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一

时间:2024.3.31

道教的起源

道教,中国三大传统宗教之一,是在我国传统的宗教和传统的哲学的土壤中产生

的,其内容广泛包含了一系列的崇拜道的活动及为追求长生不老 而发展成的法术、修炼方术、 炼丹术、医术。其思想渊源主要源于古代的鬼神

崇拜、神仙学说和道家哲学。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

1.古代时崇拜鬼神

2.炼金巫师提倡的神仙思想和理论

3. 道家哲学

殷周时期,人们认为天帝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以天帝为中心的鬼

神根据一个人好恶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奖励。他们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

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遇重

大的事便由巫祝通过占卜和法事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巫被看成能与天帝、鬼神相

交通的人。道士被认为拥有某种神秘的法术。

战国时期出现了从事追求长身不老的活动并声称拥有某种法术的人,称为方士。

秦汉时期,许多方士宣称在渤海湾的蓬莱住着众多神仙,他们说服了皇帝举行拜

祭活动以求的长生不老药。汉武帝时的李少君用鼎炉召集灵魂炼成金丹,皇帝服

用后可长生不老并看到住在蓬莱岛上的神仙,秦皇汉武以及不少王公大臣都为此

着了迷。这是道教信仰神仙,并相信人可“修仙”的来源,并成为道教的重要的

信条教义之一

在东方,黄老之学大兴。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被称为道祖。其《道德经》

中对道,治国及长生不老的方法的阐释颇受后人尊拜。黄帝的无为的治国思想颇

受世人敬仰,被人认为是许多秘法著作包括炼金丹、医术、双修术、养生学的庇

护人。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 黄老之学大兴。汉初,一些政

治家尝试无为治国,虽然道教在吴狄皇帝时期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追求长生

的治国思想仍然继续得到发展。这是最早的有记录的道教运动。公元前1世纪末,

方士甘忠可在《太平经》中说他是天帝人的赤精子传授,并受命更改汉朝的统

治,中包含了早期的道教教义,被后来的道教士所继承。

公元2世纪,道教发展为太平道和天师道。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农民生活艰难,大量破

产。张角便利用《太平青领书》创立太平道,以黄老君的名义,召集了众多的信

徒,号称蓝道(统治阶级)被黄道取代,以黄巾为标志,秘密策划推翻地主阶级

的统治。《后汉书·皇甫嵩传》说:

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收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为

人疗病??十余年间,众徒发展至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

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信徒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宗

教集团。选定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五日在全国同时起

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张角率众

起义时都戴黄巾以为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在各地杀官吏、烧官府,

攻打豪强地主之田庄,声势十分浩大,京城震动。后被镇压。黄巾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一部分太平道徒后来归入五斗米道,仍在民间秘密流传。

太平道是事奉黄老道的张角于东汉灵帝时所创,以《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教徒数十万,遍及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这两个早期道教的派别,主要是在下层群众中间流行,都受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部分反映劳动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思想影响,并与农民反对封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等要求相结合,为农民起义所利用.于184年起义,起义失败后,还在民间秘密流传.

天师道,张道陵,又称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沿用老子的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五斗米教初设24(后增至26和36治)治为传教布道之所,立“祭酒”之职分置诸治。随后,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和势力范围,又新设游治8处,各治于每年阴历十月初一聚会汉中,收纳信米,以备救灾。奉道的人,每年须会师汉中3次,进行录籍、迁赏、庆生、建功、闻科戒等活动。因道徒尊称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和农民起义或农民政权联系在一起,部分教义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利益,并由于且其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各方面还不系统、严密,所以称为早期道教。早期道派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 发 展 与 演 变

黄巾起义的失败不仅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镇压,也使道教的发展受到挫折。道教由于受到黄巾起义的牵累而遭到禁锢。张陵之孙张鲁以五斗米道雄踞汉中将近三十年,后率众归顺曹操。五斗米道虽不像太平道那样被公开禁止,但也受到限制。如曹操将道士聚集到一起,名为延致人才,实际把他们监视起来。这时,道教陷入低潮。但由于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的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道教仍然得到继续流传并缓慢发展。到3世纪末,五斗米道盛行,并在上层门阀世族中流传.

