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LJ

时间:2024.5.14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

世界。

【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体会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学生活动)有很多优美的古代诗词都是描写西湖景色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板书——湖心亭看雪

交代学习目标

二、走近作者:(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注解①,结合预习笔记,简要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教师适当补充)

三、朗读全文

下面我们来听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活动)

1、给加点字注音。

毳( )衣 雾凇( ) 一芥( ) 沆砀( )铺毡( )喃喃( )

2、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②余挐一小船( ) ③上下一白( ) ④及下船( )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是:①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更:②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白:③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四、小结

学生总结课文大意,并谈感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湖心亭看雪》,来共同体会一下这篇写景的散文有哪些特别之处。

二、研读分析

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小组讨论):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学生齐读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

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研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小组交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是不是能够去掉? 这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

“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三、总结: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我们来感悟下列句子运用“淡妆”(白描)手法。

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景” 痴迷自然

“痴遇” 思恋故国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乐胜中学

李佳

2012.3.30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案两套(卓卓)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套(卓卓)

湖心亭看雪(教案1稿)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能体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1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课件:张岱的介绍。)

(二)预习检查:

1、西湖名诗大拼盘。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2、字词障碍一扫清。

①请一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②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③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齐心协力疏文意。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三)赏读课文:

提问:①作者在文中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可以改吗?为什么?(“独往湖心亭”与后文出现的舟子。不能改。这里留一个悬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有一个词能够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自由读课文,试找出来。(教师板书:痴)

1、作者的痴行

提问:①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痴或者说他的呆气?(更定、独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想象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③ “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你能从其他的感官来说说吗?

④这个时候的你会在干什么呢?

⑤教师小结:张岱,居然在这样的时刻去湖上赏雪,这是他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的痴呢?(行为痴。教师板书:行痴)

2、眼中的痴景

提问:

①张岱笔下的景色也有些怪异,你能说说哪些句子写的景色异而不同寻常?(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人两三粒而已”。)(要求读出味来,可摇头晃脑地读。)这些句子异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②“与”字运用似乎多余,可以删吗?学生比较朗读。(不能删,三个“与”字把山、水、云融为一体,使“上下一白”之景有了天地苍茫之感。)

③句中量词可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吗?为什么?比较朗读。(不能,因为作者原文中的量词能把自己也融入苍茫的宇宙中。)

④读“而已”两个字,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吗?(“而已”一词使人感觉人在苍茫的天地中都似有还无,有“天人合一”之味。)

⑤教师小结:原来,痴人眼中看见的也是痴景,因为痴人把自己融入了宇宙,天人合一了。(板书:痴景)作者在写景色的时候没有加任何的修饰,这种手法称为白描。它也可以使用在人物的描写中,虽没有修饰,其艺术感染力往往却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3、心中的痴情

教师提问: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作者突然写喝酒聊天之俗事,意境是不是被破坏了?这与课文的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①请学生读“大喜”一句,一定要读出“喜、惊喜”之感。

②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中,“此人”是什么样的人?你能用文言句式说说吗?如:“湖中焉得更有 人。”

③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离别时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也不留地址、电话、E-MAIL,这是为什么?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学生讨论。(他不愿意与人深交,不愿进入的是世俗生活,他只愿融入自然,他活在自然和自己的世界中。)

④那么,开头提到的“独望湖心亭”之“独”与后文有矛盾吗?学生讨论。(不矛盾,他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世界上只有他的心,是属于自己,属于自然的。)

⑤那么,张岱笔下这样表现自然,是什么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他会有怎样的行为和表情?他的心里又在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

想象。理解时参看全文第一个词语以及注释。(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

(教师板书:痴情)

4、教师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被压弯的腰杆,在大自然中去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灵动清寒的山水之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心志的独一。就如此文中,雪是张岱之节,冰是张岱之志,苍茫天地就是他的归宿,凌寒独立就是他的人格。现在,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柳宗元的《江雪》,来品味诗文之同境吧。

齐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诗,再来品一品张岱的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齐诵课文。

四、本课总结:

作家心中充满喜悦,那他笔下一定会春意盎然,张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愤恨,所以他笔下装的全是江雪寒冰。走进张岱,他并不神秘。你也许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雨中忧郁的漫步,夜里独坐听风,在黑暗中听心底的音乐??“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其实,感受张岱,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五:作业

1、写写你有过的和作者类似的感受。

2、用白描手法写写你的老师、同学或者校园的某处景物。

六、板书设计

——痴行(简洁)——

痴—痴心——痴景(白描)——痴人-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对故国的怀念。

——痴情(含蓄)——

七、教后记

点击查看卓卓 博客

湖心亭看雪(教案二稿)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能体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1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 “西湖之胜,晴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不如雨湖(山色空朦雨亦奇),雨湖不如月湖(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宋 孙锐《平湖秋月》),月湖不如雪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张岱笔下的雪湖的魅力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

《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课件:张岱的介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二)读通课文:

1、字词障碍一扫清。

①请一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师生评价。

崇祯( chóng )( zhēn ) 拥毳(cuì )雾凇沆砀( sōng )( hàng)( dàng) 打更( gēng ) 更有此人(gèng ) 铺毡(zhān ) 痴(chī)

②听范读后,自由读课文。划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③课件出示画线字词,检查学生的解释掌握情况。

是日更定( 这 )(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 余拿一小船( 我 )( 撑,划 )

人鸟声俱绝 ( 都 ,全 )( 完全没有了 ,穷尽 )

雾凇沆砀 (水凝成的冰花 )( 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全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又 )

2、齐心协力疏文意。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可采用教师读句子,学生读译文;女生读课文,男生读译文等方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

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三)读顺课文:

①教师读“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提问:作者在文中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从下面的段落找出来吗?可以改吗?为什么?(“独往湖心亭”与后文出现的舟子。不能改。)为什么?这里留一个悬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作者在舟子的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读课文,试找出来。(教师板书:痴)

A、作者的痴行

提问:①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痴或者说他的呆气?(更定、独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 这个时候的你会在干什么呢?

⑤教师小结:张岱,居然在这样的时刻去湖上赏雪,这是他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的痴呢?(行为痴。教师板书:行痴)

B、眼中的痴景

提问:课文重点是“看雪”,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要求读出味来,可摇头晃脑地读。) ①雾凇沆砀: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濛不分,茫宕一片之态。雾,是由天空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云雾的上下混融糅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

②“与”字运用似乎多余,可以删吗?学生比较朗读。(不能删,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即着眼于“大”字。)

③句中量词可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吗?为什么?比较朗读。(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

不能改是因为作者原文中的量词有把自己也融入苍茫的宇宙中之感。) ④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就是白描。作者在写景色的时候运用了白描手法。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白描手法可以使用在写景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可以使用在人物的描写中,虽没有修饰,其艺术感染力往往却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这种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在写作中多揣摩运用。

⑤读“而已”两个字,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吗?(“而已”一词使人感觉人在苍茫的天地中都似有还无,有“天人合一”之味。)读句子。

⑥ 教师小结: 原来,痴人眼中看见的也是痴景,因为痴人把自己融入了宇宙,天人合一了。(板书:痴景)

C、心中的痴情

教师提问: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作者突然写喝酒聊天之俗事,意境是不是被破坏了?这与课文的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①请学生读“大喜”一句,一定要读出“喜、惊喜”之感。

②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中,“此人”是什么样的人?你能用文言句式说说吗?如:“湖中焉得更有有如此雅趣之 人。”

③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离别时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这是为什么?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学生讨论。(他不愿意与人深交,不愿进入的是世俗生活,他只愿融入自然,他活在自然和自己的世界中。)

④那么,开头提到的“独望湖心亭”之“独”与后文有矛盾吗?学生讨论。(不矛盾,他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世界上只有他的心,是属于自己,属于自然的。)

⑤那么,张岱笔下这样表现自然,是什么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他会有怎样的行为和表情?他的心里又在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时参看全文第一个词语以及注释。(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

(教师板书:痴情)

4、教师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被压弯的腰杆,在大自然中去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灵动清寒的山水之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心志的独一。就如此文中,雪是张岱之节,冰是张岱之志,苍茫天地就是他的归宿,凌寒独立就是他的人格。现在,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柳宗元的《江雪》,来品味诗文之同境吧。

齐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诗,再来品一品张岱的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齐诵课文。

(四)课文拓展:西湖名诗大拼盘。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本课总结:

作家心中充满喜悦,那他笔下一定会春意盎然,张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愤恨,所以他笔下装的全是江雪寒冰。走进张岱,他并不神秘。你也许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雨中忧郁的漫步,夜里独坐听风,在黑暗中听心底的音乐??“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其实,感受张岱,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五:作业

1、写写你有过的和作者类似的感受。

2、用白描手法写写你的老师、同学或者校园的某处景物。

六、板书设计

——痴行(简洁)——

痴—痴心——痴景(白描)——痴人-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对故国的怀念。

——痴情(含蓄)——

七、教后记

更多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

彭霞《湖心亭看雪》评课反思

湖心亭看雪听课反思彭霞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欢他的文章听朱老师的课让我近距离了解了张岱从这堂课研究可见朱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朱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赣县三溪中学赖艾琴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接着简介作...

湖心亭看雪反思性教学论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新会区三江镇联和初级中学赵善抄文言散文古雅蕴藉博约精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从八年级开始文言文的篇目增加了一倍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传统的字字落实...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董媛)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赤湾学校董媛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备受推崇尤其是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最受人欢迎的著作不仅文字淡雅隽永读后令人回味无穷透过那淡雅隽永的文字还隐藏着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文章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

《湖心亭看雪》的朗读教学案例

湖心亭看雪的朗读教学案例引子虽然初中生通过小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朗读和自学的能力但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前我总感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难实施有时是为了朗读而朗读缺少意义有时朗读又没有和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谢小芳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案背景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

《湖心亭看雪》教案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的经历2初读课文处理不熟字音把握节奏3对照课下注释了解词义4课外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二教学课题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能...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