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突出的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这几个环

时间:2024.5.2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突出的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这几个环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落实了有效预设,实现了有效生成,促成了有效优化,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工作

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其中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确定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分析有利于揭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学生初始能力分析有助于确定了教学的出发点,学习环境分析有利于营造了教学的平台。

有效的学习需要分析应是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学生的实际而进行,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如实地找到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高中生物教学中,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初中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所形成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一样的,在学习需要分析时应正视与重视这些差异。在探明不同类型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基础上来考虑群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为确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策略如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搭支架等提供依据。

有效的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对所要学习内容中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进行剖析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材解读。有效的教材解读不仅仅要解读某一学习内容

的广度、深度、文本话语、活动结构与编者意图,还要把这一学习内容置于单元教学中或置于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中作纵向比较,梳理清前后知识、前后能力、前后态度之间的关系,明晰该学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科学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相对学生而言,叫学生的初始能力,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叫教学起点。有效的初始能力分析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始新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态度分析,即学生是否对知识内容感兴趣,是否存在偏爱,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所必须考虑的。初始能力分析有助于让教师确定教学中是否要进行支架式教学?应搭什么支架?例如,对于缺乏科学探究经历与能力的学生,可搭“示范”支架:对于初次引入数学方法处理数据时,可搭“图表”支架;对于思维加工的过程,给出“方法”支架等。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得考虑“支架”何时搭、何时淡出的问题。

学习环境是时刻围绕在学习过程周围的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所有背景因素分析,生物教学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开放性等特点,环境因素分析到位,有效地利用和改善环境因素,营造出有效、和谐的课堂与课堂文化,才能保证有效教学。例如,开展生物探究式教学,应该努力建设专业教室,教室的空间、布局、材料设备、信息环境、人力资源、安全等均是有效探究的外部支持。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媒体等因素。在学生原有水平和初始能力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所作的准确、具体的说明,是教学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成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教学评价的依据。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第一目标设计要有科学性,即有依有据确定教学目标;第二,目标设计得有完整性,生物教学目标应是“三维一体”;第三,目标设计应有可行性,即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第四,目标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即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评价和检查该课的教学工作。

3.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

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高中生物中哪些体现事物名称、科学事实、基本科学概念的陈述性知识是不适合或不需要探究的,可以通过“讲解、阅读、演示、示范”等直接教学方法为主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经济、有效,并且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得对科学内容尽可能多的了解,例如,基因的概念、生物进化各种观点的学习。对于复杂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学习,应倡导“以探究为核心”来建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与教学设计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不同,教学实施是个教师组织、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师生互动焕发生命活力、建构生命意义。由于学生是个不确定

的因素,使得教学实施具有生成性的成分与特性,实质上是对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生成性处理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的有效性主要是生成性处理的有效性,从课堂教学行为来看,生成性处理也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行为,其中最为典型就是课堂提问行为与对学生观点的反应行为、课堂管理行为。

1.课堂提问行为

提问是以问题出现,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什么样的提问才会促进教学进程、才会是有效的呢?首先,“提问”应是深思熟虑的。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随意性或跳跃性的发问,例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大家学会了没有?”、“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不仅无助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而且浪费时间,降低师生的交际质量。其次,“提问”应能驱动有效学习。生物科学体系由于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特点对“问”的要求似乎更高,有效的“提问”应该考虑问题的渐进性和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应具有整体性和前后逻辑性,层层善诱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作出评价、修正与补充,急于求成,过分关注于“正确答案或方案”产生的发问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容易误导学生。第三,“提问”应注意发问的时机和留有足够的应答时间。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说问题的提出要适时,不到学生想求得明白而不可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因而,注意发问时机的同时也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学生理解一个问题至少需

