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改3)

时间:2024.3.31

第二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已经修改)


07学年上学期韦大小学四(3)班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2课时)

课题1.用眼观察家乡

教学目标: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教育学生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让自己生活的环境继续保持优美、怡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到本地较高的地方进行观察。(学校楼房顶)要学生注意观察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做好简单的记录

2.准备本地区的一张挂图。(如果没有,可以是全国地图) 教学过程:

1.看图导入。

看导读图,让学生议论一下画面上老师、胡子、妞妞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他们看到和想到了什么。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2.阅读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妞妞的日记。

师:妞妞的她的同学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妞妞和她的同学们看到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

3.体验活动。

师: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4个方向(黑板上画出: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在多学一些,也就是教科书上同学们使用的东北、西南、东南、西南方向,人们

把这4个方向叫住“副方向”,有了他们,使用地图就会更加方便、准确。 请学生在原来4个方向图上再补上4个副方向。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将自己前面的课桌当作地图,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4个正方向。课桌前面是北,靠近自己身体的一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北,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北,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课桌的4个角正好代表这4个副方向:东北——右上角、西北——左上角、东南——右下角、西南——左下角。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一边听,一边跟做。

4.方向游戏。

(1)教师随意喊出4个方向,让学生正确地摸到的桌角。

(2)同桌之间做游戏

师:这个游戏帮助我们集注了地图上怎样辨认4个副方向,如果是实地的方向,只要确定了东西南北4个正方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四个副方向,因为他们就在4个正方向之间。

5.方向练习。

教师将地图挂上黑板,随便指一个方向,让学生运用4个副方向说出它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了4个副方向,寻找起来就更为方便。(某河在某山的北面,或某河在某山的东北面。)

6.登高俯瞰

带领学生登上学校高处(楼顶)观察学校周围的景色。(注意安全) 请同学们说说在哪个方向看到了什么?完成第7页上的观察记录。

7.课堂小结

8.家庭作业

如果“从搞出看学校的活动”来不及进行,可布置家庭作业。从高处观察自己家乡。(由家长带领,一定要注意安全)

课题2.用手描绘家乡

教学目标:

1.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2.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3.在绘画活动中增进对家乡的情感,教育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8K白纸一些,学生人手一份彩笔;

2.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活动。

教学活动:

1.评价导入

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正确的学生。

进行上一节课的游戏活动,复习4个副方向。

2.阅读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议论一下教科书上的学生是怎样描绘自己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

师:这节课同学们也要为自己的家乡进行绘画。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幅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指定各组要画的方向。

小组讨论:看到了什么?决定画什么方向,都画哪些内容?

分工,进行绘画。

(教师巡视并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分工和方向的正确性方面。)

4.作品展示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小组的绘画作品。

5.教师小结。

注意:教师收集学生的图画,留待学习下个内容时使用。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4课时)

课题1.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培养爱护环境的高尚情操。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中涉及的四川省的内容做不要的了解和准备

2.按照教科书中介绍的四川的方法,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当的准备。

3.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阅读第10页的课文,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

照教科书上的介绍,简单地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

2.讨论

辛容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主要介绍了四川的地形、地貌,还介绍了一些风俗习惯),

师:我们也要进行类似的介绍活动。

3.小组介绍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辛容那样,向全班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

分组:如果老家在本省的学生较多,可以多设几个小组,或者按照地区再分;如果老家在某些省(自治区)的学生较少,可以将学生合并在一起。

小组准备:确定介绍内容,进行分工和练习。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做介绍。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 走进不同的家乡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统计。

能力:了解与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极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情感:通过对地形图的阅读,对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了解和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教学内容:

第14-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准备地形图

2.找有关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

3.收集有关故事与歌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14-15页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欣赏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二、揭示问题,活动探究

1.教师引出问题

“这两页上的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与周围的几长照片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是一张专门的地图,教科书告诉我们,它叫‘地形图’。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地形图,作出正确回答。

(1)什么是地形?

(地形只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

(2)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3)地形图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

(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

(4)地形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合作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张地图)

师(指定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 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自由讨论,激发情感

师: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再来阅读第14-15页。

(1)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有哪些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从而看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怎?(西高东低)

(2)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

在讨论时,教师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

(3)读豆博士的话:你一定会惊叹,我们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不同吧!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教师小结,并布置家庭作业:与成人讨论以下本课的全部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16-19页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成年人讨论一下本课题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于第17也的两幅统计图有什么想法?”

