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历史

时间:2024.5.15

本田公司简史

——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的故事

“作为我们公司的口号,我提出了三个喜悦。第一,制造的喜悦(厂家);第二是销售的喜悦(商家,代理商,零售商);第三是购买的喜悦(用户)。只有这三喜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生产热情的高涨和技术的提高,经营的发展才有希望。”

——本田宗一郎

“本田提出了三个喜悦作为口号。但如果不改变的这三者的顺序,企业就会失败。企业必须把用户的喜悦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喜悦才会有销售喜悦。作为这二个喜悦的回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藤泽武夫

第一讲 两个创业者的结合

【内容提要】

★本田公司的4大形象

★93年出现26年来未曾有过的经营危机,本田神话破灭了?

★如果说本田宗一郎是前台演员,幕后导演则是藤泽武夫。

★藤泽武夫倾其全部才华和智慧写着“本田神话脚本”

★本田宗一郎15岁去东京当学徒,学习修汽车,30岁当旁听生学习冶金 技术。

★年轻的宗一郎既是技术发明家又是花花公子。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创建于19xx年。

★藤泽武夫年轻时过着放荡无羁的生活。他擅长筹措资金和销售产品。 ★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的结合创造了战后日本的奇迹。

“本田宗一郎”、“F_1”“跨国公司”、“年轻化”——这是HONDA公司过去给社会播种下的4个鲜活形象。伴随这4个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本田的业绩蒸蒸日上。企业形象与辉煌业绩相得益彰,终于形成了本田神话。相反,随着经营业绩的不断回落,构成神话的企业形象又都黯然失色起来,于是世人又都禁不住议论起神话的破灭。

称得上“本田教的教祖”的本田宗一郎和躲在幕后操纵教祖演出一幕幕戏剧的藤泽武夫。这两位本田公司的创业者现在都已仙逝。由于泡沫经济崩溃,经营业绩急转直下,本田公司也不得不退出长期挥着“行驶的广告塔”的作用的F_1车赛。

谁都承认本田公司是国际化的先驱企业。但是以19xx年的广场(PLAZA)协议(西方先进5国中央银行总裁。政府财政部长会议)后的日元升值为分界。在纷纷实行国际化的产业界。国际企业已不再是本田公司的代名词。现在汇率已突破1美元=100日元大关。国际化势在必行。当国际化走过了头时,又冒出了国内企业空心化问题。

1

作为年轻化象征的在职干部的平均年龄是54岁零3个月。虽然比其他公司显得

年轻,但是年龄最小的官员为46岁,再也不象从前那样拍着胸脯夸耀年轻了。同公

司干部的情况一样。从前夸耀最年轻的职工队伍的平均年龄也提高到37岁零2个月。在汽车行业里,退居第5位。

最初给人们留下神话崩溃的印象是始于19xx年3月期的业绩。自19xx年对轿车

项目的投入和摩托车的对美出口的回落。犹如两坐大山同时压来。实际上陷入了26

年从来没有过的严重亏损。同时经常利益和纳税后利润自创业以来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持续下降这种不光彩的记录。19xx年3月期的利润比上一年下降一半,创下历史最

高记录。

当然,本田公司并不是创业以来一帆风顺发展起来的。勿宁说摩托车奠定了世

界的本田的基础之前的小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时代也是不断遇到危机的。对轿车的进

发也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难。本田公司在创业的道路上遭遇过多

次危机。正由于每次都奇迹般地度过了危机,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才创造了

神话。这就是神话之所以成为神话的原因。

出现神话的原因就在于两位创业者的令人叫绝的珠联璧合的精彩表演。面对大

庭广众的用户,操着粗野而爽快的腔调。涛涛不绝地讲演的是本田宗一郎。而躲在

后台提供台词的是藤泽武夫。坐在观众席上的用户能够看见宗一郎的表演。但是却

看不见躲在幕后出色地进行操纵的藤泽的身影。

用户虽然都知道宗一郎和藤泽武夫是珠联璧合地唱双簧戏。但是甚至产生了只

有宗一郎一人在演独角戏的错觉。因为两人配合得太默契了,简直天衣无缝。

许多人把宗一郎视为主角。而把藤泽看成是配角或“大管家”。这是明显的错

觉。本田公司的社长是宗一郎。但肩负着经营重担的是藤泽。本田公司发行的股票

或开具的支票,直到引退的前一天为止都盖着“董事长藤泽武夫”的印章。这就是

证明。

尽管如此,但决不是说宗一郎是藤泽的傀儡。宗一郎有强烈的创业者的意识。

“本田是我创办的公司”。藤泽承认这一点。他倾其全部的才能和智慧,写着“本田

神话”的脚本。架设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主角的演技能力的舞台装置。并把媒体都紧

紧拉在自己身边,把宗一郎捧上本田教的教祖的地位。缺陷车索赔事件及继此之后

的两人的同时引退,一场戏连着一场戏都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的精彩表演。

静冈县磬田郡光明村(现为天龙市)位于流经滨松的天龙河的上游。本田宗一

郎出生在这个村子的一家铁匠铺的家庭。这位天真烂漫的匠人出身的技师之所以能

充分发挥他拥有的才能完全因为一名叫藤泽的名导演。他善于出色地旋转包括主角、配角在内的整个舞台。如果宗一郎遇不到藤泽,他充其量是滨松的中小企业的一介

老板而结束自己的一生。

藤泽也是同样。不管藤泽多么具有经营才干。如果遇不上宗一郎这位名演员。

他也不能发挥作为导演的才能。这2个人的性格、想事方法。直到兴趣爱好,一切的

一切完全相反。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两人都没有学历。川岛喜八郎原付社

长引用野上弥生子的小说中秀吉和利休的事例。评论说,小说描写的是有奇才的两

人的情感纠葛和友情。本田先生和藤泽先生的关系有的地方与此相同。两人的确既

互爱互敬又彼此仇恨。所以本田公司发展到这么大。

2

尽管如此,也不能说两人自从相遇就情投意合。据藤泽回忆说,在战后一片焦土和废墟,满目疮痍的49年夏天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说起来那是非常话不投机的气氛。替两人牵线搭桥的是当时商工省(现通产省)的干部竹岛弘。在竹岛转到商工省之前的19xx年前后,他在原中岛飞机厂一边工作,一边在母校的滨松高等工业学校(现静冈大学工学系)做代课教员,执过教。

宗一郎在19xx年毕业于二俣普通高等小学校后,被父亲仪平领到东京,在一位同乡人办的汽车修理工厂亚特商会当学徒工。他进入亚特商会的契机,是由铁匠改行修理自行车的父亲从他爱读的《轮业的世界》这本行业杂志上看到了招工广告的缘故。

“你要在亚特商会好好干,干到能够自立门户为止。否则你别回来见我。” 宗一郎牢记父亲的严厉嘱托,告别了家乡,从15岁开始当学徒,一咬牙干了6年。在他21岁的19xx年为了回报师父的教养之恩又干了1年义务劳动后,因到老家滨松。自立门户,开办了“亚特商会滨松支店”。挂出了在当时颇洋气的横写的巨幅招牌——“A R T Automobile Service Station”。

说是衣锦还乡,未免听起来好听。可是这个滨松支店除了担任厂长的宗一郎之外没有一名工人。是纯粹的个体户。

在自立门户一年以后的19xx年,华乐街股票大迭,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日本也被卷入了这场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暴风骤雨席卷日本。震撼全球。但是在偏僻的地方,象汽车修理工厂这种个体企业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工厂的名声日益远播,职工也膨胀到15人。3年后的19xx年,宗一郎发明了把汽车轮圈轴木制辐条改为铸铁轮圈的新技术。这项发明在全国产业博览会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海外的订单。当初自立门户时他的梦想是一生有1000日元的存款足矣,可是自立门户后每月有1000日元的专利费进帐。

宗一郎飘飘然起来。他立即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终日骑着哈雷达比特逊牌大摩托四处游荡。他还自己动手制作游艇,在滨名湖和佐鸣湖上玩耍,到了夜晚,每晚都点上艺妓寻欢作乐。整天花天酒地,转眼工夫把专利费全部花光了。在滨松一带提起宗一郎的大名,几乎无人不晓。

工厂年年扩建,事业一帆风顺。宗一郎并不满足。相反他有些干腻了修汽车了。只要干修汽车,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他更热衷于制作东西。只要制造东西就不会被束缚在狭小的天地,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本事。于是他一边经营修理汽车一边建立了“亚特活塞环研究所”,开始试制发动机活塞环来。

“只要见过一次的东西,就一定能制造出来。”

宗一郎见了什么东西就仿造,对自己的经验颇自信。对于活塞环也自信会轻易制造出来。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他怎么也做不成品质优良的铸铁活塞环。一次次的失败了。宗一郎认为原因在于缺乏冶金学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他决心到滨松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做个旁听生。当时他已经30岁了,每天穿着立领的学生服戴着学生帽去上学,谁见了都会吓一跳。就是在这所滨松高等工业学校里他结识了竹岛。在他的学生时代的19xx年,他把亚特商会滨松支店转让给了他的职工川岛末男,后来他参加了东海精机重工业这个当时在滨松一带颇有名气的生产活塞环的公司经营,一下子当上了社长。

在滨松高工时代,他蔑视学校的考试制度,所以在2年级时被勒令退学。但在 3

被开除学藉后仍免费旁听,学习了一年。在宗一郎看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

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什么文凭。经过一番刻苦钻研,他终于攻下了制作活塞环的技

术,并取得了28项专利。

藤泽出生在东京小石川。是地道的东京人。在旧制高中毕业后靠为人抄写搞件

生活。生活无忧无虑。后来在19xx年他去叫做三轮商会的一家10名伙计的钢材零售

店当学徒。可是后来这家店主人被征兵服役去了,所以把店铺交给了藤泽经营。

后来他自立门户,投入10万日元资本创立了名字很响的“日本机工研究所”,生

产车床上用的刀具。这是19xx年的事。恰好是本田宗一郎读完滨松高等工业学校的

那一年。藤泽把生产的刀具卖给中岛飞机厂。当时负责该厂采购部工作的是竹岛。 竹岛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下到各承包工厂检查质量。并在技术上指导如何提高质

量。在这里俩人结识了。

藤泽在年轻时过着放荡无羁的生活。他虽是无名鼠辈,但愿结交有才干的人。

他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和这些能人交往试验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本人擅长筹集资

金和销售商品。藤泽从一开始就立志做一名在舞台下面工作的导演。东海精机在战

时的19xx年成为生产船舶、卡车、飞机上使用的活塞环的兵工厂。向丰田汽车公司

和中岛飞机厂供货。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他请求丰田出资协助(出资比例40%) 同时以社长身份盛邀丰田的石田退三到东海精机任社长。而自己退居专务一职。

东海精机迅速发展成拥有资产1200万日元,和包括临时工作在内的拥有2000

名职工的大企业。但是在日本战败的前9个月的19xx年底,日本发生了以滨松地方为

震源的死亡近千人的南海大地震。工厂彻底被摧毁,夷为平地。宗一郎再也无心思

经营。在战败的第2个月把股票全部卖给了石田领导的丰田自动织机公司。得到了45

万日元的现金。

在日本战败后,宗一郎对身边的人宣布从此什么事都不做了,过了一年无所事

是的散淡生活。他买了一大桶药用酒精,自己配制成合成酒,大方地请朋友们品尝。

白天学习吹尺八(日本的乐器竖笛),打发日子。他又试制制造食盐和冰棍的机器。

利用电动制盐机制造出食盐,用来黑市上换大米。为了消磨时间他还应聘到当地的

磐田警察科技辅导学校当临时教员。晚上固定要喝酒。

一年过后,按计划他结束了闲散的生活。19xx年9月创设了本田技术研究所,

其目的是制造内燃机和纺织机,自己亲自任所长。在被战火焚毁了的东海精机工厂

的废墟上,搭起个比兵营稍好不多的简陋厂房,职工人数包括宗一郎在内不到10人。

这是典型的小型企业(日本称作零细企业)的街道工厂。命名“研究所”表明宗一郎

对技师的执着追求。

同年,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合作创立了现在著名的跨国公司“SONY公司”的前

身“东京通信工业。”被视为战后的冒险企业典型代表——“本田”和“索尼”是几

乎在同一时期内诞生的。

宗一郎暗地里准备开发旋转式的织布机。滨松地区自古以来盛产纺织品。宗一

郎的母亲美佳就是织布能手,而且自己能修理织布机。宗一郎喜欢机械,也可以说

是本田家的遗传吧。

战后在纺织品盛产地滨松迎来了所谓“卡嚓万”的时代。经济出现了繁荣。所

谓“卡嚓万”,意思是织布机转动一下便发出“卡嚓”一下的声响。就会赚1万日元,

所以不知是谁发明的流行语,大家都说顺了口。宗一郎也看准了纺织业的繁荣趋势。

4

但是要开发放置式织布机需要巨额资金,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借着“卡嚓万”景气的机遇出现了许多“大款”。作为老百姓的代步工具由于战争的缘故凋敝了。市民们终日为吃饱肚皮而发愁。宗一郎有一天突然发现在毁于战火的一片废墟里堆放着旧陆军6号无线电通讯机,上面配备着用来发电的小型发动机。他如获至宝。他打定主意收集这些发动机,把它改造后安在自行车上。不愧是有经营修理汽车工厂的经验,改造这样的发动机对宗一郎来说得心应手。燃料箱用汤婆代用。

把改造后的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进行试验。发动机设计不正确,而且当时还继续延续着战时的配给制度,气油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物资,没有气油,只好用松树根榨出的松根油代替。燃烧这种油很不容易点火。需要30分钟才能起动。

一天只能勉强造一台。这种四不像的产品居然也能卖出去。市民们把它作为代步工具。但是这种分文不花的发动机只够生产500台助力车就完全用光了。宗一郎已经迷上了制造摩托车。于是他自己开发了气缸盖能跳出来的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样子虽然难看,但是发动起来却意外地运转正常。他很受鼓舞。他用极短的时间开发出V型传送带式、后轮驱动2冲程发动机。客户多半是自行车店和不知底细的奸商。自行车店把它安在自行车上作为助力车、而奸商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车体,并安上拖车的轮子到处兜售。这种不可靠商品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居然可达时速10~20公里。“吧嗒吧嗒”领时代之先,深受大众的喜爱,生产一台卖一台,陷入了慢性的供不应求。当时在轻型摩托车行业中无论哪里也没有既生产发动机又生产车架的企业。宗一郎在这个时期认真地筹画在东京投资建厂的事,以便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

滨松地区的人们也许与当地的气候温和有关,性格大都比较随和,做事慢慢悠悠的,与宗一郎的性子合不来。他自亚特商会时代开始,经常穿着红衬衫或打满补丁的作业服,带领着年轻人驾着外国汽车或进口摩托车在夜深人静的街上兜风。发动机发出刺耳的轰鸣声,每当回到家时都搅的四邻不安,当然遭到大家的谴责和怨恨。宗一郎从不把人的指指点点放在心里,可是家属却替他深深感到无地自容。

宗一郎虽然手头有点钱,但是要到东京开设工厂,创办摩托车事业,他的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恰好在这个时候,战后转到通产省工作的竹岛去滨松出差。当他准备返回东京时忽然想起了宗一郎,于是他顺便到宗一郎家看望一下老朋友叙叙旧。

“要论制造东西,我可没服过谁。可是手头缺少资金。在滨松虽有靠?卡嚓万?发了财的款爷,但是要借他们钱,他们就会无尽无休地干扰我的事业,所以不能和他们合作。东京方面能不能找到肯出钱与我合作的人呢?”

