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4.4.14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但静心思考,本节课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成功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题引入较自然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所以上课时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比较三边的大小,因为有了上节的基础,学生能很快的比较出三条线段的大小。紧接着我又提出:我还想知道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怎样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呢?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课课题。

2、多次运用类比思想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线段大小比较做铺垫,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理解得很好;由于对线段和差符号语言强调得很到位,学生在真正明确了线段和差的意义的基础上,模仿来说角的和差语言,自然顺理成章,不成问题;联系线段中点定义,学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线概念。然后,模仿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得出角的平分线符号语言。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前面讲解过细,导致一节课的四个目标只完成了三个。

(2)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放不开,导致探究活动作用降低。“三角板拼图”,学生没有预想的那么积极,而且明显对小组合作比较陌生,,且时间有点仓促,学生探索与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课件弥补了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总结出了规律。

结合这节课暴露出的问题,我会做如下的改进:

1、引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学落到实处,真正解决自己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2、教师先解释一下线段中点符号语言中各线段含义,再让学生得出角的平分线的一些符号语言。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总会有收获和遗憾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第二篇: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比较      临朐县城关街道南苑中学高洪孝

一、教学背景

首先,角的度量是一大障碍,哪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学生找不准,需要教者在上一节打好伏笔;其次,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得出比较方法是教学难点,谁是已知角谁是未知角,到底谁大谁小分不清,用课件的先后出现顺序再现角的终边的落点可以克服这个问题;再次,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个别同学会误认为只要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二个相等的角就可以了,这是理解的误区,应加以指正。

二、教学课题  青岛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 角的比较。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两种方法,理解要求两个角各边所在位置的至关重要性,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探究印证,并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2.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通过亲手折纸的经历体会定义内容,并能表达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3.培养空间观念及几何识图的能力。

  4.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对于角的大小的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角的定义之后进一步学习比较角的大小,重点是对角的比较方法的语言描述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是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会进行角的比较是今后研究图形问题的关键,这是一种数学技能。                                     

    四、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折纸等手段,多媒体的参与,更加形象直观、色彩斑斓,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折纸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定义内容具有很深的印象和很强的理解能力,利用一副三角板的拼拼合合真实再现角的和差的求法,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教具:多媒体、圆规、三角板、量角器。

学具: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纸片。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角的比较》这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学生敢问、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另有洞天。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孩子那份贪玩的童心,被优化的用于课堂,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于教与学的把握,对于教材字面没有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我们也应该重视。

  在进行《角的比较》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熟悉的线段,通过线段长度的比较类比角的比较引入第一种方法:(1)度量法。由第一种方法自然引入第二种方法:(2)叠合法.再由叠合法引入角的和、差,最后引入角的平分线定义,表面上一切似乎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顺理成章.授课过程有学生的观察、合作、操作。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但作为教者的我心里却极为不舒服,因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指出角的顶点和两边,就认为他们构成了一个角。在他们看来,角就是那两条边和一个顶点,而对角的真正位置所在却十分模糊,这一点对《角的比较》这节新授课部分没有起很好的铺垫,尤其是在讲解叠合法中说出一条射线在一个角的内部时,学生的表现特别明显。同学们对于这种严谨的位置关系,只是说成“在角的里面”,甚至有的学生说在“角的哪个位置”,这让我急出一身冷汗,学生们回答不到点上,后来我表扬学生能思考回答的勇气,自己进行了语言规范。课后回过头来,翻看教材,体会到学生刚接触几何学部分,在前面一节课侧重介绍了几何图形的定义、表示法,而忽略了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的点拨。

  经过认真反思,觉得我们现在既强调课改、素质教育,又强调双基的落实,正在走一条双基前提下的课改之路.但是不管是落实双基,还是课程改革,也不管你是什么样的骨干教师,钻研教材才是根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广、深、高几个度,再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经过艺术加工精巧合理的设计,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绘声绘色的讲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一味在教法上打转转,而对教材内容理解不痛不痒,教学设计就显得毛糙漂浮,又怎么能谈上素质教育和双基的落实呢?所以远了不必说,还是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教学,才是我们的根本。

更多相关推荐: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张师...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比的意义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中教学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其他方面...

认识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较好的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的意义基本上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较弱有时不能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分析和表述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提高...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刘和均一教学预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本节课在学习新知阶段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数学...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滨河路小学宗艳杰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速度水果价格...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复习教学反思魏僧寨实验小学武丽娜我刚上完比和比例的单元复习课感觉本节课有一些问题尤其是对自己课堂的一些细节问题的反思1上课时不能过多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课堂间的提问很有艺术好的提问是恰到重点关键难点...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比的应用安梅玲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因此...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比和比例复习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的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的教学反思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38页和第39页上的例7和例8分别呈现的知识点例7是在学生已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整理出它...

《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教学反思1导入新课部分我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游戏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意渗透了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2...

解比例教学反思

解比例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5页的例题做一做练习六相应的练习教材的重点是解比例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合作交流与探究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教材是这...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解比例教学反思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

比的教学反思(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