二、探究活动,感受祖国的博大。

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极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1.围绕两幅统计图,教师提出问题:

(1)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多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平均下雨最多的地方。)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少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平均下雨最少的地方。)

(2)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热。)

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冷。)

(3)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

(4)为什么年最高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年最低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夏季的吐鲁番在白天可以达到我国的年最高气温,但新疆早晚的温差很大,到晚上温度可以下降很多,而且新疆基本上四季分明。冬天也很冷,所以按照全年平均计算,吐鲁番的平均气温不是最高。同样,黑龙江的漠河在冬季可以达到我国的年最低气温,但黑龙江依然四季分明,夏天也很热,左翼按照全年平均计算,漠河的平均气温不是最高的。海南岛地处热带,靠近赤道,没有四季而只有旱季和雨季,所以年平均气温是最高的;五道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非常高,所以年平均气温是最低的。)

2.自由讨论。

师:通过这两幅统计图,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民,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请同学们欣赏第16-17页上的照片。谈一谈了解到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雨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生活及习惯之间的关系。) 穿插一些故事与歌曲:《毛泽东在延安》《铃儿响叮当》??

三、了解民族分布,激发爱国情感(第18-19页)

1.游戏活动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几个民族?”“不同在民族的家乡在哪里?请从地图上找一找。

教会学生看第18-19页上的中国民族分布图。

游戏:以同桌为对手,互相提问,为不同的民族寻找家园

2.欣赏周围的照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补充)

3.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四、课堂小结,布置家庭作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周围的成年人。

第二单元 家乡的故事

主题一.展览室里故事多

课题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教学内容:

22――28页.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调查我家居住条件的变化,我家周围环境及交通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穿着、饮食的历史变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具体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沿革,社会的巨大进步,产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明天作出贡献的想法。

教学目标:

1.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积极感情。

2.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的方法。

3.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培养从小自觉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家庭居室的新旧照片、旧粮票、布票,长辈用过的生活用品。有的东西可以画下来。

2.请学生向长辈调查、了解家庭生活变化和家乡道路的发展情况。

分类设计调查提纲,请学生有目的地访问家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先大致阅读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欣赏单元导读图。思考:新的单元里我们主要研究家乡的那些情况?引出课题。

2.小组探究。

(1)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将学生进行分组。

(2)各组分别筹备展览。利用教科书出示的范例和大家搜集的资料;讨论如何展示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如何布置展台,如何向大家介绍,以及还可能找到什么资料和实物。鼓励各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实物和资料。

(3).小组分工。谁负责写报告,谁负责讲解,谁负责向全班展示展品。介

绍“住”的小组,提供居室的新旧照片,对比介绍新旧房子的总面积,结构,材料,人均面积,居住条件等。讲一讲了解到的有关房子的故事。多用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房子的破旧、简陋。介绍“吃”的小组,播放采访大人讲他们过去的录音,展示我们现在的优越。罗列长辈们吃过的食物及吃了以后的不良后果。再罗列我们现在新的食品。介绍“行”的小组,从道路和交通工具来展开。

(4).各小组交流各自的准备。

(5).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醒他们下次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每个组员完成各自的责任。课外完成补充调查搜集。

第二课时

1.准备。

各小组为展示作准备。

2.发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向全班介绍家乡某个方面的变化。注意语句的组织、通顺。介绍时要对某个方面作具体的补充说明。如:住的房子很破,破得怎样?或者举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可帮助补充。

3.交流结论。

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和大家交流。看谁的感受最有意义。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看到社会发展的根源:以前为什么那么苦,现在为什么那么幸福?

4.总结。

(1)我们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辛勤劳作、努力创造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

(2)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是什么?(调查、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以后还会经常用到。

5.了解学校过去的情况。

课题2.学校的变化真大呀

教学目标 :

1.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2.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3.从对学校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中理解家乡的变化。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教学内容:

第29—31页

教学准备:

有关学校新、旧面貌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讲讲私塾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揭示问题,进行探究

1.教师引出问题:前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人物质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那对我们的学校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过去的学校生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家乡的学校。

2.学生讨论。

学生拿出事先搜集到的学校新、旧面貌的照片,进行分组讨论。

3.教师适时点拨,研究学校的历史发展,要了解学校过去及现在真实情况,并且加以对照,得出自己的认识,要善于进行比较。

4.学生交流、小结看法。

三、制作活动:

合作完成学校变化年表。

教师对于制作完成得较好的加以肯定。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

现在,我们提倡科教兴国,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我们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能在既宽敞又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应该热爱学习,珍惜幸福的学校生活。

课题3.生活中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与进步。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培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情感。

3.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年表的作用,学习制作简单的年表。

教学内容:

第32——35页

教学准备:

过去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课题:

请学生展示各自带来的日常生活用品,提问:“平时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你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吗?”“这些旧式生活用品是谁使用过的呢?”

