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社区养老

时间:2024.5.4

新概念住宅运动 新概念社区养老

创造全新养老模式,打造一流健康住宅

——从江南·太阳城的运作看中国新型社区养老

嘉兴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金建民

【摘要】:本文从当前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养老观念与模式的缺陷分析出发,论述创新中国养老模式、打造一流养老健康社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以国外老年社区产品为借鉴,以三大实施策略及六大配套体系为保证,对新型社区养老的建设思路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与解析。论证表明,实施养老社区开发建设将带来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双赢的结果。

【关键词】:养老社区 健康住宅 江南太阳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代表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思想,在今天很多领域依旧能够得以体现。房地产界亦然。随着大都市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突出,社区拥有“养老尊老”含量的设计、环境以及为老人提供专门服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江南·太阳城,就是基于这一国际与行业发展趋势,为大上海都市圈创建的第一个新型养老健康社区。江南·太阳城,不仅要打造一个老年人居住的优越空间,更希望它创造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给住宅产业的发展以及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带来有益的实践和启迪。

一、老龄化问题及养老观念的探讨——建造新型养老社区的动因分析

1、打造新型养老社区,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迫切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统计数字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剧增。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

化国家,特别是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老龄化的比例更高。北京在19xx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城市,现有老龄人口80万,占总人口的14.6%。上海全市人口1303万中,60岁以上老年人249万余人,占18.7%。据上海市统计局20xx年8月抽样调查显示,上海的“空巢老人”已经占老年人口的42.7%,突破了100万,其中四分之一是独居老人。

250

200

新概念社区养老

150

100

50

019xx年20xx年20xx年

新概念社区养老

上海老龄化趋势发展图

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关爱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人人相关、人人关心、必须应对和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养老?是摆在中国人面前,一个现在或将来都不得不关心的问题。

2、打造新型养老社区,是打破传统养老观念的社会需求

养儿防老,穿暖吃饱,儿女孝顺,天伦之乐。上个世纪以前,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不发达的中国,中国传统养老观就是如此——养儿防老,即农业社会的养老方式。因此,在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的养老主流方向仍是养儿防老。

老年人对自己晚年生活要求极低,基本上就是穿暖吃饱,儿女孝顺,不要生病,享受天伦之乐。而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老年人除了子女养老外,还有了基本的退休金养老、基本的医疗保障。部分城市、社区有了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老年协会、老年健身苑、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这些基本保障、简单设施,只占极少的比例,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目前中国面对的老龄化社会和老年人的需求。

3、打造新型养老社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地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要求已从过去的养儿防老、穿暖吃饱、身体健康、儿女孝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原理,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基本需求和深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目前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有:生活保障、安定需求、居住保障、安全需求、生活方便需求以及亲情、儿女孝顺需求等;老年人深层次需求有:健康长寿需求、居住环境需求、邻里交流需求、自我价值再实现等需求。

对于上述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深层次需求,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现阶段的养老场所、养老设施,都无法满足老年人以上的需求。因此,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打破传统养老观念,建造新型养老社区。

二、考量中外养老模式及养老社区——打造新型养老社区的实证分析

1、对当前中国养老模式的检讨

1)传统居家型养老

即老年人在传统的街坊、社区、在自己或儿女的居所养老。传统的街坊、社区、居所对老年人需求来说,极不完善。第一、几乎所有传统模式社区、居所、街坊,在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比如:无障碍设计、清楚的方向指示、明确标志系统、医疗保健中心,更谈不上齐全的老年交流场所、老年运动场所、老年人所需要的健康居住环境。而且,中国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子女分居,年轻人将要供养4-8个老人。随着城市扩展,分居距离拉远,孝心、亲情难以满足。而与子女合居,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子女又不一样,老年人

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间难以满足。因此,目前这种国家传统居家型养老模式存在着较大缺陷。

2)养老院、敬老院养老

目前,中国的养老院、敬老院主要以孤寡老人养老为主,带有政府、社会福利性,由于养老院、敬老院的居住环境不完善,生活设施不齐全,专业护理水准欠缺,老年人没有家庭亲情感,没有家庭生活感,大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去居住。同时,带有政府、社会福利性质,以孤寡老年居住为主,子女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长辈送到养老院、敬老院。因此目前养老院、敬老养老,也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3)老年公寓养老

现在在中国一些城市和地方出现的老年公寓,多为房地产泡沫时滞销楼盘的烂尾商品房改建而成,并且大多在城市偏远地段。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多为企业经营,收费亦不低。这样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对生活方便、居住环境优美、生活亲情化、精神生活丰富的需求。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养老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社会性养老的规模偏小。伴随老年人口每年以3.2%的速度递增,加之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单靠政府出资解决养老保障、养老居所、养老设施、养老服务是不现实的。只有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通过市场运作,才能探索出一条解决养老问题的现代化新型养老模式之路。

