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时间:2024.5.4

第3单元 花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花”为主题组合,从写花、种花、赞花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一篇散文诗和“语文天地中”两篇记叙文、一首古诗。这些文章都传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体现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通过美读可以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的“摘录笔记”“读一读”等练习,引领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和古诗名句。“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的练习使学生亲身感受花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日积月累”中写话的练习分开写和总体写结合,“笔下生花”继续练习写记叙文,在记叙中加入具体的描写,提示学生努力写得生动,“有声有色”是修改习作的标准。“金钥匙”总结了前几个单元小“金钥匙”对提问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以前学过的精读的方法要常抓不懈,螺旋上升,比如,摘录笔记要坚持记;提出问题要分类处理;画出重点词句品味;理解课文的顺序,等等。

课时安排:

九课时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仔细体会两首诗的意境,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展开联想。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

2、交流杜甫资料。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配乐范读古诗)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繁 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三、总结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四、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花多:满蹊、千朵万朵——静 热爱生活 花美:戏蝶舞、娇莺啼——动 向往幸福

第二课时

一、我们就用上一节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1)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3、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4、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 屐齿 / 印 / 苍苔,小扣 / 柴扉 / 久 / 不开。 春色 / 满园 / 关 / 不住,一枝 / 红杏 / 出 / 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

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观察书上插图)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 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三、拓展延伸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们观赏到这美景时心情怎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你们的心情。(可吟诗、画画、习作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久不开(扫兴)

一枝红杏(惊喜)

课后反思

种一片太阳花

教学目的

1、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太阳花)特点描述的写法。知道太阳花花期的特点体会太阳花顽强向上,把有限的精力尽情绽放的品格。理解个人与集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

2、品味语言,体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语感。

3、复述课文重点章节,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仔细体会课文内容,思考花与人的关系。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轻松导课,激起学趣

在院子的角落里,默默地盛开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花,它们永远向着太阳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它就是太阳花。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出示课题:种一片太阳花(板书)

二、提纲挈领,抓住要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太阳花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2、轮读课文,分别正音。

三、初读品味,切入主题。

1、学习1——5段,从中你了解到什么?全班交流。

2、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家选择太阳花来种的原因是什么。 是啊!由于太阳花很好服侍,所以大家选择了她。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二、抓住关键,理解主旨。

1、作者深深被太阳花吸引,他们来年还要再种太阳花,这又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6――10段,看看太阳花究竟什么地方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2、学生读读,划划,写写,议议。

3、学生交流。太阳花究竟什么地方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1)颜色美: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上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艳丽、夺目,五彩的锦缎。

(2)形态美:大朵、小朵、单瓣、复瓣。

(3)经久不衰:从初夏到深秋。

(4)不娇气:太阳花特别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只有太阳花,阳光越是炽热,它开得越加热情,越加茂盛。

指导朗读:假如有这么一丛艳丽茂密的花儿开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感想?带着这种赞叹、敬佩、喜爱的感情读读这部分。

4、除了颜色美、形态美、经久不衰、不娇气之外,太阳花还有哪些地方特别吸引你?

(出示句子)“作为单独的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绽放,朵朵都是那么精神充沛,不遗余力。”

“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短促,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太阳花顽强向上,生机勃勃、团结乐观的精神感染着人们。

5、你想对这些花儿说些什么?带着感情自由读9、10段。

6、作者被深深地震撼了,所以他发自肺腑地说:“太阳花的事业,这样兴旺发达,这样繁荣昌盛。“(课件出示这句话)

什么样的事才能称得上“事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吧!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升华。

这普普通通的太阳花身上所蕴涵的精神力量打动着我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具有太阳花精神的人有很多。他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比如雷锋、孔繁森、任长霞、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

如果采一捧美丽的太阳花,你会送给谁?为什么?把心里要说的话写在练笔本上。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种一片太阳花

1、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2、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太阳花?

课后反思

花之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读、想、议、读,体会课文第一人称和拟人的写作方法。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二、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三、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四、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一句话

一颗星星

大地的女儿 观看世界

我是 朋友间的一份礼品 追求光明

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

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花”字的成语,诵读古诗。

2、仿写句子。

3、 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4、收集“花” 的相关资料。

5、完成关于花的文章。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以“花”为题进行阅读、积累和习作。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我的摘录笔记。

一、我的摘录笔记

1、读词句,理解含义

2、小组内听写

2、带“花”字的成语。

(1)读一读这些词语,观察他们的特点。

(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语?

(3)选用你理解的词造句。

(4)你还知道那些带花的成语?

(5)教师再补充。

3、学习古诗《春日》

(1)学生自读,扫除文字障碍,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小组交流。

(3)教师分析讲解大意。

重点让学生理解诗人赞春的情感。

(4)读背古诗

二、仿写句子

1、读例句。

2、教师强调:

前后两句总分的结构。

3、引导学生用采用此结构写句子。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

1、抄写摘录笔记。

2、积累写春天的词语。

3、默写古诗。

4、预习“开卷有益”。

第二课时

一、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1、读短文,标出自然段。

2、读一读短文上的小诗,说一说赞扬了兰花什么精神。

3、回忆本单元写花的文章,分别借花说明了什么?

4、小结:看似写花,实为映人的方法叫借物喻人。

二、口语交际

交际主题:你最喜欢那种花?向同学们和老师介绍。 交际提纲:注意交际时条例要清。

交际方法:小组交流。

四、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完成“初显身手”。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写自己钟爱的花,可选题目为:

我喜欢——花

鲜花送给——

二、任选一题,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如何把文章写的生动具体?(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四、注意事项

1、要观察花的形、色、光及其变化,把感受充分写出来。

2、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五、学生习作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你最喜欢什么花?

为什么喜欢它?