要3秒钟时间,当教师试图对学生的回答留有足够的时间,并且减少对学生做出“很好,很正确”、“不,我不这么认为”等肯定和否定的反应时,学生答案的长度增加了、学生被引发的答案的数量增加、不回答的情况减少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谈论减少了、学生间的谈论增加了、推论性和推测性思维的数量增加了、学生的提问数量增加了、质疑意识和能力增进了、“迟钝”的学生贡献增加了、纪律问题减少了。第四,“提问”应注意问题类型。问题的类型极大地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与课堂的特点。从问题的确定性来看,问题有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之分,课堂提问应采用开放式的提问,例如,“还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等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充分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从问题的水平看,有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评价水平、创新水平等6个层次。一个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有诱导性,符合学生的语言风格,且问题中信息内容应简练又明确,避免给学生过多有义的信息提示,有助于学生作出更深的思考与更多的回答,并引发对自己的认识作出评价、修正与补充。

2.对学生观点的反应行为

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观点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对学生观点的反应也就是理答,反应策略有三种:接受学生观点、扩展学生观点、探明学生观点。例如,“你的看法很好!”,“我们怎样验证呢?”,“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观点”。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以追问、反问形式展开的,来引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体现导向功能,如,“是吗?

你能确定吗?”引向证据运用,“你是怎样发现的?”引向过程反思与评价,“你能作出更好的解释吗?”引向解释与交流等等。

3.课堂管理行为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要发挥课堂管理的功能,首先要有课堂规划,可以以建构的方式形成行为合同:其次要形成任务导向的教学;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检、自律。在时间管理上,生物教师要坚持时间效率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例如当发现学生操作失败时应及时叫停,对生成性的现象因时因情做出评判、反应,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运用教学智慧,因势利导,排疑解惑,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冠县甘官屯乡中学教师:邢玉龙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

1.应该有明确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

老师们在实施新课标教材教学时,有两种倾向:一是陷于原来版本的知识体系中,感觉新教材知识点太少,不成体系,就将新教材删减掉的、降低难度的知识点补充到新教材中,导致教学要求过高过难;二是将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人为地拔高,力图在每一节课的时间里完美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但是一节课只有40~45分,要在这段时间内兼顾这三者很困难,而且,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需要慢慢渗透,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快速培养起来的,所以,老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目标要明确且是可以达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都涉及,但占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应根据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差,目标可以适当降低,程度非常好,可以定得高些,根据够一够摘桃子的原则,要能让学生够得着。

老师在讲授科学方法时,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比如,老师在讲科学史时,经常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在这段科学史资料中哪些地方是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是作出假设?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的,等等。其实,老师大可不必固守这套教学思路,科学方法是需要学生领悟的,老师在刚开始讲科学史时,可以借助这套思路帮助学生分析,之后就可以放开手脚,由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自己分析。

2.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传递给学生信息量的多少和深广度。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我们本地的实际需要,比如我们这里种植大棚蔬菜、小麦、玉米就可以多讲一些,水稻就可以少讲一些。有些老师将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气氛很活泼,学生参与性也高,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很少。实际上,课程改革是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功能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而不仅仅只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课程改革不能只偏向教学方式改革这一方面。

3. 核心内容基本概念要科学、准确、严谨。

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课程目标,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重要性降低,对于中学生,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核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如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概念,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的不够科学严谨,这个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也可能是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老师可及时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准确、严谨地表述科学知识。

4.寻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课改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讲、问、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式,并因具体内容而变化,要强调实用性。比如倡导探究不要什么都探究。不要为方法而方法,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堂好课应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组织有效的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学会的不用刻意去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讨论、展示、实验、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的都应该是重点、难点、关键点。

5.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

1

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TS教育,老师要在课堂中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补充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6.将新学的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中,并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

老师在讲授新课时,不要孤立的只讲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在讲新课前,引导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并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快下课时,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由本节课的知识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很多老师在复习时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但事实上,老师在初一讲新课的时候就可以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学的知识就不会支离破碎。我们老师们平时备课上课不知是否从这个高度上去把握了。

7.在探究性活动中应给出经常性、形成性的评价。

有些老师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教学时,比较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而对活动结果不重视,活动结束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8.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和机会。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是小组中的差生可能很少有机会发言,主要是好学生在主导发言,差学生只会随大流,在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成果汇报时,也多半是好学生上台发言,所以,建议老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差学生发言或当组长,不要总是让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这样会使得一个班的学生两级分化得更厉害。这就是前面讲的面向全体的理念。