宗一郎十分庆幸竹岛会在此时此刻看望他。他向这位老朋友详细地交代了自己的近况,而且有一搭无一搭地请竹岛帮他物色人合伙人。这是他创立研究所1年以后的事。

竹岛并没有把宗一郎的嘱托放在心上。只是听听而已。在2年后的19xx年春,在依旧到处是一片战争废墟的东京新桥这个地方,有一次竹岛在公共厕所里偶尔遇到了藤泽,两人叙谈起往事时忽然想起了宗一郎托他打听的事来。

藤泽在战争越打越激烈时乘机关掉了日本技工研究所,疏散到福岛县的二本松乡下。妻子生了病,终日卧床不起。当他在二本松这个地方立住脚后做起了经营木材的生意。但他并不死心,梦想着有朝一日在东京重整旗鼓,干一番大事业。藤泽 5

时刻窥伺时机以 图一逞。所以尽管没有什么要紧事也时不时地抽时间跑到东京去,在新桥或新宿一带的黑市上闲逛。竹岛心里清楚藤泽自己并没有钱,但是他早就看出藤泽具有筹措资金的特殊才干。而且很早就听人说过他有雄心壮志,愿意同有才干的人干一番事业。于是竹岛一五一十地把2年前宗一郎嘱托他的事告诉了藤泽。

宗一郎根本不认识藤泽是何许人。可是藤泽在战前经营过生产刀具的小工厂,所以他们曾听人说起过宗一郎的事,因此他对滨松那位大名鼎鼎的天才技师宗一郎并不陌生。而且他记得他经常去中岛飞机场时竹岛也对他说起过,“滨松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男人,叫本田宗一郎,有机会给我介绍一下”。这句话一直埋在他心里。

“我愿意同他合作。当然我本人并没有那么多钱,但我可以替宗一郎筹措资金,要多少钱我能给他找来多少。”

藤泽当场答应了竹岛的请求。

宗一郎也早把他曾托竹岛寻找能与他合作的人的事忘在九霄云外了。他仍一门心思地独自摸索着制造摩托车的办法。在确立了“吧嗒吧嗒”的A型发动机的量产体制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成立法人组织的事情,在月产达到200台的48年9月24日把“本田技术研究所”改为“本田技研工业会社”,正式建立了法人公司。职工增加到20名。这个时候的资金是他的父亲仪平典卖了大约3万坪(1坪约3.3m2)的山林后资助他的。

本田的发动机从A型开始,都是用英文字母标记的顺序。经过B型,C型后,在48年完成发动机D型是2冲程,排量98cc,2级变速,链条传动方式。同时自行设计了车身。当有人看到了把车架和轮胎、发动机组装好了的样车时随便说了句“这真是梦幻般的产品啊!”这句话反倒提醒了宗一郎,为了寄托自己的梦想和期望。干脆给这台车起了个很有魅力的名字——“梦想号”。

样车拿给人们鉴赏,得到一致赞扬。但是遗憾的是在整个日本举国上下都看好进口车,因此国产车“梦想号”越来越不好卖。加上银根紧缩政策的影响,资金周转不开,本田的助力车发动机行市一落千丈。卖出的车,货款收不回来,职工的工资也发不下来,只好分期支付工资。正在这时竹岛传来了口信,说能不能见见那位叫藤泽的人。

宗一郎虽说是小人物,但毕竟是滨松一带名闻遐迩的老板。虽然战时的配给制度仍然持续着,毕竟取得了拥有2000名职工的企业的实绩。按说藤泽应主动去到滨松“朝见”宗一郎才是。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担心如果在滨松这个宗一郎的大本营去同他相见,这意味着一开始就确立了主从关系。的确他不是大财主,但在与宗一郎的关系上他更希望建立对等的关系。

这一点在宗一郎那里是无所谓的。在当时的那种状况下,本田的经营肯定会走入绝境的。所以只要有人能供给资金,哪怕没有他指望的那么多资金,那么不管什么人,只要对方说清楚见面地方,他随时准备去见面。他都愿意精诚合作。

就这样,俩人在48年8月,在东京阿左谷的竹岛的家里“相了亲”。

“交通工具不管形式怎么变,它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即使我一文不名,但是我是搞技术的,所以我要创造什么,一概都不愿让你掣肘。但是假如我们携手搞合作,那么资金的事就全部交给你办,我也不过问。”

“明白了。资金的事我来负责筹措。资金和机械如何来搞,我替您想最容易办到的方法。总之您是社长,所以我听您的。但是我希望把眼光放的远一点,不能短视。”

6

一开始两人约定谁也不干涉对方的最拿手的领域。藤泽把宗一郎看做具有独创精神的发明家,而宗一郎把藤泽看成是老谋深算的确良战略家。彼此互相佩服对方的才能。当即两人拍板成交。藤泽加盟本田公司。

宗一郎当年42岁,藤泽38岁。起步时两人都不算年轻。打那次见面后两人又互相访问了彼此的家庭。从脾气秉性到过去的生活轨迹以及人生哲学,各自的性格,兴趣爱好,彼此都完全不同。双方没有用多长时间彼此都深深地了解了对方。宗一郎五短身材,头发与他的年龄相比显得格外稀少。相形之下藤泽身材魁梧高大,动作迟缓,头发蓬松。

宗一郎读小学时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黑鼻头黄鼠狼”。因为他的鼻子尖总是被煤灰熏得黑黑的,另外他的动作出奇的灵巧敏捷,所以伙伴们给他起了这样的外号。而藤泽从小不喜欢锻炼身体。

宗一郎性格开朗豁达,善交际。谈起话来象机关枪一样,一串一串的话犹如连发炮弹从嘴里喷射出来。但奇怪的是不管从他嘴里冒出什么粗鲁的话,对方绝不会感到不舒服。而且似乎矛盾,他同时又很内向。这一方面是天性,另一方面也是很小就离开家当学徒,刚刚20岁出头就自立门户,兴办事业,经历了社会风风雨雨的锤炼的结果吧。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商的窍门似乎比纯粹的商人更老道。

以商人自居的藤泽处处谨慎小心,思考细密周到,说话有条有理。看上去很难与他接近,他极力避免出风头。如果说宗一郎即使完全暴露了各种缺点也照样讨人喜欢的话,那么藤泽则是一个极力隐藏自己弱点的人。

如果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以主从关系相处的话,宗一郎肯定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把藤泽选为自己的继承人的。藤泽没有继承宗一郎的企图,一开始就选择了共同经营的道路,那时因为他的想法是通过宗一郎这位天才技师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因为如此,他清楚地划分了一段工作的期限。

如果藤泽仅仅是宗一郎的辅佐官的话,那么本田公司今天的面貌可就完全不同了。正因为宗一郎和藤泽两人的双簧戏配合默契,珠联璧合,本田公司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待续)

第二讲 本田公司的崛起

【内容提要】

★“本田技研”与“藤泽商会”

★第一台自行车助力(A型)发动机诞生

★藤泽在东京设立营业据点

★藤泽对宗一郎说,我们也可以兴办新兴宗教,你当教祖,筹措资金是我的事 ★企业破产与失业与罢工风潮

★“梦想号”走俏市场

★朝鲜战争特需给日本经济复苏带来机遇

★藤泽除了偷和骗外几乎什么都干了

★藤泽推销有术,书信作战大获奇功

7

★兴建第一座总公司大楼,职工人数1年翻5番

<一>

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在竹岛引见下“相了亲”后,过了2个月,在19xx年10月藤泽变卖了二本松的木材加工厂来到了东京,开始策划本田的经营工作。11月实施投资倍增计划,把资本提高到200万日元。藤泽自己支付了增资总额的一半,即50万日元,成了拥有25%的资本的大股东。至此本田公司由“本田家的公司”转变为“本田工业&藤泽商会”了。

在这一年有2件大事令日本国民感到欢欣鼓舞。一是古桥广进在游泳比赛中打破了150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二是汤川秀树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由于战败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的日本国民无不为这两件大事感到光荣与自豪。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藤山一郎演唱的“青翠的山脉”这首欢快的歌曲,代替了曾流行一时的“苹果之歌”,整个日本开始同战后的混乱时代决别。藤山是战前歌坛上颇受人们喜爱的著名歌唱家。那时候他驾驶着法国的“雷诺”汽车。每次到滨松演出之际都到“亚特商会分店”来,请宗一郎给检查修理汽车。许多人为了目睹这位大名鼎鼎的歌星,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赶来围观,把“亚特商会分店”围得水泄不通。

加入了本田公司的藤泽立即当上了常务董事,拥有与宗一郎的弟弟瓣二郎相同的代表权。瓣二郎比宗一郎小6岁,小学毕业后羡慕哥哥的事业,来到东京的同一个“亚特商会”当学徒。学徒期满就回到滨松老家,在支店工作,并帮助哥哥经营公司,作了可靠的助手。

藤泽干的第一件事是在东京设立营业据点。19xx年他在东京京桥桢街买下了临

2街2间占地15坪(约181.5 M)的旧房,创设了盼望已久的东京营业所。目标是开拓

以东京为轴心向关东甲越、东北地方辐射的市场需求。同时购买了旧桌椅,架设了电话。接下来是招募公司职员。但是当时没有钱登广告,只有依赖不收费用的职业介绍所。

宗一郎仍旧留在滨松,带领着46名职工进行“梦想号”的改进工作。所有创意都出自宗一郎。作为助手是担任画图的河岛喜好。河岛是19xx年春毕业于滨松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后加入技术研究所时代的本田的。在就业困难的时代,河岛经在医院任事务长的父亲的朋友的介绍,加入了“本田技术研究所”。河岛虽然听说过被誉为“乡镇的发明家”的宗一郎的名字,但是所谓技术研究所,到底是股份公司还是个人组织,到底是搞什么研究的,在当时一概不知。

父亲的朋友是他家附近的一位经营电机的老板。从这位老板那里才得知宗一郎的家距离自己家只不过隔着200米远,两家其实住在同一条街道。

河岛的面试不是在当时叫做研究所的工厂里进行的,而是在宗一郎家里进行的。两人相对而坐,烤着火炉。宗一郎热心地讲了他的抱负:“我现在也付不了你许多工资,将来我们要造自己的摩托车给世人看。”当然立即采用了河岛。于是河岛成了本田公司的第12名职工。藤泽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筹建东京营业所,目的在于他想及时销售宗一郎开发的“梦想号”摩托车,当他看到这台车时直观地认为这台车肯定会有销路。很幸运,他从政府得到了200万日元贷款(这是美国对日援助物资的回报金)他利用这笔贷款扩建工厂,增置设备,拟定“梦想号”的生产计划。发动机 8

暂在滨松生产,在东京建厂后再进行整车的组装生产。宗一郎恨不得早一天把工厂迁移到东京,彻底离开滨松。

19xx年,低特律银行总裁J.道奇作为特使出使日本,对日本的经济实行“大手术”。道奇路线的宗旨是通过猛烈的紧缩政策使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并且减少政府的价格补贴和国债发行额。这种果断而猛烈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这时战前的工人领袖同复员军人也陆续回国,在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工人罢工运动,社会动荡不安。仅制造业就有1100家工厂破产,51万工人被解雇。

在本田公司开设东京营业所之后的19xx年5月,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解雇1000名职工。对此工会组织针锋相对,宣布进入无限期的大罢工。工人罢工一浪高过一浪。创业者社长丰田喜一郎为了收拾局面,引咎辞职。工会也只好接受了解雇工人案。

而且丰田把公司的未来委托给了丰田家族的大管家石田退三。当时石田退三正担任丰田自动织机公司的社长。银行以创业者下台和工商分离为条件答应贷款,这样丰田汽车公司才避免了“企业破产”这个严重事态。

对于“何时破产也不足为怪”的小企业本田来说,根本无需关心这种大企业的动向,因为与自己毫无关系。两个创业者,一个在滨松,一个在东京。各自东西。藤泽日夜盼望宗一郎早日到东京。两人一见面就讨论本田公司的未来发展远景,促膝交谈、通宵达旦。有时也讨论新宗教问题,时不时发出大笑。

“本田先生,你很擅长抬杠。无理搅三分。这也是魔法。不知为什么,你有吸引对方的魅力。现在我们拼死拼活地干,可是如果有一天公司实在经营不下去了的话,我看我们也可以兴办新兴宗教,你当教祖。筹措资金是我的事,把你捧上神坛尊为教祖。那就会有施主找上门来,所以比搞公司更容易发财,而且不用费力。”

宗一郎认真地反拨说:

“靠宗教发财可不行。如果要搞新兴宗教,我要追求与传统的宗教完全不同的,一切都要讲道理的哲学。我要宣传人生不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现代人容易理解普遍真理。”

藤泽每次见到宗一郎都会听到他充满自信的那句口头禅:“我一定要把本田公司搞成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厂家,我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起初只是当做童话故事听听而已,可是经宗一郎颠三倒四说来说去的,甚至产生了错觉,仿佛明天就会成为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厂家似的。宗一郎洗了藤泽的脑筋,藤泽被宗一郎的梦想征服了,并为实现远大理想开始发愤图强。藤泽在心里暗下决心:“我的工作是为宗一郎的梦想而敷设轨道上。只要架设坚不可摧的轨道,并行驶在这条轨道上,那么梦想肯定会实现。”

在丰田的创业者丰田喜一郎退出丰田舞台后,仅仅过了2个星期的6月25日,突然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军向丰田、日产、五十铃三大公司订了1万辆大型卡车的合同,丰田一下子扭亏为盈。战争特需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机遇。在这种形势下迟早会出现摩托车的需求。

藤泽没有放过这个机遇。同年秋季他没有同宗一郎打招呼就买下了位于北区十

2条的450坪(1坪约3.3m)的旧缝纫机厂,挂起了“本田技研工业东京工厂”的招牌。

资金不管有多少也不够用。10月以自行车补助金名义从通产省贷到40万日元,12月又以自行车发明实施补助金名义贷到10万日元贷款。当然仅靠这两笔资金还是不能把事业纳入正轨的。

9

藤泽根据黑市的情报,凭他的天生的才能,从各种渠道筹措来周转资金。藤泽不仅从本来应该贷款给人家的销售店以股票为抵押倒过来借钱,而且通过不明底细的黑市金融业者,甚至通过过去的倒爷伙伴关系从华侨那里借钱。本田公司在19xx年就开始向冲绳、菲律宾、台湾等地出口“梦想号”摩托,但这都是为了偿还信贷的出口。

“在当时藤泽除了偷盗和诈骗外,似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吧。”河岛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如是说。

东京通信工业(现索尼公司)在这时期也被资金问题困扰。创业者井深大每次都借助钱形平次的关系向知名作家野村胡堂借周转资金。野村凭借井深的介绍人的关系在公司设立之际也求过井深出资赞助。在这种关系下能求就求。索尼有这种流行小说作家的资助,但本田公司却没有这类慈善家的赞助。尤其关于资金,只有依靠藤泽想办法了。

从11月开始在东京工厂以月产300台的规模组装生产“梦想号”摩托车。发动机从滨松运到东京。进入19xx年,宗一郎把生活和工作场所全部搬到了盼望已久的东京工厂。整天关在工厂正中央的一间不到一坪的小房子里,和助手河岛头碰头地在一张临时在旧桌子上搭成的绘图台案上争分夺秒地设计带有变速箱的4冲程顶置所门(OHV)发动机图纸。

宗一郎设计开发的OHV发动机以及后来宗一郎的得意门徒杉浦设计的,奠定本田轿车基础的CVCC发动机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动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本田公司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宗一郎设计的OHV发动机之前,无论是摩托车还是汽车,都采用安放在发动机两侧的旁开气门方式。但这种方式不能提高压缩比。同时还可以自由设计燃烧室形状。如果发动机尺寸相同,马力会增大一倍。这种设计是一项大胆的发明,使人联想起哥伦布把鸡蛋立在桌子上的那种勇气。新产品试制完成后,宗一郎固定把藤泽请到工厂征求他的意见。

“怎么样,这次的试制品,专务?”

“好哇!不错。社长,用户正盼着这种摩托车呢。我是商人,所以我马上想到的是用户那喜笑颜开的笑容呀。嗯,不错。这种产品肯定能卖出去。我一定要卖给你瞧瞧!”

藤泽骑上定了形的试制车上,一边握着方向盘一边夸张地作出得意的动作,挑逗着宗一郎的虚荣心。不过,他虽然没有表现任何不满的样子但也没有忘记提醒宗一郎:

“不过,如果用户角度来看,这个地方要这么改改就会更方便。而且会更好卖吆。本田先生,这对你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呀。我相信你有作到。”

被吹捧到这种地步,宗一郎绝不会有什么反感和不快。内心世界高尚的宗一郎这回会完全接受这个意见,无论如何也要接受这个意见,无论如何也要照着藤泽的意见改进的。

D型“梦想号”不出所料成了抢手货。19xx年生产出搭载排量146cc的OHV发动机的“梦想号”。接着又把排量提高到175cc、200cc,与此同时生产也急剧上升。“梦想号”的销售要点在于高转速和大马力。“如果是好的产品,用户即使等上一段时间也一定会买的。”这是藤泽的销售哲学。

“本田慷慨激昂地激励推销人员,并向全国各地派出了推销员去开拓市场。推 10

销员从藤泽那儿领取了相当于4.5个月的工资的旅差费,自己亲手制作产品说明书,带上这些材料四处奔波。当时是经费不足的时代。正是通过这些推销员不怕苦的努力,一点点增设推销店,终于奠定了月销1000台的体制。

这期间宗一郎在东京工厂的狭小的办公室里埋头开发“卡帕号”摩托车。这是在自行车上搭载排量50cc的红色助力发动机、并把白色燃料箱安放在后轮上的简易轻型摩托车。宗一郎喜欢红色与白色。

宗一郎起初开发的自行车辅助用A型发动机是把安放在自行车大梁中央的V型橡胶带作为变速器使用的,所以缺点是容易弄脏乘车人的裤脚儿。当然不适合女人骑。而“卡帕号”把发动机安放在后轮,克服了这个缺点。

当时以滨松为中心,全国各地有120多家助力自行车厂家,互相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本田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跃升为大型企业,就在于他打破了摩托车的既定概念。

<二>

本田生产的国内第一辆真正的摩托车“梦想号”掀起了销售热。然而提起当时巩固了经营地盘的摩托车,只有美国的“哈雷”和“印地安”,这种美国货看上去气魄不凡,一时占据了很大市场。美国货不大讲就节省原材料,看上去车身肥大臃肿,多余的部分很多。设计上坚固耐用,即使稍微碰撞到什么地方也不会轻易损坏。从外观上看很适合用于交通管理的警车。但是缺点是不适合在狭窄的胡同里行驶,或面条馆给客户送货用,而且价格奇贵无比,一般市民可望而不可及。

宗一郎的目标是为大众制造代步工具。而他精心设计的“卡帕号”恰好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和市民的实际需要。本田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始终以技术为商品的。本田开发的技术都是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在这个意义上宗一郎发明的技术格外的实用和朴实,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擅长“赚钱的机师”。日本经济在朝鲜战争特需和扩大生产的刺激下很快得到恢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出现了消费热。

——今天的消费热暂还会持续下去。只要扩大生产体制,扩大销售网络,至少会月销一万辆——

藤泽信心十足。但是光凭现有的销售渠道,即使在进一步挖掘潜在需求,毕竟很难完成1万辆的目标。要一鼓作气地增加销路就要投入大量的营业员,构筑销售网络。为此需要大量资金。刚从小型企业脱胎出来的本田公司不具备这笔巨额资金。任凭藤泽有天大本事也不可能筹措到这笔资金的。不花钱就没有促销的好办法吗?藤泽想出个“书信促销”的办法,即向全国5万5000家自行车商写信的方法。

“您的先祖在日俄战争后十分大胆地下决心经营进口自行车,因为当时并没有料到需要给自行车上链子啦,或修补轮胎之类的麻烦事。总之这已成了今天您们的生意。但是战后时代变了。用户需要带发动机的自行车。本田公司开发了完全符合这种需要的产品。完全没有故障。如果您感兴趣请回信为感。”

这就是书信的大致内容。信发出后大约有3万多家车行回了信。于是藤泽向表表示兴趣的自行车店回了信。

“承蒙您对我的产品感兴趣,不胜感激。谨此每户寄上一台车,价格19000日元。请您以25,000日元出售。这样您可以赚6,000日元。不过您把货款事前邮寄我方, 11

或我方指定的银行帐号上。”

本田公司当时在社会还是知名度不高的公司。在各地方的自行车商店看来,即使发生兴趣,在货到之前寄货款也是冒险的事。藤泽自然也料到这一节,于是他跑到三菱银行请求京桥支店长亲笔给用户写信。