这时期,道教和佛教互相融合。道教本来也有“善恶报应”、“天道承负”的教义,后来部分道士逐渐吸取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来充实和调整道教的理论。这一时期,老子的《老子化胡经》在佛教理论的影响下,更丰富道教的内容。

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统治,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民间的早期道教,剔除其中反映农民利益和愿望的内容,将早期道教改造成了贵族道教。道教一旦同统治阶级结合起来,便在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方面都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这种新的道教称为贵族道教。创立贵族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

1.东晋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284--364),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著名的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是葛仙公(玄)的后裔,是郑隐的弟子,注重个人修炼,是典型的神仙家。相传,他南下寻找朱砂,止于罗浮山(今广东省附近),最终在那里去世。他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主要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等。如第十七卷《登涉》篇专门讲登仙的各种方术。其中一个故事说:

林虑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数十人,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后郄伯夷者过之宿,明灯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余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也。伯夷乃执烛起,佯误以烛烬燕

其衣,乃作憔毛气。伯夷怀小刀,因捉一人而剌之,初作人叫,死而成犬,余犬悉走,于是遂绝,乃镜之力也。

这种以明镜辟邪捉鬼的方法,便是一种古老的方术。书中,他详细阐释了炼制金丹的方法过程,被称为金丹道的创始人。葛洪系统总结和阐述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形成金丹(内鼎)一派有较大的影响。他竭力攻击原始道教,并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为官方贵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2.南北朝北魏时期(420—589),嵩山道士寇谦之年少时学张鲁之术,本是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授给他天师之位,要他来整顿道教.在魏太武帝支持下,对五斗米道进行了改造。他“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改为“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制订乐章诵诫新法。诵习道经,亦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始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在宰相崔浩帮助下,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在统治阶级支持扶植下,道教获得了新的发展,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

3.宋明帝时(465—472年),道士陆修静奉命广集道经,加以甄别整理,鉴定其中经诫、礼仪、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奠定了道教教规分类的初步基础。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又编撰斋戒、仪范的著作多达100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主要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而建立,“意在王者遵奉”,迎合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陆修静以“斋直为求道之本”,倡说“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以诵经;心有贪欲真恚之念,故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实质上是以伦理道德为准则,约制人心。陆修静还融合上清、灵宝、三皇诸派,建立了南天师道。

陆修静在庐山还有一个相当著名的“虎溪三笑”的传说。说的是东林寺的佛学大师慧远平日潜心佛学,送客不过寺前虎溪桥。但每当陶渊明和陆修静来访,宾主相聚,言谈甚惬,慧远送客时边走边谈,不觉已过虎溪。此时,寺中驯养的老虎便鸣吼警告,于是3人相视大笑,欣然而别。后人对此事津津乐道,吟咏不疲。李白、苏轼等都有题咏。然而从史实上考证,此事似不可能成立。陆修静来庐山时是公元461年,此时慧远和陶渊明均已去世几十年了,后人编这个故事,只不过想表达以儒为主,融合佛、道二教的愿望而已。

4.南朝齐梁时(456—536年),道士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是道教思想家、诗人、炼丹家、文学家、书法家,医药学的创始人,于阴阳、五行、星算、山川、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很得最高统治者赏识,梁武帝每遇朝廷大事,都向他请教,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多年来杨曦和许谧的旧籍进行过搜集和整理,隐居在茅山时,加以增删改写,注解诠次,遂成《真诰》一书。该书详细记载了东晋以来《上清经》出世之源及传布过程,杨羲与二许之家世生平等,引用众多道经,提及大量道教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仙宫鬼神名称,具体修行方术等等,实为早期道教上清派教义和历史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隐诀》一书,是一部抄撮诸《上清经》中有关方术秘诀,专论上清派养生登仙之术的重要著作。该书继承和总结了东晋以来上清派思神内视及导引、按摩等内修养生之术,并保存了部分天师道的请神上章、符咒驱鬼的方术。《真灵位业图》乃系

陶弘景构造道教神仙谱系之著作。该书将道教信奉之天神、地*、人鬼及诸仙真排定座次,构成了一个等级有序,统属分明的庞大完整的道教神仙谱系。

由于他自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着手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于是便形成了茅山宗。梁武帝萧衍是陶弘景的好友,因此,茅山宗得以发展。陶弘景信奉佛教,他的著作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相传佛教道士和道教教士根据他的葬律主持葬礼。

经过改造的贵族道教成了统治阶级教化人民思想的得心应手的思想工具,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欣赏,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成了三大教派之一。从隋唐起到北宋,道教便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唐代道教在当时极为兴盛,皇帝李渊,因为道教崇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修建崇圣观供奉太上老君,特别崇奉道教。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下令两京及诸州各建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又画玄元皇帝的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还下令“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即把道士道姑都作为皇室宗族看待。并设立崇玄学,以《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唐武宗时信任道士赵归真、邓元起,在唐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道教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朝廷之崇尊道教,老庄思想之被抬高,促使教理教义及斋醮仪式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从道教的角度阐发老庄思想,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前进了一步,其次是钟吕金丹道的崛起和唐末五代杜光庭之完成道教斋醮仪式。出现了《阴符经注疏》、《玄纲论》、《坐忘论》、《入药镜》等重要道书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这一时期许多道教著作被翻译到国外并远播其他亚洲国家。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道教更加衰落。到北宋更加兴盛起来。

