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2024.5.8

小组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编号Y2010Q1008 使用时间2010-9-10 编制人:贺瑞

审核人:陈仁海 包科领导:

【使用说明】

1、 用时20分钟充分预习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勾画疑难点。

2、在预习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形成文字答案,并进一步对课文质疑及感悟。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展示,通过交流,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一、导入:

同学们,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英雄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1、简介《左传》。(识记划线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2、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3、史书体例简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1 页 共 8 页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认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字词,理清结构安排。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氾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若不阙秦 杞子、杨孙戍之 失其所与,不知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读后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各段要意。

第一段: 。→第二段: 。

→第三段: 。→第四段: 。

【自查互查】梳理文句,完成下列练习。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E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E、夫晋,何厌(厌:厌烦)之有 F、唯(唯:希望)君图之。 G、.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H、因人之力而敝(敝:损害)之

2、指出句中通假字并写出与其相通或相同的字。

①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秦伯说 (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3、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 B.公从(听从,同意)之

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 D.许(答应)之

4、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b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 )

A、郑国来往运送行李,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B、秦国来往运送行李,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C、郑国的外交使节经过秦国,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D、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我有问题问老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2 页 共 8 页

【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这里所说的“多”有两个意思:一是诵读的篇数多,凡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文言文都要熟读会背,基本课文尤其要背熟;二是读的遍数多,每篇文言课文都要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悉心体会简洁之美。同时对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要准确把握,译准句子,结合时代背景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体会人物性格,感悟古文特点。学生要严格要求,长期坚持,养成熟读背诵习惯,乐此不疲。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C层同学初步思考)A、B层认真思考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作好准备。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讨论完成)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用原文句子回答并翻译句子)

答句: 翻译: ②第一自然段告知了哪些信息?有何作用?

③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用原文句子回答并翻译句子)

答句: 翻译: 2、解释下列加点点词语

(1) 且贰于楚也(数量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

(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

(3)是寡人之过也(代词,这) .

(4)烛之武退秦师(名词,军队) .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一、二段课文。

4、预习三四段。阅读并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 今义:泛指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2)特殊句式 省略句:省去了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或代词,或者省去了句中介词,一般译时需要补出。如:

①(秦国)行李之往来,(郑国)共其乏困 (省略主语)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之”,代亡郑这件事)

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介词“于”) 介词结构后置句:由介词引出一个结构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或补语。如: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宾语前置句:指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的句型。如:夫晋,何厌之有?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3 页 共 8 页

判断句:常见句式为“?者,??也。”或“?也。”如:是寡人之过也。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ju?)秦,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以其无礼于晋 B.以其无礼于晋

吾祖死于是 扶苏以数谏故

C.许之 D.吾其还也

高可二黍许 吾视其辙乱

3、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察纳雅言

C.广故数言欲亡 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4、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C )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公从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⑤投诸渤海之尾 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⑦水陆草木之花 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①⑥⑧ B.①③⑦ C.④⑥⑧ D.④⑤⑧

5、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D ) 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阅读小结】

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结果,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4 页 共 8 页

小组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编号Y2010Q1009 使用时间2010-9-10 编制人:贺瑞

审核人:陈仁海 包科领导:

【使用说明】

2、 用时20分钟充分预习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勾画疑难点。

2、在预习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形成文字答案,并进一步对课文质疑及感悟。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积累识记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展示,通过交流,学习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复习前面课文内容。

第一段,秦、晋围郑,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兵临城下,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秦可以争取。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面对危难,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从谏如流,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真情大度,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承担起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文字简洁但却一波三折。

那么: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迅速阅读3、4自然段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自查互查】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越国以鄙远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若不阙秦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失其所与,不知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5 页 共 8 页

2、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陪:赔偿

B 肆:放纵

C 济:成功

D 阙:侵损

【我有问题问老师】

【学法指导】

对记叙性的文章,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本文,就要着重领会以下几点: 精彩的人物语言;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设计; 有关古汉语常识。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C层同学初步思考)A、B层认真思考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作好准备。

1、烛之武用哪些事理和事实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明确: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亡郑利晋阙秦)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存郑利秦)

③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君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2、请用简练的语言对烛之武及其外交语言加以评价。

明确: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满怀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语言处处为秦国利益出发使秦君易于接受,举重若轻、委婉曲折、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步步深入集中体现了一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的的形象。

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4、积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有:(1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6 页 共 8 页

(2)名词译作动词,如:与郑人盟(名词盟约在此作动词,订了盟约;建立同盟)此外还有使动如:既东封郑(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意动如: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3)其它如动词、形容词活用等,大家可在准确译句时判断句中词语词性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判断词的活用类型。请判断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①晋军函陵 ②阙秦以利晋 (阙:使……侵损、削减,使动用法;利:使……得利,使动用法)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⑦既东封郑。(“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5、识记积累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①以: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

越国以鄙远 承接连词相当于“而”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

以乱易整 介词,用

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来。

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②之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

③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何,为什么,代词)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代词)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助词)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1、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相对秦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只会有好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作法实不足取。

2、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7 页 共 8 页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以其无礼于晋 .

以乱易整,不武 .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行李之往来 .

C 夜缒而出。见秦伯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D 以其无礼于晋 .

吾其还也 .

4、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5、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相同的词。

鄙 ①越国以鄙远 ( 以??为边邑)

②食肉者鄙 (庸俗浅陋 )

③蜀之鄙有二僧 ( 边远的地方 )

亡 ①郑既知亡矣 ( 灭亡 )

②广故数言欲亡 ( 逃跑 )

③亡羊补牢 ( 丢失,失去 )

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B、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

C、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D、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疆”

【阅读小结】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 8 页 共 8 页

更多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ng供给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6秦伯说说通悦音yu高兴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明...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ng供给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就表转折连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3焉子...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佚y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词读音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

烛之武退秦师 而 字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而字用法今急而求子承接关系夜缒而出修饰关系承接关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承接关系朝济而夕设版焉承接关系因人之力而敝之的而用法这里是却的意思表示转折依靠别人的力量成事现在却反而要损伤别人的利益这是不仁义不道...

烛之武退秦师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适用话题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

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内容附图。

烛之武退秦师总结(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