(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1.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

课改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很多老师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总是矛盾的,我们应看到两者的统一性,知识多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强;创新能力强的人,也更会学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对于中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作出个人决策还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基础知识更牢固,更有利于创新。国外评价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虽然有时方法不太合适。钱学森毕业于北师附中,建纪念馆时,从上海交大找到他高中时的试卷,写的非常的漂亮和严谨,考了100分,他发现符号错误,又让老师改成了99分。去年中美课程专家在南京开会,美国专家非常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我们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需要自主合作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也不要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老师在讲授不同的内容时,应根据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重点研究内容,不是方法,不要所有的课都采用同一种形式。毛泽东讲,过河是目的,但方法有多种,不管什么方法,达到过河的目的就可以。因此,方法应服从于内容,不要用过于作秀的方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动画呀光盘呀,让学生学的还是教学内容。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但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有些人觉得“教师主导”不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处于次要的位置,但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的层次。我还是那句话,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很形象也很贴切,列宁在《论共青团的任务》一书中说:决定学校方向的是教师,在新课改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师的作用。

4.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

生物学的、全体学生的共同知识、能力基础是面向全体的共同要求,但对于对生物学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搞兴趣小组,可以指导他们参加创新实验,在生物学上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2

5.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反映科学的过程性,接受性学习是直接接受一些知识,两者都可用,不相互排斥,探究性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方法,但较费时,有些内容可以直接接受,直接讲或让学生查书、查资料等,让他们主动接受。美国的教科书一般都比较厚,里面的各种活动很多,但是,教师并不是把教科书里所有的内容、所有的活动都讲授给学生,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老师觉得新课标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很难做到全部都完成,其实,老师可以参照课程标准对探究活动加以区分,课标里面规定要完成的探究活动是必须要做的,里面没有要求而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活动可以视各学校情况灵活掌握。

6.过程和结果。

过程和结果都重要。有些老师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教学时,比较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而对活动结果不重视,活动结束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7.课堂设计和教学生成。

有些老师在写教案时,写的过于详细,老师提问什么问题,学生如何回答都写的一清二楚,以至于老师一直追问学生,直到听到想要的答案才罢休,其实这没必要,课堂设计只要有个大概的框架和步骤就可以了,要留有余地,要重视师生交流时出现的新思想,由此生成课堂内容。

8.生动活泼和严格要求。

有些学生课堂发言声音很小,老师不但不纠正,还凑近学生身边去倾听,结果学生到底是如何回答问题的大概只有老师和那个学生自己知道,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同时,在学生发言时,要让学生学会科学、严谨进行表达。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动起来,又要严格要求,科学是严格的、痛苦的,这是科学精神。

9.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都应得到体现,平时上课要进行评价,期中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

10.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

都可以用,但实物真实的东西更好,虚拟的东西直观,但不真实,实验还要做,不要只看光盘。

(三)生物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辩证观点

1.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要了解多样性,又不忘统一性,一节课要讲得丰富,常常是两个方面都注意的。

2.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细胞水平,个体水平,进化过程,生物和环境都是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生物受环境制约又影响环境。有一个思想要注意,特别是老教师,认为环境决定进化,这是片面的。

3.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初中生物主要是从器官水平上讲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如寒带和热带的生物形态结构,实际上,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系统水平、生态系统水平都是这样。

4.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如发育生物学,男人秃顶,是由于秃顶基因使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所致。生物学上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哲学上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的一个具体案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生命的生存发展基于内在的矛盾运动。如生物体的同化和异化、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总体生命的无限性、巨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空间有限性的矛盾、遗传和变异、进化和退化、生命延长和对环境的压力、生存斗争和协同进化等。达尔文:“当人早晨醒来时,花园的小 3

岛在唱着动听的歌,可你想过吗?她的蛋有多少被其他动物给吃了,而唱歌的鸟吃掉了多少种子,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6.人类生存和发展与整个生物界是相互依存和统一的。人可以调控世界,但不能以人类为中心,要尊重生命。

