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种植我们的植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时间:2024.4.2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种植我们的植物

一、学什么

1.种下的种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先长出根呢?还是先长出茎和叶?

3.学习掌握播种的技能。

二、怎样学

1.学习掌握播种的技能。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3.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4.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记录的重点。

三、重点提示

1.播种方法:

(1)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

(3)播种。用手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为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

(4)浇水。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2.为了便于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的变化,可以将凤仙花种在透明的玻璃杯内。 方法:

(1)在透明的玻璃杯的内壁垫上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的种子放在杯壁和纸巾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3.观察记录的重点

(1)注意观察记录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

A.种子先长出什么,再长出什么。

B.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根的生长方向。

C.每天量一次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注意观察记录花盆里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A.凤仙花种子在第几天破土而出。

B.刚出土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C.出土两天后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D.定期测量并记录凤仙花的高度。

E.观察记录凤仙花叶子的形状和数量。

(3)要注意将播种凤仙花.芽出土.出现蓓芽.开花.果实成熟的准确日期记录下来。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植物的生长变化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活动我是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要交流他们的想法:包括:植物的生长经历了哪些过程?植物的生长从什么开始?学生通过交流,在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三上学习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长过程,学生都能认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练习,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种植我们的植物》

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要求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但是在这个单元,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难弄,虽然他们都生在农村,但凤仙花没有谁特意收集了它的种子。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一部分学

生住在学校,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总之,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我们先看到了根》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

种子变成了幼苗

反思一:

今天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3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性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有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

对于植物的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的认识,我采取了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在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在反过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树林里会感到空气清新?”、“为什么植物要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就更深了.

《茎越长越高》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1)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按时间顺序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等写在表中。(2)植物茎的作用。引领学生重点关注风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方法验正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不仅仅具有传输水分的作用,还有运输养料的作用。

本课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以及对风仙花茎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思考有关茎作用的问题。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茎能将水由下往上运输:将一段新鲜的芹菜放入装有红色颜料水的杯子中,观察它的变化,再将芹菜拿出来横切开放入杯子中,再观察它的横切面,会发现芹菜变成红色的了,通过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养料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进行实验验证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茎的作用的完整认识,而是以茎具有运输水分作用的研究为载体,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小组实验讨论和探讨给了学生极大的发

散性思维空间,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中我还力图渗透德育教育: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花开了,结果了》教学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记牢,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解剖菜心花或芥兰花,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按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我注意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具体操作是,上课开始时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动态过程,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最后让"小老师"轮流上台讲解,让"听众们"修改补充并作出评价,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

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学生活动多,一节课上完觉得比较紧张,因此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否则学生就容易散了,收不回来,容易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

《我们的大丰收》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收获植物的种子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使学生体会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并通过完善前面植物生长高度变化拄状图,来发现凤仙花高度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上课时我要求学生统计一下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收获多少粒种子?再用圆点标出个阶段植株高度的位置,将各点连接起来,从而知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个过程。最后要求学生理解发现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由于是自己亲手种植的,学生都非常的兴奋,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也因此没有了很好的纪律,以后要对此要有更好的策略,会慢慢改进。

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反思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反思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 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渡到本节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我主要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 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

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对拉丝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蚕丝的如何制成,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养蚕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它也是一次对“蚕文化”的深刻体验。

《蛹变成了什么》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对于蚕蛾,有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让他们先安心。然后我把蚕蛾轻轻放在自己,不做出任何反感动作(确实我自己也不喜欢这些看上去毛呼呼的东西),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将蚕蛾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

《标准》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蚕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养蚕,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同时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结蚕的一生,这一部分,我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然后播放蚕的一生的教学录像,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体验蚕的一生,并且亲身感觉到蚕的生命周期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训练学生养成的记笔记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第二部分是蚕的生命周期,从蚕经历的几个时期,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是蚕的生命周期。这一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有了亲身饲养蚕的经历,学生能够更容易、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

