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辽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反思-1

时间:2024.5.2

20xx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反思 本文以20xx年各地语文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命题上的特点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供同行讨论批评。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纵观20xx年的语文高考卷,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1.变化中保持稳定,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高考主要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其权威性、公平性、对教学的影响力都是不言而喻的。而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与古文、作文相比,现代文阅读的变化相对较大,对日常教学的影响也更直接,所以现代文阅读考试应体现连连贯性、稳定性,以避免学校教学无所适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呈现出开放的局面,一些省(市)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独立命题。高考试题,包括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均体现出一定的个性,总体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20xx年各省(市)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均体现个性与共性、变化与稳定的统一。 20xx年现代文阅读题的稳定体现在选文类型、试题结构、试题分值、测试点以及能力层级等许多方面。如全国卷Ⅲ除了题号、少数题型等有调整外,试卷结构、选文类型、试题的分会等基本要素都没有多少变化;福建卷虽然对一些试题的顺序做出调整,但每一部分测试的知识点、能力点基本与去年一致,结构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答题。

2.阅读信息丰富,贴近现实生活

审视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难看出,从显性的试卷结构、选文分布、试题编制到隐性的知识点、能力点选择、选文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呈现出丰富性。 丰富性主要体现在选文方面。20xx年全国语文高考选言语较为丰富,覆盖面较广。从体裁上看,有散文、小说、访谈、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等;从选文的题材上看,分别涉及到探索精神、坚韧精神、善与美、执著、奉献、健康新观念、时代的进步、人性美、历史的复杂性、正确的人才观、热爱与尊重自然、宽容精神、鼓励个性、家园意识、母爱、民主文化、敬业精神、淡泊的生活态度、对科学的反思、人文主义、诗意生活等,涵盖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选文,体现了考试与育人相结合、工具与人文相统一的原则,是值得肯定的。从能力测试点来看,大多数试卷涉及阅读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信息筛选”、“概括段意”、分析观点”、“理解主旨”、“辨析表达差异”等能力,有些试卷还检测了学生的“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能力。 无论选文信息的丰富性,还是文体的多样性,都透露出一个信息:考试应着眼现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例如,所有试卷的43篇选文中,有36篇描述的是当今

的生活,只有7篇属于现代文学范畴。这体现了命题人考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重点检测学生阅读不同特征的文本能力的追求。

3.强调开放性,倡导独立思考与个性发挥

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的一大追求。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对自主探究能力的检测也就成了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大亮点。例如,全国卷III的选作题中,第11题的(4)“评价小说中的一个细节”,第12题中的(4)“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都属于开放题,分值均为8分;山东卷第22题(选做题)的两个选项,都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分值均为6分。这些试题都较好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与个性发挥的空间。

当然,高考是人才的选拔测试,什么样的试题既能体现出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又不失高考检测的客观性,这是一个充满争论的难题。今年的一些考题纵然开放度不小,但是答题的思维方式还是立论阐释式的,很少检测逆向思维的能力,而逆向思维能力、分析批判能力方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反思20xx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改进的空间。例如,试题命制质量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不少省(市)现代文阅读中都有类似“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的试题,这样的试题质量不高。一般说来,设计选择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尽量不设计没有情景的选择题,一个情景中不要有多个主题,选项分别与题干在内容和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避免题干对选项的提示作用,不同的迷惑项应该反映不同的错误类型,选项长度力求一致。试题质量还有提升空间。以下着重谈三个问题。

1.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核心测试点定位存在偏差

20xx年高考语文试卷虽然文体丰富,但是,在对文本尤其是社会科学类文章的核心检测点的选择上,普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试题相对偏向检测学生对局部信息的筛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够;偏内容概括,轻表达手法;偏词句理解,轻思辨能力考查。

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能力,相关文章也是高考考卷从不缺席的阅读材料。在20xx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社会科学类文章有20篇,占总选文数的近一半,充分说明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选择怎样的文章、设计怎样的题目、检测哪些阅读技能等是这部分阅读测试需要思考研究的。

与其他文体相比,社会科学类文章的突出特点是有客观的研究对象、严密的逻辑、严谨的语言思路方法、独到的观点以及严密的论证过程。因此,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检测,其重点不应在词句意义的辨析、表述的独特上,而应该专重于以下方面:读者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解是否准确;读者对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否把握;

读者对论据、材料的判断,对文章的逻辑思路是否明晰。这四项又是互相关联的。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试,主要应该着眼于这些方面,而不应局限于细枝末节。如全国卷第一篇现代文《释“王”》,要读懂这篇文章,这样几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

(1)甲骨文的“王”字本意是什么?