2、国外养老社区的借鉴意义

在国外养老社区中,首先应配备有专业化的老年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为老人提供即时服务,不仅将社会劳动人口从原来的家庭劳动中大大解放出来,更使老年人保持了很高的身体独立性与精神独立性,降低了老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子女的依赖,使家庭不同代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尊重。

其次,社区内也具备专为子女们准备的度假场所,促进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融洽关系。养老社区与度假区相结合的特点,令社区内具有完备的居住休闲、旅游

观光的功能。这一点,将成功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子女可以把探望老人和度假休闲结合起来,促进家庭生活的融洽,保障了老人独立且有尊严的生活状态,使新型的代际关系成为可能。下表为国外几种养老模式(社区)的比较。

新概念社区养老

从国外的以上产品来看,它们建造养老社区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建造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上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区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社区乃至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另一方面,提出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以及为老年人配套的软性服务。

三、三层次实施策略与六大配套体系——打造新型社区养老的思路探析

1、第一层实施策略:全龄化养老社区理念

社区养老是不同于居家养老、养老院、老年公寓的养老模式。它是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兴建过程中,置入养老的理念及功能,创造住宅小区养老功能附加值;它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和住宅开发新理念。它是一个具有养老功能社区,同时又是一个从0岁到100岁的全龄化居住社区。是具有养老性质的社区,实质是一场新概念社区的居住运动。

由于新概念养老型社区,是在一般居住社区中植入养老功能,是一个全龄化社区,而不是单片老年化社区,因此在产品规划设计、组团布局、户型组合方面要解决好亲情化、全龄化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社区中安排一定比例单独组团的老年公寓,使老年人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满足不愿意与子女合居在一起的老年人需求。

第二、在社区中安排一定比例可分可合的组合户型。如一房一厅与二房二厅、三房二厅对门组合。一房一厅住老人,二房二厅、三房二厅住子女,即满足老年人相对独立生活,又可享受子女的亲情关怀。

第三、在社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三房二厅、四房二厅大户型。供子女与父母融洽亲密地共同生活。

以上三种户型组团,相对分立、清晰布局,既解决了亲情化问题,又解决了老年社区“暮气”问题;既达到建筑空间组合的灵活多变,满足不同家庭、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同时又达到了全龄化的居住设想。

2、第二层实施策略:符合国际趋势与技术规范的标准要求

社区养老是具有养老功能的新型社区,与一般住宅小区、与养老院及老年公寓相比,除一般的居住、养老功能外,在开发理念、前期选址、规划设计、景观配套等方面应有一些特殊要求。

首先、符合老年社区建筑规范与技术要求。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要求,除了每套住宅本身设计要有相关的考虑外,社区内还应该配套老龄化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要求。

第二、符合健康社区的住宅规范与技术要求。从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布局、社区规划设计、楼型设计、户型设计,以及管理手段的提高,包括社会总体卫生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的健康社区,以系统工程的实施确保健康社区的住宅规范与技术要求。

第三、符合关怀老人、人文社区的心理要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有:对家庭的依恋和亲情关爱的需求,社会和邻里交往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安定感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主要有:安全无障碍,良好的物理性能指标:主要体现在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方面,以及康复和医疗的保障。因此,在社区规划、设计、功能服务设施配套方面,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一系列需求。

3、第三层实施策略:六大配套体系的全方位保证

第一、社区医疗体系。江南〃太阳城加强健康管理意识,建立健康管理系统化服务模式,包括建立个人健康信息卡,组织开展健康咨询、体检与诊断,根据预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组织实施健康促进方案并开展个案主动追踪服务和干预。在社区内建立有效获取健康保护与知识的主渠道,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江南·太阳城满足对老年人健康呵护的软性医务及服务设施

新概念社区养老

第二、健康增进体系。江南〃太阳城的健康体系设计,以积极推动住区健身运动为主旨,根据住区的规模、周边实际状况和嘉兴及江南的人文社会情况,科学地建立住区健身体系。健身体系的构成分为居室空间、楼间空间、广场空间和

健身会所等4个层次,并与住区内外交通步行线、住区内休闲步行线、住区内局部健身步(跑)行线相结合,形成点线相连、有机组合的健身设施群体。住区规划为健身设施提供相应空间,满足健身方式的要求并为居住者交往创造条件。

第三、社区养生体系。江南〃太阳城营造良好的文化养育环境,以健康向上的文化主题塑造住区的文化氛围。成为关注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场所。住区设老年会馆、阳光会所、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等社区养生体系,营造独特的老年养生系统。

第四、立体多维的景观体系。以塑造高绿化、生态性、健康社区为目标。主轴景观、中央景观(集中绿地)、组团景观、河滨景观、私家花园等五大空间景观,相互辉映。同时,以造公园的方式造景观,让休闲、健身、娱乐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小区的交流性与互动性。

