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时间:2024.3.27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二、学习《青玉案·元夕》

1. 题解。

词牌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与“碗”同,青玉案即青玉碗。这个词牌又名《西湖路》、《青莲池上客》、《横塘路》。《青玉案·元夕》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2. 基本解读。

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

上片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次二句写观众往来络绎不绝。“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香气满路,写乘人的豪奢。结三句写彻夜的热闹场面。“凤箫声动”写音乐的美妙,“玉壶光转”写月轮的转移,鱼、龙起舞写龙灯、鱼灯等杂耍的起劲。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 下片换头二句写观灯妇女的活跃,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写群美盛装而来,“笑语盈盈”写众女欢乐而去。“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 1

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

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写词人别有追求,“众里寻他”可见其忠贞不渝;千回百次,写其百折不挠。结三句写“那人”的贞节与孤高。“蓦然回首”,见普通眼光之难料;“灯火阑珊”,写“那人”自甘寂寞,不愿追逐繁华。作者通过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 “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在祖国半壁江山正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南宋小朝廷,置中原故土于不顾,“只把杭州作汴州”,满足于偏安一隅,对主战的爱国志士多加排斥和打击。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坚定的主战派的词人,能与之同流合污吗?这就是此词的主题所在。

3. 鉴赏要点

这首词借写元宵夜色,反映出词人在政治失意以后,宁愿闲居而不肯与南宋执政者同流合污的品质。梁启超评说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认为有很深刻的寄托。词中描绘的“那人”就是作者自况,表现了宁可投闲置散、不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上片描写元夕之时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景,下片突出灯火稀疏之处一位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别有追求的意中之人。全词铺陈观灯场面尤为热烈。反衬灯火阑珊又极幽独。结处境界全出,寄意遥深。

托寓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4. 问题探究。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又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以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探索的百折不挠来比做对学问和事业的追求,这正是千古名句强大的生命力。

三、学习《鹧鸪天》

1. 写作背景简介。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2. 题解。

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所以又称《半死桐》。

《鹧鸪天》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3. 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主旨)

2

上片是对少年时一段最能体现其英雄本色的壮举的追忆。词人在 2l岁的时候,就为了推翻金侵略者的统治而发动了农民起义,并带领2000多义军投奔到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中,当了掌书记。这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已有20多万人。他建议起义军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带领十余人到南宋见宋高宗。高宗得到消息,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封辛为承务郎。在他返回途经海州时,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了50名勇敢义兵,直趋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带领上万的义军,直奔南宋,把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正法。上片写的就是这段光辉的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下片写作者当前投闲置散的处境。“春风不染白髭须”,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何等憾恨!

4. 鉴赏要点

这首词先回顾青年时带兵南归的壮举,再感叹晚年被投闲置散的处境。词中的英雄色彩与落魄景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词人自我经历的真实写照。

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悲剧的时代,只能产生英雄的悲剧。辛弃疾的悲剧人生是时代造成的。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四、学习《菩萨蛮·书江口造西壁》

1. 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裕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2. 题解。

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词人用比兴手法,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3. 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主旨)

上片起二句“郁孤台”、“清江水”写怀古之情,“清江水”、“行人泪”写伤今之慨。形 3

胜之地,蒙受奇耻,往来志士,怎不挥泪!由此写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身临隆裕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结二句放眼西北,重峦遮蔽,汴都不见,令人惋惜。词人写到“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这处的“可怜”,作“可惜”解。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

下片换头二句承山而写水,青山可以遮遥望之目,不可以阻挡奔腾之江水。词人写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又是一个设喻。词人多么羡慕江水之自由奔腾,恨自己的壮志难酬,对比堪悲。清江的这一段的流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北。但是词人知道,这江水终究是要东流人海的,这“无数山”只能在此暂时改变它的流向。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但是,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毕竟是严峻的,所以这乐观的情绪立刻又跌进深沉的喟叹:“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结二句江天暮色,日落黄昏,此时“行人”正发愁之际,耳畔却传来了深山“鹧鸪”的鸣声,亦是词人之自叹。古人有各种不一的模拟比附,因而后人对结拍一句理解,有所不同。看来还是“行不得也哥哥”这个意思更接近作品的意脉实际。

