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追寻与反思历史的追寻与反思

时间:2024.4.29

历史的追寻与反思

——豫剧《焦裕禄》剧本创作谈

作者:姚金成《光明日报》( 20xx年02月29日 15版)

焦裕禄,可以说是河南现代戏创作中被表现次数最多的题材。但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戏剧舞台上几十个版本的“焦裕禄”,多是好人好事的一般性展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河南戏剧界数台表现焦裕禄事迹的剧目,也因缺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而没有走得更远。

新世纪重写焦裕禄,是我创作生涯中最为艰难、最为煎熬的一次创作经历,几乎是在绝境的挣扎中寻觅前进。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把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既写出新意而又不脱离大家对焦裕禄的“经典”印象,如何把半个世纪前的遥远往事写得既有历史深度又能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认知相沟通。

这触及对兰考“三害”的认识,更触及对19xx年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反思,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领域。分寸把握不好,可能无法通过领导的审查;而如果完全回避历史的真实,那就缺乏了创作者对历史、对艺术起码的诚恳和勇气,也很难超越过去几十年中曾经出现过的焦裕禄题材戏剧,很难吸引、感动当代观众??

焦裕禄所处的年代是共和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那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大跃进极左狂热和大饥荒肆虐的年代。从19xx年春开始,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运动在中原大地如狂飙突起。之后,又掀起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高潮,更造成“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瞎指挥风泛滥,许多说真话说实话的党员干部被打成“右倾”,补划成“右派”,各级干部人人自危,因担心被打成“右倾”,违心地说假话、说大话,然后又强行按虚报的产量向农民征粮,造成征购透底,饥荒大面积出现。震惊全国的大批农民群众被饿死的“信阳事件”,就是这种情况的极端表现,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河南真实状况的一个缩影。19xx年初,党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开始对19xx年遗祸深重的“五风”错误进行清算和纠正。但在实践中,纠错的过程并不轻松。而兰考县由于面临着风沙、内涝、盐碱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形势比起其他地方更显滞后,更显严峻。而焦裕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赴任兰考县委书记的。

兰考是“五风”的重灾区。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走访了许多过来人,深深地认识到,兰考的灾难,既有天灾,更有人祸。兰考在19xx年之前,由于植树造林,自然面貌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正是19xx年滥砍滥伐林木,违反自然规律乱改农田,才造成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重新肆虐。当时焦裕禄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局面。他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来到兰考,要凝聚人心,抗灾治灾,为民造福。而抗灾治灾和凝聚人心都必须有符合实际、符合民心民意的路线政策来支撑,然而,恰恰当时的许多路线政策并不能提供这种支撑,甚至还与其相抵牾。作为一个清廉务实、与百姓心心相连、具有大爱情怀的共 产 党人,作为在第一线做实际工作的县委书记,他面临着很多无法解决的矛盾。他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同时,其内心深处的纠结和困惑也是必然的。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穆青他们写焦裕禄长篇通讯时不可能触及这个层面,那是一种无法逾越的时代局限;那么将近半个世纪后,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如果现在我们重写焦裕禄仍然不能清醒坦然地面对历史、反思历史,那么重写这个题材的意义究竟还有多少呢?我们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使这个老题材焕发出新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呢?

这种认识应该是重写焦裕禄的思想起点。但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

因为对那段历史虽然早有定论,上世纪80年代这个定论也已写入党的正式决议,但在文艺创作(主要是戏剧创作和影视创作)中大家却都刻意地回避那段历史。好像那是一个伤

疤,谁也不愿碰它,甚至不愿想它,好像不碰它不想它它就不存在一样。但是,现在要重写焦裕禄,不碰它不想它显然是不行的。

在豫剧《焦裕禄》剧本中,我采用的故事素材既有老的“经典素材”,也有其他焦裕禄作品未曾关注、未曾使用过的新素材。但不管老的“经典素材”,还是新挖掘的素材,我都力图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强化、开掘其中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使其呈现出新的审美风貌。

这里最关键的是对典型历史环境的真实再现。

比如,第一场“火车站礼送乡亲”,应该是焦裕禄事迹中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素材”。但过去的“经典叙事”淡化了真实的矛盾,我根据采访历史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当时外流逃荒灾民的真实处境。