它有什么特点?(形、色、味)

从它身上或成长特点上,你受到的启发。 课后反思


第二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

小洼山小学

牟忠华

教学进度表

《大地的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练习配乐朗读    投影:生字  学生准备:课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个十分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板书完课题,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                  出示生字、词
  吐蕊     一嘟噜     枝丫     筑巢     驱赶     嫌     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自己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你自己就是大地,你想对你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其他同学你们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用心去感受,看看能否听懂大地对你说了些什么?

  4、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大地想说的话。阅读时可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在书上与同位交流。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指导学生用“心”来说话,用心来朗读,用心交流。)

  5、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适时设疑对最后一句的省略号你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即: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
 (二)借助文本,换位抒情

  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听了大地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四、激发情感,以写续情

  1、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吧?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2、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大地对万物的话,也可以换位说说万物对大地的话语;也可以离开书本,自己设定说话的对象。)
  3、学生仿照课文的前四段,将自己想说的话,也来写一篇简短的小诗。
  4、组内交流,推荐一篇优秀诗歌。
  5、全班交流推荐的诗歌,不满意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教学反思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  (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他?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教学反思: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 颠倒 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 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        ……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 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语文天地

开卷有益

难忘的一句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4个生字。

  2.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的内心世界,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气恼、裂唇、畸形、倾斜、温馨、抚慰等。

  2.解决下列问题:

(1)“难忘的一句话”是哪八个字?

  (2)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练读生字。

  2.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重点引导理解

  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

  五、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

  明确: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 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

  4.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5.弄懂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人生的看法。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

  2.再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八、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句话

  相貌丑自卑-——“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教学反思

《春  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画面资料。相应的音乐磁带。2、教师准备小说《苦菜花》的背景介绍以及与此文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看到春潮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学生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处,要求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学生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己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 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崩溃――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由弱到强、势不可挡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绚”“纤”等生字和课文中“琴弦”、“裹着”、“草如茵”、“掬一捧”、“应和”、“袅袅炊烟”等词语。并能理解课文中“绚丽”、“催促”、“草如茵”、“纤细”、“应和”、“竖琴”、“沉醉”、“柳如眉”等词语。
  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
  3、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赤子之情。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能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时学生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既能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语流、语感能力。

教具准备:
  乡村生活、生产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老师带你们看了一次春潮,现在耳边好象还响着轰隆隆的春潮声。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到那里,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学习生字:(辨析字音、字形)
  绚  弦  纤  和(多音字)  袅  茵  掬  裹(衷)  淌(躺)  犁(梨)  瓣(辩)
  4、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 、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6、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四、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选择自己理解了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1、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自己认为能读得最好的段落。
  2、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比较好读?
  二、学习课文: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2、课件展示。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4、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5、小组自学: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
  6、教师提问:
  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把“波纹”比喻成“琴弦”,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方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瓣”)
  7、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联系上文,思考:为什么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因为桃花水与农村生产息息相关,所以比  金子还贵,因为它纯净透明,所以比银子还亮。)
  (三月桃花水让所有见过它的人深深地陶醉,掬一捧,品一口,就好像美妙无比的桃花水流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铭记。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深情赞美和无比热爱。)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读《三月桃花水》和读《春潮》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
  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四季之一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也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2、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形近字组词:        
  梨  鞠  纤  瓣  鸟  裹  琴
  犁  掬  迁  辩  袅  衷  铃
           辫     衰
           辨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什么声音?      竖琴
                    沉醉
         什么光芒?      明镜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教学反思

《种一片太阳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3、理解个体太阳花生命的特点――生命如此短促,却又如此顽强,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4、观察学习生字、积累新词。

教具准备:教师:小黑板、录音机、磁带、太阳花的图片。学生:读通课文,做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平时,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能说出花的特点吗?
  2、同学们说了很多花,它们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太阳花(出示太阳花图片)。看到这个花名,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
  的确,太阳花是因为特别喜欢阳光而得名。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笔下的太阳花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种一片太阳花 (学生跟着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句句响亮、字字清楚。
  2、学生上前板书不理解的词语。
  3、谁在预习中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4、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太阳花开得灿烂多姿
  ?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特点
  ?来年还种太阳花
  5、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的线索,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
  三、细读悟情,挖掘太阳花的美
  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选择种太阳花呢?
  1、快速度浏览第一部分(1――3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其一:对色彩的渴望。其二:太阳花比较好“服侍”。)
  2、 通过刚才的朗读,太阳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觉得太阳花怎么样?(板书“美”)
  3、请同学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大声朗读5――8自然段,画出描写太阳花美的句子。
  4、请同桌交流一下画出的句子。指名学生读画出的句子,配上音乐,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太阳花开的情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相机进行总结并板书:(1)色彩美(主要是5―7自然段)
  (2)经久不衰(顽强的美):第8自然段
   5、展示太阳花图片,直观感受。
  6、太阳花如此美丽,却又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读读8、9自然段,找一找原因吧。(单独的一朵花生命特点:朝开夕谢,朵朵精神充沛,不遗余力。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花经久不衰?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吗?不写单独的一朵太阳花行吗?
  让我们带着赞颂、欣赏的语气来读读第9自然段。(齐读、指名配乐读)
  7、看着这样的太阳花,你有何感想呢?它的生命那么短促,却能做到灿烂多姿,你从中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段落,找找答案吧!同桌交流读书感想。
   8、为什么来年还要种太阳花?在你的生活中有和太阳花一样的人吗?小组讨论交流。
  四、拓展
  1、小结:是的,太阳花就像那些珍惜时间的人;像那些顽强拼搏的人;像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虽然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却经久不衰,流芳百世。美丽的太阳花有着美好的品格,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不是吗?  2、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进这篇课文中,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五、作业
  1、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太阳花》。
  2、课外阅读推荐:《白杨》

板书设计:
             种一片太阳花

            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色彩美
      学生板          太阳花开得灿烂多姿      美
      书词语          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特点          经久不衰  
            来年还种太阳花                
            借花 ---------------------->喻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体会感情,个性化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互评,从评价中体会怎样读书更能表达感情。
  3、再读,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

