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媒介伦理失范

时间:2024.5.9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媒介伦理失范

[摘要]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普通人在演播室现场参与,讲述个人情感历程、心理困惑、婚姻问题、家庭矛盾等,主持人、心理专家以及法律学者直接介入,以化解、缓和 讲述嘉宾所面临生活问题、情感危机为目的的节目样式。此类节目的存在和发展顺应了社会转型期的受众需求,但是媒体在节目制作环节存在诸多有悖媒介伦理之 处,这阻碍了情感类节目的良性发展,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

[关键词] 媒介伦理 选题 越位 话语权

引言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和经济大转型对普通人既有价值体系冲击极大,由此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困惑。媒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办了许多由 专家或主持人提供心理、情感咨询服务的“情感热线”、“专家解惑”等形式的栏目。随着电视以其声像并茂、接受便捷、交流的真实感和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民众 中有着较大、较稳定的收视群体。另外社会转型所产生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使情感矛盾和利益纷争层出不穷。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成为此背景下媒体市场竞争的 产物,全国半数以上的卫星频道设有情感类节目。其中江苏卫视的《人间》、贵州卫视的《人生》、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等曾经一 度成为有着较高收视率和品牌影响力的栏目。与其他谈话节目不同的是,情感类谈话节目主要有以下特点:谈话主题平民化、私密化,讲述嘉宾通常是普通人,讲述 主题往往是嘉宾遭遇的情感危机、心理困惑、家庭和婚姻矛盾等;讲述嘉宾期望借助电视这个媒介平台解决个人面临的现实危机、生活困惑:节目现场通常有主持 人、讲述嘉宾、专家(心理、法律)、

事件相关人等多方介入,主持人及专家直接参与现场调解,并出谋划策推动事件进展,帮助嘉宾缓和危机或化解矛盾。

这类节目有时也被称为情感援助节目,其以平民化视角,生活化的原景呈现,在化解嘉宾困境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虚拟倾诉欲望和窥探心理,为梳理、剖析泛商业 化社会背景下一些情感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随着情感类节目也出现了一些偏离媒介伦理轨道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

一、伦理失范突出表现

(一)选题低俗浅薄,猎奇畸变内容过多

情感类节目中婚外情、三角恋、出轨等畸形感情故事占据选题主角;经济纠纷、背信弃义、不忠不孝、家庭暴力等有悖道德底线和家庭伦理的主题成为博取收视率 的常用手段;母子情断义绝、兄弟形同陌路、婆媳恶语相加似乎在节目中变成生活常态。离奇、畸形的故事虽暂时满足了部分观众窥私猎奇的心理,但是过多呈现这 些近乎病态的社会景观,留给观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失落和对人际世事的无所适从,过度渲染放大这些人性中阴暗面,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严重缺失,也使情感 类节目存在的社会价值大打折扣。选题低俗浅薄,猎奇畸变内容过多违背了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会加剧人人自危的信任危机,难以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观 念。

(二)主持人、专家越位现象突出

情感类节目中讲述(求助)嘉宾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文化程度不高,在处理利益纠葛或纷繁矛盾时 会有道德茫然、人格迷失的言行,主持人或专家往往对其横加指责或无情批判。主要表现为粗暴打断当事人的表达,完全无视对方的话语权和基本尊严,甚至看到某 些访谈对象偏离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时,主持人会口不择言,用斥责的口吻把对方批得一无是处;或者未对事件全面了解的时候根

据一些片段,断章取义,仓促定论, 充当他人复杂情感生活裁判,以道德卫士自居,介入他人私生活过多、过深。有一些主持人出于收视效果的考虑,故意激化现场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 误导受众,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三)节目播出过频过滥,“情感造假”使媒体公信力受损

一些情感类节目,不经遴选,出现了 节目内容雷同,甚至“情感造假”事件,节目质量大打折扣,使观众对节目的真实性和媒介责任产生质疑。一些节目中伪造虚构情感事件玷污了受众情感期待以及受 众收看参与节目时的本真情感投入。20xx年8月17日石家庄电视台《情感密码》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讲述一个游手好闲的不孝儿子许峰 为了拆迁补偿款在节目中几度起身谩骂父亲,态度无理嚣张。节目播出后引起无数观众的愤怒,网友进行了大量的人肉搜索。网友和记者经过多方求证却发现,节目 中的当事人是制作方花钱雇来的临时演员,事件是按剧本演绎的。

针对情感类节目中出现的背离媒体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现象,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趋向的危害性,重塑情感类节目的精神内核,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找寻情感类节目的突破之路。

二、情感类节目的突破与创新

(一)创新内容,提炼视角

情感类节目讲述的通常是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心理困惑或者是情感挫折、家庭矛盾,内容比较宽泛,媒介在内容上要尽量选择故事性强,又有情感内涵和一定社会 外延度的题材,让人们在聆听中感悟生命之美,在冲突中捕捉人性光辉,摆脱简单机械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人性阴暗和道德缺失事件,选择能够折射社会发展中亟待 解决的社会共性问题或者有探讨空间的问题。在展示问题时多

一些深入思考,理性反思,更全面更客观地诠释事件发生的社会内涵和传播价值,更深层次揭示事件形 成的社会心理诱因和环境因素,警示更多类似经历和心态的人,达到更多的人性共鸣,丰富观众的情感体验。

(二)主持人、专家增强本位意识和人文关怀

情感类节目的讲述嘉宾或当事人是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情感诉求等,满怀信任和希望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主持人和专家应用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尊重的态度, 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疏导他们的精神纠结,对于当事人的种种是非举动和欲望倾向,应给予充分的话语权和人文关怀,本着协调援助的原则,进行协助引导,不可 粗暴地说教、指责,遇到纷杂纠错的情感元素出现时应质朴地还原故事,给观众充分的判断空间。学者、专家通过启发引导增强节目自身的人文内涵,引导人们深 思,启动大家积极地审美视角,做人文关怀和社会慈善公益行动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专家学者对某类情感问题或矛盾做分析和指导时,让电视机前的人们能够审视一 下生活中的自己,解决更多的疑惑。另外针对一些弱者,在为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心理治疗的同时,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团对他们进行持续关注和制度性援 助,使节目真正成为各类专业协助组织和人士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三)多元参与,提高互动品质,增强亲和力

目前,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主持人+情感当事人模式,或主持人+情感当事人+情感相关 人+心理专家(疏导)+法律人士(咨询)组合模式。主持人和专家在节目中较为固定,其思维模式和看问题的视角在节目中变化不大,节目较难出新,受众容易产 生厌烦心理。在多元化发展背景下,节目可以根据讲述主题需要,选择有代表性,观念视角新颖的热心观众现场参与,提供互补和可借鉴的思考方式。选取不同的有 独特视角的活跃受众参与,可以增加节目看点,展示多元视角和建议,增加节目互动性、亲和力和真实感。《幸福魔方》在

多元解读视角处理中有较好的尝试,增加 了网络观点适时更新介入,还有学者、远程受众的现场互动,让节目情感氛围真实,充沛。

(四)加强监管,强化自律

对一些严重偏离新 闻伦理轨道,低俗浅薄、粗制滥造、虚假猎奇严重的栏目要加强监管,甚至坚决取缔。国家广电总局曾多次做出过“整改令”,批评叫停了一些栏目,是对低俗类节 目的一次严打。情感类节目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虽有所起伏波折,但一直能吸引较多的目光,正如曾和多档情感节目有过合作嘉宾主持张怡筠博士所言,情感类 栏目目前只是遭遇了上升发展中的瓶颈,我相信这类节目不会完全被叫停,这次广电总局的整改,更加催生心理访谈类节目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整改,让情感 访谈类节目更加成熟、完善,倡导和谐,真正对观众、对社会产生指导意义。

结语

总之,中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还没有步入成熟期,发 展空间很大。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等,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问题,人情冷漠、归属感缺乏、社会浮躁、心理失衡等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 不容回避的问题。情感类节目应积极应对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在节目中以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为指引和立足点,在内容上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公众进行 心理调解、抚慰,实现公众交流、宣泄、排解的愿望,通过弘扬人间真情,沟通心灵,倡导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 中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第二篇: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起的心理学解读


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起的心理学解读

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起的心理学解读

贵州大学

201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

兴起的心理学解读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研究生:

中国﹒贵州﹒贵阳

20xx年4月

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起的心理学解读

目录

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3

第一章前言…………………………….....................................................................4

一、选题来源…………………………………………………………………………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4

三、研究现状…………………………………………………………………………6

四、研究方法…………………………………………………………………………7

第二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概述………………………………………………….7

一、基本概念…………………………………………………………………………7

(一)电视谈话节目………………………………………………………………….7

(二)情感…………………………………………………………………………….9

(三)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11

二、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搜索和整理……………………………………12

三、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共性的概括………………………………………16

四、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的比较…………………………………19

(一)与其他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比较………………………………………………19

(二)与情感类电视专题节目的比较………………………………………………21

第三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讲述者心理分析…………………………………23

一、情感讲述者的双重身份………………………………………………………..23

二、进入媒体讲述的心理…………………………………………………………..25

(一)从情感窥视到情感分享………………………………………………………25

(二)情感分享心理形成的原因……………………………………………………26

三、进入媒体讲述的目的…………………………………………………………..31

(一)寻求媒体帮助…………………………………………………………………31

(二)化解情感矛盾…………………………………………………………………33

(三)求助心理专家…………………………………………………………………34

四、在讲述中实现自我认同………………………………………………………..36

第四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37

一、受众接受的心理前提…………………………………………………………..38

二、受众接受的心理动因…………………………………………………………..40

(一)注意力资源稀缺………………………………………………………………40

(二)受众的情感需求………………………………………………………………41

(三)感性消费在增加………………………………………………………………42

三、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42

(一)情感诉求引起受众心理注意…………………………………………………43

(二)知觉定势加深受众情感记忆…………………………………………………46

(三)移情作用激发受众情感共鸣…………………………………………………49结语…………………………………………………………………………………..51致谢…………………………………………………………………………………..54主要参考文献………………………………………………………………………..55附录…………………………………………………………………………………..58原创性声明…………………………………………………………………………..59

1

中文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本文认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个人情感经历、人际关系、心态等作为话题的电视谈话节目,情感当事人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来说都是通过情感当事人在演播室的现场讲述来表现其情感世界、心路历程,这种节目既是一种人际倾诉,也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娱情性。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把人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健康作为关注的重点,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本文试图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讲述者和受众这两个群体讲起,深入剖析他们在做节目和看节目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感受。情感讲述者既是受众代表又是传播主体,这样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情感讲述不仅具有实现自我认同的个体意义,而且具有情感分享的社会意义。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时候不是被动的,而是以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主动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从而合理地理解和吸收情感信息。总的来说,这两个群体都是通过情感分享的方式来实现其情感需求的满足。

本文最后认为,虽然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在收视率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节目用演员代替情感讲述者、刻意制造激烈冲突、过度煽情等,这些都需要媒体从业者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真正把当今社会人的情感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关键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讲述者;受众;心理

2

ABSTRACT

Inrecentyears,thefactthattheemotionalTVtalkshowrisesonChina'stelevisionscreenhasbecomeobvious.ThisarticlebelievesthattheemotionalTVtalkshowisakindofTVtalkshowwhichtakesthepersonalemotionalexperienc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psychologyandsoonasitstopics.Therelatedpersonmaybeastar,mayalsobeanordinaryperson.Ingeneral,thisprogramdisplaystherelatedperson’semotionworldorthementaljourneythroughitstalkinginthestudioscene.Thiskindofprogramisnotonlyaninterpersonaltalk,butalsowithcertainentertainmentaffectionundoubtedly.

TheemotionalTVtalkshowtakesperson'semotionworldandthepsychologicalhealthasafocusofattention,whichisundoubtedlyofgreatsignificance.ItprovidesChineseinatransitionsocietywithaplatformforcatharsis.ThisarticleattemptstostartfromthetwogroupsoftherelatersandaudiencesofemotionalTVtalkshow.Iwanttoanalyzetheirpsychologicalfeelingduringwatchingtheprogram.Therelaterisnotonlyarepresentativeoftheaudiencesbutalsothemaindissemination.Suchdualstatushasdecidedthattheiremotionalexpressionnotonlyhastheindividualsignificanceofrealizingtheself-approval,butalsohasthesocialmeaningofemotionshare.TheaudiencesofemotionalTVtalkshowarenotpassiveinacceptingthedisseminationcontent,butinitiativelyparticipateinthedisseminationactivitieswithitsowncognitionandaffection,thenunderstandandabsorbemotionalinformationreasonably.