今天我们对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作进一步的了解。

二、小组讨论,一起探究。

教师将搜集到的旧物品分给几个小组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东西的大致年代和用途。说一说哪些东西现在已经不用了,哪些东西现在还在使用,为什么。

三、学生演示,进行体验。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两种用具,亲身体验一下它的用途。在使用前,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

使用用具后,再说说哪些旧用具已经被新用具代替,进行新旧用具的比较。

四、学看年表,学做年表。

引导学生看年表,然后制作年表。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题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2.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现。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

P36-37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在课前尽可能多地搜集年代久远一些的小人书,类型应多样化,如童话故事、电影故事、历史故事等。

2.准备几张写好分类名称的图书卡片。

教学过程:

1.阅读欣赏

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36页的文字和照片。

师:“这些学生在欣赏什么?从他们搜集到的这些东西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进入新的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样,从家里找一些长辈们过去用过的学习和生活用品,通过了解、研究这些东西的 用处及来历等,进一步了解历史。”

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旧小人书摆放在课桌上,请一两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找到的。找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小人书?看过没有,是否喜欢?

2.体验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个学生挑选一本别的学生带来的、自己从前没有看过的小人书来阅读,时间大约20分钟。待学生都看过后,互相讲一讲树种的故事,或给同桌介绍书中精彩的片断。

步骤:(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小人书摆放在一起,并人选一本,要爱护书,不争不抢。

(2)请学生看看,小人书属于哪一类,看看书的扉页和版权页,说说都发现

了什么?(这本书是哪一年出的,作者是谁,价钱是多少?)

(3)请学生默读自己选好的小人书,并思考,这本书将的是什么故事,你是

否喜欢,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准备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教师在学生读书时,根据他们手中的小人书的种类进行板书,如:童话故事、电影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幻想故事等图书种类的名称。

(4)小组汇报。简要介绍自己阅读的小人书,讲一讲自己的读书体会。

(5)将小人书进行分类。教师将图书种类卡片放到不同的桌子上,然后请学

生将自己度过的小人书分类放置。教师提示学生:“你们从这个活动中想到什么?”

(到图书馆看书,也需要先按分类查阅目录。家里的书多了,最好分类放置,以便于查找。)

3.全班讨论。

对于今天的体验活动有什么感想?这些“古老的”的小人书和你们今天读的

书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过去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看小人书,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过去,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家里一般没有电视,电影也属于高档或比较稀罕的消费,小人书就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最好找到一两中介绍家乡或和家乡历史有关的书,介绍给同学们,并以书

中的故事为例,告诉大家一些家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历史变迁。

4.总结。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7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明确:“小人书虽‘小’,但是从中却可以发现一个大世界。”

课题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发现过去的游戏特点。

2.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中的快乐,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3.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游戏,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教学内容:

第38-41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和学生都搜集一些传统的游戏。向家长或其他成年人了解传统游戏的玩法、法则,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游戏。

2.准备一些传统游戏时所需要的用具。

3.按照小组数目印制若干份传统游戏的规则,每个小组一份。

4.教会学生玩环保有益的游戏,少玩用上大量塑胶、金属制品的游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教育内容:

第38-39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平时都玩什么游戏?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谈自己小时侯玩的游戏(滚铁环、藏#7@j蛋、跳房子、官打捉贼??)。教师谈自己小时侯游戏时的一些趣事,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童心、童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了解学生调查情况。请学生讲讲了解到的成年人小时侯爱玩的游戏、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二、读书了解: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38页的课文,然后讨论一下教科书上面的通页图画,说一说大人们小时候都玩什么游戏,今天同学们玩的游戏方式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三、体验活动:

教师提示:今天,请大家玩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有些是书上提到的,有些是爸爸、妈妈介绍给我们的。

教师事先说明,玩游戏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因此做游戏前,要先讲清游戏规则或学习规则。在玩游戏时要注意安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简单商量一下玩哪种游戏(允许选择两种)。游戏前需要选出本组的负责人。

把学生带到操场或适当的地方做游戏,活动时间不少于25分钟。

四、做整理活动,小结:

教师简单询问学生过去的游戏是否有趣,并要求学生对今天的活动做一个回顾,想一想这些游戏和今天的游戏有什么不一样,下节课会讨论这一问题。

五、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今天自己在学校玩的游戏,问一问他的过去是否也这样玩。

2.讲一讲自己玩游戏时的体验及游戏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39-4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次课,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玩了一两种爸爸、妈妈小时侯玩的游戏,大家玩得很高兴,下面请你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1.先说说爸爸妈妈小时侯玩的游戏。学生自由发言

2.再说说你们现在玩的游戏。学生自由发言

二、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活动

先安上节课的小组坐好,师再一次将学生分成小组(与上一次玩游戏时的分

组有所不同,以便于交流的内容更广泛且具有新鲜感)

在进行交流时,师引导学生在提出的问题中进行自由讨 论。

小黑板出示:

过去的游戏与今天的游戏相比,有哪些特点?

