥ 20岁:加冠、弱冠。

⑦ 30岁:而立、壮。

⑧ 40岁:不惑、强、强仕。

⑨ 50岁:知命、艾、半百。

⑩ 60岁:花甲、下寿、耳顺、耆。

11)70岁:古稀、中寿。

12)80岁:上寿、耋。

13)90岁:耄、胡耇(g6u)。

14)100岁:期颐。

5.古代官场专用词语

① 放:本义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② 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 ③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④ 除:授予官职。

⑤ 迁:升调、调动。 ⑥ 徙:平职调动。

⑦ 复:恢复旧职。 ⑧ 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 ⑨ 铨:选拔官吏。 ⑩ 下车:上任。

11)左迁:贬官、降职。 12)擢:由选拔而提升。

13)黜:罢免革除官职。 14)选:量才授官。

15)举:被举荐、推荐。 16)罢:免职外放。

17)辟:招聘授官。 18)召:聘任。

6.古代礼仪

① 斋戒: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 ② 设九宾:在朝堂安设“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③ 拜:古人常用的以叩头为方式的一种礼节。

④ 再拜:拜了又拜,一种隆重的礼节。

⑤ 先引:先导,前面引路。一种隆重的礼节。

⑥ 虚左:驾车时空着左边的上位表示尊敬。

⑦ 兄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

⑧ 一少牢:用羊、猪各一头祭祀先人。

⑨ 不言老:古礼父母健在自己不称老。

⑩ 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

11)请安:清代一种问安礼节。

12)打千:清代男子用的一种请安礼节,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身稍向前俯,右手下垂。

13)顶礼:佛家圾敬之礼,即跪拜。

13)接风:设宴接待远方的客 人。

14)伏惟: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说话表尊敬。

15)朝:诸侯按规定时间觐见天子的一种礼节。

16)聘:天子派卿大夫慰问诸侯的一种礼节。

17)修敬:修饰礼仪以示敬意。

18)誓:诸侯之间用言语表示不违约的一种仪式。

19)盟:两国或两人以上聚会杀牲歃血的仪式。

20)庙见:帝王即位后在宗庙举行的拜祖之典礼。

21)封禅: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22)稽首:最隆重的一种拜礼。

23)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拜礼。 、

24)揖:古人的一种拱手之礼。

25)尚右:古人以右为上,表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26)加冠:古时男子年满二十举行的一种郑重的加冠仪式。

27)拜将:古代任命大将举行的隆重礼节。

28)负荆:古代表示认错赔礼的一种礼节。

29)侍立:向对方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30)辞谢:婉言道歉。

31)东向坐:室内最尊的上位。

32)祖:临行祭路神。

33)拱:两手合抱施礼。

7、古代科举

① 童试(院试):每年一次,在州、府、县进行,主考为知县、知府、学政,应试者为儒童或童生,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录取者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

② 乡试(秋闱):三年一次(多在农历八月),在省城举行,主考为朝廷专员,应试者为秀才,考试内容同上,考中者为举人,又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

③ 会试(春闱):乡试后次年的春天《多在农历三月)在京师由礼部主持,主考为朝廷大臣,应试者为举人,考试内容同上,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④ 殿试:会试后的四五月,在京城朝廷大殿进行,主考为皇帝、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部院大臣评卷,应试者为贡士,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就当时政治、经济等问题发问),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三名为“进士及第”,为一甲;然后为“进士出身”,为二甲;最后是“同进士出身”,为三甲。

8、天文历法

① 天干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项;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项。天干表示次序,地支表示时间,天干配地支,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依次按序组合60对,如甲子、乙丑、丙寅等。 ② 阴阳:阴指地、水、山北、水南、月亮《太阴》;阳指天、火、山南、水北、太阳。 ③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胜(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④ 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⑤ 四象: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等人们想象中的四种动物。

⑥ 朔、望、晦: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卜五日为“望”,每月月末一天为“晦”。 ⑦ 十二时辰:子时(夜半):23—1时,为三更;丑时(鸡鸣):1—3时,为四更;寅时(平旦):3—5时,为五更;卯时(日出):5—7时;辰時(食时):7—9时;巳时(隅中):9-11时;午时(日中):11—13时;未时(日昳):13—15时,申时(哺时):15—17