Thisarticlebelievesfinally,althoughtheemotionalTVtalkshow’semergehasthepositivesense,thequestionscannotbeignoredwhichtheprogramshaveexposed,forinstanceinthedrivenofratingsandeconomicinterests,someprogramsreplacetherelaterwiththeactor,tomaketheintenseconflictdesirablyandexcessivelysensationalexpressionandsoon.Alloftheseneedthemediapractitionerstohavethestrongersocialresponsibilities,humanist,placesocialperson'semotiondemandintheimportantposition.

KEYWORDS:TheemotionalTVtalkshow;

Audience;Psychology

3Relater;

第一章前言

一、选题来源

近几年来,在我国内地的电视屏幕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成为了一种新的深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在民生新闻和娱乐选秀成为电视宠儿之后,以关注、记录、再现、演绎和探讨百姓“情感”为主题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凭借着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触动,把贴近性作为突破口,成为拉动频道收视率的新宠。20xx年3月5日,江苏卫视《人间》栏目精彩亮相,20xx年4月9日,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全新改版,引导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一股新热潮,在全国电视节目竞争的大市场中,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也成为了新热点。两年后,20xx年6月1日,贵州卫视全力打造的《人生》栏目出台,20xx年1月4日,《幸福魔方》成功登录上海东方卫视,各个有影响力的省台卫视纷纷推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行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在第二届“东方情感文化论坛”上出台了首部《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这个报告中的数据表明,20xx年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广告投放额接近40亿元,比当年电视选秀节目的30多亿元广告收入还要多10亿元。20xx年上半年,全国节目市场中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收视率也增长明显,晚间9点半后一般被称为“后黄金时段”,然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往往可以在这一时段成为收视率的冠军。可以说,目前在晚间档惟一能够与电视剧相抗衡的栏目就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了。这在打破多年来以电视剧作为主导的卫视晚间黄金时段的传统竞争格局方面,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视实践领域中的这一新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另外,在攻读硕士学位之前,从20xx年5月开始,笔者个人也在浙江省衢州电视台一档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百姓关注》中担任策划和编导,对这一类节目形态相当熟悉和了解,因此,在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就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4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变得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情感问题,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也常常使人的心理处于失衡的状态。有心理专家认为,人类已经进入情绪负重年代,当下的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离婚率高、刑事案件增多等也与个人的情感问题有着一定关系。因此,21世纪的新趋势就是人们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关注人的情感状况非常重要,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也适应了这样一种趋势。

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可谓遍地开花,全国各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有几十档,很多省级台都有自己的节目,如贵州台的《人生》、上海台的《幸福魔方》、江苏台的《人间》、重庆台的《情感龙门阵》等等。同时,笔者原先工作的单位衢州电视台也在20xx年初开办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百姓关注》,笔者在该栏目任策划和编导,拍摄制作过多期节目。之前的工作经验和电视实践领域的这些新变化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情感类谈话节目与其他节目类型有什么区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火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情感讲述者愿意走进演播室,面对摄像机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喜欢收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情感讲述者和受众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笔者决定从心理学角度去展开分析,试图揭开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给讲述者和受众带来的影响。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起与情感讲述者和受众这两个群体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解读本文打算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情感讲述者可以通过媒体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心理压力,获得相对比较客观中立的建议,还可以通过媒体的力量获得各种帮助;其次,受众在收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情感共享、共鸣,还能从中得到情感反省和启示。可以说,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为人们缓解情感压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对这一节目形态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对以后的同类节目提供参考和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应该真正关心大众、服务大众、为大众心理健康作贡献。因此,媒体在选择话题时要着眼于是否具有心理意义,不要刻意地关注一些耸人听闻的选题,不要一味

5

地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更不要去塑造出一个看似畸形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研究也可以弥补我国目前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些缺失,以期在理论上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研究现状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作为谈话节目的一个子类别,要对其进行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对谈话节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发现,国内研究谈话节目的学术文章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和网站中,研究对象多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等;研究内容也比较集中,主要是对节目形式的分析,比如话题、观众、主持人、现场氛围的营造等等。

这些理论文章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在谈话节目综合研究方面,一般集中在对定义的厘清,在分类上的讨论,以及对谈话节目美学特点的探究;在谈话节目主持人研究方面,主要是对谈话“场”的研究,一方面是现场谈话的氛围,主持人的现场调度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集中在舆论场的形成和营造上;在谈话节目语言学研究方面,运用话语分析、语言分析、语用原则对谈话节目的语言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在谈话节目中外比较研究方面,一般从中外谈话节目差异的表象入手,比如话题的选择、主持人的表达、观众的参与度等,最终归结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哲学体系的不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等方面;在谈话节目社会文化研究方面,主要是将谈话节目与公共领域和文化焦虑等联系起来,探讨谈话节目的社会调试功能。

但作者也发现,虽然有大量的文章关注谈话节目,但直接针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文章并不多。目前有一些总结性文章对省台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做分析,其中,对某一个特定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案研究最多,如霍惠兰《<人间>的叙事策略分析》、孙羽《<真情旋律>的“真情”再现与品牌强化策略》、马绍惠《<天下父母>的定位策略解读》、张海东《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以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为例》等。但是,这些分析多是工作层面的总结或者是从节目形式或内容的某一点着手研究,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同时,对情

6

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起在满足当下情感需求上的意义没有涉及,更没有从心理学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的。特别是对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讲述者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进入媒体讲述的心理、目的是什么?演播室讲述的过程本身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另外对于受众来说,在观看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过程中心理状态是怎样?本文希望在这些方面有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

四、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首先必须建立在对己有相关成果的理解、阐释基础上,借助前人的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重点解读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讲述者和受众的心理。

(二)比较研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与其他类型电视谈话节目的比较,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与情感类电视专题片的比较。私人情感的话题和演播室现场讲述的方式对于分析情感讲述者和受众的心理状态很有帮助。

(三)个案研究。以《真情》、《人间》、《百姓关注》等有代表性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为主要个案研究对象,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对个案的解读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例如,在分析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时,以《百姓关注》的一期节目《丈夫为何要出走》为例,因为这期节目是开播不久的节目,当时节目组对受众的反应作了相应的调查,并积累了一些原始材料。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一)电视谈话节目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概述

为了准确地定义“电视谈话节目”,首先,我们要对这个概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逻辑学的观点来看,在“电视谈话节目”这一概念中,它的被定义项包括

7

“电视”、“谈话”、“节目”三个部分,因此,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必然要对这三个要素进行解释与限定。

第一个层面是“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谈话,那么,究竟什么是谈话呢?用传播学的观点来看,“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口语传播活动,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人际传播。”1而传播学家施拉姆则认为,人际传播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的信息共享行为。”2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谈话”是把现实生活中“谈话”用电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化。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基本要素是语言。电视谈话节目是把谈话的内容和过程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其中,谈话的内容要有吸引力、有趣味性、有亮点。谈话的过程要具有视听结合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2、交流要是真实的。套用一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也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不真实的谈话是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的,友好融洽的人际交流氛围来源于谈话者地位的平等,平等状态下的交流是产生真实谈话的必要条件。

3、动态撞击的张力。电视谈话节目应该是即兴的交流,即兴交流中产生的动态撞击能够激发出人最为本质的内涵,从而强化人际交流互动中的张力。如果谈话双方都是事先背好的“台词”显然是缺乏这种张力的。

电视谈话节目的最完美的形式当然是直播形式,参与者口才好,能出口成章也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我个人认为电视谈话节目的本意是“谈话在电视上展现”,也就是谈话这一日常的言语交流活动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向广大受众传送播放,我们暂时先撇开节目的良莠不齐的问题,只要是符合这一点,我觉得都应该算是电视谈话节目。

第二个层面是“电视”。这个要素首先决定了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和表现手段的物理属性,其次它还决定了这一节目所特有的信息传受方式。通过电视来传播———————

1董天策:《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182页

2同1,第186页

8

使这一节目具备了传真性、共时性和观众强烈的参与感。虽然电视谈话节目的内容是人际之间的自然对话和沟通,但是由于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因此电视谈话节目实现的是大众传播活动的社会功能。广播电视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传播新闻、舆论监督、传授知识、提供服务和愉悦身心。电视谈话节目也像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一样,承担着大众传播的许多社会功能,能够对社会生活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一些有关国内矿难频发的讨论话题既可以起到加强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在交谈和讨论中让广大受众认清事件的本质,明辨是非,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而一些有关健康减肥的讨论话题则可以起到提供咨询和服务、传播知识、陶冶观众情操的作用。

第三个层面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节目样式,而不是指某一期具体的节目。作为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电视谈话节目可以和任何适合谈话的内容结合构成节目。然而,在具体的电视实践操作中,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谈话节目来表现,有些内容画面的表现力更好。另一方面,电视谈话节目由于承载了不同的内容,使它和其它电视节目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可以把它从形式上归类为谈话节目,也可以从内容上把它归为其它类节目。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头脑风暴》既可以说是财经节目,也可以说是谈话节目。即使某一个固定的节目如《实话实说》,我们也可以根据每期的话题内容的不同,而把它们划归为时政类、社教类、文艺类或体育类节目。

基于对以上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本文认为,一般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电视节目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可以没有现场观众)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以人际间谈话交流的方式展开平等的人际交流,把这个交流的过程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电视媒体来展示的节目样式。

(二)情感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确,情感虽然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是,我们往往很难用准确的概念来界定它。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在《伦理学》一书中指出,“情感,是指嗜欲,忿怒,恐惧,自信,嫉妒,喜悦,友情,憎恨,渴望,好胜心,怜悯心,和一般伴随痛苦或快乐的各

9

种感情。”1虽然这是比较早的关于“情感”的论述,但是基本上限于描述层面,不能完全称之为定义。

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体验。例如,“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倾向、好恶态度以及对这种倾向、态度的主观体验。”2“情感是人对一定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人在与客观事物的互动中,总持有一定的态度,这种对事、对人、对己的态度也总是以某种特殊的体验形式表现出来。”3“情感是指一个人在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支配下,对当前面临的事物的切身体验或反应。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4

人们对情感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这样认为,情感只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根本没有看到它对人的心理品质发展以及对实践活动所起的反作用表现出的重要价值,甚至有的人仅仅只看到了情感对理智活动干扰的消极作用。随着人们对情感现象研究的深入,对情感的认识也开始加深,从而逐渐接受了这样一个论断,那就是情感生活也受到进化论法则的支配。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当中,情感不但没有出现退化,反而变得更加丰富,这就足以表明情感不可能是一种副产品,更不可能是一种破坏或干扰性的东西,而是能够起到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积极作用。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全方位的;不仅影响一个人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人际间的交流、沟通和关系的发生。”5通过比较,本人比较认同王朝闻在《美学———————

1郭东斌:《格言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690页

2罗利建:《中国行为科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19xx年版,第35页

3戴昭、郭长桑:《心理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xx年版,第124页

4赵建国:《情感智商与成才》,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第65页

5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287页

10

概论·绪论》中对“情感”的界定,“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跟认识过程不同,情感和情绪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1所以它表现为对待客观对象的一定的主观(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与人的需要、活动、要求以至理想,也就是与人的各种利害有密切的联系。对象与主体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又驱使着主体去采取不同的活动,以符合主体的要求和需要。“与动物的情绪不同,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情感和其他心理能力一样,是在人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对实践起着反作用。”2

“情感”和“感情”这两个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或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心理反应,比如喜欢、厌恶、悲伤、恐惧、愤怒、爱慕等等,感情则是人对外界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前者包含了后者,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中将统称为情感。

(三)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

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电视谈话节目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内容分,可以大体分为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法律类电视谈话节目、经济类电视谈话节目、健康类电视谈话节目、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等。也有不少学者,比如姚毅、胡智锋等,把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总体上分为“人物性的、事件性的、话题性的、情感性的等几类”。3中国传媒大学朱羽君教授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对话——电视传播的人本化》中把电视谈话节目分为信息交流类(是指某一新闻事件或话题的讨论)、人际沟通类(是指人际之间倾诉或交流)、娱情类(是指放松心情并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三种基本类型。事实上,———————

1智邦:《中外名人跟你说人类的感情》,花城出版社19xx年版,第3页

2同1

3姚毅:《展现思想的魅力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把脉》,《长沙晚报》,20xx年8月30日A4版