北宋时期,道教仍然是有很重要的地位并被统治者强化。统治者大搞一系列的活动:迎降天书、宣布一些吉祥的征兆、皇帝授予的灵魂和魔鬼等等。宋真宗在崇信道教的大臣王钦若、丁谓等协助下,大搞迎降天书的宗教活动。伪造的缄封天书的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意思是说赵氏皇朝永远不倒。为了崇信道教,宋真宗令各地普建道观,各道观均由朝廷赐田十顷、五顷不等,并且免交粮税。宋徽宗更过之,道观赐田数千顷,并定道阶,置道官,发俸禄。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与最高统治者的结合,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从总体上看,在这一时期的儒、佛、道三教在社会地位上呈鼎立之势,但在思想上又有三教汇合的趋势,道教尚未完全占有独掌全局的地位。赵宋王朝对道教亦极力提倡.在朝廷的大力扶持下,道教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北方先后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道

太一道为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于金初(1140)创立。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颇与天师道教义接近。该派重符录斋醮,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七传以后逐渐与正一道相融合。

真大道亦创建于金初1142,创始人为沧州乐陵人刘德仁(1120~1180)。该派以《道德经》为教旨,不尚炼丹飞仙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主张“避俗出家,绝去嗜欲,屏弃酒肉,勤力耕作,自给衣食,耐艰难辛苦,补俭慈悯,志在利物,戒行严洁”。要求教徒“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赡足之”。其教义除了以“苦节危行”为要之外,对于道教只主张“守气养神”。炼养工夫只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以后,逐渐衰落并消失,或已合并于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兴起的北方三大新道派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派别,创建于1163金大定(1161~1189)年间,创立者为王重阳。该派主张三教合一(三教指儒、释、道三教), 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孝经》、《心经》教其信徒。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娶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其规定的禁欲戒律在20世纪仍然沿用,其中以北京的白云观为首。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传有七徒,是为“全真七子”,他们都对北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其中以丘处机最为突出。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出家入道,次年于山东宁海全真堂拜王重阳为师。当丘处机嗣教时,正值金元之际。金兴定三年(1219),宋宁宗遣使召请,不应。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遣臣持诏召请,丘处机以73岁高龄率十八位弟子,从莱卅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辛,历时两年多到达西域大雪山与成吉思汗相会。“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国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命他掌管天下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的赋税。这就为全真道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丘处机于1224年返大都(今北京),住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此处即成为全真道的活动中心。丘处机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的宫观数量和道教徒人数都迅速扩充,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

在南方,茅山派得到继续发展。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受到许多人追随并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净明 ,旨在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皆符合封建伦理规范,自觉遵守忠孝廉慎宽裕容忍之道,做忠臣孝子良民。净明道极力强调忠孝大道,维护封建纲常。因而得到元明两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称赞。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宋代之后,道教的发展能进入一个低潮。蒙古族认为道教不利于国家政治的发展,所以,道教在元朝时受到一定的迫害,但仍继续发展。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正一道

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从此,只剩下两道派,即集合了和其他派别的正一道和全真道。

道教一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 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混沌形成天地,阴和阳的相互运动就产生了世界万物。《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源,最初的、也是永恒的万能的造物主。道生气,气生万物。气有许多种,某些气产生神仙世界。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还说天外有天,共三十六天。

道不仅化生万物,形成洞天福地,而且有意识,有意志,大智大能,变化无穷,降圣显灵。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分别居于三清境中。所以三位天尊也合起来简称三清。这三位天尊都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三位天尊掌管着三清天,他们底下还有城隍、土地、门神、灶君、福星、寿星等神教。除此之外, 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对道教庞大的神祇按神仙等级高低、晶位大小作系统化的分工。

道教的万神殿,是作为官僚统治的地方,这些神掌管着皇帝大臣、军队及当地的官僚的行为。

道教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之说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品性端正则会长寿健康;道德败坏则会患病,短命,甚至会下地狱。司命专门记录人的善恶,掌管人的生命。天官每年新年都会接到鬼神或人类身体里的三虫送出的人们的所作所为的记录报告。《太上感应篇》对善恶报应说很大程度上对人们遵守伦理道德起了很大的约束作用。

