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的公益教化

时间:2024.5.9

中国传统家训的公益教化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延斌

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强调仁与爱的统一。仁爱的根本要求是爱人、助人、利人。这一传统在家训文化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和发挥。

首先,家训作者都把尽自家财力、物力资助贫苦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许汝霖的《德兴堂家订》告诉子孙要俭朴,婚丧祭祀从简,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杨继盛临终撰家书嘱咐儿子“户族中人有饥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要你量力周济”。在这方面,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其家训《郑氏规范》中规定得更为具体: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自幼家贫,为官以后生活条件才得改善,但他并未将所得俸银留作自家使用,而是要堂弟分给亲友、乡邻。《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的家信,至今读来仍令人嘘唏不已,赞叹其高风亮节。信中谈及族人吃糠咽菜的贫困生活时写道:“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他并且开列了这些族人及亲友、同学的具体名单,要求堂弟将俸银全部分完:“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载,他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晚年归老躬耕,时往来郡城,诗酒唱和。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其次,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周济鳏寡孤独。《郑氏规范》要家人对“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韶山毛氏宗族的《家劝》,用歌诀形式训诫族人“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郑板桥要求幼子应经常将自家的纸笔墨砚,送给众同学。尤其是“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订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天不能即归,辄留饭。”(《郑板桥集·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对方的自尊,考虑得何其周到!更难能可贵的

是,有些开明的家长如清代的蒋伊还在家训中嘱咐家人,丈夫死后,不仅应鼓励寡妇再嫁,而且要给予资助。

积极倡导家人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内容在传统家训中也不胜枚举,大到造桥修路、筑堤防洪,小到免费供应茶饭,几乎无不涉及。家训作者们告诫子弟家人对公益事业要积极支持,仗义疏财,出钱出力予以赞助,不因善小而不为。如《袁氏世范》就说“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船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因为桥、路安全,别人受益,自家也同样受益。明代袁黄的《了凡训子书》将“兴建大利”作为积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求子孙“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郑氏规范》对子孙应从事的公益事业项目制定得极为详细,譬如要子孙当尽力资助修桥补路,“以利行客”;建药店“收贮药材”,以治邻族疾病;自六月到八月,在交通要道设立茶水供应站,招待过往行人;辟一块地设“义冢”,供无地的穷人葬身。

积谷储粮以备荒年赈贫,或者灾荒年月减免租税帮助穷困佃户乡人,是许多家训都详细规定、多加训诲的内容。蒋伊的《蒋氏家训》言“积谷本为防饥,若遇饥荒,须量力助人。不得因歉岁反闭粜以邀重价”;“不得逼迫穷困人债负及穷佃户租税须宽容之,令其陆绩完纳。终于贫不能还者,焚其券。”《许云邨贻谋》中叮嘱家人,要存粮以待歉年帮助乡邻。在丰收谷贱年景,应尽家之财力,多购粮食储存仓中,遇到歉收之年,以较低价格卖出;借给乡邻的粮食,等到丰收年景收回即可,不收利息;如果“邻里岁时馈燕,急难贷恤,必洽欢尽诚”。陈龙正的《家矩》告诫家人要讲究人道,周济穷人,且不可乘凶荒之年抬高粮价,牟取暴利。他告诉子孙,自己与父亲每年青黄不接时,都会减价十之二三,卖出几百担米以帮助饥民,并要他们继承这一传统。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倡议效仿朱熹创立的“社仓之制”。先由自己出钱捐谷二十石,在家乡建立社仓,除自家每年增之以外,还动员附近富家捐粮增加储备,以便凶年赈助乡里贫民。这种倡富济贫的做法,大有助于乡里穷苦百姓。

在我国历史上,设立义庄的名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宋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两岁丧父,因家贫无靠,母亲谢氏只得改嫁淄州长山朱氏,他也改为朱姓。范仲淹从小俭朴,力学不倦。他看到朱家兄弟生活奢侈浪费,便常加规劝。朱氏兄弟很是反感,讥讽他说“我们用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惊问母亲,当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后,便辞母外出求学,更加发愤苦读。考中进士、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后,便将母亲接回奉养,并恢复自己的姓氏。

由于这段经历,范仲淹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于是他创立了为宗族共同体谋福利、抚养族人的“义庄”。义庄的得名与义田联系在一起。义田是由宗族中的一户或者同族人共同拿出若干田地,将收取的地租用来赡养同宗族的贫穷家庭。后来进一步发展,又在义田内建筑房舍,逐渐扩大成为庄园,称作义庄。范仲淹先后在苏州和吴、常两县置田亩立义庄,用义田的收入来救济贫穷的族人。为了教育自家子弟勿独享富贵而置族人贫苦于不顾,他还专门写了《给诸子书》的家训予以训诲。