第三部分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认识到环境因素对蚕生命周期的影响。本课稍有欠缺的是未将学生的新发现深挖,并且没有注意积极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真实感受到: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一碰到我就问。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而是先让他自己找找原因。最后,他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原来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生长变化,,了解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因此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自己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生长变化,以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点,了解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因此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变化资料,我要求学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变化的数据及力所能及的事。为便于学生收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我先把空白的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填写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但不勉强,收集多少算多少,不要给学生及家长造成负担。在一个班级中,只要有部分学生能收集到相关资料就可以了。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教学中,对教科书第36页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我通过全班的讨论来进行教学。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都知道,自己是母亲生下来的。教师适当补充即可,不要求过多展开。学生对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的发言,我要求把它填写到班级大表上(大表如前面的“0岁一9岁儿童生长变化表”),把其中的“儿童”改成“我们”。身高、体重可以计算平均数。“力所能及的事”,选有代表性的填写。第36页“在我们的一生中,身体还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问题,是一个推理问题,要求学生有根据地推测。比如学生可能会说“体重和身高还会增加”“会变老,头发会变白”“相貌会变化”等,教师要让学生说说这样推测的依据,并把大家认可的推测记录到黑板上。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它填写到教科书第36页下的空白处。

我们的一生。

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呢?这个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划分成不同的年龄组。划分为哪些组、怎样划分?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发言,给出一个合理的分组方法。比如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其身体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比较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平时观察,找出两个年龄组的人,观察和比较他们身体特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除了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也可以通过阅读单元资料或其他的资料。如果学生有

困难,教师可播放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现场观察和比较。甚至可以由教师先在全班指导比较两个年龄组,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然后再由各小组任选两个相邻的年龄组进行比较,比如青年组和中年组,或者中年组和老年组。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教师把学生的汇总填写到班级大表上。学生要把这个汇总填写到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中。

根据这个表,全班讨论: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命阶段是哪些?出生后,身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在哪个时期?什么时候可以结婚生孩子?是不是像动物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接下来,让学生谈谈一生中每个人的身体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增长的情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健康情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寿命一样吗?有没有在儿童时期或青年时期就夭折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那些长寿的老人,他们有什么秘密呢?

最后告诉学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如何读数,指导温度的具体含义。同时,我个人认为激发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鼓励学生使用温度计,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冷和热(特别是水),也是本课的目标之一。

本课教材分四部分:比较水的冷热,引出温度和温度计;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材的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凸显物体的冷和热,揭示温度的概念。同时,我设计了用手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在教教材中是要求将四杯不同温度的水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冷热程度,分别是冷水、温水、热水,用手先去感知冷水和热水,在同时放进温水杯中。学生实践中感知到,当手触及不同温度的水后,再放进同一杯水后,手指的感觉冷热不同的。从学生的反应来看,部分学生已有先前的感知经验,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些吃惊,此时学生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能得到的结论。同样一杯水,为什么我们感觉是不一样的?手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通过这个实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呢?在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引导的不到位,老师的演示实验虽然已经讲解的十分清楚每一个具体步骤了,但是学生毕竟年级还小领悟能力相对较差,老师在分组实验的时候便能观察到孩子动手能力的匮乏和领悟老师意图还有待加强,同时在引导的方向变了,学生的思路也被老师带了过去,虽然学生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教材设计本身就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从而引出温度计。

温度计的介绍,我通过直接画图在黑板和学生自己观察课本同步学习的,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温度记,和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同时每个小组都对温度计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来像大家介绍自己发现温度计的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基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完成掌握温度计的特点,这一点可以在学生课后的作业中显示出来.

综观这节课,因为是实验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但是是第一次拿温度计,而

且我们所用的温度计跟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在观察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比较激动的,所以在观察结束的时候,老师示意学生收放温度计的时候很多学生还在继续把玩手中的温度计,在以后日常教学中我还需加强学生的课堂常规.另外就是老师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语言比较罗嗦;第二我在课堂教学时缺乏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的激情,没有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的局面;最后是对教学机制的把握还需提高.

