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

时间:2024.5.14

摘要: 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在东汉末年群雄竞起的时代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诸

葛亮是智慧的代表,他对时局的看法,他的军事才干,治国方略和治国谋略都非常优异。他还是忠臣的典型,为了答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认真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是悲剧的英雄,他的努力到最后也没有成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注定了他悲剧的结果。但不论如何,他德才兼备,忠贞报国的献身精神一直为后人景仰,其功彪炳史册,懿德流芳百世。

关键词:外貌形态 智者 忠臣 悲剧英雄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终是个悲剧的英雄。

一、外貌形态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孔明是这么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猪哥亮在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坐一辆四轮小车等之类的语言,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身高超过一米八,长得也颇有气质,很有风范,虽住在隆中,却也非不修边幅,而是保持了高洁的情操。由于生活在卧龙岗,且饱读经书,虽关注世事,但不参与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使他笼上了一层神仙的色彩,当然了,这样写是为了烘托出他与众不同的气魄,更加坚定了刘备请他出山的决心。

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然而关羽失荆州打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智者的代表

把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没有争议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自出山以来,不论是在军事才干,政治谋略与治国方略方面,都体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刘备以军国基业倾心相托,唯计是从,关羽、张飞,俯首听命,这且不说,东吴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试,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而吐血身亡,司马懿何其狡诈,似堪匹敌,但也每与对敌,总是战战兢兢,多次狼狈,致留下孔明空城弹琴退敌的佳话,和“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谈,几番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三国演义》,无论愚者智者,都作了这位第一智者的反衬正衬。

1、诸葛亮对时局的看法。

孔明虽然住在卧龙岗,不参与世事,但对外面的时局却也十分了解,故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段佳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其战略构想,对三国鼎立之势分析的很透彻,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为援而不可图。唯荆州、益州、汉中可图。然而对于占据荆州,益州之后的战略却一笔带过,只说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刘备出秦川就可克敌制胜,希望百姓箪食壶浆来欢迎了。虽然他对天下有变的期待有些虚幻,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却一直存于心中,那时刘备的威望很高,虽然 没有固定的地盘,但有团结的军队,那时关羽、张飞和赵云的存在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打过很多多胜战,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尤其是小说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如此绝妙之计,迫使司马上当,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长叹。不论结果,我们只看过程,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3、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一系列的胜战,然而这些战只是在为以后统一大业做准备,而打战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当刘备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后,他一直在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孔明深知那时刘备一人之力无法与曹魏抗衡,东面的孙权也一样,因此联合吴国一起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荆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那时北伐中原的中转站,占据荆州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至于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破坏了战略部署得另当别论了。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因此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扩土,向南用兵,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增加人口数量,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4、诸葛亮具有很高的知识素养

诸葛亮报读诗书,精通天文历法,能夜观星相,能预测天时,因此在行军打战中能运筹帷幄,他的才干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诸葛亮一生忙于刘备的统一大业,没有太多剩余的时间去从事文学活动,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然而他的一生总是在忙碌中度过,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因此他流传至今的文章不多,而我们接触的只有《出师表,》然而出师表不论是在写作艺术上还是他所表达的内容上,都足以证明诸葛亮极高的文学素养。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他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此来缅怀诸葛。无论《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读体现出了他聪慧的才智。

三、忠臣的典型

小说中诸葛亮是作为第一忠臣出现的,他为为刘蜀江山呕心呖血,鞠躬尽瘁,生死以谋,其才其德,俱无与伦比,正如毛宗岗所言,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1、对刘备的知遇之恩

唐代韩愈曾在《马说》里写道“是哟与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意说的是人才多,但是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然而却一直躬耕于南阳,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并非他不想为天下做点好事,而在于他对当时乱世的失望。按照他的说法“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刘备爱才,尤其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因此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去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且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

2、壮大蜀汉的综合实力

当刘备忙着为兄弟报仇时,诸葛亮挥军北上直取中原的构想就已经破灭了。尤其是刘备从东吴大大败回来在白帝城死去后,诸葛亮更加意识到自己负担之重。此时蜀汉的实力别说曹魏,甚至连东吴的孙权也不如,于是又被迫和孙权再次结成同盟,而要完成刘备嘱托的统一大业,必须壮大蜀国的整体实力,因此诸葛亮开始休养生息,准备在国力强大后再攻打曹魏。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诸葛亮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壮大蜀汉的实力的目的就是为哦了一统天下,孔明深知刘禅非明主,然而他已答应先帝,为了帮助刘备实现统一大业,诸葛亮只能兵出险招了。诸葛亮面临的问题十分之多,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先锋,魏延虽能独当一面,但孔明并不敢让魏延有太多实权,姜维,张苞,关兴战斗力不强,且有勇而无谋。由于没有优良的将领,孔明被迫亲率大军六出祁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也没能达到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也开始老去,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刘备托付给他的重任,就只有和时间竞争,因此,他知道还未到出战时机,但时不我待,他只能勉为其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死敌司马懿,最终累死在了五丈原,蜀汉也就在不久之后亡国了。

对蜀汉的绝对忠诚造就了诸葛亮完美的一生,他把他的毕生心血都放在了为先帝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深知刘禅没有才干,深知蜀地虽可偏安,但没有太多可造之材,深知蜀汉经济实力远不如曹魏,但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他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艰难的任务,虽死犹荣,他的赤诚忠心流芳百世。

四、悲剧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立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一直致力于统一天下,然而自己却先倒在了五丈原。诸葛亮身上也有着这样一种“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从“人谋可胜天时”,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悲剧性,然而却无一刻屈服于既定的命运、无一刻忘记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而功败垂成的时刻,也正是他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1、才智上的悲剧