(很多是在室外进行的,如跳房子;很多游戏不需要什么专门的用具,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如抓小沙包;很多游戏需要身体运动,像跑和跳;很多游戏是要几个人一起玩的,需要大家互相配合,跳皮筋。)

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喜欢玩这些游戏?

(家庭居住面积小、室外活动空间大,兄弟姐妹多;师补充说明一些以前住怎样小的房子,怎样在田野里一边干活,一边玩等)

哪些游戏我们现在不玩了,为什么?哪些游戏我们现在还玩?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些游戏,游戏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

(先让各小组讨论,再请学生自由发言)

三、小结

在总结各种游戏的特点时,说明一下:“游戏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容的游戏,但过去很多游戏至今还吸引着我们,并给我们带来快乐。健康活泼的游戏会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欢乐,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多一些交流,会使我们从中体验到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快乐。”并鼓励学生今后继续和小朋友一起玩自己喜欢的游戏。

四、布置家庭作业。

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快乐的游戏”拿给家长看。请家长为学生的日记写出反馈评语。

课题3.今非昔比的厨房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的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活的进步,学习从具体、细微之处观察和感受社会的进步,感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2.通过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课中交流欣赏,改革创想,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P42—43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准备:

1.了解过去和现代厨房的变化,并搜集相关资料。

2.用厨房帮家里做一次饭。

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家家户户都有的厨房。同学们对于自己家现在的厨房可能很熟悉,不过,对于过去的家庭厨房就不是很了解。教科书中的一位老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她自己经历的三种不同的厨房,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去看一看。

二、观察讨论

1.观察奶奶小时侯的厨房

欣赏教科书P42右上方的照片,它展示的是奶奶小时侯的厨房(最好通过录象表现)。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奶奶小时侯的厨房是怎么样的。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黑糊糊的灶台,灶台旁边的大水缸、锅盖和水缸的盖子,灶台旁的木箱子——风箱、被人用手拉动着的手柄。

教师介绍:“这是人们以前使用的厨房,主要是农村人家用的,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有这种厨房。过去城市人家的厨房因为面积小,有的甚至是几家挤在一个厨房里做饭,条件也很差的。”

讨论:

为什么灶台旁边还要放一口大水缸?(没有自来水,水缸放在灶台旁边,做饭时取水比较方便。)

为什么灶台垒得那么大?(因为烧柴草,且需要量很大。在北方,火灶连着炕,人们那时没有条件做木床铁床等。都睡在泥土垒的土炕上,土炕里面有烟火道,烧水、做饭时候的热气都要通过烟火道排出去,这样一来,土炕就变得热烘烘的,睡在上面很舒服,而且不容易得病。)

为什么要拉风箱?(拉风箱是为了加快灶堂内空气的流通,使火烧得更旺。风箱拉起来,风通过风箱吹入灶中,使灶中的火更旺,烧水、做饭的速度就快多了。)

为什么要烧柴草?(那时,由于工业不发达,人民没有煤可烧,只能将农田里的庄稼秆、树叶子和树枝捡回来烧火用。人们一年到头要打柴草,因为一个大灶台每天都要烧掉很多柴草,许多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为佳丽捡柴草,用灶台烧活做饭经常被熏得流眼泪,而且还很脏。)

2.观察奶奶年轻时候的厨房

教科书P42中间的招牌内展示的是老奶奶年轻时候的厨房。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铁炉子、蜂窝煤等物品。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人们怎样使用炉子?用炉子做饭时候的情景是怎样的?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及回答结果,得出如下结论:“虽然煤炉比灶台有了很大的进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仍然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煤炉还有哪些缺点?”

(需要及时添煤,火很容易灭,晚上还得封灭;有污染,容易中煤气;做饭时不容易掌握火候。)

3.观察现在的厨房

教科书P43的一组照片展示的是现在的厨房。教师让学生欣赏并自由讨论。 师:“现在很多同学家的厨房和用煤炉到处时候相比,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你家的厨房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便利的方面。”

学生展示照片等,并介绍。(小组——全班)

师总结:

煤气、天然气等燃气的使用使厨房里里外外变了样,各式各样使用方便的现代化厨具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使人们的家庭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漂亮了。

引申:

我们家里除了厨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哪些地方也发生着变化?(客厅、卧室、厕所、阳台??)学生简介。

三、从厨房看社会

师:“从家里厨房、卧室??等的变化中,我们联想到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简单的概括。(从厨房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四、畅想未来的厨房

师:在过去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的厨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以后呢?你觉得现在的厨房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你能畅想一下你心目中的未来厨房吗?

