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实录及反思

时间:2024.4.9

<<比的应用>>教学实录与反思

高区一小 荣风娟

教学目标:

1、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首先问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生纷纷喊着“知道”)

张宁:我70斤。

师:70斤也就是多少千克?

张宁:35千克。

师:那我们说体重的时候就用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千克,好吗?还有谁要告诉大家?

生:我的体重是31、5千克。

师:很精确。

子腾:我的体重是36千克。(师随手在黑板上写出:腾腾体重36千克)

师:知道老师的体重吗?猜猜看。

浩南:老师的体重是70千克。(一个胖胖的男同学说,其他学生不约而同的笑了)

师:同学们笑了,大家为什么笑?你的体重多少?你怎么估的?

浩南:我体重65千克,你比我高,就应该比我多一些。

师:我比左浩南高,我就该比他重吗?你们说说看。

梦宁:我猜老师是50千克。

师:真是好眼力。(随手在黑板上写出:老师体重50千克。)你是怎么估的?

梦宁:你跟我妈妈差不多高矮胖瘦。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人体的奥秘》,通过上个信息窗的学习我们已经懂得人体存在很多有趣的比,组成我们人体的各部分器官,比如身长、腿长、臂长和头的长度都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那么组成我们人体各部分物质之间是否也是按一定的比分配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人体的奥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信息。

(呈现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

师:读懂了吗?(生都说读懂了)既然你们都说读懂了,那我有问题要问了,你是怎么理解这个4:1的?也就是说4:1是什么意思?

于勰:就是说水分是其他物质的4倍。

师:于勰提到一个字“倍”,那么你怎么知道水分是其他物质的4倍,能说说吗?

孙巍:就是儿童体内4份是水分,1份是其他物质。

师:同意孙巍的说法吗?儿童体内4份是水分,1份是其他物质我们就可以说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那么你是怎么理解7:3的?

文玉:就是说成人体内物质一共是10份,7份是水分,3份是其他物质。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说一共是10份,10份怎么来的,你们清楚吗?

文玉:7份水分,3份其他物质,7加3就是10份。

师:看来这些信息大家真的读懂了,面对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子腾:老师的体重与我的体重的比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大家能不能解决 ?(生齐答:50:36)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问题,能不能再提一个难一点的?

生:老师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师跟着板书)

生:老师体内的其他物质是多少?

师:这两个问题都跟老师有关,我们把他合并在一起就是“老师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多少千克?”(老师板书时有学生说分别多少千克,也有的说各多少千克)还可以问什么?

生:腾腾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多少千克?(师跟着板书问题)

生:我想知道50:36化简比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谁来告诉他?

生:50:36=(50÷2):(36÷2)=25:18

师:同学提出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了,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师:我提议先解决老师的这个问题吧。你能把跟老师有关的信息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试试看。(师巡视,展示各种画法)

第一种   

老师:

水分:

           ?千克

其它:

        ?千克

第二种

          老师体重50千克

 


水分?千克       其它物质?千克

第三种

老师:

                        50千克

水分:

                    ?千克

其它物质:

?千克

师:同学看黑板上出现了三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运意:老师,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画法,我画错了。(第一种画法的孩子站起来)

师:张运意看了别的同学的线段图后进行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可贵,你请说吧。

运意: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是我把老师当成了儿童,按4:1画的,第二个错误是我没把老师的体重50千克标上去。

师:既然张运意同学已经把自己的错误说的非常透彻,那他这种方法咱们就不再研究了。我们来看于子钊的画法。(师指第二种方法)谁也是这样画的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于子钊你来。

生:这条线段表示老师的体重50千克,平均分10份,这7份是水分,这3份是其他物质,这里一个问号,这里再画一个问号。

师:对于他的解释你们听的懂吗?(生答懂了)那你怎么就知道要平均分10份?

子钊:7份加3份就是10份吗!

师:真聪明!我们再来看第三种画法,付小龙你来解释一下。

小龙:第一条线段表示老师的体重50千克,第二条表示老师体内的水分,第三条表示老师体内的其他物质。

师:对于小龙的画法你们有什么意见,你们比较他的方法和于子钊的有什么不同。

生:于子钊只画了一条线段,而付小龙画了三条。

师:是呀,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呢?