时;酉时(日入):17—19时;戌时(黄昏):19—21时,为一更;亥时(人定):21--23时,为二更。

9、古代时间词语

① 岁:年 ② 期年:满一年 ③ 积年:好几年 ④ 曩:从前 ⑤ 旦日:第二天 ⑥ 久之:很久 ⑦ 向:先前 ⑧ 日:一天天 ⑨ 良久:很久 ⑩ 旦:早晨 11)旦旦:天天 12)异日:将来

13)翼日:明天 14)翌日:次日 15)质明:天刚亮 16)亭午:正午

17)暝:天黑了 18)即日:当天 19)宵:晚上 20)中夜:半夜

21)失时:过时 22)尝:曾经 23)素:一向 24)未几:没多久

25)既:已经 26)初:刚开始 27)顷刻:一会儿 28)适:刚才

29)已而:不久 30)瞬息:一眨眼 31)几:将近 32)少顷:一会儿

33)今者;现在 34)寻:不久 35)倏尔:忽然 36)夜阑:夜深

37)遽:立刻 38)薄暮:傍晚 39)卒:突然,同“猝”

40)秋:时候 41)无何:没有多久 42)尔来:从那时以来

43)既望:阴历十六 44)食顷:一顿饭的工夫

10.古代器具

镬:煮食物的一种大锅。 缻:盛酒的瓦器。

璧:一种宝玉。 瑟:乐器名,像琴。

斧质:一种腰斩刑具。 洪钟:大钟。

弩:一种利用机械发射的弓。 歌钟:古乐器。

无射:钟名。 卮:酒器。

砺:磨刀石。 笏:上朝用的手板。

斗:大的酒器。 镆铘:有名的宝剑。

椟:匣子。 蓧:耘田用的竹器。

杓:舀酒的勺子。 觞:一种酒器。

臿:一种掘土工具。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干:盾,一种兵器。

戚:像斧的一种兵器。 管籥:箫笛类乐器。

箧:书箱。 銛(xian):一种短兵器。

硎:磨刀石。皿:盘碗之类的器具。 鑱(chdn):铲子。籣:盛箭的器具。

屣:鞋子。 铩:古代一种长矛。 银瓶:汲水器。敲扑:短长刑具。

大吕:周庙里的大钟。 檀板:檀木制的拍板。

钿:金花。 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

瑾、瑜:美玉。 铛:平底的浅锅。

室:剑鞘。 樽:古代盛酒器具。

叉:歧头兵器。 金戈:金属制成的长枪。

瓜:像锤样的兵器。 瓦台盘:一种带底座的陶高盘。

镫:像马镫样的兵器。 斛:一种量器。

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 梓:书的雕板。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铗:剑柄。

宝:皇帝的印玺。 瑶、珞:美玉。

珰(dang):耳坠。 匙箸:拨弄香火的用具。

床、榻:坐具。 香盒:盛香料的盒子。

瓯:杯子。 羯鼓: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戟:古时一种戈矛合体的长柄兵器。 豆:古代盛肉或其他物品的器皿。 漏:用滴水计时间的器具。 鉏耰:一种似耙而无齿的农具。

钩:一种似剑而曲的短兵器。 鼎:古时烹煮用的一种三足两耳的器物。 篦:古代妇女戴在发髻上的装饰品。 斧钺:形似斧而较大的一种兵器。 浑天仪: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候风地动仪:一种测验地震的仪器。 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枷:套在犯人颈上的刑具。

觚:古代一种长身细腰、形如美人的盛酒器。

扭:夹在犯人手脚上的刑具。

箜篌(k6ng h6u):古代一种弦乐器,23或25弦,分卧、竖两式。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拂尘:一种形如马尾,后有持柄,用以拂拭尘土的用具。

11.古代地名

①京兆万年、丰镐、长安、芷阳、三辅:西安。

②上元、金陵、建业、江宁、白下、应天、石头城:南京。

③仁和、西溪:钱塘。

④大都、中都、顺天、北平:北京。

⑤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⑥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⑦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⑧四海:东海、西海(青海、 波斯湾)、北海(渤海、长江以北的海)、南海(泛指天下、全国)。

⑨二陵:北陵东崤山、南陵西崤山。

⑩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南都宛。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六郡: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新都(江、浙、赣一带)。

