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时间:2024.4.25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如果说,在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是中国这位大哥身后模仿的小弟,那么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的狂潮之后,日本便远远将自己曾经的老师抛在了身后。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和几乎相同的国情之下,两国都遭受了几乎相同的侵略方式,两国同样做出了变革的尝试。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终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的明治维新倾倒进了黄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一次被冠上“百日维新”的短寿变法。中国至此积贫积弱,一蹶不振几十年;日本却趁此“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如此类似的两个国家会在近乎相同的事件中分道扬镳。威廉·G比利斯在《明治维新》中斩钉截铁地下了定论:明治维新乃是这一反差的核心所在。

明治维新,几乎所有知道日本的人都会知道这场在1868年发生的变革,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它促成了一个未来的资本主义强国。彼时的日本,刚刚被美国人的黑船强行打开国门,正如二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内忧外患,国内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一紧要关头实施的明治维新为何如此顺利取得了成功?

明治维新的背景

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背景。

政治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德川幕府的控制之下。德川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实行如同中国当时实行的行省制或者之前的郡县制,它其实更像西周时期的中国,地方上的权力由藩国控制,幕府的统治者——将军,凭借着手中的实权控制了天皇,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幕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诸如“交替居住制度”以及削减各个藩国的军力和强迫藩国的统治者大名修建耗时耗力的公共工程的政令,确保了封建集权。它没有实行像中国一样的强大集权制度,这为之后维新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阶级结构也是很特殊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是天皇、朝廷贵族、将军和大名,其余的部分则分为四个不断下降的等级:武士、农民、工匠、商人。这些等级还可以接着细分,这里拿在明治维新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士阶级为例,武士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层的武士有自己的封地,他们的收入大部分也是从封地中获得的;中层的武士称为平侍,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享受较高的俸禄;下层的武士,分为足轻——担任像信差或士兵这种角色、陪臣——上层家族的家臣、乡士——即地位比较低的乡村武士。事实上,从平侍阶级开始,想单凭俸禄富裕起来的武士已经很困难。下层的武士的经济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比武士的地位更低的农民和商人,所受到的压榨也可想而知。

经济上,从18世纪早期左右开始,各藩国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的尴尬状况下,于是统治者通过加重农民赋税和要求武士捐款等方式解决财政问题。在19世纪,日本多数地方,农民要缴纳35%~45%的税。与藩国相似,幕府也是赤字累累,到

1837-1841年为止,幕府的年度赤字已经超过了50万两[1]40。同时,由于商人组织和垄断经营能带来巨大的收入,所以有时藩国甚至直接给商人经营垄断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下层武士和农民越来越贫困,他们的不满也越积越深。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藩国和幕府在19世纪四十年代进行的针对经济的“天保改革”。然而,幕府的改革以失败告终,这加快乐幕府的衰弱;然而某些藩国,如萨摩和长州,却通过成功的改革增强了力量,积累了能与幕府对抗的力量。

外部方面,1853年7月8日,美国人佩里率领美国的漆成黑色的舰队来到江湖湾口,用坚船利炮向此前一直闭关锁国的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伟力。在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威胁之下,日本人大为震惊,只能答应了打开国门通商的要求。次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在此之后,荷兰。俄国等列强蜂拥而至,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像对待中国那样对待偏安一隅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冲击极大打击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人民,日本人无法容忍外国赤裸裸的侵略,攘夷这个念头在武士阶层中深入人心,武士们提出“尊皇攘夷”的口号,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官员,袭击西方的外交人员和船只等,却在严厉的镇压下失败。然而失败之后,尊王攘夷运动就转变为旨在推翻幕府的倒幕运动。

文化上,18~19世纪,“兰学”在日本盛行起来。当时日本将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这里的“兰”指荷兰,当时世界强国之一。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掀起了学习荷兰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热潮,大量荷兰书籍涌入日本。日本人在这一阶段吸收的西方文化,或多或少为以后的明治维新铺平了道路。

19世纪中期的日本,正可以用一个“内忧外患”完美概括。这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面对的状况。两国同样需要改革,能够使自身强大起来与西方抗衡和解决国内激化的阶级矛盾的改革。

明治维新内容

对于明治维新的过程,这里并不打算详细展开。一是历来对明治维新的时间跨度没有定论,而来维新的内容繁多,影响巨大。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回到日本的权力中心。此前,天皇一直是幕府的傀儡,无法掌握实权。重新掌权的天皇,在当年4月6日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并在次年迁都东京。