道教的前提是追求安乐、享乐。个人不是独立的,而是像其他事物一样,都是阴阳生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世界万物都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道教追求精

神灵魂从肉体中解放,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换句话说,道教追求的目标是阳。当一个人达到了阳,那他就会成仙、长生不死。

在中国,神仙讲的是隐居在山林的居士;然而,在古代神仙都是翩翩起舞,抖动衣袖的形象,成仙就是成为会飞的生物。这个传说源自一个信奉鸟神并举行鸟神的宗教仪式的中国东方部落的神话。

神仙的分类很多种,最高级的是白日升天的仙人,所以道教徒把死称为羽化,将道士又称羽客。羽就是能飞升的意思。;第二种是在世间生活了几个世纪但容颜不变,偶尔出在世间出没、传授仙术的仙人;低级仙人是尸解后才成仙,只留下尸体。

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的方术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服食养生法

道教认为人的五官分别对应五行:肺--金;心--火,脾--土;肝--木;肾--水。这五官是吸吐气必经的地方。要是这五官失去平衡,将会患病。

饮食养生一般更倾向食用食物和药物维持身体营养平衡。首要的当数服食辟谷。人食五谷杂粮,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道家认为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修炼法

导引,指导行肢体,引气通身。《庄子》:“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法。”三国时华佗所传五禽戏,即属此类。与现代的足疗的太极拳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可以帮助消化,冲破体内的障碍,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吸气法

道教教士从脚后跟吸气,疏通全身。他们除吸收空气外,还吸收阳光、月光及星光。正午时吸收阳光(阳最盛时),午夜吸收月光(阴最盛时)。另一种是在体内运气的服气法。据说一个人能屏住1000次屏息的时间就能成神。唐代开始,出现了胎息。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全身呼吸。这种呼吸法能引导气体进出丹田,通过内观可看到体内气流的情况。

日光浴治疗法

道教的日光浴治疗法直到现在才被西方医药界认同。“服日芒法”即采天地之气,采日精可益身中阳气,治阳虚之症;日芒法需要在日圆时身体暴晒在阳光下并手持绿纸红字的符。服月芒法:采月华可滋补身中之阴,阴虚者可行之。它要求女高手月圆时在月光下露出身体并拿着黄纸黑字的符。

双修法/房中术

道教内丹术把人身体比作“炉鼎”,把人体内循环运行的经络比作内丹修炼的通道,在人为的精神意识的严格控制下,利用体内元气的推动力,把人体分泌的精液

还精补脑(女子指卵分泌的精液、男子指生殖精液)经过周身循环的修炼,从下而上经过丹田,最后进入大脑,这种叫做还精补脑。另一种是把精液引到下方的丹田,形成刚成仙人的玄胎。

炼丹术

养生法和吸气法能延长寿命所以使神仙有时间练成内丹和外丹。外丹是用丹砂、雄黄、沯石、磁石合炼成。相传服用之后可成神仙。但可笑的是,许多渴望成仙的人在服用“仙丹“之后很快就死了。此外,还有黄白之术,它能将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这些需要在幽静的地方修炼,同时,要斋戒、涤罪、拜祭神。另外,要在吉时修炼。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的修行方式。内丹的修行基于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的道教思想,成仙就意味着返本还源,与道同在。

法术

许多道教士通过做法事、符篆,驱使鬼神、驱邪除病、呼风唤雨。在古代,人们不理解干旱、洪水泛滥以及采集、狩猎中的丰收或歉收的成因,而以为有灵魂、有鬼神在其中主宰,认为善神给人以风调雨顺,给人丰收;恶神给人以天灾人祸,于是便有祈求善神、诅咒恶神的情绪表露。他们祈求或诅咒之后,也可能恰好得到丰收,得到好的结果。做法事时,道人“念念有词”、“喃喃而语”,“烧其所画的符纸,以求带来好运。其他的法术道具有镜子、剑、罗盘、扇、灯、旗子等。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是土生土长规模宏大的宗教,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理论体系虽是宗教神学,但它的内容庞杂多端,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体育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科学

在科技领域,道教主要对古代化学、矿物学、动植物学和医药学作出了贡献.道教炼丹术中的外丹,是道教徒采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企图求得长生不老药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当然是荒诞的,但炼丹术本身是一种科学实验。我国的原始化学即由此开始,不断的炼丹实践,推进了古代化学的研究. 道教重生恶死,认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因而特别注重医学和养生.葛洪曾说"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许多道教徒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葛洪在一千多年以前发现和制取的一些药物,直到今天仍被中医外科所采用,譬如红升丹,白升丹等.南朝的陶弘景也是著名的药学家,著有《本草集注》.隋唐时的道教徒孙思邈精于医药,被后世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方》注重对妇科,儿科的治疗,注重饮食卫生,主张多餐少吃,细嚼慢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

