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时间:2024.4.26

《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论语》课程简介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 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 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 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 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于丹<论语>感悟》从孝敬之道、智 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 10 个方面阐 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 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 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课程全文 我们说, 《论语》 里有很多智慧, 那么, 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呢?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但是,学习的质 量不同。什么人能真正学出效率呢?这里大有深意。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只是一字之遥。人有雄心是好事,有野心就不太 好。人有理想没有错,如果只停留在空想,那也就是空梦一场而已。怎样才能达 到一个理想的可行之境呢?那就要去学习。 孔子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有的时候,一帮人在一 起,群居终日,熙熙攘攘,挺热闹,大家可能也学一点东西,但是,你觉得,他 老是说不到点子上, 言不及义。 这些人还逞小聪明, 好行小慧, 就是那些小智慧, 小聪明,小技巧,都不是一种大的格局怀抱。你要想让他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 开阔,能有一个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太难了。 所以,不在乎人多,老在一起那儿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有时候,人如 果不反省,总在那儿议论,可能议论的东西,完全是无用信息。 苏格拉底,是个雄辩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人向他学演讲的技巧。有一个 学生说:我的底子好。他从进了苏格拉底的家门,就开始滔滔不绝。我之所以有 勇气到您这儿来,是因为我天生就有语言的才能,我语言流利,思辩敏捷,我的 基础特别好。 苏格拉底看了看他说:你得交双份的学费!因为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 前,还得先教会你怎么管住舌头。你以为,一个人滔滔不绝,就意味着一定有智 慧吗? 有一位哲人,素来沉默,一天他的朋友,飞奔着满脸神采飞扬地跑过来跟他 说, 我要告诉你一个特别大的消息。 哲人拦住他说: 你的任何消息在说出口以前, 得过三个筛子。第一,消息是真实的吗?那个朋友打了个

愣,说我没想过,不一 定。 哲人笑了笑说, 第二个筛子, 消息是善意的吗?那个人想了想, 哲人接着说, 第三个筛子,消息是重要的吗?这个人想了想说,好像也不太重要。哲人说,过 完这三个筛子,你这个消息不说出来,你自己也不会受它的困扰了。 其实,这三个筛子,也就是我们选择知识的标准。只有真实的,善意的,重 要的信息才值得我们耗费生命去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才对我们的生命有所提 升。那么,这样宝贵的知识,我们该向何处去学呢? 我们说,孔子是至圣仙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问过我:孔子离我们今天这么 远的时代,物质那么贫瘠,孔子的思想体系是怎么形成的?他是从哪学的?这个 问题,当时的人也提出过,不好问孔子本人,去问他的学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 仲尼焉学?问问你老师, 在哪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从治国治世的道理,到经世致 用的学问,未坠于地,到今天并没有失传,沦丧,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 人间的传承里。 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而且,人的行事,价值观, 判断,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知识道统的传承,所以说,都在人的身上。只不 过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有生命格局大的, 贤达通透之人, 他表现出来的是道理里的大处。 也有格局小的, 悟性差点的,他就不承载道理吗?他表现出来的无非是一些小处。那么,大处可 以学,小处也可以学。子贡回答,夫子焉不学?老师哪儿学不了啊? 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他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 你说孔子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 他是简单的学吗?不 是,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所以,世界上的真正道理,法无定法, 师也未必有常师,也就是说,一个人转益多师是吾师,你向不同的人去学道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非是择其善者。好的你就跟他学,不好的,你就在 心中警诫一下自己,诫勉自己的行为,他不也是老师吗?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处处皆可学。 向书本学, 不如向人世学。 那么, 怎么样去学呢?向什么人去学呢?孔子说: 不耻下问。 什么是下?在今天,有时候我们换一个逻辑起点,未必要叫高下,换一个思 维的角度,换一种思考的方式,我们不去说知识,地位,阶层。简单的高与下, 就是年龄,大人

