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2024.4.27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郑慧娟

一、教案背景: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描写的风光旖旎的草原景色令人无比向往,但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学生对草原是非常陌生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广泛地利用图片、视频资源带学生入境,让学生更深地感受美景,体会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本课“迂、涩”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意,并能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四、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能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述的美景。

五、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

1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给大家一个惊喜,今天老师也将带同学去旅游,相信吗?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着歌曲欣赏草原风光的图片)。

3、同学们刚才欣赏什么美景呀?(板书:草原)能有一个字概括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吗?(板书:美)草原实在是太美了!旖旎的风光让人陶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老舍的美文《草原》,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吧,引导学生感情读题。

4、简介作者:老舍,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设计意图:学课文前通过音乐、音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感受草原一碧千里的美丽,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参观访问草原后的感受?

2、检查反馈。

(1)PPT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请学生拼读,重点指导“迂“涩”两个生字的书写。

*指导:“迂”的右上边不要写成“千”字;“涩”字的右边不要丢了一点。师范写。

(2)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参观访问草原后的感受?(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作者却还想多停留片刻,为什么呢?

(3)结合学生的汇报,归纳并板书。

2

风光美

草原(美) 人情美

4、请同学按照“草原风光美”“草原人情美”两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落实学生的自主读书,读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并理清课文的思路。)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引语:刚才我们就在图片中看到了,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作者是怎样通过文字将自己看到的草原美妙风光展现出来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2、学生自由练读第一自然段。

PPT出示要求:你最喜欢草原的哪些风光?请把文中描写的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此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组织学生品析句子,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教学预设:

(1)喜欢草原的天。

①PPT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②为什么说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③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④此时此刻作者有什么感受?(心情愉快,想高歌一曲) ⑤指导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高远辽阔的意境。

(2)喜欢草原的绿。

①PPT出示句子:

“在天低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

②想象画面理解:一碧千里,你还能说几个表示“绿”的四字词语吗?(PPT出示:表示绿的四字词语)

③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④还有那个句子也描写了草原的绿?

(3)喜欢草原上的羊群。

①PPT出示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②这个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比喻。把羊群比作大白花,草原比作绿毯。)

③图片展示。感受羊群使草原充满生机的美。

④点名朗读。

(4)喜欢草原上的小丘。

①PPT出示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②相机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

③图片展示,感情朗读,感受小丘的柔美,草原的翠色欲流。

5、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作者陶醉了吗?请同学们将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学生汇报。PPT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朗读。

6、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不是,连骏马与大牛也陶醉了) ①图片展示,集体朗读句子。

②领会借物抒情的写法。

7、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展示出草原的美?

8、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第一课时板书。 一碧千里 上 远

风光美↓ ↓

草原(美)并不茫茫 下 近

人情美

4

9、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这美景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主要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展示一幅幅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草原的美丽。)

(四)作业超市

1、摘抄课文的优美词句。

2、选一处家乡美景按顺序写下来。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重在打好基础,贵在日积月累,旨在学以致用。通过本环节设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技巧。)

(五)板书设计

一碧千里 上 远 风光美 ↓ ↓

草原(美)并不茫茫 下 近

人情美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学生之所以被草原美丽的风光深深地陶醉了,融入了文本,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原因有二。一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关草原的歌曲、视频、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感受草原一碧千里的美丽,带学生入情入境,为学生体会文体作了最好的铺垫。二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并通过感情的诵读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


第二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 题: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 20xx年9月 6日 教案内容:

一、班级情况分析:

综合看来,本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一种热情,特别在阅读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简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

(一)、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

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

全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25篇。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二)、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六年级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

一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二是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游记》。

三是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六上安排的“读报和剪报”,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

(三)、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

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而六年级下册的两个重点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

(四)、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新课标第一网

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

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阅读教学:

1、朗读、默读并重,提高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引导学生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等,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内化课文的语言。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二)口语交际:

1.尽力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

2.注重实效演练,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习得交际的技能;

3.充分利用评价激励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学生交际的潜能;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不断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

三)习作:

1、长短课结合,课内外联系,在活动实践中成文;

2、在主题单元中获取信息。借鉴写作思路和方法;

3、改进评价方式,提高习作修改能力,“评--改--评”相结合,使学生养成了自改、互改、讨论修改、自主加工的好风气、好习惯。

四)单元练习:

1、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整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3、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4、注重持久,单元练习训练点与平时教学的融合,,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强化自主实践意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课外活动计划

1、读报剪报,其乐无穷。

2、参观访问,收益匪浅。

3、走进大自然,学看无字书。

五、教学进度:

第一阶段(9月6日—9月20日):

检查暑假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1、我们爱你啊,中国;2、郑成功;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4、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二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

5、负荆请罪;6、船长;习作2;练习2。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三阶段:(10月10日—10月29日)

8、小草和大树;9、轮椅上的霍金;10、生命的林子;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读书我快乐;习作3;练习3。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四阶段:(10月29日—11月14日)