《测量水的温度》教学反思思

刚上完这一课,感想良多:

1、刚上完《测量水的温度》这课,自我感觉很是不好。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时间的把握上,超时大约七八分钟。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在做两个测量水温的实验时浪费的时间多了些。其实在课堂内容的分配上,也不够明细,使得课堂上的秩序有点欠佳,似乎有点头大脚轻的感觉,最终使我的课的最后部分未能圆满完成。

2、在掌握了方法后,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3、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水结冰了》教学反思

星期三是三(1)班的课,内容是《水结冰了》,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甚好。虽然在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时全班没有一个组说0摄氏度,都说是零下2摄氏度以下,因为提供的温度计最低温度只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没有标示出来,但由于课前一直担心做不完的实验居然做完了,这种庆幸使得我没好好思考其实存在的好多问题,而自顾自的得意起来。

下午在办公室坐着,不知为什么,学生的交流又转到脑子里了,书上及参考书也要求告诉学生水在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我的认识也是如此,为什么学生的实验结果会是如此呢?学生是较真的,数据不会错,况且我当时好像也看过几个小组的温度计,到底是为什么呢?抱着这样一种疑惑不解的心情,赶紧打开百度查找“水结冰的温度”,哇,好多的帖子!原来也有好多人都问过。除开和我一样“求救”的,其余的都是难懂的理论阐述。大概意思是说:水是在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但由于水中所含的杂质不一样,水结冰的温度也不同,而且水结冰还跟冰核(到现在还不怎么理解)有无有关,有时明明是零下好几度了,水就是不结冰,这样的水就是过冷水……这么专业的阐述,看得真是头脑发晕。哎,这科学较劲起来真是累人哪。

抛开这么些理论,我又去找了些教学反思,其中一篇让我真是大为佩服。想想上午的自我感觉真觉得害臊!之后的四个班教学,在这篇教学反思的指导下,做了些调整,对冰点的认识也较科学了。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温度计方法还有助于提高,有的同学还没等温度计的液注不再下降就开始读数,因此我看到有的同学一开始冰块的温度居然也会有十几摄氏度的,有的同学填在表格里的数据单位符号的没有,通过我的提醒才写上去的。所以我觉得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指导。实验结束,我让学生汇报数据,但有的小组的数据不够明显,不过他们都意识到了,只要周围温度高于0℃就能使冰块融化。但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不变却不明显了,不知道是不是学生没有根据事实填写数据,凭自己想法当然填。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跟学生作了思想教育,科学一定要讲究事实,是什么数据就填什么。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三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前面几节内容的延续,“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正是学生在做前面几节课的实验时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所以这课的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提问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老师可以先提出几个现象,比如:一杯冰水的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呢?吃冰棍时包装袋外面的水珠从哪里来的?等。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相似的现象,并提出过疑问,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堂课的探究中,使这堂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

对于如何设计实验是一个难点,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往往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

可让学生尝试着解释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冬天玻璃窗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打开冰箱,看到的那些白雾从哪里来的?等一些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和运用。

在整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课堂纪律不太好,学生喜欢乱插嘴,课堂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同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如何更好的把握课堂纪律,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备课还应更充分一些,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调整,使整堂课有条不紊。新课程理念的知识还应多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科学素养,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

《水和水蒸气》教学反思

《水和水蒸气》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的第六课。从校园里常见的小水洼雨中和雨后的变化开始导入本课。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得出水洼里的水蒸发到空气中了。让同学们画出水蒸气的过程,他们自己能得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且是个缓慢的过程。接着就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由于同学们渴望看见水蒸发的过程,所以这部分的讨论很激烈,很自主。第一想到的是“加热”,并要求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

计对比试验来验证。部分优秀的同学已经能完成这个环节,但仍需继续加强帮助所有同学构建“对比实验”的概念。加热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完成的不错,观察的也很仔细。实验最后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结论,同学们会说水干了,这时我就进一步指导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归纳“勺中的水完全被蒸发了”。接下的另两个条件“风”和“增大表面积”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想到,即使有点知道也无法很好的进行归纳,这里我设计了“晾衣服”和“电吹风吹干”这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们从日常常见的现象中总结出该掌握的科学道理。

“河流和大海里的水会越来越少,甚至不见吗?”通过这个问题将本课引入第二个环节,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蒸气,水蒸气聚集就会形成小水滴,降落下来。这里的练习和讲解有些欠缺,体现在后面同学们不能很完整的解释“冰可乐冒汗”的现象。此处就需要继续设计和完善。