(四)生命科学教育应提高对生命科学本质的认识

1.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

没有核酸、蛋白质、单糖等生物大分子就没有生命,组成生命体的全部元素都来自自然界,是非生命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组成生物体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这是人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科学教育,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关心它、了解它。许多国家,即使是小学、初中阶段,分子水平的生物科学内容已经涉及,只是用了故事、图画(包括漫画)、图表及现代媒体技术等生动活泼的手段和形式。我们不要低估了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就是生物课上不讲,学生也会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网络等接触到,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始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的街心都竖立着DNA分子模型的雕塑。

2.生命科学的多层次性。

生命自然界的复杂性之一是它的多层次性。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下有细胞器、分子和原子;其上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每一层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科学,这一层次和那一层次之间的关系又不可忽略。新课标和教材是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

从自然演化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和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中又有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等。每一界又有许多层次。它们都可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进化到生态都要涉及。而随着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的进展,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又突显出来。

3.生命是一种开放系统。

是在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呈现输入和输出,自身物质组分的组建和破坏才能存在和发展的系统。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个开放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稳态、自主和自组织性,处处表现出有机体的自我调整。生物大分子不管多么重要,但本身不具备生命属性,只有形成细胞这样的复杂系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而生存)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没有活的分子,只有活系统。封闭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个体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等都是这样。

4.生命系统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在生命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自从有了遗传学的中心法则的发现,使我们领悟到生物世代延续中复杂的遗传、变异规律,竟是简单至极的三联体(三个碱基)遗传密码在操作;生命活动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信息本质上不是物质和能量,但需要物质作为载体,需要能量供应。在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揭示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要同时揭示信息的发送、接受、储存、加工、复制和传递等规律。

5.生命系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稳态)。一方面核酸、蛋白质、单糖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缩合结构,有惰性的碳链,使生命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个体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从而使生命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材上有,人体这个生命机体相对稳定时就是健康状态,生病或者死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稳定性被破坏了。

6.生命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

4

地球上有如此众多的生物种类,它们塞满了几乎一切可以生存的空间。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生存发展,都以其他种类生物的生存发展为前提,一种或几种生物的消亡,可能对其他生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非生命自然界中,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我们可称之为生命的网络,生命之网。而人类也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由于人口的剧增,掌握着巨大的生产力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对生物界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如果人类的行为破坏了这个生命之网(这种行为已经产生了严重后果),最终将殃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命系统有一定的自主和自律。各种生理活动的调控、神经系统的调控、突变的机制,错误率即突变率非常小:生命之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7.生命科学中人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

在自然科学的众多门类中,自然界是被人所研究的客体,惟独在生命科学中,人既是研究者—主体,又和其他事物一样是被研究者—客体。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物,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的人科。

于是,生物学要研究的形态、结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的规律性也适用于人类。于是,人类的心理行为、社会行为也无不具有生物性的烙印。于是,在生态系统中,在生物圈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制约,又极广、极深刻地影响整个生物圈。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审视我们传统的生物科学教育,就有明显的不足:

一是重生物轻人类。一个草履虫可描述得不厌其烦,人体的重要结构和生理则可粗而又粗;一个蜂群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可描述得栩栩如生,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生物学关系则避而不谈;青蛙如何生殖发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层层深入,而青少年对人类自身的生殖发育却知之甚少。作为现代人,对自身的了解、调控和开发潜力,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都应该具有坚实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是对生物—社会问题缺乏重视。当代社会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既是广义的STS(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也是不同程度的生物—社会问题。在这里,基础教育中的生物科学教育,可以也应该发挥它的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让学生对生物—社会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和捕捉,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调查和探究,就会使生物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起来,既使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掌握得好,又在联系和参与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积极的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单元教学设计 我们日常教学中比较注重全册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单元的和章节的教学设计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单元和章节的教学设计对于明确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根据教材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法学法意义重大,关于整个初中生物学的教材编排和教学设计,以及课时的教学设计王树云等老师会给大家专门讲,我今天重点以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为例与大家交流单元和章节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在课标中《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这一章属于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块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循环系统,新版教材很多章节都是从功能上命名的。

