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粤教版必修3 诗词三首之扬州慢 教案1

时间:2024.4.21

2014-2015学年粤教版必修3 诗词三首之扬州慢 教案1 标新理念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和揣摩法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材分析:

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金兵屡次南侵,最近一次隆兴二年,距白石作此词时只十来年。焚掠蹂躏灾祸之惨重,词人记忆犹新,歌吹十里繁华扬州的荒凉残破,痕迹也十分明显。白石所描写的空城四顾萧条,是当时使人心灵瑟缩抽搐的可怖实景。白石用诗的语言作了强烈对比,永恒驻留了历史时空的凄凉一幕。词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家国哀痛和黍离之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第 1 页 共 4 页

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理解“狂”“狷”和“乡愿”词意。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则属最劣之等级了。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到了乡愿中。

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姜夔一生从未入仕。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五.赏析词文:

1.词前小令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2.朗读这首词,请分析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词的上阕写景,着重写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整个扬州城一片萧条、凄凉。

3.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4.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经过昔日扬州风光绮丽,处处亭台楼阁的十里长街,如今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这里的居民大多数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了,景象显得无比萧条。

5.如何理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句诗中的感情?

讨论明确: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进犯长江回去以后,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苑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谁也不愿再提起那两次残暴的战争,让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折磨。

6.请分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中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以动衬景。天气渐渐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行人感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不断地在劫后的空城上回荡。

7. 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讨论明确:“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8.分析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下阕抒情,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9.下片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虚写。虚实相济。用想象中的情景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感慨。

10.“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作者为什么会提到杜牧?

讨论明确:杜牧是最欣赏扬州的诗人,他歌咏扬州的诗篇,表现出了卓越的鉴赏水平。假如今天杜牧再来扬州,看到古都今天的残破荒凉,一定会感到十分震惊。用来说明扬州昔盛今衰的巨大反差。

11.“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六.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片:景——今昔对比,物是人非。

下片:情——引用典故,以乐衬哀。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全词。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抒发家国之恨的优秀诗篇,词中洋溢着作者丰沛的感情。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点在教学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中的不足就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对历史知识的相对缺乏,使得学生在于作者产生共鸣方面有一些难度。教师在引导时候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充足的技巧。


第二篇:20xx-20xx学年粤教版必修3 诗词三首——书愤 教案3


2014-2015学年粤教版必修3 诗词三首——书愤 教案3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2.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把握。目标是翻译诗句。

3.展示练习,抽查学生的理解感知。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五.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第 1 页 共 4 页

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六.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1]戍轮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此处泛指守卫边疆。

[2]夜阑:夜将尽。

[3]铁马:裹有铁甲的战马。泛指战马。冰河:结冰的河流。这里指北方的河流。

[赏析]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七.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八.巩固练习:

(05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明确: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明确:C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第 3 页 共 4 页

中来。]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九.作业

请自行上网查阅并记录南宋其它爱国诗人的创作情况。

更多相关推荐:
五下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在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窥见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场景感觉...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5古诗词三首一教材解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

5上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平坝县逸夫小学王琨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内容以写景为主分别是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词忆江南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理解诗意时语言表达不够通顺直译的比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学不多因此...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一古诗三首gt教学反思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掌握记忆的诗词为余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记硬背岂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儿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读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费下载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学序号1授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2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3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4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费下载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学序号1授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2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3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4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1古诗词三首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品味...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课时计划12课时计划34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