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时间:2024.3.4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2、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单元教学重点: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赏析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对学生进行赏析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言志。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讨论1:本词与《如梦令》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四、阅读“赏析示例”《长恨歌》。

思考:对这首诗的主题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请根据作品本身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赏析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因此在教学时,侧重方法的引导和归纳。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诗歌赏析,让学生在欣赏和讨论中学会方法的使用。操作起来很方便,学生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了欣赏诗歌主旨的方法。

《湘夫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掌握《楚辞》与“楚辞体”。

2、掌握《湘夫人》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家乡常见的斑竹的图片引出湘君和湘夫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通过朗读,疏通课文。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

4、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投影湘妃竹(斑竹)图片,问:你见过这种竹子吗?它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你能说出来吗?你能讲出有关这种竹子的凄美故事吗?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1、请你根据《离骚》和平时对屈原的了解,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①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抒情主人公是湘君。

②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③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哀婉。

2、学生朗读。

3、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4、自主探究:学生自主质疑。

四、合作探究:

1、探究一:湘君的心理历程和湘君的形象特点。

心理历程:由企盼而怅望——由思念而幻觉——由失望而平静。

形象特点:热情大胆,浪漫真诚;执著追求,不畏艰难;高洁优美。

2、探究二: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及这种对后世的影响。

①方法: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②作用:开头凄凉冷落的秋景,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衬托了抒情主人公的惆怅幽怨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③影响: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传统诗歌意象歌谣: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3、探究三:四个反问句运用了民歌中的哪种手法?有何暗示性?

①比兴: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来比喻主人公的爱情不顺,愿望得不到实现。

②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诗歌的暗示性)

暗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执着追求与求而不得的错位。

4、探究四:宫室的特点和作用。

①宫室特点:色彩缤纷,香味浓烈,流光溢彩,奇幻华美。

②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五、感悟主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知人论世(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关于屈原的生平知识卡片)

3、探究言志的契合点——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望美人兮天各一方” 《赤壁赋》——比喻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或政治抱负。

《离骚》美人——贤明的君主或美好的政治理想。

“佳人” 《湘夫人》——爱情坚持不懈的追求,思而不见的愁苦。

香草——美好的理想

3、逆志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教学反思:

这首诗生字生词很多,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给以落实。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注意兮字的运用,节奏要迂缓,在朗读中体会出男女主人公幽怨哀婉的情感基调。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查找了作者有关资料,并制成了作者生平卡片。这样就为课堂上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来探究诗歌主旨奠定了基础。

对于课文的导入,我用家乡的湘妃竹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作者的简介,因为屈原学生已不陌生,我一改过去介绍生平的惯用做法,而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心目中的屈原,这样既节约时间,又锻炼了学生对人物的概括能力。学生的热情很高。

在引导过程中,针对本诗比较难疏通的特点,我设计了学生质疑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我针对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在讨论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

另外,我认为主旨的探究不能作为本课的唯一目标,因为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而且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例如情景交融和比兴手法的运用。因此,这些,我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效果明显。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九歌》其他作品的拓展还不够。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二、过程与方法

1、介绍作者及背景,为鉴赏做好准备。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情感。

3、着重分析比兴和反问的运用。

4、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引出鲍照。

鲍照、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今天我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死后,又做过一些小官。后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诵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分组探究

①探究一:第一二句的表现手法及蕴含的哲理。

比兴。水的流向由地势高低决定,比喻人的命运由门第高低决定的。

②探究二:作者对“命”看法以及反问句的暗示性。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

表面上说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暗示作者对命运不公平的愤怒的控诉。

③探究三: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④探究四:第七、八句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

前句反问,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后句则表达心中的无奈。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对比阅读:李白《行路难》

①两人都写到了怀才不遇之愁。但李诗感情的跌宕起伏,有愁但力图突破愁的束缚,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②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六、作业 :背诵以上两首诗。

 教学反思:

本诗作者鲍照,学生比较陌生,因此我对其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再去鉴赏诗歌,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时,我针对每个句子的不同特色设计了一些问题。在内容上侧重对“命”的理解,对作者情感受的把握;在艺术手法上则侧重比兴和反问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对唐代诗人尤其是李白影响深远,因此,进行对比阅读非常必要。为此,我将本诗与李白的《行路难》进行了比较阅读,探究了其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这种拓展是十分必要的。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由谈流行音乐进而引入背景介绍。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朗读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基调:感伤、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朗读指导: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3、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1、探究一:首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崇敬、仰慕之情。