一定就有资格,有权力训诫小孩子?孩子的视点不能给我们提供 一个另外的座标吗? 1978 年的时候,曾经有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70 多人,聚集在一起,在巴黎 有过一次盛大的聚会, 很多媒体采访他们一个共同的问题: 你们这些杰出的精英, 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答案是什么呢?他们的回答是在幼儿园。有一个 科学家说, 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 凡事要跟他人去分享, 人要遵守制度和规则, 饭前要洗手,中午要睡觉,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错了事,要学会 道歉。他说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这个时 代,要学的东西很多,假如让我们回到幼儿园,有很多道理,都会很简单,是最 朴素的思维方式。 一个孩子跑回家,兴高采烈地对他爸爸说:你知道吗,苹果里面藏着星星, 你想要多少颗,就能有多少颗。爸爸想这又是童话,支支吾吾地说,我知道了。 孩子说,不,我一定要让你看见。他顺手拿过一个苹果,拦腰切了一刀,苹果的 横断面上真的是一颗星星。孩子就一刀一刀横着切下去,爸爸瞠目结舌,在他眼 前从苹果里跳出一颗又一颗的星星。 我们成人,吃苹果从来都是竖着把它剖开,不习惯于横断面切,所以,成人 不会想到苹果里藏着星星。这不是一个童话,而是一个事实。 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是成人世界的老师。不耻下问不见得一定要我们向那 些比自己学历浅的,地位低的人去请教,很多时候,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我 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有一个谦虚的学习态度,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知识无所不 在。庄子曾经说过,道在屎溺,是说即使在最卑微的事物中,也蕴涵着道理。那 么,我们该怎样去学习这些道理呢? 学,不怕联想,不怕举一反三。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同样 的问题,在他那儿得到的答案不一样。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 之何其闻斯行之?子路问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去做吗?老师说,有父 兄在你就敢贸然行动?有父兄在,你不请教请教他们?你不商量商量?上来就 做,好像不合适。 子路走了,冉有来了,冉有问,闻斯行之?子曰,闻斯行之!同样一个问题: 闻斯行之?老师断然说:闻斯行之! 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听见了,问老师:这两个人的问题一模一样,为什么一个 说有父兄在,不能这么做,一个你马上说就这么做?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老师说,冉有这个人,生性怯懦,凡事犹豫不决,老往后

退,他要听见一件, 你就要鼓励他赶快去做。 这叫进, 给他一种前进的力量。 子路这个人, 勇猛过人, 什么事都要超过别人,对他就要让他谨慎思考,凡事掂量掂量再去做,要给他一 种往下撤的力量。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不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同一个问题 可以获得不同的答案。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终极的追问, 比如说人生终极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活 着?什么样的人生叫成功?什么样的生活叫美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这些终极 追问,如果不和个人的生命相结合,它永远是伪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千 个人有一千种幸福,每个人的态度各不相同。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学?有一个秘 诀,首先把自己的这个主体亮出来,用自己的主体去学习自己生命中最匮乏的经 验。 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匮乏的经验。 如果我们现在去做医学的测量,医生不会说,一瓶维生素开给所有的人。有 的人缺少这种元素,有的人缺少那种元素,每一个人都要看他自己的缺少,去进 行有机的补充,才是生命的平衡。一个人的心智思想,也需要这样的平衡。先要 看到自己是什么人,也许我们没有孔子这样的老师,但是这个世界上哪有常师 呢?如果我们自己心里有这样一种斟酌的话,自己就会完成这样的一种平衡。 在一个家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一个没边的乐观,一个没边的悲观。 父亲很发愁,决定用环境来改变他们。把那个没边乐观的孩子,关在马厩里,锁 上门。把特别悲观的孩子,放在屋子里,买了特别多的玩具,把他团团围住。 半天过去,天黑了,爸爸先来看看悲观的孩子高兴了没有。只看见那孩子坐 在玩具堆里,哭得满脸是泪,一样玩具也没有打开。爸爸问他:你为什么不玩? 孩子说,这一个下午,我越想越伤心,任何一个玩具,只要玩了它就会坏,我不 知道先打开哪一个? 然后,爸爸去马厩,一看那个乐观的孩子,满身是马粪,欢天喜地在马粪堆 里刨。爸爸问他:你在找什么呢?我觉得这马粪堆里藏着一只小马驹,我都找了 一个下午了。 这是两种态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他拥有的,外在的一切,决 定他的生活品质,重要的是他自己内心的取向。不同的个人,在向世界学习的时 候,都在扬长避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没有完全可以被克服的缺点,我们 所完成的,只是长与短的匹配和制衡。 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因人而异,只要我们不断地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就是 一个好的学习者。说到学习,我们会想到一个 苦字,学海无涯苦作舟,既然学习与苦相伴,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学