第五、建筑技术规范体系。江南〃太阳城严格遵照国家健康社区及老年社区建筑技术规范,按相关要求及技术要点实施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以标准规范体系完成标准社区的建造。

第六、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江南〃太阳城的物业管理与社区配套模式从健康理念出发,结合住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康物业管理与服务配套。包括:满足高档生活的功能配套、满足健康生活的运动设施功能设置、满足对业主健康呵护的软性医务服务设施、每户智能化配套、老年大学、开展社团活动等,以确保社区住户生活与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通过上述六大配套体系的整合实施,从物质与精神生活两来满足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在形式与内容上完全契合并支撑这一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四、结语:新型社区养老将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

江南·太阳城倡导的新概念养老性社区,将带来全新的养老概念与房产开发崭新理念,是一场政府、社会、全民支持,三位一体的新住宅运动、新养老运动、新社会运动。它打造了一个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温情社区,克服

了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它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终生关怀”的亲情社区,社区内的家庭亲情、邻里亲情和朋友亲情无处不在;它营造了一个从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共同居住,充满活力的年轻社区,而不是一个暮气沉沉、充满死亡气息的纯老年社区。

以“江南·太阳城”为代表的新概念养老功能社区的出现,将带来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双赢的局面。她即倡导了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体现了各级政府尊老爱幼的主流精神,为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找到了出路;又填补了房地产开发的市场空白,为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卖点和热点。

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顺应社会的要求,整合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最好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是江南·太阳城开发自始至终的理念。我们相信,只要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广大人民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掀起一场新养老运动、新住宅运动、新社会运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新概念养老功能社区就一定能开发成功!


第二篇: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向我们走来

何晓玲

夕阳无限好。工作了几十年,辛苦了几十年,老了,该坐下来享受金秋的收获,品味人生的甘美了。老人,谁不希望有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因而,如何养老,是每位老人、准老人以及老人的子女都要面临的选择,都要反复思量的大事情。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一年的统计,我国已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我们已经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而且老龄化还在以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因而,老人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老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个社会,老人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即便是刚刚离开工作岗位、身体还很好、不需要别人照料的低龄老人,也有一个如何面对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度过还很漫长的老龄时光的问题。

现代中国,尽管还没有彻底消灭贫困,还有人挣扎在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上,但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要靠政府包下来的情况毕竟越来越少。对绝大多数早已解决了衣食住用的老年群体来说,养老问题就是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助的系统工程问题,是寻找老年时光的精神家园问题。

那么,这一切问题由谁来解决?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每一位老人、每一位老龄工作者、每一位家有老人的群众都会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关注所在。

当时光流入20世纪末叶、21世纪初期,人们把目光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有限的机构养老投向了社区——也许,社区才是真正解决一亿多人养老问题的希望所在;也许,目前正在蓬勃兴起的社区建设大潮才是中国老龄工作的最好契机! 张大爷和李奶奶的不同选择表达的是相同愿望:老人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养老环境。

不久前的报章上,登载了这么一则消息:一位独居的老人猝死家中,数天后,因异味弥漫整个楼道才被人发现。家住北京南城的张大爷的儿子也许是看到了这则消息,心急火燎的赶了回来。张大爷已经79岁了,一双儿女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国外工作。孩子们要将他接到身边,可他故土难离,就要守在北京。这次儿子专门请假回家给他联系养老院,因为他们实在是不放心让父亲一人独住。可在临入院的那天,看着父亲对家依依难舍、生离死别的样子,做儿子的只好放弃了这一安排。面对生活越来越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的父亲,儿子实在是很为难,他只好四处托人请保姆,又对邻居们反复托付,才忧心忡忡地离去。

在武汉市一个建成年头不长的小区老年公寓里,82岁的李奶奶正在抱怨那在市里当处长的儿子不支持自己上养老院。李奶奶是一家税务机关的退休干部,身体 1

也还硬朗,老伴去世后,她一个人守着空房子,实在是感到寂寞难耐。孝顺儿子把她接过去同住,她还是感到不习惯:他们三口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早出晚归,留在家里的还是只有她一人。因此,她不顾儿子怕别人说让老妈上养老院是不孝的想法,自己四处电话联系,自己找车拉行李,搬到了这家小区老年公寓,与另一位78岁的老太太住进了一屋。

张大爷和李奶奶是怎么了?身体不好,缺人照料,该上养老院的,偏不去;身体还行,不乏人照料,房屋又宽敞的,偏要去养老院挤着住。其实,不是张大爷和李奶奶要和孩子们闹别扭,张大爷在南城住得久了,地方也熟人也熟,他不愿意这一大把年纪再去面对陌生的环境;李奶奶住在新小区里,邻居们不熟悉也不来往,儿孙们又忙,一天到晚,她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所以,怎么样也要找几个老伙计呆在一起。

