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1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反思一: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1、本文在选文功能上是"定篇",属于文化经典性质的作品。把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正确地传递给学生就是老师的任务,老师教的应是对作品经典的权威的阐释。

2、根据对选文的定位,我在知识链接部分所教的内容是作者简介、楚辞简介、《离骚》全文内容简介;在整体感知部分教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兮"的用法,文章思想情感;在文本内容的具体研读阶段教的是翻译课文和归纳知识;在研究课文内容教的是屈原的形象概括和本文的比兴手法,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并说明他们的寓意。以前对于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思路的,但是对选文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后,渐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一些认识。尽管对于内容的处理有"定篇"的要求,也有"例文"的要求,但是我认为是进了一步了。

3、本文除了翻译部分和知识点的归纳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在不会的我点拨外,其余的部分我是讲给学生听的,我认为这样的文章教师就要讲,讲清讲透。

反思二: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上完了课,感觉一点也不轻松。

这次参加特级申报,每人要上一堂规定篇目的展示课,高中语文的课题是苏教版必修三《语文》课本上的《离骚(节选)》。

虽然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最长最伟大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为此,我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一般方

法入手,安排了"初读,疏通诗句——再读,感受诗意——三读,欣赏诗风"三个环节。一课下来,虽说条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认真反思,还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没有充分的预习是无法进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认读并解释8个词语和翻译4个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词语和句子书上的注释都有,可是,学生因为课前没有很好预习(上课前一天下午已经明确布置了预习任务),显得无所适从,竟然一上来就有学生不知所措,连续读错了三个拼音,也找不到注释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为了帮助疏通,就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这节课规定40分钟,必须一教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对课文文句没有认真梳理的话,是很难进入到第二环节教学的。

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平时的教学也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作业,哪来时间做预习工作。虽然这次我布置了预习,但是我在上课前看到好多学生的课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们来不及去做预习,也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起来,毕竟,我上完课就走人。上课前我去他们教室叫他们去上课教室的时候,竟然他们还不知道要换教室呢。

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话,疏通诗句也许要花上一节课,或者干脆进行串讲,逐字逐句地落实,可以不考虑是否预习。现在不行。只是这样的话,似乎缺少了一点展示的味道,也没有好好处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对关键词句进行检查,便于让学生有个深刻的理解,然后可以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肯定是必须的,到底该如何处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无论如何也要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去感知诗意。

我在让学生感知诗意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你读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下设两个子问题: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身世和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学生较好地回答了第一问,但在回答第二问时很茫然,在启发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一些关键句才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时,竟然集体哑场,好不容易才领会出来,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质"吗。按理来说,我可以顺水推舟,不再纠缠下去。可是,我却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高贵的身世和高洁的品质"。这下倒好,又是肃然。

于是,我就把我预设好的一个问题抛了出来:"作者凭什么说'来吾道夫先路'?"自以为会一下子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神经,会在平静的湖面泛起美丽的涟漪,不料想,反而更费口舌。我只能乘机追问刚才所理解的内容,一些学生也终于醒悟过来,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贵身世和高洁品质,是因为在说明自己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坚持真理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看来,要放开来教学,不仅需要很灵动的教学智慧,更需要对学情有很深入的了解。

三、要想说清楚什么是浪漫风格还真是一件难事。

当教学进入到第三板块的时候,学生自然谈及诗歌所采用的浪漫主义风格,可是,要想然学生举例分析,就怎么也浪漫不起来。

正如刚开始让学生讨论诗歌的语言特色时,有学生先说到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我可激动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时却怎么也说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气,提醒说,书上的注释里有好多已经帮助我们进行了比喻分析。

这个时候,教学时间越来越紧张了。我只能加快启发的节奏,让学生从想象手法上去思考,无奈学生就是不认为"辟芷""秋兰"等是浪漫的东西,我只好赤膊上阵,亲自解释,从"香草"的现实之景到比喻之意,从"采香草"的动作行为到博采众善,什么借景抒情,什么理想抱负等等,结果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下课的时间也无情地来到了。