呢? 孔子有一个说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大家都知道《诗经》 ,是拿来做教科书的,因为它可以认识草木鸟兽 之名,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这里面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学完以后还可以 出去应对诸侯。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把整个《诗经》熟得能倒背如流,但是, 你给他一个政事,让他去做,他磕磕绊绊,内心不能做到通达透彻,什么事都完 不成。让他去使于四方,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不能专对,不能流利地跟人家对 答。虽多,就算他诗都会背了,有那么多学问,有什么用呢?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我们的世界一直在改变着,在 这个世界上,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在这种改变中,去承诺一些责任。 你能做些什么呢?宋人张载说得好,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说,心在天地之间,要立得辽宁壮大,为生民立 命,百姓民生给了你一种使命,为往圣继绝学,要去传承那些绝世之学,把它们 发挥继承下来,然后为万世开太平,去铺路,去做事。其实,这就是学以致用的 态度。 那么,学到的东西,真的都能用得上吗?《诗经》里有那么多知识,它只是 那个时代的课本。这么多古往今来的知识,在孔子看来,什么叫真正的有用呢? 就是你能把它落在实处。 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在实处。 现在有很多莘莘学子,可能学富五车,拿到了很高的文凭,如果没有生活经 验的话,有时候,这个学问,就是不能被激活。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他有一个助手,这个助手毕业于名牌大学,拿着很好 的文凭和学历,来到实验室以后目中无人。他觉得,我拿的是名牌大学的文凭, 这件事很可以炫耀。 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顺手拿了一个梨形泡状的小容器给他的助手说, 你把这个梨形泡的容积给我马上计算出来。这个助手,真是犯了大难了,这梨形 怎么算?下面是圆的,上面是长的,圆形定理不符合它,长形定理也不符合它, 找不到一个定理,从哪儿分割它呢? 爱迪生忙着做实验,看他走来走去,拿着各种仪器,还在那儿计算。爱迪生 终于忍不住了,顺手拿过来,在那个梨形泡里灌满了水,把水倒在一个量杯里, 说这就是它的容积。 真正的致用,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光在考核你的智商,还在考察你的情商, 看你怎么样去变通? 有一个招聘的故事,一个总经理,他要招聘一个助手,有三个应聘的人,一 个人有非常高的学历,是博士,另一个人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个人, 显然

不如前面两人,学历也不高,工作经验也不多,刚毕业不久,是个普通的大 学生。 在办公室里,总经理对秘书说:叫他们三个人都进来吧!办公桌前空空的,秘书 说:让他们坐哪儿?总经理说:就这样吧! 第一个博士进来,总经理笑着对他说:请坐!博士特别尴尬,四处看看没椅 子,我就站着说吧!总经理又说:请坐!博士说:我没有地方坐啊!总经理看了 看他笑了笑,提了几个问题,博士答完就走了。 第二个很有工作经验的人进来了,总经理跟他说:请坐!他一脸的谄媚,阿 谀奉承很谦卑地说:不用,我站惯了,不用坐,我们就这么聊吧!和总经理聊了 几句就走了。 第三个学生进来,总经理说:请坐!他四下看了一看说:您能允许我上外面 去搬一把椅子吗?总经理说可以。他就出去搬了一把椅子,坐下跟总经理聊了起 来。就这样,第三个学生就被留了下来。 这是什么寓意呢?第一个人可能知识很多,但是他不会变通。第二个人可能 经验很多,但是他受经验的局限。第三个人介乎知识和经验之间,他知道,当下 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 这里又说到学问的一个概念,就是学以致用的时候,没有说哪一个准确的用 法是对的,这里要有变通。变通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很高的层次。孔子说:可与 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这里讲了几个不同的层次:学,道,立,权。第一个层次叫可与共学,有些 人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学,这几乎是个零门槛,很多人都想学,那就一块儿学吧! 但是,未必可与适道,就是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通达道理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叫 可与适道,你找到了通达道理的方法,知道了思考的方式,找到了路径,这就上 了一个层次。但是,你未必就可与立,不见得在这个方法学成之后能立得起来。 第三个层次是可与立,你觉得能立起来了,这就是第三个层次了。孔子说,就算 你有学问,能立起来了,道理上都想明白了,而且能做成,但是,未必可以权, 权变的权。 第四个层次叫可与权, 会变通, 我们经常说的权宜之计, 就是会变通。 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坚持之后还要通透,这就学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 个层次最难。那么,怎样才能学到这样一个境界呢?怎样才能在变通里去完成你 的实现呢? 讲一个故事,有两个商人,带着一船精美的陶瓷罐子,到一个大城市,这是 一个高消费的市场,去卖他们的手工陶艺品。兄弟俩一路颠簸辛苦,就在船快要 靠岸的时候, 遇上了大风暴。 一场惊涛骇浪之后, 两个人筋疲力尽, 船靠岸一看, 一船成百上千个瓷罐全都

