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之意象(一)(二)讲座内容实录

时间:2024.5.9

关于《古诗之意象》讲座(一)(二)

《古诗之意象》(一)

我叫林东海,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我要讲的总题是古诗艺术大观。宋朝滕宗谅做巴陵太守的时候,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岳阳楼写一篇题记。

范仲淹给他写了一篇《岳阳楼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也像洞庭湖一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所以这里借“大观”二字为题,叫“古诗艺术大观”。这里所要讲的古诗艺术大观,也就是古典诗歌艺术的面面观。

准备讲六讲,即古诗之意象,古诗之比兴,古诗之格律,古诗之哲理,古诗之解读,古诗之吟诵。前三讲侧重于作者的创作艺术,后三讲则侧重于读者的鉴赏方式。听了这六讲,对于古典诗歌的艺术的方方面面便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下面我先讲第一讲,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古今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什么叫“意象”?却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查新编的《辞源》、《辞海》,都不见“意象”这个词条,只见《现代汉语词典》增设这个词条,解释说:“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这样宽泛的说法,说了等于没说,还是没使人明白。为了深求甚解,便各有心得,言人人殊,无法定于一尊。我这里说的也只是个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意象”一词是“意”与“象”的组合。“意”是主观的情思,是主体性的,这主体包括作者,也包括读者,因为读者是再创造的主体;“象”则是客观的形状,是客体性的,这客体包括自然界的景和物,也包括社会上的人和事,要知道,主体以外的人和事也是客观的存在,所以“象”应该说是有景象、物象、人象、事象。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在诗歌创作或鉴赏的过程当中,经过诗人和读者的构思,二者结合起来,合成一个创造或再创造的意境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意象。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烛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的是根据声律和意象来构思诗歌的意境。

我国的语言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字词本身就包含着声律意象的基本元素,极富于诗性,最有利于创造各种意象和意境。然而,艺术构思是需要技巧的,古来说诗者,常标举所谓赋、比、兴三法。对三法的解释,历来不尽一致,大体包括叙事写景的描述手法,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赋、比、兴之间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孤立的,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三者往往互相渗透、交错为用的。正如郝敬在《毛诗原解》中所说的:“赋、比、兴,非判然三体也”。在诗歌发展史上,这些手法有一个不断创造、不断积累、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意象的构成首先是借助于赋法,然后由比、兴这两法加以深化,所以这里先讲赋法构成意象的一些妙法。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也是对立的统一,应该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我要讲的就是意象构成对立统一辩证过程的几个实例,即意象与大小、意象与动静、意象与虚实、意象与反正四个例证,也许对于创作或鉴赏能有所启发。

第一个问题,意象与大小。构思意象,往往抓住具体,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却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即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说:“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情。”杜审言在《大酺》里头说“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的是春景。风吹初开的柳叶,是小景物。但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体验,却可以联想到东风骀荡、春意盎然的整个春天景色。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说“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写的是官员退朝的情况,香花美景,这像是写一般的小景物,实际却是表现了“皇恩浩荡”的大题目。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江上水

涨,和岸齐平,江中一帆,顺风而悬。这是大景中的小景。这小景使读者由风帆而联想到水阔潮平的大江,从江中舟行,又想到江流不尽。

这就是所谓“风正一帆悬”。写江水上涨,这个是一个大江,开阔的大江。从江中的舟行又想到了江流不尽,这就是所谓“大景之情”。王维《终南山》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登山进入到烟霭蒙蒙的山间,往往看不见烟霭,这是细微而真切的一种感受。不直说登上高山,只写出这种感受,也能使人联想到山高入云的大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不是视觉的体验,而是生活的感受;不是物质的图画,而是联想的意象。

写社会生活的以小见大,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比如杜牧的《赤壁》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吴“二乔”,就是“桥公”。“桥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诗中说赤壁一战,如果不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的火攻,灭了曹操的水兵,大乔、小乔都会被抓到魏都铜雀台禁闭起来。这首诗写“二乔”不曾被捉去,这是小事。