①“丞相”——鞠躬尽瘁。不能改为“蜀相”。

②“寻”——特意去找

③“柏森森”—— 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2、探究二:“自”“空”对诗歌意境表达有何作用?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互文。春意盎然却无人欣赏。渲染了寂寥冷清的气氛,衬托了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怀。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

 “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③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3、探究三:颈联除了崇敬仰慕之情外还有何情感?你能说出他的主要之“计”吗?请结全诗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诸葛亮在你心目中的印象。

①称颂。

②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③“天下计”——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两朝开济”——宏伟业绩,丰功伟业

“老臣心”——忠心报国,鞠躬尽瘁

探究四:尾联包含的感情有何不同?“英雄”是指什么人?

①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②壮志未酬的英雄。包括他自己。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本诗教学,我充分强调了学生的朗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慢慢地品味诗歌的情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能力提高的训练机会。因此,在具体的赏析过程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仅对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

另外考虑到本诗的典型性,我确定了三个教学步骤:首先是在诵读中让学生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其次引导学生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因为明确了目标,所以课上起来就有条不紊。学生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很快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自主鉴赏、品味作者的情感。

3、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陆游青年时的壮志凌云和火热的斗争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诗人情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难点: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能说出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描写的是谁吗?你能背出学过他的诗歌吗?(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诗集有《剑南诗稿》。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五、朗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但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提契全诗,需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3、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六、自主鉴赏

1、解题:

书:书写;愤:悲愤。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2、首联写什么?如何理解“那知”和“世事艰”?“气如山”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那知”——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是“愤”的根源。

“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3、颔联鉴赏:

①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②“瓜洲渡”、“大散关”都是很具体的地点,在这首诗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和作用吗?

如:《归次汉中镜上》:“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观长安城图》:“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巍峨下临贼。”《观大散关图》:“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怀昔》:“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③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①“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②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为什么陆游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诗人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熔炼在一起,才锤炼出尾联这样的警句。

七、合作探究:

1、首联、颈联、尾联都写到了“愤”,你认为有什么区别呢?

①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②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③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2、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昔年之壮举——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临安春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谈谈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教学反思:

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方法的处理上,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办法。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能分析出来,因此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而对于情感的区别和艺术的手法这些难点问题,则组织了合作探究。事实证明,这符合学生的实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推荐作品”点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了解诗歌运用多种方式来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

2、比较两首诗的情感特点、抒情方式和产生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珍惜光阴,成就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抒情方式及意象的选用。

2、难点:“忧思”“悲悽”的深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越是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的人越难容于世。尤其是社会极端黑暗的魏晋时代。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阮籍和陶渊明的两首诗歌,让我们解读他们的情感。

二、作家作品

1、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2、陶渊明:略

三、自主探究:比较两首诗的情感特点、抒情方式及产生根源。

四、总结: 

古代很多文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们对他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情。好在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时代,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细心做事,怀大志,成大事。 

五、作业:背诵两首诗。

教学后记:

这两首诗是学生的自读作品。因为不论从作者的时代,还是作品的情感特点、抒情方式等均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我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如何抓住诗歌的诗眼、如何根据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分析作者的情感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大大地节约教学时间,达到高效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学会前后兼顾,你就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思想内容。

2、掌握解读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对咏史怀古诗进行必要的介绍。

2、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明确咏史怀古诗的解读方法。

3、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历史进行深层思考。

教学重点:对咏史怀古诗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

1、 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2、 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①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 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②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怀古咏史诗的解读方法

①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

三、自主赏析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烘托喜悦和骄傲。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2、前三句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今昔对比:当时的热闹繁华,今日的凄凉冷落,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四、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越中》着重竭力渲染昔日之繁华,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

《苏台》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教学后记:

本诗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因此,我设计的主要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对这种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包括这类诗的特点、思想内容、阅读技巧等,以达举一反三之目的。

在引导过程中,我选用了一些典型的诗歌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得到比较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来把方法内化为一种鉴赏诗歌的能力。

最后,选用一首诗来进行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一剪梅》《今别离(其一)》比较阅读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比较两位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的区别。

2、把握抒情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

2、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两首诗在意象选择上的区别。

2、难点:黄黄遵宪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

1、李清照:略。

2、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比较阅读:

四、结语:

中国是诗的过度,我们既要用心去感受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又要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在继承传统题材,传统写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五、尝试自创一首小诗。

教学后记:

两首诗词都写了离愁别绪。一首侧重相思之苦,一首侧重分别之匆。作为不同时代的作者对表达相似的情感却有着不同的方法。这节课我就把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探究古今诗人(词人)是如何选择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去探究近代诗歌有什么样的创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新。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把握了抒情的常用手法,而且在理解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对意象的选择和情感表达上的创新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不论是阅读诗歌还是写作诗歌,都不无裨益。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捕捉意象,探究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优美的意境。

2、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

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2、在诵读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境界。

3、以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美好青春年华的珍惜。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一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三、听录音,配音朗读

1、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2、诵读指导:

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四、 层次结构

1、春江月夜的美景(1-8)

2、江畔月下的沉思(9-16)

3、因月而起的情思:居家思妇,思念离人;离家游子,渴望回归。(17-36)

五、赏析诗歌

(一)探究一:怎样让自己“置身诗境”?

①赏析指导: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②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画面: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如: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③请用概括的语言来形容这优美的意境。

天地一体、辽阔与苍茫、寂寞空旷、色彩绚丽,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④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二)、探究二:怎样“缘景明情”?

1、赏析指导:①品味意象,推敲炼字。②要从虚处去读,去填补想象的空间。

2、领悟诗的哲理美:看到这幅画面,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宇宙无穷、生命短暂的感伤。

3、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个体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三)自主探究三:诗人是如何表现思妇怀远之情的?

(四)探究四:诗人在描写月亮这个意象上有何特色?

1、主次结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但重点是“月”, 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虚实结合。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 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并让读者在月下景物的推移中去发掘哲理和情思——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3、角度多变。

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4、光色结合。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六、课后探究:搜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并进行简要的归纳。

1、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3、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后记:

《春江花月夜》作为一篇赏析示例性质的文章,关键是带领学生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赏析方法进行具体的指导,以达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课文导入之后,我首先组织学生自由诵读,接着我范读诗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整体感知诗歌。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歌,然后把不理解的诗句提出来,我指导学生理解。

接下来的我带领学生运用诗歌赏析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讨论探究,完成对该诗歌的意境赏析。

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置身诗境”。我要求学生先在诵读中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然后创造新的形象,将诗歌所描绘的 “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最后,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通过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其次,教会学生如何“缘景明情”。先组织学生品味意象,推敲炼字。然后引导学生从虚处去读,去填补想象的空间,去领悟诗的哲理美。

通过诵读、交流、探究,很多学生有许多精彩的发言。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把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有的学生的描写尽管不尽如人意,有些学生的答案尽管显得有点幼稚,但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学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教学后记: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这种感情的表达是比较曲折的。因此,在课前,我对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做到知人论世,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然后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去捕捉意象,分析情感。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这种由意象到情感到意境的方法,学生容易掌握,而且对高考答题也是很有好处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我还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进行对比,感受诗歌不同的意境及其表现手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请学生根据这句诗谈谈对李白的认识与了解。教师作补充。

二、解题,进入本诗

吟,也称“引”,歌行体。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瀛洲yíng   天姥mǔ   剡溪shàn   渌水lù    脚著谢公屐zhuó  jī 

石扉fēi    澹澹dàn  訇然hōng   魂悸jì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归纳本课重点字词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遮掩。

②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③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④词类活用

Ⅰ.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Ⅱ.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Ⅲ.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4、理清文章思路: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到何处结束的?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梦前——梦中——梦醒

四、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高大雄伟,神奇美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并朗读第二段。

二、合作探究:梦游历程

1、作者的梦境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何特点?

梦游历程——梦到剡溪,清幽寂静;白天景象,壮美奇绝;夜间景象,离奇险怪;神仙洞府,灿烂辉煌;仙人盛会,其乐融融;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2、作者在梦游过程中的心理有何变化?

追求(急切,兴奋,轻快,神往“飞”“送”,夸张和拟人)——迷恋——惊惧(“栗”“惊”)——失意

3、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4、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梦境?

写梦中仙境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5、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梦境虽然美好,但总有梦醒的时候,人不可能生活在梦中。无奈之情。

三、合作探究:惊梦长叹

1、结合李白的生平思想,谈谈本段透露出来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局限性: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进步性:蔑视权贵、反抗现实、追求自由生活。

四、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看法。

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

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

总之,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五、作者所描写的梦境说明了诗人的诗歌具有什么风格?这种风格在他其它诗歌里是否有所体现,请举例。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像,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

六、背诵全诗。

教学后记:

本诗导入,我引用了余光中的诗句,对诗人李白有了一个整体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背诵方法的指导上,我要求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意,然后划分段落层次,在理清思路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受江南的美景。