12、姥姥的剪纸13、牛郎织女;14、安塞腰鼓;习作4;练习4。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五阶段:(11月15日—11月30日)

期中试卷分析、评讲、个别辅导;15、青海高原一株柳16、草原;17、麋鹿;期中复习、考试;小作文1篇。

第六阶段:(12月1日—12月14日)

18、给家乡孩子的信;19、钱学森;20詹天佑;21、鞋匠的儿子;习作6;练习

6。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七阶段:(12月15日—12月28日)

22、古诗两首;23、学与问;24、大自然的文字;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习作7;练习7;学和做;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八阶段:(12月31日—1月6日)

学和做(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读报和剪报

第九阶段:(1月7日—寒假开始)

全册复习,期末考试及讲评,放寒假。

课 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6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外阅读材料每生各自准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一、指导观察课本第一页插图。

1、读题: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a.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b.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c.第3、4幅表现的是哪里在?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二、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4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三、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晨、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要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

板书:

不懂就要问--勤学多问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写一篇介绍我们家乡的文章。你们说老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等。)

3、引导学生说说收集资料的好处。

4、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第一页插图。

(1)三幅图上学生分别在哪儿?在干什么?

(上方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抄录到笔记上。

下方几位学生在学校的图书馆收集资料,有的在查阅,有的在摘抄,他们都很专心。

中间一位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他们都在收集资料。)

2、收集资料有很方法,我们看第二页插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交流:(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访问来收集资料) 你还有哪些收集资料的方式?(讨论后再交流)

3、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方法呢?

观察第三页的图片。

交流并归纳:

(1)做摘抄笔记。即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最好分类摘

抄,这样便于查阅)。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积累。

(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收集资料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观察第三页下面的图片,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学生向老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汇报收集资料的心得。??)

四、作业

在今后要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开始收集各种资料。二周后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板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学会搜集资料

方法:做摘抄笔记

制作资料卡片

拍照片

编辑剪报

录像、录音、复印??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交流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

各小组在班中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仔细观摩。

二、交流:自己如何搜集资料的?自己从中有什么启发。

三、教师小结: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表扬优秀的,给有不足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但重在鼓励,希望学生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8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

板书课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

3、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学生读文,分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

(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4、学习第2~6节的写法。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1、学生采用各种方法练习背诵。

2、背诵比赛。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

3、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板书设计: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郑成功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9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2、板书课题

3、简介郑成功。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

⑶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⑷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板书设计:

2、郑成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3、说说这一小节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

板书设计:

2、郑成功

准备工作充分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官兵的勇猛善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用其造句。

3、仿写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仿写第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练习复述课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二、仿写。

1、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出示句子: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战斗的气氛。

1、 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 斗的场面描写下来。

三、出示词语。

1、学生读词语,说说它们的感情色彩。

2、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造。

3、交流自己的造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11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

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4、古诗两首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13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ì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

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习作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15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上海游玩拍摄的照片)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 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 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

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生: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不一定只有快乐是难忘的题材,只要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都值得记录下来; 生: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一些,写出自己的认为最值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第二课时

一、写作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 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一会我们交流。

二、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三、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四、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3、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19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

①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②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 ③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

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题。

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二)学习第二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题。

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2、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

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

2、交流观察所得。

3、教师补充: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比书写情况。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

2、读帖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讲书写作业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①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②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重点: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口语交际

1、审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请人选一个你了解的民族,向同学们作介绍。

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①符合口语交际要求

②小组中要体现互动,介绍人要能解答同学的疑问

4、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互动。

5根据介绍情况进行评选,选出本次“口语小明星”

6、教师总结

三、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5、负荆请罪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2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4)请罪的结果怎样?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4)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3、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4、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5、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6.最后的姿势

课时 1 主备教师 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重点与难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课前准备(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及达成情况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现在能交流一下吗?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1.通过预习,你知道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自读课文,划出相应的语句。

3、检查自学情况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如何记叙这件事的呢?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1、回忆5.12大地震。

2、看图片,谈感受

3、交流收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1、读课题

2、交流有关谭千秋的信息。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2、自读课文

3、认读词串,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1、学生尝试概括主要内容,预设: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尝试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课前准备了课件,可柜门没打得开,还没用上,很可惜,好在学生对5、12事件印象深刻,交流得还不错。

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时,学生分歧较大,花费不少时间,自己没能提醒学生抓时间划分,是自己钻研教材不够。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四、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课题:6.最后的姿势 时间: 2010 年 9 月 23 日

课时 2 主备教师 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重点与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1、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2、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3、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过渡:谭老师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大家小声读课文第三段。

5、组织学生交流,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

6、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

小结: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1、引读文章最后第二小节

2、说话练习: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3、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

5、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说说对谭老师的初步印象。

3、默读课文第一节,圈划重点,然后交流。

1、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2、交流

要求先读划出的句子,再谈理解。

3、默读课文,圈划批注,感悟谭老师品质。

4、交流

关键语句有:

A、“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B、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小声读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他们的话多读几遍,读出了一怎样的谭老师?