范仲淹不仅慷慨解囊,购义田,建义庄,而且为了使之代代相传,他还专门制定了范氏的宗规族训《义庄规矩》。《规矩》由范仲淹于皇祐二年(1050年)十月初订,后由其子范纯仁、范纯礼等后代十数次续定修订,逐渐完善。据民国《吴县志·义庄》记载,范氏义田原来只有1000多亩,但由于范氏族人不断捐助,到了清朝宣统年间增加到5300亩。义庄维持竟达八九百年之久。

范仲淹首创的义庄,稳定了个体小农经济,扶助了宗族内的鳏寡孤独和贫穷者,使其避免沦为无产游民,的确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善举。同时,义庄的设立,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减少犯罪,因而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政府的支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鉴于一些不守规矩的族人导致义庄难于维持的状况,上书皇帝,请求朝廷降旨,要地方官府对违反《规矩》的族人,“许令官司受理”。皇帝照准。这样一来,各地官员、士绅纷纷效法,竟然成为一种时尚。尽管设置义田、义庄也是封建家族加强宗法统治秩序的手段,但周恤贫困,使得许多穷苦农民免遭饥寒之罪,实在值得在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大书一笔!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教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对拓展儒家思想社会教化领域,保证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篇:中国传统家训


法政学院研究生作业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张奥

专 业:伦理学

方 向:应用伦理学

年 级:2010级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赵忠祥

提交作业时间:20xx年9月

成绩:

教师签名:

中国传统家训的伦理思考

张奥

摘要:中国传统家训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及原因。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模式,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训伦理内涵的阐释,深入挖掘其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以期传承和扬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关键词:家庭;中国传统;家训;道德人格;伦理

一、中国传统家训概说

(一)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

1.家庭为中国传统家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延续了数千年历史。而古代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即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结构方式。在这种经济结构方式下,几乎各个家庭的存在都是以自我生产、自我满足为前提的,生产和交换以及社会联系的范围相对狭小,这就使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相对稳固。正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稳定的家庭存在方式,不仅使社会成员间的交流相对滞涩,而且还从相反的方面加大了家庭所担负的社会功能,使得许多本来应当为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也集中到了家庭里面,以至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行的培养,甚至于为政处事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家庭教育或处理家政的实践才能实现。

中国是以一种家国同构式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专制国家,家庭成为连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人生目标,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要齐家,它们都突出了家庭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反映;同时,社会各个家庭生活的情况如何,对整个社会生活又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通过协调家庭关系,进而协调社会关系,以致于使国家社会生活形成和谐稳定的格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的一个思想传统。

2.文字记载关于中国传统家训起源的考究

对于中国传统家训的研究,前人学者颇有建树,关于各种家训的著作也日益增多。但是一旦提及家训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答案却不尽相同。

其中一种说法将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作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始祖。“如果仅就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言,《颜氏家训》堪称中国传统家训的第一部,这是

【1】毫不过分的,但是,若说《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那就相差甚远。”

对此,已有论者据引《艺文类聚》和《隋书·经籍志》所录“诫子书”、“家诫”书目;《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的三国时魏人杜恕的《家戒》;《魏书·张烈传》的北魏人张烈的《家诫》等等,足以说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是中国家训的兴盛时期,而并非到隋初有了《颜氏家训》才出现传统家训。

另一种说法以后汉张奂、马援、司马徽诸人的“诫子书”为例, 又因“家训”二字最早见于《后汉书》中,来说明传统“家训”、“家诫”起源于东汉。这种说法也有悖于历史的真实,只能说明东汉时已有家训,而绝不能视其为起源。早在夏商周时期,由于父权制和父家长制的盛行,使得在个体家庭中父亲(或祖父)成为自然而然的一家之长,是家庭财产的所有者,是家庭一切事物的主宰,高居于家庭成员之上的种种特权。所以,这种萌芽时期的宗法制大家庭里,必然也包含有萌芽时期的家训思想。

(二)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原因。

首先,家训的产生与存在是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的政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专制制度,在结构上,“国”与“家”都要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家长制”的管理方式既成为家族的统治机制,也常被用作国家的统治机制。此外,家训的社会功能与国家管理也是相一致的,家”维护的是“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国”维护的是“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在家事亲”与“在国事君”是一致的,“在家尽孝”与“在国尽忠”也是一致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家”与“国”的职能都是维护阶级社会的等级秩序。

其次,家训是家庭成员社会化的需要。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包含了一种从家庭内部自发地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需要,例如在缺乏以学校为核心教育机制的古代社会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社会化学习过程都在家庭教育的规范下得以实现这种家庭的社会化过程,客观上促使了家训的出现和产生。