大家在看课标要求时,重点要关注内容标准,因为教材是根据具体的内容标准、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来选择的,而每一部分的内容标准分两块叙述,一是一级标题下的一段文字,主要说明这一主题的内容特点和总体目标,表格中是具体的内容标准,这两者并不一一对应,因此我们在看课标要求时,应当将这段文字和具体内容标准统一考虑,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体现总体目标。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课标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也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单元的课标要求:

5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2

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目的: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

材料器具:模拟配制的“A型血”(0.02 mol/L Pb(NO3)2,硝酸铅),“B型血”(0.02 mol/ L BaCl2,氯化钡,“O型血”(蒸馏水),“AB型血”( 上述“A型血”和“B型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0.02 mol/L AgNO3,硝酸银),“B型血清”(0.02 mol/L NaI,碘化钠);载玻片,吸管等。

方法步骤:

(1)教师将配制好的4种“血液”分别标上“赵”“钱”“孙”“李”,表示分别取 自4位车祸伤员,他们急需输血。

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讨论:(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血液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从课标要求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涉及的主要生物学观点。给出的案例模拟“血型鉴定”更说明了实验技能和血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1.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血液循环。

3.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1.观察血涂片和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2.解读血常规化验主要数据。 3.模拟血型鉴定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自觉养成卫生习惯。

3.提倡义务献血,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6

通过课标中对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文字叙述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说明整个第四单元在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又包括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循环系统对营养物质的运输、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废物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后排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体活动的调节。可以看出循环系统对物质的运输在人体营养摄入、利用和废物排出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也可以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了营养和呼吸之后学习《人体物质的运输》顺理成章,同时也为《人体废物排出》的学习做了铺垫,可以说没有循环系统对物质的运输人体就无法正常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同时,这一部分还涉及到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这一重要观点,以及两个观察实验、一个数据解读和一个模拟实验,血型鉴定模拟实验虽然教材上没有以实验的形式出现,但呈现了输血关系表,足见这一章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义务献血、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测量血压、心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都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对于人体自身保健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四节五部分内容: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输血和血型,各节标题均以其功能和组织器官名称以及应用命名,显示出从生活和应用出发,与生活接轨的新课程的理念,不再按严格的知识体系编排教材;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共同构成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血液循环虽然归入了心脏这一节,但它是独立的内容,因为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归在一起也未尝不可,我感觉 这部分可以独立成为一节,本章特意把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输血和血型单独安排一节,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并通过无偿献血,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本节从知识层面重点是血液成分与功能、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物质交换,难点是血液、血管、心脏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以及血液循环途径和物质交换。在能力层面的重点应该是对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动的观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在这里血型鉴定是个难点,人教版教材是用输血关系表巧妙避开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点应该是通过血型、血量、输血、无偿献血的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教材设计的理念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看一下在这一章如何落实。

1.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如何面向全体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次关于高效课堂的讲座上已经讲得比较多,在这里不再重复,在这里主要真对这一章内容讨论一下。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如血常规化验单、止血、脉搏、心跳、输血等,能激起全体学生求知的欲望。

(2)涉及到的实验先让学生观察讨论,再结合教材总结,并与人体保健结合起来,最终落实到基本概念、原理、结构和功能上,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

(3)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点拨,要少、要精炼,要生动有趣,要起到一字拨千斤的作用,对学生多启发、多提问、多要求,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讨论、多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主动的参与学习,处于思维活跃、精力集中的状态。

(4)切实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观察与思考]、 [课外实践]、

[技能训练]、[科学家的故事]、[调查]、[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 7

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章在科学探究方面和人体保健方面体现的比较明显,要充分落实。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章内容虽然主要设计的是观察、分析等方面的材料,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

