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童趣》 《〈论语〉十则》课后反思(2)人教版

时间:2024.5.8

文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童趣》《〈论

语〉十则》课后反思

最近我连续上了两篇文言文,《童趣》和《〈论语〉十则》。当时我们备课组讨论时就决定将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文言文,并且也利于背诵默写。国庆节前,上完了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学生作业及考试的检测,我对我们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有了一些思考。

文言文为什么难学?我觉得就难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上。在上《童趣》一课时,我开始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文言文的印象。学生大多说文言文内容或语言比较难懂,学习文言文要背的东西太多等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感,而要学好文言文,就应当首先破除他们的这种距离感。我首先指出,文言文并非是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现代汉语也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许多文言文的词汇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也能发现,不过就是古代多单音节的词,现代多双音节的词罢了。而且许多文言文的词语还直接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成语。缩短了学生的距离感,才能让他们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感受,我们应当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具体说来就是以下

三点:

一、教方法。

《童趣》这一课我已经上了很多遍,也曾经试过许多方法。我也曾经制作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让学生增加直观的印象。但随着教学的进行,我感觉到,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如我们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想象空间中自由领会文字的魅力。如果出示动画、图片,反而会限止他们的思想空间。因此,我决定上这一课,就用学习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归纳的方法是以下四条:1、依照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2、依照语言环境,掌握基本词义;3、依照个人积累,掌握关键词义;4、依照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我首先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读的内容,简单说一说“物外之趣”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引导他们依照注释了解文章的大义。后面我重点讲了第二条,掌握基本词义。我依照课后练习二,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方法——增字组词和以同义、近义来替换,然后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来初步翻译全文。在这一过程中,我强调了几点——有些字是可以组成不同含义的词语的,如“时”就可以组为时常、时候等,判断准确的含义必须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些字所组成的词与文义不符,如“或”在文中是“有的(时候)”的含义,而非“或者”,有些字所组的词词性与今天这个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鞭”是“鞭打”之义,作动词,而今天“鞭”

通常做名词,这类字应牢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直接为学生解释了“之”、“以”、“其”等虚词的含义,再让学生在讲完之后归纳了“之”“以”“其”的例句,明确其含义。最后,我扣住“趣”字,让学生思考“趣”从何来?“趣”在何处?以此来讲解文义。我在前面出示的四点学习方法,就构成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在后面的作业检查和考试检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有一点收获的,特别是第二点实用性很高,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而后面我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本上完成对关键字(“之”、“以”、“其”和“为”“时”“观”等多义词及“或”“鞭”)与成语的积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这些内容。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说明积累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反复强调,反复比较。但我的方法还只停留在常识的层面上,我觉得要让学生对文言文发生兴趣,还必须在文言文的趣味上下功夫。

二、教趣味。

文言文的趣味从何处来?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比较好。但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是具体的画面或影像,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想象受到限制,让学生在头脑中直接还原画面效果会更理想。因此我在《童趣》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去还原、描述作者脑海中的画面。我让他们想象,当帐中的蚊子化成“青云白鹤”时,这个蚊帐还仅仅是

一个狭窄的空间了吗?当花园、花坛的角落变成丛林丘壑时,还是不起眼的一角了吗?在上《论语》时,我出示了几个关键字的甲骨文及篆书写法,让学生思考其造字法,由此引申出含义。例如我启示他们,“习”的原义是鸟不断的飞翔,小鸟想学会飞翔必须不停地飞,一刻不能停留,那么孔子在这里强调学习之后应该如何做呢?“省”的原义是眼睛上加一个箭头,既可以指看的方向是自我,也可以代表刚刚长出的枝条。这说明“省”指人在审视谁呢?新生的枝条很小,不容易看见,这说明看见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呢?“罔”的篆字形似一个人被困在了陷阱之中,那么人如果掉进陷阱,第一感受是什么呢?他能分清方向吗?如果你把外框写成“门”,那么与字的原义符合吗?“齐”的原义是地上生长的小草,它们原本的长度不大,但由于地形的差别,显得高低不齐,那么低矮的小草要让其它草一样高,必须怎么做呢???诸如此类的讲解贯穿了我对《论语》的教学(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看我的《汉字趣谈》系列文章http://xuzhiyao./archives/2011/201171161423.html、http://xuzhiyao./archives/2011/2011816194423.html)我注意到学生对此还是很专心的。而批发作业时我也发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罔”字在以往经常写错,但此次仅有两个学生写错,而对于“省”的解释就没有出现错误。我想,形象化的思维不是直接取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让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形象,进而引发他们更多、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接受到的知识也会更巩固。

