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24.4.2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 郭玉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一个重大要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将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品种或生产方法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应用和新技术扩散并实现商业利益的一系列前后相互关联的发展过程。农业科技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农业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1

现阶段,农业科技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意义重大。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产业技术,缓解资源约束,开拓产业领域,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范围内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竞争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间 2

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目前,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国际农业竞争中占据了明显优势,我国与世界农业科技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只有抓住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从农业抓起。没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农业,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根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效益型农业和竞争性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1、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的投入与产出中均可以发挥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从投入的角度来讲,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用丰富资源替代稀缺资源。各类农业资源间 3

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性,但是这种替代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资源效能的强化程度,并由此导致相应的农业要素组合比例的调整,表现为较为丰富的资源替代稀缺资源,结果将能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以色列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从产出的角度来讲,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重新配置资源。农业生产者对经济效益追求的过程,就是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生产者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减少投入、采取优化劳动组合、强化组织管理、提高投入品效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等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经济效益。由于农业经济效果取决于农业产出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又取决于农业投入要素的优化组合,包括新品种、新种植养殖方法的采用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所以,农业科技不断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农业生产者对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科技创新在经济上的实现,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的风险。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诸如干旱、盐碱、冰雹等等,它们的出现都会影响到农业的稳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推出抗旱、抗盐碱等品 4

种,避免干旱盐碱等自然现象的直接危害,而且还能加强对不确定自然变化的预防,如病虫害预报、气象预测、土壤酸碱系数监测等,促使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对生产过程实施梯度控制和保护,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农业的社会风险。农业生产必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因而它必然要受到农业产业内与产业外的各种相关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真正发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应有的支撑作用,而且也能够促使农业生产紧紧围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为整合性的目标,农业生产因此也会少走弯路,并将农业“增长”纳入农业“发展”的良性系统之中。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有益于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产业化与市场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给农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由此也意味着农业经营要始终应对来自市场的风险,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强化对农业经营市场的预见性,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的完善,使农业的生产方法、方向以及政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推动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包装运输等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向标准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由此就会在 5

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农业自身存在的风险性,增强了农业经营的稳定性。

3、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各产业部门提供了多种科技和方法,使得农业内在的有些产业部门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引导与支撑下,表现为快速而迅猛发展,而有些产业部门则发展缓慢,由此就引起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效果,会激发人们对农产品进行新的选择,从而引起人们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更高要求,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更新。所以,从农业产业结构角度看,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农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有序发展的过程。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就是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成功实现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品种和国外市场。所以,当前的农业正在发展成为富有活力、富有竞争力的高新科技开发应用的产业。

4、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程度。农业科技创新使作为单独部门的农业在整个社会的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农业与其他产业渗透性的增强,不仅拓宽农业本身的产业空间,而且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农业科技创新使 6

作为单独劳动的个别农户在劳动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相对独立的农户逐渐与工商企业联合,逐步演变成农户+企业(公司)或农户+基地+公司的形式。可见,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

三、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稳定队伍,营造氛围等措施,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仍未建立健全起来。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不够快,转化的规模不够大,转化的支撑条件不够足,还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投入存在不连续性,科技经费使用存在着平均分配、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农业科技投入很少。四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能 7

够服务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较少。科技人员知识老化,部分科技人员实践经验缺乏,服务水平不高,指导生产实践能力欠缺。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现象较重,科技创新缺乏后劲。五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内先进省份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1、建立完善适宜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总要求,建立政府导向与农业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开发出供需对路的实用技术,对于部分基础研究和中试项目实行重点投入,财政重点扶持;对于有实用价值的农业技术均采取技术有尝使用、资助技术开发的方针,技术转让,技术有尝服务,用户提供资金开发所需要技术的办法,来调动技术开发单位的积极性,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各主体之间相互联姻,形成合力,走共同开发、共享科技成果之路,以减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并创造农户急需的技术。