1.分组交流;全班交流

2.课堂总结。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题1.家乡名称的来历

教学目标:

1.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

3.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地名的来历及传说,搜集有关文本资料或实物。

2.有准备地请几组学生采访社区干部,了解家乡的英雄故事并做采访记录或录音,根据教学需要分成几个组按不同方面进行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次课上我们布置了调查访问的作业,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如我们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你们家附近的街巷叫什么名称?为什么叫这样的名称?”

请少数几个学生发言。(明确家乡的名称有的是根据地理位置而得名,有的是由于此地的著名人物而得名,有的得名于一些美丽的传说。)

师:探究一下家乡名称的来历,对我们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是有帮助的。

2.阅读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P44页的照片及文字,请他们默读教科书上的课文,读一读爷爷的话,分小组谈一谈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家乡名称的故事。然后评出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名来历,小组成员一起补充完善,然后请一名学生准备向全班做汇报。

3.探究活动

(1)全班讨论交流家乡名称的来历。

(2)延伸探究。

师:“除了地名外,家乡还有很多可以反映过去的历史事物,如文物古迹、英

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等,还有一些名人后英雄人物 的后代都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们家乡的过去。”

按类型进行分组探究:

古迹组:家乡都有哪些古迹,它们的由来。

古树组:地点、树名,多久。

人物组:家乡有哪些著名人物,他们的事迹。

纪念碑:家乡有哪些纪念碑,记载着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

博物馆:家乡有哪些博物馆,类型、收藏什么文物等。

(3)各组交流讨论。各组轮流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乡交流,引发问题,产生争论。如:家乡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什么?家乡的独特传统是什么?

(4)小结。教师肯定学生的调查成果。

4.课堂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向亲近的长辈汇报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他们再次回顾关于家乡的历史。

(2)准备下节课的课前调查。

课题2.家乡水的故事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53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有关水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2.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搜集关于水的用途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活动:

1.谈话引题

师:“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家乡人的生产和生活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人们对水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教科书P46——47的文字、照片和图片。

师:“从家乡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饮水、用水方面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变化,请你们说一说我们家乡人水的变化情况。”

2.阅读讨论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P48的文字和照片,边看边思考,如何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变得越来越宝贵了”这句话。(工厂多了,需要的水更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卫生条件好了,洗澡、洗衣都比过去次数多了:人口多了生活用水也多了??)

3.全班讨论。

“为什么现在总在提倡要节约用水?”

帮助学生明确,水是生命之源,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水,水的储量是有限的,而人类对于水的需求又是无限的,所以,水是宝贵的资源,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运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4.课堂小结

师:“从我们了解的关于水的故事中,不难体会到家乡水的变化历史,认识到

水对家乡人的重要。现在我们油水不过去方便了许多,饮用水质量比过去大大提高了,但要时时考虑到水是可利用的有限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节约用水对每一个家乡人、对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来源情况。

2.知道由于许多人付出了劳动,才有了洁净的自来水,感受家乡人为争取洁净水源而付出的努力和成效。

3.了解并思考树木和绿草对水资源的重要性。

4.认识水污染对家乡人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教学准备:

1.准备关于家乡生活用水的水源及流程情况的录象、图片等资料。

2.农村学生可以请家长领着沿家乡河流走一走,实地了解一下家乡水的来源情况。

3.搜集关于家乡自来水工程的照片或图片。

4.按小组的数目,准备小实验所需要的水槽、海绵、杯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水是家乡人生产和生活的命脉。家乡人对于水有着特殊的情感,世世代代都在为争取足够的洁净用水而奋斗。过去我们的长辈为了得到宝贵的水,有的打井、挖渠,有的建水库积蓄泉水和雨水供人们生活使用。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如今我们的用水条件越来越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使用的 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并欣赏P49页的文字和照片,观看反映家乡水源的录象资料。

师:“通过观察,大家不难看出,自来水不论是来自水库,还是来自地下,在进入千家万户前都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和录象以及你们的了

解,想一想为了人们能够使用上自来水,有哪些人付出了自己的劳动?”

(来水工人、水库周围的农民和建设水库的工作人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自来水来之不易。联系实际:针对少数学生浪费矿泉水的事进行教育。)

(2)师:“自来水从积蓄水源到用户使用,经过多道工序和很多人的辛勤劳动。人们在使用水的过程中,也会对清洁的自来水造成威胁。为此,大家通过共同努力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洁净的水资源。”

阅读P50——52的图文,分小组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问题: 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过的水流到哪里去了?自来水为什么要铺设地下管线?