其实,张大爷和李奶奶的不同选择表达的是相同愿望:老人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养老环境。

据有关调查统计,到19xx年,我国城镇家庭平均人口数已降为3.19人,每家有离退休人数0.39人。在上海,有近50%的老人独居一处,有近80%的老人很少或不走亲访友。老人的孤独感是不言而喻的。老人需要有养老的社会环境。 那么,什么是最适合老人们的养老环境呢?或者说,老人们最希望的养老方式是什么呢?不同身份、不同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的老人对生活和照顾的需求肯定是不同的,但作为老人,他们必然有着相同的亲情伦理需求、社会关注需求和精神寄托需求。问题是,这一切,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

社区,应该成为老人走向桑榆晚景的可靠依托,应该成为构建“夕阳工程”的最佳平台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在现实条件下的困难和障碍已经为人们所共识,因而,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近年来方兴未艾、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机构养老。

入住条件尚好、服务周到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去养老,也许是很多老年人和子女们的一种愿望。

一年前,北京的一家老年服务机构曾举办过一次托老咨询活动,事先也没有怎么宣传,不料半天来了8000多人,数万份材料被一抢而光。但是,来看的人虽多,跟着养老院的车去实地考察的人少,选择住下来的人更少。为什么呢?原因就在这些养老院大多地处郊区,不管条件如何,去不去那么远的地方,是老人和子女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最早进入老龄化城市的上海,19xx年60岁以上老人已达238万,占全市人口的18%,养老压力巨大。这几年,各种层次的养老机构纷纷兴起,已达到约200多家。但据人民日报一位记者的调查,上海“养老机构纷纷建起,老人入住并不积极”。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市民政局共同筹资举办的“众仁花园”老年公寓,条件好,服务周到,收费也合理,但试运行了一年多,222套独立公寓只入住了80多位老人。是机构建得太多吗?200多家养老机构相对于200多万老人来说,并不算多;仅仅是观念问题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现代老人并不拒绝新事物。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在北京、青岛、大连、佛山、烟台等5个城市进行的有关调查,全国有12%的老年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而实际入住的只有 2

0.78%,现有各种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则为63%。为什么想住的住不进去,而有限的床位有的却在空置?

在发达国家,老人入住机构养老的比例也只有6—7%。且不说我们短时间内有无可能建起那么多的养老机构,达到让想入住的人就能入住的理想状态——据称,民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说过,我国的养老床位如果要发展到3%,最少要2000亿美元,这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天文数字;站在那88%从个人意愿上不想或者是没有条件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角度,我们也需要另辟蹊径,建立适合我们国情的社会养老制度。

能够融合家庭和机构养老的长处,避开其弊端的,唯有社区。社区,应该成为老人走向桑榆晚景的可靠依托,应该成为构建“夕阳工程”的最佳平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机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社区养老,就是要让老人留在他所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在继续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来提供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以及种种服务

社区,对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按专家们的定义,社区是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群体,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府行政的角度,社区的范围,就是目前在社区体制改革中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社区养老,就是要让老人留在他所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在继续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来提供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以及种种服务。这种被称为社区服务的照顾和帮助不是自发的也不是赢利的,它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政策的引导下,由某些机构和组织来实施的。

社区养老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至少应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的理论和实践起源于西方社会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住院照顾”的反思和批判,已成为发达社会安老服务的最重要内容。在我国香港,政府的福利政策文献中,经常强调“家庭照顾为主、社区支援为辅”。为鼓励长者尽可能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他们建立了相应的社区支援机构——系列的综合服务中心、日间护理中心、院舍照顾中心。按照华东师范大学桂世勋教授对上海城市社区老年照料服务的意见,社区照顾应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又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照料,仍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上门照料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应涵盖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长期卧床不起老人。实际上,在我国社区服务10多年的实践中,各地创造了一些很好的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如今更与高科技手段结合在了一起。

社会参与。19xx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所做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今天的老龄问题不仅是保护和照顾年长者和老年人的问题,而且也是年长者和老年人参与和参加的问题”。19xx年联合国社会发展会议也强调,应“使老年人有机会利用其经验和知识,建立一个各代人休戚相关、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 3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根据该法对老人社会参与内容的界定,老人的社会参与,主要是指老人参加和从事各种有偿或无偿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经济活动、公益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社区应当也有可能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

社区活动。以上两个方面,如果说社区照顾解决的是老有所养、所医问题,社会参与解决的是老有所为问题,那么,这里所说的社区活动要解决的是老有所乐、所学问题。具体地说,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不同规格的社区老年大学,各式各样的社区老年文体组合,以及社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活动。 社会支援。社会支援的意思,应该是指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如果说社区养老可以产业化,指的主要应该是这一块。