最后通过《同步探究》的作业来结束此课,从作业反馈来看94.6%能掌握本课教学目标里设计的知识目标,部分同学已经能用本课学习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反思

《水的三态变化》是《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学过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前面6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和阅读。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2、寻求水的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并尝试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读一首小诗引入課题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了研究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和实验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了更好地突破: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更深地认知和理解后,再让学生用“水的三态循环”来解释P58页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

第四单元:磁铁

《我们知道的磁铁》反思

科学课上,材料放着没有老师允许是不能动的,这是习惯。可是孩子们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喜欢的好玩的东西放在桌上却只能看不能动,那该是多么难受啊!老师有时候会藏着点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也可以变通一下,成全学生的好奇和喜欢,课堂会别有一番景致,可以营造一个学习磁场。

《我们知道的磁铁》一课,我就遂了孩子们的心愿,玩磁铁!

我给学生每组准备了一盒《磁铁实验盒》,学生看到兴奋不已,好玩啊,各种形状还有颜色的。虽然一句:“现在动手老师要没收的哦!”没有小朋友再动手拿,

可是那眼神分明很馋!本想先让学生先交流一下再让他们玩的,看来要调整。于是我说:“今天老师给大家玩五分钟!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要求是不能损坏,轻声。”那高兴劲,我看了也舒心。吸各种文具,两块放一起,放在桌面下吸,看看同学怎么玩,也试试!……五分钟到了,开始交流,这下知道的多了,分歧和问题也多了。有的说,两个放在一起会推开,有的说会吸住;有的说能吸5角硬币,有的说不能;有的说大头针怎么吸起了大头针?……我根据同学的交流板书,包括分歧和问题。然后再问除了刚才玩中发现的,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后学生整理在网状图中。玩了以后学生有发现更有想法,既满足了好奇心又激发了后续研究。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

《磁铁有磁性》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次学校青年教师评优课我之所以选这一课,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磁铁并不陌生,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且他们对此内容也比较感兴趣;另外,本节中的实验有一定的探究性,可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验证和加深,同时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而这些新的发现又可以运用到生活当中。

《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我在教学设计中,是想让学生通过学生都知晓的磁铁能吸引一些物质出发,引发出后续磁铁能否吸引各种各样材料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磁力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提高对学生实验探究指导的有效性,现反思如下:

一、 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 。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纸箱内藏入4个相同的塑料盒,里面分别装了1块铁片和3块铜片,准确用手摸银白色铁片。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肯定会要尝试,但是学生只能碰运气,所以找到的几率很低,而我手套中装了磁铁,每次都能快速且准确无误的找出来,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里面有磁铁。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为什么能这么准确的找到银白色金属片?这样就产生了小魔术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 善用材料,调控课堂节奏。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郑水军老师曾提出过如何解决教学的开放性和良好的纪律之间的矛盾,让我深受启发。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有意用信封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既达到了种类多、易比较的要求,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在实验前,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避免出现实验操作的错误与失败。

三、合理预测,适时引导 。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尽量地凸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预测与假

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展开自行探究活动的核心。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设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后,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所以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预测,不管合理与否,都应及时予以鼓励。当学生作出合理预测后,也就迎来了课堂的第二个高潮:如何验证我们的预测?在有预测的前提下,学生对后面的验证更加的较真,都非常想获知最后的答案,到底那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在这样的驱动力下进行的验证试验,比直接进行试验,会印象深刻的多,对知识的获取帮助更大。

四、抓住探究问题,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经过充分动手,学生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惊喜发现,比如那些看似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怎么事实上不能被磁铁吸引等,这些发现既让他们兴奋,又让他们疑惑不解。原有的认识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新的疑问,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制造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使得他们产生了跃跃欲试、向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同时,我又拿出了看似不可能让磁铁吸引的录音带,对于录音带能被磁铁吸引这样的现象,学生又一次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意识到观察是不能正确判断能否被磁铁吸引,科学的态度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但是上完这课之后,结合与听课老师的交流,进行了深刻反思,也发现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处理不当之处:

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因为没有处理好备课中预设和实际课堂上的生成,导致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妥,也足可以看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好。第一个问题出在导入的魔术表演中,当时在安排这个魔术的时候,就是为了让学生不容易摸到银白色铁片,所以计划用了四个小塑料盒,但是没想到,但是上课的时候,既然学生连摸两次都摸到了,当时就有点慌了,就让别的同学来摸,等别的同学摸不到的时候再让他来试试。其实这里不需要换学生,接着摸,或者说加大难度,比如时间要求更高等,而我不管怎么样都能迅速而准确的摸出来,因为这里不是讲摸到的概率,而是要引出快而准的摸出银白色铁片这一本领的的真实原因。其次,当时有学生一开始就提出“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如果我能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有利契机进行挖掘,也可以很自然地研究本课的第二个主题。而我牢牢的按照的自己的教案编排顺序上,此时学生的回答我简单的敷衍过去了,活用教案,抓课堂生成上的确还需要多花工夫。

二、学生在实验后的汇报控制

在学生用磁铁去吸引各种物体时,有一些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有所控制,不能学生举手就让他回答。平时课堂上可以,在公开课上就不太可取,时间也不太允许。教师可以用统计的形式来代替一个一个回答。还有对学生回答有错误的,你也可以用“你再想一想”等话暗示。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千万不能忘记老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

三、减少非关键因素的表述

在用磁铁去吸引各种硬币这一环节时,我出示了10枚硬币,分别是新版的一元、旧版一元、新版五角、旧版五角、三个版本的一角硬币、一分硬币、二分硬币、五分硬币。实验前教师通过投影讲了这10枚新版旧版硬币的不同图案,也同时说明了这是新版和旧版的硬币,实验后,教师提问:哪些硬币能被磁铁吸引?学生回答后,教师又提问:为什么旧版的五角硬币不能被吸引?就有学生回答:

因为旧版的已经旧了,因为旧版的时间长了,老化了。学生的答案没有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尽管很多学生知道是由于材料的不同造成的,但是这里学生就被非关键因素所影响,以为旧的东西就不会被吸引,而不去注意新版和旧版的材质不同了。所以老师的提问要严谨,减少非关键因素的影响。

四、其他方面

在其他方面,我觉得整节课下来语言过碎,话语不严谨,课的基调比较平,学生这节课都在这样一种基调下上课,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说的,都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个别教学环节可以进行改进,比如让学生预测后填记录表这一环节,老师先演示,让学生先通过展示台看清楚实验表,听清实验表的填写要求之后再分组预测填表,这样学生注意力不分散,能听清填写要求,而且还能控制课堂纪律,像这样的环节,能细化的尽量去细化,也就是预设要到位,朝着更好的方向去考虑问题。

虽然四十分钟课结束了,但是在反思之余,也让我对科学课产生了新的想法,比如如何保证学生在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真实、有效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使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怎样给学生准备一些课外探究内容,进行课堂的适当延伸。怎样将问题留给学生当作课后开展的后续活动,把科学活动带到教室外面更为广阔的天地。我想,这些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值得思考和努力的。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力求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使他们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时指导学生探究认识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

在学生复习《磁铁的性质》一课内容后,我顺势提出:你知道磁铁两端的“S”和“N”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想到:可能一个表示南方,一个表示北吧。有了此种猜测,再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想到了用线悬挂的方法,也考虑到了支撑和水浮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次此活动,学生不仅能根据现象进行推测,自己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材料,最终解决问题。而且发现了磁铁有指南北这一规律,亲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整堂课,学生惊叹磁铁的奇妙有趣,沉浸在玩耍探究的乐趣中。在研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我利用环形磁铁引导他们: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有没有联想到什么?学生很快想到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磁铁同级相互排斥的原理制造的。把课堂内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并鼓励学生要把知识学以至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磁铁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通过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磁铁能指南向北,知道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我精心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人人动脑、动手操作,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总结出结论,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这样处理,比教师直接讲述的效果好得多。接着,我让学生应用所学解决上节课的实际问题(选择实验一或实验二中的任何一种),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进行延伸。