趣味源于形象化的感受与相关的联想,《童趣》的作者沈复就是因为富于浪漫的气质,善于联想与想象,才能在平凡无奇甚至令人厌恶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文言文精炼的词句也同样可以提供给学生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给我们提供一条引导学生喜爱文言文的道路。但文言文还有着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在讲解时不可忽略的。

三、教文化

有的老师曾经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化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内容过多,似乎探究起来就没有止境。我以为,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本身就是具有丰厚的文化性的,我们如果不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只需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教《童趣》之前,我就曾分析出沈复的趣味与当时人的趣味是大相径庭的,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浮生六记》中他个人经历遭遇的一个起点。(具体内容大家可参看我的博文《“趣”的滋味》http://xuzhiyao./archives/2011/2011815165613.html)当时有的老师指出分析到这一点过于深奥,那我就让学生理解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乐趣,去寻找看似平淡生活中的趣味。我引用了汪曾祺先生《岁寒三友》中有关靳彝甫“四时佳兴”的描写,

让学生们朗读这段如散文诗般诗意盎然却又平淡如水的精美文字,让他们细细品味“很小的天井”、“很大的钧窑平盘”“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等等词语的微妙含义。再向他们介绍沈复与妻子在贫困的生活种小小的荷花,制“活屏风”等活动,去体会如何感受生活的诗意。而本文的拓展阅读,我选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与惠施有关大葫芦的对话,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会有用,只是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去驰骋想象力。在这篇文章中,我还考察了学生依据解释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突出了“以”与“为”的用法,也算是一次文言文积累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类的故事,可以激发他们去读相关故事的兴趣。于是后面我推荐他们去读汪曾祺先生的《鉴赏家》等小说。

而在上《论语》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十条课外的《论语》语录,然后让每个学生读一条,并简单加以解释。结果大部分学生无法解释,甚至会读错,我就势纠正他们的读法,并解释含义,由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孔子作为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具体内容。在课上,我再让学生谈自己对孔子的印象。从学生的回答出发,我补充了孔子的家世,遭遇以及主要弟子的介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我觉得,作为儒家思想的源头,空谈“仁”“礼”等概念是无法吸引学生的,不如先让学生自己去察,去谈,再充实他们所说的内容,他们了解起来就更直观、更形象。在讲述具体句子时,我也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例如在讲“学而不思”时,我举了王阳明年轻时

对着一丛竹子思考了七天,结果一无所获还生了重病,甚至导致了他的死亡,让学生明白为何“学而不思则殆”。在“岁寒松柏”一节中,我举了文天祥的例子。我告诉学生,如果文天祥没有后来的在国家灭亡时挺身而出、捐躯赴难的义举,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状元一样,默默无闻,最终被人们遗忘掉。正因为他在危难时保持自己的品格,才能卓然独立于世间,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松柏”。我原本还准备补充孔子在陈蔡之厄时的表现,但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放弃,至今还觉得有些遗憾。我觉得,儒家的思想其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平时往往将之忽略了。我们只有将这些思想与活生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们有亲近感,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从文字的解释延伸至语句含义的归纳。当然我也感到,这些例子可能距离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能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再紧密联系一些,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上完两课之后,我通过作业的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句子的含义是基本理解了,以前我经常遇到的错误,例如“或千或百”解释为“或者”,“可以为师矣”的“可以”解释为“能够”,“罔”字写错,“知之为知之”的“为”不会解释,基本没有大面积出现,但一些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如“之”助词的用法等还有错。我觉得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是掌握了,但主要的难点还应反复强调。对于学生是否