2、从不同的角度(背景)比较探究作者不同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江南的美景。

2、运用知人论世的手法,根据不同的背景来解读作者不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如画江南(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引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参考注释①。

三、合作探究:

有人说,此词为作者浪荡江南所写,也有人说此词为作者避乱于江南所作。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背景,分组探究作者的情感。

1、探究一:浪荡江南

“只合”——只应是。因为江南好,所以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接下来四句具体地写到了景物美,生活美,人物美。

“须断肠”——因为江南太美,回去后会后悔遗憾。

由此可见,本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依恋之情。

2、探究二:避乱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暗示作者思念家乡,故别人劝他。

“只合江南老”——因为北方战乱,有家难归。只能在江南老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须断肠”——回家后,看到家乡被战火洗劫的萧条场景而痛苦。

由此可见,本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有家难归的情感。

3、小结:作者先总说江南好,再从景物美、生活美、人物美三个角度具体表现江南的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依恋和有家难归的情感。

四、英文翻译(感受意境)

Everybody  says  Jiangnan  is  an alluringl  and  Travelers  should  only  stay  till they  are  in  age  advanced.

The  spring  water  is  bluer  than  unclouded sky.

In  the  pointed barge  listening  to  the  rain I lie.

By  the  stove  the  tavern  maid  like  moon light  glows.

Her lily-white  arm  sare  like  piles  of  snow.

Do  not  get  home  before  you get old.  If  you do,your  heart  will  get  stone cold.

五、比较阅读。白居易《忆江南》

教学后记:

本诗教学,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亮点。一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为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我便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背景提示,探究诗人的不同情感。这种个性的解读,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来非常有好处的。它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有了自由思考的空间。

其次,我结合必修⑤的梳理探究——有趣的语言翻译,组织学生将诗歌翻译成英语。将语文和英语联姻,不但体现了不同科目的互通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相信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也一定再次尝试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应有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让课堂时有创新的亮点。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置身诗境,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

2、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绪。

3、比较赏析,辨别相同题材诗歌不同的诗境和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的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2、比较赏析,拓展提高。

3、积累、背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忧国忧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诵读、赏析

1、首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在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①情感: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②结构: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景物有何特点?“浮”有何言外之意?

描绘: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万物和日月星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特点:浩瀚无边。(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浮”:暗示了作者漂泊无依的生活。

3、颈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探究:

1、诗歌的颔联——颈联——尾联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比较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境和风格有何不同?

四、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作业:

搜集写洞庭湖的佳句和岳阳楼的名联: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教学后记:

本诗教学,我主要运用了“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感受作者对岳阳楼景物的描绘,去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学生对这两种赏析方法已基本了能够灵活地运用。

在艺术手法上,我引导学生对首联的虚实、对比进行了探讨,还对“浮”的炼字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写岳阳楼的诗歌举不胜举,因此,我要求学生自主地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本诗进行比较,体会相同的题材而不同诗境和风格。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对有关岳阳楼的诗句和对联进行搜集整理,感受岳阳楼的文化蕴含。

推荐作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积雨辋川庄作》练习:

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

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通过这首诗,谈谈你对王维的认识。

过亦官亦隐的生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禅理。

二、《旅夜书怀》练习:

1、首联写景有何用意?

比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独舟一样孤寂。

2、“垂”“涌”有何好处?这一联写景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分别衬托平原的广阔和江浩荡之势。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3、“岂”“应”说的是诗人的真实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想因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4、作者是怎样描写“沙鸥”的?有何用意?

用天地之广阔反衬沙欧之渺少。暗示自己的漂泊无依。(比喻)

三、《新城道中》练习

1、首联写东风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拟人,东风善解人意,富有情趣。表达了诗人的急切喜悦和乐观豁达的情怀。领起下文,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2、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比喻,拟人。由远及近的顺序。用生机勃勃之景衬托内心的喜悦之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四、《扬州慢》练习:

请分析本词景物描写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厉

五、《长相思》练习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边关的景物。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旅途思乡

教学后记:

本单元的推荐作品,我采用了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理清诗意,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我认为这种方式很有必要。在“自主赏析”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还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练习在巩固和运用这些鉴赏的方法。

另外,在练习的准备上,我注意了与高考的衔接,充分考虑到了高考的题型和要求。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无疑会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教无定法,只要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能完成教学的目标,我认为这种方法就是可取的。

不足的是,我仅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部分学生由于课前预习不够,练习时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2、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对诗句进行个性的阅读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2、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诵读,形成语感,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和古人相感应契合的境界。

单元教学重点:

1、诵读教学。

2、自主鉴赏。

主要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鉴赏法。

教学过程: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指导,范读。

2、学生诵读,评议。

3、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感情流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惜光阴,树立自信,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

2、难点:对作者感情流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玩弄杨国忠和高力士,醉酒捞月身亡。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诵读: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 (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

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①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②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③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四、自主鉴赏:

(一)探究一:哪几句写悲?诗人为何而悲?用了什么手法?

