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赏析

时间:2024.4.30

《蒙娜丽莎》鉴赏

摘 要: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于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关键词:蒙娜丽莎 、达.芬奇 、卢浮宫 、疑问、猜测 正文:

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当时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

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历时4年完成。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而随后人们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 ,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许多学者、诗人搜求古籍成风。随着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人文主义思想也日益发展,深入人心。当时的先进人士以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

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封建教会对文化的垄断钳制被打破了,文化领域百花竞放,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拓了道路。16世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特别繁荣的时期,产生了3位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而达·芬奇作为全才人物,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为当时“全面发展的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艺术水平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都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塑造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艺术典型。肖像画

《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则反映了艺术家创造典型人物和戏剧性场面的能力,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布局严谨又富于变化,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在1504—1505年创的《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对于该“神秘的微笑”,人们一直都是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但这些大家都知道那是光线的变化而带着的变化的特点!除了微笑之外,就此幅画来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达.芬奇作画时的情感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当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之前是宗教统治时代。西欧人经历了一千多年残酷蒙昧的封建统治和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精神摧残,早已丧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权利。现实生活的一切喜怒哀乐都被视为触犯上帝的天条。所以在中世纪的画像中,圣母,耶稣也好,普通

人也好,总是那样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一切才发生了变化,使丧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人间,特别是回到获得解放的妇女们的脸上。那笑容里充满着新时代新人物的自信和乐观,洋溢着他们对未来,对真善美的渴望。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成为这幅肖像画的重要特征,而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美的典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精神美。

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这种微笑征服了几个世纪的人们,很多人都在这种微笑面前浮想联翩。其构图为金字塔形构图,在空间上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形体上造型比例准确,半身像,双手交叠在腹部,色彩为深褐色为主色调,明暗上过渡柔和,明暗转移法,其中融合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艺术观念,在人物装束上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自身的尊重作品内涵。


第二篇:建筑艺术概论及鉴赏


建筑艺术概论及鉴赏

第一章:建筑概述

1.1建筑的起源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xx年)说:“建筑的本质是让人类安居下来。”

在长期的蒙昧和野蛮时期,先民们所创造的建筑形式是基本相似的。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他们利用天然的石块、树枝,用最简单的生产工具来进行最原始的营建活动。这些史前建筑功能单一,且受环境条件支配,但它们是人类建筑创作的原点。

1.2建筑是什么

一、建筑的基本概念

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对建筑的意义做如下描述:“建筑的意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

究竟什么事建筑,这一问题,存在多种解释,至今仍在学术界争论着。下面先举几个比较典型的提法来加以分析。

1) 有人认为,建筑就是空间。建筑的空间论,既有实体又有虚空间,而且这里的虚空间是

人活动的场所,实体是为虚空间而设的。

2) 在现代主义思潮盛行前的西方建筑界,往往把建筑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强调建筑的

艺术性。

3) 现代著名建筑师格罗庇乌斯提出:“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另一位著名现代建筑师

勒·柯布西耶也提出:“建筑是住人的机器。”这些见解,就意味着人们对建筑有了解的认识。建筑,首先是应当给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而这些活动,则无疑是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所以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他承认建筑是一种艺术;但建筑又具有构成建筑物的科学性和人们使用建筑物的合理性。不难看出,现代建筑把建筑艺术不看成是独立的纯粹的艺术,而是把这种艺术也包含在供人使用这一范畴,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求。

二、建筑的基本属性

1、建筑的时空性

1建筑的空间性:建筑是空间存在,是实的部分和空的部分的统一。 ○

2建筑的时间性: ○

1) 建筑的存在有时间性

2) 对建筑的使用始终是在时间的存在中进行的。

3) 建筑的使用功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4) 对建筑的审美是有时间因素的

2、建筑的工程技术性

大体来说,建筑的工程技术包含建筑结构与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成、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等方面

3、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的艺术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

4、建筑的社会文化

建筑是一种社会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的容器,同时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1) 民族性和地域性

2) 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1.3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

人们建造房屋总是有其具体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就是建筑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具体功能。

2、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设备等内容,是建筑实施的基本手段。

3、建筑形象

建筑形象是建筑物外观或内部(包括建筑体型、立面形式、建筑色彩、材料质感、细部装饰等)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也就是建筑的客观外观给人的主观感受。

1.4建筑与诸要素的关系

一、建筑与功能

建筑的目的在于获得一定的空间,满足使用要求,这就是建筑的功能。

1、 物质功能的需求

2、 精神功能的需求

二、建筑与艺术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它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功能载体,一切文化现象都发生其中