宋朝许顗《彦周诗话》说:“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对于杜牧横加指责,讥讽他是穷措大。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反驳说:“诗人之间(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何文焕就明白这是以小见大,是借“二乔”立意,反映出三国之争的大事。刘熙载《艺概·诗概》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化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绝句只有四句,要表现重大题材,如果不是以小见大,便无从下手了,和以小见大相似的是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意思说,意象构思,必须有所取舍,选择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件事物,让读者联想到许多情景,使之“情貌无遗”。也就是说,作者举一隅,让读者以三隅反。诗画相通,如果纤毫毕露,必定会“谨毛而失貌”。正如唐朝张彦远说的:“所以不患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古人画竹,就特别地注意删繁就简,明朝李东阳《麓堂诗话》说:“予尝题柯敬仲(柯九思)墨竹云(曰):?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单引号>”画法与诗法通,此类是也。意思就是说写诗和画画,都要删繁就简,举一反三。就像唐朝刘知几《史通·叙事》所说的:“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对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曾作了很中肯的分析:“试以《三百篇》例之,《车攻》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二小事,而军容之整肃可见;《柏舟》之?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举一家常琐屑,而诗人之身份、性格、境遇,均耐想象;《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倘铺张描写(画),徒为元遗山所讥杜陵之珷玞而已。挂一漏万,何如举一反三。”

唐朝元稹《行宫》诗说:“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可以说是长篇诗作《连昌宫词》的一种缩写,写出了开元、天宝年间由盛转衰的国情。诗由白头宫女切入,却能反映出时势的变迁,收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莱辛《拉奥孔》说:“诗所选择的那种特征应该能使人从诗所用的那个角度,看到那一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这首小诗就选择了那最具特征的宫女来引发盛衰之感。

由此可见,并不是随便抓住一两个小事,信手写上几句诗,就可以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弄得不好,便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小则小矣,未必见大;少则少矣,未必总多。那么,这个“小”,这个“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才能收到“见大”和“总多”的效果呢?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即概括性和具体性。这两个特点的辩证统一,才能达到那种艺术效果。概括性体现为思理的,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宋朝强幼安《唐子西文录》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陶元亮(也就是陶潜,陶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

陶潜是以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来感知时光的流逝,反不如山僧的“一叶知秋”来得更概括。唐人虽稍费力,但却以巧胜。这“一叶”也是很概括的,它是初秋的象征,能使人联想到肃杀的秋天气象。概括性的景物,不仅能表现时间、地点、气候、环境,还可以表现带有共性的思想情绪。比如月光就常常被用来表现乡情。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成了古今传诵的思乡曲,就因为月光是勾起思乡之情的媒介,也是具有概括性的。诗人所写的意象,如果在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范围之内,便能引起共鸣,引发联想,从而能由局部感知全部,由小而见到大,由少而知其多。具体性指所表现的具体事物有个性、有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

我们常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两句诗如果不知道具体所指,就会作一般的理解和想象,因为许多花都有红色,读者想象的飞驰,便会失去控制,这反而不能明白诗中的真谛。据宋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四引的《王直方诗话》说:“王荆公作内相时,翰苑中有石榴一丛,枝叶甚茂,但只发一花,故荆公题此。”从这则资料知道,王安石诗是咏石榴花的,这就有了具体性了,再不会随意联想到别的红花。不过,石榴一般是在五月开花,春天里开一朵花,也算是属于早花了。如果没有具体性,对于读者联想加以限制,这样的诗便很容易成为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作品,就缺乏感人的力量了。

小之所以能见大,少之所以能总多,就是因为它具有上述概括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为了说明的方便,把它们分开了,实际上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小、这个少,既是具体的,又是概括的。个性中包含有共性,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感性中包含着理性,既能启发联想,又能限制联想,既是艺术联想出发点,又是艺术联想的落脚点。这样的辩证统一,才使意象达到小中见大,少以总多,才能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引梅圣俞的妙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关于这个意象的大小,就讲到这。