诸葛亮虽有旷世奇才,也知人善用,但他却不能有效的使用那些人。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和张飞,自恃是刘备的兄弟,有点心高气傲,在处理某些事时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诸葛亮没有驾驭好这两个人,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了张飞和刘备为关羽报仇,打乱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后来蜀汉被东吴打败,诸葛亮被迫休养生息,然而却出现了朝中无大将的局面,自己也不信任将领,尤其是对魏延的使用,甚至是马谡的悲剧。蜀汉没有“人和”是造成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也更加反射出诸葛亮的悲剧色彩才智上的悲剧 。他事必躬亲,势必打乱朝中大小官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最终造成大家都负责,又都不负责,一人死而废天下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给他自己,也给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蜀汉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埋下了隐患。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诸葛亮的悲剧是历史与个人共同造就的。

2、历史的悲剧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无论徐庶有始无终,不如不出;即如孔甲尽瘁而无,毕竟魏未灭、是未吞、济得甚事!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但统一的重任并不适合有一个弱小的国家来完成,诸葛亮空有一腔热血,但毕竟实力悬殊,他发动的战争适得其反,非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反给蜀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一场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无所遁形,眼见功业得就,然而正在此时,天地间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大火很快被大雨浇灭。司马懿趁机杀出重围。诸葛亮仰天长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世事就是如此残酷,即便是聪明睿智、“愿以只手补苍天”的诸葛亮,也难逃天命和历数。难怪《三国演义》篇末古风慨叹说:“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令后人读之,同发一叹在中国也许悲剧英雄更能获得同情与崇尚。

3、悲剧性的集中体现

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绝顶理智的人物,却在三顾盛情下,作出了他错误的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子,去开辟一件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从而付出了他的一生。

他的悲剧在于他一开始就看到了尽头,而他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定失败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不甘失败的反命运的抗争,绝对是徒劳的。因此看着自己的生命,像蜡炬成灰似的一滴滴耗竭,看着自己所付诸心血的事业,无法挽救地走向倾覆。

他的悲剧还在于他的儒家人格达到了自我完善的高度,道德风范也成了千古不朽的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成为忠君事主的完美境界。但是,言事两违,意实相乖。他却未曾为他所厘定的统一大业,作出些许成就;为三分天下的西蜀,开辟半寸疆土。最后,一直到屡战屡败,国疲民穷,随着他的死亡,这个国家也就终结了。

五、总结

诸葛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智慧,他的忠诚,他的真诚、勤勉、开明、智慧,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蕴。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于事业心的品质更为世人所敬仰。然怀绝世之才的他却终身未能完先帝遗嘱而含恨死去,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伤感,虽事业未果,但他为了实现目标的个意志力量和人格理想令后世敬仰,催人奋进。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 华艺出版社 罗贯中著 19xx年10月第一版,19xx年9月第三次印刷 中

国古典名著文库/任知主编

2 《诸葛亮文选择》,巴蜀书社出版 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著,19xx年

3、《〈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谭洛非主编 巴蜀书社 19xx年4月

4、《古诗文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7月

5、 参考资料:http://202.121.7.7/person/chenmy/lunwen/lunwen1.html


第二篇: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

把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没有争议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自出山以来,不论是在军事才干,政治谋略与治国方略方面,都体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刘备以军国基业倾心相托,唯计是从,关羽、张飞,俯首听命,这且不说,东吴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试,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而吐血身亡,司马懿何其狡诈,似堪匹敌,但也每与对敌,总是战战兢兢,多次狼狈,致留下孔明空城弹琴退敌的佳话,和“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谈,几番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是无人能及的。

然而在后期,当刘备忙着为兄弟报仇时,诸葛亮挥军北上直取中原的构想就已经破灭了。尤其是刘备从东吴败败回来在白帝城死去后,诸葛亮更加意识到自己负担之重。此时蜀汉的实力别说曹魏,甚至连东吴的孙权也不如,于是又被迫和孙权再次结成同盟,而要完成刘备嘱托的统一大业,必须壮大蜀国的整体实力,因此诸葛亮开始休养生息,准备在国力强大后再攻打曹魏。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

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诸葛亮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对蜀汉的绝对忠诚造就了诸葛亮完美的一生,他把他的毕生心血都放在了为先帝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深知刘禅没有才干,深知蜀地虽可偏安,但没有太多可造之材,深知蜀汉经济实力远不如曹魏,但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他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艰难的任务,虽死犹荣,他的赤诚忠心流芳百世。

更多相关推荐:
诸葛亮名言集锦

诸葛亮名言集锦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2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

经典的诸葛亮名言名句

经典的诸葛亮名言名句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志当存高远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6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

名人名言,20xx名人名言大全-诸葛亮的名言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3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7图以...

诸葛亮的名言摘抄

诸葛亮的名言摘抄志当存高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

诸葛亮名言

诸葛亮编辑励志天下来源网络关键词时间20xx0714阅读8114次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

诸葛亮名言集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戒子书里的话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

Z诸葛亮名言

Z诸葛亮名言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民谚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三国诸葛亮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怠慢...

真实的诸葛亮1

走出演义给你一个真实的诸葛亮转贴2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

我眼中的诸葛亮

我眼中的诸葛亮20xx级1班李金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题记在还未了解孔明时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便是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神采飞扬不仅如此还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有通天命之能就如鲁迅评价孔明时认...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这部著作描写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

名言警句(诸葛亮)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类别修养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做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个性刚直又能包容他人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必须先考虑到它的坏处想要考...

诸葛亮名言

诸葛亮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贝多芬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绝...

诸葛亮的名言(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