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5.15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程标准解读

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二、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2.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大家想一想,黄土高原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活动导致植被减少,会进一步引发哪些问题?(设疑,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为例。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借新课导入时引入的例子)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板书)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从书本上总结)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

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学生缺少该方面知识,教师主导,给出结论)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4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在老师组织下,学生到阅览室查阅资料)

参考答案: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

【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二)气候与土壤

(三)生物与土壤

(四)地形与土壤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教学点滴反思:

该部分内容较枯燥,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这部分,“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从理论文字上易于看出,但是从岩石到风化物再到土壤的演化,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地质过程。从坚硬的岩石到松软的土壤,它们到底是怎样一步步演化的呢?学生在阅读课本时会产生疑问。由于演化的时间尺度太大,演化过程太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课下对该部分内容的补充知识可以张贴在教室“知识窗”中。“候与土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简单解释“土和气”之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过程即可。“生物与土壤”的关系,实际上阐述了气候、岩石、土壤、水分等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生物与土壤”的关系是主线。这部分内容中“苔藓类生物。。。。。。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易于产生疑问,是学生阅读教材时暗存的障碍。分泌物是什么,它能够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出简单解释,并鼓励学生在阅览室自己查阅资料解决。

这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各部分之间好像有些松散,但有一条线贯穿始终。就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是这节课的主旨内容。


第二篇: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的]:

1、 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3、 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所在地区的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5、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

1、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3、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

[讲授过程]:

导入:陆地环境要素的组成?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

[问题]学习了哪些循环?

五大要素通过四大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陆地环境:是由地球表面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陆地环境各要素的一致性。

例:济南市: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夏季丰水,冬季枯水结冰。

地貌:山前冲积平原:南部山区降水携带泥沙向北流并沉积下来。

植被:由于气候所致:落叶阔叶林。

土壤:山区:褐土。

总体体现一种温带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环境特点。

又例:西北内陆地区:环境特征上表现为“干燥”

P75图2-3-1: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

(2)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一:黄土高原的变迁:

土壤贫瘠

下游堆积 局部小气候

例二:矿物燃料的燃烧:

矿物燃料的燃烧,使地壳中的C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

-- 1 --

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由于陆地环境的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承转]陆地环境虽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这个整体内部的不同地区,又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这样说: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所以也必然不会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以上五个主要要素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这种地域差异的形成。当然,造成这种地域差异的最基本要素是: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差异而引起的热量和水分的差异。而热量和

水分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而不同的气候又造就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等,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了具一定宽度,并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图3-2-4气候的差异所导致的陆地自然带。 利用理想大陆自然带来看差异性: 以非洲为例讲述陆地自然带。

由于陆地环境纷繁复杂,多姿多彩,造成自然带的多样性。从以上的非洲自然带分布我们也可以看出自然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以亚洲东部讲述纬度地带性。

以亚洲中纬度地区讲述经度地带性。 以喜山讲述垂直地带性。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暴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 2 --

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要分析不合理灌溉可能会对该平原地区土壤会造成哪些影响,并简要说明其过程。

解析:通过图中的经纬网及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出图中的L湖为咸海,该地区气候类型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灌溉,如果合理灌溉,土壤含水量较大,其热容量比较大,并且蒸发和蒸腾会对热量进行调

节,它可以改变区域的气候。但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该地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土壤的盐碱化。

答案:会导致该地土壤盐碱化;当地下水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表层盐分增多,出现土壤盐碱化。

点评:

本题是20xx年夏季的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该题对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华北平原的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后感:

-- 3 --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

地理教学设计讲课内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整体讲课思路开篇引入内容讲解巩固练习2开篇语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学习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第三节西亚教学要求技能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

地理教学反思

初二地理教学反思柴从斌反思初二整个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

初中地理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

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