文学在文学领域,道教的神仙思想和创造神仙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许多作品记录了作者本身的用药、凝结成丹的成仙之术。道教的神

和人是同一本体,仙和凡人无绝对分界,不仅拓展了文学家进行创造性想象的领域,而且为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茅山宗的宗教文化对唐朝的浪漫小说、诗歌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著名诗人李白就是茅山派代表之一。

艺术

在美术上,神仙绘画在石刻,漆画及古瓷器物方面都有广泛的表现. 镜子、碗、碟等瓷器都会有神仙图案。这中国古代达到了植物学和矿物学绘画的高峰。在书法方面达到了一个高水平。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是天师道的道徒,他著有《黄庭经》一书。道教在人物画方面也有所成。画家顾恺之,画有天师道祖师张道陵的画像。许多画像已经流失,但道教的万神殿一图至今仍流传着。山西永乐宫的元代道教壁画,其中的《朝元图》,《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

道教作为一种产生并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文化,以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清末,已随封建社会的末运而衰微。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道教的宗教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缩小,但作为一种历史最长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教义宗旨颇具独特性。可谓集中华民族传统宗教观念大成的中国本位宗教,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道教的全面研究,在国内与国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像,道教文化将来的命运只会是扬弃,而不是全盘摒弃。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教师一帮一总结

小学科学教师“一帮一”活动总结一眨眼,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在薛艳菊和惠龙龙两位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下,我从一个畏手畏脚的新老师逐步成长起来了。作为被帮教者,我成为了“一帮一”活动的一名受益者。薛老师在教学方法…

教师“一帮一”活动总结

“一帮一”工作总结南阳中学成志荣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展开,广大教师提高实施新课程、驾驭新课程能力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发展中的教师来说,要具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就得不断的学习、“充电”,…

英语教师“一帮一”帮扶活动总结

教师“一帮一”帮扶活动总结20xx--20xx学年度即将划上句号,回顾这一学年我跟杨旭老师之间的“一帮一”活动,成绩是令人欣慰的。作为老教师,能够从年轻教师那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教学新知识和新理论,而且也获得…

“一帮一”总结

永茂乡中学教师“一帮一”爱生行动总结20xx年根据《洮南市教育系统教师“一帮一”爱生行动实施方案》,我校积极推进了以“爱生、敬业、奉献”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我校教师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教育教学工…

英语教师“一帮一”帮扶活动总结

新教师帮扶计划皮条孙中心学校帮扶新教师成长活动总结20xx20xx学年度即将划上句号回顾这一学年我跟王卉老师之间的一帮一活动成绩是令人欣慰的作为新教师能够从老教师那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教学新知识和新理论而且也...

“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总结_(1)

教师一帮一活动方面教师与教师一帮一活动体会长岭二中王金凤为了使大学区的教学水平能够整体提高学校安排我与联盟学校长岭六中的王国超老师结合成一帮一教学互帮互助小组让我有幸成为王国超教师的师傅说心里话当时我感觉到压力...

古小学生一帮一活动总结[1]

“一帮一”活动总结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能充分地激发每个学生内心的集体荣誉感。一些平时表现一般甚至比较落后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地发生变化,有的甚至跨人先进分子的行列,这就是集体荣誉感所…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三陂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帮扶青年教师工作总结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新上岗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施教师成长帮扶工程有力的促进了青年教...

教师帮扶工作总结

教师帮扶工作总结教师帮扶gt工作总结一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在教学上缺乏经验学校为了使新教师迅速成长特地进行了新教师与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因为赵宗武老师已经从事了多年的gt政治教学并且他也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

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新上岗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我按照“一帮一”的活动要求,与刘田丽老师共同探讨,悉心教研,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

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总结1

帮扶结对教师工作总结刘宏今年,学校为了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特地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我有幸能成为陈保林校长的徒弟。通过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经常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使我在自信心、意志力、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很…

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新密市苟堂镇九龙小学杨东晓按照中心校要求和我校结对帮扶工作需要我有幸与刘书明老师结成对子,这让我有点为难。因为书明老师比我的教龄长,应该说是我的老前辈,既然结成了对子,就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不能只干面子上的活。…

教师一帮一总结(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