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生态环境的调查及反思

时间:2024.4.30

兰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

查及反思

学 院: 电信学院 小组成员(学号): 吴 龙112081101014

唐慧敏112081101015

陈丽文112081101016

范 铮112081101017

刘立强112081101018

赵 莉112081101019

1. 兰州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调查:

一直以来,黄河是兰州市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但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导致黄河成为排污纳废的公共场所。安宁区、七里河区以及城关区主要排放生活污水,西固区和红古区则主要排放工业废水,其中红古区是通过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排污的。在创造甘肃省45.85%GDP、57.89%工业总产值的同时,该段的废水排放量仅2004 年就高达1.69 亿吨。其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94 万吨,占黄河甘肃段的79.7%。

统计显示,20xx年,兰州市废水排放量为16879.61万吨/年,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254.99万吨/年,占25.2%;生活及其它污水排放量12624.62万吨/年,占74.8%。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3067.76吨/年、4287.33吨/年,其中工业排放量3149.79吨/年、281.95吨/年,分别占5.9%、

6.6%;生活及其它排放量49917.97吨/年、4005.38吨/年,分别占94.1%、93.4%。兰州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3812.57万吨/年,工业废水达标率为89.6%。黄河流经甘肃四座城市,目前仅有兰州市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有15.8万吨。而且兰州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处理费也只能维持一座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45.92%。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

根据1979-19xx年进行的《黄河干流水质污染对生物毒性影响及生物学评价》,在黄河干流发现的96种藻类中,属重污型的占9%,轻污类型的占74%,寡污类型的占17%;兰州段19xx年前有18个鱼类种群,到评价时,已经有8个种群绝迹。汞、酚、砷、Cd、Cr6+等有毒有害污染物在鱼体中均有残留,其年中总汞和挥发酚的残留量已经超过食用标准。据有关文献报导,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在0.01-0.1mg/l,就能使鱼类明显地造成干扰摄食和繁殖这样一类细胞过程和生理过程;鱼类对水中总汞的富集因子可达10000倍左右。黄河兰州段水体中石油类年平均值一般在0.3-0.5mg/l左右,超过渔业用水标准5-9倍,全河汞含量监测值常在0.0001mg/l左右。可见,黄河干流的水污染状况已经直接影响了渔类种

群的数量和质量。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天然水质良好,PH 值在8.2 左右,呈微碱性,基本可满足各种用水要求。黄河兰州段水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黄河干流水污染范围已从上游扩展到中下游,而且黄河支流污染均较严重。这些支流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挥发酚类和COD 等耗氧有机物。在近年来初步开展调查研究的干支流部分河段中,多环芳烃类、硝基氯苯类等有毒有机污染物已有检出,且浓度值较高。有的河段放射性污染物水平较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污染物较显著。流域内各河流受总汞、总镉、总铅、总砷及六价铬等重金属类的污染状况。

2. 反思:

黄河中上游水资源保护应以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节约用水;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手段施行污染总量和浓度控制;将污染源分散治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点源治理与面源治理并重,研究废水回用技术,推广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为有效地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也就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孕育华夏文明的“精神长河”。


第二篇: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一、文化、文明与生态环境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展。Culture, it is to point to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history, created by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spiritual wealth combined.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延续性的基础。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是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文化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如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依靠野果为生……文明社会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1]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总体看,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的第一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原始的图腾文化。人们崇拜动植物、山、水、风、雨等自然现象,视其为神的化身。因为当时的人类十分脆弱,居住区域有限,对自然一无所知,根本没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适应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区域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加深。生态环境的差异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增强,使自然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文化发展的随机涨落与分异,使人类社会从部落向民族形态逐渐演化,从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的产生,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出现,使民族文化渐趋成熟,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科学文化植根于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产生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的人类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涵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由于人类具有明显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在体质形态及生理、生态等特征方面出现了