打碎。哥哥坐在船头嚎啕大哭,说我这些罐子每一个都 有是我精心烧制出来的,上面的纹路,上面的图案,漂亮极了。现在,我们所有 的心血,都白费了。这些碎罐子可怎能么办?就是修修补补,粘粘贴贴,也卖不 出去了。 在哥哥嚎啕大哭的时候,弟弟上了岸,他到最近的集市上,转了一圈,发现 这个大城市的人,审美艺术口味很高,不管是咖啡馆,商场,一直到每个家庭, 特别重视装修。他就拎着一把斧子回来了,叮叮咣咣把碎罐子全给砸得更碎。 哥哥特别错愕,说你在干嘛呢?弟弟笑着说,我们改卖马赛克了,我要把这 些碎片卖到装修材料店去。 那些罐子设计特别精美, 砸成碎片后, 特别有艺术感, 既不规则, 又这么漂亮, 结果, 这些碎片卖了一大笔钱。 这是什么?这就是权变! 当完整不复存在的时候,让碎片碎到极致,这不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吗?你可能 买了很多面大镜子,要来装修一个店堂,如果镜子不幸破碎,你把它敲得更碎, 也许你会换一种碎钻的思路,来装饰这个店堂。思路的转换,这是在一种学问做 到极致以后,才能够获得的一种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 孔子还提出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世界上一些好的品德,通过学习来 进行提升,而且要进行制衡。我们说仁爱好吧,但仁爱是无边的吗?我们说智慧 好吧,难道智慧就不用学习吗?信义好吧,正直好吧,勇敢好吧,刚强好吧,这 六种道德都很好,还需要再学习吗? 孔子曾经这样问子路:说有六言六弊,你听说过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 居,吾语汝。你坐下来,听我慢慢跟你讲。然后孔子先说仁,好仁而不好学者, 其弊也愚。一个特别仁爱的人,他可以仁达天下,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有一 种弊端,就是会愚笨,也就是说容易受人愚弄。比如说总做以德报怨的事情,就 会被人愚弄,你能说这个人不仁爱吗? 智慧好吧,孔子说,好智而不好学,其弊也荡。一个人聪明,有智慧,但他 老是不学习的话,最后的弊端就是这个人会活得太飘忽不定,没有根基,老在空 想中逞他的小聪明,老荡在半空中沉不下来。 信誉好吧,笃诚守信,但是,好信者不好学,其弊也贼。贼就是被人陷害, 过于诚信,而不权变的人,有时候容易被人陷害。 正直好吧,但正直的人,有时候说话不好听,好直而不好学者,其弊也绞。 绞就是你说话尖刻,直剌人心,让人心痛如绞。太正直的人,如果不注意言辞, 会伤人。如鲁迅先生写的,给一个孩子做满月,有人说,这孩子长大能当官,有 人说,这孩子长大会挣钱,有一个人进来说,这孩子到老肯定要死的。这


第二篇: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


圣人之心可学可至——读《论语》之感悟

【摘 要】孔子之心,平天下之心,圣人之心也;圣心始于志学,圣心非他传而可自成,圣人可学可至;圣人之心,平天下之心,乃天下公心,吾与圣人同类,便知圣人之心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圣心,只要你想成为圣人,便具圣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关键词】圣人之心 可学 可至

千百年来,读《论语》者,不计其数;注《论语》者师心自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正如程颐说的那样:“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以后其中得一两句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颐《读论语孟子法》)之所以有如此之差异,皆在于识与不识孔子之心而已。识得孔子之心的人,则读了之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识得孔子之心的人,则读了之后,无事者仍无事,师心者仍师心,纷纷者仍纷纷,莫衷者仍莫衷。我辈于圣人二千五百年之后,又读《论语》,希望能再体圣道,再悟圣心。