二、学习生字
  1、小黑板示字:躁 斓 圃 侍 乍 缤 偃 蕉 慵 炽 蕾 婪 沛 旺 昌
  2、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
  3、学生观察生字,写自己最拿手的生字。
  4、集体交流是怎样写好的。
  5、选学生认为难写的字,集体交流怎样写好,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斓 偃 蕉 慵”的结构;“沛”不要把字形写错。)
  6、学生写字。
  7、展示学生作品,评议“小小书法家”,交流经验。

三、积累词语
  1、这篇课文有许多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你认真找一找。
  2、学生活动、交流:
  斑斓多姿  鲜艳夺目  郁郁葱葱  银粒儿  短促  花蕾
  慵倦无力  缤纷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空暇  贪婪
  莫衷一是  灿烂多姿  生机勃勃  经久不衰 炽热  
  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充沛    乍开   服侍 
  3、你能选其中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4、设计摘录卡,积累词语。

四、作业:
  1、查找有关花的词语,摘录在摘录卡上。
  2、在习作中运用所积累的词语。

教学反思:  

《花之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  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  湛蓝  天幕  孕育  入眠  赠物  招徕  啜饮  琼浆  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我们的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聪明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始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 

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

教学反思: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 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 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

教学反思:

《手上的皮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双手,写一篇观察日记;搜集有关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引入新课。
  1、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关于手的“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介绍给大家。(学生自由发表观察结果,说说对手的了解。)
    2、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大家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手的信息,看来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我们共同读一篇关于手的文章,来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文章哪一段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读一读。
  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学习方法。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教师出示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2、运用学法,默读批注。
   3、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1)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2)进行“你问我答”:说说学习中的困惑,请小组成员解决。
    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
  (2)全班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自由发言,指名板书。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四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纹是否相同。
  ②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③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5、借助板书,浏览课文, 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
  小结:除了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 《手指》。
  2、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 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 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  ?看问题的下文; ?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3、展开辩论 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    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教学反思:

《谁说没有规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垃、圾”等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三是能够在重点的词语下加点,在重点的句子下面画波浪线。四是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续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对于违反规则的不良心态的准确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是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二是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三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不遵守规则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1、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20##年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达10万人,高居全球榜首,占世界的1/5。
  2、由于游人不遵守动物园管理规则乱投喂食物,致使动物死亡。
  3、有些工厂不遵守环境保护规则随意向江河排放有毒污水。
  师:看了这些情况,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谈各自的感想。)
  二、借助课题 初读课文
  师:(小结学生的感想后提问)你们认为“规则”是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边读也思考,并做好标注。(生自读课文。)
  全班交流:规则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
  1、师:(小结交流情况)同学们都有自己各自的“规则观”,其实事事都有规则,大家遵守了规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2、学习第1小节。抓住“明明白白”这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回头一笑”、“别人也这样做”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充分讨论这类的言行,再让学生设想一下这样做 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规则是需要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要主动抵制不良习惯,不要随波逐流。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好“明明白白”、“回头一笑”等。
  3、总结学习第1小节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2、3、4小节。引导学生抓住“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这些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某些人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进行自省,从而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四、调动情感,续写诗歌。
  1、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许多条规则,而且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遵守这些规则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规则,你们想一想,说一说,好吗?(生说自己在生活中认识到的一些规则。)
  师出示课件(几组其它的社会规则)
  2、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生续写。)
  3、全班交流自编的诗歌。围绕“如何遵守规则”展开评论。
  4、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又有哪些收获?(生说)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小公民,我相信,大家都遵守规则,祖国会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章的“华彩段”。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搜集“大眼睛”孩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透过同学们一双双甜美无比、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想到,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2、(课件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描述。)
  3、此时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二、解说背景,导入新课。
  1、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 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照片。)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她叫苏明娟。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请打开课本。

三、初读感知,渗透识字。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教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蜿蜒、跋涉。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识记的方法,并理解词义。)
  2、(检查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段落读一读,评议读书情况。)

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最能概括眼睛特点的词语。(专心、忧郁、渴望读书)
  2、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交流,谈体会。)
  4、(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
  (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小姑娘上学的情景并叙说,教师相机点拨:)初升的红日拥抱着她,晨雾笼罩着她。虽然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但是年龄幼小的她却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到校,她是多么的好学啊!
  (2)体会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
  (3)“忧郁”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忧郁?
  (4)观察照片,从她的注视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很会读书。能结合故事背景来展开联想,联想得很丰富,也很合理。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专心、忧郁、对读书的渴望,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等。学生练读,指名读。)
  5、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失学、辍学的资料)
  (2)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作何感想?(学生畅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感受再读一读这双“大眼睛”吧!(学生练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读出感动,读出渴望。)
  (3)指名朗读,配乐朗读,教师引读: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引读“它注视着前方……”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引读“虽然清晨教室光线……”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
  6、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从此,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便与“希望工程”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五、自主读文,感受“大眼睛”魅力。
  1、自读课文后两部分,通过读,自己了解了什么,知道了哪些?
  2、(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3、是啊!这千千万万笔捐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凝聚的是一片片爱心,播撒的是未来的希望,圆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让我们走进希望小学,再次去看看这些孩子们!(出示希望小学的图片)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我们为之兴奋,为之高兴。
  4、(出示“大眼睛”的近照)她是谁?还认识她吗?啊――依旧是那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它还忧郁吗?是啊!已不再忧郁,而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同学们一定很关心“大眼睛”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吧?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苏明娟的近况呢?
5、(学生简介、交流资料。)

六、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1、正是由于希望工程的热心捐助,才使苏明娟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健康快乐地成长了起来。苏明娟成长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像童年的苏明娟一样的孩子,他们的眼里仍然充满着读书的渴望。此时此刻,当你再次面对这些孩子,面对着这样的“大眼睛”,你想说点什么,你能做点什么呢?
  2、(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孩子们,他们多么令人爱怜!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用自己的行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互通书信、捐款捐物……)
    2、复述课文,抄写“华彩段”。
    3、观察周围熟悉的一个人,以“眼睛”为题写一篇日记。