我们的家乡在自来水工程的建设上有什么新成就,还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对家乡自来水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

模拟实验:种草种树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师:“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保护好水资源是家乡发展的重要前提,你们知道吗,保护水源和植树种草有很大关系。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1)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长方形水槽、杯子和海绵;(20把水槽一端置于杯子中;(30将杯子里放满水,直接倒入水槽,观察是否全部流入下面的水杯,流了多少;(4)将下面的水杯倒空,并在水槽中间部位放置海面;(5)将另一杯数量相等的水倒入水槽,水经过水槽由于有海面当住水流,观察市斗全部流入下面的水杯,流了多久,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6)讨论两次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海面模拟的是草根和树根,草根和树根在土壤中想海绵一样吸收水分,因此种草种树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污水是怎样别处理的?(结合教科书P51下图理解污水通过下水道流出去。为了方便、美观,公共的下水管都是埋在地下的,刻着“污‘字的井盖下面就是这些公共的污水管道。井盖是为了修理管道时用的,一旦管道出了毛病,比如管道堵塞了、破裂了,就会污水四溢。这时候,工人们就会揭开井盖,下到井里面去做修理工作。污水通过管道流进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污水重新还清后,才可以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去,还可以用于工业用水。)

教师提醒学生:马路边的铁箅子是排泄雨水、雪水用的,不应该往里面倒脏

水,更不应该往里面扔废弃物造成污染和管道堵塞。有些人偷铁箅子去卖钱,是破坏公共设施、影响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3.教师小结。

特别要强调应尊重那些为了人们能够饮用到清洁的自来水而辛勤工作的人们,要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污水,要注意多种树,爱护树木,以保护水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53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们节约用水方面的成就。

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与态度。

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准备:

8个苹果,小刀等。

教学过程:

1.实验导入

(1)师告诉学生:水占地球的70%,海水占水总量的96.5%,淡水占3.5%

(2)分小组做实验:分小组进行

2.提出问题

师:“上次课,同学们了解到用过的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还可以被人再次利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这样做。请你们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鼓励得出节约用水等多种答案。

3.阅读讨论

(1)阅读教科书第53页虎子的话。

(2)讨论虎子家乡的人民在节约用水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滴灌是农业现代化、工厂化的一种灌溉方式,一般是在塑料大棚中,通过管道把水一滴一滴浇灌到植物的根部,这种灌溉方式既省水有有利于控制植物的用水量。)

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家乡的人们是如个节约用水的,介绍家

乡人节约用水的故事。

4.制作活动。

师:“人们通过种种努力珍惜水,爱护水,今天我们的小实验又上大家直观地了解到植物对于保护水源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对家乡水问题的认识,自创几条关于用水的警句或提示语,宣传珍惜水的思想。”

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自由讨论。然后,精选出几条由学生制作的宣传品,在课后经过大队辅导员同意,把它们贴到学校厕所、楼道等适当的地方。

5.教师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体验活动给予肯定,提出要求,提示学生将对家乡水的认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并积极地向家乡人和社区人做宣传。

师:“关于家乡故事的学习结束了,希望我们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单元. 家乡,我为你骄傲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57

教学准备:

督促学生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

教学活动:

1.谈话导入

请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国的有关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新的学习内容:“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在黑板上做适当的记录,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

2.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线装。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一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调查、制定计划、设计好调查的内容等。)

分组,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分别组织讨论和记录讨论的内容。

3.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结合讨论所得到的结果,阅读并分析教科书第54-57的课文及图画,及时总结各种你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制定计划

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教师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计划格式,分项进行知道,重点放在内容的确定上。(如:要调查家乡的某一名胜古迹,就要弄清它的建筑年代、建筑目的或用途、具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5.教师小结

建议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居住地的远近,分小组落实调查的任务。

课题1.家乡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

2.了解家乡的名人、普通劳动者极其对家乡的贡献。

3.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教学内容:

P58-59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用品可能涉及的很多内容,教师事先应做一些说明,不论是一座建筑,还是一件小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渗透着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过程:

1.汇报导入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都有些什么收获?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们去了那些?低法访问过哪些人?查阅过哪些图书资料?”

学生汇报。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的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来。

2.演讲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将演讲的落脚点放在家乡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发明的主题上。

师:“在这次条查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讲给大家听,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成果。”(如果有些学生带来了默写具体的日常生活用品,教师可引导学生讲明它的用途,在哪些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这一创造发明在改进后是否能够运用于现代化生产中。)

3.说说谈谈

(1)阅读教科书P59的课文。

(2)师:“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家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灸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家乡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作国上贡献?除了名人,还有哪些人对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贡献?”