对文言文产生趣味,是否开始探究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我觉得还需要我继续通过课外的活动安排来强化。


第二篇:《〈论语〉十则》作业


《〈论语〉十则》作业

姓名分数 一,填空

1.《论语》是的书,共篇,是家经典之一。

2.《论语》的作者是 。

3.孔子名 ,字 , 时代 国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二,注音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 三省吾身 诲女知之 自省 弘毅 .....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子曰 .

2. 学而时习之 ..

3. 不亦说乎 .

4. 人不知而不愠 ..

5. 吾日三省吾身 ...

6. 与朋友交而不信 .

7. 传不习乎 ..

8. 温故而知新 .

9. 可以为师矣 ..10. 学而不思则罔 .11. 思而不学则殆 .12. 诲女知之 .13. 是知也 ..14. 弘毅 ..15. 死而后已 .16. 其恕乎.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由,诲女知之乎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

1

六,翻译句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7.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2.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8.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五,背诵默写

1. 标志着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的三句话是:

2. 孔子怎样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3. 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用曾子原话回答)

4. 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共有两则)

5. 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用孔子原话回答)

6. 孔子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

7. 孔子认为怎样才是“知”?

8. 曾子认为“士”会“任重而道远”,为什么?

9. “忠恕之道”的“恕”,孔子是怎样解释的?

10. 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

3

《论语》十则作业答案

一,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20篇,儒。2.《论语》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注音略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先生。这里指4. 了解并赏识8. 旧,指旧知聪明。

孔子。 或重用。生气,识。 14. 强毅,胸怀宽

2. 按时。温习;发怒,恼恨。 9. 凭。为,作为。 广 意志坚实习。 5. 每天 多次 10. 无(所得) 强

3. 同“悦”,高反省 11. 有害,危险。 15. 停止 兴,愉快。 6. 诚实 诚信 12. 通“汝”,16. 大概

7. 老师传授的你。

知识 复习 13. 这。通“智”

四, “说”通“悦” “女”同“汝” “知”通“智”

五,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岁寒知松柏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六,

1. 学习并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2.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4. 别人不了解赏识,我也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6.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7.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8.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9.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10.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11.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2.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是很遥远吗?

13.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15.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16.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17.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18.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

施加在别人身上。

五,背诵默写

1. 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4

乎?传不习乎?

4. 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用孔子原话回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6. 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孔子认为怎样才是“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8. 曾子认为“士”为什么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9. “忠恕之道”的“恕”,孔子是怎样解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出自《论语》下列两则: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更多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整体教学反思冯宝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xx1012172841阅读1536评论1字号大中小订阅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新闻两则新闻两则是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为了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和4班的语文教师与其它年级相比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一总体看法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一对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反思

让文字与体验紧密结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反思某课间无意看到一个学生在读第六单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感兴趣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话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于是决定把上课的顺序临时调整...

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让文字与体验紧密结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反思某课间无意看到一个学生在读第六单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感兴趣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话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于是决定把上课的顺序临时调整...

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反思人教版

让文字与体验紧密结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反思某课间无意看到一个学生在读第六单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感兴趣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话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于是决定把上课的顺序临时调整...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就在你我心间秋天这首诗歌用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以秋为轴心用农家丰收图农船归渔图少女秋思图这三幅画面组合成既流动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秋天一叶落知天下秋自然而然我就从路边的一片落叶开始了秋的旅程一下子将...

20xx秋季人教版新版七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

20xx年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寿县方兴中学张余家一基本情况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学习的活跃性稍高敢于大胆展示自己但趣味并不能持久有些浮躁只有少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