“本田公司是我们的用户企业,是信誉很好的企业。寄给本田公司的货款请寄到三菱银行京桥支店为感。” 由银行出面给用户写信,自然会产生信用。起初是5000家,最后达13,000家,自行车商站纷纷寄来货款。19xx年仅“卡帕号”就确立了6,500辆生产体制。这个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转眼间达70%。“卡帕号”挖掘出了摩托车市场的潜在需求,奠定了市场估计生产和大批量生产的基础。“卡帕号”的货款每天进帐。“梦想号”在出厂后平均2个月后回收货款。零件的采购是进货后5个月付支票,所以手头现金有了富裕。新产品的开发有条不紊地进行。装载90cc的OHV发动机的新式摩托车“便利号”的设计也大功告成了。而车身的部分零件采用塑料的踏扳摩托车“儒诺号”也即将问世。作阵指挥技术开发的宗一郎和藤泽的销售战略密切配合,本田公司的经营一步一步走上了发展轨道。

“本田先生,我们家的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娃娃好像把我当成了能制造假钞的能手了。用我老婆的话说,‘本田大叔制作梦想号啦卡帕号啦什么的,我还明白,可是我家老公整天干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你瞧,她也莫名其妙的。因为我每天早晨都大声说一句‘好啦,今天我又要到银行搞钱去呀!’所以我的小孩真以为我是作假钱的了。”

这段期间就是在孩子眼里,藤泽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19xx年本田公司脱胎与小型企业,迅速成长为月销售额4亿日元的骨干企业,买下了东京车站前的八重洲的98坪的土地,建设了占地面积75坪(每坪约合3.3m2)的2层公司大楼。从而把总公司从滨松搬到了东京。

职员人数也随之增加了。19xx年3月,职工260人,第二年增加到1337人。仅1年就增加了5.2倍。虽然建立了新的公司办公楼,但是穿西服打领带的工作人员只限于管理部门的人。推销人员也同修理工厂的工人一样穿着打补钉的衣服。那是因为穿着打补钉的衣服的地方摩托商行的老板和用毛巾包着头的老板娘经常来公司一边参观大楼一边付货款的缘故。

羡慕西装革履,不愿在总公司里穿着打补钉衣服的职工也是大有人在的。对此藤泽严厉地批评说:

“你们不要搞错了。对本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能为我们销售摩托车的销售店的人们。他们如果穿着打补钉的衣服,我们也穿打补钉的衣服是理所当然的。作为经销商的老太婆跪坐在沙发里,我们也要采取同样的姿势坐着。”

后来被称为“后宗一郎,藤泽体制”的“四大天王”的西田通弘、河岛喜好和白井秀夫是在19xx年进的本田公司,而另一位川岛喜八郎是在19xx年进的本田公司。陆军技术军官出身的西田在战后曾一度进了专门生产铁锅和铁壶的“那须铝厂”,但是由于不适应这家公司,后来自立门户经营过专门为铝制品进行表面处理的小工厂。一度发展成拥有70人的小企业,勉强有经营下去。但是最后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后来经饭田桥职工介绍所的介绍,为了混碗饭吃,加入了本田公司。这是27岁的事。

这是本田公司第一次面向社会招募职工。参加面试的是藤泽,而应聘者只有西 12

田一人。当即采用。就这样西田成了没有任何后门的正规入社的第一名职工。接着是白井。大学毕业后曾入“东洋制钢厂”,后又转“纤维贸易公司”,最后辗转到本田公司。川岛先进“东芝”,继而加入“东海石油”,最后来到本田公司。在故乡四国当过英语教师的第二代会长(董事长)的冈村升是19xx年入社的。

以上这些著名人物都是经人介绍中途入社的。所谓介绍,听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光通过职业介绍所或报纸刊登广告是招不到优秀人材的。所以有时甚至通过朋友的推荐来招募职工。为宗一郎和藤泽牵线搭桥的竹岛弘也在19xx年作为常务而被挖到本田公司。

在典型的零细企业时代(小型企业时代)入社的冈村自己的董事长时代为了筹集低利息资金,积极地在欧美各国向证券分析员进行企业说明时,当他念到“成长为世界的本田的现状”这篇稿子时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么又脏又乱的街道小工厂会发展到这么大吗?”

第一代董事长杉浦英男19xx年进了本田公司。杉浦大学毕业后适逢就业难大时代,所以混进了父亲经营的拥有150名职工的中小企业。但由于他不适应工作,每天闷闷不乐。后来他下决心抛弃家业奔向新的世界,当时已28岁。

公司在什么地方都没关系。偶尔一则广告映入了他的眼帘。报纸上的招工广告写着“本田公司招聘高级职员”。密密麻麻的三行广告对杉浦来说太吸引人了。不过当时的所谓“高级”只不过是指大学毕业的意思而已。

本田是怎样的公司,是生产什么的公司全然不知。他按照广告指示的地点,找到了离考试会场东京板桥区很近的崎县白子工厂。白子工厂的确切地点是崎玉县北足立郡大和街的白子。穿着作业服的人,腰里挂着写有序号的牌子,骑着摩托,发出刺耳的轰鸣声,朝着川越街道的方向奔驰。杉浦不好意思地怯怯生生地问这位考官兼向导:

“本田公司是生产摩托车的公司吗?”

“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就来考试的吗?算了,我也是在1个月前才来到公司的。我们的公司还很小,没有正规考试。因此取个号码牌,在川越街道作最后的考试。”

本田公司正式决定定期录用大学生是19xx年的事。尽管如此,但也不是正式招募。第三代董事长大久保睿和原常务千千雄平等都应招了。在就业难的时代,这2位在毕业前还未定下来究竟找什么工作。于是经一位朋友(经销马达的朋友)的介绍去考本田公司。

没有什么笔试,而是一位入社不久的总务长简单地见了面,聊了聊,当场拍板:“好,采用了。如果方便的话明天就上班来吧。”很快就入了社。用大久保的话来说,“同杉浦那时候一样,入社时领着我到工厂的人神气十足,所以我问他什么时候进的工厂,回答是昨天。当时就是这样的梁山泊时代。”

整个社会由于朝鲜战争带来了景气,经济很快复苏,虽然后来又萧条,但是本田工厂却一片繁忙景象,充满活力,人手短缺得很。

在东京神田的铁路桥旁边租借来的大楼里进行笔试和面试。本田正式定期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是19xx年的事。54年春入社的大学生只有28名,这里面包括第三代社长久米是志,第四代董事长吉泽幸一郎,原专务中川和男以及原专务原田隆夫等著名人物。

久米喜欢汽车,曾投考丰日和日产2大公司但都未被录取。他安慰自己说,“正 13

值就业难时代不能太好高鹜远了。在交通工具这点上,摩托车,汽车都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又接受了本田公司的考试。吉泽憧憬制造业,接受过当时大企业的考试,但是同久米一样都被无情地淘汰了,最后进了本田公司。(待续)

第三讲 争当世界一流

【内容提要】

★ 总公司由滨松迁移到东京,加快新产品开发

★ 新品种一问世月销售额突破10亿大关

★ 本田公司依然残存着学徒社会风气,本田宗一郎对职工大打出手

★ 藤泽武夫凶神恶煞,外号叫做“考基拉”

★ 为称霸世界急剧扩大生产,引进美国先进设备,总投资近15亿日元。令丰田、日产自愧不如

★ 本田摩托仍远远落后于欧美

★ 产品积压、资金周转陷于困境、企业濒临破产

★ 藤泽武夫力挽狂澜,为转移职工视线,宣布参加TT车赛,弄得宗一郎骑虎难下 ★ 宗一郎视察曼岛车赛时说,‘凭本田的实力永远赢不了’

第3讲第1节 扩大规模,引进设备

“要是别的公司起初是不会珍惜你们这 些既年轻又没有社会阅历的毛孩子的,可是HONDA则不一样,寄希望于你们。不过谁如果想辞职随时都可以辞职”

每当新职工进公司时,宗一郎都要对大家讲这番话。HONDA公司在日本的企业社会中没有什么知名度,而且宗一郎和藤泽也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被大企业淘汰下来的大学生以及在原来的企业与环境磨合不好的年轻人,都纷纷投奔到这个中小企业。当然也有人刚来本田不久,由于不适应仍存在浓厚的学徒社会色彩的中小企业的公司作风,随后就离开了。自立性强的年轻人望着创业者的背景踏踏实实地工作。

把总公司由滨松搬到了东京后,宗一郎和藤泽以此为新的起点又开始了新的长征。书信作战大获奇功,强有力的销售网络建立起来了,“梦想号”摩托月产1000台,“卡帕号”超过5000台。尽管如此,在产品还未生产出来就统统卖出去了。许多人认为“摩托车终归是时髦产业,迟早要萎缩的。”但是藤泽不听旁论,坚定不移地坚持搞摩托车。他认为,“摩托车的保有量西德是240万台,英国和意大利各150万台,相形之下,日本才勉强达到20万台。从普及率上说,月产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拥有1400名职工的本田公司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车辆,汽车有8台,3轮车摩托有6台,和摩托车132台。摩托车虽说是自家生产的,但如果卖掉的话,折合2000万日元。所以如果创造不出远远超过这些车辆的价值的产品,就没有使用这么多车辆的意义了。但是本田公司之所以发展壮大起来,是因为推销员善于使用这些摩托的缘故。如果使用自行车就发展不到这种地步了。机械化、速度化是时代的大趋势。 14

提供适应时代潮流的机械化商品就会得到大众的认可,摩托车的需求永远不会完结。摩托车绝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产业。

新产品的开发丝毫不放松。新品种一问世,月销售就轻而易举地突破10亿日元大关。资金周转也宽裕起来。人才随时可以补充,搞技术的,搞销售的,应有尽有。作为后备力量,定期招聘大学生。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生产设备的问题。本田公司的“卡帕”很抢手、市场销路看好、生产蒸蒸日上。但是各路商品市场竞争依旧激烈。稍一松懈,市场份额马上回落。为了加强经营基础,只有开发别的公司无法仿效的独特产品,并且采用精良设备,大批量生产,才能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

当时日本机床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之欧美大致落后10~15年。因此要配备最精良的机械设备,必须从欧美引进。如果采用日本国产设备,不仅性能差,而且价格昂贵,不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弘法(经营者)不择笔(设备)”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藤泽的想法是花钱买时间。

“本田先生,咱们要添置大量设备呀。请社长要亲自跑一趟美国,尽量购置性能先进的设备吧!钱嘛,有我想办法筹措。”

藤泽向宗一郎提出了大胆设想。宗一郎19xx年4月搞了许多包括小型发动机在内的发明创造,对社会作了贡献,因而受到很高评价。在他45岁时获得天皇授与的蓝缓褒章(天皇受给企业家的最高奖赏),公司士气高昂。假如宗一郎和藤泽到别的大公司工作的话,那么充其量只能爬到科长的位置而已。而现在是出色的中小企业家,是经营管理者。

宗一郎采纳了藤泽的建议,同年11月只身一人飞往机械王国美国。他在美国考察了一个月,投入了3亿日元购置了100台最先进的机床设备。不知为什么这里面还有本来就不是用于生产摩托车的,美国格林公司制造的螺旋齿铣床。接着19xx年1月升为技师的河岛又去了德国和瑞士订购了31亿5000万日元左右西德设备。在家里留守的藤泽分秒必争地展开了扩大经营的战略。

19xx年2月首先在名古屋,继而在四国(高松)、大阪、九洲(福冈)等地创设了支店。另一方面又以按月分期付款方式买了崎玉县的工厂。在清理这座工厂时,宗一郎只提出了一点指示:

“工厂就那样原封不动地使用,但是只有厕所要改成洗水厕所。人要制造干净漂亮的产品,必需把吃饭和拉屎的地方搞的干干净净才行。”

在指掌财物大权的藤泽看来,资金是有限的,有钱要用到刀刃上,但是这是宗一郎对制造产品的小小要求,不能反对,所以还是照办了。

接着在19xx年1月在崎玉县的大和街又买了3万坪的土地,开始修建大和工厂。同年7月,又买下了滨松飞机连队旧址的2万坪土地。几乎在同一时期修建3个新工厂。设备投资额,包括购置机械在内达15亿日元。当时丰田、日产、每年设备投资也不过5-6亿日元而已。本田公司在19xx年刚把资本金由600万日元增加到1500万日元。而这次的设备投资是资本金的100倍。

如果事与愿违的话,公司岂止衰败,简直会破产的。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冒险投资。19xx年元旦节过后到春节,宗一郎和河岛订的机械设备陆续到货,安装调节器试工作很快完成了。从夏季到秋季3个工厂也先后开始投入使用。 15

支撑本田公司初期发展的“卡帕号”、“梦想号”等摩托车产品的生产重心逐渐从十条的东京工厂转移到新工厂,东京工厂成了公司职员研修中心。8月本田满怀信心推出“便利号”摩托,12月增资4倍,把资本金提高到6000万日元。19xx年1月在东京股票市场公开上市股票,同时又推出了坐式摩托“儒诺号”。公司职员对本田公司充满信心。事业如日中天,兴旺发达。

“质量优秀的产品没有国界。只瞄准日本市场的日本第一不是真正的第一。优秀的外国产品一旦打进国门,仅仅是日本数第一的产品就会被打败,只有世界第一才能保证日本第一。所以我们要争当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厂家。”

宗一郎站在柑桔木箱上,对东京工厂的职工发出了向世界第一的目标进军的号召。这是在决定采购大规模设备之后不久的19xx年的事3座新工厂竣工后的19xx年3月公司内部小报上又大肆渲染:“我们公司现在已引起行业界的瞩目,恐怕用不了几年就一定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厂家。”(待续)

“本田先生,您想不想参加曼岛的摩托车赛呀?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我来起草参加车赛的宣言书。”

曼岛车赛创立于19xx年,是环绕周长60公里的小岛跑7圈总共420公里的世界最具权威、而且条件苛刻的摩托车道路竞赛。这个比赛早已受到世人瞩目。在比赛期间将有10万观众从各国来到这个狭小的岛屿观战。如果夺得冠军,那么证明摩托车的性能是世界最精良的。

“既然制造摩托车,就应该参加世界性大赛,夺取冠军。”

这时藤泽想起了创业初期和宗一郎促膝谈心时宗一郎不止一次提到这句话。并把它重新捧了出来。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策划活动。藤泽企图创造“HONDA=摩托车=宗一郎”的形象,克服这场危机。如果这个策划活动成功,那么毫无疑问,宗一郎就变成了“HONDA教”的教祖了。

日本的摩托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还是很落后的。本田为了了解与外国存在怎样的差距,参加了那年1月在巴西的圣保罗举行的国际车赛。结果,尽管这是个二流的车赛,但在参赛的22台赛车中仅拿了第13名,大败而归。本田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排不到名次,这一点宗一郎比谁都心里清楚。尽管如此,还是在世界上亮了相。

“曼岛车赛是世界一流的车赛吧?很有意思。试试看怎么样?不可能马上取胜,但总有一天会拿冠军,令世人大吃一惊,刮目相看!”

尽管宗一郎长期以来一直把经营权完全交给藤泽,自己从不过问,但是他深刻地感到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得知藤泽的意图后,宗一郎下决心让自己‘当一名演员’。

正当资金周转困难重重,告贷无门之际,3月20日,藤泽以宗一郎的名义草拟了一份参加曼岛大赛的宣言书。

我的童年时代的梦想是用自己制造的汽车称霸世界的汽车大战中。但是在称霸世界之前,我一直首先致力于企业的安定,精密优良的设备,优秀的设计上,竭力为国内用户提供优良的实用车。所以时至今日无暇倾其全力于摩托车赛事上。 16

??,??

在确立了绝对自信的生产态势的今天,恰逢机遇。在此决意参加明年的TT大赛。 ??,??

在向世界夸示日本的机械加工的真正价值之前,必需追求它的真价。我本田技研的使命在于日本产业的启蒙,在此我披肝沥胆,与诸君共同发誓:为TT大赛夺魁不遗余力,共同努力。

此宣言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社长 本田宗一郎

宣言写得具体,所写内容几近檄文。职工们读后无不为之感动。感动之余,早已把本田濒临破产的危机忘在脑后了。

藤泽这时候又导演了一出戏。在支票结算日期到来的6月10日之前,他以视察曼岛车赛为名派宗一郎出访欧洲。其目的有两个:一不想给宗一郎造成太大压力:二又要给社会和职工吃个定心丸——“HONDA的经营态势没问题的,因为社长还能出访海外。”

而且6月10日这一天的票据清算问题也顺利解决了。暂时摆脱了经营危机。虽然在经营方面摆脱了困境,但是当宗一郎回国后却坐立不安,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他为明年的曼岛大赛深感忧虑。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比赛实况,简直吓破了胆。曼岛车赛是级别悬殊的马力和速度的世界。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不安:

“曼岛车赛是这么厉害呀!凭本田的实力永远赢不了。‘山鸡不叫就不会被射死’发表那样的宣言真是一生的愚蠢。”

然而藤泽写的宣言不光是表明参赛,而且还要夺魁的呀。到了这个地步,真的是骑虎难下了。

(待续)

第四讲 藤泽认真反思失败教训

【内容提要】

★ 在日本汽车产业闹工潮的时代,本田公司的工人罢工却未闹起来

★ 藤泽蠕动三寸不烂之舌,安抚了欲闹事的职工

★ 英国《镜报》称赞本田公司说:“本田公司的发动机简直像手表一样精密” ★ 19xx年本田在250cc级别和150cc级别的曼岛车赛中夺得冠军,其他级别的车赛也都在前5名,使世界摩托车行业大为震惊

★ 两个司令部各司其守。日本经济恢复期完成的19xx年,藤泽认真总结经营危机教训

★ 搞技术的要懂财务,否则当不好经营干部

★ “万物流转,盛极必衰。”这是不可抗拒的法则吗?

★ 本田公司会永远兴旺不衰吗?