《古诗之意象》(二)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二个问题,意象与动静。意象是心与物的交感,是情与景的交融。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曾有这么一条:“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象中的景物都是经过心灵化的,所以诗人笔下的景物,静物,总是写得活动跳脱,富于生机。这种表现我称之为“化静为动”。化静为动的写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客体给予主体的流动感,一种是主体给予客体的活动感。

客体给予主体的流动感,比如宋朝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所说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的姿态,就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把梅的体态风神写得活动跳动,极富于感染力,所以朱熹说:“这十四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须是看得他物事有精神方好。若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掷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朱熹很称赞这两句诗。诗中的“横斜”,是一种布局,这种布局能使人产生一种流动感,就像绘画中的一种斜线构图。唐代段成式有《奇松联句》这么说的:“风飐一枝斜(遒),闲窥别生势。”也是说斜的形式带有一种飞动之势。诗中的景物流动有神,使人仿佛从对象中看到了自己蓬勃的生气和旺盛的活力。这就是客体给予主体的一种流动感。这一类型,静物的出现是以独立完整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另外一种类型是主体给予客体的一种活动感,所写的静物的活动状态是带有人的感情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静物形象往往失去了它的独立性,只是思想感情的一种象征。这种写法,静物的动,方式很多,我归纳出五种方式,就是有拟物式的、有拟人式的、有带情式的、有飞动式的、还有疑动式的。

第一种所谓“拟物式”就是以物比人的一种修辞手法。用静物来比人,物的动,便由无感的动化为一种有感的动。例如曹植的《吁嗟篇》这么写的,“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

忽然下沉泉。”曹植这首诗通篇以转蓬比人,比喻他自己,蓬的辞根、飘扬、下沉。这一切动态,都是用以比喻曹植的一种遭际;这种“动”,不是一般的风吹草动的那种动,而是带有人化的色彩,是主体给予蓬草的一种动态。拟物式的化静为动,属于寓言体,诗中虽然经常使用,但艺术感染力并不强,因为这些形象已经成了概念的化身。

第二种就是所谓拟人式的,是静物拟人化的一种表现。拟人化,它的“动”就是一种人化的动,这是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这种写法是设想静物像人一样也能活动。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云像人那样可以来去闲游,山像人一样能互相对看。云和山的动是人化的动,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一种象征。李白这首诗作于离开长安后漫游宣州敬亭山的时候,长期怀才不遇,他的思想已经有些消沉。所以写孤云闲游,看山解闷,这正是他无可奈何心情的一种写照。把云和山加以拟人化,使它像人似的能够动起来,这不仅增加了诗的趣味,而且把那种孤寂沉闷的心情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静物的这种动,完全是人的主观想象,是人的化身。

第三种方式是所谓带情式,是静物的自然形态带有人的感情色彩,使不动如能动,使动者如有情。比如宋人王禹偁的《村行》七律的前两联这样写道:“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诗写他在村野间信马由缰地闲游,看到夕阳西下,几座山峰静静地耸立着,不言不语。山峰本来就是不能说话的,如果作者笔下的山峰不曾染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所谓“数峰无语”便是带有滑稽意味的大实话;因为带有人的感情,所以虽是无语,却使人感到有活力,能说话。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当中分析得很好,他说:“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单引号>,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的废话。”

山峰能语,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命题,钱先生说,它是一个假设性的命题,是从否定命题推断出来的;否定命题则是根据山峰不能动不能语的这个实际状态提出来的。这是以否定方式来表现不动如能动,无情如有情;还有一种是以肯定的方式,从正面来表现无情如有情的。比如唐代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这首诗说: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春风吹动手中的杨柳,这是实际状态,但在诗人的笔下,这种状态却带有感情色彩,无情的动化为有情的动。宋朝谢枋得评论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吹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的动为有情的动,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之为“物色带情”,西方美学家立普斯称为“移情作用”。黑格尔《美学》则说:“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实际是人在塑造自然形象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和感情融化到自然景物的形象之中。这就是一种物色带情的一种表现方式。