三、建筑与艺术

建筑作为生活空间与艺术形象的统一体,离不开建筑技术。艺术虽然只是构造建筑的手段,确实推动建筑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例:悬挂结构、高层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

四、建筑与环境(分成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大环境,即国家

2、第二层次:中环境,即地区或城市

3、第三层次:小环境,即场所

这三者并非界限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的

五、建筑与人

1、人几乎每时每刻接触建筑

2、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

3、建筑映射着人和人的集合——社会

第二章:建筑的美学特征

2.1概述

2.2建筑的艺术形象与社会审美观念的关联性

1)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社会审美观念的体现

2)审美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它随着时代、地域、民族的社会生活发展而发展

2.3建筑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

一、文学

二、音乐

三、绘画

四、雕塑

2.4建筑与社会面貌及时代面貌精神的关系

1)就建筑总体而言,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是内容,生活空间和艺术形象是形式;就建筑艺术而言,审美观念是内容,艺术形象是形式;就艺术形象而言,精神性格是内容,物质形态是形式

2)建筑形象由现今技术和材料合理构成,和环境相适应,并有利可持续发展,与生活空间有机结合,表现出与使用性质密切联系的性格,从而反映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

2.5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特征

一、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1、空间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

2、空间的几何之美

3、空间的尺度关系

4、空间的主从关系

5、均衡与稳定

6、对比与微差

7、空间的韵律

1)连续的韵律

2)渐变的韵律

3)起伏韵律

二、建筑空间的艺术特征

1.风格

2.象征

3.气氛

第三章: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3.1概述

3.2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1)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二者的融合,强调的是顺其自然

2)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 传统指向与创新求变

2、 天人之间的不同回响

3.3中西方建筑外观的差异

3.4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差异

3.5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

一、建筑装饰色彩的差异

二、建筑装饰图案的差异

中国的特点:

1)丰富的动、植物图案装饰

2)多种动、植物图案的完美组合

西方的古代建筑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多彩,但出于不断的变革中,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和突出。

三、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

中外建筑的鉴赏

1)中西方古代建筑欣赏

2)现代建筑欣赏

第一部分 西方古代建筑欣赏

古典艺术时期(奴隶社会)

中世纪时期(封建社会)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社会)

一、 古典艺术时期的建筑欣赏

按照欧洲历史学家的划分,奴隶社会时期的古埃及、西亚、希腊、罗马艺术称为古典艺术,故奴隶社会时期又称为古典艺术时期。

古埃及建筑

(公元前11世纪以前) —— 金字塔

金字塔:形状像“金”字,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由于它规模宏大,从 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故中文把它翻译为“金字塔”。

金字塔建造的原因:

古埃及人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常感到无能为力,相信冥冥之中有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产生了宗教信仰。

由于宗教思想的影响,古埃及人把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仅仅看作是临时寄居的旅馆,而把坟墓当作永久的栖息之地。

奴隶主统治阶级总是梦想着依赖这个永久之地来维护其永久的统治。于是,历代法老从登基之日起,都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修筑皇陵——金字塔,以求死后超度为神。

由于埃及人的生死观及信奉太阳神的影响,认为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就像每天于东方出生及西方死亡,故金字塔都建于尼罗河西边。

谜团:在四千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怎样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是十分难解的谜。

1) 如何开采石料?

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开采来的。当时无炸药和钢钎,古埃及人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眼,然后插上木桩,灌水,当木桩被水泡胀时,岩石就被胀裂。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技术。

2) 如何运输石材?

从采石场运往金字塔工地也极为困难。古埃及人把石头装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同时还需要修宽阔平坦的道路。

3) 巨石如何堆砌成金字塔?

巨石运到工地后,将工地周围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成群结队的人将这些巨大的石料沿着地面斜坡往上拖运,然后在金字塔周围以一种脚手架的方式层层堆砌。

金字塔除了规模巨大而令人惊叹外,还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著名:石块之间无任何水

泥之类的粘着物,每块石头磨得很平,历经数年而不倒,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约公元前26世纪中叶 ):

1) 建于胡夫金字塔附近,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

2) 狮身用石块砌成,人面像则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凿成的

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变成太阳神,所以用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

1)金字塔一方面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奴隶社会时期统治者法老的专制统治。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 。

古希腊建筑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0年) ——建筑群:雅典卫城——三大柱式

古希腊建筑发展的背景:

古希腊人认为,人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创造者,他们拒绝在神袛面前低声下气。所以,希腊人的世界观基本上是非宗教性和理性主义的,他们赞扬自由探索精神,视知识高于信仰。