6、指名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语言。

7、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

1、齐读课文最后第二小节

2、说话练习

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用四字词语赞美谭老师

4、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5、齐读课题

巡视发现不少学生圈画批注实效不高,有的学生圈了重点词句,却不知怎么写感悟,纯粹在磨时间,还得好好引导学生去扣、去斟酌、去深刻理解关键字词、关键语句,甚至是标点。

学生对谭老师的崇高品质都能知道,但还不能细细品味。对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有所感知。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三、深情赞颂潭老师

课 题:7、船长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25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板书:船长

2、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1)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想想其意。(3)自己质疑。

2、检查:

(1) 出示词语:

(2) 指名朗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3)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调遣:调派,差遣。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4)指导书写生字:

(5)学生质疑。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遇险——救援——殉职)

(2)学生讨论、交流分段结果。

(3)概括段落大意。

二、学习课文“遇险”部分

1、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是怎样的可怕灾难呢?自由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画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

(1)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朗读“剖”(pou),理解它的意思,想象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刀一样,一下子就把诺曼底号撞开了一个大口子。

(2)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a、理解“涌进船舱”:为什么不是“流进船舱”呀?(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快;水量非常的——大。)

b、“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你能想象出是什么样子吗?

c、播放电影《泰坦尼克》片断,感受灾难的可怕与人们在大难临头时的恐惧。

(3)、练习朗读,读出灾难的可怕以及它突然降临时人们的惊慌与恐惧。

3、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有保证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文的3—30自然段。

三、作业:

描红、临写生字,并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7、船长

遇险——救援——殉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4、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过渡:在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诺曼底”号上时,人们都惊慌失措。这时,船长哈尔威履行起了自己的职责——迅速组织大家自救。结果如何呢?

二、学习课文“救援”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好后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可以划划注注。

2、交流讨论:

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想一定也思考得很深入,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4次)

3、投影出示四次命令: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2)“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3)“快救克莱芒!”

(4)“动作再快点!”

4、在这四次命令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命令是什么?

(1)放大投影第二次命令:“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为什么这个命令给你的印象最深?(他在救人时居然下令开枪杀人!)

问: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比较两次下令后的不同情景。)

*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追问:“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就是因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威慑作用吗?

出示黑暗中哈尔威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交流:

a、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 “够了。”

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

b、“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

这让大家内心得到了安慰。尽管前面他也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但谁会相信呢?现在不一样了,有了20分钟作保证,大家不须一窝蜂拥了上去,简直像疯了似的。

c、“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大家都可以接受:前提条件是有了20分钟作保证,作为男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妇女与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出一定的牺牲!更何况,这妇女与儿童中也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不少男人拼命拥挤正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独身的男人呢,也受到了纪律的约束(敢走在女人前面,就会被开枪打死),他们不敢拥挤了。

有了这三点,大家才沉默了,才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2)齐读第22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在理解了上面的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能够救大家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他就成了出现在大家上空的“伟大的灵魂”了。)

5、过渡:从这第二次命令中,我们读出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那么第三次命令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

(1) 第一次:

a 理解为什么“吼”?读出“吼”的味道。

b “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关心妇女,关心乘客,并且要求船员尽力尽职,做到先人后己。)

c “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他把自己给忘了”,可能吗?哈尔威船长一生之中不知碰到了多少险情,对于“生死”已经不知想过多少次了,怎么会忘了自己呢?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发自肺腑的要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做人之道!)

(2) 第二次:

为什么要“快救克莱芒”?理解他关心孩子的品质。联系上文“妇女先走”,可以看出他爱护、关心弱小的为人之道。

(3) 第三次:

“动作再快点!”他关心每一个人,在与死神抢时间争速度。

6、完整地朗读第3—28自然段,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

三、学习课文“殉职”部分

1、配乐,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心潮就如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 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说:“船长啊,船长, 。”

B 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说:“船长啊,船长, 。” C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 。”

3、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4、学生练习在感情地背诵。

5、指名试背。

四、学习

五、总结: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慌乱不堪,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救工作,果敢地下达命令,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从而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伟大人性美的赞歌。

六、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作业

1、背诵25—30小节。

2、 将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板书设计:

6、船长

一生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8、《爱之链》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27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

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 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2、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

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9-11小节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

3、出示填空题: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爱之链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五、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拓展。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教学调整☆

课 题:习作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29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插图,读书中的儿童诗,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小作者对雪人的眷念之情。

2、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的行动中,懂得报答,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

1、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让世界充满爱》,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

1、爱是love, 爱是 Amour,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人们用音乐来表达,用画面来表达,用语言来表达。相信心中有爱的你能从这样的音乐、画面、语言中读懂其中深意。

2、观察图画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雪后放晴,太阳出来,小女孩依依不舍地与雪人告别。)