教学反思: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非典”肆虐时期,医护人员都得戴着口罩,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各种情感交流都来自于“眼睛”,从而体会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激起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之情。
  2、进一步掌握系统搜集资料的方法环节,初步懂得通过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并学习在习作中交代背景的写作方法。
  3、利用所学过的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及生词。

教具准备:“非典”时期医护人员冒着危险拯救病人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口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设置,激趣导学
  1、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戴着口罩进入教室,通过眼神和手势示意学生,同学生完成师生间问好的开课程序。)
  2、谈话导入,出示课题。(1)刚才虽然老师戴着口罩进入教室,但我们都顺利完成了师生间问候的程序,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老师的意思的?(2)刚才老师戴着口罩的时候,你们觉得教室的气氛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你们在什么地方经常看到戴口罩的人?(4)对了,我们经常在医院里看到医生、护士是戴着口罩的,由于带了口罩不便说话,所以那里的气氛都比较严肃,用来交流感情的就只有眼睛和手势了,而更多的是用眼神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通过课文后生字表纠正读准生字字音。
  3、教师通过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及某些易读错的字词读音掌握情况:肆虐、抉择、充满、冷静、安慰、流淌、高尚、闪烁、温柔、深情、信心、心灵。
  4在正音的基础上再通读3―5遍课文,并想想课文是写什么的?
  5、对了,这首诗就是写给那一场特殊的与“非典”战斗中的伟大战士――白衣战士的。诗歌就是歌颂他们大无畏的精神和高尚的心灵的。(边说边播放“非典”时期医护人员冒着危险拯救病人情景的多媒体课件。)

三、解读课文,理解内容。
  1、看了方才的录影,联系一下课文,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诗?(板书: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是那样美丽动人)
  2、为什么说“我只看见你的眼睛”?结合你们调查的结果说说,这里的“你”指谁?
  3、是的,作者在抗击非典的一线上,看到医护人员被防护衣、帽、口罩裹得严实,唯一的,只有那双面对病魔的眼睛,让作者感受最深,所以作者反复吟诵了这一句。(师示意生齐读“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是那样美丽动人”)
  4、再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觉得医护人员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师依学生回答板书:愤怒、冷静、信心、坚定、温柔、深情、高尚。)
  5、是的,面对不同的场合,医护人员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结合你的调查和体会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深入学习各个小节的内容)
  (1)医护人员面对肆虐的病魔,表现出的是愤怒和冷静。(抓住“肆虐、愤怒、冷静”分析理解。多媒体出示一组“非典”传播之快、感染人数之多、致人至死的数字和治愈病人的数字,配以解说帮助理解。)
  (2)医护人员在生死抉择的时刻,表现出的是信心和坚定。抓住“生死抉择、信心、坚定”理解。(多媒体出示抗击非典英雄的一个时间表,师并相机简单插述叶欣、丁秀兰等人的事迹。)
  (3)医护人员安慰受难的病友,却表现出温柔的深情。抓住“安慰、温柔”,与“生死抉择”对比理解。(根据在医院的调查和看病的经验,讨论解决。师相机简单补充帮助理解。)
  (4)怎么理解“在战斗的日子里”和“高尚的心灵”?(合作讨论解决。师相机补充。)
  (5)引导学生认识到后两节是前三节的概括。

四、总结
  白衣战士在抗击非典这场特殊的战斗里,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心灵。这是一种冷静的美、坚韧的美、温柔的美,更是一种伟大的美!所以它是那么动人。下一节课我们再好好地有感情朗读这动人的诗篇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所学,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到了白衣战士的高尚心灵。那你们有什么感想?想对他们说一句什么话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纠正、表扬鼓励。)
  2、大家都说的很好,你们真诚的话语一定会让白衣战士很感欣慰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课文,升华感情。
  1、诗人刘五云的诗篇写的很好,但大多没有标点,你们能给标上吗?你们标上什么标点,就意味着你们将用什么的语气朗读每一个诗句。
  2、学生边加标点,边练读。
  3、逐节检查。
  (1)指名学生说标法,并示范读。(要说原因)
  (2)众生根据指名学生的意见说看法,并朗读。师相机板书相关的标点并点评。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
  面对肆虐的病魔,你的眼中充满着愤怒和冷静。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
  在生死抉择的时刻,你的眼中饱含着信心和坚定!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
  安慰受难的病友,你的眼中流淌着温柔的深情……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
  在战斗的日子里,你的眼中闪烁着高尚的心灵!
  ?啊,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
  4、学生依据标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回顾延伸,点拨提高。
  1、这篇诗歌,我们学完了,大家知道它是在什么情况写成的吗?
  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凡是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有的交代了,如前边我们学习的《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但也有不交代的,如现在学习的这一篇。但知道它的背景,我们阅读时就好理解。所以,老师想请你们为这篇诗歌加一个写作背景,试试吧。
  3、学生自由写。
  4、指名读,并当堂点评
  5、播放高峰演唱的抗“非典”歌曲――《路》,渲染氛围。

附:板书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愤怒、冷静 (。)
  是那样美丽动人――     信心、坚定 (!)      高尚
     !               温柔、深情 (……)