11

目前,我国有许多电视谈话节目并不能严格地把它归为上述哪一种类型,因为它们常常是各种类型的混合体。

提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是为了与人物类、话题类电视谈话节目更好地区分开来。人物类如《背后的故事》、《鲁豫有约》等,话题类如《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等。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人物类、话题类电视谈话节目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和包含情感元素,但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诉求更明确、更直接,那就是直接把当事人的情感经历作为主线,以情谋篇、以情动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认为,“情感类节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表达人与人在苦难和艰辛中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爱怜的节目,亦或说是通过对那些弱小的、边缘的、命运多舛的人物命运的展示来唤起观众同情、怜惜和感动的节目……是以人物的感情故事为资源,以‘煽情’为手段,以动情为目的,试图用情感架起电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我们建造一座公共的情感家园。”1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以电视为媒介,以“情感”为核心,以当事人演播室讲述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谈话节目形态。也就是说,本文所探讨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个人情感经历、人际关系、心态等作为话题的电视谈话节目,情感当事人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来说都是通过情感当事人在演播室的现场讲述来表现其情感世界、心路历程,这种节目既是一种人际倾诉,也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娱情性。

二、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搜索和整理

根据以上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描述和定义,笔者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作了一番搜索和整理,主要有如下一些节目:

(一)《真情》

19xx年7月17日,湖南经济电视台出现了一档新节目《真情对对碰》,这个节目包括《家有明星》、《真情大复活》、《家庭欢乐秀》三个环节,其中主打情———————

1尹鸿:《公共情感家园——评河北电视台谈话节目〈真情旋律〉》,《中国电视》,20xx年第4期,第23页

12

感访谈内容的《真情大复活》就是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最初形态。20xx年2月12日,《真情对对碰》全面进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真正成为了国内首个“触摸华人情感世界”的电视节目。20xx年1月5日,《真情对对碰》进入湖南卫视黄金时段播出,20xx年,《真情对对碰》正式更名为《真情》。20xx年4月9日,《真情》全新改版。本节目给男女朋友、夫妻、母女等创造出一个相对平等的沟通环境,从彼此内心深处来袒露真情,其中有对过往情感的追悔,也有对现在情感的选择,还有对未来情感的憧憬,当然,在现场也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葛。《真情》作为湖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多年来已经帮助许多离散或产生了矛盾的亲人朋友相互沟通、重新团聚。节目自播出以来,得到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观众的喜爱。

(二)《人生》

《人生》栏目原本是贵州卫视一档纪实故事类栏目,20xx年6月1日,贵州卫视全新改版,将《人生》重新打造为一档大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栏目采用情感节目主持群的形式,目前这个主持群的阵容有曹颖、舒高、李晓峰、辛唐米娜、万峰、涂磊等,这与《真情》栏目非常相似,甚至有人一度认为《人生》是《真情》的翻版。改版后的《人生》播出时间调整为每周一至五21:30,力图把事件与观点的交锋对象由当事人本身上升到由嘉宾代言,制造更多层面的话题,展现出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并起到引导舆论的效果。目前,《人生》栏目已经成为贵州卫视的收视保障,并且连续三个月跃进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率的前四名。

(三)《人间》

在我国众多的省台卫视中,江苏卫视的定位是“情感天下”,主打“情感”牌,在整合原来的情感节目如《情感超市》、《超级调解》、《服务先锋》等基础上,江苏卫视于20xx年3月5日正式推出大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人间》,栏目组将节目定位为“正在发生的事件,共同经历的情感”,节目核心是呈现一个有悬念、有戏剧冲突、正在发生的情感故事。《人间》栏目里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围绕

2008真情这个主题,把普通人生活中的情感故事、情感冲突最原生态地反映出来。

13

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高峰会”上,主办方《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发布了20xx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江苏卫视的《人间》获得情感类节目的“中国标杆品牌”。

(四)《幸福魔方》

20xx年1月4日晚上23:00开始,东方卫视正式播出《幸福魔方》,此后每周一至周五,《幸福魔方》都将与观众一起寻找幸福之门。《幸福魔方》的节目现场有一座透明的玻璃屋、一名知性主持人、一方网友九宫格、一位心理疏导师和一扇幸福回归门。从20xx年3月1日起《幸福魔方》的播出时间更改为每周一到周四21:20播出,时长60分钟。有网友们评论说,《幸福魔方》致力于反映中国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挖掘人间真善美和内心深处的情感。在这里,有失散多年的母女的重逢,有充满或欺骗或成全与付出的伟大爱情,当然还有时光流逝后的可贵友情。简而言之,借助《幸福魔方》你能发现人间处处有真情。

(五)《真情旋律》

这个节目开播于19xx年3月5日,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开播比较早的,如今也已经成为以情感为主题的名牌谈话节目。“让流浪的心灵回家”,这是河北卫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真情旋律》的栏目口号,在这个栏目中,普通人可以讲述真实的故事,倾诉情感的衷肠,展示美好的心灵。从而,人间真情至爱得到弘扬,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节目体现出了一种社会人文关怀。通过对普通人情感世界的展现和对心灵生活的干预,《真情旋律》架起了一座心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此外,节目还努力给心灵一些实际的帮助,让社会的爱心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让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得到爱的温暖。

(六)《天下父母》

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是一个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为宗旨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栏目的宣传口号是:讲述父母动人的故事,讴歌人间伟大的感情。栏目宗旨是:沟通与理解,感动与感悟。栏目创办于20xx年7月,栏目的选题分两大类,一类是传统节目,以宣传和弘扬伟大的父爱母爱、社会大

14

爱、父慈子孝的爱心故事为主;另一类是学会怎样做父母系列,邀请国内一流的教育专家和成功家教的家长,针对孩子成长中各个环节进行辅导。播出制作了大量优秀电视节目,塑造了一大批父慈子孝、无私奉献、道德高尚、感天动地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山东电视台情义立台的扛鼎之作。这档节目为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除了以上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典型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外,全国各地电视台还有不少类似的节目,经过本人不完全统计,还有如下节目:全国部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一览表

播出机构

安徽

电视台栏目名称《家人》简单介绍以家庭为切入口,为大家提供一个公共谈话的空间,让观众从中体味到亲情的甘醇、家庭的温馨、生活的盎然

情趣与多姿多彩。

重庆

电视台《情感龙关注两性话题、倡导心理健康,现场当事人袒露自己的门阵》情感经历,资深心理学家及两性专家在现场的辅导和精

彩点评是该节目的画龙点睛之处。

多家地方《较量》

电视台

多家地方《夫妻剧关注名人婚姻和家庭的大型婚姻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电视台

吉林市

电视台

天津

电视台场》《绝对情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用平民语言讲述平民故事,反感》映平民生活的真、善、美。表现体育明星的成长历程,揭示成功背后的情感世界。《人生在节目聚焦精英人物、焦点人物、特色人物,真实袒露他线》们的内心世界,不为人知的往昔秘密,以及难以把握的

命运起伏。

黑龙江

电视台

江西《沟通》讲述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和情感困惑,为大众提供情感沟通的渠道。《成长不聚焦孩子与多元成长因素(家长、老师及朋友等)之间

15

电视台

凤凰卫视烦恼》情感沟通,消除成长烦恼的电视谈话栏目。《冷暖人讲述社会弱势群体不为人知的经历和他们徘徊在社会

生》边缘的痛苦心灵。

上海

电视台《心灵花着眼于探讨都市人的心理、情感问题,有引人入胜的情园》感故事,有切中要害的权威点评,更有面对人生的智慧

抉择。

湖北

电视台

黄河

电视台《往事》小人物,大命运;人生况味,往事情怀。通过历史和现实的连结唤醒人与人之间可能迷失了的伦理情感。《倾诉》深度挖掘普通民众的内心世界,反映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主人公情感的真实流露,与观众达到心灵碰撞、

产生共鸣,从而体现出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一面,

以此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福建

电视台《翁进谈把情和真、情和德、情和爱、情和理、情和义、情和志、心》情和乐结合起来,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现场解答,让需

要帮助的受众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法。

岳阳

电视台《当面锣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题材,充分挖掘了大众诉求的情对面鼓》感内涵,引发平凡事件中的情感亮点,得到广大观众的

认同和赞许。

衢州

电视台《百姓关以普通老百姓的情感故事为载体,反映的是我们和受众注》对善良、美好和纯真生活的期盼。

三、对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共性的概括

对以上经过我搜索和整理出来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呢?或者说,在整理的时候是采用什么标准把它们从众多的电视谈话节目中分离出来的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个基本标准,第一,在演播室交流;第二,多种叙事手法;第三,设置戏剧冲突。

(一)在演播室交流

16

对于情感讲述者来说,演播室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都非常注重营造一种融洽的谈话氛围,让主持人、情感讲述者、疏导嘉宾、现场观众(有些节目没有)在一起坦诚地倾诉感情,交流看法,这种状态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跟朋友聊天一样,呈现出一种相对比较真实的状态。这里,我把这种交流的氛围称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客厅氛围。很多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演播室布置就很像日常生活中的客厅,《真情》、《人间》、《百姓关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舒服的沙发作为坐具,前面再放一个茶几,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更亲切的交流环境。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操作方法,其实遵循的是一种“情境化”的原理。演播室中的情感讲述者所传达的思想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在与他人交流中通过个性化的心灵所折射出来的个人见解。现在,这种审美式的电视谈话节目在许多电视频道与栏目中己经被普遍使用。而湖北电视台的《往事》和湖南卫视的《真情》等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则把“情境化”原理发挥得更加充分,他们把情感讲述者放在纪实性的规定情境中让他们交流,比如《往事》,请到演播室的谈话嘉宾往往都是主嘉宾多年的朋友、同学、同事等,这样特定的人物关系,凑在一起让他们谈友谊、谈过去的共同经历,自然能够流露出真情实感。《真情》比《往事》更难操作一些,因为摄像机要现场记录一些真实场景,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感情有创伤的人在现场破镜重圆,或者是长期好梦难成的人现场圆梦。

(二)多种叙事手法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情感当事人现场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一是通过外采短片来重现故事,两种方法组合运用,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叙事手法在节目中所占的篇幅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以演播室谈话为主体,以插入短片为辅助的。这个比例的大小往往是我们区别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和情感类电视专题节目的分界线,在下文涉及两者的比较时将会详细论述。

开播于20xx年12月的湖北卫视品牌栏目《往事》,在形式上它改变了当时纯演播室谈话的形式,把“点”的叙述放到演播室,把“线”的交代和生动的记

17

录用外景片表达,从而创造了演播室与外景专题片相嫁接的独特叙述形式,目前,这一形式已经被大多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所采用。但是,在这之前的大部分电视谈话节目都是只有演播室的谈话,“一些专家担心引入外景短片会打断谈话的连贯性,破坏整个谈话场。”1事实上,《往事》栏目经过实践证明,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录像片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场是一个单一的时空概念,有很多回忆性的、解释性的内容不可能直接在现场展现出来的,这就需要一种弥补性的工作,播放录像片是很好的手段。《往事》的结构方式就是“纪实短片+演播现场”,随后,其他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也逐渐采用这种结构方式。节目演播现场与外景纪实资料相结合,使画面功能和语言功能相得益彰。外景纪实拍摄的短片有的充满诗情画意,有的充满沧桑,有的在节目中或者起到抒情作用,或者再现了主人公生活的真实面貌,总之,这些都使观众获得了仅仅从谈话中无法获得的真实感与亲切感,从而丰富了节目的内涵。

(三)设置戏剧冲突

电影和小说非常吸引人,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都非常强调戏剧冲突的设计,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精彩的故事,故事往往是矛盾和冲突的统一体。那么,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只有情感讲述者的平淡讲述是不够的,矛盾与冲突同样是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戏剧冲突和电影、小说里的戏剧冲突不一样,电影、小说里的戏剧冲突是编剧虚构出来的,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处理。然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戏剧冲突不是节目编导虚构出来的,它是根据当事人本身的生活冲突组织起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受一定限制的。节目编导只能在原来的生活冲突基础上进行处理,或者强化或者淡化,却不能另外编造一个冲突来达到效果。比如说,两个当事人之间是夫妻性格不合导致离婚,你就不能为了突出矛盾和冲突再编出一段第三者插足出来,虽然这样的情节可能更能吸引眼球。因为这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观众是———————

1唐源涛、王正中、黄海:《用理性和意志锻造品牌——湖北电视台<往事>的品牌打造之路》,新华网/zgjx/2007-06/20/content_6266417.htm

18

把这些情感冲突当成客观事实来看的,无中生有既会对情感当事人造成伤害,又会损害观众对节目的信任。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某一期选题的确定首先就是看它是不是有着强烈的生活冲突,然后,节目编导常常在生活冲突的基础上设置出符合电视艺术规律的戏剧冲突来,运用制造悬念、选取焦点、蒙太奇等戏剧冲突手段,把原本就有戏剧冲突的情感经历设置得更加铁荡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比如江苏卫视《人间》栏目选择的都是“冲突激烈、矛盾尖锐”的事件,而这种冲突和矛盾主要是通过人物展示出来的。在电视屏幕上当事人双方互相有针对性的言语,恰恰是体现了双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电视节目中,尤其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这种真实的戏剧冲突对观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的比较

