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时间:2024.4.2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

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第二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

淄博五中 高一、九班 杨剑桥

中考后的暑假,时间仿佛一下子就闲置了下来。 独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静的仿佛令人心神不宁的时刻,习惯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我与地坛》,不知疲倦。那样的感觉仿佛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闲的平静遥远的岁月,在霓虹映照的点点星光下,在夏蝉耀武扬威的鼓噪声里,在台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我总是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记下那些足以感动我的话。

在那些浑浊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我将史铁生文字中的妙笔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阒静的青春彻底流失。

彼时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也是流传最广远的一部作品。。“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习惯于在地坛中琢磨生命的本质,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最后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命运对待史铁生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让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忽的失去了双腿”,然而作者本人却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这并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似乎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说,对于史铁生的人生,我能够说的永远不可能是同情。我对他,近乎是一种崇拜的心态。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地坛的感情,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一字一句,感人泣下。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似乎把地坛和母亲同时虚化了,也就是说,地坛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母亲,而母亲也就是作者心中永远的地坛。那么,作者所描绘的静静等待他的地坛,不也就是为了儿子痛苦的生活了一生的母亲么。这么说来,在母亲去世后,作者习惯到地坛坐坐,无非也是那种凄清的环境更能让作者回忆起母亲罢了。然而,整部作品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母亲到地坛寻找儿子的情景,佝偻的背影几度让我潸然泪下。儿子的倔强一点一点击垮了母亲的信心,我无法想象母亲找不到儿子时的心情以及转身离去时的悲哀。然而我更不能想象的便是母亲所承受的痛苦,为了儿子,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够选好路,母亲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作者的笔无法描绘的,也是我表达不出来的。我所敬仰这位母亲的是,无论儿子的身体怎样残疾,她终究给了儿子一段饱满的人生,这便是她唯一的骄傲。当作者终于认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一切似乎已经来不及了。作者笔下的地坛,永远都是静默的,像极了母亲隐忍坚强的样子。又或者那原本就是母亲。

我想,作者心中的地坛大概就是他想要守护的一片净土吧。

有些时候我也总在想,自己的生命中会不会也有一个想要用心守护的地坛。 母爱在作者的笔下是伟大的,那么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样也存在这样伟大的爱。也许吧,也许是母亲付出了太多,让我习惯成自然,渐渐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读完《我与地坛》后,我总觉得,不应该再这样了,“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想,作者这样卑微的愿望,大概永远也不会实现了吧。等到失去后,无论怎样想珍惜,也没有用了。 现在的我,已经学会注意到母亲为我所做的事。

深夜里为我亮起的灯光,是母亲的等候;疲倦时桌上的牛奶,是母亲的关怀;入睡前细细的耳语,是母亲的体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虽然说不如史铁生母亲的爱那般沉重厚远,但我懂,我会知足。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护的地坛,无非是母亲了。

指导老师:赵彩云

上下而求索

——评《上下五千年》

淄博五中 高一、9 孙子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早在公元前就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呼声。求索,是历代有志者奋然前进的精神支柱;求索,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优良传统。

打开《上下五千年》,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在我的面前,而那每一幅画面,就是一首令人回肠荡气的求索之歌。

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历史,涌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可歌可泣,有的可唾可弃。可众多纷杂的资料里,宛如一粒粒散落的沙子,有的光彩夺目,有的污迹斑斑,而作者却以奇特的构思,串起了这些珠子,使每一章都有一个故事中心,有一个主要人物,而又使各节之间互相衔接。我们读它,既是在看故事,又是在读历史。

作者的笔触,是从那天地浑浊的远古时代开始的,通过驰骋沙场的霍去病、岳飞,运筹帷幄的谋士张良、诸葛亮,雅人深致的司马相如、顾炎武,秀出班行的张衡、郭守敬,叱咤风云的李世民、玄烨,守节不辱的苏武、文天祥和揭竿而起的陈胜、李自成等这些诸多的人物形象,一直伸展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向读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位位“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历史人物。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讴歌了一代英豪们困厄中的磨练、艰难中的奋斗、危险中的冲杀、黑暗中摸索的执着追求般的精神,赞美他们在求索道路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磐石般的信仰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透过那文字的帷幕,我们仿佛看见先人们在求索:求索强兵富国的方法,求索繁荣文化基础,求索前车之鉴的始末。我仿佛看见作者也在求索。他求索历代胜败兴衰的规律,求索古人忠奸分明的缘由,求索后人以史为鉴的道路。《上下五千年》

的选材,重点在正面人物的再现;该书的写作宗旨,是为了发扬民族正气和爱国精神;概述文辞,宛如挺出清水的芙蓉,生动流畅而又令人回味无穷。作者的立意,作者的构思,不也是求索精神的成果?是的,《上下五千年》不仅告诉了我们一些历史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去探求,启发我们去思考:应该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如何发扬爱国精神,如何为“四化”流汗出力,如何在历史上接一个求索的硕果??