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船)船在哪里航行?(江、河、湖、海)
  沙漠里有船吗?(没有)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骆驼)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释文中生字新词。
  3、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认读。
  滚热的沙子  松软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宽广无边的沙漠 
  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  大风卷着沙粒飞滚  移来整座沙丘
  说一说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
  请你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用上这些词语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出示课件,感受沙漠,学生可以边看边说。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
  (1)学生自学。
  ①分组学习,在书中找出相关词句,画出来。
  ②边读边讨论: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③填表
  特殊生理构造 适合沙漠生活 成为交通工具
  身高、脖子长 望到很远的地方 
  嗅觉灵敏     找水源、避旋风 
  鼻子能张能闭 沙尘难以侵入 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腿上有胼胝     不会烫伤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 不会陷入沙子里 
  背上有驼峰     储存养料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所填的表格。
  用“由于……因此”、“因为……所以”、或“是因为”等词语将句子连起来。
  例如:由于骆驼腿上有胼胝,因此不会被滚热的沙子烫伤。
  (3)学生补充介绍查找到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讨论: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
  (6)小结: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
  2、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对。交流前提示:将骆驼的特殊本领和骆驼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
  (骆驼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的地方,能够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思考: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
骆驼和船相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4)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作者抓住骆驼的特点,按顺序进行介绍,写得生动具体,有条有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议。
  2、“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它是“沙漠之舟”的?
  (一是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二是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扩展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尝试把下面的资料做适当修改,插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写作特点。
  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2)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讨论,知道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修改所给的资料,插入课文第一段。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肯定优点,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拨。)

三、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比较“趾、脂、胝”的音形义,提醒学生注意“嗅”字的写法:不要丢了“大”上的点。
  2、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反馈学生书写情况,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教师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
  

《太阳的话》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诵读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出太阳给人们美好的事物,让人们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身体到内心,切身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唤起人们珍视生命,追求光明,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课件出示动画)同学们,太阳公公正在笑眯眯的和我们打招呼呢!谁来猜猜它在说什么呢?这节课我们要把太阳公公请到身边,听听太阳的话。(板书:太阳的话)

二、逐层读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读文,要求:速度慢,解决生字,读好每句话。
  2、第二遍读文,要求:在认字基础上,加快速度,读顺每句话。
  3、第三遍读文,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通顺、流利的效果。
  4、第四遍读文,要求:默读思考,通过读文,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三、再读诗歌,体味情感
  1、指名朗读,标画出自己最想读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互相交流。
  2、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汇报读文收获。
  根据学生汇报相机给予感情读文的指导,重点指导以下几句话的朗读:
  (1)“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稍作静息。
  相机用非常温和、轻柔的语气读儿歌引导:
  “太阳太阳起得早,急急忙忙把门敲,快快起床炼身体,外面风景多美好。”
  同学们,太阳公公敲门叫醒每一个睡懒觉的人时,心情怎么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引导生读出急切的语气,体会太阳渴望快步进入小屋的感情。)
  (2)“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引导生联系实际,模仿早上妈妈叫自己起床的情景。)
  带着此时的这种语气与体会到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引导生语速由慢到快,由缓到急,读出急切心情。)
  (3)“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洒满你们心的空间。”(引导生先读,并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学们,太阳无私的把花束、香气、亮光、温暖和露水送给人们,让人们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身体到内心,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唤起人们珍视生命,追求光明,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太阳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我们大家。来,带着你现在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引导生语气加重,体味到太阳的无私奉献精神。)
  听过《爱的奉献》这首歌吗?师即兴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相机指导行为:做一个无私奉献有爱心的人。
  (4)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感情朗读课文。
  四、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太阳――这个温暖的使者,把无限的光明无私的奉献给人类,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太阳肃然起敬,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对太阳的感激之情呢?让我们举行一次朗诵比赛,作为礼物送给太阳吧!
  1、师生齐朗诵。
  2、在教室里选择合适位置,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加上动作,感情练读课文。
  3、生朗诵展示,全体同学担任评委,给予评议。
  4、师配乐感情朗诵,达到情感的升华。
  5、比赛背诵诗歌。
  五、谈收获,记感受
  同学们,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与感受?请用几句话总结出来,记在课本上。
  六、拓展延伸,情感深化
  太阳是光明、温暖的使者,让我们用“您”称呼太阳,写一首赞美太阳的小诗,下节课,我们将以此为主题举办一期“赛诗会”。
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练习给课文段落加小标题。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海上日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海上日出》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75页,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课文)
  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说得很好。)能不能把你说的这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读第3自然段)
  2、通过他的读,你了解到了什么?(生:我从他的读中感受到晴天时海上日出的情景。)
  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晴天日出时的情景,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读第2自然段)
  3、你读书很认真,这两个自然段是写晴天时海上日出的。请你们把这两个自然段一起默读一遍,把描写太阳升起来时的动作,颜色变化的词找出来,做个标注,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能按课文的顺序进行学习。)
  下面我们来汇报学习的情况。
  (1)我们在汇报时,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学生汇报:
  ①我喜欢写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我想说说作者为什么目不转睛地望着,作者天天看日出,知道这时候太阳马上要出来了。
  ③“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觉得太阳特别可爱。
  师:你能读出太阳的可爱吗?(学生读句子。评议。)
  我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果然”一词,不用行不行?(大家讨论、争议,各抒己见。)
  师归纳:“果然”一词用得很合适,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知道太阳要从那里出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师:同学们很用心地读了课文,才有这些见解。我们继续往下看,太阳是怎样一点一点升起来的。
  ④“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板书:负着重荷 一步一步   跳出海面
  师:你来读读这几句话吧!(课件:图片)
  师: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同桌互相说说哪些词语要读得抑扬顿挫,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⑤“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  “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写出了太阳的强光。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正是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我们刚才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又是什么情景呢?继续往下看。请大家自己默读第4、5自然段。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内容说出来。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发言。(1)走进云堆。 (2)冲出重围。
  (板书:走进云堆  冲出重围)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2)体会“这不正是伟大的奇观吗?”
  4、读全文,听音乐。
  5、这样一篇语言精美的文章我们学完了,巴金的作品还有很多,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板书:                           海上日出
                           负着重荷     走进云堆
                   晴天时  一步一步                有云时
                           跳出海面     冲出重围
                                 伟大的奇观