四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

六合:东、南、西、北、天、地,泛指天下。

五方:东、西、南、北、中。闽侯、三山:福建福州。

夏阳:陕西韩城。 浔阳、柴桑:江西九江。

临安:浙江杭州。 阳湖、毗陵:江苏常州。

河阳:河南孟县。 西鄂、宛:河南南阳。

鄞县、四明:浙江宁波。 山西:崤山或华山以西。

塞外:长城以北。 晋阳:山西太原。

荆州:湖北湖南。 豫州:安徽亳县。

南郡:湖北江陵。 江表:长江川南。

苍梧:广西梧州。 吴越:江东地区。

畿辅:首都周围。 两广:广东广西。

彭蠡:鄱阳湖。 成皋:虎牢关。

陕西:三门峡市以西。 阳翟:河南禹县。

吴中、吴门:江苏苏州。 颛臾:山东费县西北。

汉东:汉水之东。 东蒙:山东蒙阴县南。

真州:江苏仪征。 海陵:江苏泰州。

长淮:淮河。 通州:江苏南通。

京口:江苏镇江。 山东: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

江东、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南岸地区。

河东:黄河以南的山西省西南部。

关外: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山海关以外的辽吉黑。

关内: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山海关以西地区。

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

西垂:西方边地,甘肃东南部。

江夏、黄州、三江口、齐安:湖北黄冈。

中原: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黄河中下游乃至整个黄河流域。

汴京、祥符、大梁、汴梁、东京:河南开封。

12.古代服饰

①巾:又称绡头、幅巾、帻,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布裹头,称为“黔首”。 ②冕: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

③纶巾: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

④裳:下衣,又叫“常”。

⑤襦:上衣,有长短。

⑥袭:皮衣,毛皮在外。

⑦屐:木鞋。

⑧袍:长衣的通称,也专指里面铺了乱麻等物的长衣。

⑨泽:休息时所穿之襦。

⑩袖:衣服长袖,垂臂时手不露出,有大袖、广袖之说。

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带间,后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

绔:裤子;无裆的套裤。

布:麻布和葛布的总名,有粗细之分,“布衣”成了庶民的代称。

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

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为穷苦人所穿。

履、屦:上古的鞋叫屦,汉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穷人穿草屦。

蓑衣:雨具,用草编织而成。

13.古代建筑

①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 ②宅:住所。

③室:房屋或内室。 ④府:达官贵族的住宅。

⑤邸:高级官员的住宅。 ⑥观:道教的庙宇。

⑦厢:正房两侧的房屋。 ⑧陵:帝王的墓地。

⑨庵:尼姑住的佛寺。 ⑩楼:二层以上的房屋。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灵或帝王受理朝政的地方。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⑩牌坊: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居多。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

祠: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或社会公众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

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阁:四周设有栏杆回廊的楼。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

14.尊称敬辞

令堂:尊称对方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儿子。

令尊:尊称对方父亲。 令亲:尊称对方亲戚。

足下: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诸君:对多人的尊称。 夫子:对学者的尊称。

诸位:对多人的尊称。 惠存:敬辞,请保存。

令阃:尊称对方妻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女儿。

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敬称。 阁下:敬称对方(古时多用于书函中)。 先烈、先哲:尊称死去的人。 大人:对长辈或地位高的官长的敬称。 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 高足: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大驾:对来访者的敬称。 夫人: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贵庚:敬辞,问对方年龄。 贵恙:敬辞,问对方的病。

贵姓(国、府):敬辞,问对方姓氏、国家、家庭。

贵干:敬辞,问对方事宜。贵宅:敬辞,问对方住处。

钧旨:敬辞,指对方说话。高论(见):敬辞,指对方的言论和见解。

高寿:敬辞,问老年人年纪。芳名:敬辞,问对方姓名(多用于女子)。 惠顾、莅临、光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奉告(还、劝、送、陪):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赐示(爱、教):敬辞,称对方给予指示、厚爱和指教。

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包容自己。

海量:敬辞,称对方宽宏的度量。

拜见(访、辞、服、托、望):敬辞,指见面、访问、告别、佩服、托人办事、探望 恭喜:敬辞,祝贺对方喜事。 屈就:敬辞,请对方担任职务。 屈尊:敬辞,指对方降低身份俯就。 赏光:敬辞,请对方接受邀请。 赏脸:敬辞,请对方接受要求和赠品。