第四种是所谓飞动式,所谓飞动式的呢,静物在诗人的笔下,具有由力引起的那种自然、自动状态。日本的和尚空海在《文镜秘府论》当中是这么说,他说:“飞动体者,谓词若飞腾而动是。诗曰:‘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又云:‘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波流。’此即飞动之体。”这里所说的月、星、月光、山影的动,都是水中的倒影的动。这种动,是由流水的冲力引发出来的一种动。还有一种是非外力作用的不动却有动感的那一种飞动。它本来是不动的,但是却有一种动感。比如说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有这样的诗句“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把上山时对山的那种如同向上挺起来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将这个山的奇险勾画出来了。山能挺起,还能上冲。比如说晋代的女诗人谢道韫她有一首《登山》诗这么说:“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因为山高,昂首一望,的确有点上冲的这种架势;山又好像能奔跑,又像那个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这一首诗说:“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韦应物《西塞山》这一首诗说“势从千里奔”,就像群山起伏,逶迤不断,使人

产生一种流走的一种感觉,产生一种流走的感觉。这种飞动式的化静为动,许多美学家都试图作出解释,谷鲁斯用“内模仿”来解释,他认为“石柱的上腾运动”是一种“内模仿的游戏”。

总之,将静物写得飞动活跃,反映了景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影响,同时反转过来,以这种心理影响影响到诗中的景物的动态,并且能以复杂的因素影响于读者,迎合了人们的一种审美趣味。所以比较富于一种艺术魅力。

第五种方式就是所谓疑动式,是因为心理的错觉,对于静物,看起来好像能动。清朝袁枚在《随园诗话》里面说:“诗有见道之言,如梁元帝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庾肩吾之‘只认己身往,翻觉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河岸、远树,本来是不会移动的,当然地质变化例外,舟船在行驶的时候,在船上的人反而觉得两岸是向后面跑过去的,而前面那个远树像是迎面过来的。这是一般人行船对岸上景物的一种观察和体会。

李白的《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其三,这么说“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曹松《秋日送方干游上元》,上元就是今天的南京,这首诗里面说“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唐代无名氏的《浪淘沙》说“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些都是写泛舟的时候,对于相对运动的一种感觉,或者错觉。王安石《若耶溪归兴》诗这么说:“若耶溪上踏莓苔,兴尽张帆载酒回。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在诗中也表现出这种错觉,别有一种滋味。所以魏庆之《诗人玉屑》评论说这首诗有“含不尽之意”。有时候也可以从哲理上加以联想,悟出人事中某一些相对性的道理,所以袁枚说这种诗是“见道之言”。有时人不动,也能感觉到不动的景物如在做相对运动。唐代的那个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这一首诗这么说“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枫叶遮住了太阳,遮住了夕阳,乌鸦翻动了枫叶,乍看起来,有点像夕阳在动,实际上是枫叶在动,同样是一种相对运动造成的一种错觉。以上所讲的是“化静为动”的五种方式,都是诗人主观感受对于景物的影响,是主体给予客体的一种活动感。