(一)与其他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比较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以情感、婚姻、家庭等话题为主,包括恋情、亲情、友情、恩情等人类至真情感,给男女朋友、夫妻、母女等创造一个互相沟通的机会。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更多地是一种展示型而不是讨论型的节目,情感当事人的现场讲述是节目的主体内容。为了更加清楚地区别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跟其他类电视谈话节目,本文随机选取了20xx年9月至11月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和湖南卫视《真情》的播出节目单进行比较。

《实话实说》

9月2日《生财有道》

9月9日《抓贼》

9月16日《神奇的“的哥”》

9月23日《继父》

9月30日《“的哥”遭遇抢劫》

10月7日《千年绝技》

10月14日《村里的大片》《真情》9月3日《寻找神秘的父母》9月10日《下辈子也要找到你》9月17日《妈妈请呵护我长大》9月24日《双重母爱》10月1日播出空缺10月8日《烈士英魂》10月15日《草原上淌过一条额吉河》

19

10月21日《歌王传奇》10月22日《父亲,您能祝福我吗》10月28日《神探女法医潇洒王雪梅》10月29日《绿叶对根的情意》11月4日《四大名捕身手不凡》

11月11日《费解的“费”》

11月18日《为什么会上当》11月5日《超越生命的爱》11月12日《分手之后》11月19日《十年寻女之谜》11月25日11月26日播出空缺

通过这两份节目单我们可以发现,《实话实说》的选题基本上是属于公共领域,其中有涉及到个人经历的也一般是职业方面,如“的哥”、法医、名捕(公安干警)等,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而《真情》的选题基本上是属于私人情感领域,在这三个月当中恰巧是父母跟子女的情感占了多数,有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分离,有的是父母和子女的不理解和误会,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真挚的爱。但这些都是纯粹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情感。这一点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跟《实话实说》等电视谈话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跟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比较一下。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主题一般是某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是那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为广大观众所欲知,而现有的报道又未能深入分析和详尽展示的事件。节目的亮点是讨论、辩论甚至发生在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不同意见,注重思想性而不是参与者的个人特性。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就属于这类节目,它选择公众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事件,以“新闻短片+主持人访谈”的形式完成对新闻事件的透视分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虽然不像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那样能扛起舆论监督、批判社会现实的大旗,但是它还是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进行客观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社会转型期的普遍情感浮躁、都市人价值观的缺失、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等等。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与现象的透视,承载了监测社会现状的功能,成为了解民生、体察民情的一

20

个特殊的窗口。

相别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以经济类话题为主的谈话节目在节目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在嘉宾选择上,经济类电视谈话节目更加注重人物的权威性,所选的嘉宾大部分都是商界才俊和知识精英,这跟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其次,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样的话题也远不如社会热点类、情感类话题受到的关注多。在整个电视谈话节目的大家庭中,经济类电视谈话节目显得比较平静和从容,话题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经济类电视谈话节目的高端形象,它的受众群也以知识阶层为主,与家长里短的百姓事相比,围绕经济所展开的谈话天然地具有一定的精英色彩和严肃氛围。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始终贯穿一个“情”字,观众一旦进入节目,或许就会坠入一片情感的绿色从林中。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关注的是最普通老百姓的情感,节目或深情或温情,直接切入了人类的情感生活,给予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普通观众来说,这类节目有很强的亲和力,因而也有较强的大众文化色彩。

(二)与情感类电视专题节目的比较

现如今,情感类电视专题节目在荧屏上也比较多见,比如河南卫视的《情感密码》、广西卫视的《真情讲述》、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寻情记》等,这类节目的共同特点是由主持人串场讲述一个完整的情感故事,采用画面加配音的传统电视表现形式。很显然,这类节目跟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相同的是,都把“情感”作为节目的主要表现内容,所不同的是表现形式的问题,谈话节目是情感当事人演播室现场讲述,而专题片则是记者的二度转述。一般来说,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播出长度都超过半个小时,那么,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整个演播室的谈话过程最起码要超过一个小时,有些节目甚至更长。因为电视节目需要剪辑,而要留出足够的剪辑空间就必须录制更长的时间。这样一来,就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供情感当事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因此,也就相对比较容易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所经历的种种细节。但是,情感类专题节目却不同,它主要依靠画面和解说词来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我们知道,解说词的撰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这里,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而是身处其中直接以个人化的角度参与、了

21

解、体验和反映生活。这样一来,记者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由此可见,带有主观性的解说词在讲述情感故事的过程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当然,情感类电视专题片中有时也有当事人的采访,但是,这种采访和演播室长时间的现场讲述不同,它往往是碎片式的。记者一上来就问当事人“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令人诟病的问题,可想而知是很难探寻和记录下情感当事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的。

与情感类电视专题片相比,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淡化了电视图像的作用。当电视刚刚问世的时候,把人类的形象和声音完整纪录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无疑会激起了人们对那种奇异的可视性图像的无限敬意。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图像推崇备至,甚至是逐渐忽视了电视声音的作用。人们更愿意看到活动的图像,甚至没有声音也可以。当人们对电视画面的重视走到了一定的极端之后,电视谈话节目的形式是对这一极端现象的一种反动,是充分认识到电视的视听功能的结果。这说明:第一、电视是视听媒体,忽视声音和画面中的任何一点都是错误的;第二、电视谈话虽然是以声音为主,但这里面同样也包含着重要的画面因素,它与其单纯的声音是截然不同的。“电视谈话具有最符合电视本质的传播状态,它能够以人自身作为传播符号,将谈话完整的过程加以保留、物化、传递,以人际交流的即时互动构成节目内容。”1谈话不仅因为说话内容而具有可听性,同时谈话者的神情、面部表情、手式、体态和临时在现场出现的一些戏剧性场面都具有可视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看到不知所措的双手、饱含热泪的双眼等特写镜头。意外嘉宾的突然到来或现场嘉宾的中途离场也是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另外,从拍摄制作成本来说,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也比情感类电视专题片要低。情感类电视专题片一般要拍摄大量的外景画面,如果是以纪实手法跟踪拍摄一个人的情感经历的话,那么拍摄周期就会更长,所需经费自然会增加。而情感———————

1朱羽君、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现代传播》,20xx年第2期,第32页

22

类电视谈话节目只需要将情感当事人请到演播室来,所牵扯的环节较小,所以相对而言生产经费较底,制作周期短,有着最为经济的成本结构,但同时由于符合了电视传播的特性,优秀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很容易有良好的传播效应,也就有了可观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第三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讲述者心理分析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讲述者是整个节目的“主角”,所有的探讨、争论、建议等均由其情感故事而起,演播室的其他人如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摄像师等都是围绕讲述者的“配角”。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能够在各地电视台出现,有足够多的“主角”愿意主动走进演播室敞开心扉,这是很重要的。

一、情感讲述者的双重身份

“人际沟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按照这个定义,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演播现场就是非常典型的人际传播环境。作为形式上的人际传播,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及时、集中、直接的反馈;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节目现场的这种人际沟通整个又作为电视这一大众传媒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发送给电视机前数目庞大的受众,是实质上的大众传播。可以这样说,节目录制的时候是典型的人际传播,节目播出的时候又是典型的大众传播。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情感讲述者的身份进行辨析。

(一)情感讲述者是受众代表

首先,情感讲述者是作为受众的代表来到演播室进行“人际”交流的。他们都曾经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很多情感讲述者第一次跟节目组联系的时候都会说,我在电视上看过你们的节目,我也有什么什么困扰,想来参加你们的节目。同时,他们大多数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作为相对于强势话语权的大众传———————

1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106页

23

媒的另一极参与到节目当中来。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一部分意义就在于“使媒介从高耸的云端重回大众之中,以平民化的风格、平等的交流氛围、大众的话题重新成为表述普通人传统理念和价值观的公共论坛。”1在演播现场这个典型的人际交流环境中,参与谈话的情感讲述者、主持人、嘉宾的地位身份大致平等,他们在交流的时候都能比较自由地抒发意见,心理上比较轻松,态度也相对比较坦诚,交流的目的和重点就是寻求情绪性、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在节目录制的交流过程当中,整个谈话的现场和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场”,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场”看成是一个多种信息相互交流的系统,随着谈话的深入,丰富的情感和大量的信息不断地流动,逐步地积累,人际交流的互动就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形成了。也正是因为情感讲述者是作为受众的代表来到演播室进行人际交流的,他们代表着广大电视机前受众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因此,广大电视机前的受众就相当容易在他们身上找到与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相通的地方,所以,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也才能真正引起广大受众积极的心理参与。关于这一点,在下一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时再作详细论述。

(二)情感讲述者也是传播主体

其次,由于上面所说的这种人际传播是在电视台的演播室里发生的,情感讲述者的身份就不再像日常的人际交流那么简单。节目开始在电视机里向着大众播放的时候,情感讲述者的“受众”身份就会变得逐渐模糊并且有所不同。整个节目的谈话的内容都成为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通过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广大的受众群。那么,情感讲述者就担当起了另外一个角色。这个时候,情感讲述者不仅是电视机前受众的代表,而且还成为大众传播主体的一分子。第一,大众传播媒介按照固有的传播标准和目的对情感讲述者进行筛选,然后这个人才能进入大众传媒系统;第二,整个谈话过程是完全在主持人的掌控之下进行,虽然情感讲述者自己的情感经历就是节目的内容本身,并且这些内容是借助讲述者现场讲述表现出来的,但是,这一切必须符合大众传播的节目意图。“受众直接———————

1黄晓芳:《从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看传播观念的更新》,《电视研究》,20xx年第2期,第56页

24

参与到电视新闻采集、制作和各个环节,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地使用‘内容主权’,成为电视节目构成的一部分。”1因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情感讲述者就作为和广大受众相对应的传播主体而存在,这个时候的情感讲述者实际上已经暂时脱离了大众传媒受众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要情感讲述者坐在演播室里的沙发上,他(她)就是不折不扣的传播者。

从情感信息的接受者到情感信息的传播者,可以说,情感讲述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群体本身经历了一种转变,而这种转变必然是心理层面的。

二、进入媒体讲述的心理

(一)从情感窥视到情感分享

“窥视癖确实是人类的普遍弱点之一。”2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动物,有着强烈的信息欲,他们的需要就是去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但是,信息越来越发达,媒介技术也越来越多样,人类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公开的大众信息(如前文所列举的《实话实说》的选题),而是有着更强烈的愿望去获得更为私密的甚至是猎奇的信息(如前文所列举的《真情》的选题)。尽管人类的窥视癖很早就有,但是由于受到环境的扩展、技术工具的进步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早期的窥私活动并没有达到非常活跃的程度,也没有形成社会集体的窥视癖。用传播学的理论来讲,日本学者中野收曾经在关于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说叫做“容器人”。这个假说的大致内容是说现代社会的人内心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容器一样,不愿意被别的人所知道,尽管有的时候为了排解孤独,也会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仅仅限于容器外壁的碰撞,是不会深入到彼此的内心世界的。于是,大家就开始对别人的不公开表示出极大的好奇。当社会上的“容器人”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刺激下,抓住某一个情感隐私的话题,就会很容易地爆发出集体行为。因此,受众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趣十足,———————

1陆晔:《论双向交流与电视传受双方的角色定位》,《现代传播》,19xx年第1期,第66页

2苗棣:《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xx年版,第17页

25

也就是对他人的情感隐私的窥视欲在作怪。

同时,除了窥视欲,人也有社会归属欲,也就是人都有天生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在以“爱”为主题的经典艺术作品当中就经常出现这种最原始的欲望,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意被社会所抛弃,都希望能够尽量融入社会,也愿意把自己交给别人去抚慰。而情感分享,就是彻底敞开心扉去接受别人的抚慰。在当今的受众群体中,人们一改以往对于隐私等个人情感和经历的收藏,受众中的一部分人逐渐由当初的窥私演变为曝私,他们勇于把自己的内心情感、真实经历讲出来,拿出来跟人们分享。其中这个“人们”不是指他们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者生活圈中的几个人,而是指更多的社会上的你所不认识的其他人。从主观上讲,他们愿意通过大众媒介向人们传播自己的私人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可称为情感分享。这种分享是通过正当渠道(如电视演播室)把情感或经历说出来、表现出来。

(二)情感分享心理形成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带来自主意识的增强

对于消费者而言,经济的发展可以使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更加符合个人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很显然,在市场机制下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随着社会的分化人们的自我意识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情感和需求处于压抑状态,现在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表达和释放,大家不再遮遮掩掩,甚至是主动地走到社会生活的前台和中心。在大众传媒这一领域,以前大家是热衷于看电视,现在大家不仅看而且还热衷于上电视,这种变化是人们自主意识增强的一个外在表现。