(2)甲骨文“王”的释义经过哪些阶段?

(3)说甲骨文“王即斧钺”’的理由有哪些?其中最充分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能回答这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便全部读懂了。可是,这份试卷的题目,对上述问题很少涉及,相反,只考了一些段落和词句的理解,显得抓小放大。

再如上海卷中第一个语段《专家与通人》里,如果要从这个语段里出一道题目的话,那么首选的设题点似乎应该是“文章认为专家与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现在不能成为通人的原因是什么”。江苏卷中第二语段《说“异”》,首选的问题应该是“作者文中‘异’的正确含义是什么?”这些核心问题如果不解决,而去考查一些文字表达上的些微差异,其考核价值就很有限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份考卷都存在,这是很大的遗憾。

下面再以全国卷Ⅲ为例,分析这部分阅读测试内容。全国卷III第一题D项“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这一项错在原文是“可能”、“大概”的不确定的语气,选项改为确定的语气。第2题依旧主要考查学生比较文字表达的细微差异,如A项的转折暗示的对比不存在,B项的“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原文中的对象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感受,选项中改为现在的流行歌词内容,D项只是“更为出色”不同于原文的“不见逊色”,这些比较考查大多侧重于词语的表达。第 3题题干中明确指出是考查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这应该是很有思维容量的一道题目,但是仔细分析这四个选项,B项的错误就是“杜甫的诗,可能更文本些”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之间没有一定的关系,其他几项的设题点也依然放在词语、句子意思是否以偏概全、偷换概念以及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等的辨析上,学生主要根据这些辨析来判断出正确的选项来。

这样的试题固然有它的检测功效,但是更多着眼于局部的表述是否一致上,缺少对全文核心内容的把握、整篇文章结构的探究与反思。像这样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应围绕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观点的论证思路、核心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语言表达的严谨等来设计题目。而对这些整体把握文本要点与思路、反思文章的严谨性的能力的考察对于高考来说更为重要。

不仅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其实,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每一类文体,都有其核心价值,这一方面体现在思想、情感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独特的表达样式上。对有的文体来说,形式上的特征甚至更具有本质性,更值得考查。例如,新闻报道文体着眼于最快、最简洁地把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它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就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若是考查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不仅仅要考查学生是否读到该新闻报道里的事件等信息,更需要检测学生抓住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恰当运用相应的技能快速、高效地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否则,选择新闻报道的价值就不大了。比如20xx年山东卷中有一个语段是电视访谈,从选文文体类型上,这是很有胆略和创新精神的,这样的选文很符合当下对公民阅读素养的期待,命题者的出发点很好。但是 4道考题,一题是概括要点,两题为理解分析句意、词意,一题是对文中某一观点的分析评价。这些考点与访谈的功能、文体特点没有任何联系,或者说,命题者没有将访谈这类文本阅读的独有的技能作为考查点,浪费了选这则材料的价值。反之,若能抓住访谈的特点——如根据对话中听众的身份、上文、心理来设计问题、选择词语,就访谈中对话特点、访谈技巧进行分析与鉴赏,这样的题目就精彩了。

2.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测评仍然难解

文学阅读自然也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要板块。20xx年,18份高考试卷有散文17篇,小说4篇,如果再加上人物传圮,远远超过全部现代文的半数。江苏卷还像去年一样,将文学文本的阅读检测作为必做部分,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检测作为选做项目。这都表现出高考语文对文学文本阅读的重视。