3、读懂小诗、感受情感。

(1)自由读,读通、读顺。

(2)结合上图,再读小诗。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上半部分的惋惜、难过、无奈,下半部分的真情告白)

(3)感情朗读,表达情感。

4、其实爱并不遥远,爱就在我们的身边。补充:《妈妈的爱》刘丙钧 《父爱无言》

5、爸爸或者妈妈做的一件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动。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念亲恩〉〉中唱到的那样: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里问何日报。虽然我们报答不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感激和谢意。

将自己对父母真心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相互交流,完善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7、要求:回家后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记叙父母关爱自己最受感动一件事。

2、由衷而又自然地直接或者间接表露对父母的敬意或爱意。

3、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尤其是语言、神态以及动作。

4、将事情的经过记叙完整。

二、写法指导。

如何使场面描写生动感人。

1、环境描写进行铺垫〈爱之链〉〉第一自然段、〈〈爱如茉莉〉〉

2、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1)引用〈〈爱之链〉〉中的第四自然段。

作者抓住乔伊的修车动作与神态,把乔伊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如:脚腕被蹭破了 没穿袜子 摘下破手套 喘着粗气 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 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

(2)如〈〈爱如茉莉〉〉第七自然段:母亲在住院前的嘱咐(语言描写)

父亲赶往医院那急匆匆的脚步。(动作描写)清晨病房中感人的画面(环境描写)

三、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歌词:念亲恩

长夜空虚使我怀旧事,明月朗相对念母亲。

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怀念怎不悲莫禁,

长夜空虚枕冷夜半泣,遥路远碧海示我心;

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里问何日报?

亲恩应该报,应该惜取孝道,惟独我离别,

无法慰亲旁,轻弹曲韵梦中送。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新课标第一网

课 题:练习 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授课时间:2010/9/30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的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

(5)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类似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www.x kb1 .com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方在一行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哈尔威、履行”邓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采访的几个注意点:1、要有目的性。2、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习采访。

(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3、反馈。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5、反馈。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9、小草和大树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10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简介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从课题入手,感知课文

1、根据生活常识,请学生交流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

2、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形成板书: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5、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 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1)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2、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 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3)合反思权衡,开拓新路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4)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5)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 喜悦。

二、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0、轮椅上的霍金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12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二、观察表达,感悟形象。

1、展示霍金的有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抓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描述人物形象。

2、对照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进行朗读,理解“标志性形象”的含义,加深对人物战胜疾病的英雄形象的感受。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四、 指导写字。

1、 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指名读课文

二、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1、出示材料,比较阅读。

出示配读材料:“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解开了宇宙之迷”

出示课文: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2、朗读比较

3、交流感受。同样是介绍霍金的科学研究及其业绩,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霍金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四、感受魅力。复述故事。

1、自渎课文,了解除了霍金的勇敢顽强以外,课文还介绍了霍金的哪些故事?

尝试给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并讲出理由。参考标题:

(1)不愿被外人打扰

(1)一颗感恩的心

2、交流感受。品味这两则故事表现了霍金怎样的品质?

(1)“不愿被外人打扰”主要讲述了霍金不愿意被人顶礼膜拜,安静工作的故事,体现了霍金不贪图虚名、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品质。

(2)“一颗感恩的心”主要讲述了霍金回答记者关于命运的提问的故事,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体现了霍金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3、复述故事。

五、编写故事,拓展应用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搜集某一位科学家或名人的资料,选取合适的材料,集中介绍人物的某一方面,要求拟出合适的小标题,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板书设计:

9、轮椅上的霍金

坚强、正视命运、乐观向上

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16 教案内容:

1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进入课文

1、谈话交流:同学们,最近正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1)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学生回答

(2)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

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4、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1、《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了呢?

2、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生活的必需品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七至十一节,画出能够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

3、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与坚强毅力

(1)一开始鲁滨逊靠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2)这些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3)后来生活又如何?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你觉得他的生活幸福吗?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

1、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感受呢?

2、理解“名言”

(1)你能说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的呢?

(3)我们的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读过的

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1、除了理解一些名言的意思外,老师觉得读书的时候还要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出人物的形象,吴缅在读书过程中就慢慢在心目中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地十四节。

2、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从这身装束打扮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吗?

三、整体联系,理解课题

1、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的爷爷为什么要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要把书传给吴缅呢?

3、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吗?这本书女孩子不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促进发展

1、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习作3我喜欢的一种美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18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教学难点: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2、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

3、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4、口头练习说

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三、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四、关注细节,充溢情趣

1、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 ?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 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

2、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把!把你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 家听好吗?

五、集体习作,表达经验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三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20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3、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 中的第八节。

(2)引导学生读贴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

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 的要求

2、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2)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3)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4)学生分组练习说。

3、练习

(1)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2)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4、反馈

(1)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2)教师点评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2、姥姥 的剪纸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22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 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

不懂 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抢过来一看??老牛背上。”

(5)姥姥又剪出??肯食青草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通过欣赏这些剪纸,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啊!(板书: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

(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演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3、从中说明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姥姥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第3自然段

(2)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进行理解

(3)指导朗读

(4)板书: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之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

(5)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6)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看出了,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3、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1)指名读读有关句子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3)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地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4)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有怎会忘怀,说说作者会梦见什么?