生:付小龙的画法很麻烦,尤其是第三条不能清楚看出其他物质占了3份。

生:于子钊的画法能清楚看出是7份水分和3份其他物质总共是50千克,可是付小龙的画法看的不清楚,感觉象把老师分了好几块。

师:付小龙,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同意)其实能吸纳别人的优点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习惯,既然大家都赞同于子钊的方法,那以后咱们就采用这种方法来画图。

师:线段图画好了,这道题你会解吗?(生试做,师巡视)

第一种做法                 第二种做法 

50÷10=5(千克)          50÷10=5(千克)

5×7=35(千克)           5×7=35(千克)

5×3=15(千克)           50-35=15(千克)

答:水分35千克,其它物质15千克。

第三种做法                第四种做法

50×=35(千克)         50×7=350(千克)

50-35=15(千克)          50×3=150(千克)

师:我们看黑板上出现了四种方法,先看第一种做法,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求1份是多少,再求水分和其他物质是多少。

师:这里的5千克是什么,谁再说一下?

生:是1份是多少千克。

师:10份一共是50千克,50÷10就是一份是多少千克,这种方法是按照“平均分”的方法做的,先求1份,再求7份和3份是多少。(师板书:平均分  1份  7份 3份)大家仔细观察这种做法,有没有问题?这里的10从哪来的?怎么改?

生:在上面再加一个式子,7+3=10

生:还可以把50÷10写成50÷(7+3)

师:这样一改就更准确了,但注意10后面不能写单位,因为份不是一个单位名称。我们来看第二种做法,跟第一种有什么不同,这样做行不行?

生:他是从50里面把35减去剩下的就是其他物质,也行。

师:我们再看第三种方法,谁也是这样做的,能说说解题思路吗?

生:水分占了10份中的7份,所以就用50×=35千克求出水分,再用50减去35千克等于15千克,就是其他物质。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水分占所有物质的。

师:所有物质的也可以说是占体重总数的。我们来回顾这种做法,这是把比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水分占体重的,也就是求50千克的是多少千克,就用50×。(板书:分数乘法)我们看这里50-35=15千克,还可以怎么做?

生:50×=15千克。

师:是什么意思?

生:其他物质占50千克体重的。

师:这种做法有没有小问题。

生:10是凭空来的。

师:怎么改?

生:可以在最上面加一个算式:7+3=10,也可以把10变成7+3。

师:我们来看第四种方法,不用看过程我们就知道这样做错了,为什么?

生:老师的体重一共是50千克,可他算的光水分就350千克,其他物质150千克,都7倍了,那不成笑话吗?

师:同学都认为这种方法错了,错在哪呢?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找到错误的根源我们以后才能不犯错误。

生:他把50千克当成1份来算的,所以错了。

师:50千克是10份而不是1份,大家明白了吗?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找到了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分数乘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我觉得分数乘法不好,要是不是整数怎么办?

师:你的意思是说用分数乘法有可能算出的不是整数,你们大家是怎么想的?

生:不是整数可以用分数,再说就是用“平均分”的方法也有可能出现的不是整数。

师:出现的如果不是整数我们可以用小数或者分数表示。看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一个问题,也就是“腾腾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多少千克”这个问题。

(师巡视,展示做法)

(1) 4+1=5            (2)4+1=5

    36×=(千克)       36÷5=7.2(千克)

    36×=(千克)                7.2×4=28.8(千克)

                                           7.2×1=7.2(千克)

师:看第一种方法,你来说说思路。

生:水分占总数的就是求36的是多少,其他物质占总数的就是求36的是多少。

师:第二种做法是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做的,我有个疑问,如果你除的时候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怎么办?

生:那就用分数表示。

师:真聪明,此路不通我们可以走别处。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解决了黑板上的两个问题,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运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练习应用

1、基本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有两个人着急了,小明和爸爸有求于你们,小明体重30千克,爸爸体重70千克,小明只想知道自己体内的水分是多少,爸爸只想知道自己体内的其他物质是多少千克,你们能帮这个忙吗?男同学解决小明的问题,女同学解决爸爸的问题。

4+1=5                 7+3=10

30÷5=6(千克)            70×=21(千克)

6×4=24(千克)

师:男女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一下黑板上的做法对不对。(交流略)我们得到的结果:小明体内的水分是24千克,爸爸体内的其他物质是21千克,对比两个人的体重30千克和70千克你发现什么?

生:小明30千克的体重有24千克是水分,爸爸70千克的体重只有21千克是其他物质。

师:也就是说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这就是人体的另一个奥秘。

2、巩固练习

师:你每天的睡眠是多少?

生:7小时。

生:8小时。

师:合理的睡眠时间是多少呢?看课本85页第3题。(生练习,师巡视)

师:算出来了吧,合理的睡眠时间是多少?