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将自己的名族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的高度。当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蛮荒状态时,古希腊已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成就,表现在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方面,并创造了三大柱式,对后来的古罗筑和19世纪欧美的古典主义建筑有深远的影响。

雅典卫城:

1)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2)始建于公元前580年,面积约有4平方千米。

3)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之巅,海拔150米,最初是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的要塞,四周筑有围墙。所以,卫城具有军事和宗教的双重功能。

建造雅典卫城的主要目的:

1)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

2)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的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

3)给各行各业的自由民工匠以就业的机会,建设中限定使用奴隶的数量不得超过工人总数的25%;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工匠的积极性很高 。

4)感谢守护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坚苦卓绝的反波斯入侵战争中赢得的辉煌的胜利。

帕提农神庙(修建于前477至432年)

1)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其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神庙规模宏伟,呈长方形,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基座占地面积达2.3万平方英尺,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46根高达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撑起了神庙。

3)庙内有前殿、正殿和后殿,还存放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

1雅典娜夺城: ○

“帕提农” 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

传说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争夺这座城市。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了一下这个城的岩石,一匹战马破石而出,这是战争的象

征;雅典娜则用她的长予敲了一下岩石,岩石上长出一株油橄榄树,这被人们认为是和平的象征。结果,这座城归了雅典娜,从此她便成为雅典的守护神。希腊首都雅典就是以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

2建筑特点: ○

1)外貌气宇非凡,整体协调,给人稳定坚实、典雅庄重的感觉。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被认为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

2)东西两立面(全庙的门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 “黄金分割比”,让人觉得优美无比。

3)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采取八柱的多立克式,东西两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柱高10.5米,柱底直径近2米,即其高宽比超过了5,比古风时期多立克柱式通常采用的4:1的高宽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应颀长秀挺了一些。这反映了多立克柱式走向古代规范的总趋势。

4)檐壁用一条爱奥尼亚式的装饰带,以浮雕表现雅典人民庆祝节日的盛况。这条浮雕带从门廊延伸到南北两面墙上,绕行一周,连为一体。总长160米,人物超过500个。它第一次在神庙主要浮雕上直接表现雅典公民群众和现实社会活动。

5)每根巨柱均向内微斜,应用了视差校正的手法加强视觉效果,具有均衡的美感。

6)在柱子的排列上,也并非全都垂直并列,东西两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两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倾斜;边角的柱子与邻近的柱子之间的距离比中央两柱子之间的距离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壮(底径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

1、公元1687年,帕提农神庙毁于战争。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庙里的炸药,把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2、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柱式建筑:

柱式 —— 柱子、额材和檐部的形式、比例和相结合所形成的程式法规。

古希腊建筑创造了三大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

◆科林斯柱式

课后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用A3纸画出古希腊三大柱式,并用文字注析各柱式的主要特点。

古罗

(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凯旋门

——斗兽场

——万神庙

古罗筑发展的背景:

古罗马人和他们的祖先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一切异域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采取了宽容的、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都成为罗马人的艺术营养。

公元1——3世纪,古罗筑开始兴盛。和古希腊建筑一起,成为古典式建筑的楷模。

而古罗筑又是对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的三大柱式,且把两河流域创造的拱券技术与柱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特有的券柱式建筑。

古罗马券柱式建筑的三个典型代表:凯旋门、斗兽场、神庙。

1、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2年 )

1)古罗马时代共有21座凯旋门,但是现在罗马城中仅存3座,君士坦丁凯旋门就是其中的一个。

2)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3) 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位于古罗马角斗场西侧。用石块砌筑,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横跨在道路中央,形体巨大,显得庄严、恢宏大气。

4)凯旋门的拱券门洞上雕刻有宣扬战绩的浮雕,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史。

5)上方的浮雕板是当时从罗马其它建筑上直接取来的,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

6)众多浮雕中最为著名的是凯旋门顶端的八块浮雕,他们是从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拆卸而来。

7)雕塑精美绝伦。千年逝去,已是残迹斑斑,却仍在风雨中,与古罗马角斗场共同见证罗马的辉煌。

凯旋门建造的原因:

罗马帝国时期,为了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让得胜的将士从门券中通过,在交通要道上建造的纪念性建筑。

2、古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 )原名弗拉维欧圆形剧场,又叫罗马竞技场;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

1)剧场呈椭圆形,长轴188米,短轴156米;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占地面积约2万㎡,圆周长527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

2)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

3)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中间是骑士席位;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

4)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5)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

6)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7)从外部看,这座罗马斗兽场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最高的第4层是顶阁。这3层拱廊中的石柱根据经典的古希腊柱式分别设计(由地面开始,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8)在第4层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个中空的突出部分,它们是用来安插木棍以支撑遮阳帆布,帮助观众避暑、避雨和防寒,成为一座1世纪的透明圆顶竞技场。

