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

时间:2024.4.20

历史上关于雾霾的记载:风霾陡作,黄沙蔽天 2013-10-23 16:14:27 来源: 新华资料

雾霾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如今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眼下,除了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工地扬尘的严控,为期三个月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油烟的专项整治行动也将全面展开。“雾霾”天气始于何时?历史上有关于雾霾天气的记载吗?

元至元六年“雾锁大都”“都门隐于风霾间”

北京地处我国的北方,气候干燥,尤其是冬季漫长,且北距沙漠不过200多公里,很容易出现雾霾天气,史称“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北京气象志》、《北京灾害史》、《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

目前对其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元朝。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由此可见,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低。

明弘治十年“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到了明代,有关“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1497年),礼部奏:“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类似记录明代北京地区“霾灾”的多达数十次。

清嘉庆十五年“琼岛雾锁霾封”“煤山隐于风霾土雨”

清代也发生过多次“霾灾”,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总之,每隔几年“霾灾”便会光临京城,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所以对雾霾的程度、浓度、范围和危害等,只能凭感觉,且只记录灾情,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

元代以前史料中

为何鲜见“雾霾”?

为什么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见到的雾霾,而在明清时期雾霾却时常光顾京城呢?有气

象学家研究认为:一是元代以前有关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记录极少,特别缺少“原始气象

资料”的记录和整理,明清时期才逐渐增多;二是与北京的地理有很大关系。北京地势三

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北京湾”,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处于平原开阔地带,大气

容易形成一片逆温层,无风、气象条件极其稳定,雾气、风霾最易集结。三是元代以前北

京地区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人烟稀少,出现雾霾天气相对较低。四是明代以后随着

城市规模扩展,建筑物不断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了。

古人对雾霾灾害的认识很肤浅,人们多认为是老天爷降的“霾灾”,所以多求神灵保

佑,“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明清两代,帝王遇有“霾灾”出现时,多遣文武群臣斋戒三日,并禁天下屠宰,或派

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以求天神驱散风霾,并降甘霖。“霾灾”最大的危害是影响交通运

输,古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盛行漕运,也就是使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霾灾”

一发生,水路难通,京城的粮仓存储量急剧减少,时有告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

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

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据传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

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

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

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霾字古已有之,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已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

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雨”为下雨;“貍”,俗字为“狸”,指狸子,也叫野猫、山猫。狸子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其行为阴险,所居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雨”“貍”为“霾”,指阴霾,是一种大风扬尘、天气浑浊的景象。关于霾字的词语很多,比如:雾霾、阴霾、霾晦、烟霾、霾雾、尘霾、霾天、云霾、昏霾、霾风、翳霾、霾暗、冰霾、黄霾、霾晶、幽霾、霾霃、盐霾、旱霾、沈霾、风霾、沙霾、曀霾、黑霾和成语雨霾风障等,其中阴霾形容天气阴晦、昏暗或比喻人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霾晦指大风扬起漫天尘土,天色晦暗;霾曀则指隐晦不明的样子??

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为何会出现“霾”,其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这里的意思是,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但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有时也引申为掩埋或埋葬,《吕氏春秋·孟春》:“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霾”大多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天》称:“风而雨土为霾。” 《毛传》中也有:“霾,雨土也。”后来的《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即使如今,人们对于霾的认识仍在逐步深入。比如,在19xx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大气浑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系大气中有悬浮的细微烟、尘或盐粒所致;第二,通“埋”。在19xx年出版的《辞海》中,霾字条目下的解释则增加

了关于能见度的内容:霾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干霾和湿霾之分??在今天的中国天气网上,霾的权威定义为:“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对其测定的标准也从前几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成了现在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

含有霾的古诗节选

《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 年代:隋代 作者:江总 连崖夕气合,虚宇宿云霾。

《晓望》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过庐山下》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六用喜雨韵三首》年代:宋代作者:吴潜云 云霾几日障危岑,户牖绸缪要背阴。