当时,灾民外出逃荒已经成为一件严肃的“政治事件”,是关涉社会稳定和政府面子、尊严的“重大问题”。所以,来自上面的态度是“严把死守,不准放走一个”。县里为了拦截灾民外出,专门成立了“劝阻办公室”,在火车站甚至大小路口拦截阻挡灾民。作为兰考县的“一把手”,焦裕禄代表着兰考县的“面子”,灾民外逃,最没面子的应该是他。于“公”于私,似乎他都应带头执行上级命令,阻止灾民外出。但是,人性中的善良和大爱,又让这位县委书记“于心不忍”,欲阻不能。在“面子”和“人道”的权衡中,在与县委副书记顾海顺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放弃“面子”。他说:“外流逃荒的根本原因是乡亲们口粮不够吃。口粮问题不解决,光是这样一味堵截,那是扬汤止沸,怎么能行呢?”“饿死人才是最大的政治错误!”

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焦裕禄为百姓饥寒交迫背井离乡自己却无能为力而揪心自责。他向大家深深鞠躬,诚心致歉,殷切嘱托,施礼相送??那种从实际出发的政治态度和“以人为本”的情怀,感动、温暖了寒风中的灾民,也温暖了今天台下的观众。

第二场“瓦窑村访贤问苦”,与焦裕禄“访贤问苦”的“经典叙事”既有相似的成分,更有相异的、更深邃的历史内涵,那就是对19xx年大跃进“五风”错误的深刻反思。 焦裕禄为19xx年错划的“右派”平反,是兰考民间话语中广泛流传的故事。在戏中,宋铁成是林业技术员,是造林模范,在19xx年“五风”狂热中,他反对乱砍滥伐树林,向上级写信反映情况,结果被补划成右派,打回村里监督劳动,补助粮也被克扣,落入了极为悲惨的境地。当焦裕禄叩门拜访时,他的老娘疑虑重重,因为担心他再多言惹祸,竟然让他装哑巴!政治运动硬是把一个血气方刚、韬略满腹的治沙专家变成了神伤心碎、噤若寒蝉的“哑巴”。这一趟让人倍感沉重和辛酸的“访贤”,警醒了焦裕禄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说真话他付出的代价太惨痛,看眼前他家徒四壁、虚弱多病、四顾茫然,我蓦然心惊!”残酷的现实更进一步激发了他“治三害挖病根纠错扶正”的决心。焦裕禄以真诚和尊重化解了宋铁成心头的寒冰,为他“摘帽”平反,和他促膝谈心,使这个性格耿直的造林能手重获新生,走上了治理“三害”的第一线。其求真务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态度和精神,通过这些典型情节得以悲情彰显,这使焦裕禄的艺术形象有了历史的深度和质感。

“购买议价粮”是电影《焦裕禄》首先使用过的素材,在豫剧《焦裕禄》中,它被强化、延展、升华,成为全剧分量最重的“核心事件”,也是对焦裕禄党性、人性的一次巨大考验。购买议价粮在当时是一种危险的“擦边球”,极可能以“违反国家粮食政策”而遭到严厉惩处。所以,当县长张欣理提出买议价粮的动议时,焦裕禄犹豫过、担心过。但是,浮肿病的不断蔓延,乡亲们一个个饿倒的现实,宋铁成的猝然去世,深深刺痛了他,警醒了他。在执行政策的“原则性”和生死攸关的“人性”较量中,人性中的大爱、恻隐再次占了上风。面对调查组“政治高压线碰不得”的提醒,他愤然呐喊:“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面对“张欣理已经把责任都担起来了”的“善意保护”,他勇敢担当:“真有错我担责任,纵受处分也甘心。”疼百姓、爱百姓、为百姓着想,使焦裕禄最终有勇气突破特殊时期某些错误政

策的局限,做出超出常人的行为选择。剧作正是在焦裕禄内心的犹豫、权衡、纠结的痛苦中,在突破政策局限的艰难抉择中,显示出其人性的光辉。其爱民、为民、亲民的公仆情怀,在悲怆的情感迸发中得以凸显。

