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蒹葭理解性阅读

时间:2024.4.20

蒹葭原文及翻译及阅读理解

原文: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译: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

今译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阅读理解:

一、

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且被谱上了去演唱,成为了诗歌的一部分,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请采纳哦,我是第一个

二、

(1) 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

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1) 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

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蒹葭初三语文试题:

(二)《蒹葭》(6分)

1.本诗选自 ,是一首典型的 (内容)诗。(2分)

2.本诗以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2013-07-20 11:21 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

(一)1.雎鸠 荇菜 2.窈窕淑女 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点拨:深入体会诗歌,不要写错别字。(二)1.《诗经·秦风》 爱情 2.蒹葭 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点拨: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考虑。

蒹葭》

1.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

2.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地点的句子:

3.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困难重重且曲折的句子:

4.表明诗中的主人对意中人的追求是可望而不即,最终以失望告终的诗句:

5.古诗词中有许多赞美纯洁高尚的爱情,极力渲染相思之情的名句,请写出这样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鹊桥仙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二篇:阅读《蒹葭》赏析


阅读《蒹葭》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此时获得一种情感体验或引发一种情感共鸣;学习此诗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此时获得一种情感体验或引发一种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景: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老师点明此歌词来源于《蒹葭》。

二、听视屏朗诵:播放《白蛇后传》中包仁朗诵《蒹葭》的视频片段,整体感受其魅力。

三、结合注释能用散文化的语言疏通文意。

四、发给学生赏析文稿,阅读后谈感。

赏析文如下: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等叠音词,使全文声情兼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

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意中人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可望而不可即,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 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五、你认为本诗主旨是什么?你有没有内似的情感体验?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六、你认为此诗情景交融的写法和层层推进的表现手法在作文中该如何运用?

七、片段训练:把你内似的情感体验写出来。

评价:本课让学生思考和练习有机的结合,既加深了情感体验又锻炼了写作。

更多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我读秦风...

读《蒹葭》有感

读蒹葭有感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习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 读后感

在学习诗经秦风蒹葭后明白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和感情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篇一蒹葭gt读后感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汉语言文学2班王金20xx300122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人曾说邂逅一首好诗如同邂逅一位知己蒹葭就是我寻找多年的知己蒹葭中对于伊人的追求的精神就如同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向我娓娓道来自己这...

蒹葭读后感 读书感想 读蒹葭有感

蒹葭经英Q1243钱媛媛蒹葭即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广泛分于全国温带地区每年清明一过芦苇便在水面上一夜间齐刷刷窜出嫩黄仙林的嫩芽一簇簇一片片密密麻麻他们在和曦的春光中迅速地茁...

《蒹葭》读后感

蒹葭大意主人公为追求伊人不惜千辛万苦不畏荆棘满途上追下寻然终只见伊人倩影牛运震于诗志中如此评价蒹葭国风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此诗乃怀人之作然鄙人浅陋不求其情惟爱其神矣人这一辈子...

读《蒹葭》有感之 谁的追寻,恰逢花开

谁的追寻恰逢花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于伊人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诗中人物所追寻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或许是女孩天生所有的某些因子在作怪我偏执的认为这必定是一曲思...

读《蒹葭》有感

经济学院物流二班周慈航111703061最近读了蒹葭后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读蒹葭有感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

《蒹葭》的审美感受

关于蒹葭的审美感受蒹葭出自诗经顾其记录的多为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初读蒹葭便觉其音律十足但不同于时下的流行音乐那种音律倒可以称作韵朗朗上口但文字极为简捷我无幸活在那个将要历经沧桑的时代听说诗经中的诗歌都是谱曲...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

不谄媚的人生读后感很庆幸在这样的年纪接触到这样的书籍我们尤其是毕业了四五年的我们没有了当初毕业踏出校园时的慷慨激昂没有了当初踏上社会时的朝气蓬勃也没有了当初接触第一份工作时的满怀梦想渐渐地我们开始倾向于随波逐流...

诗经 读后感

穿越千年的风景读诗经有感诗经应该算是为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古典名著了这次在暑假得有机会能再次阅读以一个成年人的高度视角给我带来了更多新的理解记得以前看魔鬼辞典中对于名著如此定义名著就是知道的人很多但看的人很少的书说...

蒹葭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