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

时间:2024.5.14

古书的句读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断句是读书的前提,是一个最基本的功夫。这给我们今人读古书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书标点的知识,并能给一定难度的古籍标点。

一、句读

1古人断句的符号

古人非常重视断句。《礼记·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高诱《淮南子·叙》曰:“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对断句的重视。无论童叟初学,还是儒林解经,都把句读训练当作首要内容和重要访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画上一个圆圈或者画一个竖勾“亅”(jué),这就是“句”。而一句话语意未完,需要停顿的地方,在两字中间点上一点(丶),这就是“读”(逗)。

2古今断句的区别

古人断句仅要求弄清一个句子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不能说明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而现代的标点符号则不同,它不仅能将句子的起讫用适当的符号标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复句),以及说明句子的语气。如感叹句用感叹号,陈述句用句号,疑问句用问号等。

二、如何标点古文

(一)标点古文的步骤

1通读全文,深入理解

标点古文,切忌看一句断一句,因为它缺少整体观念,容易支离破碎。一定要通读全文几遍,深入理解其内部关系,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点词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断句

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开始断句。先断开,不必管用“句”还是用“读”,更不必想用什么符号。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确定标点符号,细加斟酌

仔细琢磨每句话的语气,然后一一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二)标点古文的方法

1细审文理、词义断句

断句首先要弄清词义,在此基础上弄清楚句义,然后段意,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把文章内容搞清楚,才有可能断得正确。反之,如果字、词、句、段都搞不清楚,标点就很难正确了。如:(P1、2)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己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己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则慊己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吕氏春秋)

慊qiè,满足;qiǎn,憾,恨。慊己:使动用法,使自己满足。

瘖yīn,嗓子哑,不能出声。

正确的标点如下: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己,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己,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则慊己,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

2利用常位于句首句尾的虚词断句

有些虚词常置于句首,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以之为参考,进行断句。

(1)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

语气词:夫(且夫、若夫、今夫、故夫)、盖、唯(维、惟)。

连词:苟、即、使、若、即使、向使

代词:吾、余、女

如果在文中遇到这些词,一般要在他们的前面断句。

注意:“夫”字,它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又可以作句尾感叹词。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

也、矣、焉、尔、耳、哉、乎、与(欤)、耶、而已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3、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常用的句中语气词有:

……者,……也; ……者,……; ……, ……也; ……,……;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

这些词的使用,表示句中的停顿。

对于既不用“者”,又不用“也”字的判断句,断句时要注意: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夫鲁,齐晋之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3利用声律韵脚断句

这主要针对古代的韵文。古代诗词曲赋讲究押韵。而押韵时韵脚和谐,而且句数、字数往往固定,我们可根据其中的规律加标点。如:(P5、6)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另:散文中也常夹有韵句。如:(P7、8)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深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深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水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镝腷臆谁诉(李华《吊古战场文》)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镝,腷臆(郁结、愤懑)谁诉。(李华《吊古战场文》)

4据排比句式、对偶句式来断句(P9、10)

如: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这一个依银铮步瀛州这一个吹铁笛依幽岩这一个弹锦瑟上孤舟(王安石《竹叶舟》)

这一个依银铮,步瀛州;这一个吹铁笛,依幽岩;这一个弹锦瑟,上孤舟。(王安石《竹叶舟》)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5根据语法习惯断句

根据语法特点断句,主要抓以下两个方面:

A是抓动词(谓语)离析短语,寻找句子成分断句

一般说来,一个句子不能没有谓语,找到谓语后,一般前面的名词、代词是主语,主语前可能有定语,谓语前可能有副词充当状语,其后有名词、代词作宾语,有副词、数量词、动宾短语作补语,宾语前也可能有定语等。例如:(P11、1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译: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憾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奋发而创造,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

以上引文标点就是按照离析动词,分析连带成分做出来的。

B是按固定句式断句

为……所……; 见……于……; 见……;于……。为……;被……

如……何;若……何;奈……何

无乃……乎? 不亦……乎? 得无……乎?

何……之有? 何以……为?

6根据前人注疏断句

凡是前人加注的地方,一般就是前人认为应该断句的地方。如:(P13、14)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言任诸侯治[疏]……仲弓问子桑伯子传无见焉子曰可也简简故曰可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临下宽略则可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之简太简子曰雍之言然[疏]……

孔曰居身敬肃包曰伯子包曰可使南面王曰伯子书孔子以其能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三、句读标点错误原因分析

1意义不明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P15、16)

A庄蹻jiǎo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兵利革哉?(《史记·礼书》) 《史记索引》在“四”和“哉”下断句,意为此处可断句。据其意,上句则断为: 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兵利革哉。这样司马贞将“参”义及全句的意思全搞错了。错因是误认“参”为动词,实际上“参”即“三”,与“四”连读,“分而为四参”即“四分五裂”。此句出自《荀子·议兵篇》:“楚分而为三四”。此文略变。此为不当读而误读,当属上而误下。正确标点应是:

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兵利革哉(《史记·礼书》)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汉书·项籍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颜师古注:“鍉与镝同,即箭镞也。”故此句当标为: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C(臧)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无事”义为没有必要,故当标点为: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论衡·问孔》)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P17、18)