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自然文化、民族文化

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同历史时代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类具有文化。人类通过文化的传授和知识的共享,一代又一代地传递,这就是文化的生态适应性。由于文化的进化而导致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由于有了文化,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明是指某一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人类用文化来适应生态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生态环境。环境与文化的协同进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但如果某一文化的发展过程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就会引起生态危机、资源耗竭等问题,当人类最终无法用文化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时,必将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

三、对人类文明兴衰的反思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 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1.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 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伊拉克建立了域邦,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使用文字的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工程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数百万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贸易或文化活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比伦文明。

然而,经过1500多年的繁荣后,到公元前4世纪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衰落了。如今在当年古巴比伦城池的废墟上,除了荒漠和盐碱地,再也找不到当年古文明的恢弘气势。究竟什么是导致巴比伦文明消失的生态学原因呢?

巴比伦文明从人类利用水——灌溉开始, 以不合理的灌溉所造成的土地盐渍化和灌溉渠道淤积的严重后果而告终。苏美尔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上地中海气候冬季倾盆大雨的冲刷,使河道和灌溉渠道的淤积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反复清除淤泥,甚至重新挖掘新的渠道,尔后又无奈地将其放弃,这样的不良循环,使得人们越来越难将水引到田中。与此同时,由于苏美尔人只知道灌溉,不懂得排盐,其结果使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披上一层厚而白的盐结壳,正如当时的文字记载的“earth turned white”。土地的恶化,使美索不达米亚葱绿的原野渐渐枯黄了,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恶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历次朝代的更迭,都没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恶化状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永远地沦为一个人口稀少的穷乡僻壤。如今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只有沙漠、盐渍化土地。

2.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低地丛林的玛雅文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 其后到公元前450年,人口一直在稳定地增长,聚居地的面积和建筑结构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其文明的成就反映在他们对宇宙的认识程度,城市、建筑的艺术设计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方面。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后来却突然消失了。第一个鼎盛时期的玛雅文明大约在公元900年时神秘消失;第二个鼎盛时期出现于两个世纪以后,在原地址以北250km,也在

十五、 十六世纪前后突然消失了。

境及资源恶化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公元800 短缺和战争频繁,导致高死亡率使人口锐减,城市逐渐变成废墟,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毁灭了。

四、人类文明中心变动的启示

人类,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自然的主人。[2]人类如想保持相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的基础,都在于一个持续的“生命支持系统”,文明得以持久延续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了养育人类的土地的可持续性。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被破坏了。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训表明,某一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3]换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古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生态环境调查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中文摘要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常家村撰稿人寄宣张溆一调研背景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院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年级20xx级班级物理学师范四班姓名赵正鹏学号20xx213913时间20xx年2月5日2月7日1调查地点及情况介绍本次生态调查地点我选取了我的家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班级:计科0901班时间:20XX.7.1520XX.8.15地点:菏泽、淄博【摘要】本次调研主要研究城市居民周边环境状况、公民环保意识及影响市民工作的主要污染类型,此次调查在菏泽市和淄博市以散…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实践调查报告姓名:李娟学院:人文学院班级:汉语言091班学号:5000209081中文摘要: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

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一前言高校的发展校园的建设生员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学院的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愈来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环境问题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环境问题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寝室的地面上经常丢有垃圾垃圾袋经常是装...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呼伦贝尔环境调查报告1基本概况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km2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

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

山西农业大学关于太原生态环境建设调查报告系部班级姓名成绩20xx年8月31日概况建国以来在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城市伴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兴起成为因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能源基地为...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1观察家乡现在的生态环境河流流量河水污染土地植被耕地利用等特别是厂矿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可采集相关照片2走访家乡的老一辈人了解家乡以前的景象3针对家乡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你认为采...

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调查小组组长彭瑞楠学号20xx07024217调查小组成员李穗婷学号20xx07024211苏小宇学号20xx07024220温潇婷学号20xx07024222刘念一学号20xx...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调查报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

环境生态学调研报告

环境生态学调研报告姓名谢君班级环艺一班学号20xx020xx125指导老师曹灿景对济南市小清河进行的调查近些年来济南面临着许多的生态与环境的问题比如植被覆盖度较低城市人口膨胀地下水资源持续枯竭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