15.谦称谦辞

家严:谦称自己的父亲。 妾:女子谦称自己。

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 窃:谦称自己。 ,

奴家:青年女子的谦称。 小人:地位低的人的谦称。

不才:“我”的谦称。 仆人:男子的谦称。

鄙人:自己的谦称。 在下:自我的谦称。

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 卑下:谦称自己。

愚见:谦辞,说自己的见解。 寒门(舍):谦辞,称自己的家门。 敢问(请、烦):谦辞,冒昧地请求别人。小弟:对熟人或朋友谦称自己。 过奖:谦辞,指对方的表扬或夸奖。

见笑:谦辞,指自己言行的拙劣被人笑话。

托福:谦辞,指对方福气使自己幸运。

荷、为荷:谦辞,指承受恩惠(多用于书信)。

高攀:谦辞,指与地位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恕:谦辞,请对方宽恕原谅自己。

16.文化现象

三教九流:三教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古代四大艺术(文人四大风雅):琴、棋、书、画。

古代六种学问和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蠹: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

【字法句法常识】

一、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多指名词)。

① 江:古专指长江;现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② 河:古专指黄河;现泛指一切河流。

③ 国:古专指都城;现指国家。

④ 好:古专指貌美;现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⑤ 书:古专指书信;现泛指一切书籍。

(2)词义缩小。

① 臭:古指好坏气味;现专指坏气味。

② 让:古还有责备意;现指谦让、辞让。

③ 谷:古指谷类总称;现指南方稻谷、北方小米。

④ 谢:古还有谢罪意;现指感激、感谢。

⑤ 罪:古还有责任、怪罪意; 现指罪过、罪恶。

(3)词义转移。

①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现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或利益。

② 烈士::古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指为革命献身的人。

③ 偷:古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现指偷窃。

④ 去:古指离开:、距离;现指到某地去(与古义相反)。

⑤ 患:古指担心、忧虑;现指患难、祸患,,

(4)词义色彩的改变。

①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中性词;现指品质恶劣,贬义词。

② 明哲保身:古指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褒义词;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贬义词。

2.实词活用

①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臣活之”(使??活)。

②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③ 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⑤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

⑥ 名词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为王)。

⑦ 名词用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⑧ 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⑨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⑩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11)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3.双音词语

①指示:指着示意。 ②初一:刚一开始。 ③进修:进德修业。 ④婚姻:儿女亲家。 ⑤细说:小人谗言。 ⑥故事:先例、前例。 ⑦首领:头颅。 非常:意外变故;不同寻常。 ⑨痛心:痛恨。

⑩模拟:想象、揣摩。 春秋:年龄。 具体:形体齐备。 丈夫:男丁。 中音:合乎音律。 ⑩文书:字据。

祖父:祖辈父辈。 假借:宽容。 性情:性格感情。 大义:婚姻。 方丈:一丈见方。 交接:交往。

简练:有选择地练习。 生人:出生人口。 慷慨:声调激愤。 不顾:不曾回头。 可以:可以凭借。 郎中:宫廷的侍卫。 不轨:胡作非为。 方正:端方正直的人。 自由:自作主张。

形容:身体和面貌。 以为:把??当作。 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中间:其中夹杂。 下车:官吏初到任。 象形:摹拟形状。

一时:一下子同时。 无论:不用说。 天理:天然法则。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偏僻:偏激不端正。

反复:改变当时衰弱的国势,一反从前局面。

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4.合音兼词

① 焉:于是、于此。 ② 爱:于是、于彼。 ③ 尔:如是、如此。

④ 若:如此。 ⑤ 之:于之、之乎。 ⑥ 诸:之于、之乎、之如。 ⑦ 胡:何故。 ⑧ 旃:之焉。 ⑨ 盍:何不。

⑩ 叵:不可。 ⑩ 那:奈何。 ⑾ 云:如此。

⑿ 耳:而已。 ⒀ 会:适值。 ⒁ 曷:何不。

5.同义复词

① 仇雠(ch6u):仇人。 ② 垣墙:墙。 ③ 仓廪:仓库。

④ 邪曲:邪恶。 ⑤ 阽危:危险。 ⑥ 良吉:好日子。

6.偏义复词

① 蚀粥:偏于“粥”。 ② 竹木:偏于“竹”。 ③ 缓急:偏于“急”。

④ 男女:偏于“男”。 ⑤ 作息:偏于“作”。 ⑥ 公姥:偏于“姥”。

⑦ 父兄:偏于“兄”。 ⑧ 弟兄:偏于“兄”。 ⑨ 父母:偏于“母”。

⑩ 牛马,偏于“马”。 ⑾ 恩义:偏于“恩”。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起来,数量要少得多,可它们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词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其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中也比实词变化大,运用的规律性也比实词易于掌握。现分别解释如下:

①而:你、你的(代);表并列、转折、顺承关系(连);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连);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却(连);如、像(副)。

②何:什么(疑问代词);多么(副)。

③乎:于(介);表反问或疑问(语助);啊(语助);形容词尾(语助)。

④乃:你、你的(代);于是、这才(副);却、竟然(副);只、仅仅(副);是、就是(副);而且、竟是、竟然(连)。

⑤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代);那、那些(代);如果、假设(连);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助);形容词头。

⑥且:而且、并且(连);况且(连);尚且、还(连);暂且、姑且(副);将要、快要(副);语气词。

⑦若:像、如、好像;你的(代);此、这个(代);假如、如果(连);或(连);至、

至于。

⑧所:处所;?的人...的事物、??的地方(代);为??所?(被动);大概的数目。 ⑨为:做、治理;作为、当作、变为;认为;是;如果、假设(连);给、替(介);因为(介);被(介);表反问或感叹(助)。

⑩焉:之(代);什么(代);于何、在哪里(兼);于此、在这里(兼);乃、则、就(连);语气助词;形容词或副词尾。

@也:表判断、肯定(语助);与“何”相应(语助);表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语助)。 ⑩以:认为、以为;用(动);原因;因为(介);以便(表目的)(介);用(介);按照、凭借??身份(介);在??时候(介);表时间、方位、数量的界(与“上”、 “下”、“东”、“西”等连用);通“已”(已经)。

⑩因:依靠、凭借、依照、根据、趁着(介);沿袭;原因;由于(介);于是、就(副)。 @于: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介);过(表比较)(介);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介);动词词头;表呼声或赞叹(叹)。

⑩与: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和、跟、同;参加;赞许、帮助;表疑问或感叹。

⑩则:准则、法则;效法;乃、是、就是;就、便、那么(连);用于对比句中(连);假若(连)。

⑥者:人、事、物、时间、地点(代);个、样(代);??的时候(代);放于主语后,引出判断(代);放于主语后,引出原因(代)。

⑩之:到·.?·去;他、她、它(们);这、此(代);的(助);用于主谓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①用“??者,??也”的。

②单用“者”或“也”的。

③“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疑问句。

主要有下面两种形式:(1)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提出问题。

(2)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

3.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3)用 “见”、“见...于??”表示被动。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4.省略句。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省略现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 )黑质而白章。

(2)省略谓语动词。如:再( )而衰,三( )而竭。

(3)省略宾语。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4)介词的省略。如:今以钟磐置( )水中。

5.变式句。

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定语后置。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更多相关推荐:
精彩哲理名言名句赏析

精彩哲理名言名句赏析名句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出处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释义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评价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

教育名言警句赏析

教育名言警句赏析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记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的站在黑暗当中呢泰戈尔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佚名愚昧将使你达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忧郁之中自暴自弃达芬奇尽管有许多人著书法法其目的据说完全...

名言名句赏析大全

名言名句赏析大全一哲理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

名人名言赏析

1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德歌德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明朝顾炎武3凡是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中国梁启超4真正进步的人决不以孤独进步为己足必须负起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中国邹...

名言名句赏析

名言名句专题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苔痕上阶绿刘禹锡陋室铭2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3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4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6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诗经1...

诗歌名言鉴赏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西方谚语点评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句谚语所说的人并不多我们觉得向别人讨教向别人提问是一件十分丢人的事件可是有时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在问中产生的只有问了才会发现问题所在看古时的名人不都是不...

名人名言赏析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巴斯德3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莫扎特4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卢梭5世上有很多好东西是带不走的6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阿巴...

诗经名言鉴赏

诗经名言鉴赏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9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歌鉴赏、名言名句试题

诗歌鉴赏名言名句默写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

名人名言欣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经典诗词名句鉴赏

一天地山水1雄鸡一声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

初中古诗词名句鉴赏

初中古诗词名句鉴赏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名言鉴赏(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