A《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

张守节《正义》:“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B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

泰山、华山、嵩山都属于五岳。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当标为:

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

C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通籍”是指做官,过去中了进士,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叫做通籍。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2语法不明(P19、20)

A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就语法来说,古汉语没有在疑问语气后再加“不”的疑问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B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

这是一句选择问句。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C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这里“以”是连词。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音韵不明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协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白也。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

兮宁早自贼意自杀于田野之中。(《汉书·高王传》)

颜师古以“我无忠臣兮何故”为句,是因误将“故”入韵。其实上以“微”、“妃”、“恶”、“寤”、“国”、 “贼”为韵。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协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汉书·高王传》)

悔不早弃赵国,而快谓不能明

四、句读练习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


第二篇:句读


第二节 古文的标点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是古汉语学习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讲,能否正确地标点和翻译文言文,是一个人古汉语水平高低的标志。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本身虽然也有一些理论,但它们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偏重于用古汉语的理论(特别是词汇、语法、音韵理论)来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实践。因此,为了提高古文标点和翻译的水平,首先应当多读文言作品,要反复阅读、高声朗读,许多名篇还应熟读成诵,以增强“语感”。与此同时,要牢牢记住几百个常用实词和几十个常用虚词的含义,要切实搞懂古汉语特有的语法规律,正确地理解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此外,还要广泛地学习和掌握古代的文化、历史、地理知识等等。抓住了这几条,就抓住了根本。 在本节中,我们准备扼要地介绍一些古文标点的基本常识和主要方法。 一、句读与标点符号 1、什么是句读 “句读”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语词。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说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那么,究竟什么是“句读”呢? “句读”是“句”和“读”的合称。古代的文章或书,是自上往下、从右向左排列汉字的,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一个紧挨一个。古人读书时,根据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如果一句话完了,古人就在这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右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如果一句话未完,但朗读时需要在某字后面停顿一下,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点,叫做“读”,读作“dòu”(即后来的“逗”);两者合称,叫做“句读”。可见,“句读”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断句。断句对于理解文意十分重要。断句错误,肯定会曲解文意,甚至叫人无法理解。古人把这种将句子断得无法理解的现象,批评为“不辞”,意即“不成话”。 古人对句读训练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是读懂古书的起点。《礼记·学记》云:“一年视离经辨志。”意思是说,小孩子入学一年之后,就要考核他们“离经辨志”(断离经文,辨识文意)的水平。韩愈的《师说》也谈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说明唐代人也把句读训练当作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句读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例如,古代曾有“夔(kuí,人名,舜的乐官)一足”的传说,《吕氏春秋·察传》云: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一足,一只脚),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

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句读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什么是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开展,而在我国兴起并在实践中日益完善的、用来表示停顿、语气、语法关系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 我国现行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 。 )、问号( ? )、感叹号( ! )、逗号( , )、顿号( 、 )、分号( ; )、冒号( : )、引号(“ ”、 ‘ ’)、括号([ ]、 ( )、〔 〕、 【 】)、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 — )、间隔号( ? )、书名号(《》、 〈 〉)、专名号 ( ),等等。 3、 标点符号和句读之间的差别 标点符号和古代的句读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古人所说的“句”和“读”,其含义广泛,不同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古代的“句”,指一句话完了的停顿,这句话可以是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感叹句。因此,如果用今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可能用句号,也可能用问号、感叹号,等等。同样,古代的“读”,指句中的停顿,如果用今天的标点符号表示,既可能用逗号,也可能用顿号、分号,等等。 第二,古代的句读一般只用两种符号:“。”和“、”(与今日之句号、顿号相同)。现代的标点符号体系完备,符号众多(将近二十个)。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句读只起断句的作用,只表停顿,它既不能表示句子的各种语气,也不能表示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句读正确(即断句无误)虽然是正确理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断句正确未必能保证理解正确。而标点符号则不仅表示停顿,也表示语气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其功能、作用是句读所不能比拟的。 下面,我们举两个断句正确但标点符号用得不当、曲解文意的例子: 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唐语林》卷一:“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这两个句子,断句完全正确,但标点符号并不完全正确,因而未能正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前例中,最后一个字“也”字之后,应当用问号,不应当用句号。因为最后两句话是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也”的用法与“邪”相同;用了句号,就改变了疑问

语气,而变成叙述性的肯定判断语气了。后例中,“居径山”之后不应用句号,而应用逗号。因为用句号和用逗号,所表示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用了句号,连词“以”只管到“道高”为止;“以其道高”就成了“居径山”的原因和前提,而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用了逗号,“以”一直管到“居径山”;“以其道高,居径山”就成了“时人谓之径山长者”的原因,而这是符合逻辑的。原句“有僧曰法钦”后的逗号也应改为句号,因为这句话表意完整,句意已完。 二、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古文标点错误的类型很多,其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有四种,即:断句不合原文句意,话意不通;断句之后内容不合情理;断句不合古代文法;断句不合古代语音。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够讲通 标点古文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原文,真正读懂;加了标点之后,每句话一定要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标点错误的地方。例如: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上面这段短文,乍看起来似乎能明白,但仔细一推敲,问题就来了:“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怎么理解呢?这几句话,都很难讲通,而毛病也就出在这里。原来,这几句话断句不当。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这段话中,“顾藉谓功业可立就”十分费解。原来,“顾藉”是“顾惜”、“爱惜”之义,这个词应当属上句,不应属下句 。正确的标点应当是:“……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对标点出来的古文,不但要看每个句子是否能讲通,而且要认真细致地推敲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 《资治通鉴》卷一四六:“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于情理有悖: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非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又如:《礼记·檀弓》:“晋献公将杀其世