在检测学生文学文本阅读能力时,较多的试题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与主旨、表达特点与表达效果的分析,也有一些试卷关注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如全国卷III考查学生小说的阅读水平,共4道题。第1题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个选项中4个是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只有一个选项是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第2、3两题考查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与表现手法的分析;第4题为评价小说的细节描写是否成功。浙江卷也考查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水平,其中第16题“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 100字)”与小说的阅读能力直接相关,其他几题(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归纳作品主旨、推敲小说标题)都是阅读一般文本都有可能做的事情。阅读小说需要关注叙述的角度、人称、速度,需要注意虚构与真实、想象的区别与联系,需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检测学生阅读小说能力的重点部分。

但是,总体上20xx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在检测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与阅读非文学作品的所需的不同能力的区分还是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主观题空,缺乏评价依据;人物理解、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框架几乎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得对文学作品,包括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考核很大一部分停留在文学之外的信息筛选上。如天津卷第三语段,散文《老屋》的阅读试题,大多是对句子作用的分析,看不出散文阅读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当然,检测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本来就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我们需要借新课

程推进的东风,加大课程研究、开发的力度,加强文学文本阅读能力的研究,编制出合宜的试题来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检测严重不足

“批判性”(critical)这个词源于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引申义有敏锐、精明的意思。批判性思维并不是通常的“批判、否定”,它既有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也同样有分析优点和长处,其核心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帮助我们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绍品质”。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检测是世界性的共识。

《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规定:七年级对学生“说理评估”能力的要求是:“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时所用的论据是否恰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八年级要求的重点在“评估文本的统一性、连贯性、逻辑以及内部的一致性和结构”。《澳大利亚高中课程标准》对9—10年级的学生阅读技能中有多条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如:“阅读各种文本并利用它们来讨论关于复杂主题的不同观点”。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

*阅读各种文本,包括他们可以接触的成人小说和电影,讨论这些文本中所隐含的复杂态度、主题和争端。

*阅读与某个争端有关的多种大众传媒和电子文本,考查文本的视角,对证据的筛选、忽略和运用,尝试对一些观点做出评价。

*公正而个性化地对文本做出批判性的反应,认识到正确的观点可能不止一种。 不难看出,培养与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藉此审视20xx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检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都很少。全国卷III中第11题的

(4),辽宁卷中第11题的(4),属于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评析20xx年高考作文试题中,孙绍振再一次指出“就诱导批判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命题局限性是明显的”。

其实,在20xx年考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含有不少可供我们测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资源。只是我们还不善于从中挖掘。如属于主旨值得反思的,就有全国卷《孕妇和牛》一文中的虚假牧歌;属于思维单向缺陷的,有四川卷中《抗生素滥用》;属于论证逻辑欠严密的,有福建卷中《尺度》的随意发挥;属于言过其实的,如江西卷中《木车的激情》关于对木车的赞美、对现代交通的贬斥。还有用词、结构等方面。因此,如果我们有这方面的意识,考查批判性思维的题目是不难命制的。如以全国卷第一语段《释“王”》为例,文章认为“王”字即斧钺,这个说法也许是对的,但是,论证逻辑则不够严密。如举亚里士多德说“阿伽门农王获得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利,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来证明中国古代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这个逻辑是不严密的。因为古中国与古希腊文化差异很大,帝王历来

有生杀大权,不存在什么评议会。因此,题目就可以这样来出:文中说甲骨文“王即斧钺”的理由有哪些?这些理由有没有破绽?这样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当然,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也有少数试题涉及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检测,但是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不能轻视,甚至忽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检测。

高考走过30年,每年都有一点调整与变化,其中既有令人欣喜的成果,也有让人遗憾的尝试。分析高考已有的尝试,分析近年试卷的变与不变,可以让我们理性、科学地面对高考,引导我们实施更有效果、更有效率的教学,命制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高考试题。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在高考检测中如何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真正期待,至少在今后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篇: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共15分)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

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妥的。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2.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 B.文化自大心态

C.中、西文化冲突论 D.文化危机感

3.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4分)

① ② ③ ④

4.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共23分)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所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与鸡飞狗跳。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姐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说:“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xx年至19xx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