再次,家训是家族生存竞争的需要。家庭作为国家政治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命运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环境,因此关乎于家族兴旺发达的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制定一套相应的家庭行为准则,对于家族的生存竞争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最后,家训也是管理家庭事务和调和家庭内部矛盾的需要。与现代的个体家

庭不同,传统的家庭数世同堂,少则十几口几十口,多则几百口甚至上千口。大家庭往往拥有众多的田地、房屋、财物,这些大家庭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自给自治的组织单位,加上家庭成员各自利益偏好、价值取向、个性特征的不同,如果对家庭内部事务和矛盾不加分工协调,对家庭财产不加妥善经营,家道顷刻就会衰败,这也是我国传统家训产生的现实基础。

二、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价值观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家训也不例外,家训的具体形式有很多,包括文告、遗嘱、家规、家范、书信等,其内容主要侧重于对宗族内部成员的勉励和教化。古代家训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功能,把道德和教育结合起来,把修身养性和道德教育纳入伦理纲常的范畴,以“合乎礼义”的指导思想规范言行。这种道德性是家训的最终目的。

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读书治学、立身成才之道,理家聚财、和亲睦邻之道,做官任仕、经邦御民之道等诸多方面。传统家训多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中心内容教育子孙、勉励家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所包含的伦理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家庭事务的治家之道

1.处理家庭关系的伦理内容

家庭关系中首先是父子、长幼关系。传统家训既注重子女对家长行“孝”道,同时也强调家长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即父慈子孝和相互体谅。“人之父子,

【2】或不思各尽其道,而互相责备者,尤启不和之渐也。若各能反思,则无事矣。”由

于传统家族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这使得伦理道德观念在家训中占有特殊与特别的位置。因此,传统家训对“孝”有许多具体规定, 如在父母面前须恭敬,对父母之命须恭服,无论父母年轻力壮还是衰老体弱,子女都要尽到赡养义务。传统家训始终把子女对家长的“孝”加以强调,“不孝”乃传统之大逆不道,传统封建国法对家训的“孝”道始终是强有力的支持者。

其次是夫妻、兄弟关系。传统家训认为: “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夫妇之际,

【3】以敬为美。”提倡以“义”、“敬”为准则,力求夫妇和睦相处,倡导为夫要守义,

见色而不能忘义,处富贵而不失伦;为妻要节俭、勤劳。在兄弟关系上,传统家训从骨肉亲情关系出发,注重的是“兄友弟恭”,即兄对弟要友爱,弟对兄要恭敬。

家训关于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内容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将长者、尊者列于支配地位,享有绝对权威,幼者、卑者唯有屈从的义务。这种绝对主义的伦理观念为封建专制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又将中华民族关于人伦孝悌的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光大。

2.处理家庭事务的伦理内容

关于如何处理家庭事务,传统家训主要是要求家人勤劳持家、节俭治家,并将重义轻利、以义为利的伦理观念灌输其中。“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勤与俭,

【4】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历代绝大多数家庭都倡行勤俭节约这

一原则。勤与俭是密不可分的,勤劳才能发家,俭朴才能持家。传统家训通过这种勤劳持家、节俭治家的教导,极力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勤劳朴素、安分守己的品德。

中国传统家训不仅注重勤俭二字,更将“义利”问题作为训诫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凡古代有识之士都主张义利关头,要重义轻利,甚至去利存义;在面对理和欲、公和私的冲突时,要先理后欲、先公后私。教导家庭成员不要贪取不义之财,惟仁义才是爱家爱人爱己的正道,才能使家庭有长久的安宁和睦。否则,耽于名利,不喜孝悌仁义,其结果父子不相容、夫妻不相和、兄弟叛散,那么家庭事务的处理也就无从谈起。

(二)关于如何教育子孙为人之道、为官之德。

【5】古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所谓“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传统家训认为,爱护子女,关键是教育子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子女能在社会和官场上有所作为,光耀祖宗。因此,中国传统家训中关于教育子孙为人之道、为官之德的伦理内容也特别突出。

第一,教育子孙为人要正直、谦恭、诚实、守信。我国传统家训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恭、宽、信、敏、惠的育人标准成为了绝大多数家庭中一个不成文的信条,注重子女的道德修养,将高尚的道德品格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诫子书》、《诫外甥书》中反复强调“志当存高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唐太宗也命魏征集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分赐给子女,让他们置于左右,以进行品德教育。

