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5

社戏教学反思

篇一:社戏>教学反思

我用两课时讲完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我将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我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理清>故事框架,将课文按情节分为1:在平桥村所受优待;2:看社戏全过程;3:看戏次日之事三部分。

第二环节,分析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请同学们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这些人物,看看他们的事迹,再讲讲你最喜欢谁,以及理由。最后归纳出平桥村的人淳朴实在善良热情的性格特点。

第三环节,重点分析看社戏过程,尤其是月下行船与月下归航中的>景色描写,通过让学生朗读优美>写景段,一起欣赏作者调动视觉、嗅觉、听觉来写景的技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重点分析比喻句的妙处,化静为动的手法。

最后环节,深化主题,通过对那夜的“豆”是偷来的,“戏”也没看好来分析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还念那夜,引导学生思考那夜作者身边的人淳朴善良,那夜景色优美,那夜作者是一个自由有趣的少年,所以作者怀念的实际上是那故乡中童年时代的人性美,自然美,自由美。

上课时,我将第一环节作为学生课上的预习环节,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只有一少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多数学生并不能坚持认真读完长达11页的课文,读完后也是依然一头雾水理不清头绪。

预习环节很重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以后教学中预习可以分为课上、课下两步来做,这样学生容易完成。也应考虑预习的难易程度,应从易到难呈阶梯过渡,照顾到程度不好的同学。

另外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环节间不应跳跃性过大,中间应衔接紧密,不要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比如《社戏》这课中,第二环节与第三环间有重叠,可以融在一体,以时间为纵线贯穿,在分人性美,景色美两条横线。

篇二: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是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是鲁迅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充满温情的一篇,从理解难度上来讲也不艰涩。教材做这样的设置,我认为有利于减轻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在文章的学习中,看到鲁迅深刻冷峻背后温情的一面。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朝花夕拾》,从这些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中,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这将为以后学习鲁迅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戏》的教学成功与否十分重要。因此,这篇课文我用了 4 个课时,备课也下了工夫,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其一,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小说体裁的基本文体知识不扎实。普遍认为小说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这可能和这篇文章体裁特征不鲜明有关。因此我又结合文章将小说的虚构性这一知识点讲解了一下,对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的接受程度不高,具体体现在答题的时候,还是用“作者”二字来作答。因此在以后的小说学习中,还是要反复强化文体特征。而且许多学生的作文也存在着文体不清的问题,例如在记叙文中穿插大量议论,本末倒置,文章因此变成大杂烩。由此看来,目前淡化文体界限、按内容来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行文规范来写作。

其二,《社戏》这篇文章的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十分重要。这一段既是文章的切入点,也是文章的题旨所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安排学生在第一课时先谈谈自己对这一段落的理解,在第四课时学完整篇课文以后,再重新来谈这一问题。通过对比考察学生对课文关键点的理解程度。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就“真正怀念的不是豆和戏”这一点阐述自己的观点。由此,在教时上我做出了调整,较快地引出“人生经验通感”这一深层次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联系自己曾经历过的事、相处过的人、吃过的东西、听过的歌等等,谈一谈对“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却并没有昨夜的那样好吃”两句话的理解。这一环节的设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课堂气氛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比较忽略的问题,有时为了赶进度或者想尽快地将学生引到正确的答案上,自己讲解和灌输的部分所占比例偏大,学生容易走神和倦怠。因此多设置一些活动和讨论环节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紧接着学生在交流中大致能体会这样一种感觉:物是人非,每每回忆却再也找不到那时的感觉,令人怅然若失。因为即使一切都没有变,但岁月无痕,当时的情感和体验已一去不复返了。就在学生若有所悟的时候,趁热打铁点出鲁迅作品的高妙之处,就是能唤起大家“人生经验的通感”,写到每个人的心里去。这样使学生在认识到鲁迅温情一面的同时,对他思想的深刻性和强大的洞察力也有了感性的直观的认识。水到渠成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三:社戏教学反思