17

宗一郎在宣言中雄心勃勃地宣告在一年后参加举世闻名的曼岛大赛。但是职工们各个心里明白,至今边起码的准备工作都未作。眼前的危机虽然暂时克服了,可是外购零件的应付款依然欠着账。公司内仍然在继续调整生产。工作在第一线上的职工切身感到说不定会马上关掉工厂或者大量裁减人呢。这个时期日产公司的工会煽动刚进入公司的大学生要求把当时1万日元的工资待遇提高到2万日元。理由是物价昂贵,2万日元是维持其基本生活的最低费用,他们的策略是一笔一笔地同资方细算帐。把各项最低消费加在一起,至少需要2万日元。

当时日产公司虽说在朝鲜战争特需的刺激下恢复了生产,赚了钱,但是毕竟还是拿不出更多的工资满足工人们的要求。资方不仅不答应工人要求,而且强硬地说:“不劳动不得食”,“不干活就没有面包”,激起工会的强烈不满。工会组织工人罢工,公司封闭工厂以示抗议。劳资双方都不肯让步,陷入僵持状态。

后来由盐路一郎发起了第二工会,伙同日本兴业银行出身的负责劳务的常务川又克二,在工人中发展党羽,逐步腐蚀拉拢工人,分化工人,搞垮了激进的工会组织,平息了工人罢工,不久便恢复了正常生产。至此,日产的劳资协调路线的雏形基本形成了。

在HONDA的崎玉工厂里建立工会组织的是发生经营危机的前一年的19xx年7月的事。在工人中煽花点火策划成立工会的发起人叫久世哲也,是本田公司首次聘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当时本田公司对大学生规定了工厂义务实习期限。而实习生往往磨洋工,不肯定卖力干活。有一天久世被宗一郎臭骂了一顿,因此怀恨在心,于是鼓动工人起来组织自己的工会。当然宗一郎并不知道久世是新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工厂的职工,只不过见了谁不好好干活就骂谁而已??。

工会终于成立了。工会认为本田公司前景渺茫,没有出路。在19xx年底要求给高额的越冬补贴。工会打的算盘是趁公司垮台之前尽量从公司得到更多的益处。工会的要求在公司看来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公司的回答是一律补贴5000日元。而工会认为给的太少了,即使给2、3倍的钱也无法接受。双方交涉也达不成协议,要是谈崩了就会引发罢工闹事。这时藤泽单枪匹马潜入崎玉工厂,在冬季的露天地里招集1,600名职工进行谈判。

“作为公司怎么看这5,000日元?“工会委员长劈头问道。

“公司答应的这个越冬补贴,要不得我说也是那个,怎么说呢,低得不足挂齿。多拿出一点,按说也是办得到的。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多给大家那么公司就垮了。公司一垮等于给各位添麻烦。作为经营者,我们不愿眼睁睁看到自己的职工流浪街头,无家可归。我想过了年,到了樱花盛开的季节,景气恢复,摩托车也开始卖得动了。到那时我想再和大家坐下来谈判。

时间飞逝。自本田公司发表宣言到后来真正参加曼岛车赛是5年后的19xx年。走到这一步是相当困难的。首先要把发动机从过去的3,000转提高到10,000转。10,000转意味着当时飞机能力的2倍。即使在研究室的试验阶段达到了,但在日本也找不到经得起这么高转速的零件呀!

18

宗一郎再次飞往欧洲,把带去的钱都用来买零件。他背着大批零件在罗马机场准备登机时由于超重而被阻拦。后来据说他把行李箱里的衣服都穿在了身上才勉强被放行。

19xx年第一次参加曼岛比赛时,在125cc级别上勉强拿到第6名。第一次参赛能拿到名次就不错了。但担当教练的河岛先生说,“虽然第6名,论马力连冠军的一半都不如。实际上输得一败涂地。”

“马力,必需提高马力才能获得冠军。”宗一郎在研究所从早到晚叨咕这句话。 又过了2年,即19xx年,在125cc级别和250cc级别的2个领域垄断了整个冠军,其他比赛均各列前5名。使世界摩托车行业震惊不已。自曼岛车赛夺魁以来,经历了7个年头。

参加曼谷岛车赛当然要花许多钱的。宗一郎不顾此举是否划得来,但他坚信只要赢得车赛,本田的技术力量提高了,就会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越的产品。具有特殊才干的工程师就会找到本田公司来工作。他的目的果然达到了。本田公司以此为契机越发重视技术的提高和实力。川本信彦(现本田公司社长)、入交昭一郎(原副社长)等肩负下一代使命的“孩子们”都是在这后来不久陆续加入的本田公司。

另一方面,藤泽希望能打开早已动手晚了的出口渠道。决定参加曼岛TT大赛是为了转移陷入困境的本田职工的视线,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此举为日后的“本田神话”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克服了19xx年的经营危机之后,宗一郎和藤泽这两位创业者完全进入了分工体制。宗一郎为了制造曼岛赛车用的跑车,整天吃住在白子工厂。白子工厂的劳动大军已转移到新建的和光工厂,但是作为研究所的前身的“技术部”仍然没有一块搬走。宗一郎在这里设立了“社长办公室”作为工作的前线基地。

本田总公司虽然设在东京的八重州,但社长室却在白子工厂,确立了在其他公司看来无法想像的灵活体制,也就是说宗一郎率领的本田工业的大本营是白子工厂,而藤泽率领的“藤泽商会”的大本营是八重州。两个大本营直到两位创业者引退为止一直没变。

尽管如此,但是藤泽并不是每天都到八重州的总公司上班。他在银座(东京最繁华的大街,相当于70年代王府井大街)的松尾附近的越后屋大楼里租用一间10坪(1坪约3.3m2)的房间,弄来一大堆经营资料和书籍。他如饥似渴地读遍了这些资料和书藉。有时读累了就合上眼睛冥思苦想,或到银座逛逛街,放松放松,再回到房间继续工作,过着别具一格的生活。在这个时期,两人一年才见几次面,每次见面都不是在公司而是在酒馆,一边喝酒一边互相汇报着近况。

“现在早已不是战后经济恢复期了。我们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形势。作为经济恢复的发展期已告结束。今后的发展是要靠现代化了。”

19xx年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自豪地宣告战后复兴已告结束。藤泽密切注视着这种经济形势的变化,认真地开始摸索本田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他更想能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一下为什么会陷入那种危机的原因。技术方面的原因已经弄明白了。“卡帕号”(CUB)突然滞销的原因固然有景气衰退的因素,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于其他厂家是在自行车三角大梁的中间安装发动机,搞出了新产品。在本田方面,原因是本田宗一郎设计的发动机的马力太强,当时的自行车承受不住,经常被震坏。“梦想号”的原因也是一样,化油器与发动机性能不匹配。

19

另外,不能忽视从定单生产估计(市场)生产这一变化。成本意识淡薄是致命弱点。岂止摩托车,其实任何产品,有竞争力的商品才能卖出去。只有产品卖的好,才能增加设备投入,所以经验不足的新兴企业往往认为只要扩大设备,产品成本自然会降下来。但是新兴企业缺乏产品管理意识,所以最后遭到挫折。

——经营危机的原因数不清。基本上是由于缺乏经营平衡。平衡打破的原因恰恰是宗一郎过份乞灵于技术的缘故。但是为了维持经营平衡怎么办才好呢?——

藤泽这时想了自己在战时中自立门户经营“日本工机研究所”时曾为一本小册子深深打动的情景。那本书的名字是《日本外交史》。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尤其令他感动:

“军事力量和外交是一架车的两个轮子。当这两个轮子平衡时国家稳定。但是日本在退出联合国组织时的19xx年,当时尽管军事力量是“小轮子”,却硬装出强大,对外交好要求相应持同样强硬态度。这样两者失去平衡,翻了车。在过高估计一个轮子的力量时,同时又要求另一个轮子也和它相适应,这就导致了退出联合国组织的结果。”

用这个道理分析一下本田公司怎么样?把国家的军事力量看成技术,而外交则相当于经营能力。本来这两者必需保持平衡才行。但是藤泽过份相信宗一郎的技术,并且根据对技术能力的过度估计,相应地扩大了销售网络。从“卡帕号”到200cc的“梦想号”都以宗一郎的估算为大前提,营业在那以前都获得成功。按着这个思路,投入15个亿日元的设备投资,这从当时的企业规模上看,无论是谁都会场认为设备投资规模过大。恰恰在这里埋下了隐患。由于急于扩大规模,失去正确判断力,没有及时发现技术与营业的平衡会打破。

那么怎样才会避免失去平衡呢?藤泽开始着手于分析丰田、日产等同行具有代表性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掌握了优秀大企业的数据后,又对照着刚从街道工厂这种小企业步入中小企业行列的本田公司的具体情况,探索如何在不伤元气的情况下下顺利地进一步转换成大企业的途径。

藤泽参与经营时的本田技研公司才只有37名职工。而现在已超过2500名。在日本中小企业这个规模上,宗一郎的技术发明创造和藤泽的经营智慧还是可以驾驭得了的。但是一旦发展成大型企业,则这个两人的领导能力是有限度的。必须建立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组织系统。但是仅凭不得不倚赖宗一郎的组织是没有后劲的。

为了取得经营平衡,在19xx年建立了商品的一年保期的服务制度。其目的是企图挽回接连不断发生的索赔事件造成的名誉扫地的本田企业形象。同时为研究开发部门制造紧张气氛,以便取得技术与企业的平衡。

为了培养技术人员的成本意识,首先要让大家了解什么叫资产负债表。为此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每年安排一次去位于富士山山脚下著名风景旅游区的“箱根宾馆”进修学习一周。专门学习财务报表方面的知识。

“搞技术的不懂财务,即使当了部长、厂长也会工作失误。其实,纵然没有部长、厂长也能生产出产品来。每天要在各种文件上盖章,如果不懂财务,那肯定会盲目地胡乱盖的。正因为是搞技术的,所以才更要精通商品的价值。不懂其价值与资金的运作,不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就当不好经营干部。”

藤泽在探索HONDA应有的形象时,掠过他脑际的是“万物流转”的法则,即 20

盛极必衰的哲理。

藤泽第一次知道万物流转的法则,是他读了一本《万物流转的法则》的书。这是众议院议员平泉涉的父亲平泉澄在战前写的书。藤泽阅读此书后,认真思索:

——世间无论怎样的巨富、怎样的权力,都会有灭亡的时候。本田公司从诞生到逐渐成长起来正是依据了这个法则。但是只要客观存在这个法则,本田公司壮大了也必将输给后来者,逐步走向灭亡。——

另一个想法又爬上了心头。

——按说一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是不会没落的。大企业在资本、人才等方面都积蓄了很大实力。又有社会知名度。但是弱者要生存去难道不应该遵守万物流转的规律吗?——

“喂,我说,你认为本田会长久存在下去吗?”

当时藤泽曾问担当崎玉工厂的河岛喜好(后来任本田第2代社长)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

“我想会无限发展的吧。不能永远发展,那么在这里工作的我们可就没有活路了。”

“你真的那么想吗?”

“照那样思考,本田公司总有一天要完蛋的。所以我希望你们也认真地想想怎样才能使HONDA不会消亡呢。”

无论同河岛怎么讨论都想不出好的答案。在逻辑上越推理越陷入死胡同。河岛把他的烦恼刊登在19xx年4月的公司小报上:

“万物流转的法则或许总有一天会袭击HONDA的。我在想为了避免这一天的到来,使HONDA永保青春,怎么办才好呢?这个被大家公认的,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不会垮台的公司如今在企业竞争的旋涡中下沉了。无论有多么优秀的设备,优秀的人才,巨额的资金,也不能断定不会遭到万里长城同样的命运。使HONDA繁荣兴旺的原因是什么?倚赖物质或倚赖金钱,总之仅仅倚赖客观力量是无法使自己安定的。要很好地认识自己,很好地认识世界的进步,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永不落伍而努力。我希望珍惜这种思想境界。”

作为落伍的公司,藤泽列兴举的例子是生产摩托车、水泵、发电机等产品的竞争对手“东京发动机(东发)公司”当HONDA陷入经济危机,在兜街(日本著名的金融商业街)流传HONDA资信不可靠时,《东洋经济》和《宝石》等杂志把“东发”吹捧得天花乱坠,可谓名噪一时。根据是“资产负债表搞得清楚。”

HONDA陷入经营危机的19xx年,“东发”的职工671人。设备机器2亿1,000万日元,不及HONDA的五分之一。销售额月平均30万日元,而HONDA分别为5亿日元和20万日元。销售额利润率,“东发”为10%,而HONDA仅为1%。东发较之HONDA,设备和职工尽管少,但是销售额多,收益大。支付票据是HONDA的四分之一,应收款为三分之一,借款为不过十分之一。光看数字,“东发”简直是非曲直超一流企业了。然而没几年工夫,“东发”却彻底破产,而HONDA存活下来。两个公司的区别在于HONDA有一位天才的技师本田宗一郎,这一点却是反映不到资产负债表或财产清单上的。而“东发”却没有这样的天才技师。

——本田宗一郎这位天才技术专家创设了HONDA公司,而我抚育她成长。从一文不名开始兴办的摩托车事业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宗一郎对未知的技术进行 21

挑战的结果。然而他个人的生命和挑战是有限度的。如果能创建一个组织系统,确保在他智慧枯竭、退居二线以后接班人层出不穷,人才辈出,那么不是可以避免衰亡,持续繁荣与兴旺吗?——

这是藤泽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缔造新的组织系统,一切从“一旦宗一郎不在世上了怎么办?”这一设想出发。而他的归宿点是创立能够捍卫宗一郎的组织。

假如宗一郎在战后不是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进入某家企业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那么充其量终其一生不过是公司底层的普通技术员而已。正因为宗一郎亲手创办了事业,所以才有今天的HONDA。HONDA要持续发展,必须造就千万个宗一郎。但是现实是严峻的。天才是天生就是天才,不是人为可以造就的。

纵然不及宗一郎那么有天才,但凭本能和直觉而工作的优秀专家在公司大有人在,而且也可以培养造就。但是这需要营造一个承认专家能力的周围气氛和环境。如果HONDA的组织有利于充分发挥专家能力的话,作为新兴企业就会一如既往地持续发展。

藤泽想出个办法并付诸实施的是向工厂的每位职工都发一本名为“我的记录”的笔记本。让每人记工员下每天工作的苦恼、辛苦、失败教训及克服的办法。并把他放在现场(车间),谁都可以随时阅览。

这好像是一本“工作履历书”,它为藤泽在19xx年引进专家制度作了铺垫工作。其结果,这个运动为提高本田独特的生产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制度起了促进作用。作为职工普遍参加提高生产效率运动,“丰田的创意思考提案制度”是著名的,但是丰田的制度是建立在名誉会长丰田英二留学美国福特时学习的“提案系统”的基础之上的产物。而本田的制度是藤泽创造的。在藤泽认真着手重新缔造组织之前本田根本没有象样的组织结构图。虽说这恰是中小企业的显著特点不过了,但也是因为长期以来藤泽有意不让制作这个组织结构图。因为一旦制作了这张组织图,大家都被捆住了手脚,反而调动不了职工积极性,使企业缺少活力。这仅仅是表面理由。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很难确立宗一郎的位置。

19xx年本田也建立了工会组织。迫于形式需要,为了以组织对抗组织,曾制作过组织图。尽管如此藤泽却佯装不知“组织是为破坏而存在的”。组织无论多么好,不能不成为金字塔型。话虽这么说,但职工要是膨胀到几千人,没有组织结构图,要运营公司是不可能的。

“组织机构健全,人事畅通无阻”,这种观点还是普遍存在的,但是HONDA公司至今仍无定期的人事变动。

藤泽作为常务进入HONDA公司,19xx年升为专务,19xx年升副社长。如果是一般公司,作为经营的最高人事干部的起用,均由社长决定。但在HONDA这里稍有不同。

“我以后要用专务名片了。”

“要提升XX为专务的,所以我要当副社长。”

藤泽是在独自决定后汇报给宗一郎的。而且宗一郎一概没有异议。

在藤泽看来,专务也好副社长也好,工作内容都一样。尽管宗一郎把自己的印章都交付了藤泽,但他一直连一次也没用过。支票、票据都以“董事长武夫”的名义开出的。这表示藤泽的自信:“HONDA的经营大权由我执掌。”对于藤泽来说,头衔对公司内外仅仅起着“表示存在感”的意思。反之,对宗一郎来说,社长的头 22

衔是对外的一种称呼,是表示创业者的意思。从工作内容上说,他是技术开发本部部长。虽然同样是社长,从工作内容上说他是后来成立的“本田技术研究所”所长。

藤泽是公司的第二号人物。但在他个人的意识或公司运营的实质内容上,相当于美国式的CED(经营电高负责人)的角色。这个角色从创业初期到引退为止终于未变。

宗一郎直到临死之前仍抱着“我创办了HONDA”这种强烈的意识。但是在藤泽看来,开创HONDA的是宗一郎,所以这种意识只不过是把自己看成社长而已。官员叫什么都无所谓,但宗一郎在公司的位置应该明确下来。

——他这个男人不是一般人。这一点我很清楚。如果把这个杰骜不驯的男人纳入单纯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只让他当第一把手,HONDA的优点就会消失。要建立能发挥宗一郎的优点的组织,否则HONDA公司就不能发展。我要的是更多的“本田宗一郎”。—— (待续)

本田简史 第5讲

HONDA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

★ 藤泽为了造就更多的本田宗一郎主张研究所要独立,但遭到工会的反对。藤泽力排众议,强行成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

★ 19xx年3月期的销售额是2兆5千亿日元,研究费是1250亿日元。

★ 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直到今天只有本田把研究所搞成了独立的研究所,而且按照销售额成比例地提取科研费的厂家在全世界也只有重视质量的德国奔驰而已。 ★ 藤泽诊断不懂技术的人不可能继承宗一郎的思想。

★ 藤泽每到夏天都会携夫人去德国旅行,欣赏华格纳演奏会。

★ 藤泽说:“公司外也可以做工作”,他认为如果不制造出面向低层社会广大市场的商品就不会有本田的未来。

★ 宗一郎接收藤泽的建议,为荞而馆的学徒造摩托车。

本田公司简史 第1讲

本田技术研究所的独立

为了造就众多的本田宗一郎,藤泽采取具体措施把技术开发部门从总公司机械中独立出来。他的智慧来自他平日爱读的夏目漱石写的《我辈是猫》的一部小说。

日俄战争使整个日本陷入混乱。一位学者为了研究“青蛙的眼球的电动作用”,在大学的地下室里整天研磨玻璃球。这个故事长期萦绕在藤泽的脑海里。这本小说描写的学者水岛寒月是以理学博士寺田寅彦为模特的。

藤泽得到的启示是:无论社会如何动荡不安,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难道不也需要象寒先生那样可以心情平静,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的环境吗?在这样的环境中,技术人员可以安心埋头钻研。技术层加厚了就会从这里源源不断涌现出走俏商品, 23

支撑企业茁壮成长。

把开发部门从工厂中分离出去就可以造成把技术人员同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但是如果把工厂那套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也照搬过去的话,不仅仅会降低研究的效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作为第一线的工厂是追求利润的场所,始终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

如果把研究所编入与工厂相同的现场的组织图,研究费会受业绩影响。不仅不会做长远的开发,弄得不好就会卷入追求利润的思想。相反使组织分离,使研究所具有自主性就不会受到追求眼前利益的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干扰,就可以钻研长期的项目。研究开发部门需要的是可以自由研究课题的物质条件和与此相称的社会地位。在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械里,毫无疑问,管理职务的位子有限。但是如果能够按照藤泽的设想搞成镇纸型的分层住宅式的组织结构,那么在一位领导的下面高享受部长或科长更多的研究人员,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研究所的运营机制,如果能做到依据HONDA的销售额得到可以浮动的一定比率的科研经费,那么技术人员会可以安心地钻研自己选择的课题??