4.填写名人简历卡。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格式,填写一份大家认定的“家乡名人简历”——名人的范围是从古到今为家乡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

5.谈感想

师:“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有什么打算?” 学生谈感想。

6.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担收集家乡名人的资料,拟出版一册“家乡名人录”。

课题2.传统与进步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0——63

教学准备:

1.了解家乡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业,其现状如何。

2.教师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本地某些现代化企业生产的文字或录象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家乡人为家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例如农村说一说其发展的过程。

2.看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课前搜集的有关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录象或文字资料,并做如下引导:“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状况的资料,同学们在观看时要留意以下几个问题:这些企业有多少职工?年产量是多少?年创利税是多少?它们在家乡发展过程中祈祷了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职工人数

年产量

年创利税

对家乡发展的贡献

3.讨论。

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0——63页的照片和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前面我们观看了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录象资料,其实这是我们家乡的传统手工业吧,很早就有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

课题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教学内容:

P64——65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介绍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的录象资料和文字、照片资料。

2.教师准备一些小红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师:“我们在前面两次课中学习了家乡人的创造发明以及家乡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家乡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请同学们想一想,家乡还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呢?”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64-65页的照片,并向他们解释“文化瑰宝”的含义,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文化瑰宝。

2.观看录象。

教师先放一段本地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象(绮园、鹰窟顶、天宁寺、烟雨楼??)。

请几名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或图片向全班做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仔细看,认真听,从中体会它们的艺术魅力。

3.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看完、听完了有关文化瑰宝的介绍后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说一说。“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可以在黑板上适当地做一些(分类)记录,写出主要的影响、贡献,并能够达到强化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

师: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件件都是我们古代祖先指挥的结晶。

4.写简介。

教师指导学生参照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资料,写清家乡某一名胜古迹的建筑朝代、用途外形结构以及历史价值。

5.教师小结。

简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史产生的影响及所处的地位,并表达家乡人对学生的美好愿望。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上节课老师不止了一个撰写家乡名胜古迹简介的作业。今天我们开一个评奖会。有同学们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推选3人作评委人员和主持人,以次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保证评奖的公平、客观和准确。

2.评奖会。

主持人宣布评奖会开始。

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让学生逐个宣读自己撰写的简介,评委成员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为前十名的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并授予他们“宣传家乡小专家”的称号。

3.展示。把获得小红花的学生所写的见解贴到班上“学习园地”栏内。

4.教师小结。

对获得小红花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进行点评,并对如何撰写简介作出说明。

主题二. 扎根在家乡的传统

课题1.乡音乡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极其特点。

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

P66—67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录音、录象资料。

2.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

教学活动:

1.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流传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风格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他们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反映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风俗习惯、劳动和生活状况。哪位同学会唱我们家乡的民歌?会跳我们家乡的舞蹈?请表演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表演。对表演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

2.欣赏

(1)放几段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请大家欣赏。要求学生边听边辨析,从中说出哪段是自己家乡的音乐,哪几段是其他地方的音乐,并说出省名。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乡音乡情是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

(2)展示几件家乡特色传统手工艺品,请学生欣赏。要求他们说出它们的名称、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师提问:“大家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3.手工制作。

选一件简单且易于制作的家乡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仿制这件手工艺品。制作时,教师通过师范,讲明制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对各小组进行具体指导。

4.展示。

学生的作品完成后,把它们挂起来或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欣赏、评判,并授予做得最好的学生“巧手小学生”的称号,以示鼓励。

5.教师小节。

进一步深化本课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乡音乡情最能表现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乡人的风俗习惯,劳动与生活情况。

课题2. 乡风乡俗

教学目标:

1.了解 家乡人的民风民俗。

2.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的意识。

教学内容:

P68—69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人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传统等故事。

2.教师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

让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8——69页的文字和照片及图画。

师:“同学们可能从电视、广播及民间故事书里听到或看到过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吧。”

理解“乡风乡俗”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乡风乡俗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

2.说说家乡的风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在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明哪些属于风俗和文化的范畴。

3.故事会。

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统、民间故事都渗透着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学生讲故事。

4.讨论。

针对学生所讲的故事,就其中渗透的民间风俗和文化展开讨论。

师:“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民间风俗和文化?” 在讨论中,教师列举一些不同地区或民族的风俗事例,例如饮食,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

5.教师小结。

针对乡风乡俗中文明与封建并存的实情,强化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题3.快乐的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及其生活习俗。

2.能够分辨出各种习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3.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教学内容:

P70——7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不同民族和自己家乡节日的习俗资料。

2.准备彩纸、剪刀等。

3.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文化部门找一些节日的录象片或文字质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师:“春节是我国大多数民族共有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期间都有哪些活动?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做过多的限制)

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0-71页的课文和照片,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春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概念。

2.介绍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一个调查,要求大家了解在我们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节日。你们能说一个与某个节日有关的传说吗?”