我在上《社戏》这一课时,讲到“偷豆”部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文豪鲁迅小时候怎么也会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一起偷东西?要是我们现在这样做,早就被学校记过处分了。”这位学生的话一停,马上就有几位学生随声附和道:“是啊,可能他们小时候的思想品德也不是很好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反对,有的赞成,看到这种情景,我知道以现在的道德观来衡量,学生对文中“偷豆”这件事是有看法的。于是我把他们分成甲、乙两方,让他们讨论。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想尽快发表自己的看法。看到学生讨论这么激烈,我由衷地高兴。因为他们已有正确的道德观,能认真地思考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给了我很多启示。我从中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他们思维敏捷,敢于创新,能大胆质疑。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不要人云亦云。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尽量以帮助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第二篇: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河北省东光县南霞口镇中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设计题目:《社戏》

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自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锻炼学生浏览、略读、精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偷豆”这一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由对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引起同学们的共鸣。(看课件)

二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特点、三要素。引出分析人物的大致方向。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需到情节和环境中去体会。

三、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在情节中感知人物

1

1、明确本文的人物: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我”

2、进一步熟悉课文情节。

钓虾放牛的乡村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人,并说明原因。

用“我喜欢……喜欢他…… (例如:……)”的句式

双喜:聪明伶俐、细致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像个小领袖。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戏没了,大家都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时,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咒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桂生:在看戏时殷勤的为我卖豆浆、舀水,热情朴实友好。 阿发:回家的路上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多么憨厚无私!

这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有着纯真的童心。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

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怪“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偷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 2

3

社戏教学设计

4

社戏教学设计

从以上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在小说中品读人物的方法,那就是:(一)、在情节中感知人物;(二)、在事例中分析人物;

(三)、在细节中品味人物;(四)、在景物中透视人物。这也是写文章时塑造人物的方法,

在以上对情节、事例、细节、景物的品读中,我们感悟到了平桥村老人孩子的淳朴和真诚,这份感情犹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越品越香。文章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戏了。”我问:那也的“豆”和“戏”真的是绝无仅有的好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自由的空气,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这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再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五、思维拓展: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多少动人的故事;童年,是一曲悠扬的短笛,奏出了多少美丽的心情;童年,是一束美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花儿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童年》,再次回味那些美好的记忆。

(播放《童年》结束,再次引起感情的共鸣.)

5

板书设计:

事例

社 分↓析 难 情节感知 → 人物 ←品味细节 戏 透↑视 忘 环境

教后反思:《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关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和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五个方面:一是找准切入点,抓住文章叙事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叙事美的特点;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三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动态,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 6

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四是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探究能力;五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二期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通讯地址:河北省东光县南霞口镇中学

邮编:061600

工作单位:河北省东光县南霞口镇中学

联系电话:139xxxxxxxx

电子邮箱:mlj760422@163.com

7

更多相关推荐: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第四单元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第一篇就是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文章并不艰涩寓意也不是很深刻语言充满了童年的活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乡美景图读来令人陶醉单元导读明确指出学...

社戏教学反思1

社戏教学反思古交十五中教师李文霞20xx12社戏教学反思一背景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浅层阅读现象或是浮光掠影似的阅读或是以多媒体视觉形象替代文本阅读或是急于迁移感悟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学生既没有对文本进行个性...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第三课时教学反思又是一个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课上课铃打响后坐在办公室里的我东翻翻西翻翻自我感觉轻松闲适只等第二节课上课703班语文课这份闲适开始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跃入眼帘那是教导处的汪主任他径直走到我跟前说今天...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后反思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中学温玉琴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在...

《社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有人说教社戏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在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的文章社戏选自呐喊看社戏是社戏一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学生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渴望看的是能连翻84个跟...

社戏 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呐喊掀掉这吃人的筵席毁掉这厨房打碎这铁屋子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称为匕首和投枪因为他总是那么无情地解剖自己的丑陋如风筝解剖社会的丑陋如狂...

《社 戏》教学设计与反思

社戏教学设计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美...

社戏教学反思 Microsoft Word 文档

社戏教学反思从整个单元来看都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文章单元导读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为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样一个总体性的...

教学反思 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朱瑞铜)

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教学反思社戏一文地方风俗调查报告大良凤城中学朱瑞铜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以学习社戏为主线把顺德区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与语文课文中的金典教程鲁迅先生社戏整合在一起以互联...

教学反思 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

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教学反思社戏一文地方风俗调查报告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以学习社戏为主线把顺德区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与语文课文中的金典教程鲁迅先生社戏整合在一起以互联网搜索为网络平台设...

社戏教学反思(18篇)