完整的社区养老应该包括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而社区照顾和社区活动本身又可以为老人提供丰富的社会参与的机会和舞台。

理想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以下服务方式的综合:入户的社区网络(热线)服务+上门照料服务+日托服务+全托服务+活动中心服务

在近期的一些传媒上,我们经常可以读到对国外老年社区的一些介绍。这些老年社区的特点就是有很完善的适宜于老年人生活的住宅、环境和各种设施及服务。一般,这些社区都有对入住人员的年龄限制(如55岁以上),由这些入住成员组成的社会生活群体构成为老年社区。在我国,这样的老年社区应该有一定的市场,目前,它已引起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注意。但是,这样的老年社区不是我们所说的社区养老,它也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不可能大范围的推广和设立。 那么,什么是社区养老的理想模式呢?目前在我国,社区网络服务与社区机构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已初露端倪。

上海,是我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到20xx年,上海60岁以上老人将达26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20%以上,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将达30多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以上。在他们所做的“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调查中,养老服务高居榜首,达54%。19xx年开始,上海市民政局与市信息港办公室合作,共同建设“上海社区服务网”。这个名为“88547”(拨拨我社区)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持的热线服务,为包括老人在内的上海市民提供全方位社区服务信息。这种信息服务背后的支撑是市区街居各级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各种老年活动室、老年茶室、家庭敬老室、老年医疗咨询室、老年法律咨询室和托老所、家庭病床、老年互助组、老年食堂、老年浴室等等。

北京市东南部的潘家园地区,是近年来开发较快地区,居民多为一般收入家庭。全国助老工程办公室与该地区的有关社区组织合作,从19xx年在这儿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呼叫网络管理中心”,为所辖1800户居民提供包括生活用品配送在内的各种服务。在青岛市的市南区,助老工程与区民政局合作,也创建了“社区综合服务呼叫网络”系统。这套系统的特点是将俗称“一点通”的服务终端设到居民家中,由服务中心根据居民随时提出的需求提供上门服务。由于这种“一点通” 4

的使用特别简单,因而尤其适合独自居家、行动有障碍的老人使用。

在另一些地方,我们看到,一些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因陋就简,利用各种条件,在社区里办起了极受居民欢迎的小型托老所、养老院。南京市秦淮区白鹭洲公园旁边80年代中期建立的白鹭洲小区,有一个24张床位的社区养老院。养老院很简陋,老人们却愿意到这来住,有一年,收养了32位老人,只好把活动室拿出来打通铺,安排老人住下。武汉市硚口区的发展社区也是10多年前建起来的居民小区,社区居委会利用建小区时留下的简陋公房——一个仓库上面的一排房间,办起了一个社区养老院。不仅本小区的老人来了,相邻小区的老人来了,甚至更远一些的老人也来了。经过居委会的几位大姐慢慢拓展、“蚕食”,现已发展到30多张的床位仍然不够用,还有老人在眼巴巴的等待着。老人们从家里带来电视、空调改善居住环境,也要坚持住在这里。

这些小型社区托老机构,大都收费低廉,服务实在,接受各种自理、非自理老人,还带有临终关怀性质。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还接受日托老人,为居家老人提供送饭等服务。而且,这些社区托老所与居民区融为一体,老人们坐在床上就能见到社区居民的出入和孩子们的打闹。这样的社区养老机构受欢迎,并不是一种偶然。

香港大屿的东涌社区是一个高密度的社区,3万人就住在相邻的几栋大楼里。设在楼内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专门的安老服务机构和场地。服务人员由专职社工、聘用人员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社区内100多位需要照顾老人的资料这里都有记载。多项服务内容中,以送饭、洗衣和接送看病等为主。我们看到,服务中心有洁净宽敞的厨房和全自动洗衣机房。在另一个供社区成员活动的单元内,老人们可参加一些诸如唱歌、听讲座之类的活动,还有一个心理辅导室,可以去诉苦。

在令人景仰的清华园社区,他们有一个24小时热线、随叫随到、不说“不”的社区服务中心;还有一个只收身边无子女老人的“老龄互助服务社”,这个社的500名成员中,两院院士、教授、司局级以上干部占了60%以上。前者着重解决老人随时遇到的生活困难,后者主要为老人建立服务档案,进行定期访问,帮助联系各种服务,同时,安排一些诸如郊游、打门球、书画比赛之类的活动。

一个理想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以上各种服务方式的综合:入户的社区网络(热线)服务+上门照料服务+日托服务+全托服务+活动中心服务。