2、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农技推广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涉农民营科技企业、全民事业性农业技术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制订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组织开展 8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和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的激励机制,重奖在自治州科技进步和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激励科技人才不断创新创业。

4、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启动农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引导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积累,使农村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得到增加。

5、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重点加大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的研究,做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大现有技术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力度;加强高新节水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提高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完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体系;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

6、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抓好农村教育,培育新一代知 9

识型、科技型、外向型农民,通过组织年轻农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农业中等专业学习和“绿色证书”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和技术能手,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军,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扩散提供有效阵地和有效途径,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10


第二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合肥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果应用推广显著加快,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合肥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1、农村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全市建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农业院校2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5个,科技特派员100余名。

近年来,合肥市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推广。十一五期间,实施种业创新工程,培育开发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植物新品种100多个。

加大在转基因生物工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开发、生物农药(疫苗、药物)、生物肥料(饲料)等高端、高效生物农业开发。在生物农业制剂开发方面,安徽金农惠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水体生物净化剂、秸秆腐熟剂等产品;安徽荃银高科、丰乐种业、江淮园艺、隆平高科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育成了水稻、蔬菜、瓜果新品种近100个。

粮油精细加工业以以金润米业、燕之坊为龙头,食品加工业集群以洽洽、小刘为龙头,种养殖及加工业以长风农牧、肥西老母鸡、汇汇为龙头,乳制品加工以安徽百氏情缘食品为龙头,花卉苗木以肥西三岗位龙斗,拥有新品种、新技术100余项。

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与替代技术、农作物立体种养技术攻关,加快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的推广,加快地理信息、遥感控制、智能农业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1

以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中科院智能所以及朗坤物联网公司,在国家支撑计划、省、市科技攻项目的支持下,开发了农业新技术50余项。

据统计,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5家,拥有技术专利1000余项,农业科技资源丰富,技术储备雄厚。 2、创新成果

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拥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356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138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6项,其中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渔业、加工业成果比例分别为52%、12%、23%、5%、10%。其中,获奖成果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三等奖 项,农业丰收奖 项,中华农业科技奖 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二等奖 项、三等奖 项,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二等奖 项、三等奖 项。目前,合肥市拥有农业技术专利 项,其中发明专利 项。

3、成果转化应用情况

据统计,合肥市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43%,获奖成果、审定品种、授权专利应用率分别为62.9%、37.9%和28.1%。其中,股权投资方式占60%以上,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15%,合作开发15%,合资合作5%,其他形式5%。在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合肥市年种植推广面积420余万亩,养殖业年应用100万头,全国每年推广面积上亿亩,养殖业应用1000万头。20xx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76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的15.6%,农业企业农产品出口额达15217万美元。 同时,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农业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改善,有力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4、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合肥市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层次结构的农业科技主体的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1个,市级推广机构4个(推广中心、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管理站),县区级推广机构9个(三县一区共4个中心、三县共3个种子管理站、肥西县植保站和土肥站),乡镇级的推广机构57个。

合肥市三县农技推广部门现有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共487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103人。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主要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及科技培训工作。目前,一个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依托的县级农技推 2

广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合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支主要生力军,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近年来,合肥市改革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从“条块结合,以条为主”过渡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大力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基本形成了以市、县(区)、乡(镇)三级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类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村创业带头人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为补充,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多家,各类农民创业带头人5000多人,建立市、县级各类科技示范园100多个。

为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合肥市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38个,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基地19个,农民创业培训基地7个,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基地1个,20xx年培训农民人数达5万人。

二、合肥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农业基本情况

巢湖和庐江融入“大合肥”后,全市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合肥市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5.7万人。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87个乡镇,1288个行政村;乡村户数117.58万户,乡村人口447.49万人;耕地面积509.1万亩。