年前,东北师大生科院黄鹤老师有几个问题征求我的意见,包括初中实验的分类,探究教学与实验的关系,像美国一样一个学期做一次完全探究是否可以?在这里我想交流的是:一是实验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初中主要有观察实验、探究实验、模拟实验、验证实验、演示实验;二是实验与调查、资料分析、设计等都属于科学探究;三是探究教学与实验是交集的关系;四是一个学期做一个完全的探究可能是一种方向。探究太多太快,师生都在应付,并不能形成学生的素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是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分组为讨论、交流、展示、兵教兵等具体教学措施和面向全体、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的落实搭建了平台。分组教学要坚持同组异质原则,即各组在成绩、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应是均衡的,而在同一组内是互补的,这样,既便于各组之间形成竞争格局,又便于同组组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分组教学要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展示发言要注意随机性和后进生优先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同学都得到相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对于好生帮差生在学生和家长中曾经有过担心,怕耽误好生时间,影响好生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把知识学到会将会用的水平,学生展示和指导差生,既让学生做老师让好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做题层次提高到了讲解的层次,咱们做老师的有体会,学一节内容与讲一节内容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是不同的层次,这个进步层次可以说是对知识理解的飞跃。另外,好生还收获了表达、分析、交流、提问等传统教学无法培养,又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能力,这些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2.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本章主要是利用模型、实物、课件、挂图、视频等手段,在此不再多讲。

3.多媒体辅助教学。很多生理过程,如心脏工作过程、血液循环等很难直观的描述,但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具备条件的学校,教材配套的光盘和简易课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真实,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现在教育的飞速发展你想都想不到,咱们市里在搞人手一机和绿色班班通,聊城很多学校如东昌府区建设路小学、莘县实验小学、莘县实验初中、翰林中学等电子白板已经进了教室。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只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现在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写字都很少了,电脑输入比写字要快得多,最近我写了一本书《一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20多万字,现在已经排完版,我再校一遍版就付印了,如果是手写简直不可想象。我的意思是大家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4.实验教学。本节课涉及的实验不再重复,通过实验不只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校生物组在这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在实验室做一部分,简易实验教室里做,学生帮着准备,老师虽然费点事,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5.精讲点拨。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只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展示是解决不了的,这样的内容老师就必须精讲或点拨。比如心脏工作示意图、血型关系表等,学生不太好理解,老师精讲很容易明白,教法的选择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6.启发诱导。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现在的教材编写都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不再 8

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同时,教材打破了学科的知识体系,现在的生物教材已不是按生物分类的知识体系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需要、社会需要等编排教材,教材更贴近生活,更便于学生认知,学后更实用。比如,随着学生发育成熟的提早,生殖发育和青春期的内容提到了初一下学期。但这里有个问题,现在教材给出的多是现象、情景,学生有时很难看到其蕴含的实质内容,尤其是一些实验、实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不知道从中学什么。因此,启发诱导非常有必要,启发诱导是保证学生自学、讨论等教学环节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启发诱导法原来流行,现在也不过时,是精华,我们就要保留和吸收。

7.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教学。生物学的很多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密切,本章选取了血常规化验单、血压测量、输血等内容,大家要充分利用。

(六)学法指导

本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重视有目标任务的高效自主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学案或多媒体进行问题化设计,保证学习的自主高效,对于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同学交流展示和教师点拨解决。久而久之,就可培养学生目标明确、能看到问题的高效自学习惯。

2.快速阅读。这是一种各个学科都要用到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学生阅读的要求,一要快,二要能读出课文中的问题,三要会分析,四是提倡让学生在书上标记,课本就是让学生学习的。

3.合作交流。讨论交流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手段,讨论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讨论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只有自学充分,讨论才能有效,否则,就是建空中楼阁,无法进行。(2)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质疑、倾听等学习技能,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讨论才能够畅通,高效,顺利。(3)讨论时老师要注意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调控进程,保证方向;放手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撒手不管,讨论包括整堂课的调控是由教师指导的。(4)讨论时问题的设计要有实质性内容,防止搞形式、走过场。

