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时间:2024.5.13

5.《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笔筒设计》是执教老师对《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七课《自制笔筒》的一个改造内容。本课时教学,执教老师在劳技新理念的指导下,十分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本课时的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展示师作、欣赏引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4、5个自己课前制作的笔筒作品,让学生认认它们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

(评:小学4年级的学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体,单体的、合体的,不同材料,瓶子的、竹筒的,不同手法,贴、粘、扎、刻、烙等,以形象可感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较好地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比较笔筒,了解制作过程

观察这些笔筒,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它们不仅形状多样、装饰漂亮,而且功能特别,有的具有时钟的功能,有的还能看气温。

这些笔筒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教师解剖其中作品,简要示范、讲解操作要点。

在学生有欲望制作一个自己的笔筒的基础上,推介教师设置的材料站,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用、形状的设计、功能的拓展等去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笔筒。

(评:从观察、分析、解剖教师的笔筒作品,打开学生设计各式笔筒的思路,了解笔筒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材料站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现实的更大可能性。)

三、确定制作方案,合作完成制作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确定一个笔筒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制作活动的初步分工,尝试操作。

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比划、简单构图等交流小组设计思想。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教师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点和解决方法的友情提示,同时小音量播放轻松、活泼音乐,营造愉悦氛围,学生制作活动时,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评:学生小组动手前的设计思想交流,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亮点和火花,从二十多分钟后的学生展示作品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看,采用4人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创意作品的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有一个“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机会。)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开启实物展示投影仪,帮助学生在介绍作品时将局部细节加以放大。

各组学生推选作品推介发言人,踊跃上台介绍本组作品,并和本组其它同学一起接受其它组同学们的询问和质疑。

对全班十三件作品(其中一件是未来得及完工的半成品)进行星级投票,共同参与评价。

请得星不同的几组分别谈谈制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评:在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基础上,谈谈对作品和小组合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和总结,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合作效率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一、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学习,少统一,多宽松;少强求,多自主,要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现行省编教材《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7课《自制笔筒》教学目标单一、内容单一、材料单一。如果按照原教材的器材准备和制作步骤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是统一的易拉罐或可乐瓶等材料,无形中禁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操作学习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是机械的、死板的,甚至是动手不动脑的,虽然通过操作练习,学生的操作技术可以由此形成,但技术思维则难以借此养成,创新欲望难以满足,创新思维难以培养。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能较好地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首先大刀阔斧把课题改为《笔筒设计》,开创出一片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在教室里设置“材料站”。“材料站”中的材料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有老师根据本课“笔筒制作”内容而特意准备的东西。 “材料站”的设置,大大拓宽了学生《笔筒设计》的选材领域,给学生在设计和选材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学生面对“材料站”中各种各样的材料,有了选择制作不同笔筒的自由。大家可以在“材料站”中任意选取材料,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发挥创造力的宽松环境,满足学生创新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每个学生个人兴趣不同,探究视角不同,动手能力有强弱,原有知识经验有差异,设计及结果的表达也不相同,“材料站”的设置,又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真是琳琅满目,令人惊讶,虽然是一种层次和水平都不太高的创新,但在孩子们的手中,多种式样的笔筒却充满了童趣,象征着他们独具的个性。“材料站”的设置,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智慧的火花闪现了,创新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二、在手与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紧密结合的并用过程。《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站”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分组进行尝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交流信息,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指导中不断地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成为学生交流信息的组织者。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不但在作品设计和制作步骤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部件的制作中,发现了许多好的方法。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劳动态度和习惯,真正体现“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新的理念。

三、用技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

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用技术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引导、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和动手制作的欲望。《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时,首先用课件和实物出示多种式样的笔筒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分析笔筒,教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这些笔筒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漂亮的笔筒是怎样制作的?这一简洁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制作笔筒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引导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探究上,又通过对其中典型笔筒的作品解剖,让学生了解制作中基本的技术要领,很好地引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重视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体现实践性原则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地方。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教育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制作、改进笔筒的过程。从学生参与的广度看:人人参与欣赏、探究、合作、讨论、设计、制作、评价等,每个学生参与了课堂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从学生参与的深度看:一节课中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占大多数,充分体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新理念,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学生参与的方式是自主设计笔筒、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制作方法,既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又体现了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的品质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尊重他人发言,善于质疑问题,充分发表意见,评价中学会欣赏别人。

五、制作活动强调了合作与交流,体现合作学习理念

具有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个基本方面,需要教师们在从小的教学中加以培养。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都能很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在《笔筒设计》一课实践活动中,教师实行了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让每个小组用集体的智慧设计笔筒制作方案,合作制作笔筒。还要求小组内合理分工,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促使多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实现“互补”。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看哪组合作最好,完成作品最早,制作的作品最新颖、有特色。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中,又颁发了合作奖。由于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六、改进评价方式,以评价激励学生,带动反思,促进提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反省,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要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在评价的内容上,在全面评价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技术意识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自评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自评机会,让学生口头描绘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以便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品,形成特色。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互评作品,在互评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作品,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笔筒设计》一课作品评价中,教师首先设计一个

展示台,进行作品展示;接着召开作品发布推介会,由各设计、制作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展示的作品进行介绍(自评);然后再由各组学生互评;最后由学生评出创意奖、合作奖、环保奖、装饰奖等若干名。在学生自评、互评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畅谈体验、经验和教训,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如果在本节课作品评价中,教师再重视一下教师的补充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则评价效果会更好,因为教师的评价更受学生的关注,能更深一层地看到自己作品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评价这一环节,要正确区别教师参与评价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评价的区别,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理念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倡导互动式多样性的评价,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评价作品时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局限性。因此,在学生自评、互评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即使是不成功的作品也要找出它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为学生的再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师参与评价不仅能起到导航的作用,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第二篇: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教学反思与设计模板

更多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与反思(数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过程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及模板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1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2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3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4建议在完整学习视频课程后将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并在教学设计与反思版块中体现你...

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目初三历史备课时间12月7日备课教师王英丽课型新授课题第十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2通过引...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解析几何科目数学提供者赵建国教学对象学生单位新郑一中分校课时2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解析几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空间直线平面二次曲面常用的一些特殊曲线和曲面的几何性质以及平面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是高等师...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要求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注意事项1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

《灯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灯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3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三)

要求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注意事项1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分析一教学设想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

教学设计与反思(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