20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27.64亿元,比20xx年净增132.05亿元,年均增长18.1%,粮食总产量达193.52万吨、油料25.8万吨、棉花1.85万吨,肉类38.02万吨、水产品12.29万吨、牛奶9.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620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5家,其中省级57家,国家级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635亿元。20xx年以来,庐江县连续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评价中,肥西名位百强第94位;中部百强第10位;肥东县位列中部百强第20位。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xx年相比,养殖、水产、蔬菜总量大幅 3

增加,传统粮油比重有所降低,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由20xx年49.3:

2.3:37.7:9.4:1.3调整为46.9:2.3:38.2:10.8:1.8,其中养殖业和蔬菜园艺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9.1%和28.8%。

2、现代农业软硬件建设 20xx年,各级财政累计向农业机械化投入资金8700万元,较上年提高14.85%。其中,20xx年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6392万元,较上年增加820万元,直接受益农户2906户,共补贴各类农业机械3812台套,直接带动农户投入

1.9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58万千瓦(含巢湖市、庐江县),较上年增长5.6%;拖拉机总数21.48万台套,较上年增长3.2%;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5454台套,较上年增长23.6%;油菜收割机、插秧机总数分别达到1026台、1247台,较上年分别增长57.8%、22%。

对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支持多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xx年合肥农机社会化服务迅猛发展,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24家,已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4家,发起社员总数达1282人,较上年增长402人,服务农户18万户,服务农业面积近120万亩,全市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34.84亿元,其中利润20.3亿元。

在强化融资服务方面,我市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增加信贷投入,示范区内的农业企业和农民个体工商户可依法将其生产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属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作为抵押财产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示范区内农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提供担保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针对示范区农业企业的自身特色、主导产业、生产需求开发配套的保险产品,并将其列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予以补助。十一五期间,先后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0余家。

3、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高效规模农业产业“带”、“块”、“园”、“区”建设,大力实施“草莓南进、苗木北上、水生蔬菜扩张、节水旱作农业开发”等调整战略和“畜牧业提升、水产跨越”工程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显现。全市蔬菜瓜果面 4

积和总产量双破百万,特色规模农业基地面积15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建设规模养殖场5000多个,养殖业产值突破百亿元,草莓、苗木花卉面积全国领先,奶牛、家禽总量全省第一,创建省部级“四大高产攻关创建”行动的万亩示范区50个,面积50万亩;涌现出一批“千亩连片、千棚联栋、万亩水生”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74.4万亩;草莓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200个。

目前,合肥市“三品”认证认定总数达344个,位居全省前列,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96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8个;长丰草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4、现代农业载体建设情况

目前,合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发展到224个,其中,20xx年新增74个。前不久,庐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农业部认定,我市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也已经实现。

农产品加工业位居全省首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涌现出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亩、服务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xx年的83家发展到305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超过600家,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品位、有魅力”的农业产业集中园区,肥东县食品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丰县双凤工业区农产品加工园和蜀山区种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20xx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76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的15.6%。

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04家,带动农户60%以上。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1、出台政策情况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合肥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型企业、高技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加大对农业科技特派员与农业专家大院项目支持, 5

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激励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 2、体制机制建设

我市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

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投入情况

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近百万亩,“水、电、路、林、渠”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运输机4256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3%,比20xx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田水利兴修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水利投资25亿元,重点实施了20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瓦埠湖蓄洪区综合治理和淠史杭灌区、驷马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54处,解决了8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率达88%。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农村通信、网络光纤、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道路6000公里。农民培训及科技经费投入约2亿元。

4、经验做法

“十一五” 期间,合肥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主要经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健全农业科教机构;二是通过政策与项目推动,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突破,提高创新水平;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塑造自主品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6

延伸产业链,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四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五是创新发展模式,农业科技推广活力得到增强;六是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进村入户;七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八是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四、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机遇与挑战

2004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七个“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20xx年,安徽省把合肥作为全省首批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实验区,在政策、资金、体制、组织等方面对合肥实验区建设给予支持和倾斜。20xx年,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要城市和长三角会员城市以及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要求,为合肥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全新发展平台。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必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面临更高的挑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需求,必须把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支撑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科技发展道路。