  总评: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以学生为主体,安排了教学环节。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重点是体会作者在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的日出景色。文章语句优美,是学生朗读、体会、积累的好资料。学习课文时,老师安排学生自学(体会、朗读语句),主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这一学习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品词品句的能力。语文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运用语言。学生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能体会出语言的妙处。这样进行教学与课标的精神是相符合的。这节课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本课在教学时,虽然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语言,但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语文课更有趣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出的全过程。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谁看到过海上日出?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20##年。四川成都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 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除了擅长小说、戏剧的创作,在散文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海上日出》。
  (板书课题: 海上日出)

三、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四、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小组内汇报。)
  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
  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4、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配乐)  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5、齐读最后一段。

五、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教学反思:

《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倍、庄稼、野兽、凝结、埋、炭、水滴、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具准备: 1、识字课件。  2、有关太阳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
  [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同学们,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事?谁来说说。
  3、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下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说明太阳的课文。(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不会的生字,互教互学。
  (2)小组成员都不会的生字可以一起查字典学习。
  (3)小组成员接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4、出示生字课件,学生读熟巩固。
  5、重点指导以下字的写法“嫁、兽、蔬、滴、凝、菌”
  (1)观察字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2)生写字,同桌互评。(3)写字交流展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远  大  热)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四、作业:
  1、向家长介绍太阳的特点。
  2、搜集有关太阳及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像导入,激发兴趣。
  1、早晨,当红通通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它那金灿灿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是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个可爱的世界。(播放太阳升起的录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太阳。
  2、质疑梳疑:
  太阳是怎样一个星球?
  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抓词理解,品读课文。
  1、讨论:  太阳是怎样的一个星球?
  (1)根据学生选择来学习
  ①远:重点词句:三万万里远
  日夜不停的走  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  飞二十几年;从地球上看只有盘子那么大。
  ②大:重点词句:大得很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抵得上
  ③热:重点词句:大火球   很高
  表面    六千度   钢铁碰到变成气    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三千倍
  (看课件体会理解“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有什么发现?(引导生体会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2、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么大,还那么热,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讨论: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发言。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你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
  (3)看录像:有关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联系录像及生活实际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句式:①有了太阳……  ②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5)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三、朗读展示, 读出体会
  同学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 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读是理解文章的很好表现形式, 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简易方法。]

四、课外资料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五、小结升华
  人们说太阳是光辉灿烂的,不仅仅指它的光彩夺目,还有对它无私精神的赞美,让我们也做一个小太阳,无私的把光和热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反思:
  

《乡村大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含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长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己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思考: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己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设计思路:由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干什么的。既考查了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设计思路: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所以此环节的设置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___挑山工___|___游___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该环节是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精读细品,感悟内容。]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设计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设计思路: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设计思路: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

  

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程老师也喜欢收集名言,课下要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书签。(出示课件:)
  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3、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二、情境导入
  (配乐出示古诗:)《长歌行》
  师:这一老一少立于江边,昭示着人生短暂,转眼百年,时间就如同滔滔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时间赛跑》。

三、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7、爸爸的话始终围绕在耳际,爸爸的心愿从此埋在了“我”的心底。“我”发现时间果真过的是那么飞快,“我”是怎么明白爸爸的话的?
  “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我急的是什么?”“悲伤的是什么?”“决定的是什么?”
  8、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和时间赛跑的?他认为和时间赛跑就像在做游戏,多么紧张、多么快乐,赢过时间又是多么自豪。能体会着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读。
  9、因为他时常能够赛过时间。这种游戏可能就是最好的珍惜时间的方法了。听了爸爸的话,不仅不为外祖母的去世而伤心了,反而更加懂得了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他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指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受益不浅”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什么使“我”懂得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的?再读爸爸的话。
  “我”理解了爸爸的话,爸爸的话已不是一个谜语。而且还找到了谜底: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我”要把这句话告诉自己的孩子,告诉所有的人。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出示课件)齐读最后一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10、你能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11、这么多人都懂得珍惜时间,那我们做得如何呢?我们算一算: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9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上学时间用6小时。那大概还剩7个小时,哪里去了?我们来做个实验:我计时间,你们轮流来读这篇课文,看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我们算一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7小时呢?(十多万字!)带着你们新的感受再来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课文拓展
  像作者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就像我们课前说的那些名人名言一样,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你们看:(出示图片)
  1、矿难救援与时间赛跑,一次次救援工作与时间争分夺秒。
  2、中国的宇宙飞船与时间赛跑,三峡工程和时间赛跑,中国的发展和时间赛跑。
  未来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设计师们……你们一定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新的启发。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学生动笔写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孩子们,时间无处不在,它正悄悄地从你身边流逝,如果你听到了时光奔走的声音,请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时间赛跑吧!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后贴在写字台前,时时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
  2、发给每人一个小书签,继续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

板书:
     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
  永远不回  ――――   可怕     不是滋味
  过得飞快  ――――   着急     悲伤
  赢得时间  ――――   高兴     激动
  养成习惯  ――――   受益不浅

教学反思: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范读(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检查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
  设想1: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这时可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现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词句。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读一读、悟一悟,重点指导读的声音、表情。)
  设想2:也可能有的学生从主公关心丞相的角度,说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乱了分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指名读全文。
  师:通过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可能从词、句、篇的角度来提问题)
  2、教师把问题归类:(1)课堂上能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2)不需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3)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留成作业。
  3、教师归纳性提问:同学们景公是过于心急了,那么通过学习这则小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吗?
  4、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的看法。
  5、补充练习:下面这些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事件 看法 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上山。
  平时玩得多了,快考试了,赶紧晚睡早起的学吧!
  父母为了让我早日成材,让我跳级上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后五年级……
  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四、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学生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读一读“金钥匙”,了解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3、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六、作业布置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理解。

教学反思:

12单元《回归》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简析:
  “回归”这一主题蕴含着十分广博而深沉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主体课文《七子之歌》、《朱鹮飞回来了》和自读课文《陈嘉庚的故事》、《皮匠和银行家》。
  《七子之歌》是著名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写的一组诗歌,课文选录了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诗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国他乡的闻一多耳闻目睹了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和欺凌,更加剧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恋之情,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于是创作了《七子之歌》这组著名的爱国诗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被外国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台湾等祖国宝贵的领土比作离开了母亲的七个孩子。全组诗歌以简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澳门、香港、台湾等地饱受凌辱与苦难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急切愿望,抒发了他们(也是作者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愫。诗中那一声声饱含血泪的呜咽、呼唤,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
  《朱鹮飞回来了》讲述一支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为了寻觅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深入秦岭腹地。在当地群众的热心帮助下不畏艰辛,终于发现朱鹮并设法使其在自然保护区内顺利繁衍、健康成长的事迹。全文强烈表达了人类渴望即将灭绝的珍稀动物能回归自然的美好心愿。
  《陈嘉庚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在南洋筹资募捐支援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捐资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普及和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家资和毕生心血,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定居,受到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爱戴的故事。全文语言浅显,但内容翔实,事迹格外感人,深深表达了一个海外赤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热爱,表达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一中华子孙的宿愿,提示“回归”这一人生哲理。
  《皮匠和银行家》是一则外国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皮匠在自食其力地过着清贫生活时,一天到晚不停地唱歌,生活得非常愉快,而他的邻居阔佬银行家却很少歌唱,还睡不好觉。但当皮匠得到银行家给他的一百个金币后,反而失去了歌声,整天到晚担心、怀疑、虚惊。最后皮匠终于醒悟,为使香甜的睡眠和愉快的歌声回归,又把那一百个金币还给了银行家。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应当认识自我,相信自我,确立自我,要愉快地生活。快乐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我”的摘录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摘录重点词语和句子,学习并积累名言名句。“初显身手”栏目安排学生编演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学唱《七子之歌》,查找关于“七子”的资料。“金钥匙”栏目引导学生自己要学会纵向比较,看到进步;还要学会和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独立学习21个生字,正确认读每一个生字,写会要求会写的16个生字,练习口头或书面使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写摘录笔记。在阅读时能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优美的词句,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历史背景、生活实际等方法弄懂这些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积极搜集有关“七子”和朱鹮等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
  5、学习《皮匠和银行家》一文时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编演课本剧,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继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如“总分”段式的进一步认识和运用。
  7、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感悟“回归”这一主题广博而深沉的内涵。
  8、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金钥匙”的指导,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本单元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回归”这一内涵丰富的主题编排设计,在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本单元内容,都须贯彻整体性原则。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的理解、感悟,可先学习主体课文《七子之歌》和自读课文《陈嘉庚的故事》。这两篇课文从不同层面但却从同一角度体现了“回归”主题。将这两篇课文互相印证着学习,便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初步理解感悟“回归”这一主题的内涵。另外,教师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围绕单元主题,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综合发展着眼。将听、说、读、写、查找、编演、评价等学习活动贯穿在单元教学中,使之融洽地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角色移位,入文入境入戏。客观地说:“回归”这一单元主题的设置是非常好的,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但要使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并把握这一单元主题又是非常困难的。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移位,入文、入境、入戏,以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的理解与感悟。如学习《七子之歌》,因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年代,根本没受过大苦大难,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难度。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一位背井离乡漂泊异域的游子,假如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倍受欺凌的弱者,假如自己的家乡被列强侵占而遭受躁躏,那时将有何感受?那时最最渴望得到的将是什么?陈嘉庚先生生于我国被外国列强侵占瓜分的时代,他因从小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的种种暴行,他才会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家乡的发展,他才会倾资办学、发展教育;因为深深眷恋着祖国和家乡,他才会在晚年“叶落归根”。学习《陈嘉庚的故事》,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自己也生活在那个年代,将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入文、入境,学生就容易理解陈嘉庚的所作所为,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叶落归根”,理解“回归”的内涵而从中受到教育。学习《皮匠与银行家》要学生编演课本,促使学生对课文的更深理解,加强语文素养的综合实践。但若想学生编演的剧能成功,就须引导学生角色移位,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一想,如果自己是那个皮匠(或是那个银行家)应该是怎样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所作所为。”引导学生角色移位,就能帮助学生进入其时的环境,能“入境”才能真正“入文”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人文”才会“入戏”,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才会有真情实感。
  3、继续重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课标》在“前言”部分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本单元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大量信息。如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七子”指哪七子,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有关朱鹮的资料,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义举等等。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回归”这一单元主题的深厚的内涵。
  4、加强读的训练。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七子之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教师要重视引导(或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加深体会澳门、香港、台湾等地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乡、念亲的情愫。
  (2) 继续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学生马上就要步入高年级段的学习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默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边圈点批画;画出重点词句,画出不懂的问题还应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问题看法。如学习《朱鹮飞回来了》,应引导学会结合课后习题“文章的题目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5、认真安排好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课文实践能力。本单元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次进行语文综合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教学前应精心设计,在教学中依据学情的生成、发展与变化适时调控,相机而行,安排好各项活动,并做必要的指导。如学习本单元须学生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做好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运用,还应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的整理、综合工作,使这些资料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使学生对资料内容本身及课文,单元主题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化,得到升华。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学习后安排学生以“回归”为主题办墙报、展板、手抄报、演唱会、资料集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金钥匙”栏目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做好自检自评工作,认真、虚心、客观地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既要比出成绩,看到光明,又要比出不足,比出勇气,比出动力。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至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èi   què  níng   dàn  
  襁  褓   掳去  梦寐  凤阙   狞 恶  啖着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 膏   号  啕    氤 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布置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2)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比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学生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  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九、布置作业。  抄写诗中最喜欢的一首。

教学反思:

《朱鹮飞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生词。
  2、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有关朱鹮的资料,了解朱鹮。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5、了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鹤的经过,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看我板书课题(朱鹮飞回来了)。
  2、请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就怎样读,谁来试试?(生读,或高兴,或惊喜,或如释重负。)
  3、什么是朱鹮?你对朱鹮有哪些了解?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吧。(介绍朱鹮)
  4、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可能的问题是:朱鹮飞走过吗?朱鹮为什么飞回来了?是谁让朱鹮飞回来了?相机板书。)看来同学们对课题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理解得更深刻,感受更丰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容易出错的生字词,给你的同伴们提个醒。(按捺[nà]  腼腆  孵[fū]化等)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3、谁愿意来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记叙了一支科考队来到大山里,依靠当地群众寻找到濒临灭绝的朱鹮,并想方设法保护朱鹮,使朱鹮在自然保护区内顺利繁衍、健康生长的事)
  4、同学们,课文以《朱鹮飞回来了》为题,那朱鹮原来是飞走了吗?课文中“飞走”指的是什么?(飞走,其实是指濒临灭绝)
  (1)从哪里知道了朱鹮濒临灭绝?你能从书中找到依据吗?我看哪一位细心的同学最先找到了?(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些句子:“1978年,一份有关野生动物的紧急报告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关注。……”)
  (2)朱鹮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原因可能都有哪几个方面?(板书:污染、捕杀……)
由此可见,朱鹮是即将濒临灭绝的动物,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板书:擦掉问号)
  (3)那为什么科考队又会来到陕西洋县呢?(他们认为那里森林茂密……)
因此,在那儿找到朱鹮的希望较大。
  (4)它们找到了吗?(找到了)

三、品读课文,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朱鹮能够“飞回来”,小光和小伙伴配合科考队做了哪些努力?(小组同学交流此问题。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说说。)
  (板书:宣传   寻找    保护)
  1、积极发动――和小伙伴一起寻找线索。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1)分角色读小光与小胖子的对话,谈感受。(2)再读,生评价。(3)师生合作读。(4)表演读。
  小光从小胖那里得到了朱鹮的相关信息,于是第二天就陪着科考队员一起寻找朱鹮。
  2、为科考队――带路寻找。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看看你从中都体会到了些什么,并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一会咱们一起交流。
  他们来到一片稻田中隐蔽起来……以免干扰观察。
  想象一下,除了这些困难,科考队员还忍受着哪些困难?
  这两只鸟儿……踏破铁鞋,千辛万苦的寻觅终于有了结果。
  为什么说是踏破铁鞋,千辛万苦的寻觅?(“我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为了查明朱鹮在我国的生存情况,一支科考队到全国各地寻找朱鹮。”)
  静候一旁的科考队员……珍惜的鸟儿。
  比较:他们像守候着一只易碎的宝瓶一样,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悄悄地拍摄照片…
  他们守候在这两只鸟儿的旁边,观察着,拍摄照片…
  请同学们看屏幕,他刚才是说的这句话嘛?(不是)好不好?从第一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力保护――挖田螺泥鳅、抓小鱼小虾喂养体弱的小朱鹮。请学生读一读13自然段。
考察队员在朱鹮的巢边搭起了窝棚,忍受着风吹雨打、日晒虫叮,精心地观察、守护着这几只朱鹮……
  小光和小伙伴们也挖来田螺、泥鳅,捉来小鱼、小虾喂它。
  保护朱鹮的仅仅是科考队员和小光吗?(还有老师、同学、村民们。所有的人都积极的参与到保护朱鹮的活动中来。)
  现在,谁能说说朱鹮为什么能够“飞回来”?(有科考队员的努力,还有像小光这样热爱野生动物的小朋友的帮助,是所有人的爱把朱鹮给唤了回来。从根本上说,是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擦掉问号,同时画心)
  4、请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情感深化
  真可谓是失而复得的朱鹮啊!关于陕西洋县保护朱鹮的情况还有一段后话,想知道吗?
  师读(配乐)《失而复得的朱鹮》(节选):
  “朱鹮近几年数量的迅速发展增加了我们恢复该物种的信心。但是回想拯救这一物种的经历,不禁令人心悸。如果考察队晚两年组织,如果这7只朱鹮未能成功地繁育,……。幸运的是这个物种被成功地保存下来,并扩大其分布区和其他的保护,希望这种几遭绝灭的物种能够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欣赏到这种美丽的动物,并与他们相伴成长。”
  同学们,小光等人为拯救朱鹮所做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他们的行为又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做些什么呢?(生畅所欲言,板书)让我们向小光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保护身边的动物,爱护他们,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保护野生动物,做它们的好朋友!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多姿多彩!

五、小结
  同学们,其实文章的题目饱含了作者的感情,通过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题:朱鹮飞回来了。

六、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中还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了解他们的现状。
  为保护野生动物写宣传标语,用实际行动保护野生动物。
  推荐阅读:《中国地理》朱鹮篇

板书:
        朱鹮飞回来了
  飞走(?)    →→→→→    飞回(?)
  环境                     宣传
  捕杀                     寻找
  食用                     保护
  濒临灭绝                 快乐生活

教学反思: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本组教材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三篇精读课文找骆驼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四组成本组教学时我采用多种...

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

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教师XXXXXX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

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学反思

9电脑棋手教学反思电脑棋手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故事通过写我与电脑棋手下棋几经失败终于反败为胜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观察动脑思考才能取得胜利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和感悟弄清楚我与电脑下棋能反败为胜的原因难点是理解课文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3花钟教学反思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6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教材首次提出开展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安排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后面目的是使师生了解安排此项活动的意义目的及开展活动的方法因综合性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3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张亚丽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上课前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主题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

人教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本组课文主要是写动物的文章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的相同的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的不同的动物全组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按照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成功之处首先创设情境介绍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

人教版_三年级语文上册_第四单元课内基础知识练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姓名成绩一看拼音写词语zhngqduynfnfngmrnzhwxujigunxmqiknchngchunbynljionnlixnsxngshdshyshyngzhnshxyo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