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的思考

时间:2024.4.30

中国古代外交的思考 中国古代早有“外交”一词,但其含义与对应于“diplomacy”的现代“外交”概念有所不同。《礼记.郊特牲》谈到:“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写战国时苏秦说:“夫为人臣者,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在这里,外交即所谓“境外之交”,含有“里通外国”,相互勾结的意思。尽管如此,随着早期国家在中国疆域内的出现,外交就随之产生,并出现了“邦交”、“外事”和“外务”等词语来描述当时的外交现象。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外交的基本形态以及基本理念着手,来阐述对中国古代外交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中国古代外交的基本形态

从总体上说,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外交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华大地各独立或相对独立国家之间的外交;二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三是中国与处于现今中国边界之外的周边国家之间的外交。在中原王朝尚未形成大一统国家之前,中国的外交包含其中的三个方面,而在中原王朝形成大一统国家之后,中国外交则主要表现为后两者。有文字记述的古代中国外交大致可以分为邦交和外交两种形态。

邦交主要存在于中国大一统国家尚未出现或中国陷于分裂的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等。中原各独立或相对独立国家之间进行的交往是邦交的核心,而中原各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交往相对比较次要。邦交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比较成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外交制度和观念:一是盟会,两国或多国君主通过举行隆重仪式进行结盟,常常推举一国为盟主。订立的盟约有盟书为证,并载有违约须受处分的规定;二是聘问,一国君主派大臣、使节出访另一国,以达到修好、庆贺、吊唁、通报情况、解答质疑、探听虚实和谈判的目的;三是道、礼和信的外交规范,礼尚往来,遵守诺言,也是公认的正当行为;四是“游说家”或“纵横家”的大量涌现,如倡导“合纵”外交的苏秦和倡导“连横”外交的张仪。

在秦朝、汉唐和元明清时期,中国本土基本实现统一。由于内部分裂基本消失,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关系,中国的外交也从中国本土内各邦国间的邦交转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及部落间的外交,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外交秩序。这个常常被称为“朝贡体制”的外交体制具有

如下特点:一是中国的主导地位。中国历朝皇帝自命天子,秉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思想,不承认还存在其他平等国家,周边国家和部落都被视为蛮夷,应奉中国为上国;二是朝贡体制。在中国皇朝强盛时期,许多周边小国都成为中国的属国,并与宗主国中国建立了朝贡关系。“万国来朝”常常是中国皇帝展示威望的最大盛事。为表示厚往薄来,中国皇帝必须给予赏赐,其价值往往大于贡品的价值;三是王道理念是这一阶段外交思想的主流,包含以先秦韩非子为代表的只强调实力与谋略的霸道外交思想、以先秦孟子为代表的只讲仁义道德的纯粹王道思想和以先秦荀子为代表的讲究实力与道义并重的务实王道思想;四是和亲。在周边国家力量强大时,中国皇朝也采用和亲政策,争取一定时期的和平,如汉高祖嫁公主予匈奴的单于。

二、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基本理念——“崇和尚合”

“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崇和尚合”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平、共生、中和、和善、凝

聚等,“合”则指聚合、汇合、组合、符合、结合、联合、融合,是优势互补。

“和合”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天人合一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中根深蒂固,却又异彩纷呈。儒家、道家、墨家各学派的天人合一观念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以现实世界为指向,并多追求 “内在超越”和 “一个世界”,深刻表现了“和合”思想的实质;二是“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价值观念。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主张多样,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其二是主张平衡,即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 “和合”思想的基础;三是“厚德载物”、“兼相爱”的核心精神。它为群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构成了中国传统 “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核;四是“以和为贵”、“和睦相处”的处世哲学。“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以和为贵”是对“和合”思想的价值肯定。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特别是在汉、唐、

明这些堪称古代史上的“超级大国”的朝代,他们并没有因强大而搞霸权,相反以“和睦相处”、“协合万邦”的精神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就是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上的主要体现形式:首先,以礼仪治理天下的国家首脑会盟,对缓和国家间的冲突,解决民族间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和亲政策,从总体上来讲,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再次,朝贡体制是以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为前提的,这种体制的宗旨是‘四夷顺而中国宁’,它以怀柔安抚为主,是防御性的而非侵略性的。

三、对中国古代外交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史,催生了丰富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它们既是中华民族智慧、谋略的结晶,又是一份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之后我国各个时期外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某种借鉴。下面我将阐述一下对中国古代外交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首先,从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外交常常是服务于战争的辅助性手段,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没有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中国的春秋时期,242年中进行了各种朝聘盟会共450次,但列国间的战争更多达483次,平均每一年就发生两次战争。此外,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当时的外交受地域限制,只是在某一地区的周边国家间展开,像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出使西洋这样的跨地域性外交在整个古代外交史中十分少见。