4.归纳总结法。本章很多地方可以用归纳总结学习法。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管比较、毛细血管和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血液循环途径等。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化,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今天,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5.背诵记忆。生物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结构、原理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只能通过记忆来强化学习,在通过直观教学理解明白的基础上,必须通过背诵来强化记忆,这一章中心脏的结构就是让学生记住,学生在记住的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当然有些内容没有必要记忆,比如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另外,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概念、原理一定要注意理解记忆,如果不理解只是背诵,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背诵记忆的学习方法要根据内容而定。

6.比较学习法。这一章有多处用到了比较学习,如血细胞比较、三种血管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比较等,通过比较可以使记忆牢固、持久,不易混乱、遗忘。

7.实验探究。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包括观察血涂片、血液流动、资料分析、心脏结构等。实验探究是一种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国建国60多年,为什么出不来诺贝尔奖,与我们的灌输式教育有关,现在我们搞教育改革,已经比美国晚了近30年,上学期我看了一本《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写的是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搞的教育革命,有两个报告,一个是《处在危机中的国家》论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一个是《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论述教育如何改,因为有这两个报告,才有美国现在的教育,才有美国国力的发展。

8.结合生物图学习。生物学中的很多内容,是形态解剖方面的,用文字描述学生不易理解,借助生物图就会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如心脏结构、血液循环等。

9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内容建议用7课时进行学习,其中新授5课时,(心脏和血液循环各1课时),复习1课时,章节检测1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引入:建议学生课下收集血常规化验单,试着进行初步解读,引入新课。

2.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把教材上的资料分析改为实验演示)更直观,提示加了抗凝剂。

3.分组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4.自学课文填写如下图表,可以有一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然后点拨矫正。

5.讨论:(1)血红蛋白及其特点,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

(2)贫血有哪两种情况?症状及治疗?

(3)发炎是怎么回事?

(4)血小板如何止血?

结合课文小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点拨时可以结合多媒体图片或动态画面。

6.拓展训练。

7.课下作业:预习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1.导入:建议教师课前准备橡皮筋,上课时让学生用橡皮筋扎住手臂,将手握成拳头,感受静脉血管,再用切脉的方法感受动脉血管,说明血管是血流的管道,引入新课。

2.分组实验:按教材上的方法步骤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然后讨论观察到几种血管、血管中血液流速和血管区分的方法。

3.自学教材中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内容,填写表格,可以找一名同学填到黑板上,其他同学自己填,填完后进行点拨矫正,提示血管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点拨矫正时可以借

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以借助有关毛细血管的视频。

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视图: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细胞、血浆、营养物质、水、 10

氧气、二氧化碳、废物交换的方向。二是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分布广、数量大、内径小、管壁薄、血流慢,要让学生明确毛细血管鉴别的特征。

5.拓展训练:可以涉及这几个考查点:血管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视图说明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与生活接轨的内容如输血时扎橡皮筋、切脉等,训练方式尽量灵活多样。

6.课下作业:找羊或猪的心脏观察其结构。

第三节第一课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引入:手按胸部左侧感受心脏的跳动,导入新课。

2.观察羊或猪的心脏,或心脏模型,解决以下问题:心脏的外形、壁的厚薄、四腔和瓣膜的辨认,紧接着辨认心脏解剖图各部分的名称,这是一个重点。

3.分析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肌肉发达,瓣膜防止血液回流,体动脉输血远左心室壁厚、肺动脉输血近右心室壁较薄,心房接受血液回流壁最薄等。

4.心脏工作示意图:演示讲解,不好理解。

5.拓展训练。重点考查心脏结构、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血液灌流实验。

6.课下作业: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

第三节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1.引入:血液循环途径动画引入。

2.根据血液循环模式图找出体循环的途径。

3.根据血液循环模式图找出肺循环的途径并与体循环连接起来。

4.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明确动脉血和静脉血。

5.画出血液循环模式图。

生物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6.数一下自己的心率,根据人体血液总量和心室每次射出血量,计算体内全部血液循环一遍需要的时间,一天内循环多少遍,一天心脏泵出血液共多少?体会有一个健康强壮心脏的重要性,同学展示上节课的课下作业,心率与运动的关系。