历史是一盏明灯,也是一面铜镜。从这点说,《上下五千年》也一样。

《上下五千年》是历史乐章中的一首求索之歌。如果在添一些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方面的“音符”,用我们80年代的乐器去演奏,那将多么美妙,多么动人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五千年的浩大的历史画卷使我们年轻的一代想到:古人终身求索的东西,有的以有了明确的答案,有的已经成为现实;而我们应该去续写那“五千年”之后的东西,不是用笔,而是用行动,在党和国家为我们开辟的洒满阳光的大道上,写一章求索的新歌。

指导老师:赵彩云

诚 信

——读《论语》有感

淄博五中 高一、9 孙子惠

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一份怀有天下的胸襟容纳了世间的一切疾苦。为了拯救苍生,你创立儒学,宣扬仁道。面对民众的不解,面对贵族的嘲笑,面对君王的冷淡,你依然带着你的门徒,周游列国,劝谏君王;到处碰壁碰到头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的向前走去,未曾放弃。你做了《论语》,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你以对天下百姓最大的怜悯,在心中雕塑起一尊最美丽最动人的天使,你的天使使命虽未雕塑完成,但已是人间绝美,一如断臂的维纳斯。

——赞孔子

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绝对不会丢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头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乎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评:“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是因为有些失望的缘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量那个提倡“诚信为本”、

“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在这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

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么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开学典礼,新生才知道这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这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诚信是人生的支点,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诚信,拥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导下,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精彩!

指导老师:赵彩云

我看英雄

淄博五中 高一、9 张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从小到大,钢笔用坏无数,但只用一个牌子,仅仅是贪恋笔上的四个钢印——HERO。

英雄,自古被凡人所尊崇,羡慕。也许只是羡慕英雄这个称号,可得到英雄这个称号,又谈何容易。

回看历史,望眼三国,能称得上是英雄的寥寥无几。青梅煮酒论英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称之为英雄的不过曹刘二人。刘备暂且不谈。曹操在多数人眼里不过是阴险狡诈,心胸狭隘的反面典型。可是在尔虞我诈的东汉末年,用一点小小的计谋,算得上是什么呢?

我眼中的曹操是伟大傲岸的,是那种有远大抱负的豪杰之士,他胸怀大志,野心勃勃,腹有良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能够一呼百应、叱吒风云、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天下归心的英雄。官渡大战,统一北方;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野心的突出;赤壁打败,华容道跪求关羽;遭马超伏击,割须弃袍,这些是一代枭雄展现出的一份忍辱负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的是孟德那博大的胸怀与一统中国的伟大政治抱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是怎样的豪情壮志。”?

曹操——堪称英雄有余。

不仅是三国,纵观历史上的英雄。人们谈论的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只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所长,善于利用时势,而领一时风骚的人物。这些人虽有所长,但也有所短。遇到更高明的对手,最后也只能臣服。 与之相比,真正的大英雄应该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完人。他能屈能伸,厚积薄发。伸则吞云吐雾,屈则隐介藏形。“有朝一日风雷动,平步青云上九重。”不信鬼神、不惧天地、欲与天公试比高。真正的英雄造就时势。他们不待时势、不靠命运、不惧困难、不畏艰险,坚信人定胜天。他们

气宇轩昂,雷动九天,妖魔鬼怪见之退避;他们胆识超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他们胸襟开阔,天下之才趋之若骛;他们大义凛然,为正义敢闯龙潭虎穴。

他们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审时度势、领袖群伦、恩威并用、号令群雄。如同毛泽东当年所写到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在各方面,都是旷世奇才。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纹;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论道德堪比圣贤,写文章字字珠玑,讲韬略算无遗策,“胸中隐精将,腹中埋雄兵。”如此。 “宁教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安天下舍我其谁?唯我独尊!