第二,教育子孙、家人为官要尽忠尽职、尽公尽勤、廉政爱民。中国自古把“学而仕则优”作为古代读书学习的的根本标准。为官为政不仅关乎于个人的人生道路顺畅与否更关乎于整个家族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为官就要重德,为政就要尽职。西周贤臣周公旦的《诫伯禽》,告诫儿子要继承自己一生“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勤政传统,尊士爱民,敬业尽职。北宋欧阳修教育后世为官要廉正,尽心向前不避事,临难死节以为荣。

第三,教育子孙要德才兼备、成圣成贤。传统家训都非常重视学习的作用,

【6】认为人非生而圣贤,勤学方能有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与现

代社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功利性特点不同,古代社会则更多的把教育与道德联系起来,把德才兼备、成圣成贤看作是学习的至高点。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将三纲五常之伦,为人处世之道灌输到学习内容当中,使家庭成员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以高尚的道德品格作为学业有成的标志。

一、中国传统家训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传统家训是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的产物,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的结果。目前我国经济已经逐步实现一体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腐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蔓延开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开始呈现出一些道德标准混乱,道德价值扭曲等社会问题。因此,挖掘中国传统家训的伦理价值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提升,每个家庭的和睦相处以及国家的和谐稳定都有起到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是应试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孩子们都在为了高考分数而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良知教育以及知行关系教育等德育一体的教育模式为主,而现代教育则把德与育的界限割裂开来,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具体学科。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良知教育、知行关系教育成为最为欠缺的内容。所以,中国古代家训中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的对我国目前教育体系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得以确立,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却也带来了经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面临着社会诚信塌陷、道德严重缺失等伦理难题,而诚信对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作用,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家训的巨大价值。中国古代的家训,其核心思想就是修身,将诚信作为道德人格培养的一方面,一直是中国传统家训重要内容之一。“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正,清慎见

【7】操执。”由此可见,诚信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助于良好道德人格的塑造

在我们当今社会,物质需求的甚嚣尘上,却凸显了人们精神生活上的极端贫乏。人们似乎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做物质的消费而不是道德情感的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性越来越苍白。中国传统家训是一种培养“人格”的教育,是围绕道德修养来展开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家训,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如,教育子孙在为人处世上,要做到以诚待人、胸怀宽广,与人为善;在治家上,提倡勤俭持家,少私寡欲;为官上,要为官清廉,尽忠尽职;在读书上,要熟读经典,明理做人以为要义。中国传统家训对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在今天有着更加巨大的价值。

4.有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

现代社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它将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而相对缺乏的家庭教育则将关注度更多的放在了“如何做人”这一问题上。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为子孙后代的成长和生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教育环境,使他们更好的适应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奉献于社会。此外,家训重视家德家风的养成教育,强调个人修养,以其特有的伦理教化功能,使子孙达到自律、使家庭成为一个和睦、开明的生活环境。而且,家训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以及国家的和谐稳定都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历史局限

中国传统家训过于强调道德教育,将知识教育道德化,单纯追求人格的完善,造成了教育的单一化、人伦化等特点,把知识教育当作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过分地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忽视了知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就养成了重视道德的传统,把道德教育看成成就人格、治理国家的唯一手段,过分夸大了道德教育的作用,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明中叶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封建伦理纲常思想严重。中国古代家族大都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封建伦理纲常看作是家庭管理的根本准则,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导致了女子绝对服从男子的统治,女子丧失了独立人格和发展空间,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影响甚深;另一方,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导致了家庭、政府的决策和思想主张过于集中,下级和晚辈得不到更多的话语权,不利于思想的交流和决策的民主。这种单一的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卑位对尊位的绝对服从和伦理义务,禁锢了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我们必须要加以批判。

注释:

[1]徐少锦,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2.

[2]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11.

[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8.

[4]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44.

[5]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93.

[6]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00.

[7]吴言生,中国历代家训集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M].池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徐少锦,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5]马永庆,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6]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赵庆杰,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9]郑晓江,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0]曾可凡,中国传统家训起源探析[J].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11]付林,论传统家训的德教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12]林庆,家训的起源和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毕文亮摘要:面对全球化开放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上这门课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视为中华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

[转]中传名词解释二:名词解释1,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价值观,濡…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一、活动目的: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为了学生自然亲近经典,养成读中华经典的好习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诵读经典名篇。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人人参与…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消费的高峰周。外出、旅游、请客、吃饭成为了一种常态。有的乘飞机,有的乘火车,有的乘汽车。相比之下,当然是汽车比火车便宜,火车比飞机便宜,硬座比卧铺便宜,经济舱比头等舱便…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学习心得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学习心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传承中华文明,同时也不断的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一些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传统节日一春节1...

演讲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

借传统之力筑民族之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对立面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营养不良所以我们现在应当重视精神文明以提高自身修养如何提升修养让我们的人格闪耀光辉呢是去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字篇七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春节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专业姓名学号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1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