1、比兴手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二)探究二: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作者是真正地“欢”吗?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2、“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三)探究三:作者对富贵、圣贤、饮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钟鼓:一种乐器) (馔玉: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2、“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3、诗人为何举陈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四)探究四: “主人何为言少钱?”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状态? (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五、齐读,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 乐—— 愤—— 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背诵

教学后记:

本诗作为一篇赏析示例,重点要引导学生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赏析方法。即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并对诗句进行个性的阅读理解。

朗诵指导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重点。重音、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等,我都进行了引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的话题有学生提出来的,有我针对诗歌内容设计出来的。探究紧紧围绕感情的变化来进行,将艺术手法,意象的选用,诗歌的主旨等融入其中。这样探究既有条理,又重点突出。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解读。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我都予以肯定,并进行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热情很高,主动性强,达到了预期效果。

不足的是,深感自己的诵读还有待加强。因为我觉得教师自己在课堂的有感情的朗读要远比网上下载的朗读会更有吸引力。

《阁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

2、鉴赏表现手法,领悟诗人情感。

3、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忧国爱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根据注释①和⑥了解诗歌背景。

二、诵读诗歌:师范读、生齐读、生单独读、点评。

首联萧瑟,要平缓——颔联悲壮,要引吭高歌——颈联凄惨,要悲抑——尾联寂寥,要悲慨。

三、自主鉴赏: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影——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天涯霜雪霁寒宵——客居天涯自伤飘泊的凄寒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

卧龙跃马终黄土——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人事音书漫寂——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

五、语言品味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两句诗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百斛明珠》云:“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

1、描述: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描写角度:听觉、视觉。

3、用典:上句用祢衡事,下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

悲壮鼓声——暗指国家失序,民有怨气;星河动摇——暗指百姓劳苦。

 4、意境:上句借听觉透露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借视觉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悲壮雄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

六、小结: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比较阅读《旅夜书怀》

教学后记:

对本诗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三个单元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知人论世,通过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了解读诗歌;其次,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理解作者的万千感慨;还有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指导朗读时,我运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并让学生相互评点,在比较中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样学生朗读的兴趣很高,而且在相互评点和相互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诵读水平。

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紧扣文本,让他们对诗句进行联想、散文化的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去把握景与情的结合点。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对诗中的名句进行了重点赏析。从艺术手法、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解题方法的训练。引导他们如何捕捉鉴赏点,如何组织答案。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后我将两首相似的诗歌进行了比较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东风破》片断,谈谈听周杰伦歌曲的感受。

二、作者及解题(略)

三、朗读并自主赏析。

1、诵读过程中不懂的语句可参照课文解释,也可同学间互相探讨。

2、注意诗歌层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意象。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

提示:可从大自然的静物、动物、传说中的神人等考虑。

四、合作探究:

(一)第一段:1-4句。

1、这四句分别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不按一般的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呢?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吴丝蜀桐”写什么? “高秋”可以换为“深秋”、“暮秋”吗? “张”字有何表现力?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含有“秋高气爽”之意,更富含蕴。

“张”——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3、二、三两句写乐声用了什么方法?“颓”字有何表达效果?

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空山”句移情于物。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二)赏析第二段:5-8句。

1、这四句分别写出了音乐什么样的变化?

“昆山玉碎”——激昂。

“凤凰叫”——凄厉婉转。

“芙蓉泣露”——凄凉。

“香兰笑”——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直接描写;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

(三)第三段:9-14句。

1、“秋雨”这个意象写出了音乐的什么效果?

“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2、这一段作者从哪一角度来写音乐的?