19xx年藤泽把自己研究的方案提交给工会组织讨论。出科意料的是,居然遭到强烈的反对。HONDA公司在一年前因为白子工厂太狭小,所以在崎玉县和光市买了土地,建设了新工厂,并把原工厂技术部(后来的研究所的前身)的核心力量——担当绘制研究图纸和试验的设计队伍调进了新工厂。设计队伍中的骨干分子借机退出了原工会组织,并成立了第二工会组织。藤泽的方案恰好在这之后不久提出来的,所以工会认为把研究所独立出来是分裂工会组织,竭力反对。

——如果没有独立的研究所,就不会有HONDA的光明前途。我进入HONDA那会儿,工厂里只有简单的机床和少量的动力机械。职工也不到40人。即使向银行贷款也不有担保。一切都从零开始。有的只是本田的技术。从那时起我和本田宗一郎到处鼓吹,要把HONDA建设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厂家,引起行业界的嗤笑。

然而现实是白手起家,仅用10年就变成了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厂家。冷静想来,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绝对办不到的。HONDA之所以办到了,那是因为战后经济混乱的日本社会有空子可钻的缘故。可是现在必须清醒认认到新生的企业会钻HODNA的空子的。只靠防御是不会发展的,要不断进攻,必须培养造就大批宗一郎式的人才,在各方面撒下研究网。因为从HONDA拿走技术就一无所有了——

这种思路在藤泽脑子里越来越清晰起来。但是要一意孤行的话,肯定会同工会发生冲突。藤泽暂时收回了自己的建议。但它并没有灰心。在引进专家制度,实行工作履历书之后,技术研究所独立的必要性日益增强了。

虽然有专家预备军,但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造就不了人材。如果不建立所有技术人员都能象寒月先生那样安心埋头研究的组织机构,就不能产生大批本田宗一郎式的技师。藤泽一有机会就在工会干部中间宣传研究所独立的必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会开始逐渐理解了藤泽的良苦用心。

关键在于公司内部的经营干部。藤泽为了做这些干部的工作,19xx年6月。他召集了有150名干部参加的大会,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他强调指出:“只要研究所不独立于公司之外就不可能取得研究事业的飞跃发展,因而也就不可能有HONDA的未来。”尽管他费尽心机却仍然得不到广泛的响应。急得他大发雷霆。在这次会议之后,大约过了一个月,尽管公司内部沿未形成统一认识,他仍然强行成立了由公 24

司全部出资的“本田技术研究所”。第1代研究所的所长是本田宗一郎,藤泽任副社长,河岛任非常勤董事长。确立了三位高层领导。研究所的大政方针是:

我们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是不可能分割的关系。我们要发挥与其他领域发达的研究相适应的组织力量,尽可能充分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个性和能力,销售作为研究成果的商品图纸。

当时HONDA的研究所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产品开发。而对基础研究开发不重视。研究所虽然独立了,但是关于销售中的产品方面还必须与总公司的营业部门 一边保持密切关系一边提供研究开发的成果。

接下来还必须研究如何解决由开发向生产过度的问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索赔等课题。虽然研究所独立了,但是还不能马上过渡到镇纸型的组织结构(横向的、无等级差别的组织结构)。研究所内部难免出现暂时的混乱。本田宗一郎寻这个新的组织苍惶失措。尽管他狠狠地埋怨说:我们的专务也搞起了奇怪的组织呀 ,但是他仅仅是发发牢骚而已,并没有采取抵制的行动。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不管是谁都要发一通牢骚,对不能照他指示办事的技术人员仍旧大发雷霆。藤汉从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那里听到了宗一郎的不满表示,但他也只是付诸一笑,不做任何反应。

——这个组织不是为宗一郎建立的。而是为了着眼于HONDA未来而建立的——

专家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挥了威力。虽然研究所独立了,但是关键的研究人员与丰田、日产相比,不能不说还很匮乏。在摩托车待业中还算可以,不乏人材,但是要同时开展汽车和F1方程式赛车的研究就明显地看出人材不足了。在专家制度固定下来以后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人材了。

即使是本来是搞摩托车发动机的专家,他的技术也同样可以用到赛车和运动车上。可以投入人材。被投入到汽车领域的人材,其技术的领域被拓宽了。

研究所的委托研究费当初从2.5%起步,其后上升到5%。19xx年3月斯的销售额是2兆5千日元,所以研究所的研究费是1,250亿日元。创立之初是16亿日元,所以近年来增加了77倍。

在世界汽车产业中把研究所搞成独立的研究所,直到今天唯有HONDA。而且象HONDA这样按照销售额比率地计算研究费的厂家也只有重视质量的德国奔驰而已。(待续)

本田公司简史 第5讲

第2节

开发面向低层社会的商品,才能大有作为

——HONDA社长的工作是用新技术给世间的人们描绘巨大的梦想。所以社长即使在未来也应该由搞技术出身的人来担任。为些有资格担当总公司社长的人物,还是以曾经担任过研究所社长的经历为条件。经营的实务要由象我这样的,精通金 25

融和销售业务的人来干比较合适——

关于后宗一郎问题,藤泽抱有的信念是:不懂技术的人不可能继承宗一郎的思想。

自从研究所独立后,当过研究所的社长的人虽然全部都当上总公司的社长。但是宗一郎、河岛、久米、川本这四位总公司社长都是经历过研究所社长的。对HONDA公司来说,当过研究所的社长是当总公司社长的起码条件。

日本经济进入昭和30年代(1955-1965),开始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藤泽为了制定HONDA公司现代化企业的计划和政策,特意在东京银座租赁一间办公室,后来又搬了出来。于是在总公司附近的大楼里又租赁了一间办公室。后来在发生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动乱时的19xx年,又在六本木见了一座私宅。这时原三菱银行副行长河原福三建议他在自己家里修建一间茶室,用作闭目养神或冥思苦想,运筹帷幄的场所。

河原在19xx年作为特别顾问被请到HONDA公司,对HONDA公司的经营进行业务指导。而且在19xx年建立公司官员室(注:这是HONDA专为公司上层领导设立的办公室,所有领导都在一间开放式的宽敞的大屋子里办公)时,又请他作了监察役。从那时起藤泽在公司里到处宣扬,“经营就是亚特”(指HONDA创建初期的“亚特商号” )。只要有时间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接触文艺。宗一郎一年到头不休息,整天在研究所工作。与此相对照,藤泽每年到了夏天都携夫人去德国旅行,欣赏华格纳的演奏会,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特别是在音乐方面,从古典音乐到歌剧、现代爵士乐、他可以做出不亚于专家的评论。

在民族音乐方面,他开始学习被人认为最难的常磐津。他直接拜第15代世传原文太夫为师,刻苦学艺,工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时间里取得了艺名,甚至自称“文王”。在公司的高层领导中也有人开始学习常磐津。藤泽在大家理解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建议说:如果真想学习的话,请从难处开始吧。而且既然想学就要拜名师。“

他的兴趣不止于音乐。他爱好美术和艺术,从歌舞伎、绘画、到雕刻、工艺品、家具、室内装饰、首饰品,而且还涉及建筑、庭院。兴趣广泛,无所不好。由于见识了种类繁多的艺术品,有意识地沥炼感性,并把它反应到经营上,所以他坚信感性是产生预见力、洞察力、创造力的源泉。

公司业绩在在神武景气(指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伎19xx年-19xx年期间)的推动下发展很顺利,因此为藤泽的所谓“工作在公司以外也可以做“的经营哲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他过着悠闲自得的浪漫生活创造了条件。

19xx年由藤泽建议搞的排所量50cc的超小型摩托车即“超级CUB”的商品化获得成功。藤泽当时感觉到只是在自行车上安装发动机的“CUB摩托车”作为商品已走走了尽头。当时在欧洲排气量50cc的被称为“轻型摩托”的小型摩托已经实用化。

——国民收入在急剧增长。这样一来,女性不能骑的“CUB”早晚被淘汰。如果不制造出低层社会有广大市场的商品,是不会有HONDA的未来的——

在克服了54年的经营危机2年后的19xx年,他同宗一郎一道漫无目的地去德国和意大利旅行,在归国的飞机上,藤泽向宗一郎漫不经心地提出了小型摩托车的开发建议。

“社长,德国的库莱德拉公司和意大利的兰布雷塔公司的轻型摩托很有意思, 26

但是作为商品还差一点。首先是使用者会不方便。但是如果改进一下,成为方便的乘用工具的话,我想那种车在日本是可以卖的。我们如果能生产那种车的话??”

对藤泽的这番议论,宗一郎不但不感兴趣,反而连理都不理。“你可能不懂,照我说,那种车根本不是摩托车,所谓摩托车??”

藤泽耐心地听着宗一郎的讲解。等宗一郎讲完之后又接着说他刚才未讲完的话:“排量50cc,不要裸露出发动机和配线,而且把车身也包装起来,我说的是这种小摩托车,肯定会好卖的。日本有多少拉面馆我不知道,但肯定需要摩托车。能开发这种摩托车的,全球可只有你本田先生呀。”

宗一郎并不是无视藤泽的意见。其实在藤泽提出这个建议之前他就曾经考虑过真正的小型摩托车的必要性。但是虽然能卖出手,也不能完全采纳藤泽的意见。在产品开发方面,两人的意见有很大分歧。藤泽的愿望归根结蒂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的。宗一郎没有立刻回答他的建议,因为从技术角度来看对安全还没有把握。

关于安全问题,两个存在这立场分歧,一是从开发角度看问题,一是从用户角度看问题。藤泽在刚进入HONDA不久,虽然也有摩托车驾照,但是他自已很少驾车,驾照用来做鞋扒子用每当出行用车时他都乘坐以安全驾驶至上的,‘海牙公司’的出租车,他讨厌当时被讥讽为‘神风’的出租车。即使在国内出差时他也绝不乘坐营业所的职员的车。宗一郎则相反,无论去哪里总是自已驾车,职员驾的车也毫不介意地搭乘,坐在助手席上,一路上谈笑风生,直到到达目的地为止。

藤泽不坐职员驾的车是因为很容易发生事故,再说如果乘职员的车,总要跟职员攀谈才显得平易近人。东拉西扯的,如果一旦职员觉得领导在批评他,就会紧张起来,分散精神。即使乘‘海牙’(出租公司名字),如果司机来个紧急刹车,他就大发睥气教训起人来。

如果你真关心安全的话,你更要小心着点儿开车!只要你环顾左右,时刻警觉地开车,要那么即使有人突然跑出来,你也会机敏地处理的。

相反,宗一郎的观点却是:“制动器正了避免事故才安装的。如果认为危险就赶紧踩轧。给乘车的人虽然有些冲击,但可以防止事故发生。”

两个的想法根本不同。

在开发‘超级CUB’的时候,藤泽向宗一郎提出的要求是,这种小型摩托应该让拉面馆的小学徒驾驶着为客户送面条,一只手扶把一只着扶着摞得很高的面条箱。

如果能生产这样的产品确实方便,但是能用于驾驶的只有两有只手和两只脚。当车在发动时两只脚起支撑平衡作用,以防车子倒了。只能用两只手操纵,所以离合器必须自动才行。操纵简单而且安全。再有就是成本要低。这些是前条件。

面条馆的小学徒,面条馆的??宗一郎不止一次地唠叨着这句话,结果在‘57年秋季终于搞出了样车。宗一郎制造的产品是把摩托车和轻便车之间的产品作进一步改进的品种,在设计上保证了一只手操作也没有问题。

宗一郎亲自给在八重洲的总公司的藤泽打电话,请他来研究所,给他看看样车。当藤泽亲眼看到了这台自动离全器和3档变速,并且当看到具备自动器的排量50CC的超级CUB时,高兴地大叫起来。

“社长,您真的给搞出来了呀。真了不起。看上去跟自行车差不多,而且坐椅前面的大梁是开放的。这样女性也会青睐的本田先生,在您制作的产品中唯有这台车才是最高佳作。”

27

宗一郎就象在学校的考试中拿了100分的小学生似的,神气活现地问:

“怎么样?专务。我搞出了你盼望的产品了吧究竟能卖我手呢?”

“这很好。这样的产品肯定好出手。3万台没问题吧。听了这话宗一郎失望了。3万台按月计算才不过2000多台。相当于‘CBU’的一半还不到。”

藤泽望着宗一郎面有难色,嘻嘻地笑着说:“本田先生,您好像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吧?我说的3万台是指月产呀。换算成年可是36万台呀。不,再加上出口,多说40万台也打不住。”

这回该轮到本田大吃一惊了。就连在声的研究人员也都“啊”地大叫起来。 在整个摩托车行业月销总额才2万台的年月,藤泽却漫不经心地说,光靠一个品种就卖到了3万台,超过全行业销量,似乎太狂妄了。

宗一郎和藤泽的共同之处是:首先放出广告气球,然后一边观察反应一边朝着目标前进。这时他说的3万台数字只不过是藤泽凭一种感觉瞎放炮而已,毫无问题,也是为了鼓舞当时在场的的研究人员的士气。

19xx年日本经济高歌猛进。但同进又开始陷入重重危机的万丈狂澜之中。(待续)

本田公司简史

第六讲 藤泽力排众议,决定进军美国

【本讲内容提要】

★ HONDA推出50cc小型摩托车“超级CUB”。

★ 实现月产3万台的批量生产,积极寻求海外市场,大胆出击美国市场。 ★ 19xx年在洛杉矶郊外设立“美国HONDA”,第一代社长川岛喜八郎。 ★ 在幅员辽阔的美国,推销员跑断了腿,四处推销产品,收效甚微。

★ 展开广告宣传攻势:“您遇到的HONDA骑士人人都善良。”

★ 铃鹿制作所于19xx年竣工,11月确立了月产6万台体制。

★ 危机终于在19xx年降临。销售落后于生产,转眼间工厂的空地产品堆积如山。 ★ 银行50亿贷款救活了HONDA。当年8月仅“超级CUB”就月销10万台,创空前纪录。

★ 50亿贷款提前还清,HONDA职工5000人,平均年龄25岁另9个月,中层干部也年轻。

第6讲

第1节 建立大批量生产体制,进军美国市场

19xx年6月HONDA公司推出排气量50cc小型多功能“超级CUB”摩托车,该产品使公司一举跃升为世界一流摩托车厂家起了关键作用。尽管如此,也并不是说它的问世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售初期即遭遇到锅底型不景气的高峰期。在发售第3个月接连不断地发生了离合器折断的投诉事件。在年关逼年时,营销员和修理工厂的工人加班加点,牺牲假日休息时间分工合作,主动上门为用户修理服务。“超级CUB”真正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是在2年以后的19xx年下半年开始的。为了实现月销3万台的目标,藤泽抓了2件事:一是建立真正的摩托车生产工厂;二是打开对美出口渠道。在景气回升到了尽头的19xx年,HONDA公司买下了三重县铃鹿市的一块21坪(每坪约 28

3.3m2)的土地,投入60亿日元的资金,破土动工修建摩托车生产厂。HONDA公司从此把制造厂改称为制作所。在超级CUB问世之前宗一郎和藤泽描绘的HONDA的未来前景是向英国的“BSA”、“特莱安福”、“诺顿”、意大利的“毛特古蒂”、“MV阿塔斯”等厂家看齐。总之都是名牌摩托车厂家。但是19xx年两位创业者把意大利的厂家转遍了。他们了解到在欧洲生产所谓名牌摩托的企业都不是大批量生产的厂家,而是手工制作的,颇有街道工厂的味道。

藤泽说月销3万台,这使宗一郎不禁想起了当年在亚特商号当学徒时整天弄得满身油污。曾经修理过福特T型车的往事。宗一郎童年时期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成为日本的亨利·福特。他的最大功债是开发“T型福特”,确立批量生产方式。宗一郎企业用“超级CUB”向批量生产挑战。

藤泽当然同意这一设想。如果确立量产体制就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即使汽车现在尚无一家仅靠单一品种月产1万台的批量生产工厂。尽管汽车与摩托车大不一样,HONDA的计划却是月产3万台。HONDA在生产方面企业踏开前人水曾到过的世界。

生产那么多整车,零部件从哪里调拨呢?HONDA当时还没有称得上配套系列的承包零部件厂家。零部件的70%是外制件。因此藤泽采取了冷峻的外购政策。

“提高成交额不是HONDA,而是外协厂本身。订购的数量取决于零部件厂商的努力。”藤泽信心十足,并向由日产系列的零部件供应商构成的“宝会”和丰田系列的“协丰会”的会员公司呼吁为HONDA供应零件。当时没有系列零部件厂家关系的HONDA公司,采取这种作法,可以购入如愿以偿的廉价而品质优良的零部件。尽管行业有人指素说“HONDA的作法是本位主义,光考虑自己有利”,但藤泽对此置若罔闻。要实现月产3万台的目标,必须想办法出口。而过去的出口是稳定的。要实现持久而稳定的出口,必须建立多品种的产品系列,建立独自的销售网络。

当然,少量品种的大批量生产是理想的。如果打开出口销路、批量生产纳入正轨、价格就会降下来,产品自然就会有竞争力。

“HONDA公司只知道引进国外进口设备,一点儿都不打算出口。”

通产省的官员们一有机会就忘不了说些刺激HONDA的话,因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振兴出口业务。可是现在终于搞出了“超级CUB”这个拳头产品,出口环境已整顿了就序了。但究竟向哪里出口呢?