其次,虽然中国古代外交在发展上尚处稚嫩阶段,但现代外交的许多基本制度、规范和方法在古代就已经具有雏形,出现了某些公认的外交规范,例如在中国古代外交尚处于邦交阶段时,就形成了道、礼和信的外交规范,主张“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国家间交往要“讲信修睦”,各国派遣使节,进行谈判,缔结盟约,有时也举行双边或多边首脑峰会等等。此外,在明太祖时,就认识到以“宗主国”身份遣官派兵进驻藩属国存在弊端,并坚决摒弃这种做法,坚持各国内政自主的原则,不以“宗主国”的身分妄加干涉,这有利于发展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友谊。在当代我们称之为“不干涉内政”原则。

再次,在中国古代,“华夏中心”、“天朝上国”的思想理念一直绵延几千年,在对外交往中尤为凸显。当然,这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国力繁荣昌盛的基础之上,但自明清后期以来,仍秉持这一理念任历史的车轮从中原大地碾压疾驰,以造就而后中国漫长屈辱的近代史。这时的中国是盲目自大的,是沉睡不醒的,使得“天朝上国”四字颇具有讽刺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认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是中国古代外交留给我们的前车之鉴。

最后,“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崇和尚合”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精华。在当今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南北差距日益扩大,人类面临诸多安全威胁的时代背景下,使这一外交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是中国践行全方位外交,提升综合实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以“崇和尚合”为基本理念,始终本着“怀柔远人,和协万邦,厚往薄来,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主张“王道“,致力于和谐国家关系的构建,开辟了一条对外交往的友好之路,使中国的先进文化泽被于周边国家,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外交的弊病,从中汲取教训,摒弃盲目自大的保守心态,以更加开放、自信、包容、和谐的姿态发展当代中国外交。


第二篇:中国古代外交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

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

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

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更多相关推荐: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范文

强国梦强军梦承载着先人的精神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这千帆竞发的时刻转眼间时光飞逝中国共 产 党已经过90年着90年是中国富强的9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迈向世界大国的90年着90年来我们经过了许多艰难险阻同样也成就了辉煌从...

侯联塔:中国梦的两个成功范本

马云和侯联塔中国梦的两个成功范本把马云和侯联塔这样两个极度相关但又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放在一起比较主要原因还在于此二人都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各自走过了一条颇为不同的道路两者领导下的阿里巴巴和四海众信商...

“中国梦”的全球意义

中国梦的全球意义新华网北京月日电记者丁宜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梦的前景几何牵系全球两会期间机遇效仿范例等成为世界热议中国的一连串关键词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局部地区安全形势堪忧的大背景下中国两会的一举一动从领...

我的中国梦征文范文

我的中国梦征文范文放飞吧我的中国梦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无论名人权贵还是小人物都会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可能有大有小但都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不懈进取才能实现也惟有如此梦想才能在中国绽放成一片花园向世界...

我的中国梦1500字范文

我的中国梦征文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1302班田明20xx年12月14日我的中国梦从中原南疆南阳到华北腹地邯郸直到进入河北工程大学一路走来看见了太多明白了太多但是心中对祖国的期望也更多因为心中一直有种冲动一...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范文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范文一美丽中国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岁月如诗吟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中国魂岁月如赞歌唱出了爱我中华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岁月如流水流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渊源文明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中国梦是中国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实现理想的土壤西方文官制度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为榜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制度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一作文 我的中国梦 800字

初一作文我的中国梦800字我说着中国话我写着方块字我学着中国史我食着中国菜我听着东方红我抚摸着中国的气息在这东方的热土中快乐着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梦我爱中国的文化在五千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中断过一代接一代传承下...

中国历史名句doc

2中央要来人省领导向办公厅电话交待你们跟市里那些哈货说让县里那些乃求货说给乡镇那些铜锤别让村里那些寡比货跟北京那伙灰个泡嚼求毛3你看你早起起来灰迷促眼洗老把脸光迷俊眼骑上洋车曹迷架眼闯了红灯嬉皮笑脸进了商店鬼迷...

法治格言(中国古代)

法治格言警句古代篇一法律治乱安国的凭据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2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3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4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5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

中国古代文人的十大经典名句

中国古代文人的十大经典名句孔子的十大经典名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德不孤必有邻6礼之用和为贵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人无远...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1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佚名击鼓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3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5佚名凤求凰琴歌有...

中国梦的古代(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