下面讲“以动写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动静的辩证关系。“化静为动”是意之动,使静物随之动,是写动意的妙法;“以动写静”是象之动,使心意显得静,这则是写静意的一种妙法。唐朝皎然《诗式》说,所谓“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意中之静。”这就是说,非象之静,乃意之静。静意,有各种各样的静,有清静、宁静、恬静、幽静、肃静、寂静、闲静等等各种静,这各种不同的静,都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因人而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表现手法,归纳起来,大致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声音来写意中之静,一种是以动态来写意中之静。先说声音写静。梁朝那个王籍《入若耶溪》这一首诗说:“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若耶溪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在若耶山下,景色非常优美。王籍为湘东王谘议参军的时候,曾经游过这里,写下这首纪游诗。其中“蝉噪”两句,在当时就为人们所传诵。好在哪里呢?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过这样的一种说法:“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独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以为)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不可复得,至《怀旧志》载于《籍传》。范阳卢询祖,邺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语,何事于能??魏收亦然其论。《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单引号>《毛传》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耳。”颜之推的解释是很中肯的,他的妙处就和《诗经·小雅·车攻》里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悠悠旆旌”那个就以声来写静,是同一个道理。唐人诗中常用这种写法,就王勃的《春庄》诗“直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崔颢的《入若耶溪》也是“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杜甫的《题省中院壁》这一首诗是“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张籍的《不食仙姑山房》诗“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柳宗元的《与崔策登西山》诗“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等等,这都是用一种鸟声或者水声来衬托一种静景。用鸟声或者水声来衬托静景,这是以声写静的一种妙法。这王安石曾经反其意而用之,说:“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个被黄庭坚讥为“点金成铁手”,这弄巧成拙。

再说一种以动态写静意,这就是所谓“静中有动”。宋朝惠洪和尚《冷斋夜话》说:“?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单引号>,置静意于喧动中。”“喧动”两字,包含着一种以声写静,也包含着一种以动写静。古人以动态表现静意的诗例是很多了,像那个谢脁《游东田》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贾至的《铜雀台》说“日暮铜雀静,西陵鸟雀归”,储光羲的《贻刘高士别》诗 “山昼猿狖静,溪曛鱼鸟乱”,梅圣俞的《秋日家居》这首诗“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的,这一类型的写法,就是动中取静。在写作过程当中,往往把以声写静和以动写静结合在一起。像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花落,二者的结合相映成趣,更显出春夜的静谧和心意的闲静。

关于这个意象与动静就讲到这,下面我们休息一会儿再讲意象与虚实。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基础护理实习内容

20xx基础护理实习内容1、熟悉办公护士的工作职责,正确处理医嘱及出入院病人的程序。2、熟悉治疗室护士的工作职责,了解治疗护士的工作重点。掌握药物的准备,领取,配药等过程,严格无菌操作。3、熟悉病区各级管理制度…

工商学院物流专业实习内容

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物流仓储实训实验内容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来从事物流行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如果对于物流操作的各个作业环节、流程一无所知,根本无法开展…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主要内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向)一、实习目的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

20xx生产实习内容及时间地点安排 (1)

生产实习内容及时间地点安排内容:数字电压表的生产制作主要元器件:单片机:STC89C52,AD/DA:PCF8591P运放:LM32412864液晶4位数码管(共阳)设计要求:设计一个能够测量直流电压的数字电压…

会计模拟实习内容

会计模拟实习内容一、会计模拟实习的目的(一)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通过会计模拟实习操作,使学生加强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其把书本知识和实际业务处理进…

教育实习内容与要求

第一份教育实习内容与要求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1、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中心任务,目的是使实习生初步掌握中等学校所实习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实习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进…

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在当涂县公安局塘南派出所为期六个月的实习中,跟随着民警们,学习日常工作的处理,开展社区安全防范工作,收集社情信息,抓好治安管理,加强人口管理,受理群众报警、求助、调解治安纠纷。在派出所.,民警们24小时…

大学实习报告范文

实践报告正文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及格式

实习报告范文及格式一实习目的例如1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2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亲身感受到由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职业人的过程3本次实...

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 范文

毕业实习报告实习地点实习时间系部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年月日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xx年2月10日到20xx年2月20日实习地点实习任务在做相关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分析工作一实习目的1熟悉药品生产工艺流程2学习各车间物...

个人实习总结范文

个人实习总结范文1实习的时间快而又短暂不知不觉实习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回想这段日子我真的有很失落过也有很认真过很高兴过而现在就是很珍惜这段经验马上就要回学校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现在重要的就是要对这段实习时间做...

20xx年销售实习报告范文

20xx年销售实习报告范文基本情况生产实习实习目的通过生产实习了解造纸工业和企业生产营销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把所学的商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习时间20xx年...

实习内容(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