4. 鉴赏要点。

此首为词人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之作。官署在赣州,造口乃出入必经之地,故有此登台书壁之词。上片放眼,由近及远;下片收眼,由远而近。全篇以“清江”为起兴,以“青山”喻主和之阻力,以“东流”反比自己的不如,以“江晚”暮色烘托内心的愁苦,以“鹧鸪”声声之叹暗示胸中的悲愤。词旨含蓄,意境遥深。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此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词以眼前景道心中事。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壮志难酬之叹,等等。用以象征的意象,有的是单一明确,有的是概括笼统,因而所托寓的意思也是有的可以明指,有的不便一一坐实(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联想发挥,不必一一坐实)。以清江之水起兴,用江水比喻“行人泪”,既形象,又语带夸张。这是明确的。而那可怜的使得“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无数山”,喻意就比较笼统,不是指某个单一的具体事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构成一个意象,托意是一种理念。结拍的两句,通过创造一种氛围来进行比兴,也是有一定的朦胧性。

5. 问题探究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都是描写元宵节赏灯的作品,二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有着迥然不同。

教学后记:

4


第二篇:《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一)


2012级 编号:20 课题:《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一) 编制人:徐磊 宋静 审核人:张安然 编制日期:20xx年12月23日 班级: 姓名: 组号:

《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领略其作品的风格,背诵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温故知新】 默写李清照《声声慢》

【学习过程】

一、 相关知识 1.走进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21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

《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

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2. 稼轩词赏析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

也。——王国维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黄梨庄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白雨斋诗话》

二、通读课本上辛弃疾的词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1)标拼音。

2012级 编号:20 课题:《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一) 编制人:徐磊 宋静 审核人:张安然 编制日期:20xx年12月23日 班级: 姓名: 组号:

岑寂( )汗涔涔( )市侩( )烩面( )揾泪( ).....

潦草( )愠色( )自刎( )浊醪( )谬种( ).....

纰缪( )潦水( )妩媚( )忤逆( )怃然( ).....

庶几( )搔首( )沉酣( ) ...

(2)写字形。 (3)清代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诵读的基础上,请分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表现出的景与情。 灯火lán( )shān( ) 献愁gōng( )恨 千里qīng( )秋 lán( )gān( )拍遍 宝马diāo( )车 凤xiāo( )声动

m?( )然回首 断h?ng( )声里 笑语yíng( )yíng( )

玉簪lu?( )髻 é( )儿雪柳 jìng( )来相娱

jiāo( )游líng( )落 鲈鱼堪kuài( ) kuài( )炙人口

人才huì( )cuì( )

三、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完成下面的活动。

(1)分析词的上片,作者登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心境?

(2)分析词的下片,找出其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们的出处及作用。

更多相关推荐:
辛弃疾的诗句填空

小学语文练习作业六年级语文题姓名评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辛弃疾经典词句

辛弃疾经典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浣溪沙青山遮...

历年高考名句——辛弃疾

历年高考名句辛弃疾20xx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句默写山东卷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安徽卷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4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落...

辛弃疾名句

辛弃疾名句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试分析辛弃疾词中有人的特色

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广其中词中有人的特色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婉约词代表青玉案描写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情景从内容看大约是作者在南宋都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摘要2关键词2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2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3二巧设意象群4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51刚豪放52柔婉约6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7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8五善用典91大量运用...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目录摘要2Abstract2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3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3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4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北辰区自考生果俊华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渴望报效祖国恢复中原的统一然而南宋统治阶级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残酷现实与词人坚定的理想形成强烈的...

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铁马金戈平生梦爱国豪气心底词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在南宋初年面临金人进犯中原沦陷国家危急的形势下辛弃疾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爱国词他的爱国词不是用笔墨来...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名句背诵积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名句背诵积累1论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

辛弃疾诗词名句(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