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时间:2024.5.14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 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 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思考品味:

《关雎》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明确]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病的小伙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是对小伙子爱情心理微妙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再如:“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生动描绘出小伙子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着重加强感情色彩,把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深刻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心仪女子的具体形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具体语句感受到她窈窕动人的气质与风韵,试分析。

[明确]“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描写出美丽善良的女子劳动时的动人场景。

-

2、背诵诗歌,并为其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六、巩固训练: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是一首 言诗,诗中借 的故事,表现两人相爱而不能相会的愁思。

2、请你解释一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皎皎”是什么意思?

3、“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何”等句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们曾学过一首根据诗中故事写出的现代诗歌 ,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 。

5、请你对以上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明确]

1、 五;牛郎织女

2、 形容距离异常遥远

3、 相思之苦

4、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5、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蒹葭》是一篇表现诗歌朦胧美的名篇。它写出了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但可望而不可

即的微妙苦闷的心情。它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蒹葭》的艺术特色,研讨一下它与《关雎》的区别所在。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3、教师配乐(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你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场景:邈远迷茫,缠绵感伤、若隐若现;抒情主人公:迷茫、略带忧郁、对爱执著。

2、上述体会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试分析。

[明确]例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四、思考品味:

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拓展延伸:

1、 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中描写了蒹葭、白露、水、道路等自然景物,营造出苍茫悠远的意境,烘托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2、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歌词和背景,你认为这首改自《蒹葭》歌曲好听吗?谈谈你的看法。

3、本首诗歌的景物描写凝练传神,请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巧妙点明时间和环境,河边生长着浓密苍青色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结成白色的浓霜,微拂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寒意,秋水泛寒,很是凄清。再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由苍清至凄清到泛白,突现出越来越浓的深秋凄凉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寂寞与清冷。

六、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诗经〉两首》,试概括《诗经》的语言特点: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有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体会。

板书设计

《诗经》二首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 比喻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渲染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 铺垫

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自被汉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后广为传颂。《关雎》和《蒹葭》虽均是缠绵悱恻的恋歌,但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比兴手法的运用堪称后世作品的典范。 在设计教案中,我力求突现诗歌含意隽永的情感美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用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诗歌的探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品味再到总结提升的认知规律,力求用健康向上的情操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拓展延伸的设计力求达到巩固且提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人生的品味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二篇: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


历山中学初四语文导学案

《关雎》《蒹葭》

主备人:马彦红 审核人:陈传凤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课文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预习检查 1.注音:

雎鸠( ) 窈窕( ) 逑( ) 荇( )菜 寤寐( ) 蒹葭( ) 伊人( ) 溯洄( ) 湄( ) 跻 ( ) 坻( ) 涘 ( ) 参差 ( ) 琴瑟 ( ) 芼 ( ) 2.解释词语

窈窕 左右流之 寤寐 蒹葭 参差 琴瑟 采采 未已 苍苍 思服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五、当堂达标检测 1、填空:

(1)《诗经》是我国( )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 )到( )时期的( )篇诗歌,古时也称“( )”,《毛诗序》所称的“六义”是指( 、 、 、 、 、 ).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 2、背诵并默写诗歌。 3、赏析《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更多相关推荐: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篇一诗经两首gt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lt诗经gt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

14《诗经两首》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1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难点品味诗歌...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黄丽娟)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黄丽娟),内容附图。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诗经两首课堂教学案例关于内容关雎描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则展现了一个更为动人的故事秋风萧瑟在一片苍青色的芦苇边主人公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中学生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和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品析语言的...

《诗经》教学反思洛阳幼儿师范学校赵付州

诗经卫风氓教学反思洛阳幼儿师范学校赵付州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同学们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彻底有效的掌握这节课教学过程中优点主要是教学环节紧凑完整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 蒹葭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

九语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孙家祥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75课题24诗经两首课型新授课班级九年级班姓名完成日期月日学习目标1朗诵诗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把握诗经赋...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