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

时间:2024.4.5

高二生物教案

主备人:景改玲

生态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因素的概念(C:理解)。

(2)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D向(C:理解)。

(3)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C:理解)。

(4)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C:理解)。

2.能力目标

(1)安排课外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二、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教具准备

.生态因素的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课

1.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在这艘飞船上,除了人类,还有人类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还有阳光、空气和水,还有大量的矿物质。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2.研究生物圈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持生物圈的相对稳定状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现在开始,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生物与环境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达成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回顾初中生物课的有关内容,总结关于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生物因素

2.首先讨论并认识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1)请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汇报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2)活动小组组长简述了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总结。

结论为:植物正常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水分。

(3)教师引导:光对植物的影响,最显著表现在两方面:生理和分布。

(4)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强光下生长植物(阳生植物),

如松、杉、柳、槐、小麦、玉米等。弱光下生长植物(阴生植物),如三七、人参等。

(5)提问:光仅对植物具有重要的影响吗?学生踊跃回答,还能影响动物。

(6)请学生举例,有的动物在长日照下繁殖,如貂、鼬等;有的动物在短日照下繁殖,

如鹿、山羊等。光还能影响动物的活动,如蛾类大多在夜间,而蝶类则大多在白天活动。故光能影响动物的生殖和习性。

(7)教师引导大家继续讨论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希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并

回答。

*南方树叶片大;南方有香蕉、菠萝、橘子;北方针叶多;北方有苹果、梨、柿子。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

*小麦种子:3~43℃萌发。

*猪(50 kg~100 kg):18℃~20℃增重最快。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8)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水对生物的影响。

*干旱(缺水):植物叶萎蔫,生长受阻。

*涝灾(丰水):土壤内空气少,影响根系呼吸作用,严重时会使植物窒息而亡。 *动物缺水要比缺食存活时间短。

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荒漠地区:分布少数耐干旱动植物。

*热带雨林地区: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水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3.讨论自然界每一个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概况无非两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同种不同个体的相互协助。

种内斗争:同种不同个体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而发生的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豆科植物提供水、矿物质、有机物等,而根瘤菌则为豆科植物固定

氮素。

地衣:藻类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养料,而真菌吸收水分与无机盐供给藻类。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回虫在人肠道内吸食营养,损害人的健康。

猪肉绦虫在人肠道内吸食营养,损害人的健康。

蚤在人或其他动物体表吸食营养,损害健康。

小麦线虫在小麦子粒内吸食营养,造成损害。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小麦和麦田杂草: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狼以兔子为食;老鼠以植物为食;猫头鹰以老鼠为食。

小结: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出关于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问题。

4.播放“仙人掌在不同非生物因素影响下生活状况”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课件播放,点拨学生,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

[三]教学目标巩固

1.人工栽培人参、三七等中草药植物成功的关键在于( )

A.控制适当的温度 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 D.提高肥沃的土壤

答案:C

2.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例如某些害虫。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种没有影响

答案:D

3.在野外,北极熊不吃企鹅,这是因为( )

A.在野外,它们彼此不相遇 B.企鹅有毒

C.企鹅游泳比北极熊快 D.企鹅过群居的生活不易受攻击

答案:A

[四]布置作业

P86复习题一、二。

[五]总结

总之,生物的生存既受非生物的生态因素的影响,也受生物的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第二篇:高二生物总结


必修3?第1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

(1)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

①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②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

(3)淋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中,里面有淋巴细胞)

(4)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图: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和外环境

(1)对于细胞来说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

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

(2)对于人体来说

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

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1)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占体液的大部分。

(2)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称内环境。

①血浆:血细胞生活的外界环境。主要包括90%的水分、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激素、抗体、维生素及代谢产物。

②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是人体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糖类、脂质、氨基酸及代谢产物。

③淋巴: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与组织液的成分相似。

④脑脊液:无色透明,相当于淋巴,充满蛛网膜下隙,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及维持颅内压的作用。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1)消化液:由各种消化腺分泌,在消化腔中发挥作用,含有各种消化酶。

(2)泪液:由泪腺分泌,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溶菌酶。

(3)汗液:由汗腺分泌,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尿素等各种代谢废物。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

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

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3、温度:37℃左右

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必修3?第1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三、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神经调节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神经—体液调节

3、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四、稳态调节原理

1、渗透压调节

2、血浆pH稳态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 ↑(从肺部排出)

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 ==== HCO3-+H2O

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3、体温恒定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4、水平衡、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

5、反馈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返回影响过程的现象。

必修3?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①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②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由具体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如膝跳反射

③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由各种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应。

3、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①组成: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过程一般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神经中枢发生抑制,则神经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②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③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④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区别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3)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生物电的传导)

①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使大量的钠离子留在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于留在细胞膜内,由于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更容易,因此,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②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在质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行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载体就是离子通道蛋白。另外,恢复为静息电位时,是主动运输方式泵出膜的。

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就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膜和内膜上,且电流(正电荷移动方向)必定是从外膜流向内膜。

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4)信号变化

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

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3、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

(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

(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 ③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脑干:呼吸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

①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呈是倒置的;

②交叉控制:中央前回左边控制右侧躯体运动,中央前回右边控制左侧躯体运动;

③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2、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

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

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更多相关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上《昼夜与生物》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与生物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探究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充分感知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具体概念。但却缺乏对学生从具体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过程指导。兰…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光合作用效率的概念以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知道)。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

说课2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说课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人的呼吸说课稿》教学设计.doc20xx-09-1419:5920xx-05-2221:56《人的呼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地位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组张运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

中学生物教学教案编写及范例

教学时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整体时间分配新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规划好一学期教学时间的总体分配即制定出教学计划学计划在规划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时要特别注意开展活动所需要时间实验所需要时间的安排还要考虑需要提前准...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例学校名称乐亭第二中学课程名称高二生物内容主题细胞生活的环境1234

电子教案模板生物

电子教案模板生物,内容附图。

20xx生物教师年度考核总结范文

20xx生物教师年度考核总结范文20xx生物教师年度考核总结范文总结一生物教师年度考核总结在这一年中我时时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创新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好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为...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模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xxxxx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x单元第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xxxxx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xxxxxx中具有不容忽...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论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进…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1127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教法因人而异一背景授课时间:20xx-11-23授课班级:高一269班授课内容:生物必修I《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二主题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三、教学过程…

生物教案(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