学生介绍。同时,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节日故事介绍给学生,或放一段有关家乡节日庆典的录象片工供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乡各种有趣的节日与家乡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家乡人生活的一部分。

3.编辑制作

师:“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家乡节日及节日习俗活动,你们想不想编辑、出版一本‘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呢?请大家一起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吧。”

教师提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手册”的结构,如封面、说明、目录、内容(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手册”的编辑、制作工作。

4.评价小结

对学生制作的“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上次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节日及有趣的节日习俗,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习俗。”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2-73页的课文和照片,说一说教科书提供的是哪些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有的习俗活动。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2.欣赏。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几段介绍不同民族节日的录象片,你们在欣赏时,要记清楚这些节日都是哪些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有的习俗活动。看完后,请你们回答这些问题。”

看录象,回答问题。

3.手工制作。

师“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及习俗活动,老师选择了一种大家较熟悉的节日习俗活动——剪窗花,请同学们体验一下吧!”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剪窗花,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进一步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

教师通过展示样例,说明窗花蕴涵的意义,让每个学生在制作窗花的过程中,剪出自己的美好祝愿,表达出自己的理想。

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所剪的窗花的寓意,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性评价。

4.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课两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师“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不仅拥有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在每个民族内部,还有各民族特有的节日及其节日习俗活动。节日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5.家庭作业

(1)请父母欣赏自己剪的窗花。

(2)阅读“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题1.远离陋习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2.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教学内容:

P74-75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收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可以是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到过或听说过像赌博、算命等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或听到过哪些封建迷信的、不健康的想象和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他们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2.小组探究。

教师出示两个探究题目。

题目1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有些人缺乏科学知识;有些人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不相信劳动能够致富,不愿意付出劳动;有些封建迷信的成分仍然存在,等等。)

题目2 这些现象及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和危害?

(会破坏社会的文明与健康;赌博会使人放弃正当的努力和劳动,还会导致经济损失,甚至犯罪;求签算命使人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有病不去医院会使病情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等等。)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座谈会的形式,在小组内选出书记员,把自己

小组讨论的结果逐条记录下来。(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科书)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4.评价总结

教师评价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强调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结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

5.布置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课上的讨论。

课题2.追求文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按计划做事

2.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学内容:

P76-77

教学准备:

教师与少先队、学校的有关部门、所在社区联系,了解有哪些适合于学生活动的内容,以便在学生活动时提出,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

(机动,一课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6—77页的文字及照片,对教科书中反映的学生们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全社会的事情,仅仅满足于自己做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促进生活的健康与文明,我们小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小组制作。

师:“大家谈得很好,其中有些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下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一件有利于自己、学校或社区健康文明的事情,制定一个行动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行动计划,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他们选择的事情应当是力所能及的,而且要付诸于实施。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想全班介绍自己的计划,如准备什么事情,准备这样实施等。

4.总结。

师:“健康文明的生活要靠大家来创造,要靠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

5.布置家庭作业

就自己小组所撰写的计划,向家长征求意见。

课题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2.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

P78-79

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本地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就,以及广大劳动者工作方面的报道、资料或录象,当代杰出或优秀的家乡人的事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P78的几幅照片引入本课的学习。

师:“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解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人有他们的生活方式,草原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家乡最近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你的亲人为没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交流。

要求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家乡人工作的情况或某些杰出的人物的贡献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放一段某一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录象给大家看,师生一起分享。

3.我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鼓励学生将调查中所了解到的家乡的新发展画到自己的图画中,同时可以自由地想象。

4.总结课堂

鼓励性评价学生的作品。

师:“家乡今天的繁荣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家乡人的劳动和建设实现的,家乡明天的繁荣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建设去实现。”

5.家庭作业

在课堂绘制家乡蓝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以备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更多相关推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总结本学期来,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杜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认真钻研…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陈丽丽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承担的是四年级两个班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根据教学计划我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承担了一节校内公开教学效果显著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一...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201*——201*(上)——姓名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本班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一)让…

四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四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总结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总结20xx.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总结《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逻辑为依据开发的综合性课程,存在着大量的道德因素;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社小学阶段儿童德性发展的主要场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2课时课题1用眼观察家乡教学目标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3教育学生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让自己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20xx20xx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一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一课美丽的生命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小懂得动植物和人一样都是生命的2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动植物知道它们有感觉会交流3感受体验动植物的生命的美丽教...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主题一这点困难算什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我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帮助自己不断进步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

粤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马上一小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编写是从欣赏生命感知生命的魅力入手唤起人们心中对生命个体的爱与尊重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四年级主要关注的是生命道德对生命的的欣赏和感受从大自然的生灵万物到人类的生命从珍惜我们自己...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