《次韵叔衍兄贺生子》年代:宋代 作者:魏了翁 云霾障日树蒙密,草蔓漫天山蔽亏。

《冒雪早行》 年代:宋代 作者:张嵲 每忆西山千丈秀,云霾对面失空青。千林夜雪无人迹,独策羸骖带晓星。

《述怀》年代:元代 作者:倪瓒 云霾龙蛇噬,不复辨渭泾。

《单鞭夺槊》年代:元代 作者:尚仲贤 凭着你文武双全将相才,则要你扫荡云霾,肃靖尘埃。 《寄鲁三父》 年代:明代 作者:硕篽 日暮风沙路转迷, 征鸿愁度竞陵西。 云霾楚树连江暗,雪涨湘江泊水低。

《绣襦记·竹林新嗣》 年代:明代 作者:徐霖 绛烛吐莲台,宝篆结云霾。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年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第二篇:从雾霾天气看历史上的环保理念


从雾霾天气看历史上的环保理念

据20xx年10月6日中国广播新闻网报道,中央气象台昨天晚间18点发布霾黄色预警,预计今天京津地区、河北大部、山西东部和南部、河南北部等地会再次出现中度霾,局部地区有重度霾。雾霾已经成为北方众多城市人们天天谈论的话题。然而,注重环保这一理念在古时就有。

环境污染,眼下比以往严重;环境保护,现在比古代更迫切!环保理念不是新发明,在我国古代就有多位环保专家,环保是中国古人很重视的问题。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来的。

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之称为“圣王之制也”。

比荀子大概早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他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就是春天不要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焚烧大沼泽,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这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当时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颁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记录在其中的《田律》上,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田律》除了规定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后代相关环保法令中,便保留了“禁烧”条令,如《唐律·杂律》规定“非时烧田野者”要被严惩。据《宋刑统》,所谓“非时”,是指每年阴历2月1日至10月30日之外的时间。

南北朝还出现了“禁烧”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的规定。《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北齐天保九年(558年)春,皇帝高洋下诏规定:“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只能在仲冬(十一月)一个月内烧荒,其它季节一律禁止。

至于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等。

古人在发展最原始的农业经济时尚且懂得对大自然不能“涸泽而渔”,可是,现在仍有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可以预见,雾霾天气将常伴我们。

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

更多相关推荐:
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红色之旅小分队缅怀先烈感想20xx年8月24日邯郸技术学院团委老师带领学生们利用暑期时间前往邢台县前南峪村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寻找抗日旧址参观结束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抗战...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九年一班张家玉19xx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终于忍无可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战争使中国损失近3500万军民但与此同时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拼尽全力抗争日寇不畏牺牲为中...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今年是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回首往事一幕幕惨不忍睹中国的大好河山被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支离破碎数不胜数的贫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自己的家乡成了战争的海洋耳畔叫嚣的炮弹把一个自己...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演讲稿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演讲稿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卢沟桥畔的枪声19xx年7月7日的那个夜晚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枪声唤醒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沉睡枪声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8年后的19xx年这场...

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

铭记历史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连日来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里人头攒动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参观观看日本向我国投降的原始视频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据了解改造后的受降纪念馆内的基本陈列胜利的见证以抗战胜利芷...

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铭记历史警示未来20xx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20xx年8月15日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兴奋的节日牢...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载着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一路上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在这条不凡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车辙永远记载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永远记载着那些永垂不朽的英雄先烈中华儿女永远铭记那激情的岁月向英雄们致...

国旗下的演讲稿: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国旗下的演讲稿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国旗下的演讲稿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是来自高二三班的张xx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中国有句老话知史明鉴这话如果翻译得更直白一些恰如前西德总统魏茨泽克的名言对历...

中国现当代关于历史的名言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老舍四世同堂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中国史就是...

【历史】人类历史的名言

这些书上说的要麽是可兰经上已有的那我们就没必要再保留它要麽是和可兰经冲突的那我们就更应该消灭它当年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穆斯林刽子手说生命的科学只能建立在实验上我们只有牺牲了一些生命后才能把另一些生命从死亡中拯救...

关于历史的名言

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卡莱尔英新闻评论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汤因比英汤因比论汤因比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波普英公开社会及其敌人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

关于科学的名言警句

关于科学的名言警句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的途径布鲁诺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毛泽东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

关于铭记历史的名言(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