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五、写作训练:

选择你喜欢的语句,用散文的语言写出诗歌描写音乐的妙处。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

二、小结艺术手法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三、进一步学写音乐感受。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播放《高山流水》)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3、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4、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四、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答案:(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正面描写。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五、作业

背诵本诗并课外搜集描写赞叹音乐的句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教学后记: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本文导入比较特别,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主要侧重于对歌词的赏析,而对音乐则没有较深的领会,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正好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绘音乐的呢?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探究作者笔下音乐的特点,描写音乐的手法。侧重分析了侧面描写和通感手法的运用。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对无形的音乐进行描写的方法。这时,就抓时机让学生再一次听一段音乐,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描写。这一次学生大都能抓住音乐的特点,并且用比喻、通感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音乐。

最后,将描写音乐的三首诗歌进行比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部分意象的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都进行了肯定。例如,音乐使人的感受应该是非常美好的,但作者为什么偏偏“老鱼跳波瘦蛟舞”这种形象来描写?香兰应该是很娴静的,为什么笑呢?凤凰是一种吉鸟,鸾凤和鸣常用来形容夫妻恩爱,为什么这里用“叫”这个粗俗的词语呢?引导学生对作者选用的意象进行个性的解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预    习:课外观看“百家讲坛”的视频——《两个错位皇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虞美人,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美丽,而且是一种夜色深处的美丽。总让人想起霸王军帐里的如泣如诉的分离。明明在理智里知道这只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却还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丽的故事。把这么美丽的词牌写得动人,李煜是第一个。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跟唱(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3.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教学后记:

这是一首令人伤感的词,学生非常喜欢,而且易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我认为要真正地体会词中的内蕴,对作者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为此,我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了“百家讲坛”中的视频《两个错位皇帝》。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堂时,探究非常主动。

其次,我采用了以歌唱代诵读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了邓丽君演唱的现代版(或电视剧主题曲)和黄梅戏版。学生反复演唱,不但很快就能背诵这首词,而且加深了对词的理解。通过这首词的教学,我认为适当地将影视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会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新的亮点。

《苏幕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诵读赏析

1、词的上下片内容分别是什么?联系上下片的纽带是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的纽带是“风荷”。

2、第一句与第二句所写的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写境静心也静,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三、四句写静中有噪。

3、“呼”“窥”用得好吗?为什么?

 “呼”,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小鸟欢快、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窥”,活灵活现地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也写出了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请谈谈你的看法。

(1)两名学生上黑板根据这两句绘画。其他同学评点。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最后小结:

①简约的图画美。

水平的水面——面;垂直的荷茎——线

清圆的荷叶——圆;圆滚的雨珠——点

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天共秋水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②炼字:

“一一”——写出了荷叶高低起伏、疏密有间、错落有致的姿态。

“风”——传神地写出了荷叶随风左右摇摆的婀娜姿态。(左右的力)

“举”——写出的荷茎挺拔修长,英姿飒爽的姿态。动景如生。(向上的力)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意境。(湖南科技学院灵犀湖的“碧水风荷”)

5、下片是怎样抒情的?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间,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三、背诵并完成《世纪金榜》练习。

教学后记: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他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对于这样意思单纯的词的教学,我想应该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口去吸引学生的深入探究。我认为“风荷”就是切入口,为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到由写景到抒情的联系纽带——风荷,这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理解词中内容的一个关键,而且对学生的写作也非常重要。这时,我就联系上次的作文《秋风吹起时》,唐梦莎同学就写到秋风吹起时,桂花飘香,再由眼前桂花很自然地联想到奶奶当年在家乡收桂花,用桂花沏茶、酿酒、做桂花糕和桂花酥的情景,引发对奶奶的深情回忆。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找到了一个由现实到回忆的联系物,由写景到抒情的纽带。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了“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一句。先让学生根据词句绘画,其他学生评点,再来进行探究分析,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来进行描绘。这个环节,不仅仅实现了对词句内涵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从多个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我认为非常可取。

因此,我认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切入口是否恰当是一个关键。

推荐作品

《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课外自学,巩固并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

2、拓展阅读视野,扩大知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略作点拨,学生课外自读。

2、自读完成一些练习题,检测自读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自读建议:

1、《国殇》

有感情地朗读和深入体悟。

从画面中感悟为国捐躯的悲壮形象,感受英雄内在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千百年来不变的坚毅和刚强。

2、《燕歌行》

在朗读中体会音调之美。

了解高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的边塞诗风,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了解政治背景,体会诗中真挚的友情。

揣摩感悟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的写法。

4、《菩萨蛮》

通过吟诵,体会其创作手法。

体味作者要表达的人物、景色、情绪等。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理解全曲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二、旨法归纳把握

《国殇》——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燕歌行》——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谴责当时朝中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而生的悲愤之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菩萨蛮》——通过一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一个独处的贵族女子极度爱美又无限幽怨的形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揭露刘邦的可笑和可鄙,表现人民群众敢于向强大统治者挑战的精神。