9)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牲畜、以及角斗

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

10)罗马斗兽场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是古罗筑的代表作之一。

11)斗兽场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斗兽场建造的原因:

古罗马起始只是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后来不断向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的奴隶制帝国。

罗马人喜欢对着血淋淋的角斗场面作壁上观。大批的角斗士被驱赶上角斗场,互相残杀,或与野兽肉搏,奴隶主和贵族们在这样的场面中获得一种野蛮的快感。

3、万神庙

公元前27年,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公元80年被焚毁。 后于120~124年重建。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筑的代表作。

1)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

2)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3)穹顶为平面式圆型,直径达43.3米的世界记录直到19xx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顶端高度也是43.3米。

4)穹顶的材料为混凝土和砖,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

5)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并且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个 。 门廊高大雄壮,华丽浮艳,代表着罗筑的典型风格。

6)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

7)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

8)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9)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筑。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10)墙厚6.2米,无窗无柱。外砌以巨砖,内为浇筑混凝土。

11)基础深4.5米,底厚7.3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12)墙体内沿圆周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轻了基础的负担。

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筑。

二、中世纪时期的建筑欣赏(公元5 —15世纪)

1)拜占庭式建筑

2)仿罗马式建筑

3)哥特式建筑

欧洲封建时期的基督教教会,在思想意识的各个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局面,支配着中世纪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世纪时期的建筑,毫无例外的受宗教势力的影响,倾向于上帝和神明的精神表现,并

成为超凡脱俗、沟通天堂的重要工具。其设计的目的也直接为基督教统治服务,为一切通向天堂和向往天堂的人设计。

拜占庭建筑(典型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逐渐开始衰落。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即东西罗马。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屈服于日耳曼的统治,标志着欧洲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制度逐步发展起来。东罗都君士坦丁堡,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史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教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32—537年 )

建于拜占庭帝国鼎盛时期,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被土耳其人占领后改建成为清真寺,现为博物馆。是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

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从而也成为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

1)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

2)布局以穹隆覆盖的集中式建筑;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

3)中央穹隆突出,直径32.6米,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

4)在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5)建筑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

6)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7)内部空间丰富多变,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8)教堂内部装饰富丽堂皇。

9)站在教堂里,最强烈的感受是空旷,人在这里是那么的渺小。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带给你一种强烈的震撼,从四周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线给幽暗的教堂营造了迷幻的宗教气氛,仰头望着顶穹上方的圣母圣子像,宗教的感召力量那么的强烈。

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1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6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可以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

◆完全渗透基督教的思想。

◆ 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 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屋顶普遍使用“穹窿顶” 。高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仿罗马式建筑

仿罗马式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

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是欧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封建社会初期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很不发达,古罗马的建筑技巧和艺术也失传了。公元9世纪左右,在经历了300多年混战后,西欧终于形成了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在此基础上,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才逐渐发展起来。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

10-12世纪,罗马式建筑盛行,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原意为罗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仿罗马式建筑等,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罗马式建筑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比萨教堂建筑群(包括:洗礼堂、主教堂、斜塔)(建于1063—1350年):

1)为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利亚而建造的,位于意大利比萨,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著名宗教文化遗产。全部建筑群完成历时288年,是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2)比萨大教堂建筑群全貌:最前面的圆形建筑就是洗礼堂,中间是主教堂,后面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

3)洗礼堂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

主教堂(建于1063—1113年)

1)主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

2)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

3)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

4)正立面高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非常精美。

5)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

6)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

比萨斜塔(建造于1174—1372年 )

1)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如果是教堂,就要在它旁边要加筑塔楼。

2)比起教堂本身来说,比萨斜塔的名气更大一些。其实,它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因其特殊的外形、历史上与伽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并且历经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3)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

4)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的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

5)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

仿罗马式建筑的特点: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为了防御外敌,宫殿或教会建筑都是城堡样式,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

◆ 拱券结构采用层叠券廊。

◆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

◆窗户很小,且离地面很高,室内很暗而造成一种神秘感。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

“哥特”原指“野蛮的过去”,后来这个词失去了暗含的贬义,用来形容罗马式风格之后、文艺复兴之前,这一时期的建筑与艺术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在仿罗马式建筑基础上发展的,是欧洲封建社会盛期最具宗教色彩的典型建筑风格。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250年)

1)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堂。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2)平面呈十字形,建筑全长130米,宽47米,全部用石头砌成,被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3)整个建筑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庄严和谐。

4)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5)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

