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时间:2024.4.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②③④ B、③④ C、③ D、④

6、"望梅止渴"说明了

① 望梅确实能解渴 ② 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③ 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 ④ 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④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④意识决定于物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④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2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①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 ②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

③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④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①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②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③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④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①④ B、①③ C、② D、①③④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3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抱薪救火 ②沧海桑田 ③唇亡齿寒 ④覆巢无完 ⑤画饼充饥 ⑥挥汗如雨

A、④⑤ B、③④⑤ C、①⑥ D、②③④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①滴水穿石 ②物极必反 ③刻舟求剑 ④断章取义

⑤墨守成规 ⑥浅尝辄止 ⑦统筹兼顾 ⑧固步自封

A、①②⑥⑦ B、③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 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 ④静止地看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①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②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③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④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①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③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④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④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①守株待兔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物极必反 ⑤墨守成规 ⑥吃一堑长一智 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⑧失败为成功之母

⑨断章取义 ⑩统筹兼顾

A、②③⑦ B、④⑤⑥⑧ C、①⑨⑩ D、③⑥⑨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⑨ D、②⑧⑩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①②③ B、④⑤⑥⑦ C、⑥⑦⑧⑨ D、④⑥⑧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5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④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⑤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②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④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①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②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③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④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

1----5、B、D、D、C、B 6---10、C、B、A、C、C 11--15、C、D、A、D、D 16---20、D、C、B、D、C 21--25、A、C、C、D、D 26-30、C、B、C、A、D 31---35、C、B、B、B、D 36--40、A、C、A、B、B 41---45、A、B、C、D、D 46--50、D、B、A、C、D 51-55、B、C、B、B、B 56----60、D、D、A、A、D 61-65、B、B、C、D、D 66-67C、B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7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⑤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③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④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8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①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④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9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①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③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④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①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②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②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③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④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10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 ③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 ④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①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11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①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②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12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13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①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②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③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④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①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②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③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④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②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③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①准备走曲折的路 ②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③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④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14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③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④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①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②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③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④"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5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②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④ B、①③ C、 ①④ D、②④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 D、C、B、D、D 6-10 C、D、C、C、D 11-15 A、C、C、D、C 16-20 C、A、A、C、B 21-25 C、D、D、A、C 26-30 A、B、D、A、A 31-35 A、B、A、B、C 36-40 B、C、B、B、B 41-45 D、C、D、A、A 46-50 D、C、B、B、C 51-55 B、D、B、C、B 56-60 B、B、C、A、C 61-65 B、A、B、A、C 66-70 B、C、A、C、B 71-75 B、D、D、B、B 76-80 B、A、A、B、B、 16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17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①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②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③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④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18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④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②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④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①②③ B、①② C、① D、①③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19

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②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0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④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4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4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级的运动开试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1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答案(诗文哲理)

1-5C、B、A、B、B 6-10C、A、C、C、B 11-15 D、D、D、D、C、

16-20 D、C、D、B、C 21-25 A、C、A、C、A 26-30 A、C、B、C、A、

31-35 D、C、C、B、D 36-40C、C、B、D、C 41-45 A、A、B、C、B 46-48 A、D、D、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 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辩证法思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22

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23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①联系的观点 ②矛盾的观点 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俗语哲理)

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24

更多相关推荐:
名言词语

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担心吊胆心惊肉跳心花恕放心旷神怡心烦意乱兴高采烈心急如焚心如刀绞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

好词好句名人名言

景物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万物复苏含苞欲放花枝招展五彩斑斓桃红柳绿傍花随柳草长莺飞吹箫乞食春风风人春风和气春光明...

有关读书的词语或名人名言

有关读书的词语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悬梁刺骨废寝忘食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滴水穿石发奋图强开卷有益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持之...

名人名言诗词名句

名言警句之成功篇大胆尝试是成功的一半英国谚语成功之路无他凡事全力以赴不可存沽名钓誉之心朗费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贺拉斯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惠特曼名言警句之失败篇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而出现的就是...

词语及名言积累

六年级词语积累第一部分词语1ABB光秃秃胖乎乎慢吞吞气冲冲沉甸甸静悄悄亮晶晶绿油油2AABB高高兴兴的的确确堂堂正正欢欢喜喜是是非非口口声声3ABAC自生自灭自言自语自作自受无边无际无依无靠无穷无尽4ABCC小...

古诗名人名言及词语

小学古诗词名人名言及词语1花要叶扶人要人帮2赠人玫瑰手有余香3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4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5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6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7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

语言的名言

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围城辞达则止不贵多言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时间是大公无私的语言俄罗斯作家尤邦达列夫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论诗吟语言名言宋邵雍论诗吟这两句大意是锤...

关于希望的名言词汇

关于希望的名言词汇人在任何处境中都应该心怀希望希望是引导我们前进的灯塔希望给人力量使人战胜困难希望是成功的前提不要空抱着希望度过人生希望要与努力为伴年轻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人要懂得点燃希望之灯名言如果你想要成功...

关于笑的词语和名言积累

笑的词语和名言积累词语微笑欢笑大笑苦笑狞笑狂笑嘲笑取笑暗笑耻笑讥笑搞笑逗笑自笑玩笑真笑假笑奸笑笑柄笑声笑话笑料笑场笑剧笑脸笑骂笑貌笑纳笑容笑谈笑纹笑涡笑星笑语笑嘻嘻笑微微笑咧咧笑盈盈笑咪咪笑呵呵笑哈哈笑吟吟笑面...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带出处作者作者shouhu220日期20xx122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泰山诗句及名言名句、成语、词语

诗句游泰山李白其一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

词语表、名句、古诗

四年级第一学期词语表第一单元1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恭恭敬敬2家境包罗因材施教远近驰名和颜悦色谦厚谨慎3素描修养轮廓审视不知好歹面面相觑4宽恕嘈杂微不足道聆听琐碎喧闹察觉5赋予如愿以偿麻烦焦虑痊愈挚爱...

名言词语(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