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能够成功,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

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

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5.第二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5分)

6.请分析第三段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7.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对村庄、老屋的深深情结,其中有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8.第⑥段中作者说“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而在第⑦段中作者又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

剥落”,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共15分)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共23分)

5、作用;承上起下(1分)。承上文“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引起下文,引出下面对村庄的回忆和感伤。(1分)

因为:原来记忆中的村庄景象已经颓败与凋零,甚至面目全非,记忆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1分)。而我甚至连已经拆除的老屋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对象,只有发黄的记忆(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所以“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1分)。

6、(1)拟人。如“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鸭与鹅则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这样写将家禽的形象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记忆中家禽家畜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

(2)对比。作者将鸭与鹅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二者各自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记忆中的村庄与如今的村庄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村庄的怀念。

(3)排比。“鸡们??狗们??鸭与鹅们??”,运用排比很有气势地写出了家禽家畜蜂拥而出的景象,表现了当年村庄的勃勃生机。

(4)短句。如“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富有气势和节奏,生动地写出了往昔记忆中的美景。

(4点,只要说出3点,手法1分,解说1分。)

7、(1)对村庄怀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

(2)对老屋没有留下照片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

(3)对老屋中的人(小舅、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4)对一同与我度过四年高考复习课程的老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5)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令人懊丧。

(6)对老村与老屋的怀念是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 (1点1分)

8、并不矛盾。(1分)

前者是说作者虽然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但心中对老村与老屋的某些记忆却是越来越清晰,难以忘怀,就像雨过天晴后沾满露水般清新。(1分)

后者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村与老屋离我渐渐远去,甚至会消失,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如同花瓣凋零一样无可挽回。(1分)

即在客观事实上,老村与老屋会逐渐消失,但我心中却努力记住老村与老屋中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对老村与老屋的难以忘怀的感情,是自己远走天涯的生命的根系。(3分)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20xx20xx这一学期年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自己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精力投入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工作先将这一年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反思以便...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今年我担任的是高中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开学初期我精心准备了开学第一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我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为浓厚开学初期班上很...

高一语文考试反思反思三

高一语文考试反思反思三语文月考下来内心充满失望和无奈辛辛苦苦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心里的感受可想而知学生的基础不好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基础不落实从选择题的得分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严重欠缺没有任何语文积累初...

20xx高一语文考试反思

20xx高一语文考试反思高一语文考试反思反思一这次的期中语文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差不多尤其是作文因为我每次的作文分数不是26分就是28分总是40分因此我非常希望下次的作文可以考到30分以上并且我打算在以后的每个星期...

关于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的反思

关于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的总结及反思清华园中学闫兆鲁本次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紧扣高考新课标模式和必修(三)教材出题,试卷难度适中,命题总体趋于平和,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一、成绩整体情况就全年级学生…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教师反思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教师反思一试卷分析这次的语文试卷立足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适量选入简易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卷难度适中试卷满分100分知识题60分其中课内知识30分侧重教材中文言知...

高一语文期中考反思

期中考反思这半学期来的语文教学我已经渐渐熟悉掌握课堂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虽然离轻车熟路地控制课堂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已经在成长和进步了本学期的期中考刚结束面对学生们的成绩我喜忧参半我发现这次考试让相对平庸的学生进步...

高一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离骚教学反思曹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这次的语文试卷突出了基础性实用性以及能力考查基本上涵盖了教材要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是一份结构较为合理难度适中稍偏大的期中考试卷现对本试卷作具体分析如下一试卷特点1...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资料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复习重点一语文期中考试课内篇目第一单元老王项链第二单元回忆鲁迅先生小溪巴赫第五单元黄州快哉亭记项脊轩志背诵篇目登金陵凤凰台八声甘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快阁归去...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血腥背后的人性光辉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丹斯塔曼联袂推出的纪录影片南京用沉重的血色影像与鲜明的西方视角刺痛了许多国人的心长...

河北省枣强中学20xx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HLLYBQ整理供高中试卷网河北省枣强中学20xx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卷I阅读题和卷II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作答...

高一语文考试反思(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