“病床上痛斥韩大刚”一场,是《焦裕禄》对当年“浮夸风”运动的一次痛切回应。“浮夸风”,是当时除却天灾之外,给国家造成灾难的巨大“人祸”。作为亲历者,焦裕禄对它带来的危害有着切肤之痛。所以,当得知韩大刚虚报产量后,他痛心不已,斥责韩大刚:“过量征购将给老百姓再次降临一场灾难!这不是天灾,是人祸!”“兰考的百姓已经够苦了,我们不能再亏了百姓啊!”在这里,焦裕禄的党性和对党的忠诚,与对百姓的悲悯之心,与善良人性是融为一体的。

50年后的今天,当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彻底摆脱饥荒、走上富裕,而贫富悬殊、干群关系异化又成为令人深切忧虑的社会问题的时候,这些最普通的家常话却具有了振聋发聩的力量。其奥秘就在于其朴素的人性力量对当今社会现实的针砭和观照,契合、呼应了时代的需求和群众的强烈愿望。我想,这也是豫剧《焦裕禄》在今天走红热演的根本原因。


第二篇:中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反思


如何提高中生学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率

济源高级中学 郭小勇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给历史教学和历史知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非常必要。

一、中学历史课堂现状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对历史考试比较头疼。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投入的时间最长,但考试成绩往往很不理想,久而久之,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听老师讲授,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领会(背)”,“掌握(记)”,然后在考试中得到一个高分,这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都是无法绕开的事实,然而单纯由考试而引起学习需求是没有张力的,因为它缺乏真正内在的学习热情,没有热情的学习是没有效率和不能持久的,单纯为了提高分数,老师反反复复陈述史实,学生一遍一遍地死记硬背史实和机械地做那些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的模拟题。老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更累。于是便有了“满堂灌,遭人厌”的局面。尽管如此,为了考试能得到高分,老师和学生都不得不硬撑着完成“教”和“学”的任务。如果我们放下对分数的追求来研究学生,我们会发现他们真正内在的学习需要是对未知世界探求的渴望,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他们对自身前途和国家与民族命运联系的关注,这是由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学习历史的潜在热情比任何其他学科都高。

但是,现今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采用的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陈旧的历史学习方式,有着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知识不系统,不求甚解,记得知识点也是支离破碎,不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它会消磨广大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更加讨厌历史考试;并且影响学习质量,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

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学生普遍感觉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另外,这种方式强调重复和模仿,注重机械记忆,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简言之,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养成和发展,久而久之,这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唯书唯上”的品行,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他们一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转变教学与学习的方式

历史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类在不同领域不断创新开拓和战胜困难挫折的一部奋斗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只有在人类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才会体验到的,是思想的财富。正如一个哲人所说,“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察人观世”的认知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要注重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治国安邦的道理、军事外交的谋略、科技发明的创见、思想观点的深刻、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及个人成就的历程,无不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历史学习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如思考事物发展的成败得失,培养理性判断力和“合理精神”;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培养人文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爱善憎恶、追求真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历史中都可以寻求借鉴。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思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这一部分是说历史学习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讲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要性,放在论文开始比较合适。后面紧跟在当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要转变历史学习的这种矛盾的现状,我们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的角度着手,转变历史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而决不仅仅是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要认识到学生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者。因此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与具体教学方法,即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重心,使传授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并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尽量设计活动来帮助、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历史,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这里,注意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十分关键,因为这是学生学好历史、也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基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历史问题,才会觉得学历史有意思。在过去,历史老师对这方面关注不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影响了历史教育质量。从而课堂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在新课程实施中要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刻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读历史课本、听历史故事,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为顺利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第三,是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我校正在进行五环自主教学法。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历史教育资源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

体性作用,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课堂的重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中学历史课的面貌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历史教学的质量就会有显著提高。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时,应体现师生平等、共同参与、多元交流、机会均等、积极体验、人人参与的原则,历史教师尤其要注意调动比较腼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参与式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要设计好活动方案。通常,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材料、活动步骤、活动时间、活动方法、活动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可以设计活动说明。参与式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组同时活动,根据我国中学人数多的特点,一般一个小组6-8人即可。分组时要注意男女搭配适当,在此前提下可自由组合,最好每次活动都重新组合。在小组活动前,应推举一名召集人(组长)来主持活动,最好每次活动都换召集人以体现公平性。