在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自己的利益日益开始强调,那么自主意识也就凸显出来,人们愿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也更愿意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个性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模糊的边界开始出现在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小群体或者阶层之间。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那种直接的社会交往已经不是人际之间交流的全部了,伴随着普通大众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一种崭新的形式正应运而生,那就是把电视屏幕当作一个了解他人和展示自我的有效载体,这种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26

情感讲述者心理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首先,从接受心理角度来说,情感的参与和身心的愉悦是主体的需要在这里要寻觅的具体内容。人是电视接受的主体。电视接受主体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这与通常意义上人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生存、生理等基本的需要之外,个体还有审美、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上的需要。个人的生存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下得到保证,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更加迫切,受众的自主意识也就变得更加强烈。其次,传播是人的本能,人们总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在解放了主体意识之后,人们的参与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出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会展开碰撞,不同的需求会得到满足和协调。在上述整个过程中,衡量一个节目受关注程度的主要标志就是看观众的情感是不是得到了释放,身心是不是得到了刺激和放松。自主意识的增强,是情感讲述者分享个人情感经历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之一。再次,电视受众的参与心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主性,在人格完善这方面来讲,我们称它为“自我完善”。因为有了自主意识,才能有更健全、健康的参与心理。而情感分享正是在一种正确参与心理的指导下进行的自主行为。

2、物质的丰富促使情感需求的强烈

实质性来说电视接受是一种精神消费,由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中的满足和寻求。与此同时,电视信息接受是社会存在的人的行为,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人的主要特征,这样看来,人的社会属性必然会制约电视接受主体的心理状态。

人本心理也就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本体,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特质,具有普遍性和牢固性,它总是想要冲破外围的限制,然后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相对于人而言,物质世界的对象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作为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人的心理世界的内涵表现为人的内心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离不开人的生理存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27

(3)社交的需要

(4)心理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的层次是呈递增趋势的,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在得到满足后会依次提出较高层次的需要,笼统来说,人的需要是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在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的时候,人们最在意的就是基本的物质生活,对一些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是很在意,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追求温饱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是国家文明发展的体现,也是社会物质丰富的必然要求。目前的新闻理论中一般认为受众收看电视节目有以下的动机:

(1)了解新闻和信息

(2)学习知识

(3)获取服务

(4)娱乐消遣

(5)交流感情

从上面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知道社会越发展,物质越丰富,那么对后面的需求就会相应地增多,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需求顺序基本上是和社会物质发展成正比关系的。人们需要更多地交流感情,这个精神需求使得部分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接收者的身份,而是希望成为大众媒介的传播主体。受众精神需求增强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的发展,而情感分享作为受众精神放松、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必然成为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现象。

日本传播学者奥平康弘在《知的权利》一书中写道:“就同一信息的演变而言,曾经是受传者的公民以知的权利的主体姿态出现,要求成为‘传播者’的公民作为接近和使用信息交流媒介权利的主体而登场。”1在精神需求的支配下,这种“登场”使得受众有一种做主人的自豪感。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使得本来很被动的受众有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要。———————

1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传媒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年版,第211页

28

3、情感的主体需要社会心理的互动

人作为情感的主体并不是彼此割裂开来的,而是以情感世界为基础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相互作用。现实世界复杂多变、矛盾重重的,人们要体验到它必须通过与情感态度有关的各种方式来进行。米德的社会性原理认为,“通过反思的社会行为,自我才作为社会的对象在与其他对象同样的基础上而进入调节领域的。”1如果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分析,那么这个原则就可以这样表述,作为情感社会对象的自我,是在与其他人的同样的自我情感基础上而进入到体验领域的。美国社会学家诺尔曼·丹森认为,人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通向情感和陷入情网,就是因为从情感的本质来看,在这里人们发现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给予他的自我的内在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有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需要,那就是互动的需要,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需要在人际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个体怎样才能认识和理解另一个人的情感行为及其体验的问题,二是个体的这些认识和理解是怎样相互作用于个体自身的问题。

情感的主体要想获得情感的理解,第一,要从一个人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获得关于其他人情感体验的主观解释,这是情感理解的关键,也就是要求主体必须能把他人的体验当作自己的体验来对待。第二,情感主体在了解他人的情感中所产生或再生出的与他人相同的体验,这就是情感理解的共享体验。除此以外,情感主体还需要有相互交流的媒介才能达到情感的理解。按照情感沟通的技术手段来分类,情感的沟通方式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沟通等不同方式。而与这些沟通手段相适应,先后又出现了口头文化、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口头为媒介的面对面的沟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情感的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以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形式,比如手机、网络等,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主体进行社会心理互动的载体。

4、思想的开放增强进入媒体的勇气

———————

1[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205页

29

人是思想的承载体,但同时思想的进步又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本质。自然与社会共融的历史是农业社会的思想内容,它记录着人类谋求生存的过程,那个时候人还没从根本上摆脱自然人的胎记;社会开发自然的历史是工业社会的思想内容,它记录了人类谋求发展的过程,那个时候人在成为充分的社会人;现在是信息社会,思想的开放性将注重人对自身的开发,记录的是人类谋求自身重塑的过程,人将会成为信息人,成为表达自我的一个信息载体。

受众崇拜演艺明星和英雄人物,那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精英人群身上找到一种理想寄托,现在,受众也要回归现实,他们更希望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关注自己,以便在了解了别人的生活状态后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当受众在荧屏上看到跟自己相同的普通人讲述情感时,他们就有了进入媒体的勇气。本文前面提到过国内第一档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真情对对碰》,当时首播的情况是这样的,当一对青年男女在电视上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后,男孩向女孩提出重新开始的要求,但是女孩拒绝了他的要求。当时第一次收看这类节目的观众纷纷打来电话询问:

“喂,经视台吗?”

“对。”

“你们刚才播的是什么节目?怎么回事啊?”

“这是我们开办的一个新节目,叫《真情大复活》。”

“那个男的怎么能这样?”

“怎么了?”

“这样的事能在电视里说吗?”

“……”1

显然,观众对自己身边的普通人走进媒体感到吃惊,“这样的事能在电视里说吗?”,潜台词就是那我的事情也可以在电视里说。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

1陈晓冬:《将“真情”进行到底——湖南卫视<真情>栏口策划制作之路》,湖南卫视网站.cn/lanmu/purelove/jiemu/news02.htm

30

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有勇气进入媒体了。因此,我们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看到了跟丈夫闹离婚的下岗女工、与女儿闹矛盾的农村大妈、爱情遭到父母反对的一对恋人等等,他们谈的是自己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甚至有时是鸡毛蒜皮,这些与每个电视观众的生活都是那么的相似。

三、进入媒体讲述的目的

对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编导和制片人而言,他们选题的标准一般是看这个情感故事能不能吸引电视观众的注意,他们的目的是要有更多的人来看。湖南卫视《真情》的制片人陈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说,话题的选择没有硬性的标准,一般多会关注有矛盾性、话题性,有情感和人性张力的故事。但是,作为情感讲述者来说,他们的目的肯定不是仅仅为了配合电视台做一档节目,他们走进媒体或许是为了寻求媒体的帮助,或许是为了化解一段情感矛盾,或许就是冲着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心理专家去的。

(一)寻求媒体帮助

21世纪以来,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有着独特的直观的视听合一手段,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19xx年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的媒介接触行为可以概括为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下,经过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一个因果连锁过程,经过后来学者的补充和发展,我们知道人们接触媒体的目的是认为其能满足个人的某方面特定需求,而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体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1在电视如此普及的今天,无疑这样的物质条件是完全具备的;“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184页

31

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1不可否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的确给予社会上最普通的老百姓相当多的帮助,如关心弱势群体、寻找失散亲人、弥合情感裂痕等。于是,人们根据过去的媒介印象继续向媒体寻求帮助。

20xx年4月份,衢州电视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百姓关注》接到一位名叫夏小兰的电视观众的电话,她是柯城区汪村乡梅家村人,她说自己的丈夫突然离家出走了,她想通过我们的电视节目寻找自己的丈夫。通过与她的交谈,栏目组弄清了丈夫出走的原因是婆媳矛盾,于是我们录制了一期节目《丈夫为何要出走》。结果夏小兰的丈夫通过电视看到了节目,他知道妻子和母亲这几天为了找他而心急如焚,他也逐渐明白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回到了家中。事实上,类似的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当作一个寻人的平台,并且最终找到亲人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寻亲往往效果非常好,以前要寻人总是到电视台或报社登寻人广告,不仅要花钱,而且效果还不理想。现在有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之后,更多的人愿意讲出自己的情感故事,以实现自己寻找亲人的目的。同时,一些情感类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伸出关爱之手,许多人得到了不仅是媒体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帮助。20xx年6月,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栏目接到了观众黄女士的电话,她向栏目组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栏目组帮她找一个好心人来收养她6岁的儿子,而她自己则表示了强烈的厌世情绪,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谁肯收留我的孩子》这一期节目播出后,无数个素不相识的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人决定帮她找工作,有的人愿意帮她领孩子,还有的人要给她经济上的救助。在整个社会的关怀下,最终黄女士放弃了结束生命的念头,鼓起了重新生活的勇气。湖南卫视《真情》栏目同年6月下旬播出的《解救黑窑工》直追社会热点,真实再现了“黑窑工”的悲惨生活境遇和家属寻找亲人的艰难过程,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山西省公安厅要求全省公安机关立即展开行动,认真查找、————————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184页

32

解救被拐骗和被强迫劳动的农民工,帮助老百姓寻找失散的亲人。“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栏目在推出5年多的时间里,栏目组每周深入北京贫困家庭,把场外公益基金直接送到老百姓家。5年来共发放公益金780多万元,缓解了500多个家庭的生活困难。”1在节目的帮助下,孤寡老人被送到养老院养老,残疾人士被免费安装上了义肢,失学儿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重返学堂,更有许多弱势人群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这样一些媒介印象更加促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走进媒体,用自己的情感故事来换取媒体和社会的帮助。

(二)化解情感矛盾

社会生活中有着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而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自然也摆脱不了这些矛盾的困扰。我们总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家庭也成了许多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一个缩影。如果这些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就会积少成多、由小变大,量变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引起质变,如果处理得不好,不仅会给个人、家庭带来伤害,严重的还可能危害到社会。这几年因为情感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后杀害无辜、报复社会的新闻时有发生。因此,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来化解生活中的情感矛盾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极端的私人话语没有经过任何修饰之前,是不应该直接进入公共领域的,也就是说在公共领域里传播私人话语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情感讲述者敢于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来解决个人的情感问题,这无疑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审慎的考虑。尽管如今的电视台演播室为个人情感的交流和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既不是主流,也不是最好的。然而,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的人愿意选择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这个平台作为解决个人情感问题的途径,是出于各种不同的考虑。比如说有些人在私下生活中的努力长期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中不得已把视线转向了电视台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把它当作最后的希望;有些人是为了向对方最大限度地表明自己的诚意,以期待对方能够在大庭广众下的感动中化解情感矛盾。不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情感讲述者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都抱有不同程度———————

1陈亮、高凝珠:《情感背后的理性思考》,《中国广播影视》,20xx年8月下总第394期,第46页

33

的期待,因此,我们更多地应该关注这种选择背后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如果情感双方的矛盾能及时得到主持人、情感专家或观众朋友的开导和劝说,出现在他(她)面前的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两个人有情感矛盾的时候,向自己的亲人、朋友倾诉,他们的建议不可避免的会有所偏向,但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主持人、情感专家、观众作为矛盾的旁观者,会给出相对客观中立的建议和意见。例如《情感龙门阵》有一期节目名叫《关注婆媳之间》,情感当事人已经被婆媳之间的矛盾折磨到了崩溃的边缘,他的母亲和妻子从彼此客气到互不相让,矛盾一步步升级。母亲一手把带大,对儿媳妇要求极其严格,在很多家庭琐事的处理上,母亲认为儿媳妇太不懂事。而从小到大没有受过任何委屈的妻子就认为婆婆是在故意刁难、胡搅蛮缠。双方都把怨气撒在了身上,感到为难和委屈那就不用说了,偏偏性格内向又不懂婆媳沟通技巧,他每次都会将双方埋怨的话转告另一方,导致家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婆媳积怨也越来越深。直至有一天深夜生病了,妻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在旁边根本插不上手,她醋意大发,各种尖酸刻薄的话让妻子十分委屈,结果离家出走。现在妻子每天宁愿在办公室熬夜也不愿意回家,小两口子现在正在为是否搬出去为难,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现场所有观众纷纷为这个家庭出谋划策。节目特邀的情感探索者郝德祥告诉,婆媳互有怨言的时候有一个传话技巧:两头瞒不能两头传;曾经是儿媳,现在是婆婆的李女士认为,搬出来只会加深婆媳之间的裂缝,婆媳关系应该悉心经营,多换位思考,要学着互相欣赏,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通过在节目现场的坦诚交流,原本越积越深的矛盾就像坚冰一样开始慢慢溶解。当然,每一种情感矛盾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那么,情感矛盾的化解也不可能通过一期节目就完全解决,但是,走进演播室往往成为矛盾化解的开始。