随着社区建设春天的到来,社区养老事业的春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社区养老的理想的确很好,可是,还离我们很远。老人们如是说。但是,我们说,随着社区建设春天的到来,社区养老事业的春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谈社区建设不能不追溯到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兴起的社区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为了解决当时已经逐渐突兀起来的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服务不够、人们生活不便等诸多问题,国家民政部在总结基层经验、吸收外来成果的基础上,19xx年在武汉召开全国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提出了面向社会,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的工作方针。从19xx年的武汉会议,到19xx年国家确定民政部承担社区建设职能,10余年间,我国的社区服务已初具规模。

按照我们发展社区服务的初衷和目的,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特困户及传统的民政“三无对象”和优抚对象,还有“低保 5

对象”和其他需要社区帮助的人。

10余年的社区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两大类:社区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在社区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建立了一大批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机构;在许多大中城市,形成了以市、区、街、居为依托的社区服务网络。据有关统计,至19xx年,我国已建立社区服务设施93万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055个,各类便民利民网点101万个。在这些已建立的机构和设施中,蕴藏着巨大的为老服务的潜力。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毕竟我国的社区服务时间还短,还很不成熟,有关政策还不完善,有关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各地尤其是基层创造的很多好的经验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和升华、推广。

19xx年,国家行政机构改革,原本在社区服务实践中提出的社区建设课题成为了国务院交给民政部的一项职能工作。同年底,社区建设实验区成为社区建设工作的突破口,两年后,中办、国办向全国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大潮在神州大地涌起。

社区建设为社区养老带来了最好的契机。此言依据何在?

根据从社区建设实验中得出的经验,社区建设工作已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首先是社区按照资源整合、利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进行重新划分和机构重建;其次是理顺社区与街道、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把该自己做的工作自己承担起来,把该给下面的权力下放下去;下一步是在社区建立民主自治制度,让社区由自理走向自治,让人们“组织起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最终的实质性内容是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的社区治安、环境、文化、体育、卫生等一系列建设。

在以往各地开展的社区养老服务探索中,我们看到有两个很大的不足。其一是以区、街为平台组织的社区服务,范围太大,离老人们太远,很多为居家老人提供的服务项目不是没有提上日程就是没有可能开展,所谓的社区养老服务也就流于了机构服务。当然,一些街道办的养老院,常常依托于某个社区,应该算作社区托老机构;一些市、区级的社会福利院和老年公寓尽管追求规模和档次,因其建在居民区附近,也开展“日托”等社区养老项目。其二是由居委会组织的社区养老服务,虽然贴近群众,很受欢迎,可是因为人力物力资源所限,其规模小,条件差,很难获得发展,因而也很难说让老人得到了应得到的照顾。

社区建设扩大了社区范围,整合了社区资源,提高了居委会成员素质,减轻了居委会来自上面的工作负担,应该说,为下一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准备了条件。

同时,社区建设的高潮,广泛引起各地党政领导对社区问题的关注,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内容,必将纳入他们的视野,给与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支持。

社区养老呼唤模式创新和制度规范,社区养老资源必须走社会化道路

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如同我们各项社会福利事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资源问题,是人力物力的投入问题。无庸讳言,既然我们不可能盼望政府一下子拿出大把大把的钱来给每个社区建一个完善的老人服务中心,也不可能盼望国人一下子都暴富起来,去入住那些条件的确很好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我们就只能走我 6

们社区服务十几年发展的老路: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道路。

已经有人迈步试行了。

北京市丰台区在10数年前由郊区变成了城区,老龄化的浪潮也滚滚而来。截止到20xx年5月,丰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人口总数的5%。有些特殊的地区,如东高地街道,老年人口达到20%以上。19xx年底,区民政局会同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决定进行开办社区养老资源站的尝试。他们依托街道,由街道提供地点、房屋,在公开选择和招标的基础上,与辖区内的三家民办养老机构达成协议,由三家机构以独立法人的资格,分别在东高地等三个地区建立社区养老资源站。

社区养老资源站的人员由管理资源站的养老机构自己决定,但按设想,应该由四部分人组成:由养老机构派出的专业人员,在社区内招募的服务人员,由相关机构派出的专业社工,社区服务志愿者。

社区养老资源站是非营利性的服务实体,目的是解决社区内的老人养老问题,其经费来源是:政府投入,街道投入,承办机构投入,社会募捐,经营收入。

社区养老资源站采取以下几种服务形式:居家照顾,日间或夜间照顾,全面照顾,“安心手链”照顾,网络中介服务。

根据他们对辖区老人所做的有关调查,老人同意建立社区养老资源站的占91.9%;老人对资源站服务选择较多的是专业人员服务和社区机构人员服务,选择比较少的是志愿者服务和“小时工”;他们希望获得的服务内容依次是:医疗保健、娱乐健身、病人护理、卫生保洁、理发洗澡、文化学习、餐饮、聊天、法律服务、旅游出行、心理咨询、购物等。根据调查,该辖区老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52.5%,主要来自退休金。