6)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为黄金分割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7)正面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

8)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 “最后审判”。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以及路易七世受洗礼的情形。左边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

9)“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圆形彩色玻璃窗最吸引人,

直径约10米,俗称「玫瑰玻璃窗」。

10)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藉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11)正面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至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 尖肋拱顶,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 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 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继承了罗马式建筑的十字平面形,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 大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

◆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课后自习

查阅资料,学习哥特式建筑的其他典型代表:

科隆大教堂(德国)、

乌尔姆教堂(德国)、

亚眠大教堂(法国)。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欣赏(15 —18世纪)

文艺复兴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

西欧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后,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后期,贸易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些富裕的城市,市政厅、交易所、以至于为商业贵族营造的别墅等世俗建筑大量出现。

商业资本的庞大力量,使得世俗和宗教的对比中首次倾向世俗方面,以及新兴贵族对人文艺术的投资,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一次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反神权,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人权回归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15世纪波及整个欧洲。

这种相对富裕和活跃的气氛,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大发展。表现在建筑上:真正奠定了“建筑师”这个名词的意义;另一个重点是建筑师重新继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并以此为基准奠定了现代建筑的经典营建模式。

文艺复兴式建筑

1、佛罗伦萨大教堂(建于1296-1436年)

1)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

2)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

3)它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世界第四大教堂,能同时容纳1.5万人做礼拜。

4)大教堂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但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设计成近似集中式,预设穹顶,型制很有独创性。

5)建筑总长153米,宽38米。本堂宽阔,由4个18.3米见方的间跨组成,形制特殊。

6)在大穹顶之下的部位,南、北、东三面各出半八角形巨室,巨室的外围包容有5个成放射状布置的小礼拜堂。

7)在教堂的地下有穹顶的设计者布鲁内莱斯基之墓。

8)整个教堂装饰华丽。外墙用白色,粉红,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贴面,十分精美,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

2、钟塔

1)教堂的右侧有钟楼,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建筑风格。

2)高85米,13.7米见方;楼内有370级台阶,可登高俯瞰全城。

3、洗礼堂

1)教堂的边上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礼堂。高31.4米,外观端庄均衡。

2)青铜大门上雕有著名的的“天堂之门”,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浮雕分别镶嵌在铜门的框格内。现在的门上的作品是复制品,原件在大教堂的博物馆展出。

4、大教堂穹顶(1420—1434年)

1)整个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

2)穹顶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形,平面直径达42.2米。为突出穹顶,设计者特意在穹顶之下修建一个12米高的各面都带有圆窗的鼓座。

3)穹顶高30多米,最大直径45.52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腊式圆柱的尖顶塔亭,用于采光。连亭总计建筑高达107米。

4)穹顶和尖顶塔亭由当时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勃鲁涅斯基(1377~1446)设计,仅中

5)央穹顶本身的工程就历时14年

6)在中央穹顶的外围,有一些半穹形,与上面的穹顶上下呼应。

7)整个穹顶,总体外观稳重端庄、比例和谐、水平线条明显。

8)穹顶呈双层薄壳形,中间呈空心状,上端略呈尖形。结构分内外两层,内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间肋组成,构造合理,受力均匀。

9)穹顶内部原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于1572~1579年在里面画了壁画。还陈列了米开朗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和约2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

大教堂建筑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其穹顶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体现了奋力进取的精神。

5、枫丹白露宫(始建于1137年)

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枫丹白露”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后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使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用于狩猎、避暑。

1530年,佛朗索瓦一世想造就一个“新罗马”,便决定将行苑扩建为大宫殿,面貌一新

的宫殿被巨大开阔的庭院所环绕。富有意大利建筑的韵味,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法国传统艺术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1)镶着金色图案的铁栅栏大门。

2)走进铁栅栏大门,里面呈现的是一个广阔的方形庭院,铺着四大块绿毯似的草坪,三面被蓝顶白墙的建筑物围住。

3)马蹄形双排对称楼梯,造型独特。

4)主体建筑包括一座主塔、六座王宫、五个不等边形院落、四座花园。

5)宫内的主要景点有舞厅、会议厅、狄安娜壁画长廊、中国馆、王后沙龙、国王卫队厅、王后卧室和教皇卧室、国王办公室、弗郎索瓦一世长廊等等。

6)枫丹白露宫周围面积为1.7万公顷的森林,有橡树、柏树、白桦、山毛榉等树木。过去是王家打猎、野餐和娱乐的场所。森林内有许多圆形空地,呈星形的林间小路向四面八方散开,纵横交错。圆形空地往往建有十字架,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埃朗十字架。