(三)求助心理专家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多,各类矛盾也容易激化,人们的心理上往往存在着各种焦虑、不安、痛苦和骚动。情绪浮躁、心态失衡、长期的精神压抑、强烈的孤独感等,都容易导致个人越来越情绪化和极端化,而

34

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心理得不到疏导,就会导致家庭内部的冲突或人际关系的改变,很多人的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也就不可避免了。目前,我国共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大约1600万,有3000万以上的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和心理折磨。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8.7万人自杀身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精神疾病患者增多和自杀死亡的比例高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正在承担着越来越的的压力。心理有障碍,在国外找心理医生是常见的方式,专业心理医生会倾听、分析,给患者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案。但是在我国,心理分析科学出现的很晚,在人们的观念中又常常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等同起来。这种观念极大地妨碍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据了解,在西方国家每100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工作,但是在我国只有3到5个。在一些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心理专家的出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下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心理专家、法律顾问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发挥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左右着节目的收视率,甚至一个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受欢迎与否与所聘请的专家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衢州电视台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长期聘请了衢州学院的心理学教师许玲俊作为嘉宾,许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形象具有亲和力,讲话不紧不慢,我们平时称她为“知心大姐”。很多给栏目组打来电话的讲述者都说,要向许老师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请许老师给自己一些建议。事实上,在一些情感讲述者看来,节目中的心理专家比节目组或媒体本身更值得信任,这也成为他们走进演播室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直接跟自己满意的心理专家对话。在福建电视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翁进谈心》中,主持人翁进本人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中,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女士的作用和地位也大大超过了节目主持人。在普通老百姓的固有观念中,所谓的“心理学权威”往往都是高高在上、专业而严肃的,但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心理学家却完全不是满口枯燥的专业术语和一副毫无表情的面孔。他们不仅认真细致地聆听当事人的情感经历,与他(她)进行良好的交流,而且还推心置腹地给予

35

情感讲述者建议,而不是冷冰冰的治疗方案,使人倍感亲切。而他们看问题的敏锐眼光,解答的专业性又确实体现了他们作为专家的高素质,令人心悦诚服。因此,越来越多的情感讲述者愿意走进演播室跟心理专家面对面,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情感故事。

四、在讲述中实现自我认同

情感讲述者带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矛盾走进演播室,他们讲述的过程说简单一点就是情感倾诉。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讲述的过程还可以看成是对自我认同的一种找寻。因为情感成为现代人关注的核心并通过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形式出现,其根本的原因是在动荡与不安定的现代社会中,原有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危机,个体对自我同一性产生怀疑,转而通过对亲密关系的回归寻求自我确认与拯救。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则成为个体自我拯救的催化剂。

面对越来越脱离操控的个人社会生活,面对日益增长的意外和流动,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开始崩塌,其自我认同也受到挑战和质疑。于是,社会成员逐渐丧失了自我感,开始产生自我怀疑,不知道“我是谁”,更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以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来指导其行为。这样一来,视界开始模糊,生命的意义开始丧失,社会成员陷入了对无意义的恐惧的困境。疏离、紧张、脱节代替了幸福、温暖、安全;迷茫、困惑、空虚、孤独、沮丧等心理体验占据了行动主体,从而消解了其原有的自我认同,使得社会成员在行动过程中产生混乱。自我认同的危机越来越恶化并最终影响到了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完整。

参与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讲述者,他们的职业身份各不相同,其实,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拥有知名度的影视明星,整个节目的制作思路都是通过情感讲述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种情感困境的讲述,或者某一段情感经历的回忆和整理。对情感讲述者而言,他的个人情感故事中充满着不一致、间隙或矛盾之处,个体的叙事是其主动参与意义建构,从而赋予个体对生活的一定程度的意义感、连续感和控制感,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个体通过讲述来厘清、反省暂时混乱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归属,并消解其因为认知混乱所带来的焦虑,同时深刻的自我剖析为

36

情感纠葛双方彼此的理解和情感的最终融合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对于情感讲述者来说,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录制过程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叙事。虽然有主持人、嘉宾跟他(她)互动,但其本质却是讲述者在主持人的安排与设计中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过往经历、人生困惑等进行一次全面大盘点。讲述中,讲述者努力扮演着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努力编织着自己的人生意义。与此同时,也会采取观众的位置,在诠释的过程中实现“主我”对“宾我”的内在监控,或者我们可以说成为自我故事的阅听人,自我的反思能力被重新磨练出来。作为试图抒解“自我认同困境”的治疗实践,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自我叙事有助于建立讲述者新的主体身份,从而来改善或者适应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脉络;而自我叙事中的故事事件就成为试图建构身份认同的反思性计划。简而言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整个过程就是这种重建主体性、转换自我、寻找生活的连续感和意义感的有效过程。

第四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活动中,当受众接触到某个具体的栏目或者看到某期具体的节目时,意味着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开始建立。建立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之后,传播才可以进入目的地。这个时候的互动仅仅处于受众的一个感知阶段,是属于低层次的。但是,即便是这种相对比较低层次的互动,也只有在受众愿意去接触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受众是否愿意接触节目的传播,完全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就是当受众接触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之后,在这种层次的互动中,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去接受传播内容,而是以自己的情感、认知主动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从而合理地理解和吸收部分节目信息,改变态度;摒弃自己认为是无关的节目信息,甚至向传播者反馈部分信息。到这个时候,整个传播活动才算完成了。所以说,只有受众心理参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活动才算真正建立,只有受众心理积极参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过程才能有效地完成。传播过程是不是顺畅,最终的传播效果到底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都

37

取决于受众的心理历程。

一、受众接受的心理前提

显而易见,我们在理解受众接受的时候受众心理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受众的心理受到两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一个是遗传,另一个就是受众自身所在的社会情境。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图示,简单地说图式就是人们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的一个网络。“所有的知识及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示。这里所说的知识及运用的信息,是指存在于每个具体的个人头脑中的东西,而不是泛指人类对世界的全部认识。”1一般来说,人首先会感受到外在的刺激,比如通过眼耳鼻口舌等人体器管可以接收外在的刺激,然后经过人的大脑处理和加工,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图式了。遗传和社会情境两个方面的条件共同作用产生图式。一方面,因为先天遗转的存在,人在出生后都会具备一定的认知系统;另一方面,人又是通过后天经验学习认知的,过去的经验对一个人将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社会情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会连同先前的遗传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认知结构。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又会随着新的情况而修正或直接形成新的图示。

对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来讲,如果一期节目的内容与自己原来的图式相类似,他就会试着对节目内容进行自己的解读,如果节目本身所给出最终的解读与自己的解读相同,受众就会强化原来的图式;如果两个解读不相同,受众就会修正甚至抛弃原来的图式;如果一期节目本身传达了完全新鲜的信息,那么,受众就会直接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新的图式,而这种新图示就会去指导以后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情况。衢州电视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百姓关注》开播后不久,组织了一次小型的观众见面会,到场观众对已经播出的几期节目的看法基本包含———————

1刘晓虹、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年版,第112页

38

了上述三种情形。

节目名称《丈夫为何要出走》《好想和你在一起》《悔恨赌徒的自白》节目内容丈夫梅建良因为不男生小赖和女生小杨沾染上赌博习气的何

能忍受妻子和母亲的爱情遭到小杨父亲廿五给妻子和家人带长时间的矛盾,身心的强烈反对,原因是小来无尽的痛苦,现场疲惫突然离家出走。杨姑姑已经嫁给小赖解密赌博内幕,决定

叔叔,做亲不做一家。再也不赌。

受众廿里镇小张电信公司小何退休干部老唐原有图示曾经听别人说起过,女方家长反对一般是无

有些丈夫不太会处看不上男方的工作、家

理婆媳矛盾,经常受境或者人品相貌等

夹板气

最终作用强化原有图示修正原有图示形成新的图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受众的个体而言,每个人的遗传和社会经历不同,因此他们的原有图示也就不会相同,对于有些人很新鲜的事情对其他人而言并不新鲜。例如在上面的图表中,电信公司小何因为看过电影《赌神》,因此对何廿五现场解密的赌博内幕有一定了解,但是,退休干部老唐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们两人的图示储备是不一样的。而退休干部老唐因为年轻时在农村插过队,当地村里面就有“做亲不做一家”的说法,因此他对《好想和你在一起》节目中的内容是已经具有图示的,这与电信公司小何的图示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学者伯格塔·豪耶尔的观点,人有叙述图式和例证图式两种组织图式。叙述图示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讲故事,这其中包括事件的人物、情节等,具有戏剧性和道德性的特点。例证图式从根本上来讲是注重逻辑性的,包括演绎、归纳和推理等。其中,抽象思维和概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人们总是对叙述图示更容易接受一些。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就是非常典型的叙述图示型的媒介产品,因此它比较接近于基本的叙事模式,常常被我们运用于对周围世界的解读。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每一期具体节目中都肯定会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一

39

定是充满悬念、矛盾和冲突的。这个时候,受众就会与自己的原有图示相对照,看同样的故事情节是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周围其他人的身上。因此,收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悬念就在这里,是否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跟电视里的一样呢?这就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受众提取例证图示。也就是说我们在看《丈夫为何要出走》的过程中,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梅建良、夏小兰等人物身上,而是逐渐上升到丈夫、妻子、婆婆等抽象概念上。他们三人的矛盾也逐渐被归纳为丈夫如何正确处理婆媳矛盾的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心理专家或法律顾问等嘉宾也及时出现,用一些相对专业的知识来消解受众的疑问,那么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对于受众的意义就更大了。受众理解了节目内容,自然就会对它赋予了意义。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既具有情感性,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这里所说的关于图示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受众的接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仅通过原有图示来理解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受众本身并没有接受的愿望,那么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图示仅仅是受众接受的心理前提而已。受众愿意接受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还取决于受众接受的心理动因。

二、受众接受的心理动因

(一)注意力资源稀缺

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各种节目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通常形象地称之为争夺眼球,争夺眼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争夺注意力。注意力的产生源自主体和客体的分离,注意就是指主体的心智力量集中在特定的客体上。《注意力购买者》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在《连线》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最早提出了注意力是一种资源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注意力就是金钱的说法,他还生动地阐释了注意力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我们都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本身是过剩的,但注意力资源却是稀缺的。不过,与资金、原料等资源不同的是,注意力这种资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此,随着电视节目信息越来越增多,真正有价值的不是节目,而是注意力。因为受众作为注意力资源的供给者,其心理储存空间总是有限的,注意力的供给

40

也是有限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给定时间内对外界信号所能够给予的注意是有界限的,而人们对所注意对象的熟悉程度又决定着这一界限的大小。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就是利用人们的情感或情绪活动规律,诉求受众所熟悉的情感信息,比如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情、家国情等,牢牢地抓住受众的眼球,受众的注意力自然就更多地放在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上。

(二)受众的情感需求

在本文前面厘清情感的概念时,我们就知道情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情感需要是人的各种社会性需要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情感需要,指的是向他人进行情感倾诉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安慰和依赖的需要。例如,父母与子女之间、情侣或夫妇之间、朋友或亲戚之间等等,都构成满足情感需要的相互性来源。这种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的社会来源称为情感的社会支持。”1

情感的社会支持在传统社会中可以依据与自己的亲密程度分成几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层次:

1、血缘和婚姻关系

2、朋友和邻里关系

3、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

4、制度性情感支持关系,如单位里同事之间的关系

5、偶像崇拜关系

然而,这种存在于传统社会中的情感的社会支持方式逐渐在发生着改变,比如在现代社会中人际情感淡漠化,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弱化、淡化和虚假化,同一个小区同一个单元楼住在对面的是谁往往都不知道,因为每家每户都是下班回家后就锁上厚厚的防盗门,彼此之间再也不会像传统社会中那样相互串个门、拉个家常。所以,人的情感的社会支持仅仅局限在血缘和婚姻关系等相当狭小的范围内,但是,除了这种非常亲密的关系以外的情感支持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外在信息的情感的需求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愿望,有了———————

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第114页

41

需求就会有市场,为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的各种情感产品和服务就应运而生了。比如电视上的婚恋交友节目、家庭伦理剧、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等产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情感按摩功用的需求。基于这种原因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通过邀请情感讲述者到演播室讲述真人真事,来激发受众心中相同的情感,起到情感按摩的作用。