新政府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政治上,先是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再而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消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在经济上,新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不遗余力引进西方科技。同时他们推行殖产兴业,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政府曾低价甚至无偿帮助发展三菱公司。教育上,推行资本主义的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机构,同时排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军事上改革军队编制,陆军效仿德国,海军则效仿英国,并实行义务兵役。文化上则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改造旧文化。新政府的很多举措意义深远,如1889年颁布的《日本宪法》,它赋予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并设立了国会。

明治政府对维新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一次大型的官员出访可以看出: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这次的出行几乎动员了日本高级官员的一半,出访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耗费之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接近两年后,这些回国的官员,无疑为日本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短短20年时间里迅速从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迅速成长为工业国家,但同时,被认为是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明治维新和它确立的可谓扭曲的国家结构也为后来的军国主义留下了生存空间。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同戊戌变法一样,明治维新被认为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这次变法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改革。它实行资本主义,但是却保留了有着最高权力的君主,推行中央集权。

关于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各方面综合因素使然。这些要素可以说互为因果。

一、日本拥有一个庞大而逐渐没落的武士阶级。武士们的特殊在于,他们的地位要高于一直为社会奉献血肉的农民和商人们,他们往往能够接受教育,特别是18、19世纪兰学的盛行极大影响了武士阶级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变得开明,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中下层的武士接近社会底层,他们比大名和将军对这个社会的实际状况更加了解。同时,武士是一个庞大的阶层,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19世纪上半叶,武士们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差,他们对藩国和幕府已经十分不满,生活变得穷困,地位大不如从前。占武士阶级大部分的中下层武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之后来外国的入侵,幕府的软弱无能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武士们希望天皇能够重新掌权,他们信奉尊皇主义,事实上武士在天皇重新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有了武士的存在,他们吸收西方文明的影响遍布全国,这使得明治维新的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下去。相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样是自上而下的变法,但事实上维新派并没有像武士这种强大的阶级撑腰,他们势单力薄,改革阻力重重。

二、明治维新很好地利用了农民的不满和力量。在维新之前,日本的农民们对于官僚的压榨已经忍无可忍,事实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农民起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局势之下,藩国和幕府的实力其实大为下降,平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不得人心更是使得政府无法恢复实力。但其实,农民不可能领导资本主义改革,他们并不欢迎资本主义,他们同时还赞同封建阶级制度,只能说,他们在明治维新的成功过程中扮演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农民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绝非重要。拿中国来说,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中国同样发生了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鼎盛时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挣扎十几年之后仍然逃不过被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绞杀的命运。

三、日本的资产阶级在维新之前已经比较强大。之前提到过,藩国和幕府为了度过财政困难,给予了商人很大的权益,垄断经营带来的利润极大充实了这个以前生活在封建阶级最底层的阶级。而没落的武士们,有部分也放弃了武士的身份,转而从商,如明治维新第一的政治家大久保利通的祖辈,就从武士转为商人并获得了成功。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必然要有新兴而强大的资产阶级的支持。在中国,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代就开始了,然而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被封建统治者打压得厉害,发展很慢。这当然与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度强弱有很

大关系,这一点,将在下面叙说。

四、日本的封建政体使得改革容易实行。在维新之前,日本虽然是一个封建国家,但是它保留了藩国制度,而这一制度在千年以前就被中国抛弃。中国实行的是行省制度。相比较藩国的王,行省的省长的权利无疑很小。中国的集权显然比日本更为强大,封建势力的强大使得革新难以进行。日本在维新之前,藩国和幕府之间早已有了嫌隙,幕府势力衰退而藩国势力强大,这使得推翻幕府的统治变得相对容易。

五、日本的文化是维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首先,日本人热爱学习别人,这早就在中国的唐代就体现出来,当时的日本远赴中国求经取道,大力学习中国文化。知道今天,我们还能再日本人的生活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像无处不在的汉字,奈良的唐代风格建筑等等。所以,当历史走到了交叉路口时,日本人面临着继续学习中国还是学习列强推行资本主义的选择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强者。虚心好学使得外来文化能够很容易融入自己,有的人甚至认为日本的文化就是各种文化交融之后产生的。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日本人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治维新最后确立起来的政体里看出来。改革后的日本,天皇得到最高的统治权,他有着接近封建时代的王的特权,这在推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很少见,即使是注入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也并没有像天皇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人会反对天皇,在日本人心中,天皇就是神之化身,日本人可以推翻幕府,但从没有人说过要推翻天皇。这一点十分独特,在二战中,所有日本士兵都为了天皇而战,因为天皇说是正确的,那就是正确的,所有人可以为了天皇而义无反顾捐躯为国。有些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好战的军国主义的煽动。然而日本在失败之后的投降则说明了一切。当天皇的投降诏书下达之后,所有的日本人都放弃了抵抗,前一刻,还有很多人叫嚷着让美国人付出代价,诏书下达之后便再也没有声音。毫无疑问,在明治维新中,天皇的掌权是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因为是天皇,所以深得人心,很多人甚至不会去怀疑天皇的正确性。百姓们都信任着天皇,所以改革容易实行。相比之下,中国的统治者在人们中间的影响和威信就微乎其微。人民并不相信皇帝,反而会推翻皇帝。失去了改革真正作用的主体,改革必然失败。

