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3.31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组 赵娟

《毫米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第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学生已经对厘米以及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度有了一定的概念,学生在有学习过同类型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应该有较好的促进。同时,在这一课时中还应让学生回顾测量的方法。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完成这一内容。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 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为了达到该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新知,我在该课时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知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机会和具体的感知的机会,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我从学生认知冲突出发,从测量书的厚度引发学生理解毫米的产生和其使用的范围,引出毫米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尺子这一学具,通过观察,做手势、闭目想、量实物、举生活实例等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然后便向学生呈现了几种大约1毫米厚的硬币和卡,让学生感受一毫米有多长。最后,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充分地掌握 这一知识.

在课堂中,所有的设计思路在课堂的实践时基本一致。与我原有的设想也差不多。学生从开始测量到尺子的观察都非常的配合,由于有了动手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能积极跟随教师学习毫米,认识该长度单位。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在练习时,一部分学生的测量总是不那么精确,不是量的有误差,就是没数对毫米数。我想,在以后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就一定会解决这些 问题。

同时,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还不是很好,各个环节仍然不是很严谨,课堂的 调控上还没有注意到,在调控上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毫米的认识》最佳解决方案

三年级组 赵娟

在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这一环节。精品教案上是以测量课本的长和宽为情境,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从而引出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只会进行简单的测量,可以很容易的测量出课本的宽,但是测量课本的长有的学生就不会测量。因为学生的尺子最长时20 厘米,而课本的长是20厘米8毫米,测量时既需要点点,又需要计算,特别麻烦,学生不会测量,所以我认为用测量磁卡的长和宽生成数学问题更直观,而且学生测量完还可以直接用手摸一摸磁卡的厚度。磁卡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毫米的知识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三年级组 赵娟

本单元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本课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小组讨论整理知识。2、测试分析巩固知识。

3、自主学习展示个性。4、速算抢答交流竞技。5、完成作业交流心得。

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很灵活,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乐教乐学网上学习系统的有效资源,通过“学习部落”、“特训营地”等学习形式,学生自主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在游戏化的学习中,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学习本节课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 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与人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到“我的地盘”中和老师和学生讨论白天学习的知识,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总之,让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是这节课我的追求目标。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年级组 赵娟

在学完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竖式计算后,来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整堂课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积极,尤其是后面的练习,学生很有兴趣,学的很愉快。在解决重点时,我安排先让四人小组摆圆片,并综合学生的12道算式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无论是被除数变化、除数不变或是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起初无法一下子观察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后来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考虑是否分两次操作,第一次总数不同,每份的个数相同,从而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二次操作总数相同,每份的个数不同,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样也许符合学生的认识。在解决难点时,我先让学生猜测被除数一个一个增加,除数不变,分的结果怎样,再一起看屏幕演示分的结果来验证,使学生明白余数不能比除数大或和除数相等,教学效果好。

在解决最后一个实际问题时,应处理好标准与合理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的依据,就是合理的。


第二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螺洋街道中心小学 吴艳

教学内容:三(上)第一单元测量

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教材的处理:

在测量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来教材中的安排是先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的,本来我也试着想把这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完成的,但:一,考虑课堂上的时间问题,两课时合并一课时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二,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如果先学习分米,学生已知道了米、分米、厘米每相邻两者之间的十进关系,再来学习毫米时就可以把这进率关系迁移过来,更能清楚得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于是,我在修改了两份<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后,临时改变教材安排:先教学分米的认识,再让学生来学习毫米,重新设计<毫米的认识>这节课,并且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中设计了涉及到各长度单位混合的题型。

二、关于重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1、紧密联系生活。

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等等。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书本、估测硬币。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于这类概念课,表象的建立很重要,重点就在于此。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为建立表象服务的,测量与估测联系在一起,实际也在于验证表象。学生对于新概念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在刚建立表象首次出现1毫米时,我怕学生看不见课件屏幕,特地设计了一个放大的1毫米 ,殊不知如此一来,学生看得倒清晰了,但对于1毫米是如此之短的感觉却没有了。包括后来在对于分币的应用上,如果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夹着分币这个手势来体验1毫米,用手笔划,用硬币验证,说不定就能更好得巩固表象了,我却没有更好得利用起这一教学资源。

2、练习中从学生测量的错误情况来看:由于我没有强调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缘故,学生容易把这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以至于把6、7、8、9毫米看成1、2、3、4毫米,试想如果我在介绍直尺,在直尺上认识毫米时就强调一下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作用和一些特殊长度的读法(倒着读,用几厘米减去几毫米),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3、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节课中我也特地安排了4人小组合作测量物品的环节。整个活动完成了,但效果不是很好。反思原因:一,测量的物品过多,花费时间;二,讲评不够,时间不够。现在试想要是改正的话,把每组所需测量的物品减少,而且测量长、宽、厚的要求各不同,有唯一答案的(如电话卡和粉笔)和多种答案的(如手指甲和文具盒),选取最具典型性的物品来设计题型。再在反馈矫正时,收集各组的结果进行核对比较,挑选典型答案,同意相关答案,指出错误答案,最后对合作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也许效果就大不相同,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就更好了。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该设想着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但本节课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时甚至抢了学生的话。作业的反馈情况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得还课堂与学生。

更多相关推荐: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增江街初溪小学何炳文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关于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是有厘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1李守艳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三上第三单元测量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学生对毫米这个新概念还...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孟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

三年级《认识毫米》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人教版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秦林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学生对毫米这个新概...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螺洋街道中心小学吴艳教学内容三上第一单元测量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

毫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3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毫米是本学期第二单元学习的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认识千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我采取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

苏小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苏小升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但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

第7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9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