这个在20xx年10月才正式启动的社区养老资源站是一种社区养老模式和制度的创新,还有待于政策的规范和实践的检验。

而于19xx年建成的上海浦东罗山市民会馆则是全国第一家引进社会团体——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共同投资、独家管理的社区服务机构。这里的老年茶室是一个日托机构,老人在这里饮茶、休息、用餐、娱乐,还可以到会馆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视听室阅读、欣赏。这里还有一个50张床位的敬老院,接受全托老人。这里的老人既是入托者,又是志愿者。会馆舞美队队长、今年64岁的王美英老人,已经在这里做志愿者4年了。为了组织好会馆的老年舞蹈活动,她自己花了上千元去一些知名舞蹈队进修。她说,刚来时,自己浑身是病,像个药罐子,家里人不理解。现在通过学习和教授舞蹈,身体健康了,药也不吃了,家里人也高兴了。原金杨地段医院的王老院长也是会馆的一名志愿者。82岁的王老每个星期六来会馆义诊,看病的居民都排成了长队。还有位老人绘画好,就请他到会馆举办的绘画班上授课。80岁的申老伯也是一名志愿者,他说,原来我一个人在家,吃饭没规律,与子女们话也说不到一起,来了这里,我都不愿意回去了。

这里的老人,无论日托、全托,都是完全可以自理的,再加上募来的一部分捐赠,所以,会馆的收费较低,老人们感到可以承受。而且,青年会也表示,在前期投资达到平衡后,有了结余也会用于会馆自身。

罗山会馆成了一个窗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曾来这里考察交流。 7

互助服务和“时间储蓄”动员了社会资源,节约了社会成本,不失为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重要补充形式

重庆市江北区陈家馆社区居委会应老人们的要求在半年前利用居委会的空房办了一个很简单的社区托老所。第一批入住的老人郭婆婆和浦婆婆,尽管已七老八十了,但腿脚灵便,闲不住。她们向居委会提出不请护工,由她们自己买菜做饭洗衣,一来可以节约费用,二来可以活动筋骨,更可显示自己并非“老不中用”。这样,一个老人自我照料、互相帮助的自助托老模式就产生了。

郭婆婆和浦婆婆负责买菜做饭,江婆婆身体较差负责看门。陈婆婆病了,大家轮流给她擦身子、喂药喂饭、送医院看病??。在托老所,老人们的生活用品自带,每人每月缴300元,交给居委会张委员保管。老人们每次领出100元买菜购物,双方记账,月底平摊。每位老人月花销不过百把元,老人那一点菲薄的退休工资也显得绰绰有余了。

老人们最盼望的是月末,因为每个月末都有一个由陈家馆居委会和自愿加入的邻居街坊们分摊费用、老人们免费参加的“聚餐”。老人们不图吃好吃坏,喜欢的是那种热热闹闹的感觉。渐渐地,托老所成了整条街居民的活动中心,路过的人都要进来歇歇脚,与老人们聊聊天。

其实,这几位老人的家就在附近,儿孙也还孝顺,有的还有老伴。但他们觉得在这儿有说得拢的老伙计,又有居委会和邻居们的照顾,比家里好。

在重庆江北这个嘉陵江边的青石板小街上,住的是一些从附近的工厂退休的老人,这些老人的退休金比较微薄。郭婆婆们的提议也许并不新鲜,但这种自助托老形式,对于低收入的老人来说,在国家和社会还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的时候,也许是老人们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托老所老人之间的互助会给老人一种自信的感觉,让他感到有人需要自己的帮助,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强。

一些地方在多年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被称为“时间储蓄”的社区助老服务储备制度。这种做法就是,社区服务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所花费的劳动以时间为单位记入个人服务储备账户,等到自己年老需要接受他人服务时,就可以从自己的服务时间储备账户中支取等值的服务时间。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里第一居委会自发筹办“时间储蓄”,组织低龄老人义务照顾高龄老人,并为服务者发放《服务卡》,用于记载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今后,可持卡在本居委会范围内享受相等时间和质量的服务。

南京市鼓楼区在更大范围内将“时间储蓄”规范化、制度化。他们于19xx年出台了《鼓楼区社区助老服务储备制度》。该制度规定,凡具有本区常驻户籍的16周岁以上社区居民可申请加入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领取《助老服务储备卡》,凭卡在管理机构的安排下为老人无偿提供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抚慰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记入储备卡。服务者可在自己年老时支取服务时间储蓄,也可将服务时间储蓄转让给65岁以上的直系亲属。鼓楼区在该制度的运行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对服务的流程、服务信息的反馈、《储备卡》存取记录、服务内容互换范围、特殊服务的增记优惠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上海市的虹口区和静安区先后出台的《老年生活护理互助会章程》及《管理办 8