(一) 孔子之心

孔子何心呢?读完《论语》,细细体悟,我们能发现,孔子之心,乃平天下之心也。专言之,则圣心、诚心也。圣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周易·文言传》)可见,孔子之心乃是“圣心”也。诚者,“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可见,孔子之心乃“诚心”也。孔子之圣心、诚心,具体表现在其“学、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圣心的具体体现。同时,孔子之圣心、诚心还具体表现在其不同弟子的不同方面:“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我们不仅要知道孔子之圣心、诚心乃是全体大用,是浑然一体的。更要从其具体的方面和其具体的表现入手,知其专分一如,才能识得孔子之真心也。

夫子“十五而有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恒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说心也”;“好学说心,异端不攻,君子不器,学以致其道,以文会友,进艺辅仁也”;“则德不孤,朋友来,乐乎有邻也”。(《中庸》)孔子不仅志于学,而且好学,把学习当成快乐,认为求知的快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吸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庸也》)圣人之心,始于志学、好学、乐学之心也。

其学成,明其明德,学业达到一定的水平,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修养达道一定的境界。在明德之指引下,则其身修,做到了温、良、恭、俭、让;其身修以后,出入孝悌,则其家齐;其家齐,则学而优则仕,达、果、艺施于政。为政者,知“君子三畏”,忠信事上且尽礼,敬其事而后其食。为人臣者,知“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善善恶恶,居敬行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善举贤才,做到政治清明,民信十足,则其国治;内其国治,外则文事武备,远人则修文德以来之。天下之民归心焉,则天下平。天下平,则博施于民而厚济于众也。(《论语·庸也》)圣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总言之,圣人并非天生圣焉,乃志学以至矣,学而明明德,明其明德,则其身修,其身修,则其家齐,其家齐,则其国治,其国治,则天下平也,天下平,则能实现圣人“博施于民而厚济于众”的崇高理想,实现其“与天地参”的精神境界。

孔子之心,平天下之心,圣人之心也。平天下,始于志学,平天下心便始于学心也。因此,学可至圣人,圣人志学至也。

(二)圣人之心可学而至之

孔子平天下之心,始于志学。可见,圣人之心,并非异禀,学而至之也。

中国自古以来,对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的问题一直都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一书中指出,对于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的问题历来有四种观点:一种是圣人不可学不可至,此乃中国之传统;一种是圣人可学可至,此乃印度传统;一种是圣人可学不可至,此说无理不能成立;一种是圣人不可学但可至,此乃谢灵运在《辨宗论》中提出的观点。(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其实,这四种观点的不同,只是在于对“学”的涵义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罢了。看来对“学”的涵义,需要详加研讨。

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有所欲为,想要获得某种满足,那圣人就是不可学的,因为圣人德合自然,与天为一,圣心乃是本有,自是不能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此其一。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模仿某种外在于我的东西,那圣人也是不可学的,因为圣人神明自茂,反身而诚,岂能通过模仿而学得?此其二。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一种渐近、累积而最终有成,那圣人也是不可学的,因为圣人之本“理归一极”,是不可分的,要想成圣,只需顿悟获得,不能一次学得一点,慢慢积累而成;圣心既为整体不可分割,只能要么顿得要么不得,自亦无所谓通过学习而渐得之理,此其三。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因为自身先天的不足,所以需要从后天的学习来加以弥补,那圣人也是不可学的,因为“物皆得一以成”,(王弼《周易正义》)众生本皆自足其性,人皆可以为圣人,圣心可自成,勿需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成,此其四。由以上四点我们可以观知,如果把“学”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获得过程,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不管是有所欲为、是模仿、是渐进的过程还是后天的弥补,都不过是想通过外在的获得方式来实现成圣的理想,而这都是与成圣的本质背道而驰的。朱子曰:“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以为地,万物得之以为性”。 (《朱文公文集·读大纪》)圣人之性,合于自然,与天为一,岂能外铄而得?

同时,我们看看夫子传其圣人心与否?已传则知圣心可传,没有则知圣心不可传。如果圣心不可传,则知圣心是不可能通过外铄的学习方式获得的。自夫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八派之先儒身以任道,或进学致知,博文约礼,修身成德,或传道授业解惑,或述学统,劈杨墨、卫纲常,或学而优则仕,仁政爱民,欲以治国平天下。然各派也开启道统之纷争,坚固门户之见,各派之陋儒皆以孔子之正统自居。可关键是各派传人得到了夫子之圣心乎?