本节课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学生科学术语的培养需要加强,在每一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个星期我上了三下最后一个单元中《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研究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不会改变的问题,不但顺应了学生兴趣指向,思维发展水平,更是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研究进一步认识磁铁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研究中,学生会经历清理问题,进行猜测;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我首先思考这节课的定位,我想这是三年级的学生,也是刚接触科学,对于科学实验探究更是刚刚开始学习,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是在老师的“扶持”之下的学习。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教学设计中我比较详细地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公平的比较磁力大小的变化,课堂上化了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发现如何做会使实验更公平。在这个不断挖掘,不断深入,然后不断清晰明确的引导过程中,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要科学、要规范,明白科学活动的特点。从起始阶段树立起严谨的实验态度。

在探究能力方面,我希望完成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的基本程序。教材版面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猜想:

”“我们的结论:

”,我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基础要打实。因为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写猜测时都像是平时对话一样,如问:“在一块磁铁上吸上另一块磁铁,磁铁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学生往往只回答:“会”、“会变。”等简单的词,而不知道:科学上的猜测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是一个句子,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模棱两可。科学上的结论也必须是由实验所取得的证据中得出,不能超越证据证明的范围,知道如果要获得这样的结论,还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来明。

《磁力大小会改变吗》教学反思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对数据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学习审视数据,培养实证意识。本课中,我试图带领学生先观察自己小组的数据,得出自己小组的结论,再通过全班各组数据分析,如果所有的实验都说明磁力增加了,那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有不同的数据,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并试着在一列数据中发现变化的规律,学习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尤其是隐形的规律。这对发展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学习学习,学了之后干什么?我想学了之后,学生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是我们最期望的。这节课中我在课内给予学生详细地指导如何比较磁铁大小的变化,在课内学会实验前怎样思考注意点,怎样做这个实验,怎样分析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课外小课题:把两块相斥的磁铁强行结合在一起,它们的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这是课内的延伸,有了课内相吸的两块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增大的实验结论后,学生自然也很想知道相斥的是怎样,这既是学生自身的需求,也是让学生进一步利用课堂上掌握的技能进行课外探索的好题材,还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好办法。

回顾整堂课,在以下方面还需努力:一是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往往不能抓住有利时机,

合理开发生成的课堂资源。因此,总感觉课堂缺少一点?精彩“。二是整个课堂过程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

《指南针》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磁铁和指南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制作一个指南针充满兴趣。因此本节课就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来制作指南针。本课主要有两个环节,

在两个主要环节(制作磁针和让磁针自由旋转),制作材料的选取直接影响着制作效果。比如要做水浮式,选择的盛水的容器就要大一些,而且不能是铁制品。为了让磁针浮在水面上,并且保持平衡,磁针和吹塑纸的大小比例都要掌握好,纸太大了,容易碰到容器壁,纸太小了磁针又容易沉到水底。而制作磁针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有的学生拿的磁铁磁性较小,需要学生多摩擦几次。

从学生操作的情况来看,制作难度不大,但方式不够多,归纳起来用到了3种方式:细线悬挂法、磁针穿吸管法、泡沫悬浮法。如果能给学生再提供更多的材料或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一些需要的材料就更好了。

教师通过演示其他方法:如把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板上再放入水中,也能清楚指示方向;将磁化的缝衣针直接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指示南北方向。这几个演示实验对学生的思维拓展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做好指南针后,通过演示、汇报、交流、评价,不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为下一次制作一个更精致的指南针提供了有效保障。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反思

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能动手进行活动,认识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知识。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单凭教师的一人讲解则过于枯燥,我先让学生将各自已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汇报,知道多少就说多少,这样做可激发起大部分学生显示自己能力的欲望,从而也可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最后教师以简单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对于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分享: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篇)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师华秀毓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整理

测量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概念的建立比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一打纸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也可以通过肢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20xx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20xx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秒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动手操作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反思本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着眼于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从生活中发...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Unit1hello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第一节新课学生们不停地用HelloMissLuoHello热情地向教师招呼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英语的热情似乎很高然而刚开始的好奇与兴趣之后学生就...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20xx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八德乡中心学校李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晃就结束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一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