四、作业

1、搜集一些剪纸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3.牛郎织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24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设问,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比如:1、牛郎为什么对那头老牛照看很周到?(从中体会牛郎的善良和勤劳)2、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3、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一、导入揭题

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牵手

分离

相会

二、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圈画批注,写

写感受。

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第三小节

牛郎——善良、心眼儿好(板书)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

(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勤劳

善良: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天庭和人间比较:

一样辛苦

冷漠无情真情温暖

禁锢身心自由

对自由的渴望

对真实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勇敢:“决心”,意味着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可怕的责罚,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权衡。留在天庭,有锦衣玉食,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艰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 (相机板书: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么?赞叹、钦佩、祝福

2、分离——王母

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交流: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仙人掌花。但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中国情人节。是不是觉得比2月14日更浪漫?

三、质疑,深化

1、质疑

2、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4、为什么最后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5、补充,故事古而有之,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有表达,但是在不断地变化。 大略地学习《鹊桥仙》《天上的街市》,感受变化。

6、小结: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补充资料]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4、安塞腰鼓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26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4、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把握这样一条设计思路:1、了解腰鼓,欣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一)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点厚此薄彼。其实,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 ●“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25至30自然段)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大家对课文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投影所展示的内容中如有你尚未体会到的,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最后的省略号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七、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八、拓展思考

1.如果安塞腰鼓到我们江汉平原来演出,是否能表演出这种气势?

2.西北富裕之后,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习作4 剪纸里的故事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0/30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题目自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

三、作前准备:

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可以组织民间艺人到现场剪纸,组织学生观看、欣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二、看图练习说话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习说话,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集体交流。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四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4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习写毛笔字。

5、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三、教学难点: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

(2)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

(3)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到导入俗语的地域性。

(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

(3)指名说一说。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同位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习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习读

(2)集体一齐背诵,指名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连的字相差大

(5)教师重点指导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2)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 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习写毛笔字1、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做解释

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可以适当做解释。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碰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2、每个学生任选一条认真读题,做好演练准备。

3、提示学生想清这样几个问题:

(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

(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解释时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得好的效果。

4、想好后先低声练说。

5、同桌互说。

6、当众演练,师生评议。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18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6、草原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20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由于学生离草原比较远,对草原了解的太少,在听歌曲时,边听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

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

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6、草原

天:可爱、明朗

景色(美丽) 地:一碧千里

远迎

会见 情谊(深厚) 款待

话别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7、麋鹿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22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

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板书课题:11 麋鹿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xx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xx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

(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4。

板书:17、麋鹿

鹿科动物

繁殖能力低

麋鹿外形奇特(“四不象”)

传奇经历

回归故土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习 作 5 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24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银杏》,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是抓住哪引起方面来写银杏的。让学生懂得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还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

2、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找有关资料,对这种产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的良好的习惯。

3、借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2、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引导学生像沈平平那样自己支观察、搜集作文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这幅画,说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写下去,不仅显得零乱,而且也不够形象、逼真。沈平平同学根据金老师的要求写了这棵银杏,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向她学习,看看她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例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轻读例文,思考: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用“—”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小结:这篇例文先写了银杏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

再写银杏的价值,最后写出人们为什么称银杏为“活化石”。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自读,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

2、交流讨论。

小结: ⑴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同学介绍了银杏的干、靶、花、果的特点,还写了形状、颜色等。

⑵在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询问自然老师,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银杏的价值和为什么银杏被称为“活化石”。

3、读“习作要点提示”,对照例文,明确写作要求。

⑴齐读例文后面的“习作要点提示”。

⑵讨论本次写作的要点和重点。

⑶小结:这是一篇状物类的习作训练

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 习作题目:自定。

习作重点: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四、读写迁移,运用写法

1、确定习作内容及要点。

⑴你准备介绍家乡的哪一种产品?

⑵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产品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

⑶在询问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介绍该产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 ⑷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在食用或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指点:介绍产品的三个方面内容时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详有略,侧重写一两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说法要有根据 4、学生起草慰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五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26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创设情景:

(1)学生读这 段文字。思考: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2)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

二、教学第二部分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他们的区别。

(1)学生读句子试填适当的风。

(2)给出恰当 的答案,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教学第三部分。学生诵读风速歌。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

(2)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报 告做比较,看是否接近。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讨论: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 的语言来描述 一下秋天吗?学生回答

(2)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子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读,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2、欣赏

(1)指名说小诗写的是什么欣赏

(2)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习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出选自哪里?

(2)引导学生读帖。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通过观察,让学

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有条理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教学重点:指导评说喜欢影视栏目的原因及印象深刻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说影视栏目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表达自己感受。 教学准备:观看影视剧,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A、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

B、为什么喜欢?