6、舞厅

始建于弗兰西斯一世时期,原先设计为意大利式柱廊,向外敞开,作为教堂和国王房间之间的通道。在原设计中舞厅呈穹形,以使窗户之间的柱廊的存在更为合理。

7、弗朗索瓦一世长廊

建于1544年,长64米,宽6米,高6米。整条长廊内部装修精美,显得既辉煌又典雅。

1)天花板和护墙板均用胡桃木做成。

2)长廊下半部贴有一圈2米高的金黄色细木雕刻作护壁

3)长廊上半部以明快的仿大理石塑成婴儿、花环等形式的浮雕,烘托着一幅幅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精美壁画,使壁画更为突出,立体感更强。

8、狄安娜壁画长廊

9、中国馆(不是世博会那个)

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

目前,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牙雕、玉雕、景泰蓝、佛塔等3万多件,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

巴洛克式建筑

1、圣彼得大教堂(1506—1626年)

1)位于梵蒂冈(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 ),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

2)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看不懂的SB)

3)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

4)第二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

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

5)教堂的廊檐上方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

6)教堂门前左边树立着圣彼得雕像,右手握着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右边竖立着耶稣的另一得意门徒保罗的雕像,耶稣在世时,他总是与彼得一起跟随耶稣的左右。

7)每隔25年的圣诞之夜,右边的圣门打开,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

8)教堂正中的圆穹顶由米开朗境罗设计的,高38米,登上可眺望罗马全城。

9)在十字架交叉点处,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

10)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壁画、雕塑艺术。

11)圆穹内部很明亮。下是教皇的祭坛,用青铜华盖覆盖着,扭曲的粗圆柱似的独特形状很引人注目。

12)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

13)教堂内有圣彼得的铜制雕像(米开朗琪罗作)。据传人们触摸他的右脚能得到神的保佑和好运。所以现在它的右脚已被磨损得明显小于左脚。

14)著名的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哀痛雕像。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转手。

15)教堂内部金碧辉煌,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图案都是用不同颜色大理石拼接成图,工程十分浩大。

16)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2、圣彼得广场(1656—1667年)

1)教堂前面是闻名世界的圣彼得广场,花了11年建造,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工。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

2)广场略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米,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能容纳30万人。

3)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顶上有142个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

4)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

5)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

课后作业:

总结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主要成就。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

人们开始由采集、渔猎的生活向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活过渡,开始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营造固定的居室。由开始用黄土、木架、草泥建造穴居、半穴居建筑,后来发展成地面上 的木架房屋,这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建筑设计。

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

整个奴隶社会,以大量地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礼器为基本特征,是青铜器设计制

造的最繁盛时期,所以又叫青铜时代。

大量的奴隶劳动、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得建筑得到很大的发展,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 主体的建筑初步形成。

商: 出现了夯土技术

周: 木构架得以改进

西周: 发明了瓦,出现院落群体组合,建筑开始兼 具审美装饰(彩绘、雕刻的装饰手法)

春秋: 出现砖

战国: 统治者开始营建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市布局有了一定的规划考虑。 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中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踏入封建社会,历经多个封建王朝,一直到晚清的鸦片战争为止。2000多年的中国设计文化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不少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设计传统和方法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一、建筑设计:

1)战国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和铁器的使用,以及工商业的初步繁荣,使得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出现了街道纵横、规划整齐的工商业大城市。

2)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兴建了空前规模的建筑活动。如:筑长城、开灵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等。

秦始皇征服北方六国后,在公元前211年对两广发动军事征服活动,因广西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于是劈山凿渠。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为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1、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修建秦朝宫殿——阿房宫,仿集天下的建筑精髓,规模空前,气势宏伟,由于滥用人力物力,成为亡国的标志

2、骊山陵——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陵墓。仿照生前的都城咸阳设计建造,修建了37年,范围56平方公里, 是史上最大的陵墓。

陵墓地宫中心是秦始皇葬棺的地方。据《史记》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图为19xx年出土的兵马俑坑。

3)汉代:统治者进一步营建大规模的宫殿、苑囿、陵墓等;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筑设计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技术已成熟,主要的建筑材料:砖瓦已经大量生产使用。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兴建

由于佛教的传入,以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被兴建起来,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极盛。

杜牧《江南春绝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反映了当时佛寺的盛况。

1、北魏时期,建都平城,开凿了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2、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了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3、建于北魏时期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砖塔,是留存至今最早的佛塔。

5)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

隋朝已经开始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隋唐时期最突出的是城市和宫殿的设计,如:唐代的长安城,大明宫等。

1、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券大石桥,迄今1300多年,反映了当时桥梁建筑设计的高度水平。