第四,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中学生学习的团队精神即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是进行参与式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信息与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本上、在其他报刊上、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在网络上发现与搜集所需要的历史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提升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五,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历史新课程能否顺利进行,一要看新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学习,即要有好的内容来吸引学生;二要看教师能否胜任新课程,即要有好的教师来教学生。根据现代教育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时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即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资源,人们常说教师即课堂、课本即课堂就是这个

道理。教师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种现象在学校是常有的。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进而使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历史课。历史教师要通过学习、研究和探索,发现历史教育新信息、创造历史教育新知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知识的传递和解释。通过学习和提高,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其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历史信息和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历史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整型”的,即历史教师的人格与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其责任心、爱心、态度、热情、理智、聪明、沉稳、耐心、可靠、公正、活泼、善于诱导善于交往、有知识、有能力、能决策、会领导等才智和品格,都是人们评判一个教师的标准。人们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而历史教师的学问对象是与自然、社会、人的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历史教师应成为社会、尤其是学生的榜样。这是历史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教师顺利进入历史新课程的重要条件。

(二)从学生角度来讲。

每个学生都应明确,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是自己的事情,过去采用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了,应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合理的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关于具体的新的学习方式,笔者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将读书和活动结合起来。读书,对于中学生来说,首先是认真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课外要读一点历史通俗读物,如《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在此基础上,应再读一些浅近的或有注释有今译的历史

文献资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的选本等。其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不少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善于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对学习历史很有帮助。在活动方面,中学生应积极的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学习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读书和活动二者相得益彰的。

第二、以往学生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是作批注、制卡片、写读书笔记,并且还十分重视做练习、解习题。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今后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仅此是不够的,应提倡使用借助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新的学习方法。应引导中学生更多地经常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学习历史,利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很多。年轻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一旦中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历史学习,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传统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主动接受学习,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主动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积极的精神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应发挥主体作用,这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地选择接受内容。如学生甲可以多学中国史,学生乙可以更多地学世界史。在一课中有两个子目,学生甲可以着重学第一个子目,学生乙可以更多的学第二个子目。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自主权”。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教材的弹性增加,在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之间、正文和注释之间、大字内容和小字内容之间,学生的自主权会更大。(2)自主的选择接受方法。如某一知识,教师既用文字又用图像来呈现,学生甲可用细读文字的方法接受、学生乙可采用读图来接受、学生丙可通过二者结合的方法来接受,他们有选择的自由。(3)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只要能说出道理,

就可不受教材结论的限制,并自主地检测接受学习的效果。如学了有关岳飞的知识,可通过完成练习、讲故事、编辑资料、编写小报、演历史剧、讲解图片(如岳庙和岳坟照片)等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如 何 提 高 中 生 学 历 史 课 堂 学 习 的 效 率 济源高级中学 郭小勇2011-10-11

更多相关推荐:
反思的作用

浅谈教学反思与作用槟榔中学林婉如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

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

教学反思的方法

课后反思的几种常见方法1课后记反思法课后记法是指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课后记的内容包括对课堂里所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感想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对教...

课后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的内容1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作为的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和决策的过程所遵循的设计程序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和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设计教学活...

家的教学反思

家的教学反思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陈永刚744000关键词教学反思作用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有过精心设计相同内容的课在不同班级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班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班学生接受能力差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讲课同...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

《早》教学反思

语文备课大师xiexingcun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早教学反思孙晓芳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

员工的反思

员工培训资料职业道德篇人生需要职业职业需要道德那么为什么要谈论职业道德呢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缺乏这方面的教育部分国民道德沦丧才导致了20xx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件事受害者不仅仅是三鹿集团的员工而是全体奶农整个奶业...

“五自”教学模式教学反思

五自教学模式教学反思赵碧荷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校自上学期起大力提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五自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理...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反思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反思鉴于20xx年上海跨年夜的践踏事故曾有人发表文章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我一直在思量着这句话的对与错换句更为贴切的话来说是不安全的地方不要去但安全与不安全都是相对而言的发生事故以后很多家长打电话...

解题的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反思能力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勤于思索使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习体验和反思把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提到重要地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

的反思(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