C、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 的是什么?

2、指导

(1)学生思考问题,准备说话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 的栏目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习各自的话题。(学生互相评议)

(4)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2、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

(2)评议小结。

板书设计: 练 习 5

口语交际:

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原因

印象深刻的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28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巴金老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巴金。

1、你对作者巴金了解多少。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2、质疑:引出课文。

二、自读课文

1、默读,说说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勾划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读生字,找新词,理解词语。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4、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

第二自然段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这封回信,代替他和孩子们见面。

第三自然段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第四自然段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 第五自然段写巴金老人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第六自然段写他对孩子们的祝福。

三、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家乡孩子写40封信,给巴金怎样的感受?文中找答案。 (??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

2、朗读巴金爷爷感谢孩子们的话,你有何体会?

(说明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是非常真挚的。)

四、精读第二段

1、87岁的巴金爷爷写容易吗?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有关句子。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

2、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3、理解“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体会巴金思念孩子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4、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口头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指导写字

1、教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一至二自然段。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巴金多么想念孩子们呀,力不从心的他用书信和孩子们交谈,他说了些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巴金是普通人吗?他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巴金爷爷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他是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要为社会添更多的光彩!”“为别奉献更多的爱”,巴金爷爷虽然是享誉世界的文坛的名人,但他却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平凡的人。他希望“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品德多么高尚啊!

2、巴金为什么写作?理解课文后回答。

(以写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

用“不是??而是”造句)

3、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双表达了什么希望?

(“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开花结果。)

4、理解“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开花”并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开花,而是指人生放出光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作为理解巴金爷爷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1)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是什么?

(2)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让生命开花的意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5、指导朗读有关语句(读出对老人的崇敬)

6、小结:让生命开花说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三、精读第四段

1、引读:体会爷爷珍惜生活,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2、感情朗读。

四、精读第五段

1、用亲切的语气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分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对照课文,指明书信的五个组成部分。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七、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作业

1、造句:

多么??多么??

不是??而是??

2、课后4

(1)巴金爷爷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声誉,但他认为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而87岁的他知道时间是有限的,他要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光彩,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2)为着社会,为着他人,活着才有光彩,正如巴爷爷一生恪守的信条: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他。正是这样不断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贡献自己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向社会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板书:18、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钱学森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1/30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复述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二读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如“广阔无垠”的“垠”字,可查字典弄清它是“边”、“岸”的意思。再结合语境,理解这一词的意思。它在文中是形容太平洋非常广、无边无际。要求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第7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艘、斩、魂、授”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魂、授”这两个字的书写。

3、“艘”中的“叟”,学生容易把笔画写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描红这4个字。

五、作业xkb1.com

1、把下列汉字换个偏旁,再分别组词。

艘( )掠( )眺( )绕( )

-( )-( )-( )-( )

2、认真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钱学森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明确要求

1、自读了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精读课文,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从中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

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语,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3)感情朗读。

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15天的海上航行,魂牵梦绕的祖国就在前方,他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喜悦啊!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女生齐读。

2、精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3)朗读加深理解。新 课 标第 一 网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 心系祖国

3、精读第三段(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发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品读领悟。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朗读。

4、精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读一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准备新授。

1、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哪些词句反映了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吗?

2、过渡: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归国了。那么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富裕研制优厚劈波斩浪

诚恳坦诚教授魂牵梦绕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_____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_______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_____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认真朗读。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____的待遇,有____的生活和____的工作条件。可是,他____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____。我现在所做的___,都是在____,为的是回到祖国能____做点事。”

附板书:

19、钱学森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祖国新生急切归国

克服阻挠踏上归程

卓越贡献高度赞誉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詹天佑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2/3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记叙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要挟,克服重重困难,设计线路,开凿隧道,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并提前两年竣工,赞扬了他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精神。文章结构严谨,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否则,赞叹不已”造句。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层一层表达中心的方法,能顺着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

4、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教学准备: 投影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想象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解一、二大段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指名背诵16课三、四自然段,师生评议。

二、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詹天佑头像:你知道这是谁吗?师简介詹天佑主要经历、事迹。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板题齐读)

3、通过预习,说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落。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读后评议。

2、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你写下了哪些批注(检查预习作业)

3.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写了修筑铁路的经过?(4-6),写修筑之前的事?(2,3)

在此基础上,试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一、(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2-3)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阻挠和任命詹天佑后国内外的强烈反应。

三、(4-6)具体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四、(7)京张铁路提前竣工,中外人民赞叹不已。

五、导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段共有几句话?(3句)

2、说说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全体生)

3、哪些词语最能概括这三句话的意思?

解释“杰出”(万能超群,出众), 这里是说詹天佑是一位才能突出、超群的爱国工程师。(中上生)

五、导读第二段。

1、指名读二、三两个自然段,说说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阻挠、要挟”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要挟我们什么?这里“对方弱点”指的什么?(清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帝国主义想争夺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3、 讨论:

(1)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帝国主义要出来阻挠的要挟呢?(师适时介绍当时背景)

(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4、“轰动”什么意思?在国内外引起了怎样的轰动?