2、唐长安城是在隋朝的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规划严整,分区明确,街道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6)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两宋的建筑设计规模不及唐代,风格趋于秀丽和多样化。原来的封闭式手工作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有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开始使用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的设计、施工都达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化。

1、宋代的平江(古苏州)的城市布局图。与今天的苏州城市布局基本一致。

2、宋代的建筑装饰和色彩设计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格子门窗,改进了采光技术,并且增加了装饰效果。

7)元朝时期

由于元疆域广大、对外交流频繁,外来建筑风格的传入,加上统治者迷信宗教,宗教建筑兴盛。尤其是西藏的喇嘛教建筑,西亚风格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1、北京妙应寺白塔

2、元朝建有大都。是继唐朝长安城之后,按严整规划设计的又一大都城,明清两朝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

8)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

明清建筑是继秦汉和唐宋后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成就突出的有:宫殿、坛庙、宗教建筑和园林设计。

1、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不断营造的结果,是现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主次分明,体现着王权之高无上的设计思想。

2、坛庙是祭礼天地、祖先的场所。杰出代表:北京天坛。

3、西藏的布达拉宫,是宗教建筑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小结:

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结构、色彩和布局设计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独特的设计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还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1、外观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台基组成。屋顶的特征最为明显。 1悬山式 ○

2硬山式 ○

3庑殿重檐式 ○

4歇山式 ○

5卷棚式 ○

2、结构设计上,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主要结构方式:抬梁式、穿斗式

3、布局设计上,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形式。典型例子:四合院。

4、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檩椽部分,综合运用美术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

5、色彩设计上,运用对比强烈的原色设计。

二、园林设计

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中国古代在园林设计方面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集居住休息、游览欣赏为一体,因地制宜、掘池为山,利用自然环境,组织借景。

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在甲骨文中,出现有“囿”字,表明苑囿的出现不晚于商代。

1、秦汉时期

1)秦始皇在咸阳渭水圈地建有上林苑,规模惊人,苑中建有离宫别馆。

2)汉武帝修复秦上林苑,延扩150公里,除了狩猎设施,还有离宫70所,以及各种游玩赏乐设施,堪称这一时期园林设计的杰出范例。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人们向往自由。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向往自然,寄情田园山水,致使私家园林设计形成了追求自然野逸的风格。

2)对自然美的欣赏代替攻猎宴游,规模缩小,“小中见大”的构思,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仿神写意,注入高雅的意境。

3)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是山水园林的奠定时期。

3、唐宋时期

中国的文学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影响到了园林设计。既是官僚,又兼文人、画家的人参与园林设计工作,将思想情感和文学绘画的意境渗透与园林的布景中。“诗情画意”逐渐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4、明清时期

1)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

2)皇家园林分布在北京一带,代表有中南海、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3)私家园林集中在苏杭一带,尤以苏州为盛。代表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等。

4)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专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家;理论成就:著有《圆治》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小结

中国的园林设计在世界园林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

一。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无论早期或后期,中国古代园林设计都有一些共通

的特点:

A. 注重自然美

以山、水、植物、建筑作为基本的设计元素,通过“因借”方法构成园林,但又无固定的程式——即“有法无则”。布置自然、随机变化。

B. 强调曲折多变

追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在布局上常规划为若干个景区,然后各景区的面积大小、配置方式力求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同时,山、池、建筑的形状和花木的品种也多样化,使人从一个景区转入另一个景区时,有步移景异、变化无穷的感觉。

C. 崇尚意境

园林设计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想情怀。

辅助教学视频:《世界遗产在中国—苏州古典园林》

第三部分:现代建筑风格流派与欣赏

一、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巴黎歌剧院,它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

折衷主义建筑的发展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很快,资产阶级以不再是为自由主义而战的斗士,他们的心现在只为钱跳动,连文化和建筑也成了商品。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19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以抄袭、拼凑、堆砌为能事的折衷主义创作手法占了统治地位。 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1、巴黎歌剧院(1861—1874年)

1)法国皇帝欣赏歌剧的场所,不管内部装饰和外表建筑都极尽华丽之能事。

2)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3)巴黎歌剧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时容纳450名演员。剧院里的座位不多,大约1400个,但里面装修豪华,很讲究,艺术氛围浓郁。

4)一进大门是歌剧院壮观的大楼梯,大理石楼梯在金色灯光照射下更加闪亮。

5)大楼梯上方的天花板描绘着许多音乐寓言传奇故事。

6)歌剧院走廊,提供听众在中场休息时社交谈话的场所。精美壮观程度不下大楼梯,

类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镜子与玻璃交错辉映下,更与歌剧欣赏相得益彰。

二、功能主义建筑

这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

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 ,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顶的功能。