谈到英雄不仅使我想起这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周华健的一曲《真心英雄》唱出了成功的必要条件——努力。面对挫折,永不言败,审时度势,忠肝义胆,鞠躬尽瘁, 仁德天下,号令群论……三国、英雄交给我好多好多。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成为英雄很难,但我并不畏惧。我要用从英雄那里学到的,去铸就我的英雄之路。

当光阴在脸上匆匆流过,你的额头能写下多少坎坷。生也好,死也罢,今生坦荡,自有豪情——英雄是我。

指导老师:赵彩云

希望,在下一秒绽放

----读《留给明天》有感

淄博五中 高一·十班 李孟楠

悄悄地叠一颗许愿星,放在许愿瓶里,双手合十,诚心祈祷······

愿,终会实现。

不知何时起,好喜欢储藏希望。每每伤感时,会希望明天的这个时候是快乐的,久而久之,这些希望就一直在心里储藏着、等待着、期盼着,盼着这些希望全部实现,也许,不能全都如我所愿,那就让我把一辈子的伤感都留给现在吧!因为,我不只想要一个快乐的明天。

正如《留给明天》中所说:“明天的我。迷雾散尽,一切终见清晰。”

夜,是那样的沉寂······

希望有时就像月亮一样,它虽不如太阳那样光芒四射,但它却能借助太阳那一点点的光,为黑暗带来一丝光明,为恐怖带来一丝美好。希望,就是狭窄空间内仅存的一点光亮,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最重要的部分。

生活中,存有希望的人会永远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们会努力做好每天的工作,迎接第二天的朝阳。每当太阳升起时,他们心中想的只是做好今天的工作,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过完这一天。因而,造就了乐观和悲观两种类型的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医生,素以医术高明享誉医学界,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就在某一天,他被诊断患有癌症。这对他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一度,他曾情绪低落,但后来他不但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写他的心态也为之一变,变得更

宽容、更谦和、、更懂得珍惜他所有的一切。在勤奋工作之余,他从没有放弃与病魔抗争。就这样,他平安的度过了好几个年头,到现在,他依然活得很快乐。有人惊讶于他的事迹,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这位医生笑盈盈的答道:“是希望。几乎每个早晨,我都给自己一个希望,希望我能多救治一个病人。希望我的笑容能温暖每一个人······”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给自己一个鼓励,给自己一个目标,哪怕它很渺小,但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了,生活就是充实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存有希望,我们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有时想,困境中一定存有希望,不然诗人怎会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千古佳句呢?只要我们时时抱有希望,哪怕只有一丝的可能。我们就要去争取,此时,有一句歌词可以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将希望进行到底吧!虽然我们离目的地还很远 ,但只要我们有希望并付出了努力,那么我们离成功就又近了一步,这,不就是最好的暗示吗?

不要感慨成功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已经付出,把现在该做的都做完,把剩下的,就留给明天吧!希望,总有一天会绽放,就如我们早晚会成功一样。

黑暗中,那朵希望之花在不停的成长,只要我们平时勤灌溉,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绽放,开的很美很美······

把希望,留给下一秒,用时间来灌溉、用努力来施肥、用想象来保护。瞧,它正在开呢!

指导老师:赵彩云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读《留给明天》有感

淄博五中 高一、十二 陈冰

一盏台灯伫立在书桌上。大雨过后。一切依旧,桌上的《巴黎圣母院》还在那一页,只不过多了些树的悲叹,天的眼泪。我静静合上《巴黎圣母院》,陷入沉思??

是美丽毁了她,还是她的善良天真夺走了他的一切,我无语??但她拥有爱,令她幸福的爱,令她惋惜的爱,这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爱之伟大

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巴格特—埃斯梅拉达的母亲,她在《巴黎圣母院》中书写了一部爱的诗篇。当巴格特刚生下那个可爱的女儿时她就对自己说:“女儿就是我的全部。”的确,她全身心的爱她。当吉普赛人将女儿抢走后,她悲痛欲绝,走进巴黎圣母院,当了修女,以后的每一天,他无时无刻不为女儿祈祷。她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