开车回来,坐到办公椅上,才发现,其实要讲清浪漫手法,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抓住

一两句诗句得出语言的热情奔放、想象的瑰丽奇特、比喻的新颖华美、形式的活泼自由,不就可以了吗。

反思三: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如今,屈原的《离骚》《涉江》《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说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讲解,也未尝不可,因为>高考题或者是统考题,顶多只有一两句默写,犯不着下死力气深入钻研,准备教案。只是这样以来,可就苦了学生,他们年纪尚小,靠老师从教参书上生吞活剥得来的"点拨",准确地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硬灌",听得学生们云里雾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也成了教师口中枯燥无味的"咬木嚼蜡",大大伤害了学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连呼:"难学,语文难学,甚至比外语还要难学,难于上青天啊!"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加上两个早自习,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习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区区2分,不要也罢。所以我就不打算给学生详细讲解这篇课文了。"

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20xx年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

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记得当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离骚》,心有灵犀似的,禁不住先读为快。而且后来还读到下面一段故事:

当初,闻一多从海外学成归国,诗集《死水》卖得很火,知名度颇高,被青岛大学捷足先登聘为教授,专门给学生讲授《离骚》。闻一多大概就像我们现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语文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将有关《离骚》的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神话传说、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两个备课本子。讲课时,就对着备课本子一条一条地念,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发挥。这样机械地念了一个月,学生们实在忍不住了,先是给校长写信,后是直接起哄罢课,硬是赶走了闻一多。闻一多"下岗"后,并不气馁,而是"三年不窥园",四载不下楼,五年如一日地研究《离骚》,还从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的著作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研究到最后,以致对神话有了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楚国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自己当新郎那天也沉浸在《离骚》研究的书房里,害得众人找了许久。后来,闻一多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北大的教授,当他含着弯曲的黑色烟斗,慢条斯理地、如数家珍地向学生讲《离骚》的时候,"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室香烟缭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先生还是屈原大夫。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闲谈时,也许我经常讲屈原,以致我的同事们,都认为我是称职的屈原研究专家。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这让我尝到了当专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关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讲给学生听。这种想法很快就实现了。20xx年暑假补课,旧教材上的《涉江》《湘君》很让我"秀"了一把;开学了,新教材上的《离骚》(不同于旧教材上的节选)《山鬼》《国殇》《哀郢》《桔颂》又让我出尽了风头。我所带的二(7)班,是从全年级16个班里挑选的精英组成的"清华预备班",基础非常好。我会背书,而且随意发挥,不再是照本宣科,这个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说话>作文自然地带出了楚辞味。以致出现了多个学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么回事。补充说一点,周冰同学对屈原有独到的感悟,课余读了很多

这方面的有关材料,激发了她为学业"九死不悔"的奋斗精神,20xx年高考,以62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

这就是我教《离骚》真实课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时,我的讲解居然不同于课文上的翻译,学生们都说我的理解比编书的专家讲析还要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看来我也许真的成为"专家"了。

反思四: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离骚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2

离骚

时间:20xx年11月19日编写人:任小燕

知识与能力

了解“楚辞”特色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了解《离骚》所体现的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训练准确理解课文的能力。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正直高洁、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

『品思题目』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有关材料』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走进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 1

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xx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具体见参52页)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学习过程』

一 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A级)

修姱( ) 羁( ) 謇( ) 谇( ) 揽茝( ) 诼 ( ) 偭 ( ) 溘 ( ) 诟 ( ) 椒( ) 岌 ( ) 糅 ( ) 昭 ( ) 弥 ( ) 朕( ) 规矩 ( ) 蕙纕 ( ) 侘傺( )

二 速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下列词语( A级)

太息( ) 修姱( ) 鞿羁( ) 揽茝( ) 灵修( ) 绳墨( ) 周容( ) 侘傺( ) 方圜( )

2、虚词 ( B级)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

謇朝谇而夕替 .