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

这一时期同时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但无庸质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三、现代主义建筑

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史:

19xx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现代主义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包豪斯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

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1、包豪斯校舍

2、联合国总部大厦

3、巴西议会大厦

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 。

四、有机建筑

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

有机建筑代表:流水别墅(赖特)

有机建筑代表赖特的建筑理念:

1)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3)对待环境,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则采取对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嚣杂乱的外部环境,力图在内部创造生动愉快的环境。

4)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

5)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

流水别墅(建于19xx年 )

1)流水别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F·L·赖特设计。别墅主人为匹兹堡百货公司老板德国移民考夫曼,故又称考夫曼住宅。

2)别墅共三层,面积约380平方米,以二层(主入口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几片高耸的片石墙交错着插在平台之间,很有力度。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由地下生长出来似的。

3)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 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

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4)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机建筑的未来

1)对于有机建筑在未来设计的领域上,无论是什么样的设计方法,都必须将永续生态的概念应用于每一个设计中,让整个环境是个“活生生”的有机建筑,应用其当地文化特色的建材与大自然所赋予的能源,使其整个环境是在不破坏的状态下而生。

2)除了考虑基本的环境因子与适应性,也要考虑建筑的整体造型设计,也必须包含基本概算、空间需求、气候环境、场地特征等等。在做任何设计之前,必须先对当地环境与基地做充分的了解,并实际深入观察而且针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进而设计规划每一个空间。进一步建筑这个有机体的功能走向成熟,对建筑空间不同机能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也日渐显得重要。

3)基地场地中也必须考虑的各种自然因素,例如:太阳、风、水、气候、日照角等对建筑进行自外向内的分析,许多在地设计都要考虑到自身环境的影响,当整个有机体的结构确定之后,并将整体的美学造型融入于建筑设计之中,使有机建筑内外部都能达到自然共生与美感合谐的建筑作品,这就是一种有机的设计过程。

结课论文题目:后现代建筑的风格特征与发展

内容要求:陈述后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背景、列举出风格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并分析其对现在建筑的运用与发展、自己对此的看法。

字数要求:1200字以上。

其他要求:按标准的论文格式完成,A3纸打印,字体为小四号宋体,下星期一上午交。

更多相关推荐:
艺术概论论文格式与题目

1从艺术创造角度分析设计中的情感表达2论艺术鉴赏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3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4紧密结合所选择的专业方向运用艺术概论的有关知识论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5以美术设计等艺术某一流派或重要人物为对象分析...

艺术概论论文格式模板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结课论文XXXXX小二号黑体居中XXXXXXXX副标题可有可无四号仿宋居中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年月日摘要摘要之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单倍行距目前对于CCD相机捕获的卫星图像...

艺术导论论文

艺术导论论文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原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建工1203班学号姓名钱源联系方式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

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概论论文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但究竟有几个人能完全懂得这个词的定义呢在艺术概论课上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我对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也就越来越好奇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调查我知道了设计中的后现代概念...

艺术概论论文

9201720102号学线杨孙名姓业专封达传觉视级0102院学密院学术美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论中国风在设计中的体现所修课程名称艺术概论修课程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完成作业论文日期2...

艺术导论课的论文

品读梵高先生文森特梵高的名声享誉世界很久以前对美术一窍不通的我就已听过他的名字李志有首以他命名的歌感动了多少文艺青年我也从中认知了梵高的孤独直到大学上选修课时那位热爱生活的老师给我们绘声绘色的讲了梵高的一生看了...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1]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1设计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发现和精心构造备选方案的活动2现代设计的概念设计就字义来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含义现在所说的设计包括人类对自己将要创造的产品的前期构思以及实现这个构思的整个过程是一种创造...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313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专业文化产业专业本科生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开设学期第7学期一教学目的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是文化遗产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

试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试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试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07110614美院11油画6班刘东阳摘要欧美现代派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心灵的表现表现派说艺术是纯粹的主观精神表现超现实主义甚至说创作灵感来源于人的幻觉和梦弗洛伊德...

造型与装饰艺术理论及实践论文题目

造型与装饰艺术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相关安排与要求一论文撰写每人必须完成至少2篇论文的撰写建议造型与装饰两方面的内容至少各完成1篇一造型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文选题例01视觉艺术的功利性02设计思维与基本技能的关系03...

园林艺术概论

请从园林景观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和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阐述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园林1102杨骥1101614208园林艺术概论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学号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作业题目姓名专业入学时间教学点年月日目录摘要1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1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1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

艺术概论论文(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