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

时间:2024.5.14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近几年,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语文教材版本也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该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它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编者把它编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小说教学单元中,自有它的独特性和意义。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儒林外史》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在阅读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采用引伸拓展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

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

成才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二、教法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取舍。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提问法: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形象直观,活跃气氛,引起兴趣,激

发感情,引发感悟。

3、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

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对比法: 比较“中举前后对比”,突出主旨。

三、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

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

2、学法指导

学习小说文体文章,一定要强化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反映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的目的,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该篇文章属于第五册第五单元,对于小说这种体裁也有所了解并逐渐熟悉了,所以从教材安排的角度入手,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特点,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过程,然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上入手,抓住重点字眼“好”,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提示文章主题。

四、教学步骤

在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感悟社会,体察世风,理解民情,关爱他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并获得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打开教学思路,激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设计分三大块:

1、第一课时展示; 2、设置问题,深入课文; 3、课外延伸,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第一大块:第一课时展示

其实,对于该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完全不参与,全程交与学生完成。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我以往教学的习惯,学生对一种文体整体知识点都掌握的情况下,我一般在第一课时都是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己讨论、探究。他们一般会完成这么几件事:第一,寻找难读和难解字词并疏通(这点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我反复强调);第二,查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点是我要求学生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强调的重要性之一);第三,从小说特点出发,分析人物形象(这点是我在教学小说这种文体时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分析小说的关键所在就是抓住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形象,所以学生自然养成习惯);第四,学生会向老师提出根据小说的不同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这点也是我在教学时所强调的:凡是小说这种文体都可以编排成话本剧,都可以通过不同人物性格进行现场演绎,学生一旦接触该文最感兴趣的也这就是这点,我自然都会满足学生的要求)。

第二课时,我首先要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全部展示,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和表演欲。这不仅能够为“感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

第二大块:设置问题,深入课文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点拨:“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师: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点拨: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

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点拨: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点拨:“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点拨:“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点评]: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点评]: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点拨: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点拨:

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

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后点拨: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

②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讨论后点拨: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点拨: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讨论后点拨: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讨论后点拨: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讨论后点拨: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讨论后点拨:

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

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点评]: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讨论后点拨: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讨论后点拨:还毒害了人民。

[点评]: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使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目的是让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能够让我们感悟人生。

第三大块:课外延伸,拓展迁移

拓展:

1、根据课文谈谈现代人与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2、作者受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对范进丑态刻画似乎欠妥,结局似乎太理想,要是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

迁移:你对当代有些学生拿着父母卖血的钱复读,复读再复读有何看法,你认为他们应该这样吗?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谈谈该怎样读书求知。

◆教学反思:

本文的学习是要让学生会对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留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特别注重从学生主体出发,在课堂上把时间交

给学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表现和创造欲望,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整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的任务只是引导,点拨和

适当调控,目的是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

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当

然缺点也多,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

的训练。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播放电影视频《范进中举》,共6分钟,名诗欣赏导入本课,并提示目标: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春

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走马观花,流传千古。今天,我们学习的小

说主人公,同是中举,却另是一番风味,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闹剧。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

看看。

本课的学习任务:理情节,说变化,析形象。

二、学习活动1: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默读全篇,在最短时间内提取课文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分别用一句话、一段

话概述课文内容。

一句话的要求:抓出最重要的情节。

一段话的要求:除了最重要的情节,还是前后相关联的情节。

1.一句话概括:老童生范进在垂老之年意外捞到了功名,激动之余竟发了疯。

2.一段话概述之前,我们先进行情节的梳理。

胡屠贺喜——范进卖鸡——中举发疯——胡屠治病——张绅送钱

3.文中有两个着墨很多的人物,一个是范进,一个是胡屠户。试从这两个人物的角度,

分别进行情节梳理,分男生女生各用一段话概括故事内容。

男生,从范进的角度:

女生,从胡屠户的角度:

三、学习活动2:感知人物,微型话题。

1.微型话题1:形象之“变”

话题讨论提示:哪些人物形象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温馨提示:可从家庭境况、社会地位、处世态度等方面去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小结:

范进之变:

中举前:家境贫寒,地位卑微,唯唯诺诺。

中举后:争相送礼,称呼老爷,圆滑世故。

胡屠之变:

中举前:训斥,鄙视,贬称,吝啬。

中举后:贤婿,老爷,文曲星,极尽夸赞,送钱五千。

2.微型话题之:变之细节。

活动提示:用笔勾画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变化的语句,写下你的感受与理解。

活动目标:精彩细节+经典赏析。

教师示例:“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段语言描写,一番无耻的恭维,前踞后恭,实质是为了一个“靠”字,真是一字道破天机。

3.微型话题之:变之原因。

讨论提示:

范进为什么为发疯?

范进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胡屠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不可忽视文中还有这样的一个人物和一个群体。小说没有明写他们的变化,但写了他们的表现,读一读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前对他不理不睬,中举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之称兄道弟。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众乡邻:范进参加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理会) 中举后邻居都来了;帮忙找范进;范进发疯后,安慰老太太,出主意;拿鸡蛋、白酒、米、捉了两只鸡来送他们家;帮忙招待报录的人。(嫌贫爱富,前倨后恭)

四、学习活动3:感知环境与主题。

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范进的发疯告诉我们了一个关于社会与时代的怎样的信息?

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的身上足以看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范进见到报帖时内心的欢喜是无法用理智控制的,感情的冲动使他完全丧失了理智,他几十年苦苦挣扎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从此结束,情不自禁的喜极而疯。这一疯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社会时代。

教师小结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毒害,科举制度的流毒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毒化了整个社会风气。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附:《儒林外史》的儒生周进。

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

“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

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人的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结束语: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高潮片断的赏析与同类作品联读学习小说的讽刺艺术。 范 进 中 举

李明玲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

解(jiè)元 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 锭(dìng)子

拙(zhuō)病 商酌(zhuó)

4.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2.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

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7.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五)拓展延伸,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夸张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课后反思: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学完这几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新课改要求:“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新课改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要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却绝对不能忽视,这是毋庸置疑的,故在本节课中,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更多相关推荐: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调动课堂积极性初探孙静雅进入八年级后学生们较之七年级明显稳重了反映到课堂上听课更专注但不理想的一方面就是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有了不同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调动学生探讨交流和发言的积极性我在讲授...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一教学困难分析1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教师王庆美范进中举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是一篇清代时期的白话小说的节选部分作者用对比夸张及细节性描写的手法意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教学这样的文章能否唤起学生的认...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与反思

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掌握文章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批注并且要求学生在批注时只要写写关键字就可以了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读了有3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同学读的比较慢说明他们在边读边思上做得还不够好后来在抽学生说的过程...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组温金先范进中举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教学案 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儒林外史的介绍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方法过程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2比较阅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二学法引导因范...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20xx届中考语文《范进中举》复习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20xx届九年级中考复习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课题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计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学重难点学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范进中举》教学案 语文版

19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等有关文学常识过程与方法1感知课文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2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评价人物的能力3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考想像表达的综合...

电子白板教学设计方案《范进中举》

电子白板教学设计方案范进中举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二重点难点1如何辨证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内容附图。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