(2)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对农业科技刨新提出了更高需求。我国农业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原动力来自于科技进步与创新。

(3)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高需求。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随着我国加入WTO,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 7

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4)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需求。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人口众多,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依然严峻的粮食问题。

(5)发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需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薪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同时,我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急需加强循环农业共性技术研究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

(6)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对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出了更高需求。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必须加强对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吸纳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服务体系,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创新。

2、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优势及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十二五”期间,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引下,中央政府和省政府还将出台新的支农惠农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合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政策环境。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合肥始终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初步形成了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和活跃的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基本框架。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高效规模农业产业“带”、“块”、“园”、“区”建设,大力实施“草莓南进、苗木北上、水生蔬菜扩张、节水旱作农业开发”等调整战略和“畜牧业提升、水产跨越”工程建设,培育壮大 8

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显现。全市蔬菜瓜果面积和总产量双破百万,特色规模农业基地面积15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建设规模养殖场5000多个,养殖业产值突破百亿元,草莓、苗木花卉面积全国领先,奶牛、家禽总量全省第一,创建省部级“四大高产攻关创建”行动的万亩示范区50个,面积50万亩;涌现出一批“千亩连片、千棚联栋、万亩水生”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74.4万亩;草莓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200个。

同时,长三角是合肥农产品的重要批发基地,其本身也是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目前消费人口总数超过300万以上,主要食用农产品的年消费量超过250万吨。随着人民的收入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构成和饮食习惯发生相应变化,对副食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始注重营养、新鲜、时令、优质、安全等,丰富多彩的特色农产品也越来越受青睐。合肥现代农业产业现状也体现了这一趋势。虽然每年外地都会有大量的低成本、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流入合肥市场,在上市时间上,海南、云南等省有比较优势,在产品规模上,山东和福建等省有比较优势,但在产品质量、产品包装、储运成本上,上合肥本地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有些特色瓜果如草莓等,不宜贮运,外地难以调入,市场空间较广阔。

其次,合肥作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科技优势明显,拥有安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等,还有市级层面的农业技术、农机技术、水产技术等各类技术推广中心,区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等。近年来在“科教创新”战略指导下,在高新技术研究、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领域成果众多,为合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3、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从全国来看,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的总量不足;二是投人强度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整个国家科研经费的比例只有3-4%;农业科研投资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0.2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l%,发达国家一般水平为2.5-3%。合肥GDP在全国省份排名中较为靠后,经济发展水平不 9

高,每年在农业科技创新这块的投入非常有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步伐的缓慢。

(2)农业成果转化率较低

从总体上说,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5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研成果与实际农业生产需求的脱节,造成了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合肥不论是科研能力还是在成果转化推广方面,都还做的不够全面。而农业科研成果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化并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如果不能转化,这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也会使我省农业发展出现瓶颈。这个瓶颈就是有成果不能转化为技术,有技术但不能被农民掌握。

(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合肥市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人口比例过低,人才流失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缺乏“通才型”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市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是现阶段全国各个地区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业领域人才流失问题应是下一步农业发展规划的要点。

(4)农民知识水平较低

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的状况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现有农村劳动力中37%的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3%,在某些地区甚至比这个比例还要低。而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因为农民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效率。要使农民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从而适应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5)农村生产经营分散

小农小户分散的耕作生产增加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难度,不利于农民进行合作。分散的模式容易忽视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使农民缺乏竞争意识,从而也会阻碍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发展。除此以外,合肥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村基础建设不足,某些地方开发不合理、建设重复浪费等问题仍然是长期存在,以上一 10

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之路要走的非常艰难。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制出新型、优良的种子,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它涉及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合理使用等一系列过程,还要求科研人员、政府机构、推广站、农民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有效配合,无论缺了哪一个环节和部分,都可以说农业科技创新是失败的。