巴格特对女儿的爱,是母亲的真谛,是奋不顾身的想为女儿做一切的情感的涌动。

爱之无私

他,是一位奇丑无比的敲钟人。从他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被社会唾弃,是教主收留了他,让他做了敲钟人。每一天,他都勤勤恳恳的工作,有一天,他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广场中间,尽情的歌舞,那是埃斯梅拉达,她的旁边还有一只可爱的小山羊,从此,他就被她的美丽与善良深深吸引住了。每一次埃斯梅拉达遇到危险时,是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但是他不被埃斯梅拉达喜欢,他听从他的一切指挥,包括帮她找她的情人,他的情敌。

他对她的爱情,可使玫瑰失色,但却不能博得女孩的欢心。

爱之可恨

福比斯,一位英俊的军官。他的潇洒,吸引住了埃斯梅拉达,同时他也爱上了美丽的埃斯梅拉达,但他只是为了她的美貌,他的花心可是人人皆知,最后他还是辜负了对他一片痴心的埃斯梅拉达,回到富贵小姐的身边。这个结局,对他来说,是悲惨的,因为他走向了婚姻这条路。

树滴下了雨后的一滴眼泪,是为了伟大的巴格特。

花拥有雨后的清香,只为了敲钟人卡西莫多的一片痴心。

天晴了??

指导教师:刘洁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淄博五中 高一、十一 张光月

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惊人的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困难和挫折低头,更会坚强的去面对。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还是来说一下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着什么让自己活下来呢?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给了他三次生命。像他这样,十几岁就立足战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被砍了好几刀都大难不死,为什么?仍然是毅力。年轻的保尔最后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都不愿放弃工作,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小的困难没有什麽大不了的,只要勇敢的去面对,等事情一过,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有毅力的。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锻炼毅力的必要前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钝。这时就要用挫折这块磨刀石让它重新锋利起来。人的一生是很精彩的,有酸甜苦辣,没有悲欢离合的伤心,怎能有重逢的喜悦呢?

毅力需要坚持,同时也需要毅力的断然决断,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害”。有毅力的人,面对严峻的考验能够断然处之,又能持之以恒。

人们都说毅力是成功之本,成功的每一步都是细小的。但能够一直前进,永不停歇,积之一年,十年,几十年,是非常可贵的!

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心极大震撼,作为一名团员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不断地去完善自我!

指导教师:刘洁

读《阳关雪》

淄博五中 高一、16 付子鉴

今天又一次捧过《余秋雨文集》,说真的,我不太喜欢他,觉得他有些鄙俗,但现再在再拿来看,心中竟不免有些敬畏之情,那大概是两年前,第一次拿到同学复印的《文化苦旅》,我第一次知道有一位叫余秋雨的作家,名字是这样的诗意,大概是我拿错了吧,第一篇便是《阳关雪》,现在拿到闲阅,不免竟有些焦渴。

从这篇文章里,看不到繁华的影子的,有的只是塞外大漠,荒凉,凄清,雪还在下着,我竟也无意之间传出一股子凉意,余先生追随着王维的足迹,追寻阳光,我亦追随其脚步,走进向一片理想中的乐土,烈风吹过沙漠,天穹依旧是那样的令人振憾,远处似乎相接,却又若隐若离,浑然天成,孤独久了,远处升起向缕炊烟,心中竟不免喜悦,我竟也物喜己悲,反倒有些凉了。

读过这篇文章,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些不同的感受吧,真正的阳光,不在甘肃,也不在《谓城曲》中,而在每一个华夏人心中,这是个永恒的坐标,从千年前壮士洒血的奋战场,再到文人墨客留恋的地方,更多的只是悲冷,黄沙万里,胸怀壮志,被戌千里,大概只是这大漠才是文人的真正乐土吧!而他们又再抱怨什么?

“王维实在太温厚”我倒十分赞同余先生这句话了,也难怪,在如此浑雄万里,凌厉风行的阳关大漠里,他的诗,如同他的人,如此温顺,让人实在看不出作者是何用意,有的,只是一句轻描淡写,少的竟有些厌恶,但谁又能了解作者那时的心境呢?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不管换作谁,一定会毫不推托,一饮而尽的。

文章内在,这是作家的主旨,这也灵魂所在,否则是不可求的,我读出的是一种对文人的悲衷,长安的宫殿,只为其开了一个小门,允许他以悲微的身份进入,中国的文人,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执的劝阻的,一切还是那样平静,因为那只属于庸人,他们没有把固执的笑输进历史的灵魂里,他们任由自己,没有羁绊与束缚,有的只是叹息。

“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凉”。

阳关最终接受了一切人,虽已坍驰,但他坍驰在伟大灵魂的骨子里,虽终成废墟,身后沙坟,身前寒峰,却依旧壮美,的却,阴晴圆缺又怎不愁人呢?