(三)感性消费在增加

消费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指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人类的消费行为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消费、质的消费、感性消费。衡量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是恩格尔系数,它用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根据国务院信息中心的统计,20世纪末我国社会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50%以下,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经下降到40%以下,这表明我国的消费者已不再局限于短缺经济时期吃、穿等温饱意义上的消费,感性消费的比重日益增加。”1

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所看重的已经不是量的消费和质的消费,尽管这些仍然需要。感性消费这种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很高的消费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感性消费驱动下,受众在选择电视节目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一种能与自己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感性产品,所以,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才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受众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消费正是因为其满足了受众普遍的情感上的渴求。

——以《丈夫为何要出走》为例三、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以《丈夫为何要出走》为例

受众看节目的过程,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形象的描述,一档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某一期节目开始播出,如果这个时候正好一位观众打开了电视机,会有以下几种可能性:第一是他看了几秒钟,对节目不感兴趣,马上换台;第二是节目内容还能够对自己的口味,于是他停在这个频道看起来,但是看了几分钟后觉得———————

1绍继红:《感性消费与感性营销》,《湖北财税》,20xx年第13期,第34页

42

这个情感故事不是那么吸引人,他想搜索更感兴趣的节目,最终按动遥控器换台;第三种就是他对节目内容开始比较感兴趣,随着节目的进程他越来越觉得有趣,并且还随着情感讲述过程的深入对节目产生想象和联想,他自己的情感也能随着节目中的喜怒哀乐而上下起伏,于是再也不换台,直到把节目看完了可能还意犹未尽。当然,任何一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者都希望观众在收看他所制作的节目时呈现第三种情况。受众在接受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时候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呢?这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者在做节目之外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章前面讲到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首先要有能让受众感兴趣的地方,才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力,这是第一步。接着通过情感故事的情节的设置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坚持把节目看下去,而且还能调动他们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是第二步。而要想继续抓住受众的心,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还要能够给他们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发挥受众的自主能动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简单概括一下,从注意力的集中,到产生联想和想象,再进一步加深受众的情感记忆,再到受众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衢州电视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百姓关注》开播的第一期节目是《丈夫为何要出走》,我和同事们收集了很多观众对这一期节目的反馈意见,接下来的论述我会以此为例来展开。

(一)情感诉求引起受众心理注意

我们都知道,与看电影不同的是看电视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是很难控制的。家庭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小插曲都有可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开来。要想让电视观众对一个电视节目产生注意力并能够保持下去,确实是一个难题。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注意是心理以清晰而又生动的形式对若干种似乎同时可能的对象或连续不断的思维中的一种占有。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集、集中。它意指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它事物。”1由此可见,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任何对象及其属性,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43

思维、想象等。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从大部分受众初次接触某一档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来说,受众很少对节目信息加以有意注意,有些人是用遥控器换台的过程中无意看到节目的开始,有些人甚至是在节目播到一半的时候打开电视机的。注意力的引起既有主体的主观因素,又有客体自身特点的原因。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要吸引受众的注意,“一端是电视观众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和精神状态,一端是电视节目的声话配置、情节、情感等诸种特征,两相遇合,引发注意。”1

1、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用视听来刺激受众

在前面的论述中,本文已经强调了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这就是说,外面的信息进入人类意识的唯一通道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2那么,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四大方面。”3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刺激性元素更多地是通过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而唤起无意注意的。

《百姓关注》作为一个刺激物对于衢州观众来说,它是具有新异性的。在衢州的电视荧屏上已经有《衢州新闻》、《衢州警视》、《农技110特快》、《百姓新闻》、《百姓连线》等栏目,这些都是新闻、服务类的,谈话节目之前还没有。作为第一档全新的衢州本地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百姓关注》无疑跟《衢州新闻》、《衢州警视》等栏目形成明显差异。“没想到现在我们衢州电视台也有谈话节目了”,市区的张先生在给我们反馈的时候这样说。他平时就有看衢州电视台节目的习惯,在周六的晚上他习惯性地调到衢州台,发现了一档新节目《百姓关注》,———————

1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27页

2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308页

3阴国恩、梁福成、白学军:《普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260页

44

就这样他收看了第一期节目《丈夫为何要出走》。另外,在《百姓关注》播出前一周,我们为第一期节目《丈夫为何要出走》制作了一个30秒的预告片。

配音:一边是自己的母亲

婆婆:她到我家五年了户口不迁的

配音:一边是自己的妻子

儿媳:就是我婆婆的脾气好像也不让你的她也不能吃亏的

配音:婆媳矛盾不断升温

婆婆:她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儿媳:我看到你就不舒服看到你就烦你不要待在我这个家里

配音:处于两难的他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

儿媳:有什么事不好商量要离家出走

配音:《百姓关注》即将播出《丈夫为何要出走》

字幕:5月12日晚18:50电视生活娱乐频道

通过预告片在各个时段的高强度播出,为第一期节目的播放引起了足够多的观众注意。当然,作为一档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百姓关注》并不是首创,论文

第二章对目前我国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进行了搜索和整理,其中各地卫视节目比如《人间》、《心灵花园》等衢州观众是早就收看到的。因此,这就涉及到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对比了,就是本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跟各大卫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比较。《真情》、《人间》等节目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拥有大批观众,其中也包括衢州观众,但是,当衢州观众第一次收看到《百姓关注》的时候,感觉还是不一样。柯城区汪村乡的顾某在跟记者交流的时候,这样描述他收看《丈夫为何要出走》时的情形,节目现场的讲述者跟他是同一个乡里的人,虽然不同村也不认识,但是非常亲切,特别是听到夏小兰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时,他对这期节目的注意就产生了。显然,相对于《真情》、《人间》等栏目来说,《百姓关注》更具有亲切感、真实感。因此也就更能引起衢州观众的注意了。

2、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迎合受众的利益点

“同样的一些客观事物,由于感知它们的人的本身状态不同,就可能引起一

45

些人的注意而引不起另一些人的注意。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等。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除了利用视听刺激元素引起受众的注意之外,还要看情感诉求信息是否能够迎合受众独特的利益点。”1一些能满足受众心理、文化需要或符合其兴趣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都能使受众产生肯定的或积极的主观体验。

本文在前面论及受众接受的心理动因时分析到,受众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情感按摩功能的需求成为节目发展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导致情感的淡化、异化、虚假化和私密化,才使得现代受众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有着情感满足的需求。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除了迎合受众的情感需求外,还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心理满足:

(1)能够愉悦受众。追求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人每时每刻都在实践着的一种人类生理机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要让人感到愉悦,才能引起注意,产生吸引力;

(2)能够尊重受众。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感到自己被尊重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能够关怀受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关心和爱护。对于他人的关怀人们都会以一种回报的态度相对待,这样心理上才平衡;

(4)能够满足审美。爱美是人的天性,能激发美感的任何对象,对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都能引起内心的愉悦和感知的特别关注。

《百姓关注》作为一档关注老百姓的情感世界的谈话节目,正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对受众需要情感抚慰的一种迎合。市区的王大妈感慨地说,衢州电视台终于不再一天到晚围着书记、市长几个领导转了,老百姓的事情也有人来关心了。把老百姓自己的情感故事搬上电视,而且是一档长达半个小时的谈话节目,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丈夫为何要出走》、《我的婚姻亮起红灯》等节目都是围绕着婚姻、家庭、父母、子女等内容展开,自然比较容易赢得受众肯定的或———————

1阴国恩、梁福成、白学军:《普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261页

46

者积极的主体体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地受众的利益点。

(二)知觉定势加深受众情感记忆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用视听来刺激受众,并且迎合了受众的利益点,这些都使得受众开始注意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接下来,受众的心理现象也由最简单、最低级的感觉阶段逐渐上升到较高级的知觉阶段。感觉是对情感元素个别特征的反映,知觉却是对节目的各个部分相互关系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然而,知觉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机械相加,受众的知觉活动是一种主动的方式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阿恩海姆说过:“知觉基本过程决不只是被动地记录,而是一种把握结构的创造性活动,甚至超出了只对部分进行组合和选择。”1由此可见,受众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知觉过程已经进入对情感信息符号的译码以及还原其本来意义的阶段,当刺激信息与知觉定势一致时容易让知觉主体产生好感,增强记忆。

1、情感诉求与知觉定势的一致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知觉定势是一种准备状态,是一种受个人之前的经验、情绪、价值观念和态度等因素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也就是说,人们更希望看见以前看过的东西,以及看见最适合于我们当前对于世界所全神贯注的和定向的东西。可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着知觉效应的产生:一是主体心中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知觉定势,二是与指向性一致的引发知觉效应发生的刺激信息。根据这两点我们知道,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使受众产生知觉效应的唯一办法是让刺激信息去符合受众的知觉定势。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之处也就在这里,它诉求了个体受众最为熟悉的情感。这个时候,人们的心理定势已将情感直接转化为同情、关爱、顾家、怀旧、孝敬、尊重、缅怀等可以把握的具体方式。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情感积淀中选取适合产品特点的主题,因此保持了情感诉求信息与个体受众知觉定势的高度一致性。

就《丈夫为何要出走》这期节目而言,虽然节目呈现的是丈夫梅建良因为不———————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175页

47

堪忍受妻子和母亲的多重矛盾,不得已而离家出走的事情,但是,节目最终要表达的是盼望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母慈子孝等传统的观念。事实上,为了防止节目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节目最后请来嘉宾对这一类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对婆媳矛盾的化解作正面的引导。而观众在收看这期节目之后的议论也是颇多的,有人认为作为儿媳的夏小兰应该更多地尊敬长辈,而不应该与婆婆吵吵闹闹;有人认为婆婆太过苛刻,在两人已经结婚并生有一个六岁女儿的前提下,不应该继续劝儿子离婚,毕竟“宁拆十座庙,不拆一门亲”;也有人认为婆媳双方都应该多让一步,从对方角度着想。不管是哪一种看法都是希望家庭和睦、婆媳矛盾得到化解,而不是希望矛盾激化的。因此,节目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与观众的知觉定势是相符合的。

2、一致性诱发个体受众的好感

认知一致性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有许多具体的学说和模式,其中弗里茨·海德在19xx年和19xx年提出的“认知平衡理论”可以借鉴来分析个体受众接受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心理态度变化。认知平衡理论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总是倾向于建立和保持一种符合逻辑的、有联系、有秩序的认知状态,也就是说,力求使自己的认知体系保持平衡状态。所谓的平衡状态,则是表示这样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位和情绪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的变化还是情绪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1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当个体受众的认知体系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也就是被知觉的单位与心理定势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痛苦和压力等。这种焦虑、痛苦和压力的体验将会驱使个体改变其认知体系,使其重新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心理上的焦虑、痛苦和压力等。相反的,当被知觉信息与知觉主体的心理定势一致时,即个体受众的认知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知觉主体的感情关系就处于正向,会对知觉信息表示出赞成、喜欢、褒奖、热爱、尊重等评价。

前面一节讲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诉求信息由于与个体受众的知觉定势———————

1马欣川:《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84页

48

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势必诱发个体受众对诉求信息产生正向的好感。因为情感诉求信息取材于受众所熟悉的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情感积淀中,让受众从中倾注和咀嚼自己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并在主客体交融的审美情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对节目产生精神层面的好感。由于好感的存在,前面所述的注意也就可以得到继续保持。

3、高好感度促使受众记忆深刻

个体受众对情感诉求信息的好感程度与受众对节目的记忆程度通常成正比。越有好感的东西记忆就越深刻。记忆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对当前直觉作用于自身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过程,而记忆则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对于曾经体验过的情感、感知过的事情、从事过的活动或思考过的问题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但是,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并不是全盘接受的,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那些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意义的事物,让人们产生好感的信息才更容易被有意识地进行记忆。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内容一旦让受众充满好感,那么就更容易让受众记忆深刻。

(三)移情作用激发受众情感共鸣

1、高记忆度带来受众移情

移情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情感移置现象。移情说的代表人物里普斯认为:“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1具体来说,就是主体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把自己的情感、心境、意志、人格等移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获得生命和意义。美学上把这种“情感移置”现象称作移情或移情作用。移情在审美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有对人的移情,也有对物的移情。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对高记忆度情感诉求的移情属于前者,受众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情趣赋予到情感讲述者身上,往往跟他(她)同喜同悲。