(1) 国内:“这下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投影出示句子1:)这里是谁争了一口气?为什么说争了一口气?

(2)国外:“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投影出示句子2)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 、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六、 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抄写书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导读课文三、四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前两段主要内容。

2、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任务,他又是怎样修筑的呢?

二、导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

(1)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 (2)青龙桥附近的山势坡度特别大,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 2、讨论:

(1)第四自然段,“毅然”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不怕困难,决心为国争光)

(2)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指读第五段,想想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方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 (1)自己找出同位讨论,再指名上黑板边画图边讲讲什么是“从两端同时向中凿进的办法”,什么叫“中部凿进法”。

如有学生讲不出或画不对,再指名或讨论评议。

(2)说说两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两种方法,这样施工有什么好处?

(3)詹天佑为什么能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

(体会到:1、工作周密, 2、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4、指名读第6段,思考:詹天佑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的?

出示投影抽拉片,学生讨论后自己演示、讲解。

5、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了解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师小结:我们了解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难和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做法,说明他处处不忘为中国人争气,表现他的超人智慧和杰出才干,这些内容都突出了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6、指导朗读这一段,重点朗读三、四自然段。

三、导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思考: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

2、讨论:

(1)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2)严肃认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3)有敢于创造的才干智慧。

3、“赞叹不已”什么意思?想想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4、齐读课文,读出自豪、赞叹。

四、回顾课文,考虑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必做)

2、练笔:我看伟大的工程。(选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巩固总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二、总结中心。

1、提问: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紧紧围绕杰出爱国,介绍了社会、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以及他对待困难的态度,怎样设计、施工的,讲提前两年竣工,体会到他的杰出、伟大和爱国。) 2、师再详细介绍一下詹天佑。

三、完成练习题:

1、造句:(1)指名读读书中“赞叹不已、否则”的句子。

(2)口头造句,师生评议。

(3)否则--

赞叹不已--

2、听写词语:阻挠 要挟 施工 严峻 竣工 否则 赞叹不已 高山深洞 悬崖峭壁

3、交流小练笔“我看伟大工程”。

4、阅读练习:《小村庄的故事》。

5、理解句子:

(1)“--还没出世呢!”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赞叹不已”什么意思?会说些什么?

四、作业:

1、预习。(必做)

2、听写课后词。(选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1鞋匠的儿子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09/12/6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了解林肯德演讲策略。

教学难点: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简介林肯。

1、出示名人名言:人,走上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

2、谁知道这是哪位名人说的话?(林肯)

3、对,是林肯说的。那么你知道林肯德生平吗?(简介林肯)

4、正是由于林肯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在就任总统后仍遭到许多人的嘲讽与讥笑。但他都从容自信地应对,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他博大的人格魅力!请看课文《鞋匠的儿子》(学生读课文)

5、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林肯吗?或者谈谈林肯给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读通课文。

(1)同学间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自学生字词的方法。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并注意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4、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谁的态度先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三、整体感受当时参议院的气氛,从平静的文字表面体会“羞辱”。

1、大家能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吗?3

2、我们知道林肯德父亲是一位鞋匠,那么在你看来,鞋匠是一份怎样的职业?

3、自读课文,思考:在参议员们看来,鞋匠又是个怎样的职业?(卑微)

(1)理解“尴尬”,通常情况下,什么事情会让人感到尴尬?

(2)林肯德父亲是个鞋匠怎么会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他们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人,而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因为出生卑微被他们瞧不起,现在却要受林肯的领导,听从林肯的指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林肯)

2、谁能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3、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分析,课文可以怎样分段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并说说每段的大意。

二、精读重点段落,着重理解林肯的话。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于是在林肯首次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向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他让林肯记住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3、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这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从中还读出了什么?(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

4、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时,所有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大笑起来?(他们为自己能羞辱新总统而开怀不已,哈哈大笑,这笑声充满了快意。)

5、听到这样的笑声,此时此刻,你想对林肯说什么?

6、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林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做出回击的?用笔划出他当时的话。(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7、请再读一读这段话,并思考如果将句中的“非常”、“一定”、三个“永远”、“那么”去掉行不行,去掉之后的这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8、我们再来朗读以下林肯的这几句话,体会这几句话的涵义,并且从这些话中体会体会林肯的这几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个“永远”在这里可以说用的非常巧妙。

(1) 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从话中,发现人们还有等级观念,人与人无平等可言,作为总统,要牢记并努力改变现状。

(2) 永远是鞋匠的儿子—靠劳动吃饭,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不会因为地位改变而改变。

(3)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赞美父亲。

说明林肯是一个宽宏大度的、真诚的人。

9、在林肯回击以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他们沉默了)

10、在一片静默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出示。

11、自读这几句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进一步体现了林肯宽宏大量、不卑不亢的人格。)

12、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把它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13、指名读,读了他的这几句话,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一个谦逊的人)

14、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议员们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他们对林肯充满了尊敬。)

15、你听了林肯的演讲后想到了什么?