担当出口工作的河岛喜八郎向藤泽建议:“从地理系说应该首先考虑的是东南亚。因为在曼岛车赛中荣获所有冠军,所以HONDA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是那里的市场已进入成熟期。至于美国、HONDA的知名度基本等于零。谁都不知道HONDA。究竟有谁会买不知名的公司的产品呢?首先要抓住东南亚市场,其次开拓欧美市场、美国要放在最后考虑。”

当时在美国的摩托车市场有个固定的形象:骑摩托的都是穿黑色皮夹克的二流子、因此黑皮夹克族给人以一种恐怖感。就是在影片《野人》中担任主角的马伦·布朗德塑造的黑色皮夹克摩托车骑士的形象。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可以说是“黑暗的大陆”的市场,每年需要量仅为5.6万台。

但是藤泽却不这样想。

——从市场规模波及效应来看,东南亚短期效果虽然会很大,可是把它作为突破口,培育世界性商品是困难的。美国是世界经济中心。如果在那里能开拓市场需求,自然就开拓了未来。打进最难挤入的美国市场,取得成功,那么在欧洲市场也必然会取得成功。本田精神就是首先向最艰险的地方挑战,越艰险就越值得一博——

29

藤泽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19xx年7月在洛杉矶郊外设立了“美国HONDA公司”。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代社长任命川岛喜八郎,正是他主张“美国市场的开拓要放在最后”。

当时耐用消费品对美出口,通常是委托现地的商行,摩托车经销商来作。他们先买下产品,然后由他们直销。他们都想作独家代理。这样,厂家就地不承担风险而达到出口目的。

可是藤泽不愿采取这种方法。而是同开拓市场一样,选择了不折不扣的直销的办法。首先投入50cc的“超级CUB”,抛石问路。如果销路好,再陆续投入65cc、90cc的车型。与过去不同的是,资金周转绰绰有余,所以对建立销售网络完全可以先注入适当的资金。

在幅员辽阔的美国,推销员跑断的腿,四处推销产品。可是厉尽艰辛几乎没有买出去多少,业绩少得可怜,犹如在广袤的大沙漠里撒上几滴水珠而已。于是,川岛大胆地拟订宣传战略。与大的广告商“华微格瑞”合作,注入500万美元,在《生活》、《时代》、《展望》等颇具影响的杂志上刊登广告,展开了宣传攻势。

“您遇到的HONDA骑士人人都善良”

在当时德国大众的小型轿车“甲壳虫”风靡美国的时代,广告制作宣传也有意效仿大众公司。广告制作也接受了过去美国市场不曾有的小型摩托车,很快地得到了“HONDA是摩托车的甲壳虫”的美誉。美国的摩托车市场刹那间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黑色皮夹克”的形象转眼间被驱逐了,而代之以“HONDA=摩托车”的崭新形象。HONDA抓住了机遇。这是作为世界企业在美国市场展翅飞翔的机遇。

HONDA在美国长驱直入,四处出击,势如破竹。继而又决定在比利时建设小型摩托车的组装工,并从63年5月开始投入生产。HONDA之所以下决心在欧洲进行现地生产,是基于“HONDA的品牌在欧洲已牢固地扎根”的判断。因为继19xx年在曼岛大赛囊括了冠军之后在世界摩托车赛事上不断夺魁。HONDA品牌形象在欧洲的确是不可动摇的。

铃鹿制作所在19xx年4月完工,11月继确立了月产6万辆体制。“超级CUB”已成为摩托车发展史上最走俏的拳头商品,这是尽人皆知的。问题在于生产体制以出人预料的高速度走上了正轨。只要投入资金,修建工厂,投入生产,产品就会自动地从工厂流出来,但是销售体制的建立却要花费许多时间。

当时要建立铃鹿制作所的资金需要60亿日元。指掌财物在权的藤泽拟订的计划是不打算从银行贷款,而是靠增加销售额筹措这笔钱。不足部分用增资调剂。HONDA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依赖三菱银行的援助,但是就连这家主力银行也反对这次大规模设备投资。

在决定建设铃鹿制作所后不久,19xx年的资金不过1亿2千万日元。藤泽预料在摆脱锅底型不景气之后,景气在划一个大弧度后会上升的。于是一鼓作气搞了6倍增资,即把资本金额提高到7亿2千万日元。用这笔增资取得了工厂用地。继而在19xx年5月又搞了一次倍额增资,把资本金提高到14亿4千万日元。

然而这仍不够。于是在60年1月在一次搞了倍额增资,接着在19xx年5月又使资金翻了一番,新资本金搞成了86亿4千万日元。资本市场出现大繁荣,在19xx年初,必须缩短开盘时间。

HONDA的资本金在短短不到3年内增加了72倍。总之是一塌胡涂的增资。当时“8百万神祗涌向高天原,会把开界的岩户捅开”的那种大型景气不知穷期。HONDA乘上了这个大景气的波涛。铃鹿工厂的设备投资最终超过了100亿日元,但结果多半是靠增资充填的。

30

当然,增资虽然容易作到,但必须维持某种程度的红利。如果无红利,那就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的增资”,名誉就会扫地。HONDA的红利在19xx年实行双倍增资之前是每年30%,其后2期为25%,从60年8月期开始为20%,逐年削减。但是增资的速度愉快,而且在增资后的红利总额急剧增加,所以人们当然欢迎由增资带来的好处:增加红利。(待续)

本田公司简史 第6讲

第2节 藤泽举债渡难关

危机在61年的年初终于来了。销售滞后于生产,转眼间工厂的空地上产品堆积如山。到了3月,库存量超过4万台,以至于连存放的地方也没有了。真是愁死人了。当务之急是调整库存。5月控制了双倍增加资本金计划,所以公司内部为调整生产而举棋不定的势头高涨,但是藤泽果决地下令铃鹿工厂停工5天。

但愿坚外却不提调整生产,而是宣称“要把滨松工厂的设备搬到铃鹿工厂,媒体只是作了一般客观报导,所以社会上还没有觉察到早已悄悄潜入HONDA的经营危机。在调整生产之前HONDA要向股东们偿讨红利。

藤泽在下决心调整生产之前才硬着头皮向三菱银行提出紧急贷款要求。陷入资金困难的企业通常的作法是不向银行讲明准确的所需金额,而只申请帐号上的决算资金,然后再申请追加贷款。银行明白这套手腕,所以这种贷款申请往往一开始就被拒绝。“超级CUB”到了夏天就会顺利生产。一旦恢复生产还会大幅增产。我们申请的资金中也包含增产的份额。

藤汉一一拜访了行长,副和长等负责的官员,以及从事金融业务的京桥支店长等不下10人左右的三菱银行的经营干部。银行想知道的是再贷款后经营到底会如何。藤泽似乎看透了这一点,特别强调不需要追加贷款。

不指望追加贷款,这说明企业的前景是没问题的。所以银行决定给了50亿日元的紧急贷款。HONDA得救了。19xx年的经营危机是因为技术性的原因造成的。但这次因为生产上马过于顺利。以至于销售跟不上生产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危机。生产和销售的平衡被打破了。用摩托车确立了福特式的大批量生产,但是同时获得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是:预估生产的可怕性。虽然仅仅停工了才5天,但公司内部已萌发了危机感。

充实、加强销售体制的工作完成了。国内销售已走上正轨。生产与销售自然趋于平衡。在美国超级CUB也呈现畅销的势头。5月的增资贴现即将结束之际,相反拳头商品短缺日益严重起来。而且事情不出藤泽所料。8月仅超级CUB就销售10万辆。创造了空前的纪录。当然,未到秋天从三菱借的50亿贷款全部还清。

超级CUB带来的利润率约10%,绝不算高,但是由于销售急剧上升,所以尽管在短期内搞了资本增资,但是不仅还了贷款而且维持了高利率的红利。

19xx年HONDA的摩托车生产量创下105万5千辆的纪录。市场占有额超过69%。超级CUB在轻型摩托车部门,实际占93.6%。很早就奠定了左右行业的动向的垄断体制的只有HONDA。

超级CUB爆炸性的畅销使得HONDA公司内部又重新恢复了朝气。朝气来自职工的年轻化。职工虽然超过了5000人,但是年龄仅仅是25岁零9个月。当一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分到工厂后,在欢迎新职工的大会上,厂长致欢迎词不达意, 31

让人听起来既不象泼冷水又不象激励大家似的——“这样一来,我们公司的平均年龄也就提高了一些。”

不仅职工年轻。部长级的经营干部也年轻。总务部长宇佐美政51岁,年纪稍大些。但是滨松制作所所长原田信助45岁,美国HONDA社长川岛喜八郎44岁,营业部长小林澄夫41岁,欧洲HONDA社长冈村商37岁,崎玉制作所所长(厂长)河岛喜好35岁。

从总公司到工厂,从研究所到营业所,公司上下充满朝气,欣欣向荣,究其原因,除职工年轻外,工资待遇高也是重要原因。HONDA的工资体系,白领和蓝领几乎一样,贯彻统一标准的平均主义。提工资也一律视其能力大小,不问学历。不论高中毕业还是初中毕业。平均月薪,高中毕业在第二年平均75,000;大学毕业第3年是13亿日元。19xx年夏天的奖金相当于6个月的工资。

在东京奥林匹克大会召开的前一天即19xx年923日,全公司职工7500名聚集京都举行盛大的公司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当时采纳了年轻职工的创意,投入一亿把京都的全部夜市都租来搞庆祝活动。他们的创意是“摹拟国际都市/京都之夜”的全夜节日。

把京都市民惊呆了。除“京都会馆”、“弥荣会馆”等会馆外,予订了所有主要宾馆的在厅举行歌舞活动和招待会。

为了庆祝这个节日,日本著名的歌星三波春夫、春田英雄、中尾具荣、伊东由卡利、园马里啦,笑星藤田诚、夫郎奇界、三木闹里平、半淳三郎啦,就连魔术师引田天功也都前来献世助兴。总之,深受大众喜爱的演艺界名人几乎都云集京都,可谓盛况空前。

职工们使用印有“午夜京都招待券”字样的可领取奖品的金券在这个夜晚尽情吃喝玩乐。在古城京都到处洋溢着青年人的朝气,感染着古都的市民们,他们共同分享着由名不见传的街道工厂发展为跨国公司的本田公司的喜悦。

在国际宾馆举行了作为主会场的盛大宴会,京都城里的所有舞妓、艺妓都被请来出席陪客。穿着和服的宗一郎这一天心情格外激动,他即兴演唱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三将”。

——吹口气就能飞起来的棋子呀,我的性命就押在你身上呀,要说可笑你就笑吧—— 宗一郎兴高采烈地唱着,藤泽在一旁听着,此时此刻掠过他们心田的是:“从那场战争的废墟上起家的,就象这着歌唱的那样,吹口气就会被吹跑了似的,名不经传的小小企业HONDA公司终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跨国公司。”

“19xx年夏我被内定去本田公司就业。当时给内定从业人员每月寄来公司内部小报。小报上刊登着公司在京都举行狂欢之夜的预告。我心想我肯定会得到邀请的。但是我只是闻到一点气味,庆祝活动就结束了。后来我听前辈说,那的确是令人兴奋的夜晚。”19xx年正式进公司的董事铃鹿制作所所长笪井要至今还后悔晚到公司一年。

由于HONDA接连不断增加资本金,所以在当时被周刊杂志炒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媒体大肆渲染“本田不断涌现出亿万富婆的女职工。”HONDA早在摆脱第一闪经营危机的19xx年1月就开始实行了职工持股制度。当时的股价是每股200日元左右,但是宗一郎和藤泽却以50日元的价格转让了股票。在公司保管股票这种制度下职工不分男女,不附加任何条件想买多少股票都行。当然在这个时期几乎所有职工都买了股票。

举个极端的例子说。按股票面值买入的股票,假如在第2天在市场上卖掉每股即可赚150日元。两位创业者十分清楚,所以才搞这种职工持股制度,所以在开始实行的第一年谁也没有卖股票。

32

从19xx年到19xx年仅仅3年时间职工持股就增加了72倍。增加资本金是面额分配。如果不付款就会发生失权股,所以公司对职工(股东)介绍了三菱银行并让职工接受银行贷款,去购买公司股票。但女职工大多数是自己掏腰包购买股票。

公司职工普遍年轻,所以公司内结婚的现象增多起来。这在当时被叫做“内制件”。如果有人被发现是“内制件”,那么女方肯定会成为议论的对象——“她的固定资产……”当时这种“内制件”婚配是令人羡慕的,甚至会立刻传遍整个公司。大久保、久米、吉泽等后来肩负HONDA历史重任的干部,女方的固定资产姑且不论。首先他们是“内制件”婚配就足以令人生羡了。

每当新建一座工厂,官员的数量必然随之增加。这些新上任的干部每天忙得团团转。公司的领导班子不足十人,除宗一郎和藤泽外,仅常务一人就兼任厂长和公司的部长。在藤泽看来,官员们干的事不过是仅仅盖财务章而已,

——公司的官员不只是盖章。如果每天重复这种工作,迟早会变成官僚组织的公司。那么什么是官员的工作呢?……不就是探索未来的事吗?既然当了官司就应该是某个方面的专家。让专家干些杂七杂八的事务性工作是一种浪费。要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关在小屋子里好好想想HONDA的未来发展前景,这是有意义的——

藤泽终于想出了摆脱“万物流转的法则”束缚的办法。那就是设立“官员办公室”如果说研究所的独立是为了造就大批宗一郎式的技术干部,那么官员室就是为了造就藤泽式的经营领导。

宗一郎如果是技术人才,那么藤泽就是经营人材。人材的特征是能和直觉工作。为了造就大批的宗一郎使研究所独立于总公司之外。但是假如从这里诞生了第二位第三位宗一郎,又假如没有人承认他们的天才,并把他们的才干用到经营上,也不会有HONDA的未来。

藤泽并没有体验过上班族的实际生活。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中无法生活下去。正因为这样,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和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宗一郎意气相投,结成搭挡。所谓第二,第三个宗一郎,换言之,并不是特指某位个人,而是指研究所这种镇低型的组织。不用组织去对抗组织就会失去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会陷入19xx年的经营危机。为了避免经营危机重演,把经营领导层搞成集体制是见效最快的捷径。如果说把宗一郎组织化是研究所,那么把藤泽组织化就是大房间的官员办公室。当HONDA跻身汽车制造先烈不久的19xx年,HONDA的官员,除宗一郎外,全部都集中在藤泽的大本营八重洲的总公司的一间房子,开创了官员的大房间制度。(注:所有公司官员都坐在一间开放式的大房间里办公)

在这个时期宗一郎为了排除本田家庭色彩,强迫从创业开始与自己共甘苦的弟弟瓣二郎即出公司。宗一郎认为弟弟的存在会阻碍HONDA的发展。的确瓣二郎作为技术人员不能超越障碍跟上最新技术。但是自“亚特商会滨松店”时代以来与宗一郎艰苦创业共同走过来的有功之臣,只要在HONDA一天叫要给他相称的待遇。尽管藤泽有权发表意见,但他终究不能当着宗一郎的面说“因为有你的弟弟压制着年轻人,所以培养不了年轻技师。”

体察到这一点的宗一郎立刻采取行动,首先来个“挥泪斩马儇”。这时两人约定不把自己的子女安插在HONDA公司,从而掐断了宗族色彩的嫩芽。在弟弟瓣二郎辞去了官员职务的第二年的19xx年,为瓣二郎创办了“本田铸造品”(现为本田金属技术工业)这个零部件公司。藤泽也参了股,并出任第一任社长,指导经营,从侧面支持瓣二郎。

继宗一郎和藤泽之后的公司第3号人物的常务董事就是为两位创业者牵线搭桥的竹岛和从三菱商事挖来年高桥健助。这两个人都分别兼任崎玉制作所所长和资材 33

部长。他们都是同创业者同时代的人,出生在明治时代。

年轻一代领导顺利成长。在集体领导体制下肩负“后宗一郎·藤泽”重任的河岛、西田、川岛等3人在19xx年接替了瓣二郎的位置,都当了董事,当时他们都只有30多岁。还有一位叫白井的,在19xx年就捷足先登当了公司领导。

公司领导的大房间办公制度当时受到猛烈的反对。

“过去有工作(盖章、签字)做,可是现在都来到了八重洲,这种工作没有 。今后在这里究竟干什么呢?”