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 按照这段话的标点,“谓之曰”的主语不明,“之”似乎指代“世子申生、公子重耳”,上下文意显得不连贯。问题出在第一句话点错了。正确的点法是:“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 3、文句必须合乎古代语法 古今语法不同。标点后的文句,必须合乎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的用法特点,否则就会曲解古文意思,或造成“不辞”现象。例如: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在古汉语中,疑问语气词“乎”后面从来不加“不”连用,因此,“伤人乎不”标点不合语法。正确的点法是:“……曰:‘伤人乎?’不问马。” 又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在古汉语中,“所字结构”往往表示动作的对象,“所闻”即“所听到的(情况)”,“所闻”不可能“皆叹惋”。应当把“所闻”属前,作“具言”的宾语。正确的点法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者)皆叹惋。”省略了的“闻者”,指桃花源中听渔人介绍外界情况的人。 再如:《左传·襄公三年》:“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在古汉语中,句末语气词“也”、“夫”有时连用,表示感叹语气,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但上面这个例句中的“能举善”,是说明“建一官而三物成”的原因的,后面没有必要以“也夫”连用强烈感叹。古汉语中,“夫”常与“唯”连用,置于句首,如《老子》:“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因此,正确的点法是:“……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左传·哀公十七年》:“侨(人名,即子产自称)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这个例句的标点也不合语法,应将“事大”后面的逗号去掉。“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都用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可理解为“为国非难不能事大字小,患无礼以定其位”,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国、字(养)小国,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 4、文句必须合乎古代音韵 古人作文,常用韵语。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古代押韵的字,今天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这也是造成标点错误的一个原因。标点古文时,也必须注意这个问题。例如:

《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曰:‘……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这几句话,虽然字句似乎都能讲通,但没有正确地揭示出原文的韵语及其神情语态。“时乎时不再来”六字,应分成两个押韵的三字句,即“时乎时,不再来”,“时”、“来”二字押韵。又如: 《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繇,音zhòu,是卦兆的占辞。竀,音chēnɡ,通“赪”,赤色,古人以为“鱼劳则尾赤”。方羊,徘徊、游荡,“方”音pánɡ。)古代的繇辞一般是押韵的,这个例句没有正确地揭示这一点。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裔”的本义是“衣边”,引申为边界,“裔焉大国”意即“介于大国”(夹在大国之间)。 三、标点古文的具体方法 标点古文的操作步骤是: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仔细阅读,基本上读懂其意思;然后,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句读”或断句),逐渐缩小范围;第三步,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认真推敲每个词的含义和可能的用法,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和句式的特点,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最后,再根据语意、语气等情况,在断句的地方,加上相应的标点符号。 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 1、注意虚词(特别是连词、语气词)和一些凝固结构的用法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连词经常起联接词组和分句的作用,句尾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叹词一般单用,代词常在句末,等等。它们的位置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有些凝固结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然则”、“虽然”、“然而”等,中间是不能断开的;有些凝固结构,如“不亦……乎”、“无乃……乎”、“何以……为”等,是单句形式,必须根据情况断开。抓住了虚词和凝固结构,就能把一些“面上”的句子大致断开。 例如,下面这段文字,选自清人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

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四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为情态副词)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语气词“也”虽然大量用于句末,但有时也用于句中,不能一看到“也”字就断句。例如: 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上述例句中的三个“也”字,应当看成句中语气词,不能点断。又如: 《淮南子·主术训》:“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 例句中加点的两个“也”字,也不能点断。 2、注意句式的对偶和排比 古人作文,好用对偶句式和排比句式,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例如: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jī)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苏轼《喜雨亭记》:“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担)石(shí)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chài)之致螫(shì);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孤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上述几个例句,都是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句式的文言文;掌握了其规律,断句并不很难。 3、注意两个相同词语的连用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juàn)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又如: 《山海径·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注意人物对话的起点 古文中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字,“曰”下通常是所讲的话。这对于正确断句,提供了标志。但要正确判断引言的起止,分清对话内容和叙述话语。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又如: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上述三段短文中,用了大量“曰”字。由“曰”字入手,可以断开不少句子。

更多相关推荐:
20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20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书籍举世之宝梭罗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书是唯一不死的...

关于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书的名言警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甘共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大全

来源查字典写作素材zuowensucai10876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

读书名言_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警句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朱熹雨果格言对联增广贤文对联集锦陶...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饭可...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一书增一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茂盛的禾苗需...

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的名言警句无意中发现了一段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勉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

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的名言警句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

读书的警句(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