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4.5.4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32901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林逋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  胡  必  泛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

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2.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林逋

更多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设计和反思

估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小学占玉容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9估算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教学目标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目录一测量7课时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三四边形6课时四有余数的除法6课时五时分秒4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七分数的初步认识3课时八可能性5课时九数学广角5课时十总复习3课时共60篇第...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一日期20xx9221027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字体大中小关键字三年级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半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本学期学生的几种现像反思如下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集位置与方向教后反思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例1的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内容例1及练习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培...

小学三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垫个十个一5里面有个一350里面有个百个十笔算758162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二学习新知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二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494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P24教学目的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