六、外国的侵略。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是背景,也是成功的因素。日本人感觉受到了侵略,所以需要改革来是自己变强从而抵抗外国。这是很自然的思路。外国的侵略使得日本的改革迫在眉睫,人们希望改革,改革也就容易成功。

七、经济状况。日本的经济在之前已经算是很脆弱。与中国不同,中国即使闭关锁国,发达的自然经济也能够维持本国的正常运行,所以对于资本主义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日本则不同,日本的自然经济的解体程度远大于中国。自耕农由于压迫失去了土地,资本主义则逐渐强大。闭关锁国再也不能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所以在打开国门这件事上,大多数的日本人还是比较赞成,这当然有利于改革的成功。

上面几点,都是我提出的个人观点。这些都可以说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它们重要程度不同,但的确都起到了各自的作用。

结语

中国和日本虽然在相近的时间遭受了相近的事件,但却走向了截然不同道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它收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很多因素,可以说只有在日本才可能实现。我们从中国的变法失败中可以看出很多,但同时,我们也要取经于强大的邻国,从他们的成功上看出自己的不足,为自己的成功吸取经验。

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明治维新的历史让我们唏嘘,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日本强盛的原因。虽说现在两国之间矛盾重重,中国人对日本普遍不太友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日本人的种种优良品性。明治维新的成功,我认为最主要还是文化的因素,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团结和虚心好学,为了中国的复兴,我们也该放下成见去学习对手。

参考资料

[1]威廉·G比利斯. 明治维新. [M] 张光,汤金旭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露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M] 北塔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周一良.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 19xx年04期

[4]赵瑞芳.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维新成败原因的比较研究[J] 思想战线 19xx年05期

[5]井上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J] 近代史研究19xx年01期


第二篇: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条要点。。

最主要的是日本本就是天皇专政国家,当时的天皇取回实权,能够全国上下一致实行革新。 另外,制度的改革符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第一,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

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

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

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

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

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

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

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

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

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

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

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

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

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

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

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

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

顺利实现。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 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日本文化(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性格) 环海隔

绝,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岛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孤独感。岛国都

有孤独感,欧洲的英国也是如此,只是英国自古以来就与欧洲大陆保持密切的关系,也被欧洲大陆各国所认同,以此其孤独感要弱得多。而“日本则孤立与亚洲大陆远甚于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因而孤独感更加深重。 环海封闭与孤独感使日本民族不仅具有内向心理特征,而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而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较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

两国相比,显然,在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其所将遭到的困难,较之在日本推动同样的运动要棘手得多。)岛国的日本对海洋彼岸的一切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这时的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一种冒险、探险精神,一种因孤独封闭得太久太深而总想打破这种封闭和孤独的意向和向外看的倾向。 岛国的相对狭小,自然局限(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的短暂性和外发性深深震撼着日本人的心灵,影响着日本民族。使日本民族心态中首先蕴藏着对自然威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幻灭感压抑感和危机感。但是压抑感和危机感使日本民族孕育了极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与选择应变能力;幻灭感和

孤独感培育了他们注重现实,及时行乐的特点以及扩展视野的要求,努力。总之,日本民族既承认命运的存在,又竭力去与命运抗争。 日本要感谢大海,是大海给与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大海使日本彻底独立于中国的华夷秩序之外。历史上中国已经数度成功构建了跨越整个东亚乃至周边区域的天朝礼治体系,但日本始终未能被完全纳入其内,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海洋在近代之前的巨大障碍功能,使中国的力量未能投射到日本。)假设中国和日本之间没有大海的阻隔,日本也难逃华夷体系和封贡体系。也就不会存在日本独特而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关于日本文化: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日本在历

