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时间:2024.4.5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

《荷塘月色》。同学们,上课,请坐。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之前先来听一首优美的歌曲,好歌曲听完了,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么?对,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来自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自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 展示目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节课需要完成三个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 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 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检测预习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完成本课的预习:掌握字词、了解作者、边读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嗯,通过大家读课文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预习的不错。老师感到非常高兴。请看大屏幕,我给大家强调本文几个重点词语:蓊wěng蓊郁郁、袅娜、倩影、煤屑路。希望同学们熟记这几个词语的读音、字形。

四、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完成目标二)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觉得那几段写的最美呢?对,4-6自然段 2.我们一起齐读这几段,然后小组讨论,月下的荷塘景色美在哪里?

【画荷花】看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哪个小组自告奋勇说一下,请这个小组代表,请坐,说得非常好。月下的荷塘美景分别体现在荷塘美和月色美以及四周的风光美。(1)我们先来看作者在写荷塘美时都写了哪些景物?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荷塘美】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说一说,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嗯,说的不错。用比喻来写荷叶,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羞涩的打着朵”,这是用拟人来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用博喻来写荷花。在描写荷香时有这样一句

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这种写作方法就是通感。那总结一下,什么是同感?对,通感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上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谁来补充一下,你来,说的非常好,荷叶、荷花、荷香是静态的,荷波和流水是动态的,这样动静结合表现月下的荷塘更加的幽雅。(2)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美的呢?

【月色美】。这位同学说得很到位,作者运用泻、浮、洗、画这几个动词将无形的月光幻化为有形的美景。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3)荷塘四周的风光又是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读美美的读一读。【四周美】

五、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四。

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作者为什么去荷塘?作者的感情变化又是怎样的?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准确,文章一开始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

【板书:不宁静】”于是从家里走出来,【画房子】,寻【求】宁静,在途中作者对小路和树木的描写表现出淡淡的哀愁,到了荷塘欣赏荷塘月色美景中有了淡淡的喜悦,于是【得】到了这份宁静,人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产生惦念江南的思想,作者想超脱而不得,于是走【出】宁静回到家中。

六、探讨主旨,拓展延伸

刚才说到作者产生了惦念江南的思绪。作者为什么惦念江南呢?我听到有同学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家乡”。我们通过课本的注释可以了解到作者是江南人,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思乡】情。那,课本最后的落款同学们注意了没有?19xx年,19xx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请看大屏幕,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中国的白色恐怖时期,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有一种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对时局的担忧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

七、 课堂小结

家再看大屏幕,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看看掌握了没有,哪些地方觉得还有欠缺,课下小组间再交流一下。这节课,我们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

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相信荷塘月色的美景已经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把课文读一遍。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的4、5、6自然段。

2、 参考《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或一

处美景。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荷塘月色5


8:36 2015-12-15 董金霞

荷塘月色

[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

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设计]

课前:① 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① 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 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第一课时)

② 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第二课时) 课后:① 整理课堂笔记

② 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 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内容:

1.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

2. (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

6、脉脉的流水……)

3.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xx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4. 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二)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三)教学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五)板书课题 :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1

8:36 2015-12-15 董金霞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xx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六)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 ,写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七)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八)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

(九)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十)小结本课内容

(十一)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景物描写

(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 2

8:36 2015-12-15 董金霞

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

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

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

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

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

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

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3

8:36 2015-12-15 董金霞

(四)重点句子赏析:

1、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

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二.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1、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缘景入情赏美点

——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散文

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我以为“缘景入情阅读法”比较适合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 4

8:36 2015-12-15 董金霞

“缘景入情法”就是透过散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具体如何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 “文眼”,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散文内容,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神”的“文眼”。“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好的散文总是“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例如《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文章在开头这样写到:“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丰富的生命历程。”“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这两句话既是全文的结构线索,暗示下文的内容就是描写维也纳三个月份不同的景致。也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春天画面的描写来赞美青春的魅力。抓住了这个文眼,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抓住“文眼”,对于把握散文主旨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的氛围与境界。

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欣赏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秋晚的江上》是一首类似于散文的现代诗,只有短短几行,但是却意境开阔,富有诗情画意。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那些诗中的“归鸟”“斜阳”“秋江”“芦苇”的景致展现在脑海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感触诗中的世界,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才能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体会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

三、细细赏读,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 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表现。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树叶上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描写读来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就要注意咀嚼品味其自然的韵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语言隽永,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如梭罗的《秋天的日落》,以自己细致的观察和智慧的感悟,将秋天的景物大笔铺排,使所有的人和景都沐浴在落日柔和的余晖下,而作者也随时与字里行间传达自己的心灵体验 “我们踯躅于圣地的历程当中也是这样。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地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洒满了更大彻悟的奇妙光照,其温煦、恬淡与金光熠耀,恰似一个秋日的岸边那样。”作者的言下之意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处于迷茫的追寻中,我们赶往理想的道路也许有些飘忽,我们的人生境界还不够高尚,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豁然开朗,从浮躁走向宁静,从芜杂走向简单,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肤浅走向深邃。

类似的这些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

3、 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好的散文,诗情画意,语言富有音乐美。如郑振铎的《蝉与纺织娘》中对虫命的描摹就生动形象: 5

8:36 2015-12-15 董金霞

“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已经在蝉鸣的乐声中陶醉了。

在这方面,写景抒情类的诗歌更具音乐美。例如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诗歌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四.融情于景,领悟情感.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例如:《夏夜》中,作者尽情地描绘记忆中故乡夏夜的宁静与祥和,言语间怀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曾经的美好景致的眷恋;同时与城市忙碌的人群,灰冷的大楼,喧闹的街市,炎热的晚上相对比,表达对城市生活的倦怠。作为读者,我们也许也有这样的体会,那就能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乡村原野的蛙鸣中,一起无奈在城市聒噪的环境中,自然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缘情入景,你就能够初步赏析写景抒情类的作品了。

6

更多相关推荐:
朱自清 荷塘月色读后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读后感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因收入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文章讲述了作者19xx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夜晚沿着荷塘散步看到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它委婉地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可现...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篇一荷塘月色朱自清gt读后感朱自清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

朱自清《荷塘月色》_原文&赏析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入新课同学们之前学过那些有关荷花描写的句子请说说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是的古人对于荷花可谓...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旳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

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技能目标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2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情感目标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

毛桂全《荷塘月色》读后感

窦官小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荷塘月色读后感教师毛桂全读荷塘月色有感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翻阅了不下数十次在我从教的过程中也多次讲解这篇课文现在回首细品让我感触良多我的家乡在东北每年回家的时候都会路过北京清华...

《荷塘月色》读后感

我走近写字台放着CD听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声的柔美乐曲的哀愁使我禁不信翻开了荷塘月色走入了书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

层次美给人的启思——《荷塘月色》读后感

层次美给人的启思荷塘月色读后感荷塘月色是一篇很优雅的散文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读过荷塘月色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映入脑海那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微...

荷塘月色读后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内容附图。

荷塘月色读后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前几周我读过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

《荷塘月色》读后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这个寒假我读了许许多多有名的散文但是让我记忆颇深的还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曾写过许多有名的文章比如我非常喜欢的匆匆春背影等而从这文章中的晚上荷塘边皎洁的月色...

荷塘月色读后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是我国近现代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朱自清原名自华字配弦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为世代居住在扬州所以又自称扬州人因为朱自清先生青年时正处于中国内战年代...

朱自清荷塘月色感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