三、写法鉴赏:

《国殇》——渲染夸张;描写抒情相结合。

《燕歌行》——多重对比;铺垫衬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委婉含蓄。

《菩萨蛮》——抒情深微;运用反衬;语言绮丽。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幽默泼辣。

四、练习(见资料)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文言知识积累。

2、了解诗歌与散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并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疏通,自主探究质疑。

2、合作探究,把握形象的特点,作者塑造形象的方法和意图。

3、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文章吸取有益的营养——爱国精神,对人生事业的态度、自尊意识、历史教训、爱民、侠义精神等。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字词;通过形象探究意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疏通课文。

2、分析文中所描绘的形象,把握形象特点,了解描写形象的方法。

3、对比阅读,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4、巩固练习及拓展阅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背诵《书愤》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注释①

三、自学: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质疑、释疑。

四、探究第一、二段形象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探究情景交融的写法:

1、写烽火矶、小孤山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说明这里是江防要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

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3、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4、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为什么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

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三段:

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5、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有何喻义?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二、小结:

1、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2、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三、探究写法: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四、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五、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烽火矶(jī) 烽燧(suì)  舟楫(jì) 俊鹘抟水禽(tuán )

B.戍兵(shù)  巉然(chán) 营葺(qì) 徙倚(xǐ)

C.开霁(jì)  葭苇(jiā)  渺弥(mí) 浑浊(hún)

D.汲用(jí)  泊湓浦(bó) 岸如赪(chēng) 以杏仁澄之(dèng)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B.俊鹘抟水禽      抟:持,抓。这里指俊鹘用利爪抓住水禽。

C.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D.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徘徊不忍去。

3.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E.此山当是其一也

F.信造化之尤物也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不同一项的是(     )

A.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复以小艇游庙中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晚泊沙夹    B.掠江东南去    C.上干云霄  

D.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E.岸土赤而壁立

F.如宝装屏风

6.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

(1)杰然特起(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

B、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

(1)信造化之尤物(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4)何功之有哉?(5)之二虫又何知

D、而

(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7.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二、拓展展阅读:《世纪金榜》

参考答案:1.A 2.C 3.B  4.D.5.D

教学后记:

本文作为一篇赏析示例文章,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文中的形象。文章的疏通比较容易,主要形象的特点也比较好把握,比较难的是作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为此,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景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从文本的分析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略作点拨,没有越俎代庖。学生从探究中既掌握了作者写景的方法,又与自己平时的写作相联系,获得了一些写作上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明确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我组织了比较阅读。我选择了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来作为比较对象,通过比较,学生就容易明白散文写得具体,而诗则是写意的;散文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诗则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就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有了更加深入的领会。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3、培养学生个性解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归纳文言词语。

2、探究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及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

3、个性解读:庖丁解牛的启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庖丁解牛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庄子及其《庄子》。

  二、视频朗读(《神厨》),学生朗读,自学疏通并质疑。

  1、归纳“为、于、然”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找出文中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3、翻译几个句子。

4、积累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三、欣赏“解牛之美”

1、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2、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①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②摹声:“砉”、“騞”。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③比喻、夸张:“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3、思考: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4、为什么要借文惠君的口夸赞庖丁?

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引起了下文庖丁的议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1、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解牛的三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⑶“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3、拓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4、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二、理解庄子之道

1、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2、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拓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三、小寓言大智慧——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3、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4、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5、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6、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7、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8、其他: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要热爱本职工作;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做事要循序渐进。

四、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五、作业:创作一则富有哲理的小寓言故事。

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作为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下载了电视剧《神厨》片断,让学生一方面感受庖丁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听了全文朗读。增强了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阅读的兴趣。

接下来,我让学生分析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了运用比喻、摹声、动作描写来塑造形象的方法及好处,让学生感受了庖丁技艺的高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结合文本,从三个阶段分析了庖丁的成长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学生的分析非常到位,他们能结合不同的句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针对相同的句子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现象融入到文章的分析之中,得出来的结论对自己或别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教学,我认为个性解读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和思维的拘束中解放了出来。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文本结合起来,真正地使语文活起来。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2、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并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让学生品味文章词句,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2、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2、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

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

垓(    )下  骓(    )  数阕(    )  马骑(    ) 

麾(    )下  属(    )者  田父(    )  绐(    ) 

自度(    )  刈(    )旗  王(    )我  被十余创(    )

2、通假字

骑皆伏曰(服)               乌江亭长yì船待(舣)

3、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            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