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转向西方,向各方面显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学习,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实恰成强烈的对比。( 再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负担太重了。因为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我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

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2、兰学运动的启蒙运动作用 西欧各国在社会变革和革命之前都会有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日本也与之相近,在明治维新前也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兰学运动。 所谓兰学,是指日本人在与荷兰人贸易或接触后,煞费苦心地从荷兰文书籍和百科全书中挖掘出来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学问,其涉及医学、军事、冶金、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兰学始于

16世纪与西方文明接触,19世纪下半叶逐渐步入高峰。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具体表现:首先,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其次,日本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日本人开始认识到传统东方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价值观开始发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转变,其突出表现在医学上的转变。其最终结果是“和魂洋才”取代“和魂汉才”并且这一思想逐渐普及。第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上的觉醒。由于西方的冲击及其导致的以洋学为主体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日本人想要建立像大英帝国那样国家的体制的愿望越来

越强烈,以致许多武士、知识分子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这是同时代的中国士大夫所不能比拟的。 3、武士阶层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即时人所谓的“志士”, “志士”就是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具有很大抱负的政治活动家,并且他们接受或部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他们主要出自下级武士或武士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具有忠诚、尽职、勇敢、荣誉感等武士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在洋学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他们宣传变革主张,培养维新力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田松阴及其老师佐久间象山,他们通晓国学、洋学。他们的学生有明治时代的领导人

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明治维新三设计师之一的木户孝允,长州藩极端主义者领导高杉晋作、草坂玄瑞。他们在明治维新及其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日本在幕府统治末期能涌现出一群能文能武,既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世界视野和近代政治思想的志士,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维新三杰”,近代日本会走向哪里呢?) 4、日本社会系统的独特框架结构 与土地制度相对应的幕藩体制,使日本的大名有半独立于德川幕府的

传统,以至于长州、萨摩等藩能违背幕府旨意,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和军事技术,从而成为反对幕府的根据地。 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社会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而日本则不然,同中国相比,日本封建制度的发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封建幕藩制国家的日本由于存在着同幕府处于对立地位的藩国,使“志士有所凭藉”,这是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独特现代化之路的日本明治维新,其成功是复杂的内部、外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4个原因外,还有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结构、幕府的腐败统治、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等等。 (补充一个问题)这里讲的明治维新成功,指的是说它对日本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明治维新的确是使日本强大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说成功是指的现代化转型,指的是使日本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经济上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那么就这点而言,明治维新显然是不成功的。明治维新以后,虽然曾经有过几年的比较民主的时代,就是所谓的大政民主了,就是昭和以前明治以后的那几年,是日本这个社会相对而言最开放最开明的时代,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很快日本就出现了那种专制化、法西斯化、军国主义化,以至于走向了后来那种军部独裁、那种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道路。

所以成功不成功只是相对而言,或者说从不同方面分析得出的结果。但是我们要肯定这么一点就是一场改革只要能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它就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1

)国内背景:

明治维新:

幕府对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

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成为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 力很强大

.

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模式,

土地私有制下官僚、

地主、

商人三位一体,

互相勾结,

使旧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

2

)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为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戊戌变法:中国的维新派由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藩国、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戊戌变法: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5)政策措施:

明治维新: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 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戊戌变法: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6)思想文化传统: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其二、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7)结果: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 加深。

更多相关推荐:
日本明治维新经典习题

日本明治维新洋务运功维新变法经典习题材料一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还兴办了新式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后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摘要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

日本明治维新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一德川幕府的统治1建立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2表现1政治上幕府统治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必须听命于...

日本明治维新笔记

表现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川教版

日本明治维新12

明治维新的经过以及对日本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经过以及对日本的影响一明治维新产生的原因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天明初中许尔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2了解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史实3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同...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

百年维新带来的强盛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摘要从地理上看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国家而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上中国一度成为日本国人顶礼膜拜的的大国但是在19世纪随着西方殖民列强...

日本天皇制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

日本天皇制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摘要日本天皇制已经走过近千年历程天皇的政治权力一再起伏但是其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象征却从未改变过明治维新在日本开始后天皇制这一日本传统的核心与明治维新所提倡的宪政避免的发生了冲突但是明...

20xx-20xx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单元测试(人教版选修1)

单元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世纪上半期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最有力的依据是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B工商业者对幕府的限制和掠夺日益不满C日本成为西方列强...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相似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日本与中国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向西方学习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日本谓之为明治维新而中国则是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戊戌变法这两场改良运动都是作为挽救民族...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