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一年级体育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段好峰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上课有一种新鲜感,尤其是对于体育课来说,他们极感兴趣又有神秘感。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就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小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呢?从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用活泼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引导孩子们
一年级小朋友们活泼好动,语言充满童趣。教学中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让他们都乐于接受体育老师,从而乐于上体育课,教师就不能以成人化的语言来给他们上课。这需要比学生高很多的教师俯下身来,与学生接触、交谈,来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爱好,熟悉他们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和他们“打成一片”。在教一年级学生练习30米跑时,我用“看看哪个同学跑得最快、跑得线路最直好吗?”这样说过以后,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快速跑的基本要求是“直”和“快”,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奋程度,还让学生感觉到与自己十分接近,从容的做出肯定的回答,并能使学生乐于进行有效的练习。
二、用形象的示范、生动的讲解打动孩子们
我虽然不是专业体育教师,但从事教师这么多年,对教师的教学示范动作的正确、规范性,语言分析、讲解动作要领生动形象的重要性还是有了解的。教一年级学生学习队列练习时,我用“看那组同学能最先做到‘快、静、齐’好不好?”来引导学生。教学齐步走练习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并要求学生记住“一二三朝前走,左右迈步往前看,两臂前后来摆动,身体正直不偏头”。另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口令互动,比如在教学生四面转法之前,我跟学生进行东西南北上下的练习时,采用我问:“你的左面在哪里?”学生边回答边做动作,生动而有趣。这类语言比较生动、形象,简练而有韵律,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动作要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以有趣的内容、灵活的教学调动孩子们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低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强的练习形式,和灵活多变的器材来组织教学,可以不断保持学生对体育练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小学生的练习兴趣。例如,在练习站队时,孩子们总是忘了自己在哪一队,前面后面也记不住是谁。于是,我就把四个队命名为喜洋洋队、美羊羊队、懒羊羊队和沸羊羊队,并把每个学生编成喜羊羊一号、喜羊羊二号等等。这样小朋友就来了兴趣,只用了两节课就记得很清楚了。在常规体育中创新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培养学生好学、勤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健康氛围,使体育课真正直起到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总之,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树立个人自信的初始阶段,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教学活动,宜多采用鼓励教学,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慢慢培养他们的个人自信心。上好小学低年级体育课,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二篇:新课改中体育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新课改中体育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以七年级体育教学为突破口,没有正式的教学模式、没有课本,无疑给"水平一"的实验增加了相应的难度,那么七年级的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么教?成了这次教改的重点,我校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以老教材为借鉴,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研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七年级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参与、喜欢体育课的兴趣,并能认真上好体育课;在运动技能方面,让学生能够做出基本的体操动作,能模仿简单的舞蹈和韵律动作,并以此为原则设计体育课教案。
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锻炼欲望。通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体会到体育课堂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来选择与搭配内容,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例:为了训练学生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走、跑、跳这些动作,设计了"参观动物园"这一教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参观动物园",一路上趟"小河"、过"高山"、走"独木桥"、爬"山洞",此时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到我设置的各个游戏场地一一这里放了体操垫、呼啦圈、体操棒等各种运动器材,这时我启发学生看了这些器材以后想说,动物园的动物们拿着这些器材会怎样玩耍呢?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拿起器材模仿动物玩耍的动作。此时,教学达到高潮,学生自由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各种器材模仿动物的跳、爬、跑、钻、走等各种动作,我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鼓励模仿性强,反应灵敏,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得到锻炼。
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引导,把开心还给了学生,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演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特别浓。
第三,我们不仅重视传统体育课结构的改变,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实践中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互动"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提炼出的一种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的学习方
式,其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感知与感性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例如七年级的《跳绳》这节课的设计就采用了"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教学步骤为:
(1)质疑一一设问,你能找到几种跳绳的方法?或者:你会几种方法跳绳?通过质疑,首先起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又可以引出本课的知识点,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
(2)寻法一一观察,跳得快,跳得多的同学的与不会跳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用眼睛直接地去感知学习的对象,并让学生能找到差异之处,培养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和评价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跳绳动作,改掉不足之处。逐步养成学生的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3)引导一一启发,手摇绳和脚的跳起有什么关系?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达到动作协调。让学生感悟跳动的频率和摇绳的快慢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4)讨论--交流,让学生各自找对手比赛,看看谁跳得多,跳得快?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互教互学的氛围中得到新知,并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验证--练习,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练时间,让跳得好的学生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分组练习,个别练习,达到人人参与,加深对知识占领的掌握。
(6)反馈--评价,最后让学生学着总结,归纳跳绳这一技术动作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及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评价一件事和一个人。
随着教改的进一步深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进程在我校已经进入到了下一个预备阶段,我会以已有的成绩作为新一年实验的契机,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取长补短,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新方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