这里是不能没有胡羌与箫声的,即使土墩,也受不了这么多叹息的吹拂,羌声总能使人平横,与这个自然浑然天成,西北浩荡千里,却容不下这样多的文人,而他们也终于消失在边地朔风之中??

苦难中的高贵,这是对文人的最高赞叹,不过我似乎觉得海子的话更合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至此,心中终得一丝慰籍,但阳关依旧悲凉,不免黯然神伤,终停笔。

指导教师: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淄博五中 高一、15 王 晶

“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如此浪漫与梦幻的言语,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余光中的世界,和他一起在雨中徜徉。

在他笔下的雨真的很美,正如他所写的“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雨让他陶醉,而他又使雨愈加甜甜凉凉濛濛。可以说,他和雨相濡以沫的感情,不过能有幸读他的文章,也算亲身体验过了。

若是自己写雨,大概会用“仙女的绣花针”、“一串一串的珍珠”等等来写,但在余光中等下的雨,却别有一番韵味。他的文字似乎个个都是金,组合得那么完美无瑕。大量叠词的使用使雨更富有灵性,譬如“滴滴点点滴滴”、“淋淋漓漓”、“潮潮润润”等等,用得精准,让我颇为受益,以前老师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体会体会一点儿都没错。若是心中没有情,景何以来?在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雨的情有独钟。在落山基,在日本,他所看到的雨与祖国的雨相比,难免有些逊色,这种感觉,我懂。

雨,可嗅、可观、可听。“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耐人寻味。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个夜晚。墨色的夜空无一粒星辰点缀,润雨如丝,蚕食桑叶般沙沙作响。街灯勉强支撑着疲惫的身躯呆望着茫茫前方。橘黄色的灯光本是很刺眼的,可在丝雨的淡化下,反幻化出朦胧华贵的光晕。好一片朦胧的景象!这一个夜晚,我爱上了雨。

雨珠,这透明的小精灵奔波于海、陆、空,乐此不疲地旋转,经历了几万多次的来来去去,或许能与尘埃中的我相遇。余光中先生的一篇《听听那冷雨》,让我对雨有了更深的感情。所以我想我最快乐的日子一定是在下雨时吧!

与心爱的女友一起淋雨,手牵手漫步而去,该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也许在他年轻时有过这种体验,但不知他是否也会向往在法国的新潮片里,那一幅浪漫的画面!

无论是读他的诗歌,还是读他的散文,总感觉是在和他进行着一次次的交流,这种感觉是奇妙的。久而久之,你会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接受自然的美,体验自然的美,发现自然的美!

指导教师:

更多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教学重点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教学重点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导学案二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制作人仲桂娟审核刘锁银日期20xx年11月我与地坛导学案二班级姓名小组代号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阅读课本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的所有知识完成剩余时...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学目的把握文章脉络线索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品味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涵课...

我与地坛史铁生

史铁生19xx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xx年出生于北京19xx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xx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xx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导学案一命制人高一语文审核人魏跃华命制时间20xx1111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成语课前预习一了解作者生平掌握作者的主要作品史铁生19xx20xx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xx...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一课位于必修三第一单元中是当代青年小说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散文他试图通过这篇文字去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它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根据课程标...

7我与地坛[1]

我与地坛说课稿设计者简介罗峥嵘女生于19xx年12月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于北海市第九中学在10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

《我与地坛[1].》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文地位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本课主要讲述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个...

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

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班级10广告2班姓名江洪洋学号25如果让你在人生最高峰摔下来你会怎么办如果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突受挫折你会怎么办如果有一天你遭受不幸而失去了双腿你又会怎样去面对和选择呢如果你回答不出这些问题那么史铁...

我与地坛观后感

我与地坛史铁生观后感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做我与地坛的书书的作者是史铁生一个已逝的伟大残疾作家而这部我与地坛正是包含了他对人生的追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自身价值的深度思考我与地坛写于作者最苦闷最失意人生最低潮的时候那时...

我与地坛名句(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