“工厂里有我许多部下。我在工厂里作指挥,所以才把生产抓了上去,没有指挥官司工厂只能混乱。”

藤泽对这些意见根本不理睬。

“你们既然是世界HONDA的官员,所谓官员说什么事都不干也未尝不可。最好的例证是我,你们看,我什么事都不干。每周只不过来公司一半时间。官员工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张白纸的情况下思考并描绘HONDA未来应该怎样发展的蓝图。整天盖章签字的工作,这类日常事务交给部长以下的干部去干就行了。每天官员相互见面,发些空论也未尝不可。

把公司高层领导集中在一间屋子办公的官员室为了谋求官员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及早摘除了酿成派别之争的嫩芽。官员不负责具体工作,大家都关在一个互相看得见的大房间里,想搞派别也搞不成。因为有时间,所以每个官员都可以很自然地人听到别的官员讲些什么,对于自己从前未担当过的工作领域自然会产生兴趣。

藤泽为了给全体官员灌输作为经营者的意识,实行了官员轮流负责同工会交涉问题的所谓“劳务担当制度“。因为是轮流坐庄制度,所以即使是技术出身的官员,当轮到自己担当这份工作时就必须代表公司同工会交涉问题。

大房间的官员制度就这样开始运行起来了。越是过去在生产第一线干过的干部就越想不通。但是不出所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逐渐地理解了藤泽的苦衷。

工厂出身的干部学会了营业和理财,干过材料工作的干部学习了开发业务,如此等等。这样扔关公司成长问题在干部之间形成了共识。在官员制度创建10年后,两位创业者同时离开了经营舞台。顺利地实现了交接班,这是因为集体领导体制已完全确立的缘故。(待续)

本田简史第7讲

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和HONDA涉足汽车待业的前前后后

【内容提要】

★ 官员室的创立,为官员们提供了自由讨论的场所,HONDA把这种七嘴八舌讨论问题的方式称做“呜呜喳喳”。

★ 19xx年日本已过渡到“关税8条约国”,资本自由化时代已来临。

★ 如果说美国三大汽车工业公司是大象,那么日本的汽车产业不过是一只蚂蚁。日本整个汽车产量还不及通用的1/10。

★ 在19xx年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举国上下尚未认识到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汽车产业取消论”一时甚嚣尘上。

★ 日银总裁一万田说,“日本主要是搞卡车,轿车从欧洲进口就可以了,这正是理 34

想的国际分工”。

★ 19xx年日本开始与欧洲合作生产轿车。

★ 排量360cc的微型轿车是日本轿车工业的起暴剂。

★ HONDA一直慎重地窥测进军汽车行业的时机,汽车开发工作早在研究所独立之前就由中村良夫在秘密地进行。

★ HONDA开发出第一台汽车发动机A120,它适用于轿车、微型货车、微型卡车和运动汽车、一机多用。

★ 宗一郎主张优先开发赛车。

创立了官员室,把社长、副社长以外的公司高层领导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创造了可以彼此轻松地交谈,不受自己份内工作局限的轻松气氛。在这种环境中诞生了后来被称做HONDA专利的“呜呜喳喳”。所谓“呜呜喳喳”就是七嘴八舌自由讨论的意思,在通俗点说,就是“蛤蚂吵坑”。这个“呜呜喳喳”的叫法是第二代会长大久保睿发明的。

在HONDA公司形成了自由宽松的企业风土:“让人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让人们干自己想干的事。”这充分反映了宗一郎的开朗豁达的豪爽性格和喜欢发生议论的作风。把它作为组织而采纳的,是藤泽发明的专家制度。官员室就是专家制度的延伸。也正是始于这时,“HONDA战后新兴企业论”引起人们的评论。

社长宗一郎在和光研究所设立了社长室,对日常的经营一概不闻不问。副社长藤泽在公司里的时间民非常知。其他官员只要聚在一个房间里,如果公司里发生什么问题,每个人都可以首先发表意见,作为官员室汇总这些意见,最后报告给藤泽。由藤泽最后裁断。这种体制就自然形成了。

要在短时间时间里汇总官员的意见,平时就要把官员室的意见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反复实践,就会自然形成集体思考。看起来这种热烈讨论的方式,就某个特定的课题,每个官员就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不受各自立场拘束,是探讨问题的绝好场所。但是如果一步走过了头,也潜藏着危险——形成随便说说或听之任之的不负责任的体制。

由官员室开始的“呜呜喳喳”不知不觉地被公司各个部门开始摹仿,甚至传播到海外的工厂。这种制度是HONDA公司独特的制度。

恰好在这个时期当HONDA为铃鹿工厂大伤脑筋时,却不断发生了事关HONDA未来命运的重大总是当时通产省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开始着手出台特定产业振兴法(特振法)。19xx年日本已经过渡到GATT(贸易和关税的一般协定)的8条约组织国(撤消汇率限制),虽然申请了免除自由化义务,但是即使推迟2年自由化的实施时期,到了19xx年还是要执行自由化义务的。在这之后资本自由化即将面临。

当时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三大公司被比喻为汽车产业的大象。相形这下,日本汽车厂家被比做小蚂蚁。过度到“关税8条国”的19xx年的生产量;轿车和卡车加在一起总共才48万辆。这个数字相当于通用公司的2,3种轿车的总和。日本厂家生产的汽车加在一起起不及通用的1/10。

在19xx年朝鲜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特需要,日本的汽车产业抓住了起步的机 35

遇。汽车产业在那以前,特别是“轿车产业的国产化取消论”是非常有市场的,也就是说,谁都没想到发展轿车工业的必要性。

日银(日本中央银行)总裁一万田尚登这个“汽车产业无用论”的代表人物。这位被称做“日银的法王”的一万田自19xx年6月起至1654年止,任日银总裁长达8年。在职期间日本内阁更迭7次,大藏大臣换了9人,由于公职放逐令颁布实施,有实力的财界人士很少,而一万田作为法王,权力达到鼎盛。

“在日本兴建轿车工厂也成不了气候。日本主要搞卡车,轿车从欧美先进国家进口就算了,这正是理想的国际分工。”

一万田主张的“轿车工业取消论”的根据有2个:“一是以为轿车只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人乘坐的奢侈品;另外,轿车产业是由包括发动机、车身在内的2万多个零件组成的。需要大规模的资本,但是在日本却不能指望与这种投资相适应的市场需求。”

二战后按照联合国最高司令部(GHO)的规定,日本不能生产轿车。19xx年10月以后这个限制才被取消。生产设备已经极端老化,要增加轿车产量首先必须更新设备。当时日本轿车要自立更生是困难的。这一点即使一万田不说大家也是清楚的。

但是意想不到的朝鲜战争物需使卡车的需求迅猛增长,在资金方面可以把在卡车上获得的利益用到轿车的开发上。所以通产省也开始转变了想法,决定把轿车作为重点支持产业的对象加以考虑。但是当时主要厂家没有轿车的技术储备。

因此,出现了与国外厂商合作的局面。如:19xx年日产与英国奥斯汀公司合作生产“A40型”;19xx年五十铃同英国罗兹公司合作生产“西尔曼·明克斯”;日野柴油工业(现日野汽车工业)生产法国雷诺的“雷诺—4VC”。合作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引进技术,还包括进口主要零件的许可证生产,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福特的技术人员来日本受阻,合作谈判没有成功。

19xx年在日本日比谷公园举行了“第一届全日本汽车展”。这个车展后来发展成世界著名的“东京国际汽车展”。

进入昭和30年代(1955~1965)经济成长期后,许可证生产从发动机到零部件完全国产化,汽车工业走上正轨。汽车的最大需求市场是以出租车为主的商业用车,占轿车需求的80%。

日本的汽车大众化的第一阶段从神武景气开始出现阴影的19xx年开始的。这一年的轿车工业生产数量才不过5万量,但是商用车的比率下降为44%,相反专用车,私家用车的比率第一次出现逆转。

欧美汽车大众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和轿车价格几乎趋于相同水平时开始的。家庭轿车的发展是轿车工业发展的起暴剂。但是日本的起暴剂是商用和家庭车两块市场。

以家庭车为内容的汽车大众化在日本何时会兴起?1955的日本人均收入为8万1千日元。19xx年增加到14万2千日元。作为刚一问世就受人瞩目的丰田的“柯罗娜”、日产的“兰岛”的零售价格勉强压到100万日元以下。

要掀起以轿车为主的汽车普及运动,还要大大压底价格。靠外国车的许可证生产是有限度的。要开拓市场必须降低成本,开发符合日本道路情况的更小的大众小型汽车。

36

日本的汽车产业明显地走到了十字路口。时值这时岸信介首相因安保骚动(指日本国内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群众运动)事件而引咎辞职。取而代之的是主张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所谓“摊开大包袱皮”的池田勇人就任首相。这个计划促进了高度经济成长。如果按池田的许诺国民收翻一番,那么10年后的日本的汽车生产量将达到100万量大关,日本将跻身汽车先进国的行列。

日本的汽车市场的潜在能力是丰富多采的。但是一旦实现了贸易自由化,美国三大巨大的资本就会登陆日本。为了最大限度地阻止“黑船袭来”带来的影响,在美国打入日本之前必须缩编国内厂家,形成拳头,增强竞争体质。

但是,重要的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机械制造业中被认为是最薄弱的。所以把自由化的时期推迟2的以上是困难的。通产省密切注视着迟早会到来的贸易资本的自由化和汽车大众的进展情况,从昭和30年代(1955~1965)初期开始筹划国民车构想,丰田在日本与福特开始谈判合资生产。另一方面,在19xx年曾经与美国威利斯公司已开始许可证生产4轮驱动“吉普”的新三菱重工业(现在的三菱汽车公司);这次又和意大利的菲亚特进行技术合作,计划生产轿车。这2个公司认为继贸易自由化后“如果实施资本自由化,那么日本汽车厂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将受到威胁”因此迅速迈向与外资的合作。

丰田和福特的合资是以丰田开发的排理800cc的大众车“帕布利卡”为前提,所以问题比较少。可是,新三菱搞的是菲亚特的KD组装生产,所以很难培育国产车生产能力。作为能产省一进很难下决心批准这个项目。

通产省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动摇。围绕着左右未来日本命运的日本通商政策的经济自由化的是非问题,竭力主张扶植民族资本的重工业局长(现在的机械情报产业局长)佐桥滋(民族派)和他的反对派(国际派)展开了激烈的政策性的争论。但是随着自由化进入了以秒为单位的阶段,佐桥为首的民族派逐渐发展成主流。通产省的基本政策核心是以19xx年的贸易自由化为前提在短时间内,使汽车工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严格控制新的厂家介入轿车生产,排除不正当竞争,同时重新规划已有的汽车厂家,提高量产效益。

在得知通产省这种政策性动身的一些厂家,如以生产3轮摩托为主的东洋工业(现在的马自达)、大发工业、生产摩托车的铃木汽车工业(现在的SUZUKI)、生产踏扳摩托车的富士重工等一些非汽车厂家都陆续表明要跻身轿车生产行列。

丰田汽车在19xx年完成了专门生产轿车的工厂建设。日产也开始建设月产2万台能力的追浜工厂。与丰田、日产并驾齐驱的五十铃汽车公司也着手建设专门生产轿车的藤泽工厂。日本汽车工业在贸易资本自由化和家庭轿车时代到来之前,迎来了“战国时代”。

排量360cc的微型轿车是日本轿车工业崛的基础。当时“东急黑金工业”(下称“黑金” )、“爱知机械”、“郝普汽车”等3家企业已经涉足卡的生产,并掀起了“轻卡热”。这些轻型汽车主要用户是中小型企业和商店。

当时在日本的电视里上映大村昆主演的“老板和学徒”连续剧,受到大众的喜爱,大发的“米泽特”所代表的轻型3轮卡车被称作“学徒的车”,而轻型卡车被称作“老板的车”高一个档次。

在有实力的企业中,举棋不定的唯有HONDA公司。从经营方面看,HONDA要长期发展下去,涉足汽车工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藤泽心里十分清楚,摩托车取 37

得了“世界第一”之后,宗一郎的下一个儿想法就是赢得汽车F1大赛的冠军之后立刻转入生产汽车的行列。尽管如此,两位创业者认为此时加入汽车制造的行列为时尚早。

汽车开发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一直在暗中进行。但是即使造出了无论怎样优秀的汽车,作为事业能否成功将取决于销售网络和售后体制的建立。全国范围的摩托车销售网刚刚建立起来,紧接着要建立汽车销售网和售后服务体制,将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和劳动力。

的确HONDA公司在摩托车这个战后发展起来的产业方面取得了称雄世界的业绩,但是正如被嘲讽为“押宝产业”那样,摩托车产业与汽车事业相比,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资金方面,仅仅是“小把戏”而已。技术司令宗一郎不管是怎样的天才,要论汽车的基础知识也只有“亚特商会时代”修理福特汽车的经验而已。而且那是20年代掀起汽车热时代的旧式“T型福特车”。

作为汽车产业先进国的欧美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美国汽车产业最后取得成功的是19xx年建立“克莱斯勒”的沃.P.克莱斯勒。在克莱斯勒之后也有许多“汽车行家里手”,如“哈德森”、“斯丘德贝卡”、“帕卡德”、“威利斯”以及后来的原通用副总裁“蒂罗里昂”创建的“蒂罗利昂汽车公司”等等,都是曾雄心勃勃地向汽车挑战,但中是无不中途受挫,一个个败下阵来。

汽车事业是那么难搞。纵然有优秀的技术,有巨额资金,也没有成功的保证。如果HONDA单纯把汽车作为摩托车的延续进军汽车行业,一旦半途而废的话,那么宗一郎的梦想不仅会化为泡影,而且弄不好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甚至导致企业一撅不振。

两位创业者心里都十分明白,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储备,HONDA进军汽车领域,成功的可能性极其渺茫。可是进军汽车对本田来说是“成败在次一举”的大事,所以HONDA一直慎重地窥测进军的机会。

时不我待。民族派代表人物佐桥占了主流的通产省为了加强国际竞争力,首先着手制定《汽车工业合理化促进临时措施法》。

该措施法主要内容是把分散子的汽车厂家缩编成三大集团——把现有轿车厂家合并成月产1万辆以上的量产集团(丰田、日产、马自大);发挥豪华车、运动车、柴油发动机等技术特色的特殊车集团(普林斯、五十铃、日野);以轻型汽车为主的微型车集团(富士重工、马自达)。同时对新申请加入汽车制造业的厂家要由通产省严格审批。佐桥为了加强国际竞争力,在企业重级时承认合理化企业联合,一举实现生产的集约化。

HONDA公司的业绩辉煌,经过短短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其销售、利润几乎达到丰田或日产的一半。“超级CUB”深受市场欢迎,在摩托车方面不仅在国内名列前茅,稳操胜券,在海外由于完全称霸曼岛大赛,所以名声大振,出口剧增,“世界的HONDA”的形象开始在国内外牢固树立起来。

——摩托车还大有发展潜力。照这样势头发展下去的话,将会进一步缩小与丰田、日产的实力差距。进军汽车行业的计划暂时放一放再说。但是通产省真的在制定法规。要赶去法案公布之前表明进军汽车行业的意向,否则将永久失去进军汽车的良机。不能否认在一切方面尚且准备不足,但至少要表明生产汽车的计划,以便赢得时间——

38

为了调整生产,决定铃鹿工厂停工5天。工厂刚复工,宗一郎和藤泽就作出了进军汽车待业的决断。这个决断与19xx年整个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在极艰苦的困境下作出宣布参加曼岛大赛时的情况极其相似。

宗一郎和藤泽的作法是不管当时技术条件具不具备,也不管经营盈亏,首先提出个大目标(放射广告大气球),只林看到实现目标的一比可能性,就会不知不觉地把目标当成既成事实,带领职工朝着目标进发。没有技术不要紧,需要什么技术就开发什么技术。在公司内部也不知什么时候渐渐形成一个说话,叫作“本田主义”。

藤泽百分之百地相信宗一郎的技术,而宗一郎把经营管理全交给藤泽,因而实现了目标。在行业界“本田的牛皮”是有名的。但两人放的广告氩球之所以没有爆炸,那是因为这两位创业者相信彼此的能力,有种自鸣得意的衿持。

汽车开发工作在研究所作为独立公司分离之前就由中村良夫领衔在秘密中进行。

中村良夫19xx年毕业于东大工学系飞机专业后就进入了“中岛飞机制造公司”,他一边在公司工作一边又在陆军立川第二航空技术研究所帮助设计飞机发动机。战后中岛被强令解散,中村又进入富士重工的前身“富士产业”,后又转入“日本内燃机制造公司(黑金)”,在19xx年又转入HONDA公司,当时已39岁。

介绍中村进入HONDA公司的正是那位为宗一郎和藤泽牵红搭桥的竹岛弘。竹岛和中村在战前都曾在“中岛飞机公司”供过职,私交甚笃。这位竹岛已辞掉通产省的官司,先一步加盟HONDA,在新成立不久的崎玉县和光工厂当厂长。

HONDA已经发表参加曼岛大赛的消息,行业界的消息灵通人士已传出HONDA进军汽车的消息。中村对摩托车根本不感兴趣。他到处毫不顾忌地宣扬,“我讨厌摩托车,那玩艺儿是野蛮人乘坐的。”

所以他现在勉强在HONDA干着,但从长远看,他认为HONDA如果没有搞汽车的计划,即使加盟HONDA也没有意义。

中村的梦想不仅仅是干汽车这个行当,而且还想搞F1方程式大赛。因此当他在白子工厂的社长室接受宗一郎面试时,他依据行业界的传闻大胆地问:

“HONDA在称霸曼岛大赛之后,有没有参加汽车世界大奖赛F1方程式的打算?”