五、政策建议

1、加大创新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人,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一是持续加大对原始性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专项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显示合肥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团队,带动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聚集,设立青年博士启动资金, 支持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性的在肥博士;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多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开展省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联合科技攻关; 四是认真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

加大科技投人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人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2、培育创新人才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人才兴农能力。 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的原则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是要紧紧“稳住”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使他们安心、专心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从课题、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要大胆“放开”,让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市场, 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使农业科研成果早日进人市场大循环; 三是组织实施“学历教育工程” 和“知识更新工程”,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补贴的形式,鼓励、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四是加大实施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培训,通过加强与财政、教育等行政部门沟通,与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社会团体间的协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 11

资源,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五是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抓紧建设高素质科技人员队伍,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在关键领域独具慧眼、锐意开拓的战略科学家队伍,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秀科技团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吸引、 凝聚和培养造就人才;六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

3、改革创新体制

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则组建农业科研机构,包括建立国家级农业科研中心、地方农业科研分中心。通过“ 并、 转、 建、 撤” 等不同途径进行调整、改造和改建,以利于建立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 科技力量集中的“国家队”、“地方队”。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 让农业科技人员抓准位置、选准课题,使科技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高效利用。 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建设跨区域、跨学科、 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 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人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4、以科技入户为载体,努力提高科技推广和转化的能力

技术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衡量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员价值的重要标志。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的特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畜牧兽医体系改革,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加快形成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工作。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效的农技推广模式可以节约农业科技创新的时间,从而提高创新效率。从浙江一些地区的探索经验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可以采取农业高新技术 12

开发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科研单位+农业基地”、科技兴农集团等模式。加快建设观光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以示范园的带头作用扩散和辐射新技术。进一步推进科技入户。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赶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着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使示范户成为新技术的辐射点、农业工作的联系点、科技致富的带动点,成为活动于农民中间、常驻农村不走的科技服务队。

六、其它与调研课题相关的材料

13

更多相关推荐:
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农业经济学课程报告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广元市龙潭国家生态主题公园为例浅析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摘要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中有许多问题以广元龙潭国家主题生态公园为例重点分析了农民积极性不够这一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农...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发布时间20xx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赵其国周应恒耿献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赵其国1周应恒2耿献辉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发布时间20xx1023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以中国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拉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回眸这30年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三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经济强县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贾玉文编者按山西省定襄县素有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其制造的在管道工程中运用的许多锻件产品深受用户好评近年来远销欧洲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贾玉文由一个村支部书记通过自己艰...

坚持“六用六加快”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六用六加快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珙县政府副县长杨学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

20xx年现代农业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20xx年中国现代农业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653536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年中国现代农业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标语与宣传要点

附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标语与宣传要点一宣传标语1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2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3全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顺利实施4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和谐新...

现代企业宣传标语

做一流员工铸一流团队创一流企业塑造人员品质打造管理根基员工是水企业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训未来人才机制激励人文化塑造人事业凝聚人会必议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选人要正用人要公育人要...

农业区宣传标语

农业区宣传标语1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牧区2加快发展循环农牧业构建环境友好型新牧区3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4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区培育现代农牧民树立现代新风尚5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休闲农业宣传标语

休闲农业宣传标语1生态文明美丽南昌宽6米高4米2原汁原味原生态乐山乐水乐农家高炮18米X6米3南昌生态游农家休闲乐4忘情生态山水情醉南昌农家5生态南昌画中游休闲养生农家乐6红灯笼竹篱笆休闲玩乐去农家7创建省级示...

农业综合开发标语

农业综合开发标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搞好土地治理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热烈庆贺全省土地治理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科技示范上水平项目...

教育现代化宣传标语

教育现代化宣传标语一学校横幅热烈欢迎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组的领导专家莅临指导二标语一区内主要路口1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步伐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育关心未来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

发展现代农业标语(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