7.了解冠脉循环。

8.课堂检测。

9.课下作业:为家人测血压、检验自己的血型。

11

第四节:输血和血型

1.引入:汇报自己的血型,设疑:输血为什么要验血型引入。

2.血型发现:设计导学案或在屏幕上打出来,自学填写发现时间、发现人和血型种类。

3.同型输血。引导学生分析填出输血关系表,这里不好理解可以教师讲解。也可以进行模拟血型鉴定实验。

4.血量和输血。自学填空,人体血量、超过1200-1500毫升什么症状,超过800-1000毫升什么症状,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为什么不影响健康。

5.无偿献血。建议各人谈体会。

6.拓展训练:什么情况下输全血、血浆、血细胞。

7.课下作业: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了解心血管疾病。

(八)课堂检测

针对这一章内容,在设计课堂检测时,我感觉要注意四点:一要找准知识点,考察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血液成分与功能、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途径、血液变化和物质交换、血型和输血等,二要注重对观察实验能力的考察,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可以结合教材上的实验和相关内容考察、可以单独设计实验题、也可以是选择、填空等形式;三是要注重结合生活和社会热点进行考察和拓展,比如考察血液循环途径时可以结合打针后药物在人体内流动的途径进行设计,考察血型和输血时可以结合地震等自然灾害来设计;四是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填空、选择、判断、视图、连线、材料分析、实验设计等都可以。

(九)作业布置

关于这一单元的作业,我的想法一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复习,梳理本节课知识;二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如学完血液,血液怎样运输呢?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血管;三是布置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分析、找动物心脏观察其结构、测量脉搏、测量血压等实践性的作业,这类作业学生最感兴趣、也不觉的累,还会让学生在以后生活中真正用的上。

(十)单元复习课的设计

关于这一章复习课尤其是面向中考如何设计我结合世纪金榜近几年的复习方略策划谈一下思路。

主要分课标导引、命题走势、复习思路、考点清单(知识梳理、解读、名师点拨、生活连接)、知识网络、要点突破(图示、解读、例题等)、实验专项(实验分析、问题探究、跟踪训练)、误区案例剖析、感悟中考、检测训练。大家可以将课标导引、命题走势、复习思路、知识网络、要点突破、实验专项整合成一节复习课,把考点清单、典型例题、中考题、检测训练整合成一节训练课,整合时不宜太繁琐。具体看课件。

12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根据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教学做如下反思1教师的提问很重要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够达到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预先设计好问题方案做到在不同...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谢昌华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踏踏实实抓复习认认真真促高效打造生物复习课高效课堂的尝试榔坪中心学校覃万田伴随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开展刚刚步入生物教学的我也尝试着在生物复习课教学中打造点课堂的高效只是初不尝试敬请各位生物教学的前辈们批评指正第...

初中生物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经过五个班的教学对第一节的教学有几点心得1在新课标培训阶段认识到分组的重要性在上课之前就对学生分组并培训了小组长教学过程中证明作用非常大没有出现摁不下去的情况分组对于组织探究教学非常重要2利用学生的年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及困惑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及困惑李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因为知识具有主观性生成行开放性课堂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认识课堂中教师...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初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20xx.4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董玉田20xx年4月5日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董玉田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

初中生物课改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初中生物课改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我区初中生物实施新课程改革已近五年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却比较突出一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首先教师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杜明欣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在课堂上要克服学生的各种惰性现象提高课...

20xx-20xx学年磁灶中学高三生物教学反思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一获得的教学经验1放慢速度注重基础以旧代新建立知识体系高三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复习三册书但是高三的内容是在高一二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的一些深入的应用从高考的最终任务出发最好方法就是以旧代新先...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传授知识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培养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宗旨可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怎样才能将三者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落实到位呢这是生物教师们常提常新又被长期困扰的问题特别是在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我不是生物教学专业毕业的但从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时当时由于学校需要安排我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在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总结反思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经过多年的磨练我对初中的生物教学有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