宗一郎的回答很干脆:

“能不能参加我也不知道。我想试试。因为F1方程式大奖赛是世界一流的比赛速度的车赛嘛。”

中村被这句话感动了。他下决心加入HONDA公司。并被分配在宗一郎为统帅的总共不足100人的技术部。技术部下设3个部门:计划、研究、试制。设计部门下面又设有担当摩托车发动机的第1课;担当车体的第2课和汽车的第3课;担当通用机械和农机的第4课;另外还有造型室(外观设计室),即4课1室。

当然,第3课正是中村来HONDA以后专门为他设立的组织。各课基本由十几人组成。只有汽车部队配备了8名人员。一半都是HONDA土生土长的人,其余都是和中村经历相同的从“日本内燃机制造公司”转入的职员。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只有外来的人们掌握,所以不管本人愿不愿意也只能由中村当所长了。

宗一郎当时埋头于开发“超级CUB”。他从来没有对中村做过任何关于“希望你开发这种车”的具体指示。对HONDA来说,汽车还没有过关。所以中村也没有 39

悠闲的时间。因此为了将来能够制造出任何汽车,他集中精力开发设计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轿车。这种微型轿车搭载命名为“A120”的V4型,空冷,排量360cc发动机,以偏轴齿轮驱动。

开发符号“A120”的A字,是指汽车,120是指最高时速120公里为目标的意思。A120的特点可以适用于轿车、轻型货车、卡车、运动型汽车的任何车身。中村基于只有摩托车经验的HONDA技术水平和销售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最初的汽车只能搞微型汽车。

宗一郎在完成了“超级CUB”的开发工作后,又全力以赴地投入建设铃鹿工厂的工作,因此无暇顾忌“A120”的开发情况。有时偶而第3课露一下面,但是只有对前轮驱动方式表示反对而已。理由是没有先例和爬坡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藤泽乘坐了一下“A120”样车后,他认为在多用途车底盘上开发各种车型是好的,但是从HONDA实力来看,第1号车还是集中的轻卡上比较好。

到了19xx年前后,富士重工推出了评价很高的名车“云雀360”(SUBARU360),马自达推出了“嘉罗鹿”、大发推出了“海泽特”、铃木推出了“斯兹莱特”,大家都盯着《特振法》的动向,相继推出了微型轿车。汽车行业的动向公HONDA如坐针毡。中村啄磨着藤泽的观点,停止了开发“A120”。这是空冷,水平对向4缸,长头驾驶室型的轻型卡车。样车造好后,开始寻找问题时,有一天宗一郎出现在设计第3课,立刻大声说:

“我要说你们都听着。我们要搞运动车呀!卡车给我停下!反正要搞运动车。” 打那以后没多久,在研究所内一种煞有介事的传闻就开始蔓延开来。

“开发运动车的事,藤泽好像也理解了。”

“藤泽专务也同意社长的意见,他说HONDA的汽车还是要搞轿车的。”

在这个时期两个企业者围绕着轿车的开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具体是怎么争吵的不得而知。但是宗一郎主张上运动车,藤泽主张搞轻卡,这时可以想像的。尽管如此,藤泽倾向搞轿车,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人们关注的“特定产业振兴法案”(特振法)的新的动向。

虽说要搞汽车,宗一郎也承认卡车的必要性。但要优先开发赛车,把这个发动机搭在卡车上也可以。出于这种考虑他对此佯装不知。

“把用于赛车上的DOHC发动机原封不动地装在卡车上,不是可以造出不会摇摇晃晃的卡车吗?”

两人的意见没有得到统一,命名为“A190”的轿车的开发启动了。

从铃鹿工厂的生产调整算起来大约经过1个月的19xx年4月21日。这一天HONDA举行了铃鹿赛车场开业典礼,同时举行了全国销售工作会议。藤泽在会上若无其事地宣布要搞汽车。

“HONDA已经完成了最高时速120公里的排量36cc的微型车的试制研究。” 当然虽然这是在自家人面前发表的要上汽车的言论,但是HONDA意欲进军汽车行业的意向肯定会传到通产省的耳朵里,藤泽正考虑到这一点才讲这番话的。藤泽的这种想法不知到底没传到通产省,铃鹿的销售工作会议过去1个月后的5月31日,通产省重工业局长佐桥滋在产业合理化审议传闻业资金部会上,宣讲了《特振法》的概要,向内外表明了培育民族资本的意愿。

HONDA一瞬间跌落到万丈深渊。

40

本田简史第8讲

抢在《特振法》颁布之前大上快上汽车

——宗一郎、藤泽对媒体宣布上汽车

【内容提要】

●通产省开始操作《特振法》的出台,为了避免过分竞争,决定不再批新的汽车生产厂家。

●HONDA要上汽车,通产省出于偏见,认为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宗一郎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上汽车的雄心壮志。

●HONDA在东京车展前1个月推出2台样车,1个月后正式发表。S500面向出口,S263用于国内销售。S500被嘲讽为4个轮子的摩托车。

●后来在S500的基础上又开发出S600、S800等车型,并相继投放市场。

●跑车的开发使HONDA获得了对技术勇于挑战的开拓精神。国内销售没有达到月产几百辆的预想目标,在经营上毫无业绩,卡车也同样。

●《特振法》流产。HONDA从此可以专心致志地干汽车了。

19xx年7月1日,通产省宣布了一项新的人事变动,提拔了现任次官德永久次为长官,同时起用重工业局长(现在的产政局长),因而他被视为下届通产省交次官司的当然接班人。这个人事安排意味着作为极大限度地阻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的一张王牌,通产省已积极朝着颁布《特振法》的方向运作起来。

佐桥的心灵深隐藏着“对日本至关重要的产业在贸易自由化的风浪面前必须增强体质”的想法。为了避免过分竞争,不再批准新的厂家上汽车。这一方针视必然的结论。

4月藤泽以若无其事的方式向全国销售店宣布本田要上汽车,但是通产省根本没有信以为真。在通产省看来就连丰田、日产都倍感日子艰难,前途未卜,而HONDA却异想天开,企图加入汽车制造产业的行列,简直是痴心妄想。很久以前通产省对HONDA就抱有根深蒂固的成见。19xx年HONDA买下了一座旧缝纫机制造厂,并把它改造成生产摩托车的东京工厂。由于当时汽油消费仍实行战时的配给制,摩托车的生产数量事实上还由通产省审批。也就是说通产省掌握着企业的生杀予大权。HONDA向通产省通报的预定生产台数是月产300台。而当时全行的月产量也不足100辆。而且既无资金又无销售网,名不见经传的HONDA却突然申请生产300台,通产省顿生疑窦。

“一个既无资金又无销售网,又无品牌的无名公司怎么能生产那么多摩托车呢?HONDA这种公司肯定是为了等到更多的汽油配额才谎报生产计划的吧!

不仅如此。在外汇短缺的时代,宣称“购买外国的机器设备”,毫无顾忌地把短缺的外汇拿到国外。可是却一点也看不出有出口的意思。总之,HONDA的所作所为统统都是和通产省的方针对着干的。

当然,作为宗一郎自有他的道理。

——日本的摩托车之所以能够称雄世界不正是在为不受政府保护的缘故吗?如果政府介入产业政策,企业的力量反而会被削弱。对贸易自由化最有效的手段是 41

自由竞争。但是战后汽车产业的发展被世界隔绝的原因在于限制进口汽车。技术竞争归根结底要靠技术。因为无论设置任何障碍,品质优秀的商品总要涌进来的——

一方面HONDA千方百计造成既定事实,企图挤进汽车制造行业,而一方面是通产省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两者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斗争。

宗一郎和藤泽这两位创业者朝着冲破特振法的方向行动起来。宗一郎简直是赤膊上阵,锋芒毕露。

“你们这些通产省的胡涂官!正是你们这些官僚削弱了日本的产业。”

有一次宗一郎装作喝醉酒的模样脖子上挂着酒瓶,在通产省大楼的走廊里大吵打闹。还有一次在宴会上他旨着佐桥一本正经地训叱道:

“你们这些当官的,应该为公共利益工作。可是俺们一想搞点什么的时候,你们总是吹毛求疵反对个没完。要是非得把企业管个笔管朝直的话,干脆你来当股好了。你当了股东之后??”

尽管宗一郎气势凶凶。不可一世地大发脾气,可是并没有吵起来,因为HONDA进军汽车的日程表还没有确定下来。在通产省看来,为了加强原有汽车厂家的竞争力如何进行行业重组是正题,尚未开始搞汽车的HONDA当然根本不值得理会,还属于门外汉呢。

尽管HONDA宣称“汽车的样车已大功告成”,并向全国销售大会的与会者亮了相,但毕竟只是内部的一种说法而已。既没有试车也没有对外发表什么。这是致命弱点。确切地说,汽车的要概念甚至还没确定,当然也就无从发表了。

HONDA把汽车的轮廓明确下来的第二年19xx年元旦过后。藤泽对访问他新盖的位于六本木的私宅的新闻记者信心十足地说:“HONDA过去把主要力量放在摩托车上,市场份额达50%。在研究开发方面有了余力。过去一台排量360cc的微型轿车。作为微型轿车在汽车行业首次采用水冷4缸的发动机。我们打算5月份请媒体的人士和销售让的业务员来看一下样车,然后转入生产,争取年内推出市场。价格和生产数量回头再定。

藤泽强调的是:“生产车型不是卡车而是轿车。从HONDA的实力来判断,藤泽依然坚信进军汽车行业,搞卡车是没有困难的。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和宗一郎站到了一条线上,转向轿车,主要是意识到特振法限制的对象归根结蒂是针对轿车的。

但是开发赛车仍在保密之中。赛车也是乘用车,但产量并不能指望太大。国内需求充其量不过每月10辆而已。虽然这两们创业者未经过反复讨论达成一致见解,但如果强调是搞赛车就会被通产省从中作梗,他们会说,“既然月产还达不到几百辆就不能算是加入生产轿车的行业。”

藤泽的算盘打得精:即使是乘坐2人的赛车,但是如果先把它说成是商用车的话,不仅会躲过通产省的刁难,而且要是搞好了,还会有赛车应有的市场。

接着在元月16日举行了新年记者招待会,宪法规宗一郎和藤泽一起露面,首次公开发表上汽车项目的消息。车型仍继续遮遮掩掩,但宣称将在崎玉、滨松、铃鹿3个工厂进行分散生产。就这样宣布上汽车的想法逐渐变成既定事实。

然而开发又谈何容易。进展并不顺利。两位首脑人物的想法并不一致。负责开发汽车的中村良夫为此大伤脑筋。在最初向销售让宣布上汽车时,就连涌粘土作的模型都未搞出来。为了真正言之开发汽车、紧急招聘了汽车技术人员、但是并未马 42

上形成战斗力。

19xx年预定加入HONDA的大学毕业省、未能及时招上来。主要时铃鹿制作所的生产调整总是一直悬而未决,拖来拖去,愣给耽无了。宗一郎在新所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了进晕汽车的方针,因此公司内时期大振。

然而担当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却惊诧不已。他们心里清楚,如果连日期都未定个目标的话,会导致“社长自食其言的舌祸事件”的。距离5月份一天比一天逼近了。无论研究所的干部怎样用“本田主义”激励大家尽量早日完成,但是终归无效,看样子无论如何都来不及了。

“HONDA当真要上汽车吗?”

人们发出了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媒体,就连HONDA销售店之间疑团也越来越增大起来。本田公司的决算按照藤泽的方针一切都未经财务处理,原封不动地公布了原始数据,效益浮动很剧烈。也许股价的剧烈变动恰好反映了这种情况吧。

在东京著名的金融街兜町,许多人只要听到HONDA这个词就会提高警惕:同样两们创业者在新年同时露面,宣布要上汽车,可是在汽车行业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HONDA一流的广告汽车”。

对这些街谈巷议或窃窃私语,宗一郎不挂在心上,而是在第一线亲自指挥技术开发。对宗一郎来说,汽车是未知的世界。因此发动机开发任务就交给了在“日本内燃机制造公司”曾经工作过的中村。而自己专门负责外观设计。

在19xx年HONDA乘着完全称霸曼岛大赛的余威,于同年又在国际摩协主办的摩托车世界大赛(GP)获胜,名声大振。从19xx年起在铃鹿先后召开了摩托车的“日本首届大奖赛”和日本首届国际路面大赛——“铃鹿全日本路面大赛”。在日本国内也同样连战连胜。HONDA决心在世界摩托车市场上要把自己的霸主地位巩固得坚如磐石。但是已经再不能作到这一点了。因为要把搞摩托车的技术骨干抽出来,加快汽车的开发工作。

离样车完成日期只剩10多天的5月23日。HONDA突然发表消息——要把轿车开发的发表日期推迟到秋季举行的“东京汽车展”期间。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从发表车型到发售拉开太长时间不够理想。”但实际旧未能按宗一郎约定的时间完成。发表车型推迟了,发售自然相应推迟。这是行业的常识。藤泽为此费尽唇舌来解释。

“年内发售是困难的。但是开发工作在顺利进行。预计在6月5日销售会议上正式展示‘试作途中样车’。”

‘试作途中样车’这个措词听起来别扭。在这里不过是掩人耳目,是为了把销售店的声音反映在汽车上。

6月5日在铃鹿赛车场的会议室召开了销售会议。在新设的短跑道上确实展示了前大灯很大的呈运动型的汽车。不准报界人士进入展示现场,只给他们发了“轻型汽车和轻型卡车的资料”。在散发的资料里记载的汽车规格只有排气量和最高功率,以及最高时速。只看了这些数据不用看汽车,只要是汽车评论家一看就看得出这是赛车。

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不光是轿车(乘用车)而时同时开发了标有“AK”开发番号的卡车。“A”表示4轮车,“K”表示卡车。而HONDA在销售会议上展示的汽车分明是排量360cc微型轿车。但是担当开发的中村对此车不喜欢。仅仅在外观上采 43

用了赛车的体裁,但是360cc排气量,扭力不足,很难期待赛车本来的车速。

车型是宗一郎直接设计的,新颖别致,但全长如果必须格守3m以内的微型车的规格,无论如何也不符合尺寸要求。而且这种车也满足不了藤泽所期待的商用车的功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不受轻型车法规限制的排量500cc的汽车。但是在时间上未赶得上这次全国销售会议,最终未能亮相。

在东京汽车展开始前的1个月的9月24日,HONDA揭开了她的第1号汽车的“头盖”。被展示的汽车是被称做“HONDA体育运动车S500”,排量500cc,水冷4缸发动机,最高功率45马力,最高时速140公里。这是无车蓬的乘坐2人的开放式跑车。仅从性能上看足以与1000cc的小型轿车相媲美。

藤泽自豪地说:“这是出口汽车,国内按轻型车法规生产的360cc的汽车不适合出口。在东京汽车展览会上将和轻卡(T360)一快出展。准备拿出2种车型参加展览。一用来国内销售,二是面向出口,待明年春天看看市场需求,再一次开始销售。”

“如果打出勤用的标记,恐怕难以打开市场”,基于这种考虑,藤泽作了明确划分:500cc运动车面向出口;360cc汽车则面向国内市场作为商用车。

这个划分给负责东京国民有的人增加了不少麻烦。

在东京车展上的HONDA展位,同时展出了2辆用途不同的赛车和商用车。在开馆之前宗一郎来到了展台。他被领到了赛车的展位,相反,藤泽来看时被领到了商用车的展位,当时中村良夫在布置HONDA展位时为了使两位领导人都满意,特别作了分别安排。其实这两位创业者早明悉布展人的良苦用心,但谁都没点破这张窗户纸。

S360只试作了几台就停止了生产。S500按预定计划10月上市。这台车被行业界讥讽为“带4只轮子的摩托车”,但是宗一郎丝毫不介意。

正式发售虽然是在19xx年10月开始的,但为了大张旗鼓宣传作为轿车厂家的HONDA的形象,从6月份就开始实施了“价格竟猜”活动中共收到570万多封应征答卷,据说说创下了东京中央邮政局创设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可见应征者之多。轰动了整个社会。

在这以后,在S500的车身上又搭载了600cc发动机,继而又开发了S800等新车,并相继投放市场。海外的评价还算不错,但是国内并没有把汽车展上的评价与销售结合起来。

因为虽说当时日本正处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但道路建设还不完备,运动车普及的条件还不成熟。而且藤泽所期待的作为商用车的需求尚未出现。

另一方面先行一步推出市场的卡车也失败得很惨。卡车销售的重点与S500同样是高时速高马力,而当时HONDA没有能力同时生产2种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因此原封不动地采用了赛车用发动机。

卡车用发动机本来是以扭矩为前提的易操纵性为绝对条件的。而近乎赛车用的发动机,用户只限于HONDA迷,超载也只使用低档和2挡的特殊用户。由于搭载赛车发动机,所以成本高,尽管宗一郎佯装不知地说“装上赛车用发动机也可以造成不会东摇西摆的卡车的”,但是一旦卖不出去,则是失败作品。显然这种车不适合出口。

赛车起到的作用是使HONDA公司从此获得了对技术开发勇于挑战的开拓精 44

神。但是国内销售没能达到月产几百辆的预想目标,在经营方面对业绩毫无贡献。卡也是如此。

但是对HONDA来说成为迫不及待进军汽车行业的民端的《特振法》,在19xx年的一般国会上一次也未被审议,虽然造了一阵舆论,但最终成废案。跑在前面的各汽车公司预料到一旦《特振法》正式颁布,会导致重新调整车型,所以就连神通广大的通产省也未能进行如意的行政指导。

以那以后不久,企业局长佐桥恰好在眼看就要荣升次官时,由于当时的通产省大臣瞧不起他,所以被一脚踢开了。至此,通产省内部的派系斗争更加白热化。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贸易自由化对策不得不交给企业去搞了。

在人类创造的运输 工具中最进化的工具莫过于汽车了。所以宗一郎在头一次见到藤泽时曾断言:

“交通工具这玩艺儿,其形式不管怎样千变万化,它是不会消亡的。”

《特振法》一鼓脑被废除了。HONDA从此可以专心致志地开发汽车了。 45

更多相关推荐: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吴文娟历史是中考科目虽然只有50分但是也足以决定学生的中考命运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了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

历史课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

历史反思

历史学习经验总结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题记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看作为一段历史而当所有人的历史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历史历史就是时代的不断更替有人走有人来不变的只有...

历史课反思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西丰一中张玉霞一历史课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些遥远同现实之间联系起来并非随时都能做到不过有时如果能够用心留心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还是能够寻找到历史上所发...

9上历史反思

古老印度的抗争教材反思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步入近代以来印度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古老传统的社会开始面临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为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印度爆发了全民族大起义尽管这次起义失败但它显示了印...

历史考试的反思

期中历史考试之后的反思教师:刘崇骞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一、教师方面: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我给学生…

期中考试历史教学反思

期中历史教学反思赵梅芳20xx年5月17日期中考试历史教学反思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作为高二文科班和高一678班的历史代课老师看到这样的成绩使我感想万分针对这几年的历史教学确实是我成长了很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

初中历史教案之课后反思荟萃

课后反思这是一堂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课从课前到课堂学生在不断地动手动口动脑有说有笑又唱又跳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时间不容易控制教学内容还需要更加精练课堂教学形式教...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一直从事九年级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

初二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初二历史上册教学反思反思一初二历史上册gt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初二611班的历史老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作为6个班的科任老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在个人能力个人素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

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永州市教育局非专业教师培训讲座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主讲陈政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

历史反思(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