生:9小时。

师:希望同学根据9小时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过少就会睡眠不足,过多就会睡眠质量不高。

3、开放练习

师:快下课了,还有一件事要麻烦大家。今年九月份,王、刘、张三位老师一同到一所学校实习,到了工作岗位他们可高兴了,但一件麻烦事也随之而来,她们合租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每月房租720元,这房租怎么分配呢?你能用比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看大屏幕的信息表。

师:课后你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和同学研究,看谁能想出合情合理的分配方案,有几种就写几种。

课后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整个教学过程稳打稳扎,层层推进。课堂中先探索“老师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多少千克?”这个问题;在学生探索出两种方法后又用喜欢的方法解决“腾腾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多少千克?”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分男女解决“小明体内的水分多少千克?”和“爸爸体内的其他物质多少千克?”的问题 。从探索做法到应用方法再到求其中的一个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

三、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比较重视算理的教学,每一种方法都要学生懂得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当学生出现问题或者回答问题遇阻时,教师等待的时间不够,启发没有耐性,教师急于提示或者干脆自己说出答案。

二、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也不到位。

困惑之处:

在第一个环节呈现信息时,我采用先说老师和同学的体重,然后出示了(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这一段话,再让学生提问题。而课本是把小明体重30千克和爸爸体重70千克还有(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这段话直接呈现出来,然后提问题 。课本的方法比较生硬,我的方法虽然比较自然容易贴近学生,但费时较多。怎么做既能自然又能省时,是我思考的问题.


第二篇:比的应用教学案例与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与反思

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 教者:刘利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我班有男生38人,女生36人。

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如: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8∶36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8/74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36∶38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6/74等等。

二、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一)师:大家看,这是刘老师对我们家那栋楼2楼居民在9月份用电情况的调查,统计如下:

二楼的二户居民合用一个电表,九月份应付电费36元。 调查情况如下:住户 张家 李家

分电表数 30 30

(千瓦时)

应付电费 ( ) ( )

师:现在请你们帮助算一算,每户应分摊多少钱比较合理?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平均分的事例还有很多,我们也经常遇到。

(二)师:再看刘老师对三楼住户的统计。

三楼的二户居民合用一个电表,九月份应付电费42元。 调查情况如下:住户 胡家 王家

分电表数 45 25

(千瓦时)

应付电费 ( ) ( )

师:现在再请你帮帮忙,看一看每户居民应怎样分摊电费比较合理?同桌交流一下?

生汇报。(应按用电量的多少来分。)

(三)揭示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这道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什么?按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看到“3∶2分别送给小红和小明两位同学”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

(3)探究解答方法。

(4)交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法)

a、用分数解答。

3+2=5

20×3/5=12(本)

20×2/5=8 (本)

b、归一的方法解答。

20÷(3+2)=4(本)

4×3=12(本)

4×2=8(本)

(5)讨论:怎样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

a、把小明和小红各得书的本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书的总数。

b、把小明和小红各得书的本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二)练习:做一做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什么进行分配?

师生评议。

(三)回到准备题。

师:我们首先计算二楼用户每家应付多少钱时是平均分,因为它们用电量相同,按1∶1分配的,所以它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现在你们会计算三楼用户居民应付多少电费了吗?独立完成此题。

三、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答这种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师:一般用分数的方法,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可以求出各部分量。当然可用归一的方法,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几份是多少。

四、延伸与拓展。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84分米,长与宽的比是5∶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五、作业。

第54页第1、2、6题。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授课开始,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个问题:我班男生38人,女生36人,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吗?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接着,我又创设了两个教学情境,要同学们帮居民算一算每户应付多少钱比较合理。学生从情境一中很快能发现,由于两家用电量相同,因此电费应平均分摊;学生从情境二中,想到了电费不能平均分摊,因为用电量不同,谁用电量多,谁就应多出钱;有的用到了以前所学的归一法,先求出一度电要多少钱,再分别求出每家应付多少钱。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根据本节课内容,我看了书中的例题,例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觉得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把例1改编成把20本故事书按3∶2分给两位同学,求两位同学各分得多少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并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

三、注重算法多样,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了学生求异思维。

本节课不足之处:

1)鼓励算法多样,不要忘记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在一个班级体中,几十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教师在鼓励用多种方法解题时,应有侧重。

2)这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虽然老师在学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指导,但是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还需要教师从观念上真正改变过来,少牵,多引。

3)本节课在改变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在情境和例题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如何处理应用题的实践性、应用性,”在引导探索的过程中,如何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性领域的目标等。

更多相关推荐: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张师...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对比的理解运用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就可解决所以...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比的应用安梅玲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因此...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二龙小学王昊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充分利用学...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任课教师张秀运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9页51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反思一透镜及其应用gt教学反思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辛街中心小学杨建华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p93内容对应练习求比一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几的应用题求比一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在求比一数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4344页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

比多比少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比多比少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最近六年级正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由于有了上学期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百分数应用题学生学下来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和比多比少的分数应用题学生难以理解一样我估计比多比少的百分数应用题依然将是许多学生...

20xx年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反思

20xx年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反思多媒体技术应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媒体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声音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视频制作等培养...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