法》也有有关规定。

这种以互助服务为基础、以低收入老人为对象的社区服务新方式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适合国人尊老敬老传统的社区养老重要补充形式。相对于郭婆婆他们那种老人间的互助,“时间储蓄”在更大范围内动员了社会资源,节约了社会成本,不失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新选择。

结语:任重而道远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岚清副总理曾强调指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老龄工作的落脚点也应在社区”。对此,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和老龄工作者应有一个清醒和足够的认识。

目前,我们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6亿,可以预测的未来是,再过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4亿;再过10年,将达到1.63亿;再过20年,将达到2.3亿;再过50年,将达到4.2亿,届时,总人口中的27.4%将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世界老年人口的1/5生活在中国,而中国进入老年型国家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0美元,是发达国家进入老年的1/10。这就是我们“未富先老”的国情。我们探讨养老问题的出路,制定有关的养老决策,都必须立足于这一国情。

如何依托社区组织,动员民间力量,挖掘社会资源;如何制定相关政策、设计可行方案、推出典型经验,这是我们决策者的当务之急。

社区养老,什么时候能走到我们的身边,什么时候能走进老人们的生活,人们在期盼!

9

更多相关推荐:
为社区做一件事新闻稿

为社区做一件事通讯员黄广欣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发展义工队伍培养义工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策划能力同时加强义工对社区的认识八月中心开展了为社区做一件事活动要求义工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策划并开展一件为社区服务的事情包括安全教...

社区新闻稿

新闻稿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20xx年3月24日上午九点江苏财院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系在石桥社区举办了主题为手拉手共同维护中小学生安全的活动此次活动参与者为陈维民书记方书论辅导员陈华丽老师以及系学生会主席张...

xx社区中秋活动新闻稿

中秋佳节庆团圆百姓大舞台激情广场进社区20xx年9月4日晚7点由XXX主办XX社区承办XXX艺术团协办的百姓大舞台激情广场文化惠民演出给500多名XX社区的居民朋友送上一场极具视觉听觉冲击的文化盛宴幽默有趣的猪...

社工大型活动新闻稿撰写范文

亲情友情街坊情暖心暖意暖社区东漖街家综情暖两周年庆20xx年1月24日下午东漖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两周年庆系列活动拉开序幕活动由20xx年度义工表彰大会两周年庆街坊作品比赛以及东漖街家庭厨艺比赛三部分组成东漖街党...

慈善社区行新闻稿

信电工程学院志愿者协会参加彭城慈善社区行活动20xx年11月6日10时许我院志愿者协会联合徐州慈善总会在民富小区广场进行彭城慈善社区行志愿活动此次活动由社区服务和志愿演出两块内容组成9点半志愿者队伍于民富小区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闻稿范文

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方便你学习如何撰写宣传报道编者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当前农村政治生活当中的重点而加强法制教育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宁波大学充分发挥法学院学生的专业优势开着法律大篷车深入城镇社区...

秦望社区新闻稿

争做清洁卫生阳光志愿社区行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针对小区楼栋内牛皮癣影响小区环境的问题5月19日下午午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阳光服务队的志愿者联合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秦望社区开展了清除牛皮癣洁净社区环境志愿卫生活动...

新闻稿 智慧社区产业驱动与整合创新

智慧社区产业驱动与整合创新中城智慧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力在中国首届智慧社区高端论坛演讲侧记在今天刚刚结束的中国首届智慧社区发展高端论坛会议上中城智慧城市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力做了题为智慧社区产业驱动与整合创新的演讲几年...

丽城社区服务中心 老协换证新闻稿

丽城老协有身份证了3月1日起彩虹南山丽城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陆续为辖区内的老年居民办理及更换老协会员证此次#b@2过程中社区中心的社工认真细致地为前来#b@2的老年人获取图像信息进行电子信息的完善和录入工作人员还耐心...

新闻稿-新型社区建设惠农家

新闻稿新型社区建设惠农家11月1日伏山镇陶邵村府前小区举行集体入住仪式十户居民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搬进了装扮一新的新家园同期声伏山镇陶邵村社区居民今天搬家心里很高兴感觉就是跟家里就是不一样在老家里又脏又乱到处都是...

米兰社区实践新闻稿

米兰社区志愿新闻稿为进一步弘扬志愿者精神推进我班志愿者活动的开展4月21日下午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20xx0711班十余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米兰社区垃圾清扫实践活动志愿清扫工作共分为两个小组进行第一小组主要负责社区整...

上海城社区市民学校新闻稿

上海城社区计算机知识普及活动20xx年4月28日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总支实践服务部来到了南岸区铜元局上海城社区进行两周一次的计算机知识普及活动此次活动由实践服务部组织由我院6名志愿者参与进行下午两...

社区新闻稿(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