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

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

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

5、特殊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一曲《霸王别姬》曼声苍凉,荡气回肠。“项羽之死”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想;是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叹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它。

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显示彩图“乌江自刎”,提问:你会用哪些词语为项羽画像?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

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三、人物评价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4、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评价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课堂小结

易中天《项羽之死》

五、联想悟读

1.联系20##年福建高考作文

选择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2.阅读20##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

教学后记:

《项羽之死》这篇文言文时,我就尝试着应用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项羽的语言来认识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而学生的朗读也大大超过我的预想,尽管他们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尽管他们的朗读没多大技巧,但每个学生都能读出他们各自的情感来,而这正是他们对人物从不同角度出发产生的不同理解。学生通过自己读自已得出结论,远比我唱独角戏似的抽象分析要好得多。

《项羽之死》的教学,可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那么,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项羽的形象,既要看到他多愁善感、勇猛无敌、视死如归、纯朴仁爱的一面,又要看到他过于自负、爱慕虚名的一面。对于项羽的评价,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倾向。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快速理清事件的能力。

2、通过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析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学习他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2、难点: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方法: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 )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故事,学生在小学就学过,因此非常熟悉。显然通过故事本身来吸引学生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上。

首先我用设置悬念的办法导入新课,让学生的兴趣提高起来。接着组织学生自学,概述故事,抓住人物的主要事件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通过几个重点句子分析了西门豹的计策。最后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小结。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人物事件来分析人物的形象是阅读传记文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写作时需要掌握的方法。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本文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3、了解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细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人物的主要事件,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的侠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

魏禧:字叔子,又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清代散文家。

文体:人物传记

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后学生课文,正音。(让学生掌握生字)

省兄 (xǐng)  健啖(dàn)  拱揖(yī)   囱户(chuāng) 

言讫(qì)    强留(qiǎng)   屏息(bǐng)   鼾睡(hān)

2、学生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3、学生质疑。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难点句子,并点拨:

①一词多义:

寝:貌甚寝(形容词,丑陋。)既同寝(动词,睡眠。)

力:多力善射(名词,气力。)力请客(形容词,极力。)

许: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地方。) 杀三十许人(形容词,表示 大约的数量。)

骑: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

②通假字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椎:通“锤”,锤子。)

子灿见囱户皆闭,惊问信之 。(囱:通 “窗”,窗户。)

四、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1、学生速读课文:文章表现了大铁椎哪些奇异之处?

底细之异;食量之异;容貌之异;武器之异;对武器的态度之异;言谈之异;装束之异;行动之异。

2、概括出本文叙述了有关大铁椎的哪两件事?从中表明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

夜半外出杀响马,夺其物。——身怀绝技,行踪飘忽。

星夜与强盗决斗。——勇力过人,武艺高强。

3、大铁椎与宋将军的对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远大抱负、豪放坦诚、凛然无畏、乐观自信。

3、品味“旷野决战”

①环境的烘托:营造阴森的气氛,烘托人物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精神。

②豪贼之多之凶宋将军的反应:侧面衬托战斗场面的血腥和人物的英勇无畏。

4、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谈谈作者记叙大铁椎的意图。

借大铁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的形象寄寓自己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反清复明)

五、拓展:侠义精神。

六、作业:《世纪金榜》

教学后记: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一样,同为传记类作品。因此,重点也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大铁椎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奇异的地方?这个问题很好,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概括。在分析人物的特点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事件、战斗场面的分析中来把握。尤其是侧面描写的运用,对人物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对于这篇文章,仅仅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不够的。为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作者的身世(反清复明)。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大铁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的形象寄寓自己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对作品的理解就更加深入。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诗词名句精选

中国古代诗词名句精选中国古代诗词名句精选一天地山水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5一夫当...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诗经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指出征时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出门时是春天杨...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一画二画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三画四画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五画六画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七画八画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九画中...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指出征时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一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精华收藏20xx0602090234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转载自宝贝梦中国古典诗词名句精华收藏一天地山水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答案)

制作人杨瑛瑛审核人褚然仲崇华使用时间4月25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学号姓名2白居易长恨歌6杜甫蜀相9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1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佚名击鼓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3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5佚名凤求凰琴歌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学号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6杜甫蜀相9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3千岩万转路不定梨花倚石乎已暝熊咆龙吟殷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学号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6杜甫蜀相9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3千岩万转路不定梨花倚石乎已暝熊咆龙吟殷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学号姓名成绩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9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3千岩万转路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答案1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黄遵宪今别离其一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4骊...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