首先,圣人之心天下公心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只可与治之,不可私有之。夫子也无法将天下之公心居为私有,私与门人弟子。其次,夫子之公心即便私与门人弟子亦不可得焉,圣心不私传。“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公冶长第五》)凤鸟不致,河不出图;就算是颜渊好学,循循善诱,却又不幸短命,夫子已矣,可见,即使圣心可授亦无人可传也。再次,孔子诲人,不但无隐乎门人,而且子无异问。斯亦知圣心之不传也。即便是好学的颜渊,犹叹圣心之仰高钻坚,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可知,孔子无意于传心亦不曾传心,因此圣人之心非可传也,非可教也,非可外铄也,乃在于人之内心体悟也。我辈于今日能有幸再读《论语》,期许能体些许圣人之微言大义,能悟些许圣人之圣心,足矣。

所以,我们此处所谓之“学”,非是模仿圣人之言,圣人之行,或是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乃是指学习圣人之心,学习圣人“志于学”之志向,学习圣人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学习圣人“博施于民而厚济于众”的博大胸怀,学习圣人的思想和信念,学习圣人的立志成才的方法。从内在方面,反身而诚,发现自身本有之圣心之端,塑造人之本性,向着圣人的方向发展。

(三)圣人之心即我心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平天下之公心也。陆象山曾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陆九渊集》)圣人之所以同于圣人者,无他,平天下之心同也。有此心即圣人心,无此心,即凡人心。

孔子心圣人心也,圣人之心可自成而不可他传。从以往圣人可考之,尧舜禹之所以相继为圣,历数在己躬。夫子之所以为圣者,在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夫子明确显示了他成圣的为学次第。子还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述而第七》)夫子亦确然向人展示了其成圣在己为而不在他传的思想。“诚者自成,而道自道也。”(《中庸》)可知,圣心自成,非外铄也。

成圣本非易事,现又圣心不可传,那我们怎么办?圣人者,人也;我们也是人也,圣人与我们是同类,想要成为圣人,并不难,“我欲仁,斯人至矣”;“为仁由己,由人乎?”(《论语·述而第七》)学可致圣人,圣人自志学始。故《论语》自《学而》始至《尧曰》终。《论语》成书之意正在于此。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圣人之天下,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我耳聪目明,为什么不可以学习呢?圣人之心不需圣人传之,也不必等待圣人传焉,更何况夫子也从不居圣居仁,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之心,只一平凡之心也。明白了此中道理,则知圣人心即我心,我心即是圣人心。人皆可以为尧舜矣!

综上所述,孔子之心,乃平天下之公心也;圣人之心,既可学又不可学,既可至又不可至;圣心可自成,不待亦不需他传;孔子心亦即我心,我心即孔子心。至此,方知圣心之广大悉备,无所不包也。

李丰琼

更多相关推荐: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方向标在人生航行的旅途中指引我向着梦想的方向...

论语感悟

孔子说你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这话什么意思呢视其所以从一开始你要看到他为什么这么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于他在做什么而在于他的动机是什么中间观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经过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

读《论语》,感悟人生

读论语感悟人生民勤县大坝中学薛琴无论做什么态度至关重要孔老夫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并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学而不厌即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好...

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

观论语有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

论语读后感 1500字

论语后感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

《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

读论语之感悟

读论语之感悟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

论语学习感悟

论语学习感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的论语选修课结课了在这学期选择选修课时论语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科学生我们在学习中可能接触到的都是理科性的科目但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尤其喜欢带...

品读论语,感悟人生

论语感悟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上的泰山之作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作品或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所无法比拟的往往经典的作品犹如和熙的春风能拂醒人的信念犹如清幽的山...

论语感悟

论语读后感初一七班赵筱然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且深远的影响其中有许多道理到现在都可以用来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并且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正因如此论语这部书才能经久不衰通俗易懂雅...

论语感想

论语感想时光流逝光阴如梭一学期的论语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而留下来的是经得起长时间的品味的经典无论是大学之道的在明明德还是论语的如沐春风还是反皮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还有很多很多感谢论语课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学会如何...

论语感悟(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