16、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自己的努力、大度、博爱、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

17、我们一起来朗读第2—5自然段,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林肯德评价。为什么说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看看这一段写了他的哪些作为?(林肯解放了奴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找出林肯说的两句话,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 思考林肯德两句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表明了林肯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林肯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4、 文章里并没有说林肯当时说话的神情如何?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1 鞋匠的儿子

宽容大度

机智

林肯 坦诚

自豪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习作六教案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2/8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能根据习作的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时间:2课时(其中书面习作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调查访问名人)

1、明确调查访问的对象。

(1)以本单元课文入手告诉学生巴金、钱学森、林肯等都是名人。

(2)教师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激起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

(3)学生自己确定要采访的名人。

2、明确调查访问的途径。

(1)直接拜访。

(2)调查了解“名人”周围的人。

(3)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作一些资料的搜集。

3、指导做好调查访问的准备工作。

(1)确定采访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各自的分工等。

(2)调查访问中除了用文字记录外,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录音等形式进行。

二、习作指导。

1、教师出示一些家乡名人的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名人,丰富习作材料。

3、引导学生阅读例文,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教师自己精选的媒体上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

(2)讨论明确写名人的事迹应该抓住什么来写?——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如:名人事迹中最感动人的故事)

4、交流作文构想。

(1)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要点、写作顺序、详略方案。(打腹稿)

(2)指导学生筛选素材。

①说清楚人物的外部特征。

②名人在某个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

③“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最感人的事迹。

④彰显出的精神、品质等。

(3)注意点: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介绍,切忌泛泛而谈。

5、选择习作对象,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6、学生写好草稿后,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点进行评点,指导修改作文。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练习六教案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2/10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习倒顺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和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倒个个儿,就变成了

另外一个词,我们听一段相声。

(2)教师放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倒顺词》的录音,要求学生对照题中的文字来听。

(3)学生练读这段相声,重点注意加点的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学生说出每组加点词的区别。(词义和用法)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倒顺词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读题中的每一对倒顺词。(要求学生体会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生小结。(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倒顺词。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想出的倒顺词。

(3)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把自己想到的倒顺词补充到相声中去。

(4)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这样的词,学着去用)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大风歌》。

(1)学生自由地读诗,对于像“兮”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2)教师范读。(读出诗的磅礴的气势)

(3)学生对照题中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4)集体练读,同坐练背。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诗中表现出刘邦的英雄气概,有磅礴的气势”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3)拓展。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欣赏。

(4)师生评议。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给家乡孩子的信》。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宽广、事物、希望”等词的写法,并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给了你什么启发?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思考上面的问题。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

(3)同学之间互提建议。

(4)分组练说。(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速度适中,听得同学要认真)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上台练说。

(2)师生评议。

4、反馈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撒、鞭”。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社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写这两个字。(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儿。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2.古诗两首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2/15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

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措方塘。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三、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3.学与问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2/20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4.大自然的文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2/25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2)指名说一说。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1)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2)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第二课时

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城西小学六年级组 备课时间:2010/12/28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部分词语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3)引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4)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学习第二段

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学习第三段

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实践活动

开展“报纸剪贴”读报评报活动。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 习作七 20xx年1月3日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里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完整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思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要求:写出语文书的一个故事

(1)写一个语文书里的故事。

(2)把故事写完整。

(3)要有顺序地写。

(4)要有合理的想象。

(5)不允许抄袭。

(6)也可以写一写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2、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故事。

3、重点介绍一篇故事:《四面楚歌》

4、谈这篇文章的改写方法。

二、确定故事,撰写草稿。

三、研究草稿。

四、完成习作。

五、评议、修改习作。

教后记 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里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完整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更多相关推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教学备课笔记本上不仅要写教学设计还要写教学反思还不能少于十篇每学期因此为以后只要教材不改不需动脑再写特将上学年度我执教六年级语文时写的反思摘录一些誊写在日志上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上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小溪中心湖田小学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编写胡文忠20xx20xx学年上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1长江之歌教学反思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在指导学生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钏明磊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钏明磊20xx年12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钏明磊1我们爱你啊中国全诗语言凝练形象意境深远读来使人联想丰富余味无穷课文中写了祖国不少名山大川独有的物产风情代表了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激发起读者...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主题为名人风采安排了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四篇课文分别向我们讲了巴金钱学森詹天佑林肯四位名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其中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的文体...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转眼间本学期即将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今年我主要任教六年级的语文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六年级是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批注和反思)

单元备课卡课时备课卡12感情的朗读要让学生多种方式朗读在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读中感悟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2思考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六3班朱诚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我的舞台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教师王文冬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案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课型时间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quot行万里路读万卷书quot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明白quot...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