———————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607页

49

每个受众都有七情六欲,自己主观的情感是一直存在的。正在看《丈夫为何要出走》的观众有些是婆婆,有些是丈夫,有些是儿媳,他们的身份或许跟节目里面的人物相同或不同,但是,他们在观看节目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发生移情。本身是婆婆的受众可能更同情节目中婆婆的遭遇,本身是儿媳的受众可能更能理解节目中儿媳的处境,当然,也不排除本身是儿媳但更加同情节目中婆婆的情况。当这些不同身份的受众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到节目中的人物身上时,移情就发生了。在我们收集这期节目的反馈信息的时候,市区的余阿姨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她年轻的时候跟自己的婆婆经常有争吵,婆媳关系一直不理想,她感觉婆婆对她过于挑剔。现在她自己也当了婆婆,和儿媳关系还不错。她说,在看这期节目的时候,她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她一会儿同情节目中婆婆的遭遇,一会儿又能理解节目中儿媳的做法。总之,她在看节目的时候,经常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感受节目中人物的命运。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让人产生深刻记忆的最基本前提是:节目中的情感诉求信息必须与个体受众的知觉定势一致。而个体受众早先的经历、体验会让他们对某些特定的客观事物、场景有着特殊的情感体验。例如,一般当丈夫的都有在母亲和妻子两者之间非常难平衡的情感体验。就像那个被追问了一千年的问题“当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每个男人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为难不已。当与之相类似的场景出现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时,个体受众的那种为难、需要理解的情感就会移注于节目中的丈夫梅建良身上,产生一种审美同情感。

2、积极的移情激发受众对节目的信任

受众跟节目里人物的同喜同悲会影响到他对节目的态度。通过反馈我们发现,那些对第一期节目《丈夫为何要出走》有着好感的受众更愿意收看以后的节目。个体受众积极的情感转化表明他们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有着良好的态度,那么这种态度更容易激发个体受众对节目的高度信任。

事实上,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个体受众对某一期节目里面的人物命运或者某一期节目本身有肯定、愉悦之情,从而影响受众对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信任态度。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50

中,如果给狗以食物,狗就会分泌唾液,这被称为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用灯光、脚步声、流水声等各种信号刺激狗,只要在喂食前使狗获得相同的刺激信号,就可形成条件反射。一旦形成条件反射,狗在看见灯光、听见脚步声和流水声也会垂涎三尺。同样,《丈夫为何要出走》作为一期具有亲情、爱情等元素的节目表示无条件刺激,节目中的情感诉求信息激发了个体受众积极的、肯定的、正面的情感就是无条件反应,而《百姓关注》栏目作为一个播出平台被视作有条件刺激。由于《百姓关注》节目具有固定的播出频道、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节目片头、固定的节目形式、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因素来来承载每一期节目,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百姓关注》这一条件刺激与情感诉求信息本身这一无条件刺激总是出现在同一时空里,也就是二者有规律地联系起来。这种类似的节目经过若干次重复之后,就会产生经典条件反应。在没有情感诉求信息的刺激之下,受众一看到《百姓关注》的名称或栏目标识等信息时就能产生接受情感节目时的情感反应,这时,受众对某一期节目的肯定、愉悦之情也就转化为对栏目的信任之情。所以,每到节目要播出的时候,总有一些观众提前等候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百姓关注》,虽然他们对新一期的节目是什么并不清楚。于是,一个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固定受众群就产生了。

结语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从众多的谈话节目中细分出来,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情感需求凸显出来。本文认为这种情感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情感分享的方式来实现的。情感分享从情感讲述者角度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愿意在电视媒介上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自我认同的回归;情感分享从受众角度表现为,他们都期望从节目中得到别人的一种人生阅历,得到某种质态感情发展的答案,得到自己情感的共鸣、宣泄,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个人情感参与进来,最终也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

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以情感讲述者的情感经历作为主线,通过节目现场的心理咨询、情感疏导、关系调解、法律援助、社会

51

帮助等形式帮助情感讲述者解决困难,呈现出情感讲述者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话题从公共领域进入私人领域、心理专家的作用加大、观众互动增强等趋势,凸显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作为受众情感宣泄渠道和社会群体粘合剂的功能。但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带来的高收视率也诱发了涉及媒体公信力、传媒道德、社会责任的问题,这其中包括:

一、真实性问题。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情感讲述者是不是由群众演员扮演的?这样的质疑近些年一直存在。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出于对情感讲述者的保护,考虑采取更为恰当和稳妥的处理办法,比如打马赛克、戴墨镜等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一些节目为了收视率、经济利益而利用群众演员代替情感讲述者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节目的真实性。编导的过度操控、讲述者的表演化讲述,这些都让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看起来更像是一期单本电视剧。

二、电视角色问题。一方面,媒体并不适合充当家庭事务仲裁的角色,而更适合扮演劝说、引导、调适关系的角色,因此要摆正节目的位置。另一方面,私人话语有选择地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公共空间,起到一定的情感宣泄、了解社会信息、促进思考的作用。但私人话语的进入一旦毫无节制,必然带来一味满足观众窥视欲、过分挤压公共话语空间、节目走向低俗化等恶果。而电视有其固有的社会角色,它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者,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收视而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过度煽情问题。煽情既可以激发情感,也有可能会激化矛盾。只有节目组和主持人抱着与人为善、注重社会效果的态度去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一味看重收视率,才可望把握煽情的度。

四、浅层次催情问题。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以“情”为中心,但是却不能仅仅限于表面的“情”,因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不仅要“催情”更要“催思”,启发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去深入思考,寻找更为正确的应对态度和处置原则。

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步,目前虽然有一定影响力

52

但还属于发展阶段,以上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既是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又是一次学习并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好机会。节目中曾出现的编造假故事、过度渲染悲情、热衷曝光隐私、刻意制造激烈冲突等行为,是节目不成熟的表现。然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改进,节目可以逐步走向完善自我的道路。因此,电视工作者应当更加重视这类节目的社会功能,认真研究受众需求,正确引导舆论方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节目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先进过硬的节目制作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彩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为社会大众源源不断地奉上一道道情感大餐。

53

致谢

我看过很多人的毕业论文后记,基本上都是感谢这个、感谢那个,整个感觉就像是获奖感言,曾经对这样一种形式感觉太单一。可是,轮到我自己来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脱口而出的竟然也是“感谢”两个字,因为在这个时候的确有很多人需要感谢,看来要想免俗是件不容易的事。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陆晔教授,记得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虽然很兴奋,但是也很迷茫,迫切地想学一些东西却不知道从哪里学起。陆晔老师给我明确了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前的新闻采访实践是微观领域的,是属于“术”的层面,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宏观和中观领域的,是属于“学”的层面。也就是说,现在就不仅仅要关注一条新闻怎么写、一个镜头怎么拍这些具体的事情了,而是要站在整个新闻传播的高度,来不断地反思新闻传播是什么。也许这并不会对将来的工作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媒介行业和其他工作不同,是一个社会影响巨大、关乎民生社会和思想启蒙的行业,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在投身媒介行业的过程中,批判性的反思,也就是媒介是什么的所谓终极追问是十分必要的。后来,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阶段,陆晔老师也给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这些都让我受益终生。

感谢伍新明老师,虽然我和伍老师没有师徒的名分,但是,在三年求学的过程中,伍老师悉心的教导和辛勤的工作使我的学业得以顺利完成。在我的心目中伍老师也是我的导师。在我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之际,请接受我发自内心的感谢!

感谢三年来教育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你们的教育让我开阔眼界、收获良多,谢谢你们!感谢家人和一起读研的同学们,当我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的时候,你们都给予我无私的鼓励和帮助。

今天,当我由衷地说出“感谢”两个字的时候,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沈新潮

20xx年4月于贵大

54

主要参考文献

[1]褚天舒、侯晓玲.做最贴心的服务——剖析《沟通》栏目的创办与发展.新

闻传播,20xx年第8期.11-12页.

[2]邓芳芳.直击心灵的对话——从《访谈》看谈话节目的情感抚慰功能.

电视研究,20xx年第10期.68-69页.

[3][英]丹尼斯?麦奎尔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4][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受众分析.刘燕南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董天策.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6]戴昭、郭长桑.心理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方建移等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英]格雷姆?伯顿著.媒体与社会.史安斌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霍惠兰、苏银苓.《人间》的叙事策略分析.青年记者,20xx年第8期.98

页.

[10][美]哈里斯著.媒介心理学.相德宝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1]胡丽霞.隐私倾诉类节目透视.东南传播,20xx年第10期.62-63页.

[12]郝雨.公共领域展开的私己空间——从纯个人问题求助类电视节目看“媒介

功能的延伸”.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1期.26-31页.

[13]郝雨.个人求助及情感倾诉节目的媒体功能意义.现代传播,20xx年第5

期.78-81页.

[14]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江瑜.从情感类节目热潮里看《翁进谈心》.东南传播,20xx年第8期.17

-18页.

[16]鲁景超.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7]刘京林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8]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9]李佩菊.多一份关怀,少一些作秀——析当今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视听界,

55

20xx年第4期.79-80页.

[20]刘擎东.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收视诱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xx年第5

期.63-64页.

[21]刘晓红、卜卫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2]陆晔.论双向交流与电视传受双方的角色定位.现代传播,19xx年第1期.

65-68页.

[23]苗棣.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4]马琳、孙畅.情感倾诉栏目怎样迎合受众需求.新闻传播,20xx年第8期.

15-18页.

[25]马欣川.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6][美]诺尔曼?丹森著.情感论.魏中军、孙安迹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7][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电视与社会.张水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8]彭艳.透视情感访谈节目的隐患.青年记者,20xx年第11期.85页.

[29]孙建斌.从《艺术人生》看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成功要素.山东视听,2006

年第10期.36-38页.

[30][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龙耘译,新华出版

社,2006.

[31]孙平著.受众心理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32]孙羽.《真情旋律》的“真情”再现与品牌强化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xx年第6期.65-66页.

[33]唐棣.多一点真情——关于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情感表达的话题.声屏世

界,20xx年第12期.39-41页.

[34]王立影.电视情感类谈话栏目评析——以江苏卫视《人间》为例.青年记者,

20xx年第2期.55页.

[35]王婷著.电视谈话节目创作散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6]谢常青.论情感倾诉类报道在真实维度上的缺陷.新闻知识,20xx年第6

56

期.40-42页.

[37]阴国恩、梁福成、白学军.普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8]叶浩祥著.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9][苏]雅科布松著.情感心理学.王秀钟、高维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0]于丽爽、宋茜著.脱口成风:谈话的力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1]张海东、陈莉.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以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

为例.山东视听,20xx年第5期.44-46页.

57

附录

科研成果主要表现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两篇学术论文:

1.《从广播与电视的比较谈广播前景》发表于《魅力中国》20xx年2月(上)第四期,总68期,第26、29页

2.《电视暴力镜头传播效果分析》发表于《青年记者》20xx年4月中,第59、60页

58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59

更多相关推荐:
《爸爸去哪了》中韩节目观后感

爸爸去哪了中韩节目观后感本身我不喜欢看电视节目所以在没给出这个作业之前我没有看过一集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了只知道它很受中国观众的欢迎无可厚非湖南卫视有一定的创新远见在中国电视节目日渐落寞没有一定的群众固定的收视或...

电视新闻节目观后感

收看省台今晚播报都市快报节目观后感一今晚播报和都市快报是陕西台一套和二套的两档主打民生新闻栏目两档节目都已开办多年并且不断地在改版创新赢合观众的胃口这两档节目同为民生新闻节目时长基本相当但给人的感觉却明显不同今...

电视问政观后感

石嘴山市第三期电视问政观后感通过观看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主办市电视台承办的石嘴山市第三期电视问政节目视频回放后动物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认为这期的节目贴近老百姓反映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现象以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体...

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

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

“山东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

山东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自古诗词歌赋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也似乎渐渐遗忘了这笔宝贵的财富如今山东少儿频道推出了一个节目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诗词又重新活跃在我们...

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

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寒假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2期又在齐鲁网上观看了2期感受颇深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

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

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

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

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gt观后感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看到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剧集在韩剧穿越剧充斥各类综艺节目占据荧屏的新潮时代再去追忆那段峥嵘岁月再去瞻仰那些革命先烈遗留下来的了历史遗...

少年经典诵读大赛电视观后感 孙海迪

少年经典诵读大赛电视观后感我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少年经典诵读大赛看完之后感触很深感想颇多下午两点五十五分我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观看着比赛这是一场关于少年儿童积累诗词的比赛比赛开始了主持人宣布选手们上场比赛分三局第一...

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征文

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征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富有知识大海洋生活的动力灵感的源泉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你想要抓住它掌握它却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也想一个和蔼的母亲孕育了丰富的知识之子让古今无数中国人受到启迪然而在今...

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

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利津实验一校八年级三班刘乙霏国学小名士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复赛18日济南开赛全省60强选手齐聚济南对弈美丽的中国古诗词大赛采用了全新的节目形态让比赛更加激烈精彩节目录制过程中...

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

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高集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左晓辉自古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由于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也随之渐渐遗忘了这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今山东少儿频道推出的一个节目让...

电视节目观后感(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