既替余以蕙纕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2

3.通假字 ( B级)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4.古今异义词 ( B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偭规矩而改错

5.翻译重点句子( C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1重点词﹙ A级 ﹚

初服﹙ ﹚ 陆离﹙ ﹚ 游目﹙ ﹚ 离尤﹙ ﹚ 2名句默写﹙ A级 ﹚

____________,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

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___

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余独好修以为常。

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

3虚词﹙ B级 ﹚

3

驰椒丘且焉止息

苟余情其信芳

4通假字﹙ B级 ﹚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5活用词﹙ B级 ﹚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6特殊句式﹙ C级 ﹚

不吾知其亦已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

长余佩之陆离

四.本文体现了屈原什么品德和情怀,试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

4

《离骚》答案

kuājījiǎnsuìlǎnchǎizhu?miǎnkèg?u

一 姱 羁 謇 谇 揽茝 诼 偭 溘 诟 jiāojír?uzhāomízhènguījuhuìrǎngchàchì

椒 岌 糅昭 弥 朕 规矩蕙纕 侘傺

二1,太息:叹息

修姱:修洁而美好。 鞿羁:喻指约束,束缚。

揽茝 :采集白芷。 灵修 :神仙,这里指怀王 。 绳墨 :比喻准绳,准则 。 周容:苟合取容。

侘傺:失意的样子 。 方圜 :方和圆。方枘和圆凿。

2 虽:唯 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 虽:即使

3,“错”通“措” “郁邑” 通 “郁悒” “圜 ” 通 “圆 ”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指经济状况不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指随流水而消逝 今: 指因灾害或其他原因被迫离

开家乡或祖国。

自前世而固然 古:本来就是这样 今 :表示承认某个事情,引起下文转

折;或表示既承认甲事实又不否认乙事实。

偭规矩而改错 古:改变措施 今:改正错误

5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6 ①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就是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这两句承

上,形象的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作用:承上启下。

②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自己

的政治思想,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所以,遭到小人的诬

陷,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原因:a亦余心之所善兮b众女嫉余之峨眉c固

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

三1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陆离:修长的样子. 游目:放眼观看. 离尤:遭受忧愁.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余不忍为此态也 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兼词,在那里/只要

4“离”通“罹”/“章”通“彰”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长

6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

更多相关推荐:
《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

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篇一离骚gt教学反思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

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文章多用想象夸张的手法香草美人是其中常用的意象故对于古文基础尚浅的幼师生来说要真正理解离骚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以六言...

《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离骚 教学反思

今天继续和学生一起学离骚昨天我让学生自己试读一遍课文学生读的结结巴巴的听了朗读录音后学生深受启发学会了用一种沉痛而激昂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到余不忍为此态也时他们也用高八度的声音很有激情下课后一女生竟然跑到跟前对我说...

《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离骚教学反思离骚这一课学习起来有三难难读难背难理解一难难读难读的第一个原因是离骚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学生初拿到课文连读都都不下去难读的第二个原因是句子的停顿不好把握离骚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句中多用...

《离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教学重点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

《短歌行》教学反思

短歌行教学反思这一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是高中学生的第一个古典诗歌单元所以虽然已经讲读了三首古诗诗经离骚但是学生对于怎样读诗歌还是没有清晰的思路所以备课时我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上诗歌...

15 《离骚》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15离骚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4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并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

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检验一些无机化合物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是鉴定物质中所含有的组分对于无机物的定性分析来说这些组分通常为元素或离子学生将通过对常见离子的检验深化对离子反应的认识这节课中我抓住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本节课的...

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反思吕东芳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本节课共设两